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3023A -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3023A
CN109673023A CN201811338765.0A CN201811338765A CN109673023A CN 109673023 A CN109673023 A CN 109673023A CN 201811338765 A CN201811338765 A CN 201811338765A CN 109673023 A CN109673023 A CN 109673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mod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se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87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73023B (zh
Inventor
欧阳玉玲
周婷
于巧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8113387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730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73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30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730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30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6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based on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包括: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本发明可以实现5G新空口部署时根据需求自适应的调整链路通信模式,相比传统的通信模式,该管理方法为模式选择提供了灵活性,在较小开销的情况下,提升系统性能,且对现行标准影响较小。

Description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操作方法和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背景技术
传输可靠性和时延增强是URLLC的两个关键方面,它被定义为在TR 22.862和TR38.913 中超可靠和低时延通信。在URLLC用例中,必须有超高的可靠性正确地接收数据包,接收率达到99.999%,并且要在设定的时延目标内。即使使用RAN1中讨论的最短的TTI和HARQ RTT,也很难满足URLLC的时延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新空口的时延来支持URLLC服务。一种确保可靠性的方法是支持承载复制,它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相同的数据包,从而减少了HARQ的时延。在RAN2 96次会议上,同意在多连接架构下研究使用包复制和链路选择机制,以达到URLLC的可靠性要求。在RAN2 100次会议上,我们同意支持 RLC AM模式下SRB通过双连接和载波聚合支持包复制及RLC UM模式下SRB通过双连接来包复制,并同意用LTE PDCP来支持HRLLC的包复制。
尽管包复制将在可靠性和延迟方面有一些改进,但是由于协议架构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分配了双重的资源,包复制会消耗更多的物理资源,且在两条路径上都需要单独的 RLC/MAC/PHY处理(例如连接、分段、重装、信道编码等)。因此,当两条路径的信道条件足够好时,包复制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在负载的生命周期里复制是否有用与UE移动性、小区资源可用性、回程负载以及时延有关。例如,在多连接的gNB之间的X2接口经历了短暂的高负载和/或高时延的场景下,或者在高小区负载(控制和/或数据)时有一个小区使用分离负载的方式的情况下,包复制可能是不可取的。因此,网络应该采用新的方法来控制在UE中使用PDCP复制。在包复制中,配置了两条路径的分离负载,当复制被激活时,两条路径上传输复制的数据包。对于包复制,发射机中的PDCP功能支持包的复制,而在接收机中PDCP功能支持复制包的移除。
考虑到由于高频率部署而导致新空口的无线环境比LTE更容易改变的影响,所以非动态选择链路模式可能不适用。因此,对于5G新空口更倾向于采用动态链接选择机制。对于一个多连接的UE,传输的链接是动态决定的。此外,还可以采用主动和/或积极地进行链接选择/切换的触发机制。例如:
反应式链路选择:在检测到一个连接上的传输失败后,将链路选择切换到另一个连接。
主动链路选择:选择连接另一条链路是在一个连接失败发生之前触发的,例如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选择机制。
支持主动链路选择对时延和频谱效率都有好处。然而,由于信道状态等信息的不确定性,这种机制并不总是可以实现的。所以,链接选择机制不能充分利用两条路径的多样性特征。
假设UE处于双连接模式时,即有两条链路(leg1和leg2)可以用于配置传输,可以采用三种通信模式。包复制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单链路通信模式)和分离负载模式。一方面,如果每个操作使用一个单独的负载,那么就需要定义三个负载类型。为了简化负载类型定义,这三种操作可以重用相同的负载类型,例如DC中的传统分离负载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信道条件随无线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在高频上,两条链路的链路质量不一样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操作来最大化系统性能。例如,当leg1和leg2的链接质量足够好时,即案例1的情况,采用分离负载模式是最好的选择,用来提高系统容量。对于案例2或3,其中一条链路的连接质量是好的或者是可以通信的,另一条是差的,链路选择模式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于案例4当两条链路的连接质量都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包复制模式可能是一个提高可靠性的很好选择。因此,如何自适应的选择链路通信模式来实现网络的最优配置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1:链路质量组合列表
Cases Leg1 Leg2
1
2 好/一般
3 好/一般
4 一般 一般
5
因此,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链接选择机制不能充分利用两条路径的多样性特征,无法实现网络的最优配置等缺陷,实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链接选择机制不能充分利用两条路径的多样性特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包括:接收已确定的所述链路通信模式;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包括分离负载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包复制模式和/或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所述判断参数为真或假;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给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RLC实体。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所述判断参数为真或假;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包括: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已确定的所述链路通信模式;指示操作单元,用于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
本发明最后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设备执行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可以实现5G新空口部署时根据需求自适应的调整链路通信模式,相比传统的通信模式,该管理方法为模式选择提供了灵活性,在较小开销的情况下,提升系统性能,且对现行标准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A显示为本发明的双链接模式网络的模型示意图。
图1B显示为本发明的双链接模式网络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A显示为本发明的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显示为本发明的S22的流程示意图。
图3A显示为本发明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操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显示为本发明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于一实施例中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双链接模式网络
11 主通信链路
12 次通信链路
7 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
71 通信模块
72 选择模块
73 指示操作模块
S21~S22 步骤
S221~S229 步骤
S631~S633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包括:
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
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
以下将结合图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A所示的5G新空口的双链接模式网络1或基于 LTE-NR的双链接模式网络中,以支持复制的双链接模型为例,相应的双链接模型结构如图1A所示。PDCP从任何一个leg(双连接模式中的MCG或SCG)中获得上行授权后,将PDCPPDU提交给相关的RLC实体缓冲区。
