CN109922622B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2622B CN109922622B CN201910303461.9A CN201910303461A CN109922622B CN 109922622 B CN109922622 B CN 109922622B CN 201910303461 A CN201910303461 A CN 201910303461A CN 109922622 B CN109922622 B CN 1099226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ert
- hole
- light
- wire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56 contamin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应用于家用电器领域,提供一种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包括走线管、贯穿走线管的壳体的通孔和发光体,该走线管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该引入线的第一端用于引入电连接线,该电连接线用于给发光体供电,发光体朝向该通孔,该走线管的通孔侧为不透光材料。通过在走线管内安装发光体,其发出的光通过过线装置的表面的通孔透出,使得整个过线装置的整体外观不受影响,又同时实现了发光显示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用电器的显示功能,一般通过在用电器外壳上开通孔,显示部件如LED灯嵌设于通孔中,以此实现显示功能,这种显示方式由于开孔比较大,LED外露因而影响壳体以至整个用电器的外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目的在于解现有的用电器的显示结构由于显示灯外露影响整体美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过线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贯穿壳体的通孔,其特征在于,壳体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以及发光体,发光体朝向通孔,且该通孔侧的壳体为不透光材料。
优选地,壳体形成弧面筒状,通孔通过壳体的通道为直线通道,壳体的内侧为凹弧面,壳体的外侧为凸弧面;通孔由空气填充,或者通孔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填充。
优选地,发光体设置在PCB板上,还包括插入组件,插入组件包含定位PCB板的定位部;插入组件还包括不透明的横向挡光结构,横向挡光结构与插入组件内壁面形成导光通道;或者插入组件还包括不透明的横向挡光结构,横向挡光结构与壳体内壁面形成导光通道;的横向挡光结构的一端靠近或抵接PCB板。
优选地,发光体为多个,发光体数量为2-19个,在相邻的两个发光体之间设置不透明的横向挡光结构,横向挡光结构有靠近或抵接插入组件内壁面的自由端;或者横向挡光结构有靠近或抵接壳体内壁面的自由端。
优选地,插入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第一插入件与第二插入件之间有对应的配合面;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设置有连接结构,连接机构包括螺钉、卡扣、铆接中的至少一种;第一插入件和/或第二插入件内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用于定位包含有电子元件的PCB板;或定位部用于定位横向挡光结构;或定位部用于定位供电线。
优选地,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内设置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内的定位公头和定位母头。
优选地,配合面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的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连接时,第一弯折面和第二弯折面相互抵接。
优选地,发光体与壳体的间距为4倍至80倍壳体的厚度,发光体正对通孔,或者发光体与通孔的中心的连线与垂直PCB的连线形成的角度为0度至15度;
通孔为单个孔,通孔的孔径为0.4mm至4mm;或者通孔为多个孔,通孔的范围直径为0.4至mm4mm,通孔的每个孔的直径为0.005mm至0.2m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供电结构,包括电连接线,该供电结构还包括上述的过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电器,包括上述的供电结构和底座,底座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的蓄电部、电路板和电源输入口;
用电器还包括用电单元,用电单元为发热器、发光器、电机中的至少一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过线装置,包括走线管、贯穿走线管的壳体的通孔和发光体,该走线管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该引入线的第一端用于引入电连接线,该电连接线用于给发光体供电,发光体朝向该通孔,该走线管的通孔侧为不透光材料。通过在走线管内安装发光体,其发出的光通过过线装置的表面的通孔透出,使得整个过线装置的整体外观不受影响,又同时实现了发光显示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插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走线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插入组件的一个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PCB板从插入组件分解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插入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线装置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电器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体相对通孔的角度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座的另一方向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走线管10;插入组件20;底座30;按键部件40;USB连接线50;充电电池60;垫片70;用电部80;避让槽21;走线管限位台22;通孔11;卡筋12;弯曲部13;第一插入件100;第一插入件固定柱101;定位母头102;第一透光槽103;第一间隔板104;第一挡光片105;第一插入端固定柱106;定位槽107;第一弯曲部108;第一搭接面109;走线卡110;第一限位台111;第二插入件200;固定头201;第二透光槽202;卡槽203;第二插入端固定柱204;定位公头205;第二间隔板206;第二定位槽207;第二挡光片208;第二搭接面209;第二限位台210;第二弯曲部211;PCB板300;发光体301;上盖400;凹陷腔410;定位筋411;通孔412;上盖固定柱413;过线通孔414;上盖定位公头415;走线管限位部416;上盖第一水平环面421;上盖竖直环面422;上盖第二水平环面423;底盘500;底盘固定柱501;电路板502;电池安装部503;电源接入口504;电池定位筋505;垫片安装部506;底盘通孔507;底盘定位母头508;下盖第一水平环面521;下盖竖直环面522;下盖第二水平环面5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于透光的过线装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走线管10、贯穿走线管10的壳体的通孔11和发光体301,该走线管10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该引入线的第一端用于引入电连接线,该电连接线用于给发光体301供电,发光体301朝向该通孔11,该走线管10的通孔11侧为不透光材料。