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7180A -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7180A
CN109857180A CN201711211124.4A CN201711211124A CN109857180A CN 109857180 A CN109857180 A CN 109857180A CN 201711211124 A CN201711211124 A CN 201711211124A CN 109857180 A CN109857180 A CN 109857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unit
module
control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1112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57180B (zh
Inventor
刘向强
王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1112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718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5157 priority patent/WO201910096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7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7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57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7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FSYSTEMS FOR REGULAT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VARIABLES
    • G05F1/00Automatic systems in which deviations of an electric quantity from one or more predetermined values are detected at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and fed back to a device within the system to restore the detected quantity to its predetermined value or values, i.e. retroactive systems
    • G05F1/10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 G05F1/4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 G05F1/56Regulating voltage or current wherein the variable actually regulated by the final control device is dc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series with the load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用于从反馈逻辑单元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并利用该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该控制方法包括:第二用电单元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二用电单元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第二用电单元根据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对电源系统的控制长期以来一直是电子行业研究的课题,在满足用户的便利性之后,如何做到节能省电越来越引发专业人士的重视。
现有电源系统的设计方案中,主要采用分布式方案,即一个或多个子系统电源受控于一个主系统控制器,当主系统处于上电状态时(上电即系统初始加电,power on),通过主系统对子系统电源进行单向开关控制,从而完成对子系统电源的上电和下电操作,主系统给子系统电源上电的方法可以是发送一个控制信号或者单脉冲至子系统,使得子系统的使能端变为高电平,随后子系统进入工作状态并执行上电流程,子系统电源上电后可以给其他设备或者功能模块供电使其实现相应的功能。当主系统处于下电状态时,由于无法触发子系统的使能端工作,子系统无法执行上电或下电操作。
现有的分布式电源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由于子系统的上电和下电操作完全受控于主系统,因此即使主系统给子系统上电或下电完成后,主系统也处于待机状态,以执行下一步上电或者下电操作。简而言之,由于操作子系统的上电和下电完全由主系统控制,只要子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主系统就无法关闭并时刻处于待机状态,主系统维持待机状态所需要的电流会增加整个电源系统的功耗,增大了总功耗负担,导致功耗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用于从反馈逻辑单元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并利用该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用电单元包括反馈逻辑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随后第二用电单元可以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控制信号能作用于第二用电单元,控制第二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并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其反馈逻辑模块进行处理;
随后,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该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理论上不小于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的电压值,该第二电压信号即为处理后的第一电压信号;
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能够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后能对第一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并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独立工作。
基于第一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控制模块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随后,该控制模块可以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能对该第二控制信号进行处理;
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三控制信号,第三控制信号即为处理后的第二控制信号;
第二用电单元能够利用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三控制信号给自身下电,增加了方案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包括:
第二用电单元能够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该第二电平对于该使能端而言属于无效电平,因此能控制第二用电单元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用电单元下电,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一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控制模块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该控制模块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能生成第四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的上电,增加了第二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后能完成任务种类的多样性。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控制模块可以通过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随后,该控制模块可以将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模块通过生成第五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的下电,增加了第二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后能完成任务种类的多样性。
基于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包括:
第二用电单元能够利用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即给使能端提供连续稳定的第一电平信号触发使能端的工作,由于第一电平对使能端而言是有效电平,因此能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详细介绍了第二电压信号如何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包括:
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该第一控制信号能控制第二用电单元上电;
第一执行模块,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并输出电压信号;
