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755A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755A
CN109792755A CN201680089454.8A CN201680089454A CN109792755A CN 109792755 A CN109792755 A CN 109792755A CN 201680089454 A CN201680089454 A CN 201680089454A CN 109792755 A CN109792755 A CN 109792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rllc
region
beacon signa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4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红阳
吴建明
下村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92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7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7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data requirements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user or data type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Abstract

基站装置(100)具有:第1生成部,其生成第1数据;第2生成部,其生成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的第2数据;标示信号生成部,其生成表示是否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标示信号;映射部,其在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该映射部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以及发送部,其发送通过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标示信号和通过所述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在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团体的3GPP(Thi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进行了关于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研究。在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计划按照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 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海量物联网通信)以及URLLC(UltraReliability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超可靠且低时延通信)等标准来开始服务。
eMBB例如与传输动画数据等大容量数据的服务对应。另一方面,URLLC例如与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要求高稳定度且低延迟的通信的服务对应。为了实现这些服务,正在讨论例如如何规定帧或子帧那样的作为时间单位的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等通信参数。
具体来说,例如在使用同一频带来传输eMBB和URLLC数据的情况下,可考虑对eMBB数据和URLLC数据进行时间复用或频率复用等。此时,由于URLLC数据要求低延迟,所以正在研究使URLLC的TTI比eMBB的TTI大幅缩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LG Electronics,“Handling URLLC in new RAT”,3GPP TSG RANWG1 Meeting#86,R1-166886,2016年8月
非专利文献2:NTT DOCOMO,INC.,“On co-existence of eMBB and URLLC”,3GPPTSG RAN WG1 Meeting#86,R1-167391,2016年8月
非专利文献3:Samsung,“Discussion on URLLC support in NR”,3GPP TSG RANWG1 Meeting#86,R1-166759,2016年8月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eMBB数据和URLLC数据复用在同一频带中的情况下,存在时间和频率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具体来说,由于URLLC数据例如是为了自动驾驶的控制等而传输的,所以并不总是存在应传输的URLLC数据,还会间歇地出现URLLC数据的发送。尽管如此,当对URLLC数据固定地分配时间和频率等资源时,在不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是无用的。
所公开的技术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所公开的基站装置在1个方式中具有:第1生成部,其生成第1数据;第2生成部,其生成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的第2数据;标示信号生成部,其生成表示是否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标示信号;映射部,其在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该映射部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以及发送部,其发送通过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标示信号和通过所述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的1个方式,起到了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资源分配的具体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其他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其他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资源分配的其他具体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资源分配的具体例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用户终端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所公开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基站装置100和多个用户终端装置200。
基站装置100例如向用户终端装置200发送包含eMBB数据和URLLC数据的信号。即,基站装置100对以多个用户终端装置200分别为目的地的eMBB数据和URLLC数据分配由时间和频率构成的资源而生成发送信号。
此时,基站装置100在分配给eMBB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区域(以下,称为“URLLC区域”),在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向该URLLC数据分配URLLC区域的资源。然后,基站装置100在URLLC区域中配置表示是否对URLLC数据分配了URLLC区域的资源的标示信号。
因此,在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URLLC区域的资源被分配给URLLC数据,并且通过标示信号来通知该情况。并且,在不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URLLC区域的资源被分配给eMBB数据,并且通过标示信号来通知不发送URLLC数据。