以此使得发光体301发光时通过走线管10的通孔11处射出,由于走线管10的通孔侧为不透光材料,使得发光体的光线仅从该通孔11处透出,成为有透光功能的过线装置。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走线管10的壁面在长度方向的投影,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者带有圆角的方形,或者其他适宜走线的形状。
通过在走线管10内安装发光体301,其发出的光通过过线装置的表面的通孔11透出,使得整个过线装置的整体外观不受影响,又同时实现了发光显示功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走线管10的壁面形成为弧面的筒状,通孔11设置于弧面所在的区域,通孔11通过该壳体的通道为直线通道,以此使得发光体301发出的光可顺利通过通孔11射出,在设置通孔11的区域为弧面。该壳体的内侧为凹弧面,壳体的外侧为凸弧面,在设置通孔11处的壳体为不透明材料,即在此处的内侧的凹弧面形成反射面,除了通孔11处,由发光体散射的光线都会反射回不透明的壳体内侧,而最终耗散掉。同时由于采用凸弧面的壳体,且该侧的壳体为不透明材料,当发光体301的光线穿过直线通道向外射出时,只有其正对的角度可以看到该发光体301发出的亮光,而当通孔的角度偏离用户方向时,就无法看到发光体的亮光,从而使得过线装置的显示区域具有方向性,当用户使用该过线装置及其形成的其他产品时,对于周边的人员减少了光污染及影响。
做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壳体为圆筒状,该壳体的外侧为凸弧面,内侧为凹弧面,该通孔11由空气填充,也即该通孔11的区域为中空。即当有在过线孔的内外侧形成有气压差时,压力高的一侧气体或穿过该通孔处,进入到另一侧,从而引入了新鲜而清凉的空气,可以对壳体内部的发热元件或电线散热。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通孔11由透明材料或者半透明材料填充,如该通孔11可通过透明的塑料或者玻璃等材质填充,以此使得该通孔11在透光的同时还兼具有密封作用,实现防水和防尘。
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该发光体301设置于PCB板300上,该发光体301如LED灯,该LED灯为LED管或者贴片式LED灯,以此实现发光指示功能。过线装置还包括插入组件20以插入到该走线管10中,该插入组件20包括定位PCB板300的第一定位部,在一面上设置由发光体301的PCB板被定位而朝向上述通孔11,当发光体被点亮时,发光体的部分光线穿过壳体上的通孔,从而被过线装置以外的观察者看到。
以此将PCB板300定位于插入组件20中,该插入组件20外围形状为与该走线管10内壁面一致的形状,如图中为与走线管10一致的圆筒状,在该插入组件20的壁面与通孔11的相对应位置也开设透光孔,以此使得发光体301的发光通过透光孔和通孔11射出。
具体的,该第一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插入组件20内沿走线管10长度方向横向设置的多个间隔板,间隔板上设置有定位槽107,PCB板300插入定位槽107中以此实现对PCB板300的定位。
上述的多个间隔板除了实现对PCB板300的定位,还起到加强插入组件20作用,这些间隔板可以是与插入组件20的内壁一体成型的凸筋;也可以是组装在该插入组件20上的独立部件,通过卡接或者螺接等连接方式实现间隔板与插入组件20的内壁面固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插入组件20可以从走线管10的第一端插入或者第二端插入,且贯穿整个走线管10的长度,并从走线管10的另一端露出,以此通过该插入组件20的两端可以连接其他部件,该走线管10优选为金属部件如铝合金,该插入件优选为塑料件,从而使得利用走线管10的金属材质增强产品的外观,又方便使得该管通过插入件与产品的其他部件实现连接。在该走线管外壁面被处理成防锈和/或光滑的外观面,且在透光的通孔的背面一侧壳体外壁面,形成有适宜人手握持的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通孔所在的一侧壳体外壁面,在通孔11之上和/或之下形成有适宜人手握持的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插入组件20还包括不透光的横向挡光结构,该横向挡光结构与插入组件20内壁面形成导光通道。如图4至图8所示,该横向挡光结构为设置于发光体301两侧的第一挡光片105,其一侧与PCB板300靠近或者抵接,另一侧与插入组件20的内壁面靠近或者接触,当发光体301发出的光线被上、下两侧的不透光第一挡光片105遮挡,则光线无法向上面或者下面传播,从而在走线管10的上下两端有空隙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漏光的情况,避免给用户造成困扰。由于发光体301的光源范围主要集中在其朝向的方向上,其延PCB板300方向发射的光线非常少,所以,往往第一挡光片105的一侧只要靠近发光体301所在的PCB板300,就可以实现挡光的效果,由于有多个方向配合尺寸,第一挡光片105在采用靠近PCB板300的实施情况下,降低了组装工艺和制造工艺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此通过第一挡光片105与插入组件20的内壁面以及PCB板300形成腔室,插入组件20具有与上述壳体上设置的通孔11相对应的组件通孔11,其位置与该壳体上通孔11正对,从而光线通过组件通孔11后,再经过壳体上的通孔11向外照射。该腔室只有透光孔的位置与外界相通,因而发光体301发出的光在腔室内的壁面挡住,只经透光孔再到通孔11射出。以此实现了发光体301的光不会通过透光孔以外的腔室的壁面泄露。
在一实施例中,插入组件20还包括不透光的横向挡光结构,该挡光结构与壳体的内壁面形成导光通道。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之处在于,第一挡光片105与PCB板300以及走线管10的壳体的内壁面形成腔室,也即此时插入组件20在腔室的壳体的内壁面的区域留空(图中未示出),此时第一挡光片105的一侧与PCB板300靠近或者接触,另一侧与壳体的内壁面靠近或者接触。当发光体301发出的光线被上、下两侧的不透光挡光片遮挡,则光线无法向上面或者下面传播,从而在走线管10的上下两端有空隙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漏光的情况,避免给用户造成困扰。由于发光体301的光源范围主要集中在其朝向的方向上,其延PCB板方向发射的光线非常少,所以,往往第一挡光片105的一侧只要靠近发光体所在的PCB板300,就可以实现挡光的效果,由于有多个方向配合尺寸,挡光片在采用靠近PCB板300的实施情况下,降低了组装工艺和制造工艺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以此形成腔室,同样起到导光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体的数量为1个;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中,发光体301有多个,因而第一挡光片105也为多个,依次分布于发光体301的两侧,形成多个腔室,以此实现了每个发光体301的光不会泄露到其他腔室内并从其他透光孔和通孔11泄露,也即每个发光体301发出的光只从朝向该发光体301的通孔11射出,不会泄露从其他通孔11射出,因而保证了每个发光体301的发光的通过一个通孔11的独立显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体的数量与通孔的数量对应,都是4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体的数量与通孔的数量对应,数量范围为2至19个。
