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0976A -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60976A
CN109660976A CN201811561313.9A CN201811561313A CN109660976A CN 109660976 A CN109660976 A CN 109660976A CN 201811561313 A CN201811561313 A CN 201811561313A CN 109660976 A CN109660976 A CN 109660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end
transmitting terminal
search
identity information
i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13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60976B (zh
Inventor
曾义
杜其昌
吴艳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ed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ed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ed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ed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613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60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60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0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60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60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04L67/1061Peer-to-peer [P2P] networks using node-based peer discovery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包括: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所述发送端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解决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与普及,各类智能设备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工作中。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通信技术为各类智能设备间建立通信关系,以使各智能设备相互配合,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例如,智能家居领域,可以将某一控制设备与多个智能家居设备分别建立通信关系,以便于对多个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
通常,各类智能设备在建立通信关系时,由某一智能设备作为发送端发送搜索指令,并等待其他智能设备返回搜索结果,进而根据搜索结果实现通信关系。然而,当其他智能设备数量较多时,搜索结果的返回过程存在随机竞争,这样会出现搜索结果丢失的情况,同时,返回的搜索结果会受带宽影响,最终使得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包括:
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
所述发送端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进一步的,所述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包括:
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
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
若不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
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发送端身份信息是否为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
若不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若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执行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
进一步的,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搜索结果进行验证;
若所述搜过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若所述搜过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包括:
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间隔第一设定时长,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停止发送条件包括: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设备搜索的装置,包括:
指令发送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结果反馈模块,配置于至少一个接收端,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信息更新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指令生成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
返回执行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设备搜索的系统,包括: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处理器、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一存储器;
所述接收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处理器、第二通信装置及第二存储器;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相互配合,用于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所述第一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第一程序,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第二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第一程序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程序分别被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相互配合,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分别配置于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
上述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通过发送端生成并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接收端根据目标搜索指令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以使发送端根据搜索结果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并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而使得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并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步骤,直到发送端确定无需再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通过多次发送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目标搜索指令,使得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接收端通过再次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返回搜索结果,进而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一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
图5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二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
图6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三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该设备搜索的方法适用于智能设备间通过搜索的方式建立通信关系的情况,该搜索方式由设备搜索的装置执行,该设备搜索的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集成在设备搜索的系统中。其中,设备搜索的系统包括作为发送端的智能设备和作为接收端的智能设备。上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搜索指令,该搜索指令也可以理解为搜索请求,其用于通知接收端请求建立通信关系。上述接收端用于接收搜索指令,并根据搜索指令返回相应的搜索结果,该搜索结果用于通知发送端同意建立通信关系。具体的,参考图1,该设备搜索的方法具体包括:
S110、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多次发送搜索指令,以保证搜索到全部的接收端。其中,将当前计划发送的搜索指令记为目标搜索指令。进一步的,每次发送的搜索指令的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常,搜索指令中至少包括:发送端身份信息,以便于接收端确认发送端的身份。其中,发送端身份信息具体唯一性,例如,发送端身份信息可以是发送端通信地址、智能设备号以及设备ID号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的,搜索指令中还可选包括: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其中,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包括接收端身份信息,上述接收端身份信息与发送端身份信息的内容与用途相似,在此不做赘述。具体的,在每次搜索过程中,设定发送端在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记录已搜索到的接收端身份信息,以实现对搜索到的接收端进行记录。可以理解的是,当目标搜索指令为本次搜索过程中发送端首次生成的搜索指令时,目标搜索指令可以不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也可以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当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时,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数据为空。
