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4810A -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14810A CN109714810A CN201811270854.6A CN201811270854A CN109714810A CN 109714810 A CN109714810 A CN 109714810A CN 201811270854 A CN201811270854 A CN 201811270854A CN 109714810 A CN109714810 A CN 1097148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radio frequency
- level
- communication
- cond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0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000006463 Talin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83809 Talin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209 evaluation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的产品,其中,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以包括:获取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条件;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预设条件,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更灵活的控制,进而有利于提升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等)的续航能力一直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一个产品指标,续航能力越好通常越容易受到用户欢迎。目前,市场上很多移动终端产品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一些续航能力增强技术。
然而,传统的续航能力增强技术,大多都是在移动终端剩余电量不足时直接强制关闭正在运行的部分应用,不一定适合所有场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以期提升移动终端功耗控制的场景适应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包括:监测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情况;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监测单元和调整单元
其中,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情况。
调整单元,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耦合的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一种方法的部分或者全部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方案预设了若干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在监测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由于射频静态工作点是否变更与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情况之间灵活适应,这使得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也变得灵活,且与当前场景可较紧密匹配,而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与终端功耗是紧密关联的,因此上述方案有利于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更灵活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在很多场景下提升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示意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射频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接收链路调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101、获取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条件。
其中,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例如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或计步器等)或其他移动终端。
其中,可以为移动终端预先设定若干种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会导致移动终端功耗的变化。通常来说,在同等情况下,射频静态工作点越高,那么移动终端功耗也会越高,射频静态工作点越低,那么移动终端功耗也会越低。
其中,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可为多种多样的,不同场景可能设定不同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例如,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当然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102、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预设条件,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其中,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ICQ)例如可为移动终端的射频链路中的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的静态工作点。其中,移动终端的射频链路中的PA的静态工作点降低,将使得PA输出电流降低,射频链路的功耗将降低;而移动终端的射频链路中的PA的静态工作点提高,将使得PA输出电流提高,射频链路的功耗将提高。
其中,通信应用例如包括电话应用、短信应用、微信应用、QQ应用等具有通信功能的应用。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增大的情况下(例如白天的工作繁忙等级大于晚上的工作繁忙等级),可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可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例如雨雾天气的信号干扰等级,大于晴天的信号干扰等级),可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可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可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可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假设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平均流量等级可以理解为,当前使用流量的速率所对应的平均流量等级,平均流量等级可以由系统设定;那么,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那么,例如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可降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具体例如,假设例如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包括高频、中频和低频,那么例如,在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从低频变为中频的情况之下,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低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从中频变为高频的情况下,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从高频变为低频的情况下,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低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当然,也可以有更多数量或者更少数量等频度等级,例如频度等级可只包括高频和低频这两种。
其中,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低于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低于低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可以理解,由于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为高频的情况下,功耗通常比较大(高频情况下的功耗大于中频,中频情况下的功耗大于低频),而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低于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因此,在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为高频的情况下,通过适度调低射频静态工作点,必然有利于增强续航能力,增加续航时间,可见,这有利于使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更好的适应其高频切换驻网基站的场景。其它情况以此类推。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方案预设了若干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在监测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由于射频静态工作点是否变更与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情况之间灵活适应,这使得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也变得灵活,且与当前场景可较紧密匹配,而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与终端功耗是紧密关联的,因此上述方案有利于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更灵活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在很多场景下提升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参见图2a,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201、监测移动终端当前周期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
