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628A -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628A
CN109792628A CN201880003823.6A CN201880003823A CN109792628A CN 109792628 A CN109792628 A CN 109792628A CN 201880003823 A CN201880003823 A CN 201880003823A CN 109792628 A CN109792628 A CN 1097926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value
downlink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38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2628B (zh
Inventor
张宰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 Teleco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92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26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6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通过实现改进的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法来增加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并改进物联网IoT服务的质量的技术,其中,在选择针对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时可以考虑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中的设计差异。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物联网(IoT)技术。
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改进为IoT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方法,以增加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最近,物联网(IoT)技术已出现并受到关注,其经由有线或无线网络来连接生活中的对象并共享诸如医疗保健、遥测、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农场等的各种领域中的信息。
下面将简要描述基于IoT技术提供IoT服务的IoT网络结构。
IoT网络包括周期性地发送数据的IoT终端、安装有用于IoT的应用(以下,称为IoT应用)以识别IoT终端的数据并控制IoT终端的客户终端、经由有线/无线网络来连接IoT终端和客户终端(IoT应用)的网络装置(或IoT应用服务器)以及在IoT终端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接收分组的网关(例如,IoT基站)。
IoT网络结构中提供的IoT服务的质量可显著受到与三个节点(即,IoT终端、IoT基站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下行链路分组关联的接收成功率影响。
在IoT终端向网络装置发送上行链路分组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IoT终端以广播方式发送上行链路分组,并且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
如上所述,经由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发送上行链路分组,因此,上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相对好于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
相反,在网络装置向IoT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的下行链路的情况下,网络装置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先前为IoT终端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并且下行链路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IoT终端。
如上所述,经由单个下行链路基站发送下行链路分组,因此,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受到所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影响。
根据为IoT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传统方法,在向网络装置发送IoT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的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当中选择具有与IoT终端关联的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的IoT基站。
即,传统方法仅根据IoT基站针对IoT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来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在安装在建筑物或地铁内的室内基站的情况下,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传输输出)被设计为低于室外基站。
因此,当根据传统方法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是室内基站时,存在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可比选择具有较低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和较高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室外基站的情况下降更多的缺点。
然而,当前IoT技术没有提供克服由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导致的缺点的方法。
因此,本公开在于提供一种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改进方法,以防止由于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而可能发生的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实现一种考虑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来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改进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在终端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基站装置包括:测量单元,其被配置为测量从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生成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将与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以及控制器,其被配置为将基站信号质量值包括到发送到网络装置的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从而网络装置能够基于基站信号质量值为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当所述预定值被应用于相同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时,生成与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相比较低的基站信号质量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生成单元可通过从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减去所述预定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
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比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高的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当所述基站装置是被设计为所具有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于室外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室内基站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具有固定值,并且当基站装置是室外基站时,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0。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在终端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量从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的测量操作;通过将与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的生成操作;以及将基站信号质量值包括到发送到网络装置的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从而网络装置能够基于基站信号质量值为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分组发送操作。
生成操作可通过从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减去所述预定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
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比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高的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当所述基站装置是被设计为所具有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于室外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室内基站时,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具有固定值;并且当基站装置是室外基站时,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0。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网络装置包括:分组接收单元,其被配置为经由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由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识别单元,其被配置为使用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接收的两个或更多个上行链路分组针对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所述每一个识别与终端关联的信道状态;以及基站选择单元,其被配置为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当中选择具有与终端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的基站,作为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其中,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第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的第二基站关联识别的信道状态是通过将预定值应用于由所述第二基站测量的所述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而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
