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37874B - 液态金属限流器 - Google Patents

液态金属限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37874B
CN109637874B CN201811390512.8A CN201811390512A CN109637874B CN 109637874 B CN109637874 B CN 109637874B CN 201811390512 A CN201811390512 A CN 201811390512A CN 109637874 B CN109637874 B CN 1096378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liquid metal
sub
electrod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905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37874A (zh
Inventor
李正荣
董鑫
鄢顺才
盛磊
刘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Jing Jing Liquid Metal Heat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Jing Jing Liquid Metal Heat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Jing Jing Liquid Metal Heat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Jing Jing Liquid Metal Heat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9051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378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37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7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37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7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9/00Switches having at least one liquid contact
    • H01H29/02Details
    • H01H29/04Contacts; Containers for liquid contact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Pressure Vessels And Li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领域,提供一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部容纳有液态金属,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自壳体伸入第一腔室内部,绝缘隔板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并将第一腔室划分成多个第一子腔室,绝缘隔板上形成有通流孔,相邻第一子腔室之间通过通流孔连通,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入正常电路中时,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流,且绝缘隔板对电流形成阻隔效果。该液态金属限流器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可迅速由低阻抗状态转入高阻抗,限制短路故障电流,其反应速度快,在故障电流到达第一个峰值前可有效限制短路电流,对电路当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充分的保护,防止产生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液态金属限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金属限流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网负荷密度的增大和总体容量的增长,大容量机组的不断投入运行以及各大区电网的互联,电力系统短路电流水平日益增高,许多地区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电力规程所限定的最大允许值。
电力系统短路故障对电气设备本身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短路电流的动、热稳定效应会损坏电气设备;短路故障发生时电网中电压会降低,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系统发生短路相当于改变了电网结构,引起系统中功率分布的变化,破坏并列运行的发电机系统的稳定,严重时造成大面积停电;不对称接地短路故障会引发对通信系统的电磁干扰,威胁电网通信设备甚至系统维护人员的安全。
当前,限制系统短路故障电流的基本措施主要有:提升电网电压等级,下一级电网分层分区运行、采用合理的电源接入方式、变电站内采用母线分段运行方式、加装变压器中性点小电抗、采用高阻抗变压器和发电机、采用串联电抗器、采用直流背靠背技术、提高断路器的遮断容量、装设故障限流器。采用前几种技术措施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电网短路电流的抑制问题,但均建立在需要改变电网结构的基础上,因而对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与经济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装设故障限流器无需改变电网结构,亦能限制电网的短路容量,极大地减轻断路器等各种高压电气设备的动、热稳定负担,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显著降低对电网中各种电气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等)以及电网结构的设计容量要求,大大节省投资。但是,现有技术的故障限流器,其反应速度较慢,进而对电网当中的各种电气设备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态金属限流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故障限流器反应速度慢容易对电气设备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包括壳体、电极以及绝缘隔板,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部容纳有液态金属,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自所述壳体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部,所述绝缘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划分成多个第一子腔室,所述绝缘隔板上形成有通流孔,相邻所述第一子腔室之间通过所述通流孔连通,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隔板满足: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入正常电路中时,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流,且所述绝缘隔板对所述电流形成阻隔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内,由于电流密度沿轴向分布不均匀,导致通流孔内部截面的磁通量密度和洛伦兹力均大于隔层部分,当液态金属限流器接入的电路发生故障或异常时,液态金属限流器通过的电流增大,使通流孔内电磁力急剧增大,并驱动其中液态金属的收缩,同时,焦耳热也使通流孔内的液态金属快速汽化,使通流孔内产生电弧,形成高阻状态,达到限流目的。