用户终端装置200接收包含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eMBB数据和URLLC数据的信号。具体来说,用户终端装置200被分类成利用eMBB服务的装置、利用URLLC服务的装置以及利用eMBB和URLLC这两者的服务的装置。利用eMBB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200根据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控制信号和标示信号来确定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并对eMBB数据进行解调。
并且,利用URLLC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200根据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标示信号来判定URLLC数据是否包含在接收信号中,在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根据控制信号对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进行解调。并且,利用eMBB和URLLC这两者的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200与上述同样地对eMBB数据进行解调,并且对URLLC数据进行解调。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100的结构的框图。图2所示的基站装置100具有处理器100a、存储器100b以及无线发送部100c。
处理器100a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对基站装置100整体进行统一控制。具体来说,处理器100a具有调度部110、eMBB数据生成部120、URLLC数据生成部130、标示信号生成部140、控制信号生成部150、映射部160、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170以及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部180。
调度部110执行向发给多个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和URLLC数据分配资源的调度。具体来说,调度部110例如估计多个用户终端装置200各自之间的信道状态,并执行根据信道状态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eMBB调度。进而,调度部110判断是否产生了发往任意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执行对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URLLC调度。
调度部110在进行URLLC调度时,在分配给eMBB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所设置的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即,发送信号的资源具有配置eMBB的控制信号的eMBB控制信道区域和配置eMBB数据的eMBB数据区域,但在eMBB数据区域中设置有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URLLC区域。因此,在产生了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调度部110向URLLC数据分配URLLC区域的资源。
eMBB数据生成部120根据调度部110的eMBB调度,生成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即,eMBB数据生成部120对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
URLLC数据生成部130根据调度部110的URLLC调度,生成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即,URLLC数据生成部130对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
标示信号生成部140根据是否通过调度部110执行了URLLC调度,生成表示有无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即,在不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而在URLLC区域中未配置URLLC数据的情况下,标示信号生成部140生成表示不存在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并且,在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而在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的情况下,标示信号生成部140生成表示存在URLLC数据并且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标示信号。也就是说,标示信号生成部140生成包含表示有无URLLC数据的1位和在存在URLLC数据的情况下对分配给该URLLC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N(N为2以上的整数)位的标示信号。
控制信号生成部150根据调度部110的eMBB调度和URLLC调度,生成eMBB和URLLC的控制信号。具体来说,控制信号生成部150生成eMBB的控制信号,该eMBB的控制信号包含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信息、表示eMBB数据的编码率、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的信息。并且,当在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的情况下,控制信号生成部150生成包含表示URLLC数据的编码率、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的信息的URLLC的控制信号。
映射部160对eMBB数据、URLLC数据、标示信号以及控制信号进行映射而生成发送信号。即,映射部160将eMBB数据、URLLC数据、标示信号以及控制信号配置在基于调度的资源中。
具体来说,映射部160例如生成图3所示的资源分配的发送信号。图3是示出例如具有相当于规定数量的副载波的频率带宽和相当于1TTI的时间宽度的资源的分配的具体例的图。如图3所示,该TTI的资源具有eMBB控制信道区域301和eMBB数据区域302。并且,在eMBB数据区域302中设置有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URLLC区域311~313。在URLLC区域311~313中映射有标示信号321~323、URLLC的控制信号331以及URLLC数据332。
映射部160将由控制信号生成部150生成的eMBB的控制信号映射到eMBB控制信道区域301,将由eMBB数据生成部120生成的eMBB数据映射到eMBB数据区域302。并且,在执行了URLLC调度的情况下,映射部160将由控制信号生成部150生成的URLLC的控制信号331和由URLLC数据生成部130生成的URLLC数据332映射到URLLC区域311~313。进而,映射部160将由标示信号生成部140生成的标示信号321~323映射到URLLC区域311~313。
这里,如图3所示,由于在URLLC区域311、312中配置有URLLC数据,所以标示信号321、322包含表示存在URLLC数据的1位和对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进行确定的N位。即,由于例如在URLLC区域311中配置发往UE#1~#3这三个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所以标示信号321包含对发往UE#1~#3的URLLC数据各自的频带进行确定的N位。与此相对,由于在URLLC区域313中未配置URLLC数据,所以标示信号323仅包含表示不存在URLLC数据的1位。
并且,在URLLC区域312中,由于仅在一部分中映射URLLC数据,在剩余的区域中映射eMBB数据。同样,由于在URLLC区域313中不映射URLLC数据,所以在该整个URLLC区域313中映射eMBB数据。这样,在不存在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由于在URLLC区域311~313中映射eMBB数据,所以能够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由于在空闲的URLLC区域311~313中配置eMBB数据,所以能够将最大限度的资源分配给eMBB数据,能够通过eMBB来实现大容量化。