与第一基站关联识别的信道状态可以是由第一基站测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
当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差异较高时,所述预定值可被定义为较高的值。
当存在具有与终端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的多个基站时,基站选择单元可选择在所述多个基站当中信道状态首先被识别的基站,作为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改进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方法以避免由于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而可能发生的缺点。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增加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并且可改进IoT服务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应用本公开的IoT网络结构;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配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网络装置的配置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情况的图;以及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示出应用本公开的物联网(IoT)网络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应用本公开的IoT网络的结构可包括:IoT终端(例如,终端1、终端2、终端3、…和终端X),其周期性地发送数据;客户终端(未示出),其中安装有IoT应用以识别IoT终端的数据并控制IoT终端;网络装置200,其经由无线或有线网络来连接IoT终端和客户终端(IoT应用);以及网关(IoT基站,例如基站1、基站2、…和基站L),其在IoT终端和网络装置200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
IoT技术中的IoT终端根据上行链路分组发送方案操作,其中IoT终端按照预定上行链路间隔经由在多个信道当中随机选择的信道发送数据(上行链路分组)。
IoT终端可根据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方案被分类为若干类型的IoT终端。作为若干类型的IoT终端之一,条件接收型IoT终端在预定数量的预定时间单位的下行链路时间间隔期间接收对所发送的数据(上行链路分组)的响应(下行链路分组),以便支持低功率。
例如,如果假设预定时间周期为一秒,预定数量的间隔为2个,并且时间间隔之间的间隔为一秒,则条件接收型IoT终端当定义的上行链路传输间隔到达时发送数据(上行链路分组),并且被允许在上行链路分组传输完成的时间点之后一秒的第一下行链路时间间隔(DL1)中接收下行链路分组。当没有接收到下行链路时,IoT终端被允许在DL1结束的时间点之后一秒(即,上行链路分组传输完成的时间点之后三秒)的第二下行链路时间间隔(DL2)中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当IoT终端在发送上行链路分组之后的DL1或DL2中成功接收下行链路分组时,IoT终端可在睡眠模式下等待,直至IoT终端能够发送后续数据(后续上行链路分组)的后续上行链路传输间隔到达。
当IoT终端未能在发送上行链路分组之后的DL1和DL2二者中接收到下行链路分组时,IoT终端在当前上行链路传输间隔消逝之前根据确定的规则执行上行链路分组(数据)重传处理。
上述条件接收型主要由用于在低速(<1kbps)传输和少量数据传输中专用的IoT技术(长距离(LoRa))的IoT终端采用/操作,其在宽覆盖区域中支持低功率。
在IoT终端向网络装置发送上行链路分组的上行链路的情况下,IoT终端以广播方式发送上行链路分组,并且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
如上所述,经由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发送上行链路分组,因此,上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相对好于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
相反,在网络装置向IoT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的下行链路的情况下,与经由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执行多传输的上行链路传输不同,仅经由单个IoT基站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具体地,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当网络装置预先为IoT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并且将用于IoT终端的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所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时,下行链路基站将其发送到IoT终端。
因此,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显著受到网络装置为IoT终端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影响。
根据为IoT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传统方法,从向网络装置发送IoT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的两个或更多个IoT基站当中选择与IoT终端关联的具有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的IoT基站作为下行链路基站。
参照图1,根据传统方法,当假设经由基站1和2将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网络装置200时,网络装置200从基站1和2中选择与终端2关联的具有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上行链路信噪比(UL SNR))的基站,作为下行链路基站。
即,传统方法仅根据IoT基站针对IoT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来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在安装在建筑物或地铁内的室内基站的情况下,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传输输出)被设计为低于室外基站。
因此,当根据传统方法选择的下行链路基站是室内基站时,与选择室外基站的情况相比,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可能下降更多,该室外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低于下行链路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但是室外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下行链路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然而,当前IoT技术没有提供克服由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导致的缺点的方法。
因此,本公开在于提供一种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改进方法,以防止由于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而可能发生的上述缺点。
更具体地,本公开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改进的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法(方案)的基站装置和网络装置。
以下,将参照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可以是图1中作为网关示出的基站1、基站2、…和基站L之一,并且为了描述方便,假设基站装置100是基站1。
此外,为了易于描述,将使用图1所示的作为IoT终端的终端1、终端2、…和终端X以及网络装置200提供描述。
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可充当在IoT终端和网络装置200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网关。
即,基站装置100可接收基站装置100的覆盖范围内的终端(例如,终端2)以广播方式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并且可将所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另外,基站装置100可将从网络装置200接收的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对应终端(例如,终端2)。
因此,基站装置100可充当在作为IoT终端的终端(例如,终端2)和网络200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网关。
如上所述,在IoT网络中充当网关的基站装置100可包括测量单元110、生成单元120和控制器130以便实现本公开的改进的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案。
测量单元110可测量从IoT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
当如前所述使用终端2描述时,测量单元110可在接收由终端(例如,终端2)以广播方式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的处理期间测量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分组)的质量。
另选地,测量单元110可接收从终端2为信号质量测量单独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以测量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
生成单元120可通过将与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
这里,该预定值用于将具有低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降低至低于具有高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即,该预定值被理解为用于基于IoT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对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进行相互补偿的因子。
因此,该预定值可被定义为当该预定值被应用于相同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时,生成与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相比,更低的基站信号质量值,该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根据更详细的实施方式,生成单元120可通过从测量单元110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
以下,为了易于描述,基站信号质量值被称为下行链路信噪比(DL SNR)。
