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0203B -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0203B
CN109740203B CN201811551077.2A CN201811551077A CN109740203B CN 109740203 B CN109740203 B CN 109740203B CN 201811551077 A CN201811551077 A CN 201811551077A CN 109740203 B CN109740203 B CN 109740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wells
communicating
total
geothe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10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40203A (zh
Inventor
顾黎明
成景民
蒋贵智
孔德宏
吴宏山
顾胜华
李文泉
张智君
田永岗
段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Beiken Energy Engineering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Beiken Energy Engineer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Beiken Energy Engineer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Beiken Energy Engineer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5107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40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40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0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40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0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10Geothermal energy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通井开发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第一步,测算出理论总采排量;第二步,根据热交换能量损耗,预测实际总采排量;第三步,计算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段长;第四步,根据地面有效钻井空间的大小,得到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第五步,建立平台式连通井,计算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第六步,根据计算得到的参数,按照轨迹设计要求,输入专业定向软件中并计算得到准确的平台式连通井设计轨迹和设计数据。本发明改善了采热效率,减低成本,不仅解决了对地面开采空间是否受限,地下地热开发层温度高低的问题,而且初步确定开发所需采热总需求量。

Description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通井开发技术领域,是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在钻井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地热能开采需要设计特殊的连通轨迹,达到钻井开发目的,最终实现地热能开采过程中的热交换。
为了实现这个特殊目的,就需要设计相应的连通轨迹设计,实现连通钻井。在现有技术中,一般设计为一口直井和一口定向井连通或者一口直井和一口水平井连通,通过连通水循环完成热交换。现有技术中的连通井开发过程中的热交换慢,时间长,有可能会受到地面建筑以及地下地热分布限制,导致地面开发限制,用户需求大得不到满足,钻井周期长、成本高等因素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在设计连通钻井的定向轨迹时,因热交换慢、周期长,易受地面建筑以及地下地热分布限制,导致地面开发受限制、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用户的总体供热需求和采热地层温度,测算出理论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S×(Vc-Vr)  (1)
其中,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S为单位时间的采排量;Vc为出水口的温度;Vr为入水口的温度;
第二步,根据热交换能量损耗,预测实际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Q×k  (2)
其中,Q为实际总采排量,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K为损耗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0.8,0.9);
第三步,根据理论总采排量,计算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段长L,公式如下:
L=Q/H×[Cr×(tr-tO)]  (3)
其中,L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长度;H为地热井所利用的热储层厚度;Cr为热储层平均热容量;Tr为热储层地热平均温度,tO为热储层地热的初始温度;
第四步,根据用户待开发地热井的地面有效钻井空间的大小,得到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再根据总水平段段长L,计算将所有的连通井均连通的水平段组数,以用于实现连通井的整体热交换;
第五步,将所有的连通井连接以建立平台式连通井,为实现多对一的螺旋连通结构,计算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
第六步,根据计算得到的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水平段长度、各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按照轨迹设计要求,输入专业定向软件中并计算得到准确的平台式连通井设计轨迹和设计数据。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对第六步计算得到平台式连通井轨迹进行优化,修改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平均分布夹角θ,以用于优化井眼曲率,使设计参数符合动力钻具施工及井下安全的要求,连通井平均分布夹角θ的计算公式为:
θ=360/n  (4)
其中,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上述第六步中,对于受地面空间限制钻机施工的连通井,将该连通井的方位和垂深落差进行优化调整,以用于实现采热效率,垂深落差的计算公式为:
ΔX=H/n  (5)
其中,ΔX为垂深落差,H为待开采目的层厚度,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本发明改善了采热效率,减低成本,不仅解决了对地面开采空间是否受限,地下地热开发层温度高低的问题,而且初步确定开发所需采热总需求量。本发明首先通过计算采热的段长,再次将分散的多组连通井综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多对一的连通方式,通过优化分支井分布角度,落差情况等,最后确认最优轨迹设计方案,达到高效开发目的。本发明不但可以减少钻直井数量,同时减少搬迁,降低开发成本,解决了地面开发空间受限的约束,无论是开发难度上还是工艺上都有很大的优越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流程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平台式轨迹设计垂直投影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平台式轨迹设计水平投影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用户的总体供热需求和采热地层温度,测算出理论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S×(Vc-Vr)  (1)
其中,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S为单位时间的采排量;Vc为出水口的温度;Vr为入水
口的温度;
第二步,根据热交换能量损耗,预测实际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Q×k  (2)