进一步的,目标搜索指令可以由发送端自动生成,也可以由发送端接收使用者的指令后生成,其具体的生成情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目标搜索指令生成后,发送端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目标搜索指令。其中,具体的通信方式以及封装格式实施例不做限定。
S120、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具体的,实施例中设定包括至少一个接收端,当发送端广播目标搜索指令时,每个接收端可以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以确定发送端正在搜索可建立通信关系的设备,并想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其中,每个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中至少包括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
进一步的,一次完整的搜索过程中,发送端为了搜索到全部的接收端,会多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此时,接收端会接收到多次目的相同的目标搜索指令,为了防止一个接收端多次返回同一搜索结果造成的资源竞争的问题,实施例中,设定接收端仅在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相应的,如果接收端在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后,确定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便不会返回搜索结果。其中,接收端确定是否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可以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如果目标搜索指令中没有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或者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不包含接收端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则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即发送端未搜索到接收端。反之,则确定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或者是,接收端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后,确定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未被记录,则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同时记录发送端身份信息。如果确定发送端身份信息被记录,则进一步确定发送端身份信息的记录时间是否在本次上电时间范围内,若不是,则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否则,确定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或者是,如果确定发送端身份信息被记录,则进一步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通过上述提及的利用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方式确定接收端是否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
其中,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智能设备号以及设备ID号中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设定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
S130、所述发送端确定是否满足停止发送条件。若是,则结束本次搜索过程。否则,执行S140。
具体的,当每个接收端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后,均确定与发送端已经建立通信关系,此时,每个接收端均不会返回搜索结果。相应的,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后,不再收到搜索结果。此时,发送端可以确定满足停止发送条件,并确定本次搜索过程结束。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准确性,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对停止发送条件进行进一步的限定,例如,在一定时长内,若未接收到搜索结果,则确定满足停止发送条件。再如,在一定时长内,若未接收到搜索结果,则再次广播当前的目标搜索指令,之后,重复确定是否接收到搜索结果的操作,若三次广播目标搜索指令后,均未收到搜索结果,则确定满足停止发送条件。若其中任一次广播目标搜索指令后,接收到搜索结果,则停止三次广播目标搜索指令的计数,并执行S140,当再次出现未接收到搜索结果的时候,重新开始三次广播目标搜索指令的计数。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中的三次仅是一种可行方案,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可行方案对停止发送条件进行限定。
S140、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具体的,发送端接收搜索结果后,解析搜索结果,以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由于接收端仅在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返回搜索结果。那么,搜索结果中包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通常为新搜索到的身份信息。因此,发送端将接收端身份信息添加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以对接收端进行记录。可以理解的是,一次完整的搜索过程对应一份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其中,一次完整的搜索过程是指从发送端开始搜索接收端,直到搜索不到新的接收端为止的一次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仅是一种数据保存方式,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通过其他保存方式保存接收端身份信息。
可选的,为了防止接收端误返回搜索结果,设定发送端将接收端身份信息与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在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不包括接收端身份信息时,将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
S150、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返回执行S110。
具体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更新后,发送端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和发送端身份信息一同写入至新的搜索指令中,并将新的搜索指令确定为目标搜索指令。其中,将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添加至新的搜索指令的好处是便于接收端确定发送端的身份以及发送端当前搜索到的接收端。
进一步的,由于发送端不明确接收端的具体数量,因此,需要在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更新后再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并执行S110,以确定是否还有未搜索到的接收端。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描述:
具体的,本示例的应用场景为智能家居场景。发送端为用户手机,接收端包括:智能电视、空调、智能水壶以及智能电视等。手机接收到用户发出的搜索指示后,生成第一次搜索指令,并将第一次搜索指令确定为目标搜索指令进行广播。各接收端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后,确认未与手机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手机返回搜索结果。手机接收返回的搜索结果,并获取搜索结果中的接收端身份信息,同时,将接收端身份信息添加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一步的,手机基于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作为目标搜索指令进行广播。各接收端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后,确认未与手机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手机返回搜索结果。手机继续根据搜索结果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继续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直到目标搜索指令广播后,手机未收到任何的搜索结果,此时,可以确定完成对全部接收端的搜索,并停止搜索。
上述,通过发送端生成并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接收端根据目标搜索指令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以使发送端根据搜索结果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并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而使得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并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步骤,直到发送端确定无需再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通过多次发送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目标搜索指令,使得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接收端通过再次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返回搜索结果,进而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具体的,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具体包括:
S210、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S220、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
