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0856A -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90856A
CN109690856A CN201780049548.7A CN201780049548A CN109690856A CN 109690856 A CN109690856 A CN 109690856A CN 201780049548 A CN201780049548 A CN 201780049548A CN 109690856 A CN109690856 A CN 1096908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doublet
battery pack
concatermer
residual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5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武司
铃木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yre Co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yr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yre Co filed Critical Toyo Tyre Co
Publication of CN109690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08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54Reclaiming serviceable parts of waste accumula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9Measuring internal impedance, internal conductance or related variab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2Determining battery ageing or deterioration, e.g. state of heal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4Recycling of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对作为构成串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A、B、C)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步骤S11)。接着,基于剩余容量,从作为候补的多个电池(A、B、C)中选择构成串联体的电池(A、B)(步骤S12)。在此,仅选择各电池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电池(A、B)。接着,仅将所选择的电池(A、B)串联连接而形成串联体(步骤S13)。

Description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密闭型二次电池(以下有时简称为“二次电池”)不仅用作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的电源,还可用作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用途的电源。作为电动车辆用途,而使用连接多个二次电池而构成的电池组。即使在车辆成为废车的情况下,有些搭载的电池组还是能够使用的状态。另外,即使在因构成电池组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的不良而更换了电池组的情况下,也存在不良的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处于能够使用的状态的情况。这样,提出了对使用后被回收的二次电池(以下有时称为使用过的电池)不丢弃并进行重复使用的方案。
回收的大量使用过的电池混杂有在各种环境下使用过的电池,因此电池的劣化程度不同。因而,根据电池的组合方法不同,与新电池之间进行组合的情况相比,有时会显著加速劣化。作为涉及电池的重复使用的文献,有专利文献1及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电池内部电阻进行测量,并丢弃内部电阻达到阈值以上的电池。但是,难以仅参照内部电阻来分选电池。即使内部电阻低,根据电池的连接方法不同,有时也会加速劣化。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果电池的容量低于丢弃阈值,则丢弃电池。但是,可认为即使容量少也可能通过电池的连接方法来抑制劣化而能够使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5-1033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5-238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劣化的、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下面的手段。
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对作为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的步骤;基于所述剩余容量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以及仅将所选择的电池串联连接而形成所述串联体的步骤,在选择所述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电池。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对作为构成所述并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内部电阻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的步骤;用所述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所述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的步骤;基于所述评价值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以及仅将所选择的电池并联连接而形成所述并联体的步骤,在选择所述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对作为构成所述电池组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内部电阻以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的步骤;用所述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所述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的步骤;基于所述评价值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仅将所选择的电池并联连接而形成所述并联体的步骤;以及基于所述剩余容量从所述多个并联体中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仅将所选择的并联体串联连接而形成所述串联体的步骤,在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在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的步骤中,仅选择各并联体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并联体。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且满足如下的关系: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且满足如下的关系: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而得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满足以下关系:对于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的评价值而言,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执行本公开的剩余容量预测方法及剩余活性物质的量的测量的系统一例的框图。
