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9149A -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19149A CN109819149A CN201910112845.2A CN201910112845A CN109819149A CN 109819149 A CN109819149 A CN 109819149A CN 201910112845 A CN201910112845 A CN 201910112845A CN 109819149 A CN109819149 A CN 1098191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module
- aperture
- lens
- optical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第一光学组件、光圈和第二光学组件,第一光学组件固定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光圈移动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与图像传感器之间;光圈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通过电致变色材料能够改变光圈的透光面积。第二光学组件移动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第二光学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移动第二光学组件能够改变摄像模组的镜头焦距。通过控制电致变色材料能够改变光圈的透光面积,使光圈的孔径能够被相应地调节,从而控制摄像模组中的入射光量,提升成像性能。上述摄像模组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光学变焦以获得更好的拍摄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影成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等移动终端一般配备有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可用于执行拍摄等功能。移动终端的摄像模组一般具有固定的镜头焦距,无法实现光学变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备光学变焦功能的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图像传感器;
第一光学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光圈,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光圈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所述电致变色材料能够改变所述光圈的透光面积;及
第二光学组件,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移动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能够改变所述摄像模组的镜头焦距。
上述摄像模组能够通过控制电致变色材料以改变光圈的透光面积,使光圈的孔径能够被相应地调节,从而控制摄像模组中的入射光量。当第二光学组件移动时,摄像模组的镜头焦距能够连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光圈的孔径可以配合摄像模组的镜头焦距而改变,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变焦效果。上述摄像模组应用于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光学变焦,相比如数码变焦,能够获得更好的拍摄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圈包括导电膜及电致变色膜,所述导电膜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的两侧,电致变色材料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中,通过所述导电膜能够控制施加在所述电致变色膜两侧的电压,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膜的部分区域的透光率,以控制透光面积的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固定的第三光学组件,所述第三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三光学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之间,且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第三光学组件,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中的透镜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组件移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三个透镜,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包括两个透镜,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包括两个透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滤光片;所述滤光片为红外截止滤光片或红外带通滤光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圈具有曲面结构,所述光圈通过光学胶粘接或机械固定的方式附着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透镜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音圈马达,所述音圈马达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中的透镜以及所述光圈移动。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显示屏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一种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摄像模组的另一种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摄像模组的又一种位置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圈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电致变色膜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膜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包括第一光学组件110、移动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像侧的光圈150以及移动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像侧的第二光学组件120。其中,第一光学组件110固定设置于摄像模组10中。第一光学组件110及第二光学组件120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光圈150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通过调节光圈150中相应区域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透光率,从而能够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实现控制摄像模组10的入光量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可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之间、第二光学组件120内或第二光学组件120的像侧。
同样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像侧的第三光学组件130。此时,光圈150也可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与第三光学组件130之间、第三光学组件130内或第三光学组件130的像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光学组件120的透镜数量大于一个时,光圈150可设于第二光学组件120的透镜之间。又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数量大于一个时,光圈150也可设置于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之间。