S230、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若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不返回搜索结果。若不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执行S240。
可选的,实施例中设定每个目标搜索指令中均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此时,当发送端首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时,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内容为空。
具体的,接收端获取目标搜索指令后,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读取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内容。当确认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没有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时,说明发送端未搜索到接收端,进而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此时,接收端执行S240。当确认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有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时,说明发送端已经搜索到接收端,进而确定与发送端已经建立通信关系,此时,接收端不返回搜索结果,以避免发送端重复接收同一接收端的搜索结果。
S240、接收端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S250、第二设定时长内,发送端确认是否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若接收到搜索结果,则执行S260。否则,结束本次搜索过程。
具体的,所述停止发送条件包括: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其中,第二设定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设动第二设定时长的好处是,可以保证目标搜索指令的实效性。可选的,由于发送端每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后,未被搜索到的接收端数量越来越少,因此,第二设定时长可以随着目标搜索指令的发送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小,以缩短后续等待时间。进一步的,如果在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搜索结果,则说明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每个接收端均已经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即已经搜索到全部的接收端,此时,发送端确认满足停止发送条件,并结束本次搜索过程。如果在第二设定时长内,接收到搜索结果,则说明本次发送的目标搜索指令搜索到了新的接收端。此时,执行S260。
S260、发送端对所述搜索结果进行验证。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S270。若所述搜索结果为错误结果,则返回执行S210。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接收端返回错误的搜索结果,在接收到搜索结果后,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其中,对搜索结果的验证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发送端对搜索结果中的数据进行检测,以确定该数据是否为符合通信规范的有效数据。又如,搜索结果中包括与目标搜索指令对应的响应标志,发送端对响应标志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同时,对搜索结果中包含的数据进行验证。
进一步的,搜索结果包括正确结果和错误结果。若确定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确定接收端为当前新搜索到的设备,若搜索结果为错误结果,则确定该搜索结果无效。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发送端可能接收到至少一个搜索结果,因此,当搜索结果为一个时,若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时,则执行S270,若搜索结果为错误结果,则执行S210。当搜索结果为多个时,若搜索结果全部为错误结果,则执行S210,若搜索结果中有至少一个正确结果,则忽略错误结果,仅针对正确结果执行S270。
S270、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具体的,该步骤中,若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具体细化为: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间隔第一设定时长,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其中,第一设定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500ms。由于实际应用中,各接收端返回搜索结果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发送端接收搜索结果存在先后顺序。此时,通过第一设定时长,可以帮助发送端确定在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前,是否还会接收到其他的搜索结果。如果还接收到搜索结果,则继续对该搜索结果执行S260,进而在后续过程中,将多个接收端身份信息一同添加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以避免重复添加操作。如果没有接收到搜索结果,则针对当前的搜索结果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设定时长和第二设定时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目的相同仅应用条件不同。第一设定时长应用于发送端在第二设定时长内已经接收到至少一个搜索结果的情况。第二设定时长应用于发送端没有接收到搜索结果的情况。
S280、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返回执行S210。
上述,通过发送端生成并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接收端根据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以使发送端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并在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时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并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而使得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并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步骤,直到发送端确定无需再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通过多次发送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目标搜索指令,使得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接收端通过再次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返回搜索结果,进而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接收端身份记录表避免了接收结果的重复发送,简化了搜索过程。并且,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也保证了搜索准确性。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所述停止发送条件包括: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具体的,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具体包括:
S301、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设定发送端首次发送的目标搜索指令中,还包括首次搜索标识,以便与其他的目标搜索指令相区分。相应的,接收端可以根据首次搜索标识确定发送端首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S302、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
S303、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
具体的,接收端在上电时,会初始化最近一次通过搜索指令得到的发送端身份信息,以保证接收端上电时处于未被搜索到的状态。
进一步的,由于目标搜索指令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因此,接收端获取目标搜索指令后,首先,获取其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以对发送端的身份进行确认。
S304、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发送端身份信息是否为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若不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执行S306。若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执行S305。
示例性的,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是指接收端在之前被搜索的过程中,记录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其中,历史身份信息的信息时效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接收端每次获取到发送端身份信息后,均会与历史身份信息进行比对,以确定历史身份信息中是否包含该发送端身份信息。如果包含,则说明接收端曾经被该发送端搜索到,此时,需要执行S305,以确定发送端是否在本次搜索过程中搜索到接收端。如果不包含,则说明接收端首次被该发送端搜索到,即接收端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此时,可以执行S306,即生成并返回搜索结果。同时,接收端将发送端身份信息添加至历史身份信息中。
S305、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若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不返回搜索结果。若不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执行S306。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也可以同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以及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此时,S305仅为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