图2A是示意地示出密闭型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B是沿着图2A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曲线和基准曲线的图表。
图4是表示通过拟合处理求出的第二曲线的图表。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使用本公开的电池组的系统进行说明。
图1表示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辆的系统。该系统具备将由多个密闭型二次电池2构成的电池组收容在壳体内而成的电池模块1。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二次电池2以两并两串的方式连接,但电池的数量、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在图1中仅表示有一个电池模块1,但实际上装备成含多个电池模块1的电池组。在电池组中,多个电池模块1串联连接,它们与控制器等各种设备一同被收容在壳体内。电池组的壳体形成为适合车载的形状,例如与车辆的底盘形状匹配的形状。
图2所示的二次电池2构成为:在密闭的外装体21的内部收容有电极组22的单电池(cell;单元)。电极组22具有:正极23和负极24以在它们之间夹入隔膜(separator)25的方式进行层叠或卷绕而成的结构,在隔膜25中保持有电解液。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2是使用铝层压箔等层压膜作为外装体21的层压电池,具体而言,是容量为1.44Ah的层压型锂离子二次电池。二次电池2形成为整体呈薄型的长方体形状,X、Y、以及Z方向分别相当于二次电池2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另外,Z方向也是正极23和负极24的厚度方向。
在二次电池2中,安装有检测该二次电池2的变形的检测传感器5。检测传感器5具备贴附于二次电池2的高分子基质层3、和检测部4。高分子基质层3分散地含有根据该高分子基质层3的变形而对外场赋予变化的填料。本实施方式的高分子基质层3由能够柔软地变形的弹性体材料形成为片状。检测部4检测外场的变化。若二次电池2膨胀变形,则高分子基质层3与之相应地变形,通过检测部4检测外场随着该高分子基质层3变形的变化。这样,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二次电池2的变形。
在图2的例中,在二次电池2的外装体21上贴附有高分子基质层3,因此能够根据外装体21的变形(主要是膨胀)而使高分子基质层3变形。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二次电池2的电极组22贴附高分子基质层3,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根据电极组22的变形(主要是膨胀)而使高分子基质层3变形。检测的二次电池2的变形可以是外装体21以及电极组22的任意的变形。
通过检测传感器5检测的信号被传送至控制装置6,由此,关于二次电池2的变形的信息被供给至控制装置6。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使用了使用过的二次电池2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发明人等的研究结果判明了以下的情况。
1)在串联连接电池的情况下,向各电池流动相同的电流。即,处于串联连接关系的电池,如果剩余容量不相同,则在放电时,容量最少的电池陷入过放电状态,加速电池劣化。在与容量最少的电池相应地停止放电的情况下,由于其它的电池还剩余容量就停止放电,因此不能高效地使用电池。另一方面,在充电时,容量最少的电池达到过充电状态。达到过充电状态的电池增加破裂、起火的危险。在容量最少的电池达到充满电状态时停止充电的情况下,其它的电池在未被充分地充电的状态下停止充电,从而不能高效地使用电池。即,在重复利用使用过的电池构成电池组的情况下,必须分选电池的剩余容量一致的电池进行串联连接。
2)如果长期使用电池,则电解液的分解物等堆积于电极表面,电池的内部电阻会上升。在并联电池的情况下,处于并联关系的电池的电压相同。即,在对处于并联关系的内部电阻不同的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情况下,由于各自的电池的电阻不同,从而向各个电池流动不同的电流。向并联的电池中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大的电池流动的电流小,电流集中于内部电阻小的电池。即,会向电阻低的健全的电池流动大电流,在该大电流下的充放电会导致加速健全的电池的劣化。为了抑制电池的劣化,而需要用电池的内部电阻一致的电池来构成并联连接。另外,在电池中容许的电流值(不加速劣化的电流值)由电池内部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值来确定。在向电池流动了相同的电流的情况下,由于活性物质的失活等而使有效的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减少的电池与活性物质的量未减少的电池相比,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值变大。即,为了抑制电池劣化,而需要以使每单位有效的残存活性物质的电流值相同的方式连接电池。为此,需要以使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电池的内部电阻的倒数的值相同的方式分选使用过的电池。
3)当电池充电时,储存离子的活性物质膨胀。因此,伴随着电池的充放电,电极活性物质、进而电池自身进行膨胀收缩。该膨胀收缩量与所存储的离子的量相关,通过观察电池的厚度变化从而能够测定电池的剩余容量。
4)根据电池的膨胀变动而能够推算有助于充放电的有效的活性物质的量。
上述结论可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获得。
<电池A;新的电池>
首先,准备了电压及额定容量相同的市售的民用锂离子电池(3.0V~4.2V;额定容量1440mAh)。将新电池命名为电池A。
<电池B;高温保存劣化处理过的电池>
用288mA的电流对上述市售的民用电池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并在保持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在60℃的恒温槽中保存了一个月时间。之后,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再次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讲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劣化后的放电容量。将该劣化处理过的电池命名为电池B。
<电池C;循环劣化处理过的电池>
对上述市售的民用电池反复300次的如下的充放电循环:用1440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用1440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之后,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劣化后的放电容量。将该劣化处理过的电池命名为电池C。
<剩余容量的测定>
测量了上述市售的民用电池2的充放电中的厚度变化。使用与该二次电池2的变形相关的信息来预测二次电池2的剩余容量。具体而言,在预测剩余容量的时间点之前的充放电循环C1中检测二次电池2的变形,求出表示该二次电池2的充放电容量与变形量的关系的第一曲线(步骤1)。充放电容量是放电容量和充电容量的总称,在此示出的例子为自充满电状态起的放电容量。图3的图表示出了在充放电循环C1中求出的、表示二次电池2的自充满电状态起的放电容量与变形量的关系的第一曲线L1。
基准曲线LS表示规定的基准状态下的二次电池2的充放电容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自充满电状态起的放电容量)与变形量的关系。基准曲线LS将未劣化的初始阶段的二次电池2为基准状态,例如使用制造时或者出厂前的二次电池2来求出。