摄像模组10包括图像传感器140,图像传感器140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的一侧,且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固定。以上或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光学组件110的像侧是指第一光学组件110与图像传感器140之间的区域;第二光学组件120的像侧是指第二光学组件120与图像传感器140之间的区域;第三光学组件130的像侧是指第三光学组件130与图像传感器140之间的区域。
在本申请中,光圈150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电致变色材料的透光度以控制光圈150的透光面积,实现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控制入射光量。通过自动调节光圈孔径的大小以配合摄像模组10的光学变焦,摄像模组10将具备光学变焦功能。另外,相较传统叶片式结构的光圈而言,采用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圈150具有相对较小的体积,不仅能够提升透镜对焦移动的灵活度,增加对焦移动的范围,还能够缩短摄像模组10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包括导电膜151及电致变色膜152,导电膜151设置于电致变色膜152的两侧,电致变色材料设置于电致变色膜152中。其中,电致变色膜152上可划分为透光区域1526及遮光区域1527,透光区域1526具有高透光率,遮光区域1527具有低透光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膜151为ITO导电膜(Indium Tin Oxides,氧化铟锡)。两侧的导电膜151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能够控制施加在电致变色膜152两侧的电压。摄像模组10应用于移动终端20(参考图9)时,控制电路可以是移动终端20内部的电路板上搭建的电路,也可以是移动终端20的控制器的电路。当然,控制电路还可以是单独为控制摄像模组10而设置的控制芯片的电路。在不同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材料能够呈现相应的透光率,从而,导电膜151能够通过在电致变色膜152一区域中施加电压以控制该区域的透光率。具体地,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使得电致变色材料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
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152包括内圈1521和外圈1522,外圈1522沿内圈1521的圆周分布于内圈1521外并呈环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圈1521和外圈1522均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具体地,在小光圈孔径的状态下,通过导电膜151的电压对电致变色材料的作用,内圈1521呈透明态,透明态的电致变色材料下的内圈1521具有高透光率,外圈1522呈着色态,着色态下的外圈1522呈低透光率。因此,在小光圈孔径的状态下,内圈1521透光而外圈1522不透光,此时的电致变色膜152具有较小的透光面积,因此具备较小的光圈孔径。而在大光圈孔径的状态下,内圈1521和外圈1522在电压的作用下均呈透明态,此时的电致变色膜152具有较大的透光面积,因此具备较大的光圈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152的内圈1521区域也可以不设置电致变色材料,而仅是具有高透光率的材料。此时,仅通过控制外圈1522于透明态和着色态的转变而控制光圈孔径的大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152可以包括多层外圈1522,多层外圈1522围绕内圈1521设置并呈环状,离内圈1521越远,外圈1522的半径越大。通过对多层外圈1522的透明态及着色态的控制,从而控制光圈孔径的大小。举例而言,将最靠近内圈1521的外圈1522视为第一级外圈,越远离内圈1521的外圈1522的级数越高,此时,在内圈1521为高透光率的情况下,若仅将第一级外圈转变为透明态,此时的透光面积仅为内圈1521的面积加上第一级外圈的面积,光圈孔径相对较小;而将第一级外圈至第四级外圈均转变为透明态时,此时的光圈孔径则相对较大。可以理解的是,外圈1522的层数越多,越有利于光圈150透光面积的连续变化,例如,多层的外圈1522甚至可以使得光圈150的透光面积近似连续变化,从而能够配合摄像模组10的镜头焦距的连续变化,以获得更好的拍摄质量。当然,外圈1522的级数可以无需做得太多以降低对加工工艺的要求,通过与数码变焦技术结合,在相邻的光圈孔径之间作插值等运算,即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变焦方式与数码变焦技术相结合,以使摄像模组10能够实现更好的光学变焦效果。
结合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满足相对较大的光圈孔径的需求,电致变色膜152的内圈1521和外圈1522在导电膜151施加的电压作用下均呈透明态,从而共同形成具有高透光率的透光区域1526。而电致变色膜152内圈1521及外圈1522外的区域则为低透光率的遮光区域1527。可认为被摄物的光信息能够通过透光区域1526但无法通过遮光区域1527。
继而参考图7,当需要相对较小的光圈孔径时,使电致变色膜152的内圈1521呈透明态,使外圈1522呈着色态,着色态的外圈1522能够起到遮光作用。此时,仅内圈1521形成透光区域1526,而外圈1522以及外圈1522外的区域共同形成遮光区域1527,因此,相对内圈1521及外圈1522均为透明态的情况而言,这种情况下的电致变色膜152上的透光区域1526的面积变小,从而具有相对较小的光圈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设定的内圈1521及外圈1522形状的不同,透光区域1526能够呈现为相应的高透光率的圆形区域或多边形区域,具体形状可根据摄像需求而定。
具体地,在摄像模组10进行成像工作时,通过控制作用于外圈1522的电压,实现对外圈1522的透明态及着色态的控制,以够改变电致变色膜152中透光区域1526的大小,从而实现对光圈孔径的调节,另外,光圈孔径还能够在控制器或控制芯片的算法控制下实现自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画面对入射光量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保护导电膜151,导电膜151远离电致变色膜152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基板。保护基板具备较好的绝缘性和透光性,在使导电膜151免受碰撞以及静电击伤的情况下还能维持良好的入射光量。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基板可以为PET基板(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导电膜151及电致变色膜152设置于PET基板上。
另外,相较传统叶片式的机械光圈而言,由于通过电致变色材料对电压的反应机理来控制光圈孔径,光圈150能够省去驱动叶片运动以及固定叶片的机械部件,因此光圈150的体积能够得到有效缩小,不仅能够提升摄像模组10中透镜对焦移动的灵活度,增加对焦移动的范围以提升摄像模组10的成像性能,还能够缩短摄像模组10于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实现摄像模组10的小型化的设计。
特别地,结合以上论述及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膜152具有曲面结构。通过控制施加于电致变色材料上的电压,电致变色膜152能够形成透光区域1526及遮光区域1527,通过控制透光区域1526的面积,从而调节光圈孔径大小。相应地,导电膜151固定于电致变色膜152两侧,并与电致变色膜152具备相同的曲面结构,由此,光圈150也具备相同的曲面结构。当光圈150的曲面与透镜的表面形状相符合时,曲面结构的光圈150便能够附着于透镜的表面上,使光圈150与透镜成为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存在保护基板时,保护基板的结构也与电致变色膜152及导电膜151的曲面结构相同,以此实现一体化设计。具体地,光圈150通过机械固定或光学胶粘接的方式附着于透镜表面。当光圈150附着于第二光学组件120或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上时,能够极大地缩小甚至忽略光圈150在摄像模组10中的占据体积,并增加摄像模组10中透镜对焦移动的灵活度以提升成像性能。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110的位置固定,第三光学组件130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固定,并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的像侧,即第三组件130中的透镜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固定设置。