S306、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S307、第二设定时长内,发送端确认是否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若接收到搜索结果,则执行S308。否则,结束本次搜索过程。
S308、发送端对所述搜索结果进行验证。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S309。若所述搜索结果为错误结果,则返回执行S301。
S309、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S310、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返回执行S301。
上述,通过发送端生成并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接收端根据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及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以使发送端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并在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时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并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而使得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并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步骤,直到发送端确定无需再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使得各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接收端通过再次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返回搜索结果,进而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同时,通过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以及发送端身份信息避免了接收结果的重复发送,简化了搜索过程。并且,对搜索结果进行验证,也保证了搜索准确性。
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描述。其中,接收端数量为多个。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可以通过局域网、互联网、蓝牙或红外等方式通信。
具体的,图4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一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参考图4,其具体包括:发送端第一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具体的,发送端确定开始搜索后,首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该目标搜索指令中包括发送端身份信息、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和首次搜索标志。其中,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没有数据。进一步的,发送端广播目标搜索指令,并等待搜索结果。
进一步的,设定接收端包括第一接收端、第二接收端和第三接收端。下面对第一接收端、第二接收端以及第三接收端处理本次目标搜索指令的过程分别进行描述:
第一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可选的,第一接收端还可以获取首次搜索标志,并根据首次搜索标志确定发送端首次进行搜索。之后,第一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不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并向发送端返回第一搜索结果。
第二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可选的,第二接收端还可以获取首次搜索标志,并根据首次搜索标志确定发送端首次进行搜索。之后,第二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二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没有数据。之后,第二接收端向发送端返回第二搜索结果。
第三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可选的,第三接收端还可以获取首次搜索标志,并根据首次搜索标志确定发送端首次进行搜索。之后,第三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三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没有数据。之后,第三接收端向发送端返回第三搜索结果。
进一步的,在搜索结果返回过程中,由于随机竞争等因此,发送端在第二设定时长范围内,先接收到了第三接收端返回的第三搜索结果,并验证第三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之后,在第一设定时长范围内,发送端仅接收到了第一接收端返回的第一搜索结果。然后,发送端验证第一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再后,发送端分别获取第一接收端身份信息和第三接收端身份信息。并且,将第一接收端身份信息和第三接收端身份信息分别添加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之后,发送端再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该目标搜索指令中包括更新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以及发送端身份信息。图5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二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参考图5,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后,即第二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后,发送端再次广播该目标搜索指令,以确定是否搜索到全部接收端。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发送端未搜索到第二接收端。
下面对第一接收端、第二接收端以及第三接收端处理本次目标搜索指令的过程进行分别描述:
第一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一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一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包含第一接收端身份信息,此时,第一接收端确认不返回第一搜索结果。
第二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二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二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不包含第二接收端身份信。之后,第二接收端向发送端重新返回第二搜索结果。
第三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三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三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包含第三接收端身份信息,此时,第三接收端确认不返回第三搜索结果。
进一步的,发送端在第二设定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了第二接收端返回的第二搜索结果,并验证第二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之后,在第一设定时长范围内,发送端未接收到其他搜索结果。此时,发送端获取第二接收端身份信息。并且,将第二接收端身份信息添加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之后,发送端再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即第三次生成目标搜索指令,该目标搜索指令中包括更新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以及发送端身份信息。图6为示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第三次目标搜索指令的通信流程图。参考图6,生成目标搜索指令后,发送端再次广播该目标搜索指令,以确定是否搜索到全部接收端。
下面对第一接收端、第二接收端以及第三接收端处理本次目标搜索指令的过程进行分别描述:
第一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一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一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包含第一接收端身份信息,此时,第一接收端确认不返回搜索结果。
第二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二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二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包含第二接收端身份信息,此时,第二接收端确认不返回搜索结果。
第三接收端接收目标搜索指令,并获取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和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后,第三接收端确定其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中包含发送端身份信息。进一步的,第三接收端确定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包含第三接收端身份信息,此时,第三接收端确认不返回搜索结果。
进一步的,发送端在第二设定时长范围内,确认未接收到任何搜索结果。此时,发送端确定搜索过程完成。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并未限定三个接收端的处理时序,三个接收端的处理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同时,三个接收端仅是示例作用,其并不代表实际应用中的各接收端。
上述过程解决了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各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通过多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且避免了接收端的重复发送,简化了搜索过程。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该设备搜索的装置包括:配置于发送端41的指令发送模块411、信息更新模块412、指令生成模块413以及返回执行模块414,还包括:配置于至少一个接收端42(图7仅示例性以一个接收端为例)的结果反馈模块421。