第一曲线L1以及基准曲线LS由于电极的阶段变化,呈图3所示的含有一些凹凸(斜度的变化)的形状。已知例如在负极使用石墨(graphite)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该石墨的晶体状态会随着从充满电状态起进行放电而依次进行阶段变化。这是由于石墨烯层之间的距离随着锂离子的插入量而阶段性地扩大,从而引起负极活性物质膨胀。总而言之,由于阶段变化而引起活性物质的体积阶段性地变化,这反映在第一曲线L1和基准曲线LS中。
在上述步骤1之后,将基准曲线LS与第一曲线L1进行拟合处理而求出第二曲线L2(步骤2)。如上所述,在上述步骤1中求出第一曲线L1,在劣化前的基准状态下预先求出基准曲线LS。能够利用最小二乘法等通用的方法来进行拟合处理。图4的图表表示通过拟合处理求出的第二曲线L2。在拟合处理中,使如下四个参数变化:相当于基准曲线LS的X轴方向的长度的放大率的“充放电容量的放大率Xr”、相当于基准曲线LS的X轴方向的偏移量的“充放电容量的偏移量Xs”、相当于基准曲线LS的Y轴方向的长度的放大率的“变形量的放大率Yr”、以及相当于基准曲线LS的Y轴方向的偏移量的“变形量的偏移量Ys”。
然后,在充放电循环C1之后的充放电循环C2中检测二次电池2的变形量Tm(步骤3)。在上述步骤1~3之后,如图4所示,基于第二曲线L2取得二次电池2的与变形量Tm对应的充放电容量Qm,求出该第二曲线L2中的完全放电状态的充放电容量Qd与充放电容量Qm的差作为剩余容量Qr(步骤4)。从完全放电状态的充放电容量Qd中减去充放电容量Qm所获得的剩余容量Qr作为在该时间点的剩余容量的预测值。
即,基于检测的二次电池2的变形量Tm和通过上述的拟合处理求出的第二曲线L2取得充放电容量Qm,根据该充放电容量Qm和充放电容量Qd求出剩余容量Qr。当然,剩余容量的测量优选上述方法,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现有已知的其它方法。
<有效的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的测定>
测量了上述市售的民用电池2的充放电中的厚度变化。从4.2V的充满电状态开始到达到3.0V的完全放电为止的电池的厚度变化的变动如图3所示的基准曲线LS那样。在基准曲线LS中能够确认斜率变化的点。如上述所述,这是由负极石墨的阶段变化引起的。负极的阶段由锂原子的数量相对于碳原子来确定,因此该区间的容量与有助于放电的负极活性物质的量相关。即,关于放电时的P1与P2之间的容量,通过在劣化前和劣化后进行比较,从而能够测量在劣化后所使用的有效的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劣化后的P1与P2之间的容量]/[劣化前的P1与P2之间的容量]
<电池内部电阻的测定>
通过在电池的充电深度为50%的状态下,使用恒定电流放电了10秒钟时所测定的电压的结果和下述公式进行计算,来测定电池的内部电阻。
内部电阻[Ω]=(流动电流前的电压-10秒后的电压)/流动的电流值
<电池A~C的特性>
在表1中示出电池A、B、C的特性。
[表1]
实施例
为了具体地示出本公开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和效果,而对下述实施例进行了下述的评价。
(1)容量维持率
测量初始电池容量,并且测量反复循环了300次充放电后的放电容量,并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了容量维持率。
容量维持率[%]=30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初始电池容量×100
<两串>
实施例1
将电池A和电池B串联连接构成串联体。
将该串联体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初始容量。之后,反复300次的如下的充放电循环:用1440mA(1C)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用1440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然后,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72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288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劣化容量。
基准1
将两个电池A串联连接构成一个串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比较例1
将电池A和电池C串联连接构成一个串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两并>
实施例2
将电池A和电池C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并联体。
将该并联体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初始容量。之后,反复300次的如下的充放电循环:用2880mA(1C)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用2880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然后,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4.2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3.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劣化容量。
基准2
将两个电池A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并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比较例2
将电池A和电池B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并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比较例3
将电池B和电池C并联连接构成一个并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2相同。
<两并两串>
实施例3
将电池A和电池C并联连接的并联体、与两个电池B并联连接的并联体串联连接构成一个串联体。
将该串联体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初始容量。之后,反复300次的如下的充放电循环:用2880mA(1C)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用2880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然后,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到8.4V(在达到144mA的电流值时结束),之后使用576mA的电流恒定电流放电到6.0V,将此时的放电容量作为劣化容量。
基准3
将两个并联连接了两个电池A的并联体串联连接构成一个串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比较例4
将电池A和电池B并联连接的并联体、与电池B和电池C并联连接的并联体串联连接构成一个串联体。初始容量及劣化容量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串联连接的容量差的计算>
串联连接的容量差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串联连接的容量差[%]=[容量相对于处于串联连接关系的电池中的最大容量值的差的绝对值]/[最大容量值]×100,
在实施例1中,为|1440-1322|/1440×100=8.19444…≒8.2%。
在实施例3中,并联体的容量是电池容量的合计。成为最大容量的是电池A与电池C的并联体,其容量是1440+1263=2703mAh。容量差的绝对值是|(电池A的容量+电池C的容量)-(电池B的容量+电池B的容量)|=|(1440+1263)-(1322+1322)|=59。因而,实施例3的容量差[%]是59/2703×100=2.18276%≒2.2%。
<并联的评价值差的计算>
评价值是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内部电阻的倒数得到的值。