该双链接模式网络1的原理结构如图1B所示,包括主通信链路11和次通信链路12,其中,UE和主AP组成主通信链路11,UE和次AP组成次通信链路12。
当链路初始连接成功,在对链路参数进行初始化时,需触发信道测量机制并根据信道测量结果选择链路通信模式,对链路通信模式相关参数进行初始化。
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需周期性的进行信道测量,当信道测量相对阈值的比较结果发生改变时,将触发本实施例中的链路通信模式选择事件,继而触发链路通信模式的重新选择。
请参阅图2A,显示为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A所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包括:
S21,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根据一定的限制条件,确定包复制、链路选择和分离负载的操作选择。设计一些事件触发器来帮助进行操作选择更改链路模式。由于链路质量是操作选择的关键因素,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SINR。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包括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及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此外,待传输数据也可以作为是选择适当操作的一个因素。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定义两个SINR阈值,即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为用于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最小基准值和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为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最小基准值T2,其中T1是来保证可靠性的最小SINR,T2是用来保证传输的最小SINR,T1>T2。也就是说,当SINR高于T1时,数据包可以从发射机正确的发送到接收方,接收率达到99.999%,当SINR低于T2 时,该链接将无法传输数据,当SINR高于T2并低于T1时,由于数据包丢失或解码错误,数据包存在错误发送的概率。
S22,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leg1)和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若否,返回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包括第一触发事件、第二触发事件、第三触发事件和/或第四触发事件;
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包括分离负载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包复制模式和/或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请参阅图2B,显示为S22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B所示,所述22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221,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 T1,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执行S222,感测到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对应的分离负载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223。
S223,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 T1,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执行S224,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225。
S225,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对应的包复制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227。
S227,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否,执行S228,即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若是,则执行S229,即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返回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的步骤,即返回S228。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介质(亦称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
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
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以下将结合图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A所示的5G新空口的双链接模式网络1或基于 LTE-NR的双链接模式网络中,以支持复制的双链接模型为例,相应的双链接模型结构如图 1A所示。PDCP从任何一个leg(双连接模式中的MCG或SCG)中获得上行授权后,将PDCPPDU提交给相关的RLC实体缓冲区。
该双链接模式网络1的原理结构如图1B所示,包括主通信链路11和次通信链路12,其中,UE和主AP组成主通信链路11,UE和次AP组成次通信链路12。
当链路初始连接成功,在对链路参数进行初始化时,需触发信道测量机制并根据信道测量结果选择链路通信模式,对链路通信模式相关参数进行初始化。
或用户在通信过程中,需周期性的进行信道测量,当信道测量相对阈值的比较结果发生改变时,将触发本实施例中的链路通信模式选择事件,继而触发链路通信模式的重新选择。
因此,本实施例所提出了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此方法可以用于链路通信模式初始选择,该方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事件触发模式选择:链路聚合/切换/复制
·关于链路聚合/切换/复制的指示。
请参阅图3A,显示为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A所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31,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根据一定的限制条件,确定包复制、链路选择和分离负载的操作选择。设计一些事件触发器来帮助进行操作选择更改链路模式。由于链路质量是操作选择的关键因素,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SINR。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包括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及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此外,待传输数据也可以作为是选择适当操作的一个因素。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定义两个SINR阈值,即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为用于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最小基准值和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为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最小基准值T2,其中T1是来保证可靠性的最小SINR,T2是用来保证传输的最小SINR,T1>T2。也就是说,当SINR高于T1时,数据包可以从发射机正确的发送到接收方,接收率达到99.999%,当SINR低于T2 时,该链接将无法传输数据,当SINR高于T2并低于T1时,由于数据包丢失或解码错误,数据包存在错误发送的概率。
S32,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leg1)和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若否,返回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包括第一触发事件、第二触发事件、第三触发事件和/或第四触发事件;
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包括分离负载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包复制模式和/或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所述S32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321,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 T1,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执行S222,感测到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对应的分离负载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323。
S323,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 T1,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执行S324,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325。
S325,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对应的包复制模式;若否,继续下一步骤S327。
S327,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否,执行S328,即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若是,则执行S329,即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返回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的步骤,即返回S328。