具体的,指令发送模块411,用于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结果反馈模块421,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信息更新模块412,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指令生成模块413,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返回执行模块414,用于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上述,通过发送端生成并发送目标搜索指令,接收端根据目标搜索指令确定未与发送端建立通信关系时,向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以使发送端根据搜索结果获取接收端身份信息并更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进而使得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目标搜索指令并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步骤,直到发送端确定无需再次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无法得到全部的搜索结果的技术问题,通过多次发送包含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目标搜索指令,使得接收端可以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选择性的返回搜索结果,即使因为随机竞争导致发送端无法获取搜索结果,也可以使接收端通过再次接收到目标搜索指令的方式返回搜索结果,进而使得发送端多次分批获取不同接收端返回的搜索结果,保证了搜索结果的完整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果反馈模块421具体包括: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记录表确认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结果返回单元,用于若不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配置于至少一个接收端42的信息获取模块、信息确认模块、返回模块以及第一操作执行模块。其中,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前,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信息确认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发送端身份信息是否为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返回模块,用于若不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第一操作执行模块,用于若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执行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配置于发送端的验证模块和第二操作执行模块。其中,验证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之前,对所述搜索结果进行验证;第二操作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搜过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操作执行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间隔第一设定时长,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停止发送条件包括: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搜索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任意设备搜索的方法,具体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搜索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该设备搜索的系统包括:发送端51和至少一个接收端52,其中,图8仅以一个接收端52为例。
其中,发送端51包括第一处理器511、第一存储器512、第一输入装置513、第一输出装置514以及第一通信装置515;发送端51中第一处理器5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8中以一个第一处理器511为例;发送端51中第一处理器511、第一存储器512、第一输入装置513、第一输出装置514以及第一通信装置515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第一存储器51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设备搜索的方法中发送端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设备搜索的装置中配置于发送端的指令发送模块411、信息更新模块412、指令生成模块413以及返回执行模块414)。第一处理器511通过运行存储在第一存储器51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发送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中发送端对应的部分。
第一存储器51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第一存储器51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第一存储器51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第一处理器51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发送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第一输入装置51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发送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第一输出装置514可包括扬声器、显示屏等设备。第一通信装置515用于与接收端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至少一个接收端52包括第二处理器521、第二存储器522、第二输入装置523、第二输出装置524以及第二通信装置525;接收端52中第二处理器5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8中以一个第二处理器521为例;接收端52中第二处理器521、第二存储器522、第二输入装置523、第二输出装置524以及第二通信装置525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第二存储器52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设备搜索的方法中接收端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设备搜索的装置中配置于接收端的结果反馈模块421)。第二处理器521通过运行存储在第二存储器52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接收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中接收端对应的部分。
第二存储器52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第二存储器52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第二存储器522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第二处理器52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接收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第二输入装置52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接收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第二输出装置524可包括扬声器、显示屏等设备。第二通信装置525用于与发送端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送端51和接收端52相互配合,以使设备搜索的系统可以用于执行上述任意设备搜索的方法,且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分别配置于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由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的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该设备搜索的方法包括:
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
所述发送端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操作,还可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任意设备搜索的方法中的相关操作,且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机器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设备搜索的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申请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申请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所述发送端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
所述发送端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包括:
至少一个接收端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
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并确认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中是否包含自身的接收端身份信息;
若不包含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发送端身份信息;
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发送端身份信息是否为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
若不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
若是已记录的历史身份信息,则执行获取所述目标搜索指令中的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包括:接收端通信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对所述搜索结果进行验证;
若所述搜过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搜过结果为正确结果,则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包括:
若所述搜索结果为正确结果,则间隔第一设定时长,执行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停止发送条件包括:第二设定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搜索结果。
8.一种设备搜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令发送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发送目标搜索指令;
结果反馈模块,配置于至少一个接收端,用于接收所述目标搜索指令,并根据所述目标搜索指令确定与所述发送端未建立通信关系时,向所述发送端返回搜索结果,所述搜索结果包含接收端身份信息;
信息更新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并将所述接收端身份信息更新至接收端身份记录表;
指令生成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端身份记录表生成新的搜索指令,并将所述新的搜索指令更新为目标搜索指令;
返回执行模块,配置于发送端,用于返回执行发送目标搜索指令的操作,直到满足停止发送条件为止。
9.一种设备搜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处理器、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一存储器;
所述接收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处理器、第二通信装置及第二存储器;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相互配合,用于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
所述第一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第一程序,第二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第二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第一程序和一个或多个第二程序分别被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相互配合,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分别配置于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设备搜索的方法。
CN201811561313.9A 2018-12-20 2018-12-20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6609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1313.9A CN109660976B (zh) 2018-12-20 2018-12-20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1313.9A CN109660976B (zh) 2018-12-20 2018-12-20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0976A true CN109660976A (zh) 2019-04-19
CN109660976B CN109660976B (zh) 2021-09-14

Family

ID=66115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1313.9A Active CN109660976B (zh) 2018-12-20 2018-12-20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6097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7147A (zh) * 2020-12-29 2022-07-0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搜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86985A1 (zh) * 2013-05-24 2014-11-27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EP2809095A1 (en) * 2013-05-31 2014-12-0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device discovery
CN104811920A (zh) * 2008-10-06 2015-07-29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6559918A (zh) * 2015-09-24 2017-04-05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07257552A (zh) * 2017-07-21 2017-10-17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连接方法及系统、主控设备
CN107852590A (zh) * 2015-07-21 2018-03-27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发现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69972A (zh) * 2018-07-12 2018-11-06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与蓝牙设备的连接控制方法及蓝牙连接控制系统
KR20180129062A (ko) * 2017-05-25 2018-12-05 (주)비콘테크놀로지 Ble 비콘 기반 충돌 회피와 전력 소모 감소 방법 및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1920A (zh) * 2008-10-06 2015-07-29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
WO2014186985A1 (zh) * 2013-05-24 2014-11-27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EP2809095A1 (en) * 2013-05-31 2014-12-0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wireless device discovery
CN107852590A (zh) * 2015-07-21 2018-03-27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发现的方法和装置
CN106559918A (zh) * 2015-09-24 2017-04-05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KR20180129062A (ko) * 2017-05-25 2018-12-05 (주)비콘테크놀로지 Ble 비콘 기반 충돌 회피와 전력 소모 감소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7257552A (zh) * 2017-07-21 2017-10-17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连接方法及系统、主控设备
CN108769972A (zh) * 2018-07-12 2018-11-06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终端与蓝牙设备的连接控制方法及蓝牙连接控制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 FENG等: "Wireless channel loss analysis - a case study using WiFi-Direct", 《2014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IWCMC)》 *
岑荣滢: "面向智能家居应用的ZigBee-WiFi网关", 《计算机系统应用》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7147A (zh) * 2020-12-29 2022-07-01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搜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97147B (zh) * 2020-12-29 2024-04-05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搜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60976B (zh) 2021-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6483A (zh) 一种配网方法及系统
WO2020056558A1 (zh) 一种蓝牙集群在线升级方法及装置
JP4934138B2 (ja)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のための国際的規制遵守
CN111327758B (zh) 摄像头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08401037A (zh) 用户终端和设备的绑定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981360B (zh) 物联网设备站点开通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5722089B (zh) 一种设备认证方法
CN110493028A (zh) 一种集群部署方法、系统、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753989A (zh) 基于Web-based OS运行环境的屏幕影像传输播放方法及装置
US20160300483A1 (en) Device Control Method, Server,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WO2021042612A1 (zh) 无线投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6092702A1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9660976A (zh) 设备搜索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5094771A (zh) 用于参与及响应应用程序的邀约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10659043B (zh) 固件升级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392412B (zh) 物联网设备配网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4820645B (zh) 一种用于扫描设备上的一键式扫描方法及扫描系统
CN106982156B (zh) 优先级设置方法、装置、通信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93979B (zh) 实现物联网模块虚拟外设共享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5883572A (zh) 外设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4125883B (zh) 智能设备的入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37678B (zh) 目标设备的绑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6850246A (zh) 设备信息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489953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412657B (zh) 一种机顶盒烧写序列码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