即,生成单元120可使用通过从测量单元110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减去预定值而获得的值,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
在这种情况下,该预定值可被定义为比在另一基站中定义的预定值更高的值,该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这里,当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是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传输输出)被设计为低于室外基站的室内基站时,所述另一基站可对应于室外基站。
以下,将描述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具体地,生成单元120)生成(计算)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处理。
根据实施方式(以下,第一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可以是室内基站或室外基站。
当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是室内基站时,该预定值可被定义为具有预定固定值N。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装置100(室内基站)的生成单元120可通过从测量单元110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N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
当然,用于定义该预定值的固定值N可以是经由基于室内基站和室外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执行的诸如实验、仿真等的先前操作获得的数值。
因此,该预定值N可根据室内基站和室外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差异而改变。
当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是室外基站时,该预定值可被定义为0。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装置100(室外基站)的生成单元120可通过从测量单元110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0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在这种情况下,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可与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相同。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控制器130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并要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上行链路分组中,使得网络装置100能够基于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为终端2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例如,代替将与终端2关联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传统方法,控制器130可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发送。
另选地,除了将与终端2关联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中的传统方法之外,控制器130还执行控制以进一步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发送。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将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基站可将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报告给网络装置200,而不管基站是室内基站还是室外基站。
因此,网络装置200可从接收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基站(室内基站或室外基站)当中选择具有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下行链路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以下,第二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基站装置100可仅应用于室内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装置100(室内基站)的生成单元120可通过从测量单元110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N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控制器130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并要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上行链路分组中。
例如,代替将与终端2关联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传统方法,控制器130可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发送。
另选地,除了将与终端2关联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中的传统方法之外,控制器130还可进一步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包括在上行链路分组中并发送。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与本公开无关的室外基站可将与终端2关联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从终端2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中,并且可按照与传统方法相同的方式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网络装置200可将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作为不发送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室外基站)的参考,并且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作为发送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室内基站)的参考。并且,网络装置200可从接收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基站(室内基站或室外基站)当中选择具有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或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当室内基站测量与终端关联的信道状态(即,SNR值)并报告给网络装置时,室内基站可报告信道状态,该信道状态是通过考虑室内基站的信号传输强度被设计为低于室外基站的信号传输强度的事实被有意调节为低于室外基站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当为终端2选择下行链路基站时,基于从室外基站报告的终端2的SNR值(DL SNR=UL SNR-0,或UL SNR)以及从室内基站报告的终端2的SNR值(DL SNR=ULSNR-N)(被有意调节为低于室外基站的值),网络装置200可选择具有最佳信道状态(即,最佳SNR值)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自然地避免根据传统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案由于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而可能发生的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下降的情况。
以下,将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网络装置。
本公开的网络装置200可包括:分组接收单元210,其被配置为经由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从同一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识别单元220,其被配置为从分别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的两个或更多个上行链路分组针对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识别与终端关联的信道状态;以及基站选择单元230,其被配置为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当中选择具有与终端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的基站,作为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当与具有比基站1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基站2关联识别信道状态时,信道状态可以是由基站2通过将预定值应用于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而获得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
这里,基站1和基站2是具有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传输输出)设计的差异的不同类型的基站。例如,基站1可以是室外基站,并且基站2可以是室内基站。
因此,以下,为了易于描述,基站1被称作室外基站,基站2被称作室内基站。
即,识别单元220针对基站2(换言之,室内基站)识别的信道状态(SNR值)可以是通过将预定值N应用于室内基站所测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而获得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
将详细描述网络装置200的各个功能单元。分组接收单元210可经由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由同一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
例如,当使用终端2描述时,分组接收单元210可经由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例如,基站1和基站2)接收由同一终端2发送的相同上行链路分组。
识别单元220可从分别从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即,经由基站1接收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以及从基站2接收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针对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识别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
在这种情况下,识别单元220针对基站1(换言之,室外基站)识别的信道状态(SNR值)可以是由室外基站测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
另外,识别单元220针对基站2(换言之,室内基站)识别的信道状态(SNR值)可以是如上所述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
以下,为了易于描述,将基于基站1是室外基站并且基站2是室内基站的假设使用发送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的基站1和基站2来提供描述。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站1(室外基站)可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0)作为终端2的SNR值,基站2(室内基站)可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作为终端2的SNR值。