输出模块,在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后,可以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反馈逻辑模块,获取输出模块输出的第一电压信号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上电模块,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可以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后能对第一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并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独立工作。
基于第二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能对该第二控制信号进行处理;
反馈逻辑模块,获取第一发送模块发送的第二控制信号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至第二用电单元;
第二执行模块,可以用于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三控制信号给自身下电,增加了方案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执行模块包括:
下电子模块,能够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该第二电平对于该使能端而言属于无效电平,因此能控制第二用电单元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第二用电单元下电,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二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可以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发送模块,可以用于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能生成第四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的上电,增加了第二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后能完成任务种类的多样性。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可以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第三发送单元,能够用于将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五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通过生成第五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的下电,增加了第二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后能完成任务种类的多样性。
基于第二方面及其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模块包括:
锁定子模块,能够利用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即给使能端提供连续稳定的第一电平信号维持使能端的工作,由于第一电平对使能端而言是有效电平,因此能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细化上电单元为锁定模块详细介绍了第二电压信号如何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包括:
电源模块、反馈逻辑模块;
首先,所述电源模块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随后,所述电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上电完成后,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对所述第一电压信号进行处理;
所述电源模块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所述电源模块可以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电源模块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能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并根据该信号执行上电操作,上电后电源模块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处理,反馈逻辑模块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该电源模块,因此,在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电源模块能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电源模块处于上电的状态,从而实现电源模块能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仍可以处于上电状态并输出电压信号供整个第二用电单元运行。
基于第三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可以包括控制电阻R1;
所述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通过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用电单元连接,所述使能端enable位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极;
所述电源模块负极与所述控制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所述使能端enable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详细介绍了电源模块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仍可工作时的电路组成,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反馈逻辑模块还包括三极管或MOS管;
所述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负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所述MOS管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或所述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所述使能端enable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或所述MOS管的源极与地端GND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可以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增加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所述MOS管的栅极的电压,以使得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与所述地端GND导通,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或所述MOS管的漏极处于第二电平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处于所述第二电平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详细介绍了电源模块独立工作后给自身下电的情况下的电路组成,增加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基于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应用于车载无线通讯终端Tbox,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电源管理芯片、射频RF电路、基带芯片和储存器;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输出电压信号至所述射频RF电路、所述基带芯片和所述储存器,所述电压信号用于给所述射频RF电路、所述基带芯片和所述储存器供电,所述射频RF电路、所述基带芯片和所述储存器并联,所述基带芯片通过所述射频RF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说明了第二用电单元应用于车载无线通讯终端Tbox系统时通信模块的组成与连接关系,增加了方案的实用性。
本申请实施例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及其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以及第三方面及其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实现方式、第二方面及其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以及第三方面及其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第二用电单元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利用第一控制信号触发第二用电单元工作,随后第二用电单元完成上电操作后输出第一电压信号发送至反馈逻辑模块,随后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当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完成后,第二用电单元能够利用第二电压信号使得第二用电单元的处于上电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完成后将输出第一电压信号发送至反馈逻辑模块,再从反馈逻辑模块获取第二电压信号,使得在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能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的工作,即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的情况下,第二用电单元也处于工作状态,避免了第二用电单元工作时第一用电单元必须处于上电状态的情况,降低了整个电源系统的功耗。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电源系统控制方式的结构图;
图2(a)至图2(d)为本申请电源系统的不同控制方式的示意图;
图2(e)为本申请整个电源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3(a)为本申请应用于Tbox系统时的原理框图;