S33,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 阈值机制的指示。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λ。
对于双连接结构的分离负载来说,可以设置一个分流比率,指示每个路径上传输多少数据。当配置分流比率时,分流比值通常设置为0到1。除了指示分离负载模式的分流比,还可以用分流比率指示包复制模式和链路选择模式。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X(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上传输X(n+1),X(n+2),X(n+3),…,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 (1),X(2),X(3),…,X(n),X(n+1),X(n+2),X(n+3),…,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 X(3),…,X(n),X(n+1),X(n+2),X(n+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 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 X(N)。
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以定义分离负载模式的操作;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ViaSCG以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Duplication以指示包复制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331,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1),X(2),X(3),…,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n+1),X(n+2),X(n+3),…,X(N) 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执行S332,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即
S332,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 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 X(n),X(n+1),X(n+2),X(n+3),…,X(N)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 实体。若否,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即
S333,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X(N)提交给SCG 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 X(1),X(2),X(3),…,X(n),X(n+1),X(n+2),X(n+3),…,X(N) 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实施例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可以实现5G新空口部署时根据需求自适应的调整链路通信模式,相比传统的通信模式,该管理方法为模式选择提供了灵活性,在较小开销的情况下,提升系统性能,且对现行标准影响较小。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包括:
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4,显示为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于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接收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
S42,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λ。
对于双连接结构的分离负载来说,可以设置一个分流比率,指示每个路径上传输多少数据。当配置分流比率时,分流比值通常设置为0到1。除了指示分离负载模式的分流比,还可以用分流比率指示包复制模式和链路选择模式。请参阅图5,显示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操作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5所示,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X(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上传输X(n+1),X(n+2),X(n+3),…,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 (1),X(2),X(3),…,X(n),X(n+1),X(n+2),X(n+3),…,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 X(3),…,X(n),X(n+1),X(n+2),X(n+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 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 X(N)。
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以定义分离负载模式的操作;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ViaSCG以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Duplication以指示包复制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请参阅图6,显示为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的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S631,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1),X(2),X(3),…,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n+1),X(n+2),X(n+3),…,X(N) 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执行S532,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即
S632,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 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 X(n),X(n+1),X(n+2),X(n+3),…,X(N)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 实体。若否,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即
S633,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X(N)提交给SCG 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 X(1),X(2),X(3),…,X(n),X(n+1),X(n+2),X(n+3),…,X(N) 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
选择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
指示操作模块,用于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以下将结合图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 7,显示为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于一实施例中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7包括:通信模块71、选择模块72及指示操作模块73。
所述通信模块71用于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根据一定的限制条件,确定包复制、链路选择和分离负载的操作选择。设计一些事件触发器来帮助进行操作选择更改链路模式。由于链路质量是操作选择的关键因素,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SINR。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包括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及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此外,待传输数据也可以作为是选择适当操作的一个因素。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定义两个SINR阈值,即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为用于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最小基准值和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为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最小基准值T2,其中T1是来保证可靠性的最小SINR,T2是用来保证传输的最小SINR,T1>T2。也就是说,当SINR高于T1时,数据包可以从发射机正确的发送到接收方,接收率达到99.999%,当SINR低于T2 时,该链接将无法传输数据,当SINR高于T2并低于T1时,由于数据包丢失或解码错误,数据包存在错误发送的概率。
所述选择模块72用于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leg1)和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若否,返回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包括第一触发事件、第二触发事件、第三触发事件和/或第四触发事件;
