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5972A -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35972A
CN109735972A CN201910190431.1A CN201910190431A CN109735972A CN 109735972 A CN109735972 A CN 109735972A CN 201910190431 A CN201910190431 A CN 201910190431A CN 109735972 A CN109735972 A CN 109735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ear roller
yarn
middle roller
driv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04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35972B (zh
Inventor
卜华香
薛元
徐华民
吕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City And Exhibi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City And Exhibi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City And Exhibi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City And Exhibit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9043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359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35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5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35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59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纺纱装置包括第二通道和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后罗拉、第二中罗拉和前罗拉;第二中罗拉与第二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恒定且不大于1.4;第一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和所述前罗拉,第一中罗拉与第一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恒定且不大于1.4;同一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所述前罗拉同步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不同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前罗拉交替变速用于纱线密度、混纺比和捻度的调控。本发明构思精巧,大大减少了纱线的断头率或奇点率,牵伸加捻过程更加稳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Description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程中纺纱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大量涌现的花式纱、色纺纱和竹节纱,这些纱线与传统纱线相比,主要特征是纺纱过程中结构参数发生了动态变化。传统纺纱设备很难适应花式纱、色纺纱和竹节纱的纺纱生产。如何提升纺纱生产的柔性,更好地加工出结构参数动态变化的纱线,实现纺纱的柔性加工已成为改造提升纺纱机的重要课题。
纺纱生产系统的柔性化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纺纱过程中成型纱线的色彩能否任意变化并生产全色谱混色纱?——需构建纱线色彩调控机理;二是纺纱过程中成型纱线粗细度能否任意变化?——需构建纱线粗细度调控机理;三是纺纱过程中成型纱线的捻度能否随粗细度变化进行调整(捻系数恒定)?—需构建捻度调控机理;四是成型纱线的色彩、粗细度、捻度能否任意变化?——需构建纺纱成型过程中纱线色彩、粗细和捻度的调控机理。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纺纱智能化的关键环节。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现有的赛络纺纱技术,不能在线调控成纱线密度、混纺比和捻度;
2、虽然可以改变成纱线密度,但不能精准调控成纱线密度、混纺比和捻度;
3、主要通过调节后罗拉的转速来调控线密度及混纺比,当一个通道的混纺比在75%—100%范围内变化时,另一个通道的混纺比在25%—0%范围内变化,其后区牵伸比(即后罗拉和中罗拉之间的速比)将在1.35—∞范围内变化,由此导致所纺纱线的条干均匀性大为恶化,容易断裂。
在某通道(例如第二通道)混纺比K1=0%时,其后区牵伸比eh1=∞,此时该通道后罗拉的速度为零,而中、前罗拉仍保持原有的转速,被中罗拉握持的快速纤维与被后罗拉握持静止的纤维分离形成牵伸奇点,出现在后牵伸区的牵伸奇点是随机分布在中、后罗拉之间的任意一点,该点距离中罗拉钳口距离0≤δ≤Lh(Lh等于中、后罗拉的隔距)。当下一时刻混纺比由0%开始递增时,被后罗拉握持的粗纱头端必须由奇点位置再次喂入中罗拉钳口才能使后区牵伸发挥作用。由于牵伸奇点距离前罗拉钳口的距离0≤δ≤Lh,故粗纱头端被喂入中罗拉钳口的时间就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配合不好,要么产生粗细节,要么导致纺纱断头,使双通道纺纱成为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影响纺纱的可靠性及成纱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包括:用于第一组份粗纱通过的第一通道和用于第二组份粗纱通过的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和前罗拉,所述第一后罗拉和所述第一中罗拉之间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一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一中罗拉与第一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线速度比值)恒定且不大于1.4;
所述第二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后罗拉、第二中罗拉和所述前罗拉;所述第二后罗拉和所述第二中罗拉之间通过第二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二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二中罗拉与第二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线速度比值)恒定且不大于1.4;