图3(b)为Tbox系统通信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3(c)为本实施例中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4(b)为图4(a)对应的电路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5(b)为第二用电单元自身下电时对应的电路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6(b)为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时对应的电路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图7(b)为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再下电时对应的电路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一个实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一个实体结构连接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用电单元的另一个实体结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实现第一用电单元与第二用电单元上下电的相互控制,该控制方式可以基于第一用电单元或第二用电单元有一方处于先上电状态,可能的实现场景有多种:如图2(a)所示,第一用电单元与第二用电单元可以是一对一的相关控制。例如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给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后,此时第一用电单元才能下电,随后处于上电状态的第二用电单元能实现对第一用电单元的控制,其次,也可以实现对自身的控制。如图2(b)所示,第一用电单元可实现与多个第二用电单元实现相互控制,一个第一用电单元可同时给多个第二用电单元上电,而只需要一个第二用电单元发出控制信号,第一用电单元即可下电。如图2(c)所示,其实现方法是一个第一用电单元发出控制信号即可给第二用电单元上下电,而一个第二用电单元能控制对多个第一用电单元的上下电。如图2(d)所示,描述了多个子系统与多个主系统相关控制的场景,其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系统中以第一用电单元与第二用电单元一对一相互控制为例,具体的原理框图如图2(e)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也适用于上述其他可能的实现场景。图2(e)中,电源系统20的组成分别是第一用电单元201、第二用电单元202,其中第二用电单元202又包括用于单向导通的单向隔离模块2021、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2022、控制第二用电单元运作的控制模块2023、具有驱动作用的反馈逻辑单元2024。
该方法可应用于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等,也可应用于其它设备的电路系统,例如车载系统、大型及小型电路供电系统,例如,可以应用于车载无线通讯终端(telematics box,Tbox)的设计中。
下面以该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Tbox,控制Tbox内部主系统即第一用电单元和子系统即第二用电单元的上下电为例,如图3(a)所示进行说明。
该Tbox包括微型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MCU)处理器311、二极管模块301、电源模块302、通信模块303、第一电阻模块304、驱动电路模块305、第二电阻模块306等部件,微型控制单元处理器311是第一用电单元31的组成部分,二极管模块301、电源模块302、通信模块303、第一电阻模块304、驱动电路模块305、第二电阻模块306等部件组成第二用电单元3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a)中示出的Tbox结构并不构成对Tbox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分别对Tbox的各功能组件进行介绍:
MCU处理器311是电源系统中第一用电单元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第一用电单元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第一用电单元的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该存储器内的数据,执行第一用电单元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第一用电单元进行整体监控。
二极管模块301又称晶体二极管,用于单向导通,对第一用电单元送入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流/电压信号作单向隔离,该单向隔离的实现即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电流或电压只能从二极管的正极流向二极管负极,而不能反向导通。
电源模块302位于Tbox的第二用电单元中,执行对电能的变换、分配、检测及其他电能管理功能。
第一电阻模块304与驱动电路模块相连,接在三极管的基极或MOS管的栅极,用于给基极提供一个正向偏置电压。
驱动电路模块305,可以是三极管或者MOS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在电路中主要利用其放大作用实现对第二用电单元使能端的控制。具体的,三极管是一种电流放大元器件,CMOS管(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是一种电压放大元器件,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一个NPN型三极管,发射极接地,通过加大基级电流,将集电极电压与发射极电压拉到相同值,即集电极与地导通,电源模块302的使能端相当于接地,从而完成下电操作。
第二电阻模块306用于连接所述电源系统的使能端,输出稳定的高电平至该使能端,从而维持第二用电单元电源模块工作;
通信模块303用于支持Tbox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车载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如图3(b)所示,通信模块304包括:
电源管理芯片3031所实现的功能与上述电源模块30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3032,RF电路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给处理器处理,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3032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noise 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3032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基带芯片3033,用于合成基带信号或对接收到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具体的说就是发射时,把音频信号翻译成用来发射的基带码,接收时,把收到的基带码解译为音频信号。
储存器3034,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该软件程序及模块可被电源系统内部的处理器运行,从而执行电源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3034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此外,存储器3034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信模块303通过电源管理芯片3031给所述射频RF电路3032、所述基带芯片3033和所述储存器3034供电,所述射频RF电路3032、所述基带芯片3033和所述储存器3034,所述基带芯片3033通过所述射频RF电路3032发送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
此外,该电源系统还包括总线系统,总线系统是指微型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通道。总线系统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在总线控制器的作用下,通过总线设备接口控制、管理连接在总线上的设备使用总线。
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时,MCU处理器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通过二极管作单向隔离,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一个单脉冲,用于触发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的使能端进入工作状态,即该电源模块执行上电操作,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上电后,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该第一电压信号需要经过第二电阻模块的处理后生成第二电压信号,电源系统进入低功耗模式时,即当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提供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持续稳定的有效电平,从而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此时通信模块保持独立工作,例如通信模块可以进入idle模式,此时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功耗。需要补充的是,第二用电单元此时还可以执行其他一系列操作,下面举例说明。