并联的评价值差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并联的评价值差[%]=[评价值相对于处于并联关系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最大评价值]×100,
在实施例2中,为|电池A的评价值-电池C的评价值|/电池C的评价值×100=|0.000666667-0.000727484|/0.000727484×100=8.36≒8.4%。
[表2]
<电池劣化的判定>
关于抑制电池的劣化,将循环300次后的容量维持率是负3%以内的情况判断为“抑制劣化”,将其以外的情况判断为“加速劣化”。即,由于在新电池彼此的组合即基准1、2、3中容量维持率是95%,因此可以说容量维持率是92%以上的排列方法抑制劣化。
关于串联连接的实施例1、基准1、比较例1,串联连接的容量差不足10%的实施例1的容量维持率是94%。实施例1中,相对于基准1的容量维持率为95%而言减少3%以内的容量,因此能够判断为抑制劣化。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容量维持率是89%,比基准1劣化6%容量,因此可以认为加速了劣化。这可以认为这是由于比较例1中的电池C在充电时处于过充电状态、在放电时处于过放电状态,加速了电池劣化。另外,比较例1示出初始容量1300mAh大幅度超过电池C单体容量1263mAh,是过充电状态。
关于并联连接的实施例2、基准2、比较例2、3,在比较例2、3中,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内部电阻的倒数而得的评价值的差超过10%,各个容量维持率是87%、81%,能够判断为比基准2显著劣化。这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在比较例2、3中,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加速了劣化。另一方面,关于评价值的差是10%以内的实施例2,其容量维持率是95%,超过判断基准92%,能够判断为未劣化。
关于进行了并联及串联连接的实施例3、基准3、比较例4,在比较例4中,串联连接的容量差是10%以内,但是并联的评价值的差超过10%,容量维持率是85%,低于判断基准92%。尤其是在实施例3和比较例4中,关于使用的电池,尽管都是A为一个、B为两个、C为一个这样相同的结构,但是由于排列方法不同,再利用时的劣化程度显著不同。
鉴于上述情况,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优选按照图5~图7所示的方法进行。
例如,在如实施例1那样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如图5所示,对作为构成串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A、B、C)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步骤S11)。接着,基于剩余容量从作为候补的多个电池(A、B、C)中选择构成串联体的电池(A、B)(步骤S12)。接着,仅将所选择的电池(A、B)串联连接而形成串联体(步骤S13)。在此,在选择电池的步骤S12中,仅选择各电池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电池(A、B)。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另外,如实施例2那样,在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如图6所示,对作为构成并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A、B、C)测量各自的内部电阻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步骤S21)。接着,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步骤S22)。接着,基于评价值从作为候补的多个电池(A、B、C)中选择构成并联体的电池(A、C)(步骤S23)。接着,仅将所选择的电池(A、C)并联连接而形成并联体(步骤S24)。在此,在选择电池的步骤S23中,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A、C)。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另外,如实施例3那样,在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中,该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如图7所示,对作为构成电池组的候补的多个电池(A、B、B、C)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内部电阻以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步骤S31)。接着,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步骤S32)。接着,基于评价值从作为候补的多个电池(A、B、B、C)中选择构成并联体的电池[(A,C)、(B,B)],仅将所选择的电池并联连接而形成并联体[(A,C)、(B,B)](步骤S33)。在此,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A,C)、(B,B)]。接着,基于剩余容量从多个并联体[(A,C)、(B,B)]中选择构成串联体的并联体,仅将所选择的并联体串联连接而形成串联体(步骤S34)。在此,仅选择各并联体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串联体的并联体[(A,C)、(B,B)]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并联体。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能够制造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在本实施方式中,剩余容量是检测电池的变形,并基于变形量来测定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残存活性物质的量是检测电池的变形,并基于变形量来测定的。
剩余容量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都可以通过利用设置于电池的传感器检测电池的厚度变化来测定,是有用的。具体而言,检测电池的变形的单元包括:含有磁性填料的高分子基质层3、以及检测磁场伴随着高分子基质层3的变形而变化的检测部4。
本公开也能够特定作为电池组。
即,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且满足如下的关系: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且满足如下的关系: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而得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组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满足以下关系:对于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而得的评价值而言,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内部电阻低的电池的每单位活性物质的电流量增大而加速劣化的问题,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剩余容量少的电池过充电及过放电而加速劣化的问题,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利用使用过的电池也不加速劣化的电池组。
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所使用的活性物质,使用能够电化学地插入以及脱离锂离子的物质。为了获得如上所述的含有凹凸的形状的第一曲线L1、基准曲线LS,优选使用含有例如石墨或硬碳、软碳、硅、硫等的负极,这其中更优选使用含有石墨的负极。另外,作为正极所使用的活性物质,例示有LiCoO2、LiMn2O4、LiNiO2,Li(MnAl)2O4、Li(NiCoAl)O2、LiFePO4、Li(NiMnCo)O2等。