同时,光圈150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之间,并随第二光学组件120同步移动,即第二光学组件120中透镜的距离保持不变,且光圈15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同步运动,即光圈15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具体地,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可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最靠近第一光学组件110的透镜保持一固定但非零的距离,或接触并固定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最靠近第一光学组件110的透镜的表面。同步移动的透镜能够使摄像模组10具有相对简单的驱动设备,利于模组制程的生产。其中,对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间的相对固定方式以及透镜与光圈150的同步移动,可通过固定透镜和光圈150的边缘来实现一体化固定以及同步移动,另外,也可通过透光率高的光学胶对透镜及光圈150进行粘接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对第二光学组件120含有一个或多个透镜的情况均适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110的位置固定,第三光学组件130固定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的像侧,即第三组件130中的透镜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固定设置。光圈150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与第三光学组件130之间,且光圈150随第二光学组件120同步移动,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距离保持不变。通过改变第二光学组件120的移动,从而控制摄像模组10的光学变焦。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可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最靠近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保持一固定但非零的距离,或接触并固定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最靠近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的表面。其中,对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间的相对固定方式以及透镜与光圈150的同步移动关系,可通过固定透镜和光圈150的边缘来实现一体化固定以及同步移动,另外,也可通过透光率高的光学胶对透镜及光圈150进行粘接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对第二光学组件120含有一个或多个透镜的情况均适用。
另外,通过改变第二光学组件120的位置,能够对摄像模组10的焦距进行调节,进而实现摄像模组10的光学变焦。
在上述光学变焦的过程中,光圈150能够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自动调整光圈孔径,以自动适应光学变焦后对入射光量需求,从而使摄像模组10具备连续光学变焦的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110在摄像模组10中的位置固定,第二光学组件120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移动设置,第三光学组件130包括至少一个透镜,且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移动设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光圈150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的像测,即光圈150可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像侧的任意位置。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移动设置时,存在第三光学组件13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同步移动设置的情况,即第二光学组件120和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在移动时相互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此时,可以将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视为一个统一的光学组件。光圈150可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与该统一的光学组件之间,也可设置于该统一的光学组件中的任意透镜之间,或设置于该统一的光学组件的像侧,且光圈150随该统一的光学组件中的透镜同步移动。
在以下对第三光学组件130描述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组除了可以包括多个透镜外,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透镜,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透镜组的描述仅是为了方便理解而引入的,即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透镜组在与其他要素的位置及作用关系不矛盾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为仅包括一个透镜。
具体地,参考图1、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组件120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能够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移动,其中,当第二光学组件120设置有多个透镜时,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能够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同步移动,即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在移动时依旧在相互之间保持固定距离;第三光学组件130包括至少一个透镜组,且透镜组中的透镜能够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运动,其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设置有多个透镜组时,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组能够相对于第一光学组件110同步移动,即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组在移动时依旧在相互之间保持固定距离。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与第二光学组件120之间,且光圈150随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同步移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光学组件120设置有多个透镜时,光圈150也可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的任意两个透镜之间,并随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同步移动。在其中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圈150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与第三光学组件130之间,光圈150随第三光学组件130的透镜组同步移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设置有多个透镜组时,光圈150可设置于第三透镜组130的任意两个透镜组之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任一透镜组的描述除了可以包括多个透镜外,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透镜,只要该透镜组在一个透镜的情况下与其他要素的位置及作用关系不矛盾即可。
参考上述实施例,相互之间保持固定距离的透镜和光圈150能够通过相互之间一体化固定的方式实现同步移动。