一、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当通信模块作为功能模块,完成功能设定的任务(例如:执行输出上述第二控制信号的指令)后,可以通过自身的输出端口输出控制信号给驱动电路模块(例如NPN型三极管)较强的驱动能力来拉低电源管理芯片的使能端,具体的,请参照图3(c),由于集电极电流受基极电流的控制,并且基极电流很小的变化会引起集电极电流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将一个很小变化的小信号加在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基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一个基极偏置电阻,偏置电阻用于产生偏置电流,当ib小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引起ic较大变化,基极b电位高于发射极e电位,集电极c电位高于基极b电位,三极管导通处于放大状态,发射极正偏,集电极反偏。我们把从基极b流至发射极e的电流叫集电极电流ib,把从集电极c流向发射极e的电流叫作集电极电流ic,此时这两个电流的方向都是流出发射集的,由于发射极接地,集电极电压相当于0V,由于集电极与电源管理芯片使能端连接,因此相当于使能端也与地极GND连接,当使能电平低于电源管理芯片需要的门限电压值时,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302输出停止,完成下电操作。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驱动电路模块可以NPN型三极管,也可以由具有放大功能的其他器件组成,例如CMOS管。
二、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当通信模块完成功能设定的任务(例如:执行输出上述第三控制信号的指令)后,可以通过自身的输出端口输出一个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该控制信号可以为一个单脉冲,用于触发第一用电单元电源管理芯片的使能端开始工作,即触发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与第二用电单元没有上电的先后顺序,从上电逻辑而言可以实现互为主、子的场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例子均以第一用电单元先上电进行说明,即相对第二用电单元而言,第一用电单元是主用电装置,第二用电单元是子用电装置。
三、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再给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先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在发送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原理与第二用电单元类似,同样可以经过反馈逻辑模块的处理,具体处理方式此处不再赘述,当使能电平低于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需要的门限电压值时,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输出停止,完成下电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电单元在上电状态时还可以给第二用电单元上下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可以给自身下电,也可以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也可以给第一用电单元先上电再下电。同时,第一用电单元也可以给第二用电单元上电,也可以给第二用电单元下电,还可以给自身下电,因此,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电单元与第二用电单元只是名称上的“第一”、“第二”,并不表示上下电的先后顺序,第一用电单元也可以是第二用电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电压信号或控制信号即电压信号或控制信号从一个模块/单元输出至另一个模块/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从某某单元或模块中获取压信号或控制信号即某某单元或模块处理该电压信号或控制信号后输出至另一模块或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执行上电操作和维持处于上电状态的区别在于,第二用电单元执行完上电操作时刻,并不能脱离第一用电单元独立工作,需要输出电压信号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才能产生稳定电平的脉冲信号接入到电源模块使能端,从而脱离第一用电单元的控制维持第二用电单元的工作,否则,仍需第一用电单元待机给第二用电单元提供稳定的脉冲信号。因此执行上电操作并不代表执行完上电操作时刻第二用电单元就可独立工作。仍需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后才能使第二用电单元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能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上电是给指第一用电单元或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部分一个脉冲信号,触发该电源开始工作,并输出稳定的电压信号,具体的,“上电”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有不同的用词,也可叫做通电,也可以表达为电源进入工作状态或电源开始输出电信号,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上面从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下面请参照图4(a)和图4(b),图4(a)为第二用电单元能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独立工作的流程图,图4(b)为该流程图对应的具体实现电路,下面将从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401、第二用电单元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用电单元,第一控制信号可以为单脉冲触发电平,用于给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一个脉冲信号,触发第二用电单元上电。
在本实施例中,使能端是控制信号输入端,是电路的一个输入端口,只有该端口被激活,电路才能开始工作。使能端有两种状态,允许输入状态和禁止输入状态。电路使能端处于允许输入状态时,电路被激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信号可以做单向隔离,具体采用的器件可以为二极管,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二极管正极接第一用电单元,负极接第二用电单元,电流只能从第一用电单元流向第二用电单元。
402、第二用电单元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信号做单向隔离后流入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使能端,给该使能端一个有效电平信号激活该使能端,第二用电单元开始上电。
在本实施例中,执行上电操作后,第二用电单元电源模块开始工作,但是在这个时刻,第二用电单元还不能脱离第一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即此时刻,第一用电单元必须处于上电状态。
403、第二用电单元根据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完成后,输出一个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可以直接作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压信号送入反馈逻辑模块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用电单元还可以包括一个与反馈逻辑模块并联的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的作用在于产生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二用电单元的下电,第一用电单元的上电等操作,这种情况下,第二用电单元上电完成后,输出的电流信号会进行分流,一部分输入反馈逻辑模块,一部分输入控制模块,由于是并联电路,反馈逻辑模块的电压值与控制模块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平信号可以在高低电平之间波动,此时反馈逻辑模块可以为控制电阻,例如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用于将第一电平信号钳位在高电平或低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路中“钳位”即将某点的电位限制在规定电位的措施,产生这个措施的电路可以叫钳位电路,钳位电路的作用是将周期变化的波形的顶部或底部保持在某一确定的直流电平上,因此反馈逻辑模块将信号钳位在高电平或低电平表示将该信号从动态变化的电平变为持续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
404、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压信号经过反馈逻辑模块处理后得到的第二电压信号为一个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不小于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所需的电压值。
405、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第二用电单元可以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给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使能端一个稳定的有效电平的电平脉冲,从而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前,第一用电单元已执行下电操作,该下电操作可以在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开始运作后,发送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致使第一用电单元下电,也可以为第一用电单元发送控制信号给第二用电单元后,第一用电单元根据自身需要自动下电,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下电的方式可以是给第一用电单元的使能端一个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使能端处于禁止输入状态,因此第一用电单元开始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后,将第一电压信号发送至反馈逻辑模块处理,反馈逻辑模块输出稳定电平的第二电压信号,该第二电压信号用于给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持续稳定的脉冲,以使得第二用电单元维持上电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第二用电单元还可以执行更多类型的操作,例如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给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因此反馈逻辑模块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的组成部分,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可以生成第二控制信号控制自身下电,请参照图5(a)和图5(b),图5(a)为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的流程图,图5(b)为该流程图对应的具体实现电路,下面将进行说明。