因此,识别单元220可从经由基站1接收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识别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0)作为基站1所报告的信道状态(SNR值),并且可从经由基站2接收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识别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作为经由基站2报告的信道状态(SNR值)。
在这种情况下,与基站1(室外基站)关联识别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SNR-0)可基本上与基站1所测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相同。
因此,识别单元220可针对基站1(室外基站)识别终端2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作为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并且可针对基站2(室内基站)识别终端2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作为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基站1(室外基站)可报告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作为终端2的SNR值,基站2(室内基站)可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作为终端2的SNR值。
因此,识别单元220可针对基站1(室外基站)识别终端2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作为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并且可针对基站2(室内基站)识别终端2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作为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
基站选择单元230可从两个或更多个基站(即,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与终端2关联的具有最佳信道状态(最佳SNR值)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具体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管基站是室外基站还是室内基站,基站将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报告给网络装置200,因此,基站选择单元230可从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具有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从基站1(室外基站)获得的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SNR=UL SNR-0)可基本上与基站1所测量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相同。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基站选择单元230可将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作为不发送/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室外基站1的参考,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作为发送/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室内基站2的参考,并且可从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具有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或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以下,为了易于描述,假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基站2被选为下行链路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当存在要发送到终端2的下行链路分组时,网络装置200的分组发送单元240可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已被选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的基站2
因此,从网络装置200接收终端2的下行链路分组的基站2可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间间隔(DL 1)中向终端2发送下行链路分组,并且终端2可经由基站2接收从网络200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基于从室外基站报告的终端的SNR值以及室内基站所报告的终端的SNR值(被有意调节为小于室外基站的值),具有最佳SNR值(即,最佳信道状态)的基站被选为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由此可自然地避免由于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而可能发生的下行链路接收成功率下降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实现改进的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案,其在为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时考虑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设计的差异,由此可增加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并且可改进IoT服务的质量。
以下,参照图4,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选择下行链路基站的情况。
为了易于描述,将在基站1是室外基站并且基站2是室内基站的假设下使用发送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的基站1和基站2提供描述。
当终端2在操作S1中以广播方式发送上行链路时,接收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的基站1和基站2在操作S40和S60中向网络装置200发送。
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向网络装置200发送和报告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
具体地,在基站1接收终端2以广播方式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的过程中,基站1可在操作S10中测量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分组)的质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基站1(室外基站)在操作S30中通过从在操作S10中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0而生成值以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SNR),并且可在操作S40中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包括在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中以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基站1(室外基站)可在操作S40中将在操作S10中测量的信号质量值(UL SNR)包括在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中以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另外,在基站2接收终端2以广播方式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的过程中,基站2可在操作S20中测量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分组)的质量。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基站2(室内基站)在操作S50中通过从在操作S20中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N而生成值以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并且可在操作S60中将与终端2关联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包括在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中以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在从基站1和基站2接收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的过程中,网络装置200在操作S70中针对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识别与终端2关联的信道状态(SNR值)。
即,网络装置200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0)识别为基站1所报告的信道状态(SNR值),并且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N)识别为基站2所报告的信道状态(SNR值)。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基站1(室外基站)识别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UL SNR-0)可基本上与基站1所测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相同。
网络装置200可在操作S80中从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具有与终端2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最佳SNR值)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具体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管基站是室外基站还是室内基站,基站将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报告给网络装置200,因此,网络装置200可从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具有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从基站1(室外基站)获得的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SNR=UL SNR-0)可基本上与基站1所测量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相同。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网络装置200可类似传统方法将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作为不发送/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室外基站1的参考,可将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作为发送/报告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室内基站2的参考,并且可从基站1和基站2当中选择具有最佳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或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以下,为了易于描述,假设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基站2被选择作为下行链路基站。