其中,当移动终端处于弱信号区域(例如处于小区边缘),那么移动终端可能会频繁切换小区(即频繁切换驻网基站),以尽量尝试接入到信号质量更好的小区。
其中,移动终端某个周期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例如可等于移动终端在这个周期内切换驻网基站的次数。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越高,标识切换驻网基站越频繁。
本申请各实施例提到的周期由于是针对监测来设计的,因此周期也可称之为监测周期。
其中,单个周期的时长例如可为0.5分钟、1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或其它时长。
202、基于移动终端当前周期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
可以理解,不同频度等级对应不同的频度取值范围,频度等级分为高频和低频这两种,例如假设单个周期时长为5分钟。其中,低频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例如为[0,4],高频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例如为[5,+∞),也就是说,当频度取值小于或等于4时对应的频度等级为低频,而当频度取值大于或等于5时对应的频度等级为高频。
又例如频度等级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这三种,其中,低频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例如为[0,2],中频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例如为[3,6],高频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例如为[7,+∞),也就是说,当频度取值小于或等于2时对应的频度等级为低频,当频度取值大于2且小于7时对应的频度等级为低频,而当频度取值大于或等于7时对应的频度等级为高频。
可以理解,频度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频度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个、6个、10个等等。不同频度等级对应的频度取值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203、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频度等级是否不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204。若否,返回步骤201。
2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频度等级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为高频,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低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高频,而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则为中频,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那么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其中,在不同的频度等级,通过设置不同的静态工作点ICQ,可获得不同性能表现的相邻频道泄漏比 (ACLR,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ratio)和PA输出电流,设置不同的静态工作点ICQ,即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图2b所示,如ICQ为250时,为工作模式G1,ICQ为50时,工作模式为G2;如图2c所示,ICQ为 250时,工作模式为G1,ICQ为150时,工作模式为G2,ICQ为50时,工作模式为G3,同时,设置不同的ICQ 值,相应的也具有不同的ACLR和PA工作电流值。例如移动终端当前周期(10分钟)内至少5次切换不同驻网基站,因此判定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为高频,而假设前一个周期频度等级为中频,即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从中频变化为高频时,为提升移动终端在高频切换驻网基站场景下的通话上网时长,可调低ICQ来降低ACLR性能,PA输出电流也随之降低,信号发射功率随之降低,功耗降低,进而使得移动终端在该环境下可获得更长的通话时间或上网浏览的时间,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反之,若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从中频变化为低频,则可以调高ICQ以提升ACLR性能,PA输出电流也将随之被提升,信号发射功率随之增大,功耗增大,这种情况下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之间相互干扰,提升网络容量。
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301、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在当前周期的信号干扰强度。
其中,雨雾天气的信号干扰强度,大于晴天的信号干扰强度。雨雾越大则信号干扰强度通常越大。可通过获得的天气信息来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强度,当然也可通过收发信号来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强度,或通过其它方式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强度。
302、基于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信号干扰强度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周期信号干扰等级。
可以理解,不同信号干扰等级对应不同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例如假设单个周期时长为30分钟,信号干扰等级分为强干扰和弱干扰两种,例如雨雾天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所对应信号干扰等级为强干扰,晴天对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所对应信号干扰等级为弱干扰。
又例如信号干扰等级分为强干扰、中干扰和弱干扰这三种,例如大雨雾天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所对应信号干扰等级为强干扰,小雨雾天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所对应信号干扰等级为中干扰,晴天对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所对应信号干扰等级为弱干扰。
可以理解,信号干扰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信号干扰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 个、6个、10个等等。不同信号干扰等级对应的信号干扰强度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303、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信号干扰强度是否不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信号干扰强度。
若是,执行步骤304。若否,返回步骤301。
3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信号干扰强度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为强干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为弱干扰,那么,便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弱干扰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强干扰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为中干扰,而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为弱干扰,那么,便可以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中干扰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弱干扰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为弱干扰,而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信号干扰等级也为弱干扰,那么,便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401、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指数。
其中,某时段的工作繁忙指数,用于表征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工作繁忙指数越高表示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越高,工作繁忙指数越低,则表示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越低。
其中,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被操作总次数、移动终端中的通信应用在当前所处时段被启动的次数、和/或移动终端中的通信应用在当前所处时段的运行时长等等,可以反映出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工作繁忙指数,因此,例如可以通过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被操作总次数、移动终端中的通信应用在当前所处时段被启动的次数、和/或移动终端中的通信应用在当前所处时段的运行时长等等,来得出移动终端的工作繁忙指数。