501、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用电单元;
502、第二用电单元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503、第二用电单元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504、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505、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501到实施例505所执行的步骤和与图4所示实施例401到实施例405所执行的步骤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506、控制模块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包括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作为一个功能模块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第二控制信号即控制模块作为功能模块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507、控制模块将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反馈逻辑模块;
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此时反馈逻辑模块主要发挥驱动电路的作用,可以采用三极管,也可以采用MOS管,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508、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三控制信号;
第二控制信号经过反馈逻辑模块处理后生成第三控制信号,请参照上述图3(c),以反馈逻辑模块为三极管为例进行说明,基极接偏置电阻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同时通过加大基极电压,把集电极与发射极拉到相同的电压值0V,由于第二用电单元的电源模块在使能端接高电平时工作,此时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被拉低,第二用电模块的电源模块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可以利用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第一电平为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时的电平。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使能端可以是高电平有效,也可以是低电平有效,因此该第一电平可以为高电平或者低电平,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509、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连接该第三控制信号,随后使能端呈现禁止输入状态,第二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图5(b)所示电路中电阻R1与三极管并联连接,表示第二用电单元上电或下电一次只能选择一样执行。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通过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进行处理,随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第二用电单元根据该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二、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可以生成第四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上电,请参照图6(a)和图6(b),图6(a)为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的流程图,图6(b)为该流程图对应的具体实现电路,下面将进行说明。
601、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二用电单元;
602、第二用电单元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603、第二用电单元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604、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605、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601到实施例605所执行的步骤和与图4所示实施例401到实施例405所执行的步骤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606、第二用电单元通过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可以生成第四控制信号,该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607、第一用电单元获取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用电单元发送该第四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第四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上电的方式可以是,当第四控制信号是一个稳定电平的信号时,直接激活第一用电单元的使能端,使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当第四控制信号是一个不稳定电平的信号时,同样需要第二用电单元的反馈逻辑单元的处理或经过第一用电单元自身处理使其变成稳定电平的信号再作用于第一用电单元。
608、第一用电单元利用第四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下电的原理与第二用电单元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电单元可以直接获取第四控制信号后对自己对第四控制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控制执行上电操作,也可以由第二用电单元对第四控制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将处理后的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具体此处不作限定。具体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控制单元生成第四控制信号后发送至反馈逻辑单元,从而输出稳定电平的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通过输出第四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从而激活第一用电单元的使能端,使第一用电单元上电。
三、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给第一用电单元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生成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可以生成第五控制信号再给第一控制单元下电,请参照图7(a)和图7(b),图7(a)为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再下电的流程图,图7(b)为该流程图对应的具体实现电路,下面将进行说明。
701、第二用电单元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702、第二用电单元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703、第二用电单元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704、第二用电单元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705、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第二用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706、第二用电单元通过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707、第二用电单元将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
708、第一用电单元利用第四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701到实施例708所执行的步骤和与图6所示实施例601到实施例608所执行的步骤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709、第二用电单元通过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第二用电单元的控制模块可以生成第五控制信号,该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710、第二用电单元将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
第二用电单元输出第五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的使能端,通过控制该使能端的状态从而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下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下电的方式与第二用电单元下电的方式类似,具体此处不在赘述。
