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0002B -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0002B
CN109850002B CN201910179884.4A CN201910179884A CN109850002B CN 109850002 B CN109850002 B CN 109850002B CN 201910179884 A CN201910179884 A CN 201910179884A CN 109850002 B CN109850002 B CN 1098500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driven body
shaft tube
hole
steer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98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50002A (zh
Inventor
叶冬
李亚民
杨瑞
饶美丽
赵明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17988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00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0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0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50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00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方向盘以及驱动杆,所述转向轴包括:轴管,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驱动杆连接;轴杆,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方向盘安装于所述轴杆的第一端,所述轴杆的第二端自所述轴管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轴管中;释放机构,其用于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限制所述轴杆相对所述轴管轴向移动,而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解除对所述轴杆的限制,而轴杆朝所述轴管的第二端回缩。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车辆的转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提供液压助力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公知地,移动车辆均具有转向系统,现有技术中的转向系统通常包括:机械传动部分和液压助力部分。具体地,机械传动部分包括方向盘、转向轴以及驱动杆,方向盘安装于转向轴的上端,驱动杆直接或者间接的与转向轴形成传动连接,该驱动杆用于驱动轮毂转向;液压助力部分用于协助方向盘的转动而提供助力。
对于高速移动车辆而言,例如,轿车,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防止驾驶员撞击到方向盘而发生二次碰撞,驾驶座椅增设了安全带,并在方向盘上设置了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的作用在于:当安全带无法阻止驾驶员与方向盘发生撞击时,安全气囊打开而使驾驶员的撞击方向盘的动作得到缓冲。
然而,有些情况下,即使设置了安全气囊也无法避免驾驶员与方向盘发生严重的撞击而导致驾驶员伤亡,例如,车辆在极速的行程状态下发生撞击时,驾驶员可能先于安全气囊打开而与方向盘发生撞击;再例如,安全气囊出现了未知的损坏使得安全气囊无法打开而驾驶员与方向盘发生撞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方向盘以及驱动杆,所述转向轴包括:
轴管,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驱动杆连接;
轴杆,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方向盘安装于所述轴杆的第一端,所述轴杆的第二端自所述轴管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轴管中;
释放机构,其用于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限制所述轴杆相对所述轴管轴向移动,而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解除对所述轴杆的限制,而轴杆朝所述轴管的第二端回缩。
优选地,所述轴杆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面;所述释放机构包括:
封板,其固定于所述轴管内并与所述轴杆的第二端的端面抵靠;
卡环,其装设于所述轴管内,并与所述阶梯面抵靠;其中:
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轴杆的第二端突破所述封板以解除对所述轴杆朝向所述轴管的第二端运动的限制。
优选地,所述释放机构包括:
驱动柱,其第一端与所述轴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柱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一锥孔;
受驱体,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自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向其第一端开设有缝隙,以使所述缝隙两侧形成于所述受驱体的第一端相连的两个弹性瓣;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周向形成环状的卡凸;所述受驱体的外周还形成有锥柱,所述锥柱伸入至所述第一锥孔中;其中:
所述轴管的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环状的卡槽;所述卡凸嵌设于所述卡槽中;
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受驱体的两个弹性瓣借由所述第一锥孔的压迫而靠近而使所述卡凸径向缩小,以使所述卡凸从所述卡槽中凸出而受驱于所述轴杆而随所述轴杆轴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所述释放机构还包括:
球体,其设置于所述锥孔中;