其中,每个时段的长度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例如可以将一天平均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时长一小时,或者以将一天平均划分为48个时段,每个时段时长0.5小时。也可将一天划分为2个时段,即白天时段和夜晚时段,白天时段例如为6点至23点,夜晚时段例如为23点至6点。又或者,白天时段还进一步划分为早晨时段6点至9点、上午时段9点至12点,午休时段12点至14点,下午时段14点至19 点、傍晚时段19点至23点。其它时段划分方式以此类推。
402、基于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指数确定所述移动终端的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
可以理解,不同工作繁忙等级对应不同的工作繁忙指数取值范围,例如不同工作繁忙等级分为繁忙和空闲两种,例如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被操作总次数不超过10次(例如工作繁忙指数小于或者等于10),那么认为工作繁忙等级为空闲;如果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被操作总次数超过10次(例如工作繁忙指数大于10),那么认为工作繁忙等级为繁忙。
又例如工作繁忙等级分为繁忙、中忙和空闲这三种,例如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内通信应用被启动不超过2次,那么认为工作繁忙等级为空闲;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内通信应用被启动超过2但不超过5次,那么认为工作繁忙等级为中忙。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内通信应用被启动超过5次,那么认为工作繁忙等级为繁忙。
可以理解,工作繁忙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工作繁忙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 个、6个、10个等等。工作繁忙等级对应的工作繁忙指数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403、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是否不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404。
如否,返回步骤401。
4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501、确定当前时刻所属的时段。
其中,每个时段的长度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例如可以将一天平均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时长一小时。也可将一天划分为2个时段,即白天时段和夜晚时段,白天时段例如为6点至23点,夜晚时段例如为23点至6点。又或者白天时段还进一步划分为早晨时段6点至9点、上午时段9点至12点,午休时段12点至14点,下午时段14点至19点、傍晚时段19点至23点。其它时段划分方式以此类推。
502、基于预设的时段与移动终端工作繁忙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
其中,某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用于表征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其中,工作繁忙等级越高表示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可能越高,而工作繁忙等级越低,则表示移动终端在这个时段的工作繁忙程度可能越低。
例如白天的工作繁忙等级,高于晚上的工作繁忙等级;白天上班时间的工作繁忙等级,高于午休时间的工作繁忙等级。其中,由于预先设定了不同时段和移动终端工作繁忙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可由用户自定义设置或基于监测到的相应工作繁忙指数来自动生成),那么通过监控移动终端当前时刻所属的时段,也可得到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指数/等级。
可以理解,工作繁忙等级分为繁忙和空闲两种,例如白天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为繁忙,夜晚时段对应的工作繁忙等级为空闲。
又例如工作繁忙等级分为繁忙、中忙和空闲这三种,例如夜晚时段对应的工作繁忙等级为空闲,早晨时段、午休时段和傍晚时段的对应的工作繁忙等级为中忙,上午时段和下午时段对应的工作繁忙等级为繁忙。
可以理解,工作繁忙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工作繁忙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 个、6个、10个等等。工作繁忙等级对应的时段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503、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是否不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504。
如否,返回步骤501。
5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601、监测移动终端中通信应用的启动或关闭情况。
其中,通信应用例如包括电话应用、短信应用、微信应用、QQ应用等具有通信功能的应用。
602、当监测到移动终端中通信应用appx被启动或关闭,确定通信应用appx的重要性等级。
其中,通信应用appx可为移动终端中被启动的任意一个通信应用。
其中,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即,可从用户自定义参数文件中获取通信应用appx 的重要性等级);或者历史运行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者历史运行总时长(单位例如为分钟)所落入时长区间(即时长范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者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即积分范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举例来说,通信应用appx的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述Rand1(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1(i)为正整数,所述N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历史运行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第i次运行的时长(单位例如为分钟),所述通信应用appx为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的任意应用。
可以理解,当历史运行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即时长范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那么,不同重要性等级对应不同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重要性等级分为重要和不重要这两种,不重要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为[0,500],重要性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为(500,+∞),即,历史运行总时长小于或等于500分钟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历史运行总时长小于或等于500分钟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又例如重要性等级分为重要、次重要和不重要这三种,不重要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为[0,400],次重要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为(400,800),重要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例如为[800,+∞),即,历史运行总时长小于或等于400分钟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历史运行总时长大于400分钟且小于 800分钟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为次重要,历史运行总时长大于或等于800分钟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可以理解,重要性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重要性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个、 6个、10个等等。不同重要性等级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603、判断所述通信应用appx的重要性等级是否高于所述移动终端中已启动的其它任意通信应用。
若是,执行步骤604。若否,返回步骤601。
假设移动终端中此前已经启动了微信应用和QQ应用,而此时移动终端中的电话应用启动,若电话应用的重要性等级高于微信应用和QQ应用,则执行步骤604,若电话应用的重要性等级低于微信应用或QQ应用,则返回步骤601。
6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频度等级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为高频,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低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高频,而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则为中频,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高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中频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周期的频度等级为低频,那么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701、监测移动终端中当前是否存在通信对象。
其中,通信对象例如可以是,与某联系人进行通信,也可以是与某个服务器或终端进行通信等。