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正极23和负极24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图2B中的上下方向)上,在与电极组22相对的外装体21的壁部28a贴附有高分子基质层3。壁部28a的外表面相当于外装体21的上表面。高分子基质层3夹着壁部28a与电极组22相对,并与电极组22的上表面平行地配置。电极膨胀是由于电极组22随着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而厚度变化引起的,因此在Z方向上的作用较大。因此,在将高分子基质层3贴附在壁部28a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电极膨胀,进而能够高精度地预测二次电池2的剩余容量。
另外,也可以从正极23和负极24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对电极组22贴附高分子基质层3。由此,即使在由金属罐等坚固的材料形成外装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该电极组22的膨胀、即电极膨胀,进而能够高精度地预测二次电池2的剩余容量。
检测部4配置在能够检测外场的变化的位置,优选地,贴附在难以受到因二次电池2的膨胀造成的影响的较坚固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在与壁部28a相对的电池模块的壳体11的内表面上贴附有检测部4。电池模块的壳体11由例如金属或塑料形成,有时也使用层压膜。在附图中,检测部4与高分子基质层3接近配置,但也可以远离高分子基质层3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高分子基质层3含有作为上述填料的磁性填料,检测部4检测作为上述外场的磁场的变化的例子。在该情况下,高分子基质层3优选为使磁性填料分散于由弹性体成分组成的基质中而成的磁性弹性体层。
作为磁性填料,可列举稀土族类、铁类、钴类、镍类、氧化物类等,但优选能够获得更高磁力的稀土族类。磁性填料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以是球状、扁平状、针状、柱状、以及不定形中的任一形状。磁性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2~500μm,更优选为0.1~400μm,进一步优选为0.5~300μm。若平均粒径不足0.02μm,则磁性填料的磁特性有降低的倾向,若平均粒径超过500μm,则磁性弹性体层的机械特性有降低而变脆的倾向。
磁性填料可以在磁化后导入弹性体中,但优选在导入弹性体后磁化。通过在导入弹性体后磁化,从而使磁石的极性的控制变得容易,磁场的检测变得容易。
弹性体成分可以使用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弹性体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热塑性弹性体,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聚丁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异戊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氟橡胶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另外,作为热固性弹性体,可以列举例如聚异戊二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乙烯-丙烯橡胶等二烯类合成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丁基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氟橡胶、硅橡胶、氯醇橡胶等非二烯类合成橡胶、以及天然橡胶等。其中优选热固性弹性体,这是由于其能够抑制磁性弹性体伴随电池的发热、过负荷的的永久变形(日文:へたり)。进一步优选聚氨酯橡胶(也称为聚氨酯弹性体)或硅橡胶(也称为有机硅弹性体)。
聚氨酯弹性体通过使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反应来获得。在使用聚氨酯弹性体作为弹性体成分的情况下,混合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和磁性填料,并将异氰酸酯成分混入其中从而获得混合液。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异氰酸酯成分中混合磁性填料,并混合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来获得混合液。能够通过将该混合液浇铸至进行了脱模处理的模具内,之后加热至固化温度而使其固化,来制造磁性弹性体。另外,在使用有机硅弹性体作为弹性体成分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有机硅弹性体的前体中加入磁性填料并混合,注入模具内,之后加热而使其固化,由此来制造磁性弹性体。另外,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溶剂。
作为能够用于聚氨酯弹性体的异氰酸酯成分,可以使用聚氨酯的领域中公知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2,2’-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间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乙烯二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二异氰酸酯。它们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异氰酸酯成分可以为氨酯改性、脲基甲酸酯改性、缩二脲改性、以及异氰脲酸酯改性等改性化的成分。异氰酸酯成分优选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更优选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
作为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可以使用聚氨酯的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以聚四亚甲基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等为代表的聚醚多元醇,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乙二醇酯、3-甲基-1,5-戊烷二醇己二酸酯为代表的聚酯多元醇、以聚己内酯多元醇、聚己内酯二醇这样的聚酯二醇与碳酸亚烷基酯的反应物等为例的聚酯聚碳酸酯多元醇、使碳酸亚乙酯与多元醇反应且接着使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与有机二羧酸反应而成的聚酯聚碳酸酯多元醇、通过多羟基化合物与碳酸芳基酯的酯交换反应获得的聚碳酸酯多元醇等高分子量多元醇。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除了上述的高分子量多元醇成分,也可以使用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3-甲基-1,5-戊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4-双(2-羟乙氧基)苯、三羟甲基丙烷、甘油、1,2,6-己三醇、季戊四醇、四羟甲基环己烷、甲基葡萄糖苷、山梨糖醇、甘露醇、半乳糖醇、蔗糖、2,2,6,6-四(羟甲基)环己醇、以及三乙醇胺等低分子量多元醇成分、乙二胺、甲苯二胺、二苯基甲烷二胺、二亚乙基三胺等低分子量多胺成分。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进一步地,也可以混合以4,4’-亚甲基双(邻氯苯胺)(MOCA)、2,6-二氯对苯二胺、4,4’-亚甲基双(2,3-二氯苯胺)、3,5-双(甲硫基)-2,4-甲苯二胺、3,5-双(甲硫基)-2,6-甲苯二胺、3,5-二乙基甲苯-2,4-二胺、3,5-二乙基甲苯-2,6-二胺、三亚甲基二醇二对氨基苯甲酸酯、聚四氢呋喃二对氨基苯甲酸酯、1,2-双(2-氨基苯基硫基)乙烷、4,4’-二氨基-3,3’-二乙基-5,5’-二甲基二苯基甲烷、N,N’-二仲丁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3,3’-二乙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3,3’-二乙基-5,5’-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3,3’-二异丙基-5,5’-二甲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3,3’,5,5’-四乙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3,3’,5,5’-四异丙基二苯基甲烷、间苯二甲胺、N,N’-二仲丁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以及对苯二甲胺等为例的多胺类。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优选为聚四亚甲基二醇、聚丙二醇、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3-甲基-1,5-戊烷二醇己二酸酯,更优选为聚丙二醇、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