扣盖,其封盖于所述球体凸出于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的部分,所述扣盖与所述受驱体旋拧连接;其中:
所述扣盖由铝质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所述释放机构还包括:
球体,其设置于所述锥孔中;
伸缩机构,其包括:
座体,其固定在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面上;
第一弹簧,其设置于所述座体中;
伸缩板条,其一端伸入至所述座体中,另一端伸出所述座体止挡于所述球体的球面。
优选地,所述受驱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驱动柱的台阶面;
所述台阶面与所述驱动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优选地,所述受驱体的所述锥柱上径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两个所述弹性瓣;
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三弹簧,且所述通孔的两端设置有调整栓;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两个所述调整栓。
优选地,所述轴管包括第一轴管以及通过螺纹连接与所述第一轴管对接的第二轴管,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轴管上,所述第一轴管短于所述第二轴管。
优选地,所述轴管的内孔形成有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内孔,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内孔的孔壁上。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移动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的转向装置的有益效果是:当车辆在高速情况下发生碰撞,且当驾驶员先于安全气囊打开而撞击方向盘而撞击力大于预设压力时,释放机构解除对轴杆的轴向移动的限制,这使得轴杆被迫回缩于轴管中,使得方向盘能够及时躲避驾驶员,进而使该撞击力瞬时消除。
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附图说明
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装置中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方向盘未受到大于预设压力时的状态)。
图2为图1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2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装置中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卡凸滑出卡槽的状态)。
图5为图4的局部C的放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装置中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轴杆回缩于轴管)。
图7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装置中转向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D的放大视图。
图9为图8的E-E向剖视图。
图10为图8的局部F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10-轴管;11-第一轴管;12-第二轴管;13-第一内孔;14-第二内孔;15-卡槽;20-轴杆;30-释放机构;31-驱动柱;311-第一锥孔;32-受驱体;321-弹性瓣;322-缝隙;323-卡凸;324-锥柱;325-第二锥孔;33-球体;34-扣盖;351-座体;352-伸缩板条;353-第一弹簧;36-第二弹簧;371-第三弹簧;372-调整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保持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发明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方向盘以及驱动杆。在本发明中,如图1至图10所示,转向轴包括:轴管10、轴杆20以及释放机构30。轴管1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轴管10的第二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驱动杆连接;轴杆2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方向盘安装于轴杆20的第一端,轴杆20的第二端自轴管10的第一端伸入至轴管10中;释放机构30用于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限制轴杆20相对轴管10轴向移动,而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解除对轴杆20的限制,而轴杆20朝轴管10的第二端回缩。
下面介绍一下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工作过程中:
如图1所示当车辆正常行驶时,方向盘所受到的轴向力很小,此时,在释放机构30的限制下,轴杆20不会进行轴向移动,使得方向盘不会产生轴向移动而正常的起到转向作用。
如图6所示,当车辆在高速情况下发生碰撞,且当驾驶员先于安全气囊打开而撞击方向盘而撞击力(或称对方向盘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释放机构30解除对轴杆20的轴向移动的限制,这使得轴杆20被迫回缩于轴管10中,使得方向盘能够及时躲避驾驶员,进而使该撞击力瞬时消除。