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包括分离负载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包复制模式和/或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所述选择模块72具体用于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对应的分离负载模式;若否,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 T1;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对应的包复制模式;若否,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 (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否,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若是,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返回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用于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λ。
对于双连接结构的分离负载来说,可以设置一个分流比率,指示每个路径上传输多少数据。当配置分流比率时,分流比值通常设置为0到1。除了指示分离负载模式的分流比,还可以用分流比率指示包复制模式和链路选择模式。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用于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 X(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上传输X(n+1),X(n+2),X(n+3),…, 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63用于将分流比率设置为 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 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63用于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 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 X(N),在次通信链路(leg2)上传输X(1),X(2),X(3),…,X(n),X(n+1), X(n+2),X(n+3),…,X(N)。
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以定义分离负载模式的操作;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ViaSCG以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Duplication以指示包复制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时,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用于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1),X(2), X(3),…,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n+1),X(n+2),X(n+3),…,X(N)提交至MCG 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
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是指: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 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 X(N)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
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是指: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73用于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 X(n),X(n+1),X(n+2),X(n+3),…,X(N)提交给SCG配置相关的AM RLC 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 (3),…,X(n),X(n+1),X(n+2),X(n+3),…,X(N)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x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x模块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系统的存储器中,由上述系统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x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等。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简称 SOC)的形式实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系统,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系统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接收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
选择单元,用于基于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感测用于选择链路通信模式的触发事件是否发生;若是,则选择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通信模式。
具体地,所述选择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对应的分离负载模式;若否,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T1;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且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是,感测到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三触发事件对应的包复制模式;若否,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leg1)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leg2)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二基准阈值;若否,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若是,则继续判断是否满足主通信链路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或次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高于所述第一基准阈值;若是,则感测到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二触发事件对应的链路选择模式;若否,返回感测到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发生;选择与所述第四触发事件对应的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包括: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接收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
指示操作单元,用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
具体地,所述指示操作单元用于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时,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λ。
对于双连接结构的分离负载来说,可以设置一个分流比率,指示每个路径上传输多少数据。当配置分流比率时,分流比值通常设置为0到1。除了指示分离负载模式的分流比,还可以用分流比率指示包复制模式和链路选择模式。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所述指示操作单元用于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X(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 上传输X(n+1),X(n+2),X(n+3),…,X(N)。
具体地,所述指示操作单元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时,将分流比率设置为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 X(N)。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63用于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即在主通信链路(leg1) 上传输X(1),X(2),X(3),…,X(n),X(n+1),X(n+2),X(n+3),…,X(N),在次通信链路(leg2)上传输X(1),X(2),X(3),…,X(n),X(n+1),X(n+2),X (n+3),…,X(N)。
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ul-DataSplitThreshold以定义分离负载模式的操作;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ViaSCG以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 ul-DataSplitDRB-Duplication以指示包复制模式的操作;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为真或假。