702、若监测到移动终端中当前存在通信对象,确定移动终端中当前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
可选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通信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i)为正整数,所述M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次数, 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
或者,
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3(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3(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5,所述Rand4(j)表示基于j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4(j)大于0且小于1,其中,所述M1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 ppx的历史独占式通信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独占式通信的时长,所述M2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x的历史并行式通信总次数,Tj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j次并行式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独占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只有通信对象ppy 这个唯一一个通信对象,而并行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同时有包括通信对象ppy在内的至少两个通信对象。
可以理解,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不同的重要等级对应的积分区间不一样,例如,重要新等级分为重要和不重要,不重要对应的[0,700],重要对应的积分区间例如可以为(700,+∞),即历史通信总积分小于或等于700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历史通信总积分大于700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可以理解,重要性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重要性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4个、5个、 6个、10个等等。不同重要性等级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703、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是否不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704。否则,返回步骤701。
704、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所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不重要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重要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而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重要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不重要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为不重要,那么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801、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以及根据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确定当前时刻平均功耗的平均功耗等级。
其中,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其中,平均功耗等级可包括第一平均功耗等级、第二平均功耗等级和第三平均功耗等级,从第一至第三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平均功耗依次增加。不同的功耗等级对应不同的功耗区间,例如,第一功耗等级对应的功耗区间可以为[0,10],第二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功耗区间可以为(10,20],第三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功耗区间可以为(20,+∞)。
可以理解,平均功耗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平均功耗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2个、4 个、5个、6个、10个等等。不同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802、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是否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的刻平均功耗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803。若否,执行步骤801。
803、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一平均功耗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二平均功耗等级,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第一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第二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二平均功耗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一平均功耗等级,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第二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第一平均功耗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三平均功耗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功耗等级为第三平均功耗等级,那么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
901、监测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以及根据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确定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
其中,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其中,平均流量等级可包括第一平均流量等级、第二平均流量等级和第三平流量耗等级,从第一至第三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平均流量依次增加。不同的流量等级对应不同的功耗区间,例如,第一流量等级对应的流量区间可以为[0,5],第二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流量区间可以为(5,9],第三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流量区间可以为(9,+∞)。
可以理解,平均流量等级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例如平均流量等级的划分数量还可为2个、4 个、5个、6个、10个等等。不同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时长取值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
902、判断所述移动终端当前的平均流量等级是否同于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
若是,执行步骤803。若否,执行步骤801。
903、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举例来说,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一平均功耗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二平均功耗等级,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第一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第二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又假设,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二平均功耗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一平均流量等级,那么可将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从第二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为第一平均流量等级对应的射频静态工作点。所述移动终端前一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三平均流量等级,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时刻的平均流量等级为第三平均流量等级,那么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其它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可选的,另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可包括:触发移动终端PA工作切换使用ICQ降低功耗的条件可以设定为时间条件,比如在国内使用的终端我们白天使用时间用户量肯定多,但是夜晚会爆减,那么这个转换时间可以作为切换改用ICQ值的触发时间,比如设定北京时间23:00点作为启用G2条件,设定北京时间06:00点作为启用G1条件,通过地理时间作为触发条件,启用不同ICQ,起到降低射频功耗的目的,提高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触发移动终端PA工作切换使用ICQ降低功耗的条件可以设定为环境条件,因为我们知道下雨天气和雾霾天气电池波传输会受到多径干扰影响,而晴空万里环境影响电磁波信号传播因素少很多,这这就造成移动终端在下雨天气比晴朗天气发射功率会增大很多,造成射频功耗突增。