711、第一用电单元利用第五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上电的原理与第二用电单元类似,具体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电单元可以直接获取第五控制信号后对自己对第五控制信号进行处理从而控制执行上电操作,也可以由第二用电单元对第五控制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将处理后的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具体此处不作限定。具体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控制单元生成第五控制信号后发送至反馈逻辑单元,从而输出第二电平至第二用电单元使能端,该第二电平为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通过发送第五控制信号至第一用电单元,从而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下电。
上面图4(a)至图7(b)从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描述,请参照图8,下面将从第二用电单元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第二用电单元包括:
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8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8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模块801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后,第一执行模块802执行上电操作,上电后输出模块803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804,反馈逻辑模块804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第二用电单元,以便于上电模块805能在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利用该第二电压信号维持上电状态。从而实现第一用电单元下电时,第二用电单元能独立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上电的方式是通过对使能端进行控制,请参照图9,下面进行说明。
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9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9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9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9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其中,上电单元包括:
锁定子模块9051,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时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模块9051利用第二电压信号锁定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该第一电平用于对于使能端而言,是连续稳定的有效电平,因此能达到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独立工作后可执行一系列操作,下面举例说明几种操作。
一、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请参照图10,下面进行说明。
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10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10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10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1006,用于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1007,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三极管或MOS管;
反馈逻辑模块1004,用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
第二执行模块1008,用于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反馈逻辑模块1004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第三控制信号产生的原理与图3(c)所示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类似,具体此处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06能生成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一发送模块1007发送后,反馈逻辑模块1004输出第三控制信号,从而第二执行单元1008能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下电的方式是通过对其使能端的控制,请参照图11,下面进行说明。
接收模块11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11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11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11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11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1106,用于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1107,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三极管或MOS管;
反馈逻辑模块1104,用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
第二执行模块1108,用于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反馈逻辑模块1104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第三控制信号产生的原理与图3(c)所示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类似,具体此处不赘述。
其中,第二执行模块包括:
下电子模块11081,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下电子模块11081通过利用第三控制信号控制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由于该第二电平对使能端而言属于无效电平,因此能达到给第二用电单元下电的目的。
二、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请参照图12,下面进行说明。
接收模块12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12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12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12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12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1206,用于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发送模块1207,用于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206生成第四控制信号后通过第二发送模块1207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从而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电单元上电的原理可以与第二用电单元的上电原理类似,即给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使能端一个触发脉冲,该电源使能端进入允许输入状态,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执行上电操作。
三、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再给第一用电单元下电。请参照图13,下面进行说明。
接收模块1301,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13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1303,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可以把第一电压信号变成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输出;
反馈逻辑模块1304,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该第二电平信号即为稳定的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上电模块1305,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1306,用于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发送模块1307,用于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控制模块1306,用于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第三发送模块1308,用于将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五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用电单元给第一用电单元上电后,控制模块1306生成第五控制信号并通过第三发送模块1308发送至第一用电单元,从而控制第一用电单元下电。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用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二用电单元14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包括电源模块1401、反馈逻辑模块1402;