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时,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所述指示操作单元用于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1),X(2),X(3),…, 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X(n+1),X(n+2),X(n+3),…,X(N)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 AM RLC实体。若否,则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
所述指示操作单元进行包复制模式的指示操作是指: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 X(N)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X(n),X(n+1),X(n+2),X(n+3),…,X(N) 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步骤。
所述指示操作单元进行链路选择模式的指示操作是指: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所述指示操作模块6373用于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 X(n),X(n+1),X(n+2),X(n+3),…,X(N)提交给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X(1),X(2),X(3),…, X(n),X(n+1),X(n+2),X(n+3),…,X(N)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中指示操作单元与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系统中指示操作模块的功能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收发器、通信接口或/和系统总线;存储器和通信接口通过系统总线与处理器和收发器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通信接口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处理器和收发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使设备执行上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或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的各个步骤。
上述提到的系统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简称 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该系统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数据库访问装置与其他设备(如客户端、读写库和只读库)之间的通信。存储器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本发明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操作方法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步骤执行顺序,凡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所做的现有技术的步骤增减、步骤替换所实现的方案都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操作系统,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 操作系统可以实现本发明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操作方法,但本发明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操作方法的实现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 选择/操作系统的结构,凡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所做的现有技术的结构变形和替换,都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选择/操作方法、系统、介质、设备可以实现 5G新空口部署时根据需求自适应的调整链路通信模式,相比传统的通信模式,该管理方法为模式选择提供了灵活性,在较小开销的情况下,提升系统性能,且对现行标准影响较小。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包括:
接收已确定的所述链路通信模式;
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包括分离负载模式、链路选择模式、包复制模式和/或再连接失败状况下,链路重选模式;
所述选择指示操作包括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或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发送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来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指示信令包含分流比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基于分流比率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分别传输不同的通信数据包;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0,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中的一条通信链路传输通信数据包;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则将分流比率设置为1,指示所述主通信链路和所述次通信链路上都传输所述通信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分离负载模式,配置一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分离负载模式,判断有效传输数据大于等于所述预设数据分离阈值;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一部分通信数据包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另一部分通信数据包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链路选择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所述判断参数为真或假;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链路选择模式,判断用于指示链路选择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时,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给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若否,则MCG配置相关的低层请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给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链路通信模式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包复制模式,配置一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所述判断参数为真或假;若所述选择指示操作为增强型基于LTE阈值机制的指示,则所述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的步骤包括:
若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为包复制模式,判断用于指示包复制模式的判断参数是否为真;若是,则S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至S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或MCG配置相关的低层PDU,则将传输的通信数据包提交至MCG配置相关的AM RLC实体。
8.一种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主通信链路和次通信链路的双链接模式通信网络中;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系统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已确定的所述链路通信模式;
指示操作单元,用于待确定所述链路通信模式后,根据已确定的链路通信模式,进行与之相关联的选择指示操作。
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
1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
CN201811338765.0A 2018-11-12 2018-11-12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Active CN1096730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8765.0A CN109673023B (zh) 2018-11-12 2018-11-12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38765.0A CN109673023B (zh) 2018-11-12 2018-11-12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3023A true CN109673023A (zh) 2019-04-23
CN109673023B CN109673023B (zh) 2022-04-01

Family

ID=6614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8765.0A Active CN109673023B (zh) 2018-11-12 2018-11-12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73023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5566A (zh) * 2019-06-26 2019-10-22 成都夸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数据通信总线自适应匹配方法