同一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所述前罗拉同步变速,不同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前罗拉交替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通过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和成型纱线的交变加捻,实现成型纱线的支数变化、比例变化和捻度变化。
本发明中,中罗拉和后罗拉之间形成一级牵伸单元(即第一牵伸区),前罗拉和中罗拉构成二级牵伸单元(即第二牵伸区),同一通道的中、后罗拉速比恒定且小于1.4,以及相对前罗拉同步变速,不同通道的中、后罗拉相对前罗拉交替变速,实现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
尤为重要的,一级牵伸为预牵伸,一级牵伸比eh为常数C为定常牵伸,一级牵伸的牵伸比eh=C≤1.4,可保证粗纱的连续性,在第一牵伸区不会产生牵伸奇点。同时,预牵伸过程可以使粗纱内部纤维伸直张紧和取向,从而做好主牵伸过程中滑移的准备,减少主牵伸过程中的断头率或奇点率。
其中优选地,每个通道中的所述中罗拉上方分别设置有一个中上皮辊,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套在中上皮辊和上销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上皮圈、套在中罗拉和下销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下皮圈;上皮圈和下皮圈的握持钳口距离前罗拉钳口线的距离小于3mm,进而使得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中的一个通道中粗纱的混纺比K=0%,该通道粗纱的的二级牵伸比eq=∞时,该通道粗纱在第二牵伸区形成牵伸奇点,该牵伸奇点与所述前罗拉钳口之间的距离δ≤3mm。
二级牵伸eq为动态的主牵伸,中罗拉的速度相对前罗拉是变化的。当一个通道混纺比K=0%时,该通道的二级牵伸比eq=∞,在第二级牵伸区形成牵伸奇点,该牵伸奇点位置与前罗拉钳口的距离δ≤3mm(现有技术中后罗拉与中罗拉的隔距一般大于25mm,在该第一牵伸区的牵伸奇点位置随机分布在中、后罗拉之间,当牵伸奇点距离中罗拉钳口超过3mm时,牵伸奇点再次被喂入中罗拉钳口的时间就存在不确定因素,如果配合不好,要么产生粗细节,要么导致纺纱断头,使纺纱成为一个不稳定的过程,影响纺纱的可靠性及成纱质量)。当K逐步增大时,随着后罗拉和中罗拉的同步启动,由上、下皮圈握持的须条被瞬时喂入前罗拉钳口进行二级牵伸,故位于二级牵伸区的牵伸奇点不会影响纺纱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后罗拉轴和中罗拉轴;
在所述后罗拉轴的周向上,所述第一后罗拉相对固定地套装在所述后罗拉轴上,所述第二后罗拉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所述后罗拉轴上;
在所述中罗拉轴的周向上,所述第一中罗拉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所述中罗拉轴上,所述第二中罗拉相对固定地套装在所述中罗拉轴上;
所述后罗拉轴和所述中罗拉轴用于分别调控所述第一组份粗纱和所述第二组份粗纱的喂入(进给)速度。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第二后罗拉和第二中罗拉均为嵌套式罗拉,第二后罗拉可转动地活套在所述后罗拉轴上,第一后罗拉通过键固定套装后罗拉轴上;第一中罗拉可转动地活套在所述中罗拉轴上,第二中罗拉通过键固定套装中罗拉轴上;通过后罗拉轴和中罗拉轴可分别控制第一组份粗纱和第二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
当然,不同通道上的后罗拉和中罗拉的驱动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在每个通道上的后罗拉或中罗拉上设置用于皮带传动的皮圈,皮圈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伺服电机连接;或者,每个通道上的后罗拉或中罗拉上分别独立地设置传动齿轮结构,后通过减速机构与伺服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一主动齿轮、第一过桥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后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中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二主动齿轮、第二过桥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中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后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助轴,所述第一过桥齿轮和第二过桥齿轮活套在所述辅助轴上。
其中,所述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第二后罗拉、第二中罗拉以及前罗拉上方分别对应设置有上皮辊,上皮辊与下方的罗拉配合用于夹持住纱线。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系统;
所述伺服驱动系统包括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优选为PLC可编程控制器)和转速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依次通过伺服驱动器与所述伺服电机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后罗拉轴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中罗拉轴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前罗拉转动的前伺服电机;
所述转速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所述后罗拉轴转速的第一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中罗拉轴转速的第二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所述前罗拉转速的前传感器。
本发明中的控制器依次通过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控制两个纱线通道上两个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转速传感器实时监测两组粗纱实际喂入速度,并将监测值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监测值调整两个纱线通道上控制信号的大小。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捻机构,所述加捻机构还包括异型管和网格圈;第一组份粗纱和第二组份粗纱的两根须条经过前罗拉后通过异型管的集聚槽集聚成一根须条,再经环锭加捻、卷绕形成纱线。