上述的第一挡光片105可以是独立的部件,也可以是有插入组件20的内壁面一体成型,在图中,第一挡光片105为间隔板的一部分,与插入组件20的内壁面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8该插入组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在该图中,该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的截面为半圆形,以此相互连接后至少包括形成圆管形状以与圆形的走线管10配合结构可以插入走线管10中。也即插入组件20包括插入端以及功能端,该插入端用于与底座连接,其功能端用于连接功能用电部,在本实施例中,该插入组件的功能端为弯头形状。
该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通过螺钉、卡扣或者铆接的至少其中一种连接。在图7中二者通过螺钉连接。具体的在第一插入件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插入件固定柱101,该第一插入件固定柱101内置螺纹,在第二插入件200的内壁面设置有中空的固定头201,螺钉穿过该固定头201与第一插入件固定柱101配合以此实现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的相互固定连接。固定头201在第二插入件的外表面形成有沉台,且固定头201位于前述的卡槽203上,且所述固定头沉台的直径大于卡槽的宽度,固定头沉台的深度大于卡槽的深度,以此使得螺钉穿过固定头201时,螺帽部分位于卡槽203的底面之下,不会对卡筋12的配合形成干涉。上述第一插入件固定柱101和固定头201优选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2至图5中为两个分布于这两个插入件的两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还设置有实现相互定位的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定位母头102和定位公头205,分别设置于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内。如图中定位母头102设置于第一插入件100的内壁面,定位公头205设置于第二插入件200的内壁面,以此实现二者连接时的定位,该定位公头205和定位母头102优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中为两个,以此方便二者的连接时的快速定位,方便二者的安装,这里的定位指的是,定位公头205插入定位母头102内,且有一定的插入深度,也即当开始插入时,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配合面还未接触,这样只要保证定位结构连接正确,就易使得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对准。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走线腔内还设置有定位部,以定位安装了电子元件的PCB板300。该PCB板300通过安装电子元件构成电路板以实现电子产品的某一项功能,如按键功能、红外接收或发光指示等功能。在该实施例中,过线装置竖直设置,也即其走线管有朝向用户的一面,在这一面上设置功能结构会利于用户操作。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有按键结构与该通孔配合固定连接,且通过该通孔有电连接线连接至功能用电部,如上面该过线装置的走线管可以作为用电器的手持部位,所以在朝向用户的面设置按键,利于用户操作。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有红外接收部与该通孔配合固定连接,且该红外接收部有电连接线连接至功能用电部,通过竖直设置其红外接收成功率要明显好于在水平面设置红外接收部。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在该通孔对应设置有显示灯,通过在竖直的走线管设置显示灯,利于用户直观的看到显示灯。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插入件200的第二间隔板206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207,当第一插入件100与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该第二定位槽207与上述第一定位槽107一同对PCB板300进行定位,以此更好的实现PCB板300的固定。进一步的,该第二定位槽207靠近PCB板300的一端还形成上述的第二挡光片208,或者第二挡光片208还与第二插入件200的内壁面一体成型,如图5中所示,当第一插入件100与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该第二挡光片208与第一插入件100的第一挡光片105相互接触并在同一平面,以与PCB板300以及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出入件的内壁面形成腔室起到导光作用。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插入件100的壁面开设第一透光槽103,第二插入件200的壁面开设第二透光槽202,当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这两个透光槽相互配合形成上述的透光孔,以将上述腔室内的发光体发出的光通过透光孔和通孔11对外射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的配合面包括弯折形的接触面,具体包括第一插入件100的第一搭接面109和第二插入件200的第二搭接面209,这两个搭接面分别有依次连接的三个面形成,这两个搭接面相互接触时,其三个面依次对应接触以此实现了将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的定位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体301与走线管10的壳体之间的间距为4倍至80倍壳体的厚度,发光体301优选为正对通孔11。以发光体301为贴片LED灯而言,该间距为贴片LED表面至壳体之间最短直线距离;如果该发光体301为LED灯,则该间距为LED灯中的发光芯片至壳体之间最短直线距离。并进一步优选为10至30倍壳体的厚度,以此使得发光体301发出的光线经通孔11透出后亮度较好,不会由于发光体301与壳体间距过大导致衰减过多,也不会由于发光体301与壳体间距过小导致发光的部分被壳体遮挡影响光线从通孔11射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有朝向通孔11所在一侧壁面的发光体301,且该侧壁面为不透光的材料制成,在该侧面上开设有通孔11,各发光体301分别由对应其的通孔11,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体301与通孔11的中心的连线,与通孔11处垂直与PCB板300的连线形成夹角a,如图16所示,该角度的范围为0度至15度,经过发明人大量的实验验证,在该角度为15度时,仍然可以很好在通孔11朝向的范围内显示有无发光。