CN111800831A (zh) * 2019-08-01 2020-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路径变换方法及设备
CN111800832A (zh) * 2019-08-01 2020-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1093424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13853003A (zh) * 2020-06-26 2021-12-28 苹果公司 用于低延迟通信的备份链路
WO2022007820A1 (zh) * 2020-07-08 2022-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分流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芯片系统
CN114845345A (zh) * 2019-11-29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645662B (zh) * 2021-08-17 2023-08-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853003B (zh) * 2020-06-26 2024-06-28 苹果公司 用于低延迟通信的备份链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46754A1 (en) * 2004-10-27 2006-05-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ultiple list link adaptation
CN103517323A (zh) * 2012-06-20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分流设备、基站设备
CN105474557A (zh) * 2013-07-23 2016-04-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Lte网络中的传输模式分配
US20180110082A1 (en) * 2016-10-14 2018-04-19 Nokia Technologies Oy Fast Activation Of Multi-Connectivity Utilizing Uplink Signals
CN108024288A (zh) * 2016-11-04 2018-05-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616909A (zh) * 2017-01-05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46754A1 (en) * 2004-10-27 2006-05-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ultiple list link adaptation
US20060093058A1 (en) * 2004-10-27 2006-05-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ultiple list link adaptation
CN103517323A (zh) * 2012-06-20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分流设备、基站设备
CN105474557A (zh) * 2013-07-23 2016-04-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Lte网络中的传输模式分配
US20180110082A1 (en) * 2016-10-14 2018-04-19 Nokia Technologies Oy Fast Activation Of Multi-Connectivity Utilizing Uplink Signals
CN108024288A (zh) * 2016-11-04 2018-05-1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616909A (zh) * 2017-01-05 2018-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KIA等: "R2-168692 "Intra-frequency multi-connectivity in standalone NR"", 《3GPP TSG_RAN\WG2_RL2》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5566A (zh) * 2019-06-26 2019-10-22 成都夸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数据通信总线自适应匹配方法
CN111800831A (zh) * 2019-08-01 2020-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路径变换方法及设备
CN111800832A (zh) * 2019-08-01 2020-10-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1093424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14845345A (zh) * 2019-11-29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4845345B (zh) * 2019-11-29 2024-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853003A (zh) * 2020-06-26 2021-12-28 苹果公司 用于低延迟通信的备份链路
US11930381B2 (en) 2020-06-26 2024-03-12 Apple Inc. Backup link for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CN113853003B (zh) * 2020-06-26 2024-06-28 苹果公司 用于低延迟通信的备份链路
WO2022007820A1 (zh) * 2020-07-08 2022-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分流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芯片系统
CN113645662B (zh) * 2021-08-17 2023-08-1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3023B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3023A (zh) 链路通信模式的操作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US10993277B2 (en) Enhanced PDCP duplication handling and RLC failure handling
US9445376B2 (en) Facilitation of self-adjusting network uplink noise balancing
CN103634854B (zh) 终端接入方法、系统和终端
CN101702635B (zh) 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频谱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CN105792279B (zh) 更宽带宽操作中的冲突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US9763138B2 (en) Load balan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TW201010453A (en)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heterogeneous access point networks
CN108882327A (zh) 波束失败处理方法、辅基站失败处理方法及终端
WO2020187004A1 (zh) 通信系统中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820266A (zh) 链路失败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Luo et al. Efficient spectrum sensing fo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via joint optimization of sensing threshold and duration
CN103974238B (zh) 一种在异构网络中实现安全检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333892B (zh) 一种微基站状态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9479295A (zh) 传输状态报告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5099617A (zh) 处理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7426003A (zh) 一种故障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5188089A (zh) 超密集异构网络中基于用户连接与干扰管理联合优化的负载均衡方法
US11601954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sending end
CN105101365A (zh) 处理小区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方法
CN114885360A (zh) 时延可靠性确定方法、接入网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195806B (zh) 用于多传输技术的切换度量
CN109121187A (zh)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722096B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890086A (zh) 链路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