进一步地,所述加捻机构包括钢领板和锭盘;
控制器通过伺服驱动器以及伺服电机控制所述钢领板转动,控制器通过变频器与交流电机与锭盘连接;以及还包括用于监控所述锭盘转速的第三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异型管上方的阻捻皮辊;所述前罗拉上方设置有前上皮辊,阻捻皮辊通过第三传动齿轮组跟随着所述前上皮辊同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三主动齿轮、第三过桥齿轮和第三被动齿轮;第三主动齿轮与所述前上皮辊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被动齿轮与所述阻捻皮辊同轴心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组的传动比为0.741-0.909。进而实现所述阻捻皮辊与前上皮辊之间牵伸倍率为1.1-1.35,通过集聚区的微牵伸倍率提高须条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纱线内纤维的伸直度和取向度。
另外,控制系统还包括一系列指令和模块化程序。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比较模块,所述第一比较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以及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比较模块用于监测所述中罗拉轴与所述后罗拉轴之间转速比,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所述中罗拉轴或者所述后罗拉轴转速,进而调控所述第一组份粗纱和第二组份粗纱的混纺比。
为精确而快速地实现纱线混纺比调控,本发明直接根据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进行调控,即使由于各种误差原因导致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转速分别超出设定误差范围,只要保证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转速比值(即第二组份粗纱和第一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比值)在设定误差范围内,即可继续生产而不需要额外调整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的实际转速。相比现有技术,需要同时监控中罗拉和后罗拉等多个参数相比,本发明只需要监控一个参数,放宽了中罗拉和后罗拉调控精度,增加了系统控制的冗余,而突出了不同通道上罗拉转速比值的重要性,控制器处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纱线的混纺比控制精度,另外,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或调整时间,设备的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其中第一比较模块可以是现有技术,可以是现有的比较器或者集成比较电路,或者为控制器CUP中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比较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比较模块,所述第二比较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前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比较模块用于监测所述后罗拉轴与所述前罗拉之间的转速比,进而监测所述第一组份粗纱的牵伸比,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所述后罗拉轴或者所述前罗拉转速,进而调控所述第一组份粗纱的牵伸比。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三比较模块,所述第三比较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前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三比较模块用于监测所述中罗拉轴与所述前罗拉之间的转速比,进而监测所述第二组份粗纱的牵伸比,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所述中罗拉轴或者所述前罗拉转速,进而调控所述第二组份粗纱的牵伸比。
为精确而快速地实现纱线混纺比调控,本发明直接根据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对第一组份粗纱的牵伸比进行监控,其中即使由于各种误差原因导致后罗拉轴与前罗拉的转速分别超出设定误差范围,只要保证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后罗拉轴与前罗拉转速比值在设定误差范围内,即可继续生产而不需要额外调整后罗拉轴与前罗拉的实际转速。控制器处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纱线的牵伸比以及线密度的控制精度。第三比较模块的作用类似,不再赘述。
其中比较模块可以是现有技术,可以是现有的比较器或者集成比较电路,或者为控制器CUP中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比较模块。所述传感器形式也很多,例如可以是光电编码器或者霍尔转速传感器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构思精巧,大大减少了纱线的断头率或奇点率,牵伸加捻过程更加稳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依托PLC协调控制后罗拉、中罗拉相对前罗拉速度交互变化,通过对二根粗纱的交变牵伸实现纱线粗细和混纺比在线变化。依托PLC协调控制前罗拉与锭子速度交互变化,实现纱线捻度在线变化。由此纺制变支、变比、变捻的纱线。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其包括二通道牵伸系统(具有三个自由度),其中,同一通道的中、后罗拉速比恒定且小于1.4,中、后罗拉相对前罗拉同步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通过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和成型纱线的交变加捻,实现成型纱线的支数变化、比例变化和捻度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中牵引部分的传动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比较模块的电路连接图。
附图标记:
Y1-第一组份粗纱;Y2-第二组份粗纱;41-第一后罗拉;42-第二后罗拉;51-第一过桥齿轮;52-第二过桥齿轮;61-第一中罗拉;62-第二中罗拉;70-前罗拉;O4-后罗拉轴;O5-辅助轴;O6-中罗拉轴;O7-前罗拉轴;O8-异型管;411-第一主动齿轮;421-第二被动齿轮;611-第一被动齿轮;621-第二主动齿轮;P4-后上皮辊;P6-中上皮辊;P7-前上皮辊;P8-第三过桥齿轮;P9-阻捻皮辊;s1-第一伺服电机;s2-第二伺服电机;s3-前伺服电机;s4-钢领板伺服电机;s5-锭子电机;Q1-上皮圈;Q2-下皮圈;X1-上销;X2-下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包括:用于第一组份粗纱Y1通过的第一通道A1B1C1D1E和用于第二组份粗纱Y2通过的第二通道A2B2C2D2E。
第一通道A1B1C1D1E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后罗拉41、第一中罗拉61和前罗拉70,第一后罗拉41和第一中罗拉61之间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一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一中罗拉61与第一后罗拉41之间的牵引比(线速度比值)恒定且不大于1.4,第一中罗拉61与第一后罗拉41之间保持恒定速比C1运动,其中,0≦C1≦1.4;其中,第一通道A1B1C1D1E上包括:牵伸区A1B1C1和集聚区C1D1E,依次由第一后罗拉41、第一中罗拉61、前罗拉70、异型管O8完成对第一组份粗纱Y1的牵伸集聚。
第二通道A2B2C2D2E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后罗拉42、第二中罗拉62和前罗拉70;第二后罗拉42和第二中罗拉62之间通过第二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二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二中罗拉62与第二后罗拉42之间的牵引比(线速度比值)恒定且不大于1.4;即第二中罗拉62与第二后罗拉42之间保持恒定速比C2运动,其中,0≦C2≦1.4。其中,第二通道A2B2C2D2E上包括:牵伸区A2B2C2和集聚区C2D2E,依次由第二后罗拉42、第二中罗拉62、前罗拉70、异型管O8完成对第二组份粗纱Y2的牵伸集聚。
其中,第一组份粗纱Y1和第二组份粗纱Y2的两根须条经过前罗拉70后通过异型管的集聚槽集聚成一根须条,再经环锭加捻、卷绕形成纱线。
在本实施例中的牵伸系统中,同一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如第一后罗拉41和第一中罗拉61,或者第二后罗拉42和第二中罗拉62)相对前罗拉70同步变速,不同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前罗拉70交替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通过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和成型纱线的交变加捻,实现成型纱线的支数变化、比例变化和捻度变化。
如图3所示,每个通道中的中罗拉上方设置有中上皮辊P6,纺纱装置还包括套在中上皮辊P6和上销X1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上皮圈Q1、套在中罗拉和下销X2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下皮圈Q2;上皮圈Q1和下皮圈Q2的握持钳口距离前罗拉钳口线的距离小于3mm。
本发明中,中罗拉和后罗拉之间形成一级牵伸单元(即第一牵伸区A1B1或者A2B2),前罗拉70和中罗拉构成二级牵伸单元(即第二牵伸区B1C1或者B2C2),同一通道的中、后罗拉速比恒定且小于1.4,以及相对前罗拉70同步变速,不同通道的中、后罗拉相对前罗拉70交替变速,实现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
尤为重要的,一级牵伸为预牵伸,一级牵伸比eh为常数C为定常牵伸,一级牵伸的牵伸比eh=C≤1.4,可保证粗纱的连续性,在第一牵伸区不会产生牵伸奇点。同时,预牵伸过程可以使粗纱内部纤维伸直张紧和取向,从而做好主牵伸过程中滑移的准备,减少主牵伸过程中的断头率或奇点率。
二级牵伸eq为动态的主牵伸,中罗拉的速度相对前罗拉70是变化的。当一个通道混纺比K=0%时,该通道的二级牵伸比eq=∞,在第二级牵伸区形成牵伸奇点,由于第二牵伸区采用皮圈握持牵伸,此时被前罗拉握持的纤维随前罗拉移动,被中罗拉握持的纤维停止移动,形成牵伸奇点。该牵伸奇点位置与前罗拉钳口的距离小于3mm,当K逐步增大时,随着后罗拉和中罗拉的同步启动,由上、下皮圈握持的须条被瞬时喂入前罗拉钳口进行二级牵伸,故位于二级牵伸区的牵伸奇点不会影响纺纱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后罗拉轴O4和中罗拉轴O6;在后罗拉轴O4的周向上,第一后罗拉41相对固定地套装在后罗拉轴O4上,第二后罗拉42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后罗拉轴O4上;在中罗拉轴O6的周向上,第一中罗拉61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中罗拉轴O6上,第二中罗拉62相对固定地套装在中罗拉轴O6上;后罗拉轴O4和中罗拉轴O6用于分别调控第一组份粗纱Y1和第二组份粗纱Y2的喂入(进给)速度。其中,前罗拉70设置在前罗拉轴O7上。
具体而言,第一后罗拉41、第一中罗拉61、第二后罗拉42和第二中罗拉62均为嵌套式罗拉,第二后罗拉42可转动地活套在后罗拉轴O4上,第一后罗拉41通过键固定套装后罗拉轴O4上;第一中罗拉61可转动地活套在中罗拉轴O6上,第二中罗拉62通过键固定套装中罗拉轴O6上;通过后罗拉轴O4和中罗拉轴O6可分别控制第一组份粗纱Y1和第二组份粗纱Y2的喂入速度。
其中,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一主动齿轮411、第一过桥齿轮51和第一被动齿轮611;第一主动齿轮411与第一后罗拉41同轴心固定连接,第一被动齿轮611与第一中罗拉61同轴心固定连接。
第二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二主动齿轮621、第二过桥齿轮52和第二被动齿轮421;第二主动齿轮621与第二中罗拉62同轴心固定连接,第二被动齿轮421与第二后罗拉42同轴心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过桥齿轮51和第二过桥齿轮52活套在辅助轴O5上。
其中,第一后罗拉41、第一中罗拉61、第二后罗拉42、第二中罗拉62以及前罗拉70上方分别对应设置有上皮辊,上皮辊与下方的罗拉配合用于夹持住纱线。
如图3所示,上皮辊包括:后上皮辊P4、中上皮辊P6和前上皮辊P7。异型管O8上方设置有阻捻皮辊P9;前罗拉70上方设置有前上皮辊P7,阻捻皮辊P9通过第三传动齿轮组跟随着前上皮辊P7同向转动。其中,第三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三主动齿轮(未示出)、第三过桥齿轮P8和第三被动齿轮(未示出);第三主动齿轮与前上皮辊同轴心固定连接,第三被动齿轮与阻捻皮辊P9同轴心固定连接。第三传动齿轮组的传动比为0.741-0.909。进而实现阻捻皮辊与前上皮辊之间牵伸倍率为1.1-1.35,通过集聚区的微牵伸倍率提高须条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纱线内纤维的伸直度和取向度。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包括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在本实施例里为PLC可编程控制器)和转速传感器。控制器依次通过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连接;