该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可以迅速由低阻抗状态转入高阻抗,限制短路故障电流,其反应速度快,在故障电流到达第一个峰值前可以有效限制短路电流,进而对电路当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充分的保护,防止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多个转换单元,所述转轴的两端安装至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绝缘隔板上形成有与所述转轴周向匹配的开口;所述转换单元内部形成有容纳槽;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转换单元密封所述第一子腔室,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独立;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所述转轴带动所述转换单元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转换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隔开;所述容纳槽通过所述转换单元上的卸压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子腔室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并发送给控制器,当所述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当所述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不对称受力面,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所述不对称受力面受到液态金属的压力作用并推动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所述转轴通过扭簧连接所述壳体,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所述转轴在所述扭簧带动下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工作缺槽,所述工作缺槽处形成有所述不对称受力面。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工作凸起,所述工作凸起处形成有所述不对称受力面。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换单元或者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形成配合时,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当所述液态金属压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单向阀沿着所述第一腔室向所述第二腔室的方向上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绝缘隔板的数量为多块。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绝缘隔板上的所述通流孔彼此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所述液态金属的灌装口。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腔室为真空腔室,或者所述第二腔室当中容纳有惰性气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连通外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的液态金属限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液态金属限流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某一视角下转换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另一视角下转换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的又一视角下转换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的转换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转换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显示有限位槽的转换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绝缘隔板在壳体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中液态金属限流器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中:1、电极;101、第一电极;102、第二电极;2、前端盖;3、第二单向阀;4、外壳;5、内壳;6、限位凸起;7、转换单元;8、卸压管道;9、后端盖;10、扭簧;11、轴承;12、容纳槽;13、工作缺槽;14、液态金属;15、底座;16、绝缘隔板;17、通流孔;18、灌装口;19、转轴;20、限位槽;2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和图2,实施例一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包括壳体、电极1以及绝缘隔板16。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第一腔室内部容纳有液态金属14,电极1包括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均自壳体伸入第一腔室内部,绝缘隔板16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并将第一腔室划分成多个第一子腔室,绝缘隔板16上形成有通流孔17,相邻第一子腔室之间通过通流孔17连通。第一电极101、第二电极102和绝缘隔板16满足: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接入正常电路中时,在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之间形成电流,且绝缘隔板16对电流形成阻隔效果。
液态金属限流器内,由于电流密度沿轴向分布不均匀,导致通流孔17内部截面的磁通量密度和洛伦兹力均大于隔层部分,当液态金属限流器接入的电路发生故障或异常时,液态金属限流器通过的电流增大,使通流孔17内电磁力急剧增大,并驱动其中液态金属14的收缩,同时,焦耳热也使通流孔17内的液态金属14快速汽化,使通流孔17内产生电弧,形成高阻状态,达到限流目的。该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在电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可以迅速由低阻抗状态转入高阻抗,限制短路故障电流,其反应速度快,在故障电流到达第一个峰值前可以有效限制短路电流,进而对电路当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充分的保护,防止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壳体包括前端盖2、后端盖9和壳本体。前端盖2、后端盖9和壳本体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该种连接关系的壳体,可以便于壳体内部结构的安装,同时便于生产制造。此外,在前端盖2和壳本体之间,以及后端盖9和壳本体之间可以安装密封圈,进而保证壳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并且,壳本体本身也可以由两个可拆卸的部分组合而成,包括可用于固定液态金属限流器底座15。而且壳本体可以包括内壳5和外壳4两个部分。当然,壳体的结构不受此处举例的限制。
当第一子腔室当中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如果不及时泄压可能会造成壳体破损,或者将液态金属14重新压入通流孔17造成液态金属限流器失效。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壳体内还设置有转换组件。