回到图2,IFFT部170对由映射部160生成的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生成具有时域的发送信号。然后,IFFT部170将发送信号向CP附加部180输出。
CP附加部180以符号为单位将CP附加到从IFFT部170输出的发送信号。然后,CP附加部180将附加了CP的发送信号向无线发送部100c输出。
存储器100b例如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在由处理器100a执行处理时,存储各种信息。
无线发送部100c对从CP附加部180输出的发送信号例如实施D/A(Digital/Analog)转换和上转换等无线发送处理。然后,无线发送部100c经由天线来发送发送信号。
接着,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基站装置100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调度部110来执行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的资源和编码率及调制方式进行确定的eMBB调度(步骤S101)。该eMBB调度例如是根据从各用户终端装置200报告的下链路的信道状态等来执行的。在eMBB调度中,在各TTI的eMBB数据区域配置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
并且,通过调度部110来判定是否产生了发往某个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步骤S102)。作为该判定的结果,在产生了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2为是),通过调度部110来执行对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和编码率及调制方式进行确定的URLLC调度(步骤S103)。该URLLC调度例如是根据从各用户终端装置200报告的下链路的信道状态等来执行的。在URLLC调度中,在设置于各TTI的eMBB数据区域的URLLC区域中配置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
然后,调度结果被通知给eMBB数据生成部120、URLLC数据生成部130、标示信号生成部140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150,通过URLLC数据生成部130来生成配置于URLLC区域的URLLC数据(步骤S104)。即,通过URLLC数据生成部130,按照在URLLC调度中确定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对URLLC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并且,通过标示信号生成部140来生成表示存在URLLC数据并且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的URLLC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确定的标示信号(步骤S105)。
另一方面,作为步骤S102的判定结果,在未产生应发送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102为否),eMBB调度的结果被通知给eMBB数据生成部120、标示信号生成部140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150。然后,通过标示信号生成部140来生成表示不存在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步骤S106)。
并且,无论有无URLLC数据,都通过eMBB数据生成部120来生成配置于eMBB数据区域的eMBB数据(步骤S107)。即,eMBB数据生成部120按照在eMBB调度中确定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对eMBB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
另外,当在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中止发送配置于该区域的预定的eMBB数据。并且,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代码或序列(例如Zadoff-Chu序列)对URLLC数据和eMBB数据进行正交化,将URLLC数据和eMBB数据配置于同一区域。在将URLLC数据和eMBB数据配置于同一区域的情况下,这些数据会互相干扰,但例如能够使用MMSE-IRC(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最小均方误差-干扰抑制合并)、符号级干扰删除(SLIC:Symbol level Interferenc Cancellation)以及干扰测定(interference aware detection)等技术来减少干扰。
当生成eMBB数据时,通过控制信号生成部150来生成如下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eMBB数据的eMBB数据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确定,并通知eMBB数据的编码率、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并且,在生成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信号生成部150来生成通知URLLC数据的编码率、调制方式以及发送功率等的控制信号。
然后,通过映射部160将eMBB数据、URLLC数据、标示信号以及控制信号映射到TTI的各区域(步骤S108)。即,如图3所示,eMBB的控制信号被映射到eMBB控制信道区域301,eMBB数据被映射到eMBB数据区域302。并且,在生成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URLLC的控制信号和URLL数据被映射到URLLC区域311~313。然后,在各URLLC区域311~313中映射有表示有无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由此,生成发送信号。
发送信号被IFFT部170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步骤S109),转换为具有时域的发送信号。然后,通过CP附加部180以符号为单位向发送信号附加CP(步骤S110),通过无线发送部100c对发送信号实施无线发送处理(步骤S111)。然后,经由天线向用户终端装置200发送发送信号(步骤S112)。
这样,在eMBB数据区域中设置用于配置URLLC数据的URLLC区域,在存在URLLC数据的情况下配置于URLLC区域,在不存在URLLC数据的情况下将eMBB数据配置于URLLC区域。并且,将表示在URLLC区域中是否配置有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配置于各URLLC区域。因此,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以低延迟发送URLLC数据,并且在不产生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在eMBB数据的发送中使用URLLC区域的资源。其结果是,无论有无URLLC数据,都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不会浪费资源。
接着,对用户终端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结构的框图。图5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是使用eMBB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具有无线接收部200a、处理器200b以及存储器200c。
无线接收部200a经由天线来接收信号,对接收信号例如实施下转换和A/D(Analog/Digital)转换等无线接收处理。然后,无线接收部200a将接收信号向处理器200b输出。
处理器200b例如具有CPU、FPGA或DSP等,对用户终端装置200整体进行统一控制。具体来说,处理器200b具有CP除去部210、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转换)部220、标示信号解调部230、控制信号解调部240以及eMBB数据解调部250。
CP除去部210除去以符号为单位附加于接收信号的CP。然后,CP除去部210将除去CP后的接收信号向FFT部220输出。