伺服电机包括:用于驱动后罗拉轴O4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s1、用于驱动中罗拉轴O6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s2、用于驱动前罗拉轴O7和前罗拉70转动的前伺服电机s3、用于驱动钢领板升降的的钢领板伺服电机s4、用于驱动锭子转动的锭子电机s5以及用于驱动风机转动的风机电机。风机电机和锭子电机为交流变频电机。
转速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后罗拉轴O4转速的第一传感器、用于监测中罗拉轴O6转速的第二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前罗拉70转速的前传感器。以及还包括用于监控锭盘转速的第三传感器。另外,控制系统一般还包括一系列指令和模块化程序。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为光电编码器,前、中、后罗拉及锭盘(锭子)的实际转速由光电编码器检测后反馈至PLC,五个伺服电机和两个交流变频电机的输出由PLC进行闭环式协调控制。
本发明中的控制器依次通过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控制两个纱线通道上两个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转速传感器实时监测两组粗纱实际喂入速度,并将监测值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监测值调整两个纱线通道上控制信号的大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构思精巧,大大减少了纱线的断头率或奇点率,牵伸加捻过程更加稳定,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此外,依托PLC协调控制后罗拉、中罗拉相对前罗拉70速度交互变化,通过对二根粗纱的交变牵伸实现纱线粗细和混纺比在线变化。依托PLC协调控制前罗拉70与锭子速度交互变化,实现纱线捻度在线变化。由此纺制变支、变比、变捻的纱线。
以下具体介绍本实施中交变式牵伸双通道数控纺纱系统成型纱线的结构参数
设两根粗纱的线密度分别为ρ1、ρ2,双通道牵伸系统中的前罗拉速度、后罗拉速度及中罗拉速度分别为Vq(t)、Vh(t)、Vz(t),第一通道的后区(即第一牵伸区)、前区(即第二牵伸区)及总牵伸比为eh1、eq1、e1,第二通道的后区、前区及总牵伸比为eh2、eq2、e2,双通道交变式牵伸所纺纱线的线密度、混纺比分别为ρy(t)、K1(t)、K2(t)。
1、各通道喂入粗纱的速度
通道甲、乙对应的两个活套后罗拉分别由后罗拉、中罗拉驱动,且其喂入粗纱的速度分别为:Vh(t)、VZ(t)/C。
2、各通道牵伸倍数
第一通道的中罗拉与后罗拉之间以及第二通道的中罗拉与后罗拉之间均由活套在辅助轴上的过桥齿轮连接。设第一通道的后区牵伸比、前区牵伸比和总牵伸比分别为:eh1、eq1、e1,第二通道的后区牵伸比、前区牵伸比和总牵伸比分别为:eh2、eq2、e2
则第一通道的后区牵伸比、前区牵伸比和总牵伸比分别为:
eh1=Vz(t)/Vh(t)=C (1)
eq1=V(t)q/Vz(t) (2)
e1=Vq(t)/Vh(t) (3)
式(1)(2)(3)说明,第一通道的后区牵伸倍数式是常数,第一通道的前区牵伸倍数和总牵伸倍数可通过PLC调控后罗拉和前罗拉速度实现。
第二通道的后区牵伸比、前区牵伸比和总牵伸比分别为:
eh2=Vz(t)/[Vz(t)/C]=C (4)
eq2=Vq(t)/Vz(t) (5)
e2=C*Vq(t)/Vz(t) (6)
式(4)(5)(6)说明,第二通道的后区牵伸倍数式是常数,第二通道的前区牵伸倍数和总牵伸倍数可通过PLC调控后罗拉和前罗拉速度实现。
3、所纺纱线的混纺比
第一、第二通道输入粗纱纤维在纱线中的混纺比分别为:
4、所纺纱线的线密度为:
5、所纺纱线的捻度:
设锭子转速为ns,纱管卷绕半径为Dx,则环锭加捻形成的纱线捻度为:
Tw(t)=(ns/Vq-1/πDx)≈ns/Vq (10)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控制系统中,通过PLC控制后罗拉、中罗拉、前罗拉及锭子的速度Vh、Vz、Vq、ns等,就可以调控纺纱的线密度ρy(t)、混纺比K1(t)、K2(t)及捻度Tw(t),使其按照设定的规律变化,实现对所纺纱线结构参数的调控。
纺纱时,当成型纱线的支数、混纺比及捻度都随时间在线变化,就形成了变支、变比、变捻的纱线。此时,纺纱锭速和牵伸罗拉转速均为时间的函数可分别表达为ns(t)、Vh(t)、Vz(t)、Vq(t),所纺纱线的线密度、混纺比、捻度也为时间的函数可分别表达为ρy(t)、K1(t)、K2(t)、Tw(t)。
如果已知纱线上某点p的ρy(tp)、K1(tp)、K2(tp)、Tw(tp)带入式(1)-(10)可得中罗拉、后罗拉及辅助后罗拉在对应时刻的速度:
将其带入式(10)(11)(12)中可得:
ρy(tp)=[ρ1*Vh(tp)+ρ2*Vz(tp)/C]/Vq (21)
Tw(tp)=ns(tp)/Vq(tp) (22)
由此可知,通过PLC控制后、中、前罗拉及锭子的速度Vh(t)、Vz(t)、Vz(t)、ns(t),即可实现在线控制成型纱线的线密度ρy(t)、混纺比K1(tp)、K2(tp)及捻度ns(t)按照指定规律变化,从而纺制变支、变比、变捻的纱线。
例如,以微孔涤纶短纤、新疆长绒棉纤维为原料生产线密度4.5克/10米的粗纱,通过过桥齿轮连接的中、后罗拉的牵伸比C=1.15,如果纺制第一段纱线时锭子转速为16000转/分,要纺制在各个时间段线密度、混纺比和捻度均变化的纱线,通过混纺比、支数、捻度的变化,在一根纱线上的某一段片段中通过高比例涤纶再适当提高捻度来体现纱线的涤纶风格;在另一段片段中通过高比例棉纤维再适当降低捻度来体现纱线的棉型风格;在第三段片段中通过等比例棉纤维和涤纶纤维的配置和中档的捻系数配置来体现纱线的涤/棉混合型风格。如表1所示:
表1.变支、变比、变捻纱线几何规格参数
将表1中各参数带入公式(1)(2)(3)(4)(5)(6)(7)中,可得各时段纺制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纱工艺参数,如表2所示。
表2.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纱工艺参数
通过表2中的纺纱工艺参数和三通道数码环锭细纱机纺制线密度、混纺比及捻度均变化的纱线。通过对所纺纱线进行测试其线密度、混纺比、捻度在纱线上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对数据分析可以知,所纺纱线的各项结构参数与设定值接近,且实现了变支、变比和变捻的目标。
表3.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支数、混纺比及捻度的分布情况