其中,Q为实际总采排量,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K为损耗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0.8,0.9);
第三步,根据理论总采排量,计算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段长L,公式如下:
L=Q/H×[Cr×(tr-tO)]  (3)
其中,L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长度;H为地热井所利用的热储层厚度;Cr为热储层平均热容量;Tr为热储层地热平均温度,tO为热储层地热的初始温度;
第四步,根据用户待开发地热井的地面有效钻井空间的大小,得到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再根据总水平段段长L,计算将所有的连通井均连通的水平段组数,以用于实现连通井的整体热交换;
第五步,将所有的连通井连接以建立平台式连通井,为实现多对一的螺旋连通结构,计算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
第六步,根据计算得到的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水平段长度、各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按照轨迹设计要求,输入专业定向软件中并计算得到准确的平台式连通井设计轨迹和设计数据。
上述的优化轨迹设计过程涉及到的专业定向轨迹设计软件是Landmark,Landmark为本领域的现有公知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上述总水平段段长L等于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之和,通过计算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段长L以及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使直井套管尺寸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对应增大来满足钻排量需求,可减少钻直井的数量,大幅度降低整体开发成本。
本发明改善了采热效率,减低成本,不仅解决了对地面开采空间是否受限,地下地热开发层温度高低的问题,而且初步确定开发所需采热总需求量。本发明首先通过计算采热的段长,再次将分散的多组连通井综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多对一的连通方式,通过优化分支井分布角度,落差情况等,最后确认最优轨迹设计方案,达到高效开发目的。本发明不但可以减少钻直井数量,同时减少搬迁,降低开发成本,解决了地面开发空间受限的约束,无论是开发难度上还是工艺上都有很大的优越性。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对第六步计算得到平台式连通井轨迹进行优化,修改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平均分布夹角θ,以用于优化井眼曲率,使设计参数符合动力钻具施工及井下安全的要求,连通井平均分布夹角θ的计算公式为:
θ=360/n  (4)
其中,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如附图1所示,第六步中,对于受地面空间限制钻机施工的连通井,将该连通井的方位和垂深落差进行优化调整,以用于实现采热效率,垂深落差的计算公式为:
ΔX=H/n  (5)
其中,ΔX为垂深落差,H为待开采目的层厚度,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如果分支较多,会影响热交换效率,需考虑加大垂深落差ΔX,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长短,以确保供热层具备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的能力,每支连通井选择好各自垂深布局。这里对连通井的分布夹角θ的优化调整是为了与地热温度相适应,对连通井的方位和垂深落差ΔX的优化调整是为了对连通井套管的内外温差进行补偿,实现动态平衡和能量补充的过程,实现多对一的螺旋连通结构,同时确保热量有效传递利用。连通井的分布夹角θ和垂深落差ΔX的优化调整,为确定地热连通井开发的定位轨迹提供理论依据。
本发明对比实际各项施工条件限制和要求,如地面空间限制,动力螺杆钻具的造斜能力限制,井深结构要求,完井下套管要求等,做对应的调整,确保定向轨迹的切实可行,同时对水平段长度和方向做对应的调整,充分展示了平台式连通井三维螺旋设计的适应范围广、适用性强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的平台式连通井三维螺旋轨迹设计方法,构思巧妙,易于变通,有效的解决了地热井开发过程中所遇到地面空间限制的问题,减少了零星施工搬迁的成本,减少了钻井总开发的直接成本,实现了多井连通自我调节热采温度的功能,达到了集中开采统一管理的标准化模式。
实施例2:
如图2、3所示,对8口水平井U-H-A,U-H-B,U-H-C,U-H-D,U-H-E,U-H-F,U-H-G,U-H-H与1口直井U-V(井深3200m)的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将以上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计算所得理论数据以及采集得到的模拟井口坐标,地面海拔,热交换底层垂深等数据,按照轨迹设计要求,输入专业定向软件计算出准确的设计轨迹,设计结果如图2、图3所示。
通过计算,以8口水平井U-H-A,U-H-B,U-H-C,U-H-D,U-H-E,U-H-F,U-H-G,U-H-H与1口直井U-V(井深3200m)之间的关系夹角为45°,垂深落差20米。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Claims (1)

1.一种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用户的总体供热需求和采热地层温度,测算出理论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S×(Vc-Vr)                 (1)
其中,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S为单位时间的采排量;Vc为出水口的温度;Vr为入水口的温度;
第二步,根据热交换能量损耗,预测实际总采排量,公式如下:
Q=Q×k                   (2)
其中,Q为实际总采排量,Q为理论的总采排量,K为损耗系数,K的取值范围为(0.8,0.9);
第三步,根据理论总采排量,计算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段长L,公式如下:
L=Q/H×[Cr×(tr-tO)]   (3)
其中,L为热交换区间内的总水平段长度;H为地热井所利用的热储层厚度;Cr为热储层平均热容量;Tr为热储层地热平均温度,tO为热储层地热的初始温度;
第四步,根据用户待开发地热井的地面有效钻井空间的大小,得到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最小水平段长度,再根据总水平段段长L,计算将所有的连通井均连通的水平段组数,以用于实现连通井的整体热交换;
第五步,将所有的连通井连接以建立平台式连通井,为实现多对一的螺旋连通结构,计算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
第六步,根据计算得到的每个单支连通井的水平段长度、各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夹角和垂深落差参数,按照轨迹设计要求,输入专业定向轨迹设计软件Landmark中并计算得到准确的平台式连通井设计轨迹和设计数据;
其中对计算得到平台式连通井轨迹进行优化,修改相邻的连通井之间的平均分布夹角θ,以用于优化井眼曲率,使设计参数符合动力钻具施工及井下安全的要求,连通井平均分布夹角θ的计算公式为:
θ=360/n                     (4)
其中,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其中对于受地面空间限制钻机施工的连通井,将该连通井的方位和垂深落差进行优化调整,以用于实现采热效率,垂深落差的计算公式为:
ΔX=H/n                (5)
其中,ΔX为垂深落差,H为待开采目的层厚度,n为待开发地热井的分支个数。
CN201811551077.2A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Active CN109740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1077.2A CN109740203B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51077.2A CN109740203B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0203A CN109740203A (zh) 2019-05-10
CN109740203B true CN109740203B (zh) 2023-04-18

Family