请参见图3至图5,转换组件包括转轴19以及固定在转轴19上的多个转换单元7。结合附图6,转轴19的两端通过轴承11安装至壳体上,且绝缘隔板16上形成有与转轴19周向匹配的开口21。转换单元7内部形成有容纳槽12。当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小于设定值时,转换单元7密封第一子腔室,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互相独立;当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转轴19带动转换单元7转动,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导通。
通过设置转换组件,进而当第一子腔室当中液态金属14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导通,达到泄压的目的。
其中,转换单元7上的容纳槽12的结构请参见图3和图5。当然,容纳槽12的结构不受附图限制,其可以采用任何结构,只要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连通时可以达到卸压的目的即可。
图3至图5中,转换单元7整体整体呈柱状,且转换单元7的轴线方形和转轴19的轴线方向一致。该种转换单元7可以随着转轴19转动,同时不影响转换单元7对第一子腔室的密封。当然,沿着垂直于转轴19轴线的方向上,转换单元7的横截面(忽视转换单元7上容纳槽12和后续提到的工作缺槽13的影响)也可以呈扇形,只要随着转换单元7的转动可以实现对第一子腔室的密封,或者可以实现容纳槽12与第一子腔室的连通即可。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转换组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并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隔开。容纳槽12通过转换单元7上的卸压管道8连通第二腔室。
通过将转换组件设置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进而防止转换组件暴露在外,便于对转换组件的维护。并且,由于容纳槽12通过转换单元7上的卸压管道8连通第二腔室,进而可以进一步保护液态金属限流器,防止液态金属14压力过高时损害液态金属限流器。
其中,卸压管道8的结构请参见图7。第一子腔室内达到一定压力后,汽化后的液态金属14通过容纳槽12和卸压管道8进入第二腔体,可使第一子腔室内压力进一步降低。当然卸压管道8的具体结构不受附图限制,只要可以将容纳槽12和第二腔室之间连通,实现卸压目的即可。
请参见图3至图5,转换单元7上形成有不对称受力面,当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值高于设定值,不对称受力面受到液态金属14的压力作用并推动转轴19转动,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连通;转轴19通过扭簧10连接壳体,当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转轴19在所述扭簧10带动下转动,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由于转换单元7上形成有不对称受力面,进而转换单元7受力不对称。一旦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此时转换单元7克服扭簧10的作用力,带动转轴19发生转动。
当电路中故障排除后,电流降低,第一子腔室内温度和压力下降,转换组件在扭簧10的作用下复位旋转,使不对称受力面朝向第一子腔室,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互相独立,此时液态金属限流器回到初始状态,使电路恢复导通状态。
由于不对称受力面和扭簧10的作用,液态金属限流器不仅有限流的作用,还有自恢复的特性,使其能够多次重复使用。该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可以自动检测、自动触发,有一定的限制容量和限流时间;在电路短路故障隔离切除后,具有快速自动恢复功能,并能在几秒之内实现多次投入切除动作;其工作可靠性高于同时运行的高压断路器等电气设备。
其中,不对称受力面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在转换单元7上形成有工作缺槽13,工作缺槽13处形成有上述不对称受力面,如图3至5中所示。或者,也可以是在转换单元7上形成有工作凸起,工作凸起处形成有上述不对称受力面。
进一步的,转换单元7或者转轴19上形成有第一限位件,壳体上形成有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形成配合时,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导通。设置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转换单元7上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之间的导通,避免由于转动角度的不确定导致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之间无法对准。例如,可以使得转轴19带动转换单元7转动90°后,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形成配合时,此时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导通。
其中,第一限位件可以是形成在转换单元7上的限位槽20,请参见图7和图8。此时,和限位槽20配合的第二限位件可以采用限位凸起6的结构形式。限位凸起6伸入限位槽20当中,且沿着限位槽20的延伸方向(也即转换单元7和转轴19的周向)上,限位凸起6和限位槽20可相对运动,直到限位凸起6碰到限位槽20的侧壁。
当然,第一限位件的结构不受附图限制。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限位件采用限位凸起6的结构形式,第二限位件采用限位槽20的结构形式。或者,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均采用限位凸起6的结构形式。
通过图2至图8发现,转换单元7的数量为多个。为了限制转换组件相对壳体的转动,并非所有转换单元7上都要设置第一限位件。例如,可以只在两端的转换单元7上设置第一限位件,也可以在多个转换单元7上间隔设置第一限位件,或者也可以仅仅在其中一个转换单元7上设置第一限位件。
此外,绝缘隔板16上的开口21结构请参见图9。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得绝缘隔板16上的开口21和转轴19周向匹配,开口21除了形成在绝缘隔板16的边缘位置之外,还可以形成在绝缘隔板16其它位置。例如,可以使得转轴19整个穿过绝缘隔板16上的开口21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与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受附图限制,只要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接入正常电路之后,可以在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02之间形成电流通路即可。例如,图1中第一电极101可以接在壳体的左侧,第二电极102接在壳体的底部。或者,图1中,第一电极101可以接在壳体的底部,第二电极102接在壳体的右侧……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绝缘隔板16的数量为多块。进而,通过多块绝缘隔板16的设置,可以保证液态金属限流器对短路情况反应的灵敏性。在此基础上,转换单元7的数量和第一子腔室的数量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相邻绝缘隔板16上的通流孔17彼此错开,以进一步提高液态金属限流器对短路情况反应的灵敏性。
其中,壳体上开设有液态金属14的灌装口18,用于灌装液态金属14。其中,灌装口18需要做绝缘处理。通过设置灌装口18,实现液态金属限流器的有效维护。一旦发现第一子腔室当中液态金属14少于正常值时,则通过灌装口18向第一子腔室中注入适量的液态金属14。