实验统计证明,纱线在第一牵伸区的断头率为零,粗细突变的不稳定点出现的概率比现有技术下降了71%,同时,纱线在第二牵伸区的断头率下降41%,粗细突变的不稳定点出现的概率比现有技术下降了3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5所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比较模块,第一比较模块分别与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以及控制器连接,第一比较模块用于监测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之间转速比,控制器根据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中罗拉轴或者后罗拉轴转速,进而调控第一组份粗纱Y1和第二组份粗纱Y2的混纺比。
为精确而快速地实现纱线混纺比调控,本发明直接根据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进行调控,即使由于各种误差原因导致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转速分别超出设定误差范围,只要保证第一比较模块反馈的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转速比值(即第二组份粗纱和第一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比值)在设定误差范围内,即可继续生产而不需要额外调整中罗拉轴与后罗拉轴的实际转速。
相比现有技术,需要同时监控中罗拉和后罗拉等多个参数相比,本发明只需要监控一个参数,放宽了中罗拉和后罗拉调控精度,增加了系统控制的冗余,而突出了不同通道上罗拉转速比值的重要性,控制器处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纱线的混纺比控制精度,另外,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或调整时间,设备的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另外,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比较模块和第三比较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分别与第一传感器、前传感器和控制器连接;第二比较模块用于监测后罗拉轴与前罗拉之间的转速比,进而监测第一组份粗纱的牵伸比,控制器根据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后罗拉轴或者前罗拉转速,进而调控第一组份粗纱的牵伸比。
第三比较模块分别与第二传感器、前传感器和控制器连接;第三比较模块用于监测中罗拉轴O6与前罗拉70之间的转速比,进而监测第二组份粗纱Y2的牵伸比,控制器根据第三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调控中罗拉轴O6或者前罗拉70转速,进而调控第二组份粗纱Y2的牵伸比。
为精确而快速地实现纱线混纺比调控,本发明直接根据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数值对第一组份粗纱Y1的牵伸比进行监控,其中即使由于各种误差原因导致后罗拉轴O4与前罗拉70的转速分别超出设定误差范围,只要保证第二比较模块反馈的后罗拉轴O4与前罗拉70转速比值在设定误差范围内,即可继续生产而不需要额外调整后罗拉轴O4与前罗拉70的实际转速。控制器处理的工作量大大降低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纱线的牵伸比以及线密度的控制精度。第三比较模块的作用类似,不再赘述。
其中比较模块可以是现有技术,可以是现有的比较器或者集成比较电路,或者为控制器CUP中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比较模块。传感器形式也很多,例如可以是光电编码器或者霍尔转速传感器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第一组份粗纱通过的第一通道和用于第二组份粗纱通过的第二通道;
所述第一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和前罗拉,所述第一后罗拉和所述第一中罗拉之间通过第一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一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一中罗拉与第一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恒定且不大于1.4;
所述第二通道上依次设置有第二后罗拉、第二中罗拉和所述前罗拉;所述第二后罗拉和所述第二中罗拉之间通过第二传动齿轮组连接,第二传动齿轮组用于保持第二中罗拉与第二后罗拉之间的牵引比恒定且不大于1.4;
同一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所述前罗拉同步变速,不同通道的中罗拉和后罗拉相对前罗拉交替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通过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和成型纱线的交变加捻,实现成型纱线的支数变化、比例变化和捻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通道中的所述中罗拉上方设置有中上皮辊,所述纺纱装置还包括套在中上皮辊和上销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上皮圈、套在中罗拉和下销上并与中罗拉保持同步运动的下皮圈;上皮圈和下皮圈的握持钳口距离前罗拉钳口线的距离小于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罗拉轴和中罗拉轴;
在所述后罗拉轴的周向上,所述第一后罗拉相对固定地套装在所述后罗拉轴上,所述第二后罗拉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所述后罗拉轴上;
在所述中罗拉轴的周向上,所述第一中罗拉可相对转动地套装在所述中罗拉轴上,所述第二中罗拉相对固定地套装在所述中罗拉轴上;
所述后罗拉轴和所述中罗拉轴用于分别调控所述第一组份粗纱和所述第二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罗拉、第一中罗拉、第二后罗拉和第二中罗拉均为嵌套式罗拉,第二后罗拉可转动地活套在所述后罗拉轴上,第一后罗拉通过键固定套装后罗拉轴上;第一中罗拉可转动地活套在所述中罗拉轴上,第二中罗拉通过键固定套装中罗拉轴上;通过后罗拉轴和中罗拉轴可分别控制第一组份粗纱和第二组份粗纱的喂入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一主动齿轮、第一过桥齿轮和第一被动齿轮;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后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被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中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二主动齿轮、第二过桥齿轮和第二被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中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被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后罗拉同轴心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轴,所述第一过桥齿轮和第二过桥齿轮活套在所述辅助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和伺服驱动系统;