当角度大于15度时,其能够显示的范围会很快缩小,且有比较大的偏离,并不像普通工程师想象的那样对于显示影响不大。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为2.5度,该角度包括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的分量,该发光体301与通孔11中心的连线,在穿过走线管10中心周线且与穿过通孔11的通孔轴的竖直面的投影,与通孔11在该平面上投影处水平线的夹角为2.5度,也即发光体301在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都对通孔11在竖直面投影有偏移。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角度分别为0.5度,3度,6度,8度,10度,12.5度,15度。都可以结合筒体形状,直线通道,以及控制发光体301与壳体间距与壳体范围的比值,使得能够实现在通孔11所在的方向上及一定范围内(如水平正负20度范围内),可以明显的看到发光显示,在该范围以外就非常的不显著,也即无法清晰的看到发光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线装置是竖直设置的,也就是说走线管10是竖直设置的,在具有通孔11的一侧其走线管的壳体为不透光材料制成,走线管10内设置有插入组件,而插入组件从走线管10的顶部穿出,在插入组件的伸出处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孔,或者在插入组件与走线管10内壁之间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孔,在发光体301发热或者PCB板300上电器元件发热的情况下,从通孔处有空气进入到走线管10的壳体内,经PCB板300的电器元件加热或经发光体301发光的耗散加热,空气经内部空腔,并从插入组件伸出处的孔,或者插入组件与走线管10内壁之间的孔流出到走线管10以外,从而实现对于内部电器元件及PCB板300发光体的降温,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孔11为单个孔,其孔径为0.4至4mm以此使得发光体301发出的光从通孔11中射出的亮度合适。
或者该通孔11为多个小孔组成,该多个小孔组成的该通孔11的空间为0.4mm至4mm,每个小孔的空间范围是0.005mm至0.2mm,多个小孔的方案能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又达到透光的效果。该种情况下,进入的空气会更加舒缓,且经过了细密的过滤,会减少污染物进入到走线管10内的机会。
在一实施例中,在插入组件20内以形成走线腔,走线卡110设置于走线腔内。
上述的走线管10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对应的插入组件20的形状不做要求,能插入到走线管10即可,插入组件20的形状优选为与走线管10相同形状。走线管为整体式,整体式走线管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且在外观表面上没有缝隙,有好的视觉效果。
进一步的,上述的插入组件20从走线管10的第一端插入或者第二端插入,且贯穿整个走线管10的长度,并从走线管10的另一端露出,由此,在所述插入组件两端可以设置有配合面,以此通过该插入组件20的两端可以连接其他部件,该走线管10优选为金属部件如铝合金,该插入件优选为塑料件,从而使得利用走线管10的金属材质增强产品的外观,又方便使得该管通过插入件与产品的其他部件实现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插入组件20与走线管10的内壁面对应设置有限定该插入组件20在走线管10内转动的限位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该限位结构具体是设置于走线管10内壁面的卡筋12,和设置于插入组件20外表面的卡槽203;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相位结构是设置于走线管10内壁面的卡槽203,和设置于插入组件20外表面的卡筋12。如图1至图3所示,该走线管10为圆形,插入组件20也为圆形,在该走线管1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卡筋12,上述的插入组件20设置有与卡筋12配合的卡槽203,当插入组件20插入走线管10时,卡筋12和卡槽203相互配合,以此限制了插入组件20在走线管10内的转动,以此实现二者相互定位。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相互配合的卡槽203和卡筋12的长度可以是相对走线管10长度的其中一段,如设置在走线管10和插入组件20的插入后的相同一端的一段;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走线管10长度和插入组件20长度。进一步的,卡筋12有位于走线管口附近的部分,且对应的插入组件的卡槽在插入走线管口处设置,方便操作者对应的插入。
在另一实施例中,卡筋12为延周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且延走线管10的内壁面,在安装就绪后,多个卡筋12至少有一个卡筋段与卡槽203配合,即卡筋延周线方向的左右边,分别与卡槽的左右两边配合,使得卡筋可以在卡槽中滑动,且卡筋相对卡槽的转动满足工艺要求。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组件20与走线管10内壁面对应设置限定插入组件20在走线管10内转动的导向结构,在一实施方式中,该限位结构具体是设置于走线管10内壁面的卡筋12,和设置于插入组件20外表面的卡槽203;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限位结构是设置于走线管10内壁面的卡槽203,和设置于插入组件20外表面的卡筋12。如图2和图3所示,该导向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位结构相同,该相互配合的卡槽203和卡筋12的长度可以是相对走线管10长度的其中一段,如设置在走线管10和插入组件20的插入后的相同一端的一段;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走线管10长度和插入组件20长度,该长度优选为贯穿整个走线管10长度,以此使得插入组件20插入走线管的整个过程实现导向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插入组件20包括走线管限位台22,其高度与走线管10的管壁厚度相同,插入组件20与走线管10安装就位后,走线管10的一端抵接走线管限位台22的下面,且该走线管10向插入组件20施加向上的力。插入组件20的插入端设置有与底座30的配合面。
具体的,上述的走线管限位台22包括设置在第一插入件100上的第一限位台111和设置在第二插入件200上的第二限位台210。当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连接并插入到走线管10内后,第一限位台111和第二限位台210共同配合形成上述的走线管限位台22,以此对插入件20在插入时进行限位,同时第一限位台111和第二限位台210的高度与走线管的管壁厚度相同,因而使得走线管与插入件20的外壁面保持平滑过渡,增加了整个插入组件20的外观。