应该说明:该预设压力的设定需依据人体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而定,该预设压力的具体数值应小于致使人体受伤的压力,以使得在人体未受到致使其受伤的压力前,其撞击力便因方向盘的躲避而消除(若方向盘所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后仍不躲避,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轴杆20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面;释放机构30(本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在附图中并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通过文字记载应该清楚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释放机构30的结构)包括:封板和卡环。封板固定于轴管10内并与轴杆20的第二端的端面抵靠;卡环装设于轴管10内,并与阶梯面抵靠;其中: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轴杆20的第二端突破封板以解除对轴杆20朝向轴管10的第二端运动的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卡环用于限制轴杆20朝轴管10的第二端的方向移动;封板用于在方向盘未受到大于预设压力的实际压力时限制轴杆20回缩。在本实施例中,封板可采用纯铝质材料制成(不适合采用强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钢、合金钢、合金铝)。在本实施中,封板的力学特性需设置成:当封板受到的撞击力(或称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封板需能够被轴杆20穿破以使得轴杆20回缩。在设计封板时,即需要对封板进行力学理论的分析(例如,利用弹塑性仿真软件,MARK进行受力分析),也需要进行撞击破坏试验。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7、8所示,释放机构30包括:驱动柱31(可由45号钢制成)和受驱体32(可由45号钢制成)。驱动柱31的第一端与轴杆20固定连接;驱动柱31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一锥孔311;受驱体32,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自受驱体32的第二端向其第一端开设有缝隙322,以使缝隙322两侧形成于受驱体32的第一端相连的两个弹性瓣321;受驱体32的第二端的周向形成环状的卡凸323;受驱体32的外周还形成有锥柱324,锥柱324伸入至第一锥孔311中;其中:轴管10的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环状的卡槽15;卡凸323嵌设于卡槽15中;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受驱体32的两个弹性瓣321借由第一锥孔311的压迫而靠近而使卡凸323径向缩小,以使卡凸323从卡槽15中凸出而受驱于轴杆20而随轴杆20轴向移动。
下面介绍一下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释放机构30的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当方向盘未受到大于预设压力的实际压力时,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若有)不会使得驱动柱31相对于受驱体32产生较大位移(可能会产生微小的位置,但这微小的位移不会使得锥孔迫使两个弹性瓣321收拢至使卡凸323脱离卡槽15的程度)。
当车辆在高速情况下发生碰撞,且当驾驶员先于安全气囊打开而撞击方向盘而撞击力(或称对方向盘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该实际压力传递给轴杆20和驱动柱31,如图4和图5所示,该驱动柱31所受到的压力借由锥孔传递给受驱体32,具体受力过程为:驱动柱31所受到的压力,使得锥孔对受驱体32的锥柱324产生压迫力(该压迫力实际上是压力的分离),该压迫力会迫使两个弹性瓣321靠近,进而使两个弹性瓣321的端部收缩,如图5所示,从而使卡凸323脱离卡槽15,因此,受驱体32失去对轴杆20的阻挡,如图6所示,使得轴杆20、驱动柱31以及受驱部朝轴管10的第二端移动,进而使轴杆20回缩。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释放机构30相比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释放机构30对于预设压力的设计更加可靠。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释放机构30能够更准确的在大于预设压力的时机而使得轴杆20获得回收动作。这至少因为弹性瓣321的变形与受力关系更趋于稳定和更具有规律。
实施例1
在基于具有驱动柱31和受驱体32的释放机构30基础上,如图1至图6所示,释放机构30还增设了球体33和扣盖34。在本实施例中,受驱体32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325。球体33设置于第二锥孔325中;扣盖34封盖于球体33凸出于受驱体32的第二端的端面的部分,扣盖34与受驱体32旋拧连接;其中:扣盖34由铝质材料制成。本实施例适用于弹性瓣321的变形抗力较小的情况(当弹性瓣321的变形抗力较小时,在方向盘受到的实际压力远小于预设压力时,弹性瓣321便可发生使卡凸323脱离卡槽15的情况,而增大弹性瓣321的抗力还需增大弹性瓣321的外形和/或选用特殊材料)。在本发明中,球体33用于支撑弹性瓣321以为弹性瓣321增大变形抗力。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30的工作过程是:如图2所示,当方向盘的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因球体33的支撑,使得弹性瓣321不会产生较大变形,而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如图5所示,弹性瓣321会将球体33以及扣盖34(扣盖34通过螺纹失效与受驱体32分离)挤出而与受驱体32分离,弹性瓣321便可产生能够使卡凸323从卡槽15中脱离的变形,如图6所示,进而实现轴杆20的回缩。
应该说明:上述实施例中,预设压力的设计需要由弹性瓣321的自身的弹性抗力以及扣盖34与受驱体32之间的结合力决定(两者共同形成弹性瓣321的合抗力,或称当量抗力)。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扣盖34与受驱体32的分离是采用螺纹失效的方式,这相比于球体33穿透扣盖34(扣盖34破损)方式,更有利于设计更准确的预设压力。
实施例2
在基于具有驱动柱31和受驱体32的释放机构30基础上,如图7至图10所示,释放机构30还增设了球体33和伸缩机构。受驱体32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325。球体33设置于锥孔中;伸缩机构包括:座体351、第一弹簧353以及伸缩板条352。座体351固定在受驱体32的第二端面上;第一弹簧353设置于座体351中;伸缩板条352一端伸入至座体351中,另一端伸出座体351止挡于球体33的球面。在本发明中,球体33用于支撑弹性瓣321以为弹性瓣321提供变形抗力。本实施例的释放机构30的工作过程是:当方向盘的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在伸缩板条352的止挡下,球体33不会脱出,此时,弹性瓣321的不会产生较大变形,而当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弹性瓣321会驱动球体33而球体33会迫使伸缩板条352回缩而允许球体33与弹性瓣321分离,进而弹性瓣321便可产生能够使卡凸323从卡槽15中脱离的变形,进而实现轴杆20的回缩。