那么这个天气环境可以作为切换改用ICQ值的触发条件,比如下雨或雾霾等环境作为启用G2条件,设定晴朗等环境作为启用G1条件,通过地理环境变更作为触发条件,启用不同ICQ,起到降低射频功耗的目的,提高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请参见图10a,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射频电路支持4G LTE FDD制式,包括主集天线的信号收发通路和分集天线的信号接收通路,该主集天线的信号收发通路包括第一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双工器、主集天线开关、功率耦合器、合路器、低通滤波器、天线切换开关和射频测试座,其中,射频收发器连接第一LNA和PA,第一LNA和PA连接双工器,双工器连接主集天线开关,主集天线开关连接功率耦合器、功率耦合器连接合路器,合路器连接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连接天线切换开关,天线切换开关连接射频测试座,该分集天线的信号接收通路包括第二 LNA、滤波器和分集天线开关,其中,射频收发器连接第二LNA,第二LNA连接分集天线开关。所述射频收发器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所述双工器、所述主集天线开关、所述功率耦合器、所述合路器、所述低通滤波器、所述天线切换开关和所述射频测试座发射射频信号。
请参见图10b,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b所示,该射频电路支持TDD制式,包括主集天线的信号收发通路和分集天线的信号接收通路,该主集天线的信号收发通路包括第一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第一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主集天线开关、功率耦合器、合路器、低通滤波器、天线切换开关和射频测试座,其中,射频收发器连接第一LNA和PA,第一LNA连接第二率变频器,PA连接第一滤波器,第一第二滤波器连接双工器,双工器连接主集天线开关,主集天线开关连接功率耦合器、功率耦合器连接合路器,合路器连接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连接天线切换开关,天线切换开关连接射频测试座,该分集天线的信号接收通路包括第二LNA、第三滤波器和分集天线开关,其中,射频收发器连接第二LNA,第二LNA连接分集天线开关。所述射频收发器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低噪声放大器、所述第一滤波器、所述主集天线开关、所述功率耦合器、所述合路器、所述低通滤波器、所述天线切换开关和所述射频测试座发射射频信号。
其中,主集天线的天线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不作限定。分集天线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此不作限定。
其中,该射频信号可以是LTE频段的射频信号,LTE频段例如有TDD-LTE Band38、Band39、Band40和Band41,FDD-LTE Band1、Band3和Band7等。该射频信号可以是3G频段的射频信号,3G频段例如有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SCDMA)Band34和Band39,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Band1、Band2、Band5和Band8等。该射频信号可以是2G频段的射频信号,2G频段例如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Band 2、Band 3、Band 5和Band 8等。
其中,射频收发器是指能够对射频信号实现接收与发送功能的装置。
其中,PA是射频信号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放大射频信号发射机所发出的射频信号功率,保证射频信号能够馈送至天线上进行传输。PA的静态工作点可以变更,从而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控制,对移动终端进行功耗控制的方法包括:监测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情况;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
可选的,所述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包括: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增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可选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运行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应用appx的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述Rand1(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1(i)为正整数,所述N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历史运行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第i次运行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appx为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的任意应用。
可选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通信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i)为正整数,所述M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次数, 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
或者,
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3(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3(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5,所述Rand4(j)表示基于j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4(j)大于0且小于1,其中,所述M1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 ppx的历史独占式通信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独占式通信的时长,所述M2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x的历史并行式通信总次数,Tj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j次并行式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独占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只有通信对象ppy 这个唯一一个通信对象,而并行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同时有包括通信对象ppy在内的至少两个通信对象。
本申请实施例方案预设了若干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在监测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由于射频静态工作点是否变更与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情况之间灵活适应,这使得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也变得灵活,且与当前场景可较紧密匹配,而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与终端功耗是紧密关联的,因此上述方案有利于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更灵活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在很多场景下提升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其中,双工器是一种特殊的双向三端滤波器,主要是针对FDD系统应用的,主要起到滤波和隔离信号的作用。
其中,主集天线是指在天线分集的工作方式中,能够对射频信号进行发送和接收的天线成为主集天线。
其中,主集天线开关是指用于切换主集天线工作状态的开关。
其中,分集天线是指在天线分集的工作方式中,只能够对射频信号进行接收的天线。
其中,分集天线开关是指用于控制分集天线的工作频段以及接收或发射状态的开关。
总全向灵敏度(Total Isotropic Sensitivity,TIS):反映在整个辐射球面手机接收灵敏度指标的情况。
下面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1a,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接收链路调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测试设备,所述测试设备用于确定射频电路的目标发射链路的最大发射功率,所述目标发射链路包括射频收发器、功率放大器、第一滤波器或双工器、主集天线开关、功率耦合器、合路器、低通滤波器、天线切换开关和射频测试座,所述射频收发器依次通过所述功率放大器、所述第一滤波器或所述双工器、所述主集天线开关、所述功率耦合器、所述合路器、所述低通滤波器、所述天线切换开关和所述射频测试座发射射频信号,本射频接收链路调试方法包括:
步骤1101:所述测试设备划分所述目标发射链路为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所述功率放大器、所述第一滤波器或双工器、所述主集天线开关,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主集天线开关、所述功率耦合器、所述合路器、所述低通滤波器、所述天线切换开关和所述射频测试座;
其中,该射频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电子设备。
其中,上述测试设备例如可以是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工业电脑、移动终端等。