通过在插入组件20设置上述的走线管限位台22,使得过线装置安装在底座上时,其外层的走线管10的一端面与上盖400的外表面抵顶,走线管10的另一端面与走线管限位台22抵顶,以此将走线管10固定于上盖400和走线管限位台22之间,防止了走线管10上下窜动,在无需连接件的情况下实现了走线管10的固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走线腔内还设置有定位部,以定位安装了电子元件的PCB板300。该PCB板300通过安装电子元件构成电路板以实现电子产品的某一项功能,如按键功能、红外接收或发光指示等功能。在该实施例中,过线装置竖直设置,也即其走线管10有朝向用户的一面,在这一面上设置功能结构会利于用户操作。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11,有按键结构与该通孔11配合固定连接,且通过该通孔11有电连接线连接至功能用电部,如上面该过线装置的走线管10可以作为用电器的手持部位,所以在朝向用户的面设置按键,利于用户操作。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11,有红外接收部与该通孔11配合固定连接,且该红外接收部有电连接线连接至功能用电部,通过竖直设置其红外接收成功率要明显好于在水平面设置红外接收部。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该面上有通孔11,在该通孔11对应设置有显示灯,通过在竖直的走线管10设置显示灯,利于用户直观的看到显示灯。
在一实施方式中,PCB板300上安装有发光体301如LED灯,该LED为LED管或者贴片式LED灯,以此实现发光指示功能。
如图4至图6所示,具体的该定位部包括设置于走线腔内沿走线管10长度方向横向设置的多个间隔板,具体包括第一插入件100内的多个第一间隔板104和第二插入件200内的多个第二间隔板206,在该第一间隔板104上设置有定位槽107,PCB板300插入定位槽107中以此实现对PCB板300的定位,多个间隔板利于增强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的结构强度,为以后改进和设置新功能提供方便。
在图4至图6中,多个间隔板具体设置于第一插入件100和/或第二插入件200中,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间隔板104上相对设置有定位槽107,PCB板300插入到两个第一定位槽107中以此实现将PCB板300定位在第一插入件100中。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插入件200的第二间隔板206上设置定位槽,将PCB板300插入定位在该定位槽中,以此实现对PCB板300的定位。
上述的多个间隔板除了实现对PCB板300的定位,还起到加强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作用,这些多个间隔板可以是与插入件的内壁面一体成型的凸筋,也可以独立部件,通过卡接或者螺母等连接方式实现间隔板与插入件的内壁面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插入件100的壁面开设第一透光槽103,第二插入件200的壁面开设第二透光槽202,当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连接时,这两个透光槽相互配合形成上述的透光孔,以将上述腔室内的发光体发出的光通过透光孔和通孔11对外射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插入组件20的上述透光孔的位置还设置有避让槽21,如图2所示,该避让槽21经过上述的透光孔的位置且延伸至插入组件20的插入端。与走线管10的通孔11处形成过盈配合。因为铝合金材质的走线管10的加工通孔时其内壁面的通孔11处易形成凸出的毛刺,如果没有避让槽21,则插入组件20插入走线管10中时,其插入组件20的插入端面会将毛刺弯折,以至将走线管10的通孔11覆盖,影响其导光效果。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用电器的底座30,如图9至图15和图17至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底座30包括用于支撑上述过线装置的上盖400,以及与上盖400连接配合的底盘500。该底盘500与上盖400有圆形的连接面,底盘500内固定有电路板502,该电路板502连接电源接入口504以及输出直流电的电源输出接口,该电源输出接口连接至设置于底盘500的蓄电部。
上述的电源接入口504可接入交流电或者直流电,图13中通过USB连接线50输入直流电,通过电路板502上的电路进行电源转换,输出合适的直流电压通过电源输出接口(图中未示出)与过线装置中的电连接线电连接,以对过线装置进行供电。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上盖400设置有固定过线装置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包括设置于上盖400外表面的凹陷腔410,以供过线装置一端插入定位。其中插入组件20从走线管10的一端插入走线管10,且插入组件20贯穿整个走线管10,从另一端伸出,并形成有与前述上盖的凹陷腔410配合的插入配合部。该插入配合部设置有过线通道,供电连接线穿过。在凹陷腔410的底面还开设过线通孔414,以供过线装置的插入到凹陷腔410的一端伸出的电连接线穿过该过线通孔414,并与上述电源输出接口电连接。
进一步的,过线装置插入凹陷腔410中定位时,具体通过插入组件20的插入件露出过线管的插入配合部,包括环形外围立面的插入配合面,该插入配合面与凹陷腔410的竖直环形内侧壁面相配合,限制两部件水平方向的移动;以及与凹陷腔410底面配合的插入抵接面。在插入组件20的插入抵接面上,设置有第二插入端固定柱204,与该第二插入端固定柱204对应的凹陷腔410的底面上设置有通孔412,这些固定柱内部设置有螺纹,以此通过连接件如螺丝穿过通孔412拧紧在第一插入端固定柱106和第二插入端固定柱204内,以此实现整个过线装置固定在凹陷腔410中。限定过线装置与凹陷腔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里,多个第二插入端固定柱204与多个固定通孔412对应设置。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走线装置的插入组件20设置有走线管限位台22,插入组件20贯穿走线管10,且走线管10的一端抵接到插入组件20的走线管限位台22;在上盖400设置有高出上盖400表面的走线管限位部416,走线管10的另一端由该走线管限位部416定位,该走线管限位部416的厚度与走线管10的管壁厚度相同,当插入组件20插入凹陷腔410时,走线管限位部416立面侧壁与走线管10外壁光滑过度。
进一步的,在凹陷腔410的内壁面还设置有防止上述过线装置转动的定位结构,做为一种实施方式,该定位结构为定位筋411,在过线装置插入凹陷腔410中时,该定位筋411与过线装置的第二插入件200的卡槽203配合,以此实现过线装置的定位防止其转动。该定位筋411可以是与由凹陷腔410的内壁面一体成型,或者固定与内壁面。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定位结构也可以是设置于凹陷腔410的侧壁面的凹槽,此时过线装置的第一插入件100或者第二插入件200设置有凸筋,以与该凹槽配合防止过线装置转动。
进一步的,该定位筋411的宽度朝远离凹陷腔410的底面的方向缩小,定位筋朝向该凹陷腔410底面的一端的宽度与卡槽203的宽度相近,这样方便整个过线装置插入凹陷腔410时定位筋411能快速对准到卡槽203中,以此实现过线装置的快速插入到凹陷腔410中,方便过线装置与底座30的组装,以此提高生产效率。