应该说明:上述实施例中,预设压力的设计需要由弹性瓣321的弹性抗力以及球体33受到的伸缩板条352的止挡力决定。本实施例利用伸缩机构止挡球体33,相比于扣盖34止挡球体33,伸缩机构由于第一弹簧353的弹性力的变形与受力之间关系更加稳定、确切,使得对球体33的止挡力更容易计算,更有利于设计更准确的预设压力。
在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2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受驱体32上形成有朝向驱动柱31的台阶面;台阶面与驱动柱3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3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36的作用:一方面,当方向盘在受到小于第二弹簧36所提供的弹力的压力时,方向盘不会窜动;另一方面,方向盘受到大于该弹力的冲击力(该冲击力小于预设压力)时,第二弹簧36可缓冲该冲击力。
在基于实施例1和实施2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受驱体32的锥柱324上径向开设有通孔,通孔贯穿两个弹性瓣321;通孔中穿设有第三弹簧371,且通孔的两端设置有调整栓;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两个调整栓。在本实施中,第三弹簧371并不是用为弹性瓣321增加抗力,用于为弹性瓣321增加抗力的是上述的球体33以及止挡球体33的扣盖34或伸缩机构。在介绍本实施例的第三弹簧371以及调整螺栓372的作用前,先介绍一下上述所有实施例提供的释放机构30所存在的问题。
受驱体32的弹性瓣321的弹性变形(或称弹性抗力)因材料、加工精度的影响并不一致,也就是说,装配完成后的不同的转向轴可能存在如下问题:其中一个转向轴在受到大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轴杆20并不会产生回缩,而另一个转向轴在受到小于预设压力的情况下,轴杆20却产生了回缩,这会使得每个轴杆20回缩的实际与所要求的回缩的时机不同,再加上如扣盖34或伸缩机构的影响,其回缩的时机更不确定。因此,需要对包括扣盖34等影响下的弹性瓣321的当量抗力进行调整。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利用调整螺栓372对第三弹簧371的弹力进行调整,进而使弹性瓣321的抗力符合在刚好大于预设压力时轴杆20能够回缩的要求。
应该说明:每个装配完成的转向轴均需要对其进行冲击试验,当轴杆20的回缩时机不满足设计要求时,便通过旋拧调整螺栓372来最终调整至符合要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轴管10包括第一轴管10以及通过螺纹连接与第一轴管11对接的第二轴管12,卡槽15开设于第一轴管11上,第一轴管11短于第二轴管12。使轴管10分为两段的目的在于:拆下第二轴管12后,操作工具能够伸至受驱体32的前端以装配球体33(该球体33需要在受驱体32伸入至轴杆20后才能够进行装配)。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轴管10的内孔形成有第一内孔13和第二内孔14,第一内孔13的孔径小于第二内孔14,卡槽15开设于第一内孔13的孔壁上。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当受驱体32的卡凸323从卡槽15中滑出后,会立刻呼入至第二内孔14,因第二内孔14的孔径大,进而减少孔壁对轴杆20的阻力,使得方向盘能够快速躲避人体。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如家用轿车之类的智能移动车辆,包括上述的转向装置。
容易理解地:
1、上述的环状的卡凸323为两段,该两段分别于两个弹性瓣321,进而在两个弹性瓣321靠近时,所形成的环形卡凸323才产生了尺寸缩小。
2、通过在卡槽15的槽壁上设置键槽与卡凸323上所形成的键块而使得轴杆20与轴管10实现同步转动。
此外,尽管已经在本发明中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其范围包括任何和所有基于本发明的具有等同元件、修改、省略、组合(例如,各种实施例交叉的方案)、改编或改变的实施例。权利要求书中的元件将被基于权利要求中采用的语言宽泛地解释,并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或本申请的实施期间所描述的示例,其示例将被解释为非排他性的。因此,本说明书和示例旨在仅被认为是示例,真正的范围和精神由以下权利要求以及其等同物的全部范围所指示。
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上述描述时可以使用其它实施例。另外,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各种特征可以被分组在一起以简单化本发明。这不应解释为一种不要求保护的公开的特征对于任一权利要求是必要的意图。相反,本发明的主题可以少于特定的公开的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从而,以下权利要求书作为示例或实施例在此并入具体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个权利要求独立地作为单独的实施例,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本发明的范围应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赋权的等同形式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轴、方向盘以及驱动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包括:
轴管,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轴管的第二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与驱动杆连接;
轴杆,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方向盘安装于所述轴杆的第一端,所述轴杆的第二端自所述轴管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轴管中;