异氰酸酯成分与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的组合优选为,作为异氰酸酯成分的、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以及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与作为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的、聚四亚甲基二醇、聚丙二醇、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以及3-甲基-1,5-戊烷二醇己二酸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更优选作为异氰酸酯成分的、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或2,6-甲苯二异氰酸酯,与作为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的、聚丙二醇、和/或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的组合。
高分子基质层3可以是含有分散的填料和气泡的发泡体。作为发泡体,可以使用一般的树脂泡沫,但若考虑压缩永久变形等特性则优选使用热固性树脂泡沫。作为热固性树脂泡沫,可列举聚氨酯树脂泡沫、硅树脂泡沫等,其中优选聚氨酯树脂泡沫。在聚氨酯树脂泡沫中,可以使用上述的异氰酸酯成分、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
磁性弹性体中的磁性填料的量相对于弹性体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1~450重量份,更优选为2~400重量份。若其不足1重量份,则有变得难以检测磁场的变化的倾向,若超过450重量份,则有磁性弹性体自身变脆的情况。
以磁性填料的防锈等为目的,可以以不损害高分子基质层3的柔软性的程度,设置密封高分子基质层3的密封材料。密封材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聚丁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异戊二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氟类热塑性弹性体、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氯化聚乙烯、氟树脂、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等。另外,作为热固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异戊二烯橡胶、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二烯类合成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氟橡胶、硅橡胶、氯醇橡胶等非二烯类橡胶、天然橡胶、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环氧树脂等。这些膜可以层叠,另外,也可以是含有在铝箔等金属箔、上述膜上蒸镀有金属的金属蒸镀膜的膜。
高分子基质层3也可以在其厚度方向上填料不均匀分布。例如,高分子基质层3也可以是由填料相对较多的一方侧的区域、和填料相对较少的另一方侧的区域的两层组成的结构。在含有大量填料的一方侧的区域中,由于外场相对于高分子基质层3的较小的变形的变化变大,因此传感器相对于较低的内压的灵敏度提高。另外,填料相对较少的另一方侧的区域较柔软且容易运动,通过贴附在该区域,高分子基质层3(尤其是一方侧的区域)会变得容易变形。
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优选超过50,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在该情况下,另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不足50。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最大为100,另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最小为0。因此,可以是含有填料的弹性体层、和不含有填料的弹性体层的层叠体结构。对于填料的不均匀分布,可以使用在向弹性体成分中导入填料后,在室温或者规定的温度下静置,利用该填料的重量使其自然沉淀的方法,通过使静置的温度、时间变化,能够调整填料不均匀分布率。也可以使用像离心力、磁力这样的物理性的力,使填料不均匀分布。或者,也可以通过由填料的含有量不同的多层组成的层叠体,来构成高分子基质层。
填料不均匀分布率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量。即,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SEM-EDS),放大100倍观察高分子基质层的截面。对于该截面的厚度方向整体的区域、和在厚度方向上二等分该截面而成的两个区域,分别通过元素分析求出填料固有的金属元素(若是本实施方式的磁性填料则为例如Fe元素)的存在量。对于该存在量,算出一方侧的区域相对于厚度方向整体的区域的比率,将其作为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另一方侧的区域中的填料不均匀分布率也与之同理。
填料相对较少的另一方侧的区域可以是由含有气泡的发泡体形成的结构。由此,高分子基质层3变得更容易变形,传感器灵敏度提高。另外,一方侧的区域可以与另一方侧的区域一同由发泡体形成,该情况下的高分子基质层3整体为发泡体。这样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发泡体的高分子基质层也可以由包含多个层(例如,含有填料的无发泡层、和不含有填料的发泡层)的层叠体构成。
检测磁场的变化的检测部4可以使用:例如磁阻元件、霍尔元件、电感器、MI元件、磁通门传感器等。作为磁阻元件,可列举半导体化合物磁阻元件、各向异性磁阻元件(AMR)、巨磁阻元件(GMR)、隧穿磁阻元件(TMR)。其中优选霍尔元件,这是由于其在大范围内具有高灵敏度,作为检测部4是有用的。霍尔元件可以使用例如旭化成微电子株式会社制的EQ-430L。
进行了气体膨胀的二次电池2可能会发生起火、破裂等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二次电池2变形时的膨胀量为规定以上的情况下,切断充放电。具体而言,通过检测传感器5检测的信号被传送至控制装置6,在通过检测传感器5检测到设定值以上的外场的变化的情况下,控制装置6向开关电路7发送信号而切断来自发电装置(或充电装置)8的电流,使其处于对电池模块1的充放电被切断的状态。由此,能够提前防止因气体膨胀所引起的问题。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使用的二次电池不限于锂离子电池等非水类电解液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镍氢电池等水类电解液二次电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检测部来检测磁场伴随高分子基质层的变形而变化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对其它的外场变化进行检测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如下结构:高分子基质层含有作为填料的金属粒子、碳黑、碳纳米管等导电性填料,检测部对作为外场的电场的变化(电阻以及介电常数的变化)进行检测。