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110包括三个透镜,第二光学组件120包括两个透镜,第三光学组件130包括两个透镜。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两个透镜在对焦移动时具有同步性,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两个透镜在对焦移动时也具有同步性,光圈150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的物测,并随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两个透镜同步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组件1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有弯月透镜、平凹透镜及弯月透镜、第二光学组件12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有双凸透镜及双凹透镜,第三光学组件13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排列有双凸透镜及双凹透镜。
需要注意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光学组件130,且同时,摄像模组10中的第二光学组件120中仅设置有一个透镜,即此时摄像模组10中的透镜仅包括第一光学组件110中固定设置的透镜以及移动设置的一个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该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能够在摄像模组10中进行对焦移动。光圈150可以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110中的透镜与该第二光学组件120的透镜之间,也可以设置于该第二光学组件120的透镜的像侧。
参考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此时的摄像模组10具有一倍光学变焦倍数,即摄像模组10处于短焦段;参考图2所示,当调节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的位置,使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的距离变短时,所示摄像模组10的焦距变长,此时,摄像模组10具有二倍光学变焦倍数;如图3所示,使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相对第一光学组件110的距离进一步变短时,摄像模组10的焦距也进一步变长,此时,摄像模组10具有三倍光学变焦倍数。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三倍光学变焦倍数外,当通过调节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以使摄像模组10的焦距进一步变长时,摄像模组10可具备更高的光学变焦倍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固定时,也可仅通过调节第二光学组件120的对焦移动来控制摄像模组10的光学变焦倍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三光学组件130具有多个透镜组时,多个透镜组能够相互独立地移动,且同一透镜组中的透镜相互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以配合第一光学组件110和第二光学组件120进行成像画面的对焦,此时,这些独立的透镜组可视为独立的光学组件。当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组能够相互独立地移动时,摄像模组10即能够实现对光学变焦的控制,又能够增加对入射光线的调制能力,从而提升成像性能。在这些实施例中,光圈150可设置于第三光学组件130的任意两个透镜组之间,并随其中相邻的一个透镜组同步移动。在上述光学变焦的过程中,光圈150能够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自动调整光圈孔径,自动适应光学变焦后的成像对入射光量需求,从而使摄像模组10具备连续光学变焦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光圈150或其他透镜等要素的位置及作用的关系上不存在矛盾时,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任一透镜组也可以视为单一的透镜。
继续参考图1,摄像模组10在第三组件的像测还设置有滤光片。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设置于第二光学组件120与第三光学组件130之间,或设置于第三光学组件130与图像传感器140之间。其中,滤光片并未表示于图中。
通过设置滤光片,摄像模组10能够去除干扰光,避免影响成像的干扰光到达图像传感器140。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摄像模组10用于获取被摄物的可见光图像时,滤光片可以为红外截止滤光片,从而过滤红外频段的光,避免红外光到达图像传感器140,从而对成像画面的影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摄像模组10用于获取被摄物的红外信息时,滤光片可设置为红外带通滤光片或可见光截止滤光片,从而过滤可见光。其中,对于有特定红外频段成像需求的摄像模组10,可通过红外带通滤光片过滤非所需频段的红外光,避免干扰,提升红外成像清晰度。
图像传感器140用于接受成像画面。当携带被摄物图像的光进入摄像模组10后,将在第一光学组件110、第二光学组件120、第三光学组件130的作用下汇聚至图像传感器140上并被接收,通过对成像画面的分析,控制芯片能够获得成像画面的清晰情况,通过判断画面的清晰度,控制电路能够驱动第二光学组件120及第三光学组件130进行对焦移动以及调节光圈150的光圈孔径大小,以适应被摄物所处的物距以及该物距下对应的入光量,并最终获得高清晰度的成像画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设置有音圈马达,音圈马达能够驱动光圈150及第二光学组件120中的透镜移动,从而实现自动调节对焦的功能。还有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也需要具备移动的能力,因此,音圈马达也可用于驱动第三光学组件130中的透镜移动。采用音圈马达后,还可通过电控制的方式驱动光圈150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音圈马达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通过对音圈马达的控制,间接实现对第二光学组件120及光圈150的移动控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音圈马达也可驱动第三光学组件130移动。
参考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的移动终端20。移动终端20还包括壳体11和显示屏(未图示),壳体11与显示屏连接,摄像模组10设置于壳体11与显示屏之间。另外,移动终端20中还设置有电路板,摄像模组10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可作为移动终端20的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也可以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光学组件120、第三光学组件130及光圈150电连接,从而一同调配对焦移动与光圈孔径大小的关系,以达到良好的成像效果。当应用摄像模组10后,移动终端20将具备良好的成像性能,另外,由于摄像模组小体积的特点,移动终端20可有效节省内部空间,使内部元件的安装更为紧凑,从而提升内部结构的设计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传感器;
第一光学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一个透镜;
光圈,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光圈设置有电致变色材料,通过所述电致变色材料能够改变所述光圈的透光面积;及