所述伺服驱动系统包括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和转速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依次通过伺服驱动器与所述伺服电机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后罗拉轴转动的第一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中罗拉轴转动的第二伺服电机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前罗拉转动的前伺服电机;
所述转速传感器包括:用于监测所述后罗拉轴转速的第一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中罗拉轴转速的第二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所述前罗拉转速的前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捻机构,所述加捻机构还包括异型管和网格圈;第一组份粗纱和第二组份粗纱的两根须条经过前罗拉后通过异型管的集聚槽集聚成一根须条,再经环锭加捻、卷绕形成纱线;
还包括设置在异型管上方的阻捻皮辊;所述前罗拉上方设置有前上皮辊,阻捻皮辊通过第三传动齿轮组跟随着所述前上皮辊同向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组包括依次啮合传动的第三主动齿轮、第三过桥齿轮和第三被动齿轮;第三主动齿轮与所述前上皮辊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被动齿轮与所述阻捻皮辊同轴心固定连接;所述阻捻皮辊与前上皮辊之间牵伸倍率为1.1-1.35。
10.一种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二通道牵伸系统,其中,同一通道的中、后罗拉速比恒定且小于1.4,中、后罗拉相对前罗拉同步变速,前罗拉相对锭子产生速度变化,通过对两组粗纱的交变牵伸和成型纱线的交变加捻,实现成型纱线的支数变化、比例变化和捻度变化。
CN201910190431.1A 2019-03-13 2019-03-13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Active CN1097359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431.1A CN109735972B (zh) 2019-03-13 2019-03-13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0431.1A CN109735972B (zh) 2019-03-13 2019-03-13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5972A true CN109735972A (zh) 2019-05-10
CN109735972B CN109735972B (zh) 2023-09-12

Family

ID=66370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0431.1A Active CN109735972B (zh) 2019-03-13 2019-03-13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359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4010A (zh) * 2020-07-11 2020-10-13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单通道环锭纺细纱机时序化控制纺纱方法及控制系统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2837A (ja) * 1999-12-21 2001-06-26 Kanebo Ltd 意匠性に優れた精紡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73388A2 (en) * 2003-04-30 2004-11-03 Pinter, S.A. Fibre condensing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s
DE102006024552A1 (de) * 2006-05-23 2007-11-29 Saurer Gmbh & Co. Kg Streckwerk mit Verdichtungsvorrichtung
CN101812753A (zh) * 2010-05-11 2010-08-25 江苏鹿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渐变多彩纱的生产方法
CN202626391U (zh) * 2012-02-21 2012-12-26 陈伟雄 一种细纱机前区分段段彩纺成纱牵伸机构
CN103835033A (zh) * 2014-03-13 2014-06-04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前置式环锭复合纺纱方法
CN203795057U (zh) * 2014-03-08 2014-08-27 嘉兴学院 一种嵌入式段彩纺纱装置
CN203846172U (zh) * 2013-07-18 2014-09-24 嘉兴学院 三粗纱独立牵伸同步加捻的牵伸加捻装置
CN104726976A (zh) * 2015-03-27 2015-06-24 江南大学 基于双组份二级牵伸纺制多彩竹节和点点纱的方法及装置
CN104762714A (zh) * 2015-03-27 2015-07-08 江南大学 双色粗纱异同步二级牵伸实现混配色的纱线方法及装置
US20170067188A1 (en) * 2015-03-27 2017-03-09 Jiangnan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of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linear density and blending ratio of yarn by three -ingredient asynchronous/synchronous drafted
CN206070082U (zh) * 2016-09-21 2017-04-05 江南大学 二通道异步牵伸集束纺纱装置
CN108716038A (zh) * 2018-05-31 2018-10-30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两通道喷气涡流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09816369U (zh) * 2019-03-13 2019-12-20 无锡市和展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2837A (ja) * 1999-12-21 2001-06-26 Kanebo Ltd 意匠性に優れた精紡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73388A2 (en) * 2003-04-30 2004-11-03 Pinter, S.A. Fibre condensing device for spinning machines