可以将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结构用于其它任意的实施方式中。各部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模块;2-密闭型二次电池;3-高分子基质层;4-检测部;5-检测传感器。

Claims (9)

1.一种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对作为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的步骤;
基于所述剩余容量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以及
仅将所选择的电池串联连接而形成所述串联体的步骤,
在选择所述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电池。
2.一种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对作为构成所述并联体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内部电阻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的步骤;
用所述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所述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的步骤;
基于所述评价值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以及
仅将所选择的电池并联连接而形成所述并联体的步骤,
在选择所述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
3.一种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对作为构成所述电池组的候补的多个电池测量各自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内部电阻以及残存活性物质的量的步骤;
用所述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所述内部电阻值的倒数来计算评价值的步骤;
基于所述评价值从作为所述候补的多个电池中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仅将所选择的电池并联连接而形成所述并联体的步骤;以及
基于所述剩余容量从所述多个并联体中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仅将所选择的并联体串联连接而形成所述串联体的步骤,
在选择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步骤中,仅选择各电池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的电池,
在选择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的步骤中,仅选择各并联体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的并联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容量是检测所述电池的变形,并基于变形量来测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残存活性物质的量是检测所述电池的变形,并基于变形量来测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检测所述电池的变形的单元包括:含有磁性填料的高分子基质层、以及检测磁场伴随着该变形的变化的检测部。
7.一种电池组,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
且满足如下的关系: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8.一种电池组,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并联体,
且满足如下的关系: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而得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
9.一种电池组,其是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
所述电池组具有将多个并联体串联连接而构成的串联体,其中所述并联体是将多个电池并联连接而构成的,
满足以下关系:
对于用残存活性物质的量去除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的内部电阻值的倒数的评价值而言,各评价值相对于构成所述并联体的电池中的最大评价值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评价值的10%以内,
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的充满电状态的剩余容量相对于构成所述串联体的并联体中的最大剩余容量的差的绝对值为所述最大剩余容量的10%以内。
CN201780049548.7A 2016-08-19 2017-03-21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Pending CN1096908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1066A JP2018029029A (ja) 2016-08-19 2016-08-19 使用済み電池を用いた組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組電池
JP2016-161066 2016-08-19
PCT/JP2017/011176 WO2018034019A1 (ja) 2016-08-19 2017-03-21 使用済み電池を用いた組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0856A true CN109690856A (zh) 2019-04-26

Family

ID=61197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548.7A Pending CN109690856A (zh) 2016-08-19 2017-03-21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27125A1 (zh)
EP (1) EP3503246A1 (zh)
JP (1) JP2018029029A (zh)
CN (1) CN109690856A (zh)
TW (1) TWI628830B (zh)
WO (1) WO201803401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0999A (zh) * 2020-06-02 2020-09-08 深圳市华森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池的重复利用方法、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78292A (zh) * 2019-09-27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分选方法与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5612B (zh) * 2017-02-21 2019-09-24 山东大学 计及非线性容量特性的分数阶KiBaM电池模型及参数辨识方法
US11215519B2 (en) * 2020-02-20 2022-01-04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evice component swelling detection