FFT部220对从CP除去部210输出的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转换,转换成具有频域的接收信号。然后,FFT部220将接收信号向标示信号解调部230、控制信号解调部240以及eMBB数据解调部250输出。
标示信号解调部23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URLLC区域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即,由于URLLC区域和URLLC区域内的标示信号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标示信号解调部230对各URLLC区域内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其结果是,标示信号解调部230掌握了在各个URLLC区域内是否包含URLLC数据。并且,当在URLLC区域内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标示信号解调部230根据标示信号来确定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
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eMBB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即,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eMBB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取得分配给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的资源的信息以及eMBB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信息。
eMBB数据解调部25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eMBB数据区域的eMBB数据进行解调。此时,eMBB数据解调部250根据标示信号的解调结果,将配置有URLLC数据的区域从eMBB数据区域排除,并且根据控制信号的解调结果,从排除了URLLC数据的eMBB数据区域中确定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的资源。然后,eMBB数据解调部250根据控制信号所示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对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进行解调。另外,在使用不同的代码或序列对eMBB数据和URLLC数据进行了正交化的情况下,eMBB数据解调部250也可以不从eMBB数据区域排除配置有URLLC数据的区域。这是因为,在通过代码或序列对eMBB数据和URLLC数据进行了正交化的情况下,在配置URLLC数据的时间和频率上使用其他代码或序列对eMBB数据进行复用。
接着,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eMBB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接收处理进行说明。
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信号经由天线来接收(步骤S201),通过无线接收部200a对接收信号实施无线接收处理(步骤S202)。然后,通过CP除去部210除去以符号为单位附加于接收信号的CP(步骤S203),通过FFT部220对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转换(步骤S204),从而获得具有频域的接收信号。
在接收信号的eMBB数据区域中设置有URLLC区域,由于URLLC区域的资源是已知的,所以通过标示信号解调部230对配置于URLLC区域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205)。其结果是,判明在URLLC区域中是否包含URLLC数据,在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确定URLLC区域内的URLLC数据的位置。换言之,对eMBB数据区域中的将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排除后的实际配置eMBB数据的区域进行确定。
并且,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eMBB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206),确定分配给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的资源,并且确定该eMBB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因此,通过eMBB数据解调部250从接收信号取得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并进行解调(步骤S207)。此时,也可以根据标示信号的解调结果,从将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排除后的区域中取得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并且,在使用不同的代码或序列对URLLC数据和eMBB数据进行了正交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包含分配给URLLC数据的资源在内的eMBB数据区域整体中取得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其他用户终端装置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7中,对与图5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图7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是使用URLLC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与图5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同样,具有无线接收部200a、处理器200b以及存储器200c。但是,图7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处理器200b具有URLLC数据解调部260来代替图5所示的eMBB数据解调部250。
作为标示信号被解调后的结果,在判明了在接收信号中包含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的情况下,URLLC数据解调部26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URLLC区域的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进行解调。此时,URLLC数据解调部260根据标示信号的解调结果,从URLLC区域中确定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的资源。然后,URLLC数据解调部260根据由控制信号解调部240解调的URLLC的控制信号所示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对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进行解调。
接着,参照图8所示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URLLC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接收处理进行说明。在图8中,对与图6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信号从天线经由无线接收部200a、CP除去部210以及FFT部220来获得具有频域的接收信号(步骤S201~S204)。然后,通过标示信号解调部23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URLLC区域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205),判明在URLLC区域中是否包含URLLC数据(步骤S301)。