第二光学组件,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移动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能够改变所述摄像模组的镜头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包括导电膜及电致变色膜,所述导电膜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的两侧,电致变色材料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膜中,通过所述导电膜能够控制施加在所述电致变色膜两侧的电压,以控制所述电致变色膜的部分区域的透光率,以控制透光面积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固定的第三光学组件,所述第三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三光学组件设置有至少一个透镜,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之间,且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第三光学组件,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透镜,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中的透镜相对所述第一光学组件移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三个透镜,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包括两个透镜,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包括两个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之间,所述光圈与所述第三光学组件同步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滤光片;所述滤光片为红外截止滤光片,或者所述滤光片为红外带通滤光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具有曲面结构,所述光圈通过光学胶粘接或机械固定的方式附着于所述第二光学组件或所述第三光学组件的透镜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音圈马达,所述音圈马达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学组件中的透镜以及所述光圈移动。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屏及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连接,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12845.2A CN109819149B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112845.2A CN109819149B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9149A true CN109819149A (zh) | 2019-05-28 |
CN109819149B CN109819149B (zh) | 2022-03-15 |
Family
ID=66606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12845.2A Active CN109819149B (zh) | 2019-02-13 | 2019-02-13 |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19149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02365A (zh) * | 2019-09-24 | 2019-12-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镜头、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596990A (zh) * | 2019-09-29 | 2019-12-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677565A (zh) * | 2019-09-24 | 2020-01-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潜望式镜头、潜望式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1505834A (zh) * | 2020-03-06 | 2020-08-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聚焦装置和聚焦方法 |
CN112305728A (zh) * | 2019-08-02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CN112305729A (zh) * | 2019-08-02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CN112305736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3079321A (zh) * | 2020-01-06 | 2021-07-06 |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13376929A (zh) * | 2021-06-07 | 2021-09-10 |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 镜头和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92015A (zh) * | 2006-11-24 | 2008-06-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相机快门装置及使用该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 |
CN101523272A (zh) * | 2006-10-04 | 2009-09-02 | 摩托罗拉公司 | 相机光阑装置和方法 |
CN102016685A (zh) * | 2008-04-30 | 2011-04-13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
CN102370456A (zh) * | 2010-08-09 | 2012-03-14 | 明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眼底光学影像装置 |
CN102375199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相机模组 |
US20130308077A1 (en) * | 2012-05-18 | 2013-11-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icrolens array substrate,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03676093A (zh) * | 2012-09-18 | 2014-03-26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
CN104344793A (zh) * | 2014-10-29 | 2015-02-11 | 南京理工大学 | 单帧光强传输定量相位显微系统及其方法 |
CN104865776A (zh) * | 2014-02-21 | 2015-08-26 | 苹果公司 | 电光可变光圈透镜 |
US20160142606A1 (en) * | 2013-01-04 | 2016-05-19 | Apple Inc. | Electro-optic aperture device |
CN106534623A (zh) * | 2015-09-10 | 2017-03-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智能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US9759984B1 (en) * | 2016-05-31 | 2017-09-12 | Apple Inc. | Adjustable solid film camera aperture |
CN107850760A (zh) * | 2015-05-21 | 2018-03-27 | 苹果公司 | 具有六个透镜部件的相机透镜系统 |
CN108519657A (zh) * | 2018-04-16 | 2018-09-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CN208902946U (zh) * | 2018-09-25 | 2019-05-24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
-
2019
- 2019-02-13 CN CN201910112845.2A patent/CN1098191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3272A (zh) * | 2006-10-04 | 2009-09-02 | 摩托罗拉公司 | 相机光阑装置和方法 |
CN101192015A (zh) * | 2006-11-24 | 2008-06-0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相机快门装置及使用该快门装置的相机模组 |
CN102016685A (zh) * | 2008-04-30 | 2011-04-13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
CN102370456A (zh) * | 2010-08-09 | 2012-03-14 | 明达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眼底光学影像装置 |