步骤1102:所述测试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
其中,该仿真软件例如是先进设计系统(Automation Device Specification,ADS)仿真软件。
步骤1103: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
步骤1104:所述测试设备调用第一仿真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仿真得到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
其中,所述参考匹配电路指的是第一或第二电路在各类指标的预设约束条件下,第一仿真模块仿真得到的可调匹配网络的元件值,该可调匹配网络用于融合在对应的电路中(第一或第二电路)以使得该电路的指标满足该预设约束条件。其中,预设约束条件可以是1个或多个指标的综合评分最高或高于预设阈值,仅为1个指标时,则该指标应该是评分越高越好,为多个指标时,可以为每个指标配置权值,或者基于其他预配置的指标评价策略,通过实时计算仿真过程中不同的匹配电路的综合评分,得到最高综合评分时对应的指标值和匹配电路的元件值。上述匹配电路具体包括需要匹配的电子器件,所述需要匹配的电子器件包括以下其中一种:电容、电感、电阻。所述匹配电路为“π”型匹配电路。
其中,上述指标包括S2P参数,该S2P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种:S参数、Z参数、Y参数和H参数。其中,S参数也就是散射参数,S参数用于评估反射信号和传送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的信息,S参数主要包括 S11、S12、S21和S22。其中,S12用于表示传输中的反向隔离度,用于描述器件输出端的信号对输入端的影响。S21用于表示传输中的增益或插损,增益是由于元件或器件的插入而发生的负载功率增加,插损是由于元件或器件的插入而发生的负载功率损耗。S11用于表示输入端的回波损耗,可以描述为输入端射频信号的入射功率与反射功率的比值。S22用于表示输出端的回波损耗,可以描述为输出端射频信号的入射功率与反射功率的比值。其中,Z参数也就是阻抗参数,用于表示二端口网络中的阻抗大小,阻抗参数与二端口网络的结构与参数值有关,与外部网络无关。阻抗参数主要包括Z11,Z21,Z12,Z22。其中,Z11 表示输出端口开路时的输入阻抗,Z12表示输入端口开路时的转移阻抗,Z21表示表示输出端口开路时的转移阻抗,Z22表示输入端口开路时的输出阻抗。其中,Y参数也就是导纳参数,用于表示二端口网络中端口短路时的导纳值。阻抗参数主要包括Y11,Y12,Y21,Y22。其中,Y11表示输出端口短路时的输入导纳,Y12表示输入端口短路时的转移导纳,Y21表示输入端口短路时的转移导纳,Y22表示输入端口短路时的输出导纳。其中,H参数也就是混合参数,用于表示端口网络中端口短路时,与二端口网络电流电压相关的参数。混合参数主要包括H11,H12,H21,H22。其中,H11表示输出端口短路时的输入阻抗,H12表示输入端口开路时的反向转移电压比,H21表示输出端口短路时的正向转移电流比,H22表示输入端口开路时的输出导纳。
步骤1105: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确定所述目标发射链路的插损;
步骤1106: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目标发射链路的插损、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规格参数和所述射频收发器的信号发射端口的规格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发射链路的最大发射功率。
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工作频率有关。
[Lfs](dB)=32.44+20lgd(km)+20lgf(MHz)
式中Lfs为传输损耗,d为传输距离,频率f的单位以MHz计算。
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亦称衰减)只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d有关,当f或d增大一倍时,[Lfs]将分别增加6dB。路径损耗是随着传输距离增大而增大。无线传输距离计算
Pr(dBm)=Pt(dBm)-Ct(dB)+Gt(dB)-LFS(dB)+Gr(dB)-Cr(dB)
其中,Pr表示接受端灵敏度,Pt表示发送端功率,Cr表示接收端接头和电缆损耗,Ct表示发送端接头和电缆损耗,Gr表示接受端天线增益,Gt表示发送端天线增益,LFS:自由空间损耗,将路径损耗公式代入并且确定其他固定参数就可以得到发射功率和传输距离的关系。
可以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首先划分目标发射链路为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然后,创建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然后,根据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确定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其次,调用第一仿真模块根据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仿真得到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和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再次,根据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和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确定目标发射链路的插损,最后,根据目标发射链路的插损、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规格参数和射频收发器的信号发射端口的规格参数,确定目标发射链路的最大发射功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现有链路预算模型的基础上,将对链路预算结果影响较大的部分(滤波器、PA或双工器、开关、走线)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计算出精确的路径损耗,从而精确地计算出发射通路的最大发射功率,判断电子设备的TIS是否可以满足空中下载技术OTA指标,整个过程只需PCB文件参数及制板参数,提高最大发射功率计算的精确度和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测试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包括:所述测试设备提取所述第一电路的电路拓扑描述信息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电路拓扑描述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电路拓扑描述信息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电路拓扑描述信息,生成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在所述第一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模型的预设位置添加极化Port 端口;按照印刷电路板PCB的生产参数对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的PCB叠层进行设置,得到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
其中,所述预设位置为第一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和第二电路的参考电路模型的两侧的端口的位置。
可见,本示例中,测试设备能够根据电路文件创建适配实际电路的拓扑的电路模型,从而为后续仿真提供基础模型,提高仿真准确度,此外,由于划分后的电路端口信息和叠层信息缺失,故而需要重新设置该端口信息和叠层信息,以使得划分的电路的拓扑信息尽可能完善,提高仿真全面性和准确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确定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包括:所述测试设备调用第二仿真模块仿真所述第一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和所述第二电路的目标电路模型,得到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
其中,上述第二仿真模块的仿真过程具体可以是ADS EM仿真。
可见,本示例中,测试设备能够将第一第二电路的电路拓扑信息转换为第一仿真模块能够识别的仿真参数集,从而实现对第一第二电路的仿真,提高仿真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测试设备调用第一仿真模块根据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和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仿真得到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包括:所述测试设备调用第一仿真模块新建原理图,在所述原理图上创建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和目标频段的第二二端口网络模型,将所述第二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导入所述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仿真得到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将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所述第一电路的仿真参数集导入所述第二二端口网络模型,仿真得到所述第一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
其中,第一仿真模块的上述处理过程又称为原理图仿真。所述目标频段可以是LTE中的各个频段,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其中,二端口网络模型指的是端口数等于2的多端网络,二端口网络的一个端口为输入端口,用于接收信号或能量,另一个端口为输出端口,用于输出信号或能量。具体地,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如图11b所示,该二端口网络模型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一个器件模型,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电阻,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的电阻的阻抗值均等于50欧姆。电路参数导入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指的是将仿真参数集作为该器件模型的电路参数。可见,在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中,在器件模型的电路参数已知、两端口的阻抗值也已知的情况下,即可直接通过仿真软件在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的各类指标的预设条件的约束下,仿真出第一或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即可调匹配网络的元件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二端口网络模型不限于图11b所示的结构,图11b所述的结构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示例。