在URLLC区域中不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01为否),由于不存在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所以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在URLLC区域中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301为是),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URLLC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302)。即,根据标示信号的解调结果来确定分配给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和URLLC数据的资源,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发往本装置的URLLC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由此,确定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等。
并且,URLLC数据解调部260根据标示信号的解调结果从接收信号取得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并根据控制信号的解调结果对URLLC数据进行解调(步骤S303)。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eMBB数据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URLLC区域,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使用URLLC区域的资源来发送URLLC数据。并且,在URLLC区域中配置表示有无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因此,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发送URLLC数据而不会发生延迟,并且在未产生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URLLC区域的资源来发送eMBB数据。并且,接收侧的用户终端装置能够通过标示信号来掌握有无URLLC数据,能够从接收信号可靠地取得发往本装置的URLLC数据。其结果是,能够维持URLLC数据的高稳定度和低延迟,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将eMBB的用户终端装置200和URLLC的用户终端装置200分开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通过1个用户终端装置200对eMBB数据和URLLC数据的双方进行解调。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装置200的处理器200b具有图5所示的eMBB数据解调部250和图7所示的URLLC数据解调部260这两者。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在eMBB数据区域内设置有URLLC区域,但也可以是eMBB数据区域整个为URLLC区域。即,例如如图9所示,1个TTI被分割为多个短TTI(以下,称为“短TTI”),除了包含eMBB控制信道的短TTI之外的所有短TTI都可以是URLLC区域341。
此外,如图9所示,配置于各URLLC区域341的标示信号342也可以是表示在URLLC区域341内是否包含URLLC数据的1位信号。在该情况下,对分配给发往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URLLC数据332的资源进行确定的信息包含在URLLC的控制信号331中。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特征在于,在接收信号中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用户终端装置估计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并根据发送功率来确定包含URLLC数据的副载波。
由于实施方式2的无线通信系统和基站装置10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图1、2)同样,所以省略其说明。但是,基站装置100对eMBB数据和URLLC数据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按照比eMBB数据的发送功率大的发送功率来发送要求高稳定度的URLLC数据。具体来说,在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的情况下,映射部160使配置URLLC数据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比配置eMBB数据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大。因此,当在URLLC区域中配置URLLC数据并进行发送的情况下,配置URLLC数据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比配置eMBB数据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大。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资源分配的具体例的图。图10所示的资源具有副载波351~353,在开头设置eMBB控制信道区域。并且,eMBB控制信道区域以外的区域是eMBB数据区域,但在eMBB数据区域中设置有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URLLC区域361~363。在URLLC区域361~363中映射标示信号371~373,并且URLLC的控制信号和URLLC数据以副载波351~353为单位被映射。
具体来说,例如在URLLC区域361中,向副载波352映射发往用户终端装置UE#2的URLLC数据,向副载波353映射发往用户终端装置UE#1的URLLC数据。并且,例如在URLLC区域362中,向副载波353映射发往用户终端装置UE#3的URLLC数据。
这里,由于URLLC数据是要求高稳定度的数据,所以发送功率比eMBB数据大。因此,例如在URLLC区域361中,映射URLLC数据的副载波352、353的发送功率比映射eMBB数据的副载波351的发送功率大。同样,例如在URLLC区域362中,映射URLLC数据的副载波353的发送功率比映射eMBB数据的副载波351、352的发送功率大。
也就是说,在各URLLC区域361~363中,能够根据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来判断在各副载波351~353中是否映射有eMBB数据和URLLC数据中的任意数据。因此,标示信号371~373是表示在URLLC区域361~363中是否包含URLLC数据的1位信号,在标示信号371~373中不包含对映射URLLC数据的副载波进行确定的信息。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1中,对与图5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1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是使用eMBB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与图5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同样,具有无线接收部200a、处理器200b以及存储器200c。但是,图11所示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处理器200b具有标示信号解调部410和eMBB数据解调部440来代替图5所示的标示信号解调部230和eMBB数据解调部250,采用追加了接收功率测定部420和发送功率估计部430的结构。
标示信号解调部41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URLLC区域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即,由于URLLC区域和URLLC区域内的标示信号的位置是已知的,所以标示信号解调部410对各URLLC区域内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其结果是,标示信号解调部410掌握了在各个URLLC区域内是否包含URLLC数据。然后,当在URLLC区域内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标示信号解调部410向接收功率测定部420和eMBB数据解调部440通知该情况。