CN102375199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相机模组 |
US20130308077A1 (en) * | 2012-05-18 | 2013-11-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icrolens array substrate, electro-opt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03676093A (zh) * | 2012-09-18 | 2014-03-26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
US20160142606A1 (en) * | 2013-01-04 | 2016-05-19 | Apple Inc. | Electro-optic aperture device |
CN104865776A (zh) * | 2014-02-21 | 2015-08-26 | 苹果公司 | 电光可变光圈透镜 |
WO2015126602A1 (en) * | 2014-02-21 | 2015-08-27 | Apple Inc. | Electrochromic diaphragm in an objective lens |
CN104344793A (zh) * | 2014-10-29 | 2015-02-11 | 南京理工大学 | 单帧光强传输定量相位显微系统及其方法 |
CN107850760A (zh) * | 2015-05-21 | 2018-03-27 | 苹果公司 | 具有六个透镜部件的相机透镜系统 |
CN106534623A (zh) * | 2015-09-10 | 2017-03-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智能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US9759984B1 (en) * | 2016-05-31 | 2017-09-12 | Apple Inc. | Adjustable solid film camera aperture |
CN108519657A (zh) * | 2018-04-16 | 2018-09-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镜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CN208902946U (zh) * | 2018-09-25 | 2019-05-24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黄耀林 等: "大孔径大视场变焦投影镜头设计", 《应用光学》 *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05736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2305736B (zh) * | 2019-07-31 | 2022-05-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2305728A (zh) * | 2019-08-02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CN112305729A (zh) * | 2019-08-02 | 2021-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变焦镜头、相机模组和电子装置 |
CN110602365A (zh) * | 2019-09-24 | 2019-12-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镜头、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677565A (zh) * | 2019-09-24 | 2020-01-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潜望式镜头、潜望式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677565B (zh) * | 2019-09-24 | 2022-01-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潜望式镜头、潜望式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596990A (zh) * | 2019-09-29 | 2019-12-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3079321A (zh) * | 2020-01-06 | 2021-07-06 |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
WO2021139478A1 (zh) * | 2020-01-06 | 2021-07-15 |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11505834A (zh) * | 2020-03-06 | 2020-08-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聚焦装置和聚焦方法 |
CN113376929A (zh) * | 2021-06-07 | 2021-09-10 |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 镜头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9149B (zh)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19149A (zh) |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
US20170184871A1 (en) | Thin dual-aperture zoom digital camera | |
CN113079306B (zh) | 摄像模组、电子设备、拍摄方法以及拍摄装置 | |
CN112004026B (zh) | 相位对焦装置、方法、拍摄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 | |
WO2021227665A1 (zh) | 移动终端及其摄像头模组 | |
CN10759244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14756582U (zh) |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 |
US20210029231A1 (en) |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080080847A1 (en) |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the lens module | |
KR20130127780A (ko) | 카메라 모듈 | |
US20090080090A1 (en) |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 |
JP2008507936A (ja) | 光学ズーム機能が可能な携帯用端末器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
CN112346236A (zh) | 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2727179U (zh) | 摄像头模组、对焦机构及电子设备 | |
US9055199B2 (en) | Autofocus camera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3671618A (zh) | 相位板、摄像头模组和移动终端 | |
CN110764249B (zh) | 图像传感器、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
US20060114344A1 (en) | Image pick up module with optical element | |
CN110661956A (zh) |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 |
CN102269855A (zh) | 一种红外感应切换变焦镜头及其成像监控方法 | |
JP2005020718A (ja) | 多焦点撮像デバイス及びモバイル機器 | |
WO2022228189A1 (zh) |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EP4262183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 |
CN115412653A (zh) |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 |
CN114815127A (zh) | 摄像模组及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