在这种情况下,当存在要发送到终端2的下行链路分组时,网络装置200可在操作S90中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为终端2选择的基站2。
因此,从网络装置200接收终端2的下行链路分组的基站2可在操作S95中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间间隔(DL 1)中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终端2,并且终端2可经由基站2接收从网络200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
以下,将参照图5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
为了易于描述,假设从终端2接收上行链路分组。
当在操作S100中接收到从终端(例如,终端2)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时,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在操作S110中测量在接收上行链路分组的过程中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分组)的质量。
当然,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接收从终端2为信号质量测量单独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以测量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在操作S120中将与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在操作S110中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SNR),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
这里,该预定值是用于通过基于共存于IoT网络中的IoT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将具有低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降低至低于具有高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来相互补偿IoT基站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的因子。
根据详细实施方式,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通过从在操作S110中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来生成值,以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SNR)。
例如,当基站装置是室内基站时,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通过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N来生成值以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SNR=UL SNR-N)。
相反,当基站装置是室外基站时,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通过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UL SNR)减去预定值0来生成值以作为基站信号质量值(DLSNR=UL SNR)。
因此,在将在操作S100中接收的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过程中,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在操作S130中将与终端2关联的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发送到网络装置200。
因此,网络装置200可在接收终端2的上行链路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网络装置200的基站(室内或室外基站)当中选择具有最佳基站信号质量值(DL SNR)的下行链路基站,作为终端2的下行链路基站。
当在操作S140中接收到用于终端2的下行链路分组(是)时,根据本公开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在操作S150中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间间隔(DL1)中向终端2发送下行链路分组,使得终端2可经由基站2接收从网络200发送的下行链路分组。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实现改进的下行链路基站选择方案,其在为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时考虑基站之间设计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差异,由此可增加下行链路分组接收成功率并且可改进IoT服务的质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可按照可经由各种计算机装置执行的程序命令的形式实现,并且可被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独立地或组合地包括程序命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记录在介质中的程序命令可以是为本公开专门设计和配置的事物,或者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并且可使用的事物。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诸如硬盘、软盘和磁带的磁介质、诸如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的光学介质、诸如软盘的磁光介质以及诸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闪存的硬件装置,其被专门配置为存储和执行程序指令。程序命令的示例包括由编译器生成的机器语言代码以及可由计算机通过解释器等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硬件装置可被配置为作为一个或更多个软件模块来操作以便执行本公开的操作,反之亦然。
尽管已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13)

1.一种在终端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基站装置,该基站装置包括:
测量单元,该测量单元被配置为测量从所述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
生成单元,该生成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将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以及
控制器,该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包括到发送到所述网络装置的所述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从而所述网络装置能够基于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为所述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当所述预定值被应用于相同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时,生成与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相比较低的基站信号质量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生成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减去所述预定值来生成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比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高的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当所述基站装置是被设计为所具有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于室外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室内基站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具有固定值;并且
当所述基站装置是室外基站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0。
6.一种在终端和网络装置之间发送和接收分组的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该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测量从终端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质量;
通过将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有关的预定值应用于所测量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来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以及
将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包括到发送到所述网络装置的所述终端的上行链路分组,从而所述网络装置能够基于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为所述终端选择下行链路基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操作方法,其中,所述生成基站信号质量值的步骤包括:
通过从所述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减去所述预定值来生成所述基站信号质量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方法,其中,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比为另一基站定义的预定值高的值,所述另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高于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操作方法,其中,当所述基站装置是被设计为所具有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于室外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室内基站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具有固定值;并且
当所述基站装置是室外基站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0。
10.一种网络装置,该网络装置包括:
分组接收单元,该分组接收单元被配置为经由两个或更多个基站接收由终端发送的上行链路分组;
识别单元,该识别单元被配置为使用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接收的两个或更多个上行链路分组针对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每一个识别与所述终端关联的信道状态;以及