可见,本示例中,由于第二电路对应射频电路的公共部分,该部分频段宽,所以需要先仿真该第二电路,再基于第二电路仿真每个频段的第一电路。如此可以提高仿真结果的准确度和适配性。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测试设备划分所述目标发射链路为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测试设备获取所述射频电路的原始格式的电路图文件;转换所述原始格式的电路图文件为目标格式的电路图文件,所述目标格式为所述第二仿真模块能够识别的格式。
其中,射频电路的原始文件为PCB文件,所述目标格式包括ODB++。
可见,本示例中,通过格式转化,可以快速将射频电路的原始文件转换成仿真软件能够识别的ODB++ 格式的文件,从而实现自动仿真。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发射链路的插损、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规格参数和所述射频收发器的信号发射端口的规格参数,确定所述目标发射链路的最大发射功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测试设备将具有所述第一电路的的参考匹配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焊接至所述PCB上进行实际测试,得到测试结果;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测试结果在所述第一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的器件的参考元件值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得到所述第一第二电路的参考匹配电路的器件的目标元件值。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测试设备将具有参考匹配电路焊接至PCB上进行实际测试,得到一个测试结果,然后基于该测试结果进行微调,这样可得到更精准的匹配参数,进而提升了仿真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移动终端包括:相互耦合的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可具有一个或多个。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移动终端包括:监测单元1301和调整单元1302,其中,
所述监测单元1301,用于监测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情况。
所述调整单元1302,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方案预设了若干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在监测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由于射频静态工作点是否变更与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情况之间灵活适应,这使得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也变得灵活,且与当前场景可较紧密匹配,而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与终端功耗是紧密关联的,因此上述方案有利于对移动终端功耗进行更灵活的控制,进而有利于在很多场景下提升移动终端续航能力。
可选的,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
可选的,在所述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方面,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增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1302具体用于,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可选的,所述调整单元1302还具体用于: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运行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应用appx的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述Rand1(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1(i)为正整数,所述N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历史运行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应用appx第i次运行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appx为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的任意应用。
可选的,所述调整单元1302还具体用于: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通信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i)为正整数,所述M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次数, 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
或者,
通信对象ppy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3(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3(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5,所述Rand4(j)表示基于j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4(j)大于0且小于1,其中,所述M1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 ppx的历史独占式通信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i次独占式通信的时长,所述M2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ppx的历史并行式通信总次数,Tj表示所述通信对象ppy第j次并行式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ppy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独占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只有通信对象ppy 这个唯一一个通信对象,而并行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同时有包括通信对象ppy在内的至少两个通信对象。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上述计算机包括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计算机程序的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程序可操作来使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为一个软件安装包,上述计算机包括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条件;
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预设条件,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的变更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预设条件,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包括: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增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运行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应用的历史运行总积分所述Rand1(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1(i)为正整数,所述N表示所述通信应用在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历史运行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应用第i次运行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为所述移动终端中安装的任意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属于用户自定义参数;或历史通信总时长越长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时长所落入时长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越多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或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落入积分区间的中心值越大的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越高;
其中,通信对象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i)为正整数,所述M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的历史通信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第i次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
或者,