首先,电源模块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随后,电源模块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执行完上电操作时刻,电源模块根据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
随后,电源模块从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当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电源模块利用第二电压信号维持电源模块处于上电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上电后输出第一用电单元至反馈逻辑模块,反馈逻辑模块再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电源模块,该第二电压信号能在第一用电单元下电后维持电源模块处于上电状态。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用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介绍了第二用电单元具体的器件组成及其连接关系;
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通过二极管与第一用电单元连接,二极管用于单向导通,正极与第一用电单元连接,负极与电源模块连接,使第一用电单元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只能从第一用电单元输出至第二用电单元,使能端enable位于电源模块的正极,使能端在允许输入状态时,可控制电源模块执行上电操作;
电源模块负极与所述控制电阻R1的一端连接,表示电源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进入所述控制电阻R1,控制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连接,表示经过该控制电阻处理后的电压信号输出值该使能端,该电压信号可以控制该使能端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二极管用于单向隔离,该单向隔离的实现即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电流或电压只能从二极管的正极流向二极管负极,而不能反向导通。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用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示意图适用于第二用电单元给自身下电的场景。
所述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负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b或所述MOS管的栅极g通过电阻R2与所述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c或所述MOS管的漏极d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所述使能端enable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e或所述MOS管的源极s与地端GND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阻R2为基极电阻,用于给基极提供一个正向偏置电压,使基极发射极间的PN结正偏导通。
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增加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所述MOS管的栅极的电压,以使得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与所述地端GND导通,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或所述MOS管的漏极处于第二电平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处于所述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本地客户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图4(a)至图7(b)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用电单元的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系统还包括第二用电单元,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包括反馈逻辑模块,所述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三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包括: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包括:
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时的电平。
7.一种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反馈逻辑模块;
反馈逻辑模块,用于输出第二电压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
上电模块,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生成第二控制信号;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
反馈逻辑模块,用于输出第三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二用电单元;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执行下电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执行模块包括:
下电子模块,利用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使能端处于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生成第四控制信号;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上电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生成第五控制信号;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五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所述第五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用电单元执行下电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模块包括:
锁定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锁定所述第二用电单元的使能端处于第一电平状态,所述第一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上电状态时的电平。
13.一种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包括:
电源模块、反馈逻辑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接收第一用电单元发送的第一控制信号;
所述电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执行上电操作;
所述电源模块根据所述上电操作输出第一电压信号至所述反馈逻辑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中获取第二电压信号;
当所述第一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所述电源模块利用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维持所述电源模块处于上电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逻辑模块包括控制电阻R1;
所述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通过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用电单元连接,所述使能端enable位于所述电源模块的正极;
所述电源模块负极与所述控制电阻R1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所述使能端enable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反馈逻辑模块还包括三极管或MOS管;
所述控制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块负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所述MOS管的栅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控制模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或所述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所述使能端enable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或所述MOS管的源极与地端GND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增加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或所述MOS管的栅极的电压,以使得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与所述地端GND导通,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或所述MOS管的漏极处于第二电平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电源模块的使能端enable处于所述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为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处于下电状态时的电平。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第二用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用电单元应用于车载无线通讯终端Tbox,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电源管理芯片、射频RF电路、基带芯片和储存器;