当从标示信号解调部410通知在URLLC区域内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时,接收功率测定部420对接收信号的URLLC区域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功率进行测定。
发送功率估计部430根据由接收功率测定部420测定出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功率来估计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具体来说,发送功率估计部430例如使用参照信号来估计从基站装置100到用户终端装置200之间的传播损失,根据接收功率和传播损失来估计基站装置100的发送功率。
eMBB数据解调部44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eMBB数据区域的eMBB数据进行解调。此时,在从标示信号解调部410通知了在URLLC区域内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eMBB数据解调部440根据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来确定配置有eMBB数据的副载波。即,eMBB数据解调部440将发送功率估计部430所估计出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eMBB数据解调部440确定为在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发送功率的副载波中配置有URLLC数据,在小于规定的阈值的发送功率的副载波中配置有eMBB数据。由此,eMBB数据解调部440对包含URLLC区域的整个eMBB数据区域的配置有eMBB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根据控制信号的解调结果对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进行解调。
接着,参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eMBB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接收处理进行说明。在图12中,对与图6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信号从天线经由无线接收部200a、CP除去部210以及FFT部220而获得具有频域的接收信号(步骤S201~S204)。然后,通过标示信号解调部41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URLLC区域的标示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205),判明在URLLC区域中是否包含URLLC数据(步骤S401)。
当在URLLC区域中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401为是),通过接收功率测定部420来测定URLLC区域的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功率(步骤S402)。然后,发送功率估计部430根据每个副载波的接收功率来估计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步骤S403)。即,例如估计基站装置100与用户终端装置200之间的传播损失,并将接收功率与传播损失分的功率相加,由此,估计出基站装置100中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
向eMBB数据解调部440通知发送功率的估计结果,通过eMBB数据解调部440来确定URLLC区域内的配置有URLLC数据的副载波(步骤S404)。具体来说,eMBB数据解调部440将按照每个副载波估计出的发送功率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为在发送功率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副载波中配置有URLLC数据。另一方面,判定为在URLLC区域内的发送功率小于规定的阈值的副载波中配置有eMBB数据。由此,当在URLLC区域内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确定eMBB数据区域内的配置有eMBB数据的区域。
然后,当配置eMBB数据的区域被确定时,通过控制信号解调部240对接收信号中的配置于eMBB控制信道区域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步骤S206),确定分配给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的资源。并且,通过eMBB数据解调部440从接收信号取得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并进行解调(步骤S207)。
另外,当在URLLC区域中不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步骤S401为否),根据控制信号的解调结果,确定从eMBB数据区域整体分配给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的资源,通过eMBB数据解调部440对发往本装置的eMBB数据进行解调。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被暂定确保为配置URLLC数据的区域的URLLC区域设置在eMBB数据区域内,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使用URLLC区域的资源来发送URLLC数据。并且,在URLLC区域配置表示有无URLLC数据的标示信号。因此,在产生了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发送URLLC数据而不会发生延迟,并且在不产生URLLC数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URLLC区域的资源来发送eMBB数据。并且,当在URLLC区域中包含URLLC数据的情况下,接收侧的用户终端装置估计URLLC区域的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根据发送功率来确定配置有URLLC数据的副载波。因此,在标示信号中不需要含有确定配置URLLC数据的资源的信息,能够减小标示信号的尺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省略了URLLC的用户终端装置200的说明,但URLLC的用户终端装置200也与eMBB的用户终端装置200同样,根据每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来确定配置有URLLC数据的副载波。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标示信号被配置在URLLC区域内,但标示信号也可以不一定配置在URLLC区域内。即,只要能够确定标示信号与URLLC区域的对应关系,则也可以将标示信号与eMBB数据和URLLC数据分别进行发送。此外,标示信号例如可以如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那样通过动态信令来发送,例如也可以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那样通过准静信令来发送。
标号说明
110:调度部;120:eMBB数据生成部;130:URLLC数据生成部;140:标示信号生成部;150:控制信号生成部;160:映射部;170:IFFT部;180:CP附加部;210:CP除去部;220:FFT部;230、410:标示信号解调部;240:控制信号解调部;250、440:eMBB数据解调部;260:URLLC数据解调部;420:接收功率测定部;430:发送功率估计部。

Claims (10)

1.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站装置具有:
第1生成部,其生成第1数据;
第2生成部,其生成第2数据,该第2数据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
标示信号生成部,其生成表示是否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标示信号;
映射部,其在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该映射部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以及