在以上实施例中,包括插入组件20,走线管10,以及上盖;在组装时,可以的连接步骤包括,先组装插入组件20实现对应功能的插入组件20,该插入组件20的一端插入走线管10,并冲走线管10的另一端伸出,插入组件20的一端设置有插入配合面,与凹陷腔410的对应面配合对接好,此时,走线管10的一端与插入组件20的走线管限位台22抵接,另一端与上盖的走线管限位部416抵接,限制死了走线管10上下方向的移动,进一步的,走线管10内壁与插入组件20之间的限位结构,限制了走线管10相对于插入组件20的转动;从上盖400的下部向走线装置通过固定孔412螺接走线装置,形成固定成一体的过线结构。
其中走线管10为整体式,在本实施例中,走线管10为铝合金材质。由于朝向用户的走线管10为外观件,该走线管10的外表面为外观面;需要有高档的外观表面,其加工处理的要求较高,需要通过特定的结构既实现其固定连接,有不能在其上有固定连接(这里的螺钉连接或者铆接会破坏外观面),所以通过插入组件20完成走线,用电部80,以及底座30的固定连接。也即插入组件20有用电部80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以及用电部80的用电元件可拆卸连接的接头。
在一实施例中,在上盖400和底盘500通过连接件实现连接,具体的,上盖400内表面设置有多个中空的上盖固定柱413,底盘500内表面设置有多个中空的底盘固定柱501,上盖固定柱413内形成有内螺纹,通过螺丝的拧紧将上盖固定柱413和底盘固定柱501抵接以此实现上盖400和底盘500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上盖400和底盘500的连接面包括弯折形的接触面,如图11所示,其中上盖接触面包括相连接的上盖第一水平环面421、上盖竖直环面422和上盖第二水平环面423,下盖接触面包括相连接的下盖第一水平环面521、下盖竖直环面522和下盖第二水平环面523,当上盖400和底盘500安装时,二者的第一水平面、竖直环面和第二水平环面分别相接触,其中通过上盖竖直环面422和下盖竖直环面522的接触以实现二者的径向定位,通过上盖第一水平环面421和下盖第一水平环面521以及上盖第二水平环面423和下盖第二水平环面523的分别相接触实现二者的轴向定位,结合上述的定位结构实现二者的安装时的更快速定位,防止二者之间相互滑动导致带来二者固定连接时的不便,以此进一步提升底座30的安装效率。而且在上盖400和底盘500连接固定后,通过上盖第一水平环面421和下盖第一水平环面521以及上盖第二水平环面423和下盖第二水平环面523的分别紧密抵接,以及上盖竖直环面422和下盖竖直环面522的紧密抵接,使得上盖400和底盘500的二者的接触面之间产生牢固的咬合力,有效的防止二者的接触面之间的相互滑动,使得整个底座30固定牢靠。
在一实施例中,上盖400还安装有按键部件40,该按键部件40与电路板502上的电子按键配合,以此接收用户的按键指令。在底盘500上还安装有蓄电部,还蓄电部与上述的电路板502电连接,以对该蓄电部进行充电,且蓄电部还对电路板502供电,由电路板502经转换再输出合适的直流电对过线装置进行供电。具体的该蓄电部为充电电池。底盘500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的电池安装部503,该电池安装部503优选为与底盘500一体成型,该安装部成方形,安装部的内有电池定位筋505,以方便电池安装时的定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底座30还包括垫片70,该垫片70安装于底座30的底面,具体在底盘500的底部设置有垫片安装部506,底盘固定柱501为中空,在垫片安装部506还开设底盘通孔507,该底盘通孔507连通底盘固定柱501,这样连接件如螺丝在通过底盘通孔507插入底盘固定柱501,并拧紧在上盖固定柱413中,然后将垫片70通过粘贴方式安装于垫片安装部506,以此不会露出螺丝,实现底座的美观。
从安装上,底盘500设置完成所有的功能结构后,这些功能结构包括主电路板502、蓄电部、电源接入口504以及相关电连接线中至少一个,在底盘固定柱501朝向上盖固定柱413进行螺纹连接固定,从而把底盘500与上述的连成一体的走线装置和上盖400连接成一体。其中,进入走线装置的电连接线与底盘500的电路板502或蓄电部的供电结点连接,该连接通过焊接或通过电连接接头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电器,包括上面提到的过线装置,用于安装过线装置,如图9至图15和图17至图18所示,其中过线装置包括走线管10、贯穿走线管10的壳体的通孔11和发光体301,该走线管10形成有引入电连接线的第一端,该电连接线用于给发光体301供电,发光体301朝向该通孔11,该走线管10的通孔11侧为不透光材料,电连接线的另一端从走线管的第二端引出,用于向用电器的用电部80供电。
该用电器还包括底座30,该底座30与走线管10的第一端连接,且电连接线经过第一端连接至底座30内的电路板502,电路板502与蓄电部电连接,蓄电部可以是目前常见的充电电池60如铅蓄电池、锂电池或者镍氢电池,在本实施例中,蓄电部为锂电池的充电电池60,从而向走线管10内的PCB板及发光体供电,进一步向用电部80供电,其中用电部80为发热器、发光器、电机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用电部80为风扇头的电机,因此该用电器为便携式电风扇。
具体的,在该便携式电风扇中,过线装置的一端形成弯曲部13,风扇头可上下转动的连接于弯曲部13。由于过线装置内部包括由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连接而成的插入结构,这两个插入件的一端形成上升的弯曲部13,通过这两个插入件实现过线装置的另一端与底座30固定,过线装置外面的走线管10的端面与上盖400接触,从而过线装置与底座30形成一体式的外表,以此美化了风扇的外观。
具体的,该弯曲部13由过线装置中的插入组件20的一端形成,如上述的第一插入件100和第二插入件200露出走线管10的一端弯曲形成。在图1至图8中,第一插入件100的第一弯曲部108和第二插入件200的第二弯曲部211连接以此形成弯头组件的弯曲部13。
而用电部80朝向用户的一侧,同时走线管10竖直设置,走线管10的通孔11与用电部80的方向相同,也即通孔11也朝向用户的一侧,这样在用户使用用电器时,可以方便的观察到通孔11中的显示。该显示可以是当前该显示可以是当前用电电器的运行挡位,如,通孔11的数量为3个,对应的显示挡位为三档;或者显示蓄电单元的剩余电量,如通孔11的数量为4个,每个通孔11的显示代表25%的电量,只有75%电量时,最上面的通孔11对应的发光体熄灭,代表25%的电量已经消耗掉;在充电时,根据这4个通孔11的显示表示充电过程中电池电量的多少。通过将显示结构设置与走线管10上而不是现有的设置在底座上,使得针对便携式的用电器如电风扇在使用时,方便用户查看到用电器当前的显示状态。如用户将该用电器放置在床上,用户睡觉时视线无法观看到底座上,此时通过走线管10上的显示结构可方便查看显示状态;或者放置于较高的位置,用户的视线也看不到底座上的区域,只能查看到用电器的中上部部分,此时用户通过走线管10上的显示结构也能方便查看显示状态。以此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感。
在一实施例中,具体的,插入组件伸出走线管10,形成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用电部80的结构部;且电连接线从插入组件中穿出,连接用电部80用于供电。
插入组件的另一端穿出走线管10第二端,与底座30的上盖400连接,并形成有走线空腔,电连接线从该走线空腔穿出,经过上盖上的过线通孔414与底座30内的电路板502和充电电池60连接。底座30还设置有外部电源线或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接入口504,用于向底座30内的电路板502提供低压直流电,并可向充电电池60储电。