释放机构,其用于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小于预设压力时限制所述轴杆相对所述轴管轴向移动,而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解除对所述轴杆的限制,而轴杆朝所述轴管的第二端回缩;
所述轴杆靠近其第二端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面;所述释放机构包括:
封板,其固定于所述轴管内并与所述轴杆的第二端的端面抵靠;
卡环,其装设于所述轴管内,并与所述阶梯面抵靠;其中:
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轴杆的第二端突破所述封板以解除对所述轴杆朝向所述轴管的第二端运动的限制;
所述释放机构包括:
驱动柱,其第一端与所述轴杆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柱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一锥孔;
受驱体,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自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向其第一端开设有缝隙,以使所述缝隙两侧形成于所述受驱体的第一端相连的两个弹性瓣;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周向形成环状的卡凸;所述受驱体的外周还形成有锥柱,所述锥柱伸入至所述第一锥孔中;其中:
所述轴管的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环状的卡槽;所述卡凸嵌设于所述卡槽中;
当所述方向盘所受到的实际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所述受驱体的两个弹性瓣借由所述第一锥孔的压迫而靠近而使所述卡凸径向缩小,以使所述卡凸从所述卡槽中凸出而受驱于所述轴杆而随所述轴杆轴向移动;
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所述释放机构还包括:
球体,其设置于所述锥孔中;
扣盖,其封盖于所述球体凸出于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的部分,所述扣盖与所述受驱体旋拧连接;其中:
所述扣盖由铝质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开设有第二锥孔;所述释放机构还包括:
球体,其设置于所述锥孔中;
伸缩机构,其包括:
座体,其固定在所述受驱体的第二端面上;
第一弹簧,其设置于所述座体中;
伸缩板条,其一端伸入至所述座体中,另一端伸出所述座体止挡于所述球体的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驱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驱动柱的台阶面;
所述台阶面与所述驱动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驱体的所述锥柱上径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两个所述弹性瓣;
所述通孔中穿设有第三弹簧,且所述通孔的两端设置有调整栓;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两个所述调整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管包括第一轴管以及通过螺纹连接与所述第一轴管对接的第二轴管,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轴管上,所述第一轴管短于所述第二轴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管的内孔形成有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内孔,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内孔的孔壁上。
7.一种智能移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
CN201910179884.4A 2019-03-11 2019-03-11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Active CN1098500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9884.4A CN109850002B (zh) 2019-03-11 2019-03-11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79884.4A CN109850002B (zh) 2019-03-11 2019-03-11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0002A CN109850002A (zh) 2019-06-07
CN109850002B true CN109850002B (zh) 2020-06-30

Family

ID=6690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9884.4A Active CN109850002B (zh) 2019-03-11 2019-03-11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000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546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吸能式转向柱
CN103786774A (zh) * 2012-10-30 2014-05-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齿形吸能转向管柱
CN104843051A (zh) * 2014-12-02 2015-08-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CN105216858A (zh) * 2014-06-25 2016-01-06 奥迪股份公司 转向系统
CN106143588A (zh) * 2016-07-14 2016-11-23 江苏大学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多级缓冲式转向柱
CN205916179U (zh) * 2016-08-25 2017-02-01 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溃缩吸能结构的转向系统中间轴总成