通信对象的历史通信总积分所述Rand3(i)表示基于i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3(i)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5,所述Rand4(j)表示基于j计算得到的随机函数值,所述Rand4(j)大于0且小于1,其中,所述M1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的历史独占式通信总次数,Ti表示所述通信对象第i次独占式通信的时长,所述M2表示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通信对象的历史并行式通信总次数,Tj表示所述通信对象第j次并行式通信的时长,所述通信应用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任意一个通信对象,独占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只有通信对象这个唯一一个通信对象,而并行式通信时段内所述移动终端同时有包括通信对象在内的至少两个通信对象。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的满足情况;
调整单元,用于在监测到所述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变更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变更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发生变化、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发生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增大的情况下,降低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切换驻网基站的频度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时段的工作繁忙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处天气环境的信号干扰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功耗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所运行通信应用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之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
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通信对象的重要性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或者,所述调整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增大的情况下,减小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在监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当前平均流量等级减小的情况下,增大所述移动终端的射频静态工作点。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合的处理器和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70854.6A CN109714810B (zh) | 2018-10-29 | 2018-10-29 |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70854.6A CN109714810B (zh) | 2018-10-29 | 2018-10-29 |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14810A true CN109714810A (zh) | 2019-05-03 |
CN109714810B CN109714810B (zh) | 2022-03-22 |
Family
ID=66254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70854.6A Active CN109714810B (zh) | 2018-10-29 | 2018-10-29 |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1481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6530A (zh) * | 2019-10-28 | 2019-12-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邻频干扰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60467A (ja) * | 1988-04-12 | 1989-10-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680822A (zh) * | 2016-01-06 | 2016-06-15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高q值、电感值与工作频率范围可调谐的有源电感 |
CN106060905A (zh) * | 2016-05-17 | 2016-10-2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移动终端射频功耗的方法及装置 |
CN107196337A (zh) * | 2017-06-29 | 2017-09-22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 一种孤岛静态工作点校验方法及系统 |
CN108710429A (zh) * | 2018-05-22 | 2018-10-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功耗调节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18
- 2018-10-29 CN CN201811270854.6A patent/CN1097148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260467A (ja) * | 1988-04-12 | 1989-10-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680822A (zh) * | 2016-01-06 | 2016-06-15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高q值、电感值与工作频率范围可调谐的有源电感 |
CN106060905A (zh) * | 2016-05-17 | 2016-10-2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改善移动终端射频功耗的方法及装置 |
CN107196337A (zh) * | 2017-06-29 | 2017-09-22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 一种孤岛静态工作点校验方法及系统 |
CN108710429A (zh) * | 2018-05-22 | 2018-10-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功耗调节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6530A (zh) * | 2019-10-28 | 2019-12-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邻频干扰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14810B (zh) | 2022-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64798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MX2014013713A (es) | Procedimiento para conectar/desconectar de manera inteligente antena de terminal móvil y terminal movil correspondiente. | |
CN108923867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8964695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3379553B (zh) | 一种提高通信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966242B (zh) | 窄带物联网的覆盖估计方法和装置 | |
CN110535490B (zh) | 一种电力线通信中的阻抗匹配系统及方法 | |
CN108833701B (zh) | 一种天线控制方法、天线系统及终端 | |
CN110504977A (zh) | 一种多频段阻抗匹配电路及无线射频系统 | |
CN211880379U (zh) | 射频接收模组、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 |
CN108964801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9714810B (zh) | 移动终端功耗控制方法和相关产品 | |
CN209787173U (zh) | 一种射频电路及终端 | |
CN108964793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7733450A (zh) | 射频前端电路和移动终端设备 | |
CN108900260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9041094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1860371B (zh) | 无线发射装置及无线终端 | |
CN106374964A (zh) | 无线通信模块及其降低辐射杂散的方法 | |
CN109041096B (zh) | 射频电路仿真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9120353A (zh) | 射频电路仿真方法、射频电路仿真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9041095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2737628A (zh) |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 |
CN108923868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08964816B (zh) | 射频电路调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