所述电源管理芯片输出电压信号至所述射频RF电路、所述基带芯片和所述储存器,所述射频RF电路、所述基带芯片和所述储存器并联,所述基带芯片通过所述射频RF电路发送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至所述三极管或所述MOS管。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1711211124.4A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Active CN109857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11124.4A CN109857180B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PCT/CN2018/115157 WO2019100968A1 (zh) 2017-11-27 2018-11-13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11124.4A CN109857180B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7180A true CN109857180A (zh) 2019-06-07
CN109857180B CN109857180B (zh) 2020-12-15

Family

ID=66630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11124.4A Active CN109857180B (zh) 2017-11-27 2017-11-27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7180B (zh)
WO (1) WO201910096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9376A (zh) * 2022-09-26 2023-09-0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压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65509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运载工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1553A (zh) * 2011-07-06 2011-11-02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带电源控制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03425506A (zh) * 2013-05-20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关机方法及开机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04039053A (zh) * 2014-06-20 2014-09-10 美芯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低电压供电控制方法、电路及应用其的低电压供电电路
CN204156835U (zh) * 2014-07-14 2015-02-11 深圳市明日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待机启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5244981A (zh) * 2015-11-20 2016-01-13 深圳市祝你快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自动断电的节能充电器
CN107215740A (zh) * 2017-07-24 2017-09-29 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92852C (zh) * 2007-07-06 2009-05-27 清华大学 无线式零静态功耗供电控制装置
US20150286274A1 (en) * 2014-04-04 2015-10-08 Zippy Technology Corp.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the same
CN205986612U (zh) * 2016-08-03 2017-02-22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电机控制器的电源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1553A (zh) * 2011-07-06 2011-11-02 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带电源控制的电池管理系统
CN103425506A (zh) * 2013-05-20 2013-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关机方法及开机方法及通信终端
CN104039053A (zh) * 2014-06-20 2014-09-10 美芯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低电压供电控制方法、电路及应用其的低电压供电电路
CN204156835U (zh) * 2014-07-14 2015-02-11 深圳市明日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待机启动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5244981A (zh) * 2015-11-20 2016-01-13 深圳市祝你快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自动断电的节能充电器
CN107215740A (zh) * 2017-07-24 2017-09-29 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安全保护装置的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19376A (zh) * 2022-09-26 2023-09-0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压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719376B (zh) * 2022-09-26 2024-04-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压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65509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运载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7180B (zh) 2020-12-15
WO2019100968A1 (zh) 2019-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2029B (zh) 程序唤醒时间设置方法、程序唤醒时间设置装置和终端
CN110588542B (zh) 车载电源低功耗自唤醒的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02339405B (zh) 数据卡
CN110323736A (zh) 电源切换电路和电子设备
US2013003923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Broadcast Power-up Sequenc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09923901A (zh) 搜索网络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810034A (zh) 操作模式切换方法
CN104656515B (zh) 双系统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9857180A (zh) 一种电源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设备
CN105608859A (zh) 在工具中启用无线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6060911B (zh) 一种射频单元的休眠、唤醒方法及基站
CN105703021B (zh) 低功耗待机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唤醒方法
CN106209652A (zh) 一种路由设备及其节电方法、装置
CN104244468A (zh) 便携式无线路由器
CN105379092A (zh) 带有噪声控制的开关电源
JPWO2015170479A1 (ja) 整流回路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整流器および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05988549A (zh) 一种具有极低静态电流的电子设备
CN202159236U (zh) 待机开关电路及小型电子设备
CN207883246U (zh) 一种员工牌及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US20150357835A1 (en) Usb energy harvesting
CN103425071A (zh) 开关电源能效控制电路
CN104348400B (zh) 一种马达驱动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2761361A (zh) 低功耗光模块的实现方法、实现电路及光模块
CN108322239B (zh) 一种近距离单向供电反向通信的电路结构
CN112436861A (zh)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