CN205930869U (zh) * 2016-08-25 2017-02-08 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滑动溃缩式转向管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604738D0 (en) * 2016-03-04 2016-05-04 Trw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 O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4546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吸能式转向柱
CN103786774A (zh) * 2012-10-30 2014-05-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齿形吸能转向管柱
CN105216858A (zh) * 2014-06-25 2016-01-06 奥迪股份公司 转向系统
CN104843051A (zh) * 2014-12-02 2015-08-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
CN106143588A (zh) * 2016-07-14 2016-11-23 江苏大学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多级缓冲式转向柱
CN205916179U (zh) * 2016-08-25 2017-02-01 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溃缩吸能结构的转向系统中间轴总成
CN205930869U (zh) * 2016-08-25 2017-02-08 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滑动溃缩式转向管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0002A (zh)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82653A (en) Shock absorbing device
EP2830914B1 (de) Fussgänger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480432B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daptiven abbau von crashenergie
US5547143A (en) Seat belt retractor with integrated load limiter
CN100471732C (zh) 用于主动式发动机罩铰链的机械吸能系统
EP2360065B1 (de) Aktuatorik sowi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daptiven Abbau von Crashenergie
DE60110870T2 (de) Stossenergie aufnehmende Lenksäule
EP2736771B1 (en) Energy management hood bumper
EP3434934B1 (de) Spindelantriebseinrichtung
US6957727B2 (en) Impact absorber for vehicle
EP3551514B1 (de) Hauptbremszylinderanordnung mit positionsgeberelement und kopplungsanordnung hierfür
EP1745993B1 (de) Vorrichtung zum Aufstellen der Fronthau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EP0850807B1 (de) Stossverzehr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9850002B (zh) 转向装置及智能移动车辆
EP1737709B1 (de) Vorrichtung zum schutz von personen bei einem frontalaufprall auf ein kraftfahrzeug durch aufstellen dessen fronthaube
DE102008048678A1 (de) Vorrichtung zum Absorbieren von Bewegungsenergie, insbesondere zum Einbau in ein Kraftfahrzeug
EP2735757A1 (de) Vorrichtung mit einstellbarer Steifigkeit zum Aufnehmen einer Aufprallenergie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r Steifigkeit einer Vorrichtung mit einstellbarer Steifigkeit
US20030200863A1 (en) Collapsible pushrod for a power brake of a vehicle
DE102005026284B3 (de) Träger, insbesondere Längsträger
DE69907173T2 (de) Vorrichtung zur vesprödung einer kraftfahrzeugpedal-drehachse
WO2014079656A1 (de) Vorrichtung mit einstellbarer steifigkeit zum aufnehmen einer aufprallenergie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einer steifigkeit einer vorrichtung mit einstellbarer steifigkeit
EP1398110B1 (de) Spindelkopf für eine Werkzeugmaschine
US10730416B2 (en)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WO2016156793A1 (en) An energy absorption assembly
DE102004027862A1 (de) Sensoreinrichtung für ein Fußgängerschutzsystem, Fußgängerschutz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Auslösen eines Fußgängerschutz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