CN111987764B (zh) * 2020-08-10 2022-03-25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放电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247A (zh) * 2010-07-29 2010-12-22 江苏双登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配组方法
CN103208655A (zh) * 2013-03-04 2013-07-17 八叶(厦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
US20150188198A1 (en) * 2014-01-02 2015-07-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attery with life estimation
WO2016006359A1 (ja) * 2014-07-10 2016-01-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JP2016027537A (ja) * 2014-07-08 2016-02-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方法、及び、密閉型二次電池
JP2016031359A (ja) * 2014-07-30 2016-03-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密閉型二次電池、ならびに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方法
JP2016110965A (ja) * 2014-07-10 2016-06-2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8969A (ja) * 2004-02-26 2005-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載用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交換スタンド
JP5319081B2 (ja) * 2007-05-22 2013-10-16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ラ付き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CA2795083C (en) * 2010-03-31 2016-02-09 Masanori Ito Method for sorting used secondary battery, rebuilt battery pack, vehicle and battery operated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built battery pack
CN103081213B (zh) * 2010-06-24 2015-02-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装置、电池的再利用方法以及信息通信终端设备
JP2014011060A (ja) * 2012-06-29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入れ替え方法、電源システム、これを備える車両、蓄電装置及び入れ替え管理プログラム
JP5733275B2 (ja) * 2012-07-13 2015-06-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制御装置及び組電池の再利用判定方法
WO2014155903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852087B2 (ja) * 2013-11-25 2016-02-03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使用済み二次電池の選択方法、及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4247A (zh) * 2010-07-29 2010-12-22 江苏双登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配组方法
CN103208655A (zh) * 2013-03-04 2013-07-17 八叶(厦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配组方法
US20150188198A1 (en) * 2014-01-02 2015-07-0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attery with life estimation
JP2016027537A (ja) * 2014-07-08 2016-02-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方法、及び、密閉型二次電池
WO2016006359A1 (ja) * 2014-07-10 2016-01-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JP2016110965A (ja) * 2014-07-10 2016-06-2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JP2016031359A (ja) * 2014-07-30 2016-03-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密閉型二次電池、ならびに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8292A (zh) * 2019-09-27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分选方法与系统
CN111640999A (zh) * 2020-06-02 2020-09-08 深圳市华森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池的重复利用方法、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40999B (zh) * 2020-06-02 2021-12-14 深圳市华森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池的重复利用方法、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9029A (ja) 2018-02-22
EP3503246A1 (en) 2019-06-26
TW201807878A (zh) 2018-03-01
WO2018034019A1 (ja) 2018-02-22
TWI628830B (zh) 2018-07-01
US20190227125A1 (en) 2019-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1384A (zh) 密闭型二次电池的剩余容量预测方法、剩余容量预测系统、电池内部信息的取得方法、以及电池控制方法
CN109690856A (zh) 利用使用过的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及电池组
JP6186385B2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KR101846247B1 (ko) 조전지의 이상 판정 방법 및 조전지의 이상 판정 장치
JP6209173B2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JP2019040845A (ja) 二次電池の状態予測方法、充電制御方法、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849288B1 (ko) 밀폐형 2차 전지의 변형 검출 방법, 및, 밀폐형 2차 전지
CN109792093A (zh) 密闭型二次电池的变形检测传感器、以及密闭型二次电池
WO2016006359A1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劣化診断方法及び劣化診断システム
TW201836205A (zh) 非水系二次電池之充電方法
WO2017158923A1 (ja) 密閉型二次電池の残容量予測方法、残容量予測システム、電池内部情報の取得方法及び電池制御方法
JP2019220348A (ja) 二次電池の変形検出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