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30090A -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30090A
CN109630090A CN201811275530.1A CN201811275530A CN109630090A CN 109630090 A CN109630090 A CN 109630090A CN 201811275530 A CN201811275530 A CN 201811275530A CN 109630090 A CN109630090 A CN 109630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 rock
mud shale
target
porosity
target m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755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30090B (zh
Inventor
窦立荣
肖玉峰
李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CNPC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CNPC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CNPC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755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300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30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0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30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30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包括: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并获取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基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盖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良好的盖层是形成大型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对封盖层的研究已进入到宏观定性与微观参数相结合,同时发展了扩散理论及封存箱理论,但评价标准不系统,多种多样。国内对封盖层的研究也都普遍限于微观参数的定量测定,根据突破压力、渗透率、划分盖层级别,盖层各种微观参数的测定,依赖于钻井取心获得的样品,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盖层纵、横向的非均质分布,完全依靠这种手段进行研究,不仅昂贵,而且局限性很大。另外,在分析评价时,引进了扩散理论及动平衡理论。
在油气藏判识评价过程中,常规方法往往根据油气录井显示和储层的电性特征进行解释评价,很少从油气成藏的保存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残余油气藏的认识不足,导致勘探投入高、效益低。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结合盖层与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并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包括:
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及,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之前,还包括:
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以及,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以及,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
一实施例中,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包括:
分类指标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盖层类型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储盖组合评价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一实施例中,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还包括:
样品孔隙度获取单元,用于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总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有效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一实施例中,所述分类指标获取模块包括:
目标孔隙度获取单元,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目标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一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
一实施例中,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一实施例中,还包括:
气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油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差劣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包括: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并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本发明能够准确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并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步骤001至003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步骤100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PORT-PA1关系图版。
图6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POR-PA2关系图版。
图7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井砂岩的欠压实异常情况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泥岩的欠压实异常情况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苏丹XX井异常压力、毛细管力双重封闭盖层例图。
图11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板深X井有利储盖匹配气藏解释例图。
图12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LIU2井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实例图。
图13为本发明应用实例中的苏61井假盖层解释实例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针对现有的油气藏判识评价准确性低的问题,本申请从两方面开展储盖组合测井评价的研究,一是对泥页岩盖层类型进行识别,二是根据泥