发送部,其发送通过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标示信号和通过所述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映射部将通过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标示信号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
所述发送部发送包含所述标示信号的发送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表示是否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1位的标示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对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资源进行确定的标示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所述映射部将包含所述第2数据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的信息的控制信号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所述映射部使所述第2数据的发送功率比所述第1数据的发送功率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映射部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并且将与所述第2数据正交化后的第1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
8.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终端装置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接收信号和标示信号,其中,该接收信号包含第1数据,该标示信号表示在所述接收信号中是否包含第2数据,该第2数据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
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标示信号,判定在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中是否包含所述第2数据,其中,该暂定区域是所述接收信号中的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中所设置的暂定区域;以及
解调部,其根据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对所述第1数据或所述第2数据进行解调。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具有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装置具有:
第1生成部,其生成第1数据;
第2生成部,其生成第2数据,该第2数据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
标示信号生成部,其生成表示是否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标示信号;
映射部,其在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在通过所述第2生成部生成了第2数据的情况下,该映射部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以及
发送部,其发送通过所述标示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标示信号和通过所述映射部生成的发送信号,
所述终端装置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发送部发送的标示信号和发送信号;
判定部,其根据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标示信号,判定在所述暂定区域中是否包含所述第2数据;以及
解调部,其根据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对所述第1数据或所述第2数据进行解调。
10.一种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发送方法具有如下的处理:
生成第1数据,
生成表示是否生成了第2数据的标示信号,该第2数据以比所述第1数据低的延迟进行传输,
在配置所述第1数据的资源的区域内设置被暂定确保为配置所述第2数据的区域的暂定区域,在生成了所述第2数据的情况下,将所述第2数据配置于所述暂定区域而生成发送信号,
发送所述标示信号和所述发送信号。
CN201680089454.8A 2016-09-29 2016-09-29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Pending CN1097927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8923 WO2018061159A1 (ja) 2016-09-29 2016-09-29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755A true CN109792755A (zh) 2019-05-21

Family

ID=6176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454.8A Pending CN109792755A (zh) 2016-09-29 2016-09-29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750524B2 (zh)
EP (1) EP3522650A4 (zh)
JP (1) JP6782299B2 (zh)
KR (1) KR102227707B1 (zh)
CN (1) CN109792755A (zh)
WO (1) WO20180611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3077A (zh) * 2017-03-16 2019-11-1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中复用不同的服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7878B2 (en) 2016-11-11 2021-01-05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TWI666946B (zh) * 2016-12-22 2019-07-2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支援低延遲高可靠性通訊服務之使用者裝置、支援增強型行動寬頻服務之使用者裝置及基地台
US11190231B1 (en) * 2020-07-27 2021-11-30 Fujitsu Limited Multiplexing of resource blocks with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for dynamic service provisio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88997B2 (en) * 2008-06-24 2015-07-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reception method
US10420054B2 (en) * 2014-03-28 2019-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a system that supports a first subframe type having a first symbol duration and a second subframe type having a second symbol duration