DE102006024552A1 (de) * 2006-05-23 2007-11-29 Saurer Gmbh & Co. Kg Streckwerk mit Verdichtungsvorrichtung
CN101812753A (zh) * 2010-05-11 2010-08-25 江苏鹿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渐变多彩纱的生产方法
CN202626391U (zh) * 2012-02-21 2012-12-26 陈伟雄 一种细纱机前区分段段彩纺成纱牵伸机构
CN203846172U (zh) * 2013-07-18 2014-09-24 嘉兴学院 三粗纱独立牵伸同步加捻的牵伸加捻装置
CN203795057U (zh) * 2014-03-08 2014-08-27 嘉兴学院 一种嵌入式段彩纺纱装置
CN103835033A (zh) * 2014-03-13 2014-06-04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前置式环锭复合纺纱方法
CN104726976A (zh) * 2015-03-27 2015-06-24 江南大学 基于双组份二级牵伸纺制多彩竹节和点点纱的方法及装置
CN104762714A (zh) * 2015-03-27 2015-07-08 江南大学 双色粗纱异同步二级牵伸实现混配色的纱线方法及装置
US20170067188A1 (en) * 2015-03-27 2017-03-09 Jiangnan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of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linear density and blending ratio of yarn by three -ingredient asynchronous/synchronous drafted
CN206070082U (zh) * 2016-09-21 2017-04-05 江南大学 二通道异步牵伸集束纺纱装置
CN108716038A (zh) * 2018-05-31 2018-10-30 德州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两通道喷气涡流混纺纱的生产方法
CN209816369U (zh) * 2019-03-13 2019-12-20 无锡市和展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薛元;高卫东;李杨;管幼平;李增润;剌志勇;: "三通道数码纺纱传动系统构建及数控纺纱成形机理分析", 纺织导报, no. 10, pages 108 - 11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4010A (zh) * 2020-07-11 2020-10-13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单通道环锭纺细纱机时序化控制纺纱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1764010B (zh) * 2020-07-11 2021-03-16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单通道环锭纺细纱机时序化控制纺纱方法及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5972B (zh) 2023-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0400A (zh) 交变牵伸三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CN104762713B (zh) 三组份异同步牵伸调控纱线线密度及混纺比的方法及装置
CN104711730B (zh) 双组份异同步二级牵伸纺制多彩竹节纱的方法及装置
CN204198955U (zh) 一种生产多色段彩纱的并条机
US1031643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of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linear density and blending ratio of yarn by three-ingredient asynchronous/synchronous drafted
CN105040206B (zh) 四组份异同步牵伸调控纱线线密度及混纺比的方法及装置
CN104726975B (zh) 四组份异同步二级牵伸纺制多彩竹节纱的方法
CN109735983A (zh) 三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735972A (zh)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CN209702955U (zh) 交变牵伸三通道纺纱装置
CN109735981B (zh) 四通道空心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750401A (zh) 四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735976B (zh) 七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7034557A (zh) 一种细纱机的双列皮圈引纱装置及其环锭细纱机与纺纱方法
CN109825907A (zh) 交变牵伸四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CN209816369U (zh) 交变牵伸双通道纺纱装置
CN210104151U (zh) 交变牵伸四通道纺纱装置
CN209741346U (zh) 交变牵伸五通道纺纱装置
CN109825915B (zh) 五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811442B (zh) 六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209702956U (zh) 三通道空心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
CN109763221B (zh) 五通道空心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735977A (zh) 交变牵伸五通道纺纱装置及变支变比变捻纱线的纺制方法
CN109735982A (zh) 双通道交变牵伸缠捻包覆环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9750402B (zh) 六通道空心锭花式纱线成型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