底座30的上盖上还设置按键部件40,按键部件40包括控制按钮,用于控制用电器的启停,由于设置有充电电池60,底座30的电源可以拔去,或者供电接头不再连接供电线,整个用电器因而可以成为便携式的移动用电部80,拿到用户的身边,特别是周围没有电源的地方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方法、装置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过线装置,包括贯穿走线管的壳体,以及贯穿所述壳体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以及发光体,所述发光体朝向所述通孔,且该所述通孔侧的壳体为不透光材料;
所述壳体形成弧面筒状,所述通孔通过所述壳体的通道为直线通道,所述壳体的内侧为凹弧面,所述壳体的外侧为凸弧面;所述通孔由空气填充,或者所述通孔由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填充;所述通孔侧背面一侧的壳体外壁面形成适宜人手握持的面;在所述通孔所在一侧壳体一侧,在所述通孔以上和/或以下形成有适宜人手握持的面;
所述发光体设置在PCB板上,还包括插入组件以插入到所述走线管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插入件和第二插入件,所述插入组件还包括不透明的横向挡光结构,所述横向挡光结构与所述壳体内壁面形成导光通道;所述的横向挡光结构的一端靠近或抵接所述PCB板;所述的挡光结构包括第一挡光片和/或第二挡光片,其中该第一挡光片设置在第一插入件与第二插入件之间;所述第二挡光片与第一插入件的所述第一挡光片相互接触并在同一平面,以与所述PCB板、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的内壁面形成腔室;
所述走线管为金属部件,所述插入组件为塑料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为多个,所述发光体数量为2至19个,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体之间设置所述不透明的横向挡光结构,所述横向挡光结构有靠近或抵接所述插入组件内壁面的自由端;或者所述横向挡光结构有靠近或抵接所述壳体内壁面的自由端;在所述插入组件的壁面与通孔的相对应位置开设透光孔;在所述第一插入件的壁面开设第一透光槽,在所述第二插入件的壁面开设第二透光槽,当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连接时,所述第一透光槽与所述第二透光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透光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件与第二插入件之间有对应的配合面;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螺钉、卡扣、铆接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或第二插入件内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定位包含有电子元件的PCB板;或所述定位部用于定位横向挡光结构;或所述定位部用于定位电连接线;所述插入组件贯穿所述走线管,且所述走线管的一端抵接到插入组件的走线管限位台;所述走线管限位台由所述第一插入件的第一限位台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插入件上的第二限位台组成;所述第一限位台和/或所述第二限位台的高度与所述走线管的管壁厚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内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内的定位公头和定位母头;所述配合面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的第一搭接面和第二搭接面,所述第一插入件和所述第二插入件连接时,所述第一搭接面和所述第二搭接面相互抵接;所述配合面包括弯折形的接触面,所述第一插入件的第一搭接面和第二插入件的第二搭接面,形成有依次连接的三个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与所述壳体的间距为4倍至80倍所述壳体的厚度,所述发光体正对所述通孔,或者所述发光体与所述通孔的中心的连线与垂直所述PCB板的连线形成的角度为0度至15度;所述角度包括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的分量;
所述通孔为单个孔,所述通孔的孔径为0.4mm至4mm;或者所述通孔为多个孔,所述通孔的范围直径为0.4mm至4mm,所述通孔的每个孔的直径为0.005mm至0.2mm。
6.一种供电结构,包括电连接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过线装置,所述壳体形成有用于引入线的第一端。
7.一种用电器,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供电结构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相互电连接电路板和电源输入口;
所述用电器还包括用电单元,所述用电单元为发热器、发光器、电机、磁力发生器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上盖和底盘,所述电路板连接电源接入口,以及输出直流电的电源输出接口,所述电源输出接口连接至设置于所述底盘的蓄电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3461.9A CN109922622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303461.9A CN109922622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2622A CN109922622A (zh) | 2019-06-21 |
CN109922622B true CN109922622B (zh) | 2023-11-17 |
Family
ID=66969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03461.9A Active CN109922622B (zh) | 2019-04-15 | 2019-04-15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22622B (zh)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24525A (ja) * | 1998-02-10 | 1999-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照明器具 |
JP2001320092A (ja) * | 2000-05-08 | 2001-11-16 | Rohm Co Ltd | 側面発光半導体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682277Y (zh) * | 2003-09-05 | 2005-03-02 | 王浩垒 | 巡道灯 |
JP2009051075A (ja) * | 2007-08-27 | 2009-03-12 | Kyocera Mita Corp | 表示部構造と該表示部構造が備えられて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201652504U (zh) * | 2009-12-29 | 2010-11-24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炉的火力显示装置 |