US9967070B2 (en) * 2014-10-31 2018-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reconfigur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KR20160058693A (ko) * 2014-11-14 2016-05-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저지연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프레임 생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10104683B2 (en) * 2015-02-06 2018-10-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llel low latency awareness
US10420079B2 (en) * 2016-04-01 2019-09-17 Hfi Innovation Inc. Efficient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3457787A4 (en) * 2016-05-10 2019-11-27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891168B2 (ja) * 2016-05-12 2021-06-1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KR20180007584A (ko) * 2016-07-13 2018-0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종 서비스간 공존 방법 및 장치
US20180027576A1 (en) * 2016-07-21 2018-01-25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s that transceive 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messages amidst delay tolerant transceptions
US10440729B2 (en) * 2016-07-28 2019-10-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 (URLLC) over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using a URLLC configuration for a TDD subframe
US20180041858A1 (en) * 2016-08-08 2018-02-0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Base station assisted outer code usage
CN107734676B (zh) * 2016-08-12 2021-06-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10135591B2 (en) * 2016-08-19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URLLC communications in new radio
US11071136B2 (en) * 2016-08-25 2021-07-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traffic
US11252717B2 (en) * 2016-09-02 2022-02-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existence of latency tolerant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S10700904B2 (en) * 2016-09-16 2020-06-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ing cyclic prefix lengths
US20180092104A1 (en) * 2016-09-28 2018-03-29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Grant-free access method for urllc service
US10743332B2 (en) * 2016-11-18 2020-08-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plementary transmission relating to an interrupted traffic flow in new radio
JPWO2018127955A1 (ja) * 2017-01-05 2019-1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63077A (zh) * 2017-03-16 2019-11-15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中复用不同的服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50524B2 (en) 2020-08-18
KR20190040332A (ko) 2019-04-17
US20200296743A1 (en) 2020-09-17
EP3522650A4 (en) 2020-05-27
KR102227707B1 (ko) 2021-03-15
WO2018061159A1 (ja) 2018-04-05
US20190208534A1 (en) 2019-07-04
JP6782299B2 (ja) 2020-11-11
JPWO2018061159A1 (ja) 2019-04-18
EP3522650A1 (en)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1589B (zh)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487950B2 (ja) マシンタイ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438500B2 (ja) マシンタイ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1867938B (zh) 一种用于多点协同传输的上行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EP281789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CN104937867B (zh) 考虑机器类型通信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CN112119653B (zh) 用于侧链路接口上的资源分片的方法
CN101867964B (zh) 一种确定协作传输节点的方法及系统、装置
CN104620641B (zh) 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09792755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CN101860945A (zh) 基站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10266433A (zh) 物理信道配置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9792723B (zh) 使用参考信号进行通信的发射无线电设备、接收无线电设备以及对应方法
CN102318424B (zh) 调度装置及调度方法
CN102624489A (zh) 一种增强的控制信道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75182A1 (e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a plurality of subframes
CN107431909A (zh) 用户装置及基站
CN105813200A (zh) 寻呼消息的接收/发送方法及相关网络节点和用户设备
CN101873602B (zh) Lte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干扰抑制方法
CN110235499A (zh) 用于无线通信网络中侧行干扰协调的无线通信设备及方法
TW202135591A (zh) 用於側行鏈路通訊的傳輸塊大小決定
CN114557052B (zh) 用于未分组唤醒信号和分组唤醒信号的配置
CN116368905A (zh) 基于侧行链路资源重新评估的按需感测
Ratasuk et al. Extending LTE coverage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US8693443B2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