其中,当在壳体内形成有第二腔室的时候,第二腔室为真空腔室。
或者,第二腔室当中可以容纳有惰性气体,例如氮气。进而,第二腔室当中的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可以对液态金属14限位器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第二腔室通过第二单向阀3连通外界。当第二腔室内的压力到达一定值时,第二腔室当中的部分气体可以通过第二单向阀3排到液态金属限流器外,使第二腔室内的压力降低。
初始状态下的液态金属限流器请参见图10。当液态金属限流器接入的电路短路,此时原本朝向第一子腔室的不对称受力面受力,并带动转换单元7及转轴19逆时针转动90°,使得容纳槽12转动到下方,和第一子腔室连通。
实施例二
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二当中,第一子腔室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14的压力值,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压力值控制转换组件。具体的,当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转轴19转动,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连通;当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转轴19转动,并使得容纳槽12和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该种情况下,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配合,实现对转换组件的控制,其可以实现对液态金属限流器更加精确的控制。
实施例三
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三当中不设置有转换组件。并且,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一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附图中没有显示),当液态金属14压力超过设定值时,第一单向阀沿着第一腔室向第二腔室的方向上导通。
本实施例三当中,通过第二腔室以及第一单向阀的设置,可以对第一腔室进行卸压,防止壳体破损,或者液态金属14重新压入通流孔17造成液态金属限流器失效。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3)

1.一种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以及绝缘隔板,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部容纳有液态金属,所述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均自所述壳体伸入所述第一腔室内部,所述绝缘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划分成多个第一子腔室,所述绝缘隔板上形成有通流孔,相邻所述第一子腔室之间通过所述通流孔连通,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绝缘隔板满足: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入正常电路中时,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流,且所述绝缘隔板对所述电流形成阻隔效果;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转换组件,所述转换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多个转换单元,所述转轴的两端安装至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绝缘隔板上形成有与所述转轴周向匹配的开口;所述转换单元内部形成有容纳槽;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小于设定值时,所述转换单元密封所述第一子腔室,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独立;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所述转轴带动所述转换单元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转换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并将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隔开;所述容纳槽通过所述转换单元上的卸压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腔室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并发送给控制器,当所述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当所述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不对称受力面,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高于设定值,所述不对称受力面受到液态金属的压力作用并推动所述转轴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所述转轴通过扭簧连接所述壳体,当所述第一子腔室中液态金属的压力值不高于设定值时,所述转轴在所述扭簧带动下转动,并使得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互相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工作缺槽,所述工作缺槽处形成有所述不对称受力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上形成有工作凸起,所述工作凸起处形成有所述不对称受力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单元或者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形成配合时,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子腔室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当所述液态金属压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单向阀沿着所述第一腔室向所述第二腔室的方向上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隔板的数量为多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绝缘隔板上的所述通流孔彼此错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所述液态金属的灌装口。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为真空腔室,或者所述第二腔室当中容纳有惰性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液态金属限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连通外界。
CN201811390512.8A 2018-11-21 2018-11-21 液态金属限流器 Active CN1096378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0512.8A CN109637874B (zh) 2018-11-21 2018-11-21 液态金属限流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90512.8A CN109637874B (zh) 2018-11-21 2018-11-21 液态金属限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7874A CN109637874A (zh) 2019-04-16