基站选择单元,该基站选择单元被配置为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当中选择具有与所述终端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的基站,作为所述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
其中,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基站中的第一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低的第二基站关联识别的信道状态是通过将预定值应用于由所述第二基站测量的所述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而生成的基站信号质量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装置,其中,与所述第一基站关联识别的信道状态是由所述第一基站测量的所述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质量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信号传输强度的差异较高时,所述预定值被定义为较高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装置,其中,当多个基站具有与所述终端关联的最佳信道状态时,所述基站选择单元选择在所述多个基站当中信道状态首先被识别的基站,作为所述终端的下行链路基站。
CN201880003823.6A 2017-08-30 2018-08-27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Active CN1097926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0050A KR101888045B1 (ko) 2017-08-30 2017-08-30 기지국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의 동작 방법, 네트워크장치
KR10-2017-0110050 2017-08-30
PCT/KR2018/009856 WO2019045384A1 (ko) 2017-08-30 2018-08-27 기지국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의 동작 방법, 네트워크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628A true CN109792628A (zh) 2019-05-21
CN109792628B CN109792628B (zh) 2022-10-18

Family

ID=63593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3823.6A Active CN109792628B (zh) 2017-08-30 2018-08-27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4985B2 (zh)
KR (1) KR101888045B1 (zh)
CN (1) CN109792628B (zh)
WO (1) WO2019045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7499B1 (ko) * 2019-02-12 2021-01-25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단말에서 전송되는 업링크 신호의 전송 경로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5388A1 (en) * 2003-08-14 2007-07-05 Dragan Petrovic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during soft handover
CN102017722A (zh) * 2008-04-22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回程质量信息进行服务基站的选择
CN104469869A (zh) * 2013-09-23 2015-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64119B2 (en) * 2001-03-30 2010-02-1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perform network routing
FR2827098B1 (fr) * 2001-07-05 2003-12-05 Nortel Networks Ltd Procede de controle de ressources radio affectees a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un terminal mobile et une infrastructure cellulaire a etalement de spectre, et equipements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 procede
KR100714530B1 (ko) * 2006-01-16 2007-05-07 주식회사 팬택앤큐리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채널 변경 방법
EP2055118B1 (en) * 2006-10-24 2016-05-11 Cisco Technology, Inc. Collaborative beam forming of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multi-cell network
US8285321B2 (en) * 2008-05-15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virtual noise fig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594509B1 (ko) * 2009-11-26 2016-0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빙 기지국을 변경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07854B1 (ko) * 2015-02-23 2016-03-31 (주) 커널링크 Tdd-lte시스템의 셀 재선택 장치 및 방법
KR101713931B1 (ko) * 2016-08-08 2017-03-08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 그 장치에 의해 수행되는 다운링크패킷 전송 기지국 재선택 방법
KR101679798B1 (ko) * 2016-08-08 2016-11-25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 그 장치에 의해 수행되는 다운링크패킷 전송 기지국 재선택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55388A1 (en) * 2003-08-14 2007-07-05 Dragan Petrovic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during soft handover
CN102017722A (zh) * 2008-04-22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回程质量信息进行服务基站的选择
CN105517116A (zh) * 2008-04-22 2016-04-2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回程质量信息进行服务基站的选择
CN104469869A (zh) * 2013-09-23 2015-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小区切换方法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24985B2 (en) 2021-02-16
WO2019045384A1 (ko) 2019-03-07
KR101888045B1 (ko) 2018-09-06
CN109792628B (zh) 2022-10-18
US20190289538A1 (en)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55725B2 (en) Relay device, relay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17868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system
Yaacoub et al. Automatic meter reading in the smart grid using 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over the free cellular spectrum
CN109565793A (zh) 一种终端选择资源的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771401A (zh) 用于请求缓冲器状态报告以在无线网络中实现多用户上行链路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733720A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3733708A (zh) 用于基于中继节点的通信的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CN105379316A (zh) 用于覆盖有限设备的覆盖扩展水平
JP201452261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101713931B1 (ko) 네트워크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 그 장치에 의해 수행되는 다운링크패킷 전송 기지국 재선택 방법
CN101521902A (zh) 下行信道测量信息上报方法、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
CN107370572A (zh) 针对上行数据传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EP405775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delink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9117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operation using HARQ channel identifier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WO2016084268A1 (ja) 基地局および協調送信方式選択方法
CN108111616A (zh) 一种物联网中节点之间的能量传输方法
CN109792628A (zh) 基站装置、基站装置的操作方法和网络装置
JP6287574B2 (ja) 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KR20140042891A (ko) 기기간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그룹 대표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71253B (zh) 一种资源重选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049553A (zh) 一种寻呼资源的处理方法、寻呼方法、基站及终端
KR101862250B1 (ko) 네트워크장치 및 단말장치와, 그 장치들의 동작 방법
US8937986B2 (en)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e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antenna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1095225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862249B1 (ko) 네트워크장치 및 단말장치와, 그 장치들의 동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