ID=66360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1077.2A Active CN109740203B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40203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7512A (zh) * 2016-08-31 2017-02-22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着陆轨迹随钻跟踪调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19471A1 (en) * 2005-08-08 2007-02-15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signing and/or selecting drilling equipment with desired drill bit steerability
DE102010006141A1 (de) * 2010-01-29 2011-08-04 Piasentin, Angelo, 81245 DDS für die tiefe Erdwärme
CN202064863U (zh) * 2011-06-03 2011-12-07 新疆贝肯能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固井前置冲洗液评价仪
CN105121778A (zh) * 2012-10-23 2015-12-02 尼克森能源无限责任公司 使用氧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ox”)在薄产油区中采收沥青的用途
WO2014077400A1 (ja) * 2012-11-16 2014-05-22 ユニバーサル・バイオ・リサーチ株式会社 直動型反応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203321428U (zh) * 2013-05-14 2013-12-04 四川海沃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运用于钻井工程中的控塞堵漏工具组件
US10132119B2 (en) * 2013-10-18 2018-11-20 Baker Hughes, A Ge Company, Llc Directional drill ahead simulator: directional wellbore prediction using BHA and bit models
CN103955172A (zh) * 2014-03-24 2014-07-30 长安大学 一种地热工程自动监控系统设计方法
CA2957434C (en) * 2014-09-03 2022-05-17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Automated wellbore trajectory control
CN104594881B (zh) * 2014-11-20 2017-05-2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确定邻井平行段相对空间位置的方法
CN104881547B (zh) * 2015-06-05 2017-12-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定向井井眼轨迹的误差分析方法
CN105178922B (zh) * 2015-08-28 2017-12-19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用于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的射孔完井方法
CN105574251B (zh) * 2015-12-15 2018-07-2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地质力学的裂缝型地层定向井造斜方位的设计方法
CN205990904U (zh) * 2016-08-24 2017-03-01 中为(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余热回收产品井系统
CN106940742A (zh) * 2017-03-07 2017-07-11 西安石油大学 基于快速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的复杂井眼轨迹优化方法
CN206803542U (zh) * 2017-05-22 2017-12-26 西安浩沃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多孔地热井系统
CN107387056A (zh) * 2017-08-22 2017-11-24 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型水平对接地热井的井身结构
CN207315352U (zh) * 2017-09-30 2018-05-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测试筛管性能的模拟井筒及蒸汽吞吐防砂模拟试验系统
CN107762411B (zh) * 2017-12-05 2019-03-01 重庆科技学院 连续管钻井轨道纠偏方法
CN108005618B (zh) * 2017-12-07 2023-09-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太阳能-海水源热泵联合供热技术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及方法
CN207701122U (zh) * 2017-12-11 2018-08-07 新疆贝肯能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可编程自动控制下行通讯装置
CN108520101B (zh) * 2018-03-13 2021-11-1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地热井井管结垢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7512A (zh) * 2016-08-31 2017-02-22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着陆轨迹随钻跟踪调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0203A (zh) 2019-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24820B1 (ko) 지열 에너지 시스템 및 작동 방법
KR101524821B1 (ko) 지열 에너지 시스템 및 작동 방법
CN102930345A (zh) 一种基于梯度算法的自适应井网优化方法
CN103362442A (zh) 钻井多点连通循环采集地热法
US20240110731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Wellbores in a Geologic Formation
CN208901664U (zh) 基于同井注采开发地热能的地热井系统
CN112878977B (zh) 一种致密储层水平井多簇压裂射孔簇间距优化方法
CN113294137A (zh) 水热型地热井工厂的建立方法及水热型地热井工厂
CN111104766A (zh) 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油水两相非达西渗流数值模拟方法
CN104847314A (zh) 高温高压油气直井单相流射孔完井参数优化方法
CN109740203B (zh) 用于地热井开发的定向轨迹设计方法
CN112627797B (zh) 一种异型羽状地热井开发系统
CN110566177A (zh) 一种工厂化钻井的布井方法
CN214499020U (zh) 水热型地热井工厂
CN111079341B (zh) 一种基于迭代算法的智能完井与油藏非稳态耦合方法
CN110714746B (zh) 一种地热系统的锯齿状压裂装置及方法
WO2022011444A1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wellbores in a geologic formation
CN113051759B (zh) 一种快速评估致密油气藏经济开发井距的方法
GB2482437A (en) Geothermal energy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Wang et al.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wellbore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for dense cluster wells
AU2020458732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wellbores in a geologic formation
CN113837890A (zh) 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页岩气水平井井型优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