CN201739799U (zh) * | 2010-04-27 | 2011-02-09 | 姚志峰 | 一种柔性软灯条 |
CN103712108A (zh) * | 2013-12-31 | 2014-04-09 | 广州市权友照明灯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折射的高透光率led灯管 |
CN105423210A (zh) * | 2015-11-30 | 2016-03-23 | 重庆熠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具有自带遮光效果的灯盖的充电指示灯 |
CN206434202U (zh) * | 2016-11-16 | 2017-08-2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和电饭煲 |
CN207016670U (zh) * | 2017-07-13 | 2018-02-16 | 广州宏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实心光微通道阵列面板 |
CN207149185U (zh) * | 2017-08-09 | 2018-03-27 | 福建木尚品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全实木外观的led电子显示装置 |
CN207716241U (zh) * | 2018-01-31 | 2018-08-10 | 佛山迅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家电产品的工作指示灯组件 |
CN210432118U (zh) * | 2019-04-15 | 2020-04-28 | 佛山市意深科技有限公司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
2019
- 2019-04-15 CN CN201910303461.9A patent/CN1099226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24525A (ja) * | 1998-02-10 | 1999-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照明器具 |
JP2001320092A (ja) * | 2000-05-08 | 2001-11-16 | Rohm Co Ltd | 側面発光半導体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682277Y (zh) * | 2003-09-05 | 2005-03-02 | 王浩垒 | 巡道灯 |
JP2009051075A (ja) * | 2007-08-27 | 2009-03-12 | Kyocera Mita Corp | 表示部構造と該表示部構造が備えられて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201652504U (zh) * | 2009-12-29 | 2010-11-24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炉的火力显示装置 |
CN201739799U (zh) * | 2010-04-27 | 2011-02-09 | 姚志峰 | 一种柔性软灯条 |
CN103712108A (zh) * | 2013-12-31 | 2014-04-09 | 广州市权友照明灯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折射的高透光率led灯管 |
CN105423210A (zh) * | 2015-11-30 | 2016-03-23 | 重庆熠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具有自带遮光效果的灯盖的充电指示灯 |
CN206434202U (zh) * | 2016-11-16 | 2017-08-2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和电饭煲 |
CN207016670U (zh) * | 2017-07-13 | 2018-02-16 | 广州宏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实心光微通道阵列面板 |
CN207149185U (zh) * | 2017-08-09 | 2018-03-27 | 福建木尚品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全实木外观的led电子显示装置 |
CN207716241U (zh) * | 2018-01-31 | 2018-08-10 | 佛山迅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家电产品的工作指示灯组件 |
CN210432118U (zh) * | 2019-04-15 | 2020-04-28 | 佛山市意深科技有限公司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LED日光灯管的设计;陈国辉;;机电工程技术(05);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2622A (zh) | 2019-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28384B2 (ja) | Led照明器具 | |
US20090135602A1 (en) | Lighting unit, receptacle unit, and assembly thereof | |
JP3139132U (ja) | ランプアセンブリ | |
US11391444B2 (en) | Mounting base of lamp, lighting assembly and lamp | |
EP3798503A1 (en) | Linear lighting | |
EP2284438A1 (en) | Watertight spotlight fixture | |
CN105180032B (zh) | 一种照明灯具及照明灯具组合 | |
CN109922622B (zh)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
CN210432118U (zh)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
CN102297354A (zh) | Led模组灯 | |
KR101321306B1 (ko) | 조명기구 | |
CN210423126U (zh) | 用电器的底座和用电器 | |
JP6796803B2 (ja) | 照明器具 | |
CN111947064A (zh) | 灯具 | |
CN211151395U (zh) | 过线装置、供电结构和用电器 | |
CN212056826U (zh) | 线型投光灯 | |
JP2016004754A (ja) | Led照明装置 | |
CN110927954B (zh) | 一种内窥镜照明机构及便携式内窥镜 | |
JP5701422B2 (ja) | Led照明装置 | |
JP5538605B2 (ja) | Led照明装置 | |
JP5538606B2 (ja) | Led照明装置 | |
EP3225904B1 (en) |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fixture | |
CN221348965U (zh) | 灯具 | |
CN216897183U (zh) | 灯具拼接组件及无缝拼接灯具 | |
CN209054605U (zh) | 一种家用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