CN109637874B true CN109637874B (zh) 2020-01-17

Family

ID=66068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90512.8A Active CN109637874B (zh) 2018-11-21 2018-11-21 液态金属限流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3787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14879A1 (de) * 1970-03-28 1971-10-14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Elektrischer Strombegrenzer
JP3457282B2 (ja) * 1999-02-01 2003-10-14 メラー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体金属を有する自己回復する限流器
DE19903776B4 (de) * 1999-02-01 2004-02-12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DE19903939B4 (de) * 1999-02-01 2004-02-26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DE10243993B3 (de) * 2002-09-21 2004-04-15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EP1026720B1 (de) * 1999-02-01 2006-07-05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CN101394085A (zh) * 2008-10-29 2009-03-25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快速转换开关和液态金属限流装置及限流方法
CN104091717A (zh) * 2014-07-25 2014-10-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新型自能式液态金属限流器及方法
CN107248729A (zh) * 2017-06-30 2017-10-13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新型液态金属限流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14879A1 (de) * 1970-03-28 1971-10-14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Elektrischer Strombegrenzer
JP3457282B2 (ja) * 1999-02-01 2003-10-14 メラー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液体金属を有する自己回復する限流器
DE19903776B4 (de) * 1999-02-01 2004-02-12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DE19903939B4 (de) * 1999-02-01 2004-02-26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US6850145B1 (en) * 1999-02-01 2005-02-01 Moeller Gmbh Self-recovering current-limiting device with liquid metal
EP1026720B1 (de) * 1999-02-01 2006-07-05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DE10243993B3 (de) * 2002-09-21 2004-04-15 Moeller Gmbh Selbsterholende Strombegrenzungseinrichtung mit Flüssigmetall
CN101394085A (zh) * 2008-10-29 2009-03-25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快速转换开关和液态金属限流装置及限流方法
CN104091717A (zh) * 2014-07-25 2014-10-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新型自能式液态金属限流器及方法
CN107248729A (zh) * 2017-06-30 2017-10-13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新型液态金属限流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7874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8047B1 (en) Battery pack having improved safety
CN102280608B (zh) 可再充电电池
EP3731296B1 (en) Battery cover plat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power battery and electric automobile
EP1806807B1 (en) Medium-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having safety device
JP5625104B2 (ja) 並列又は直列に電気的に相互接続された規定数の個別セルを備えるセル結合体
CN102074673B (zh) 大容量电池组和大容量电池组的组件
KR101428331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모듈의 안전장치
US20200211804A1 (en) Circuit breaker
EP4068498A1 (en)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09637874B (zh) 液态金属限流器
KR20140065956A (ko) 이차 전지
KR101490054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어셈블리(PCB assembly)를 이용한 울트라캐패시터 모듈과 그 제조방법
JP7513751B2 (ja) 電池用筐体、電池、電力消費装置、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EP2772962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12117426B (zh) 单体电池、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KR20120046658A (ko) 절연성능을 증대한 연료전지 스택
EP4285434A1 (en) G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featuring massively parallel-connected cells
KR101486927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단자 어셈블리
CN112117423B (zh) 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和车辆
EP3989338A1 (en) Battery module system comprising external short-circuit device and cooling device
EP2849193B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compact contact structure
CN219436069U (zh) 一种电池盖板、电池、电池包及储能系统
CN219760639U (zh) 一种一体化分腔式带熔断功能的限压装置
CN108429234B (zh) 一种电涌保护装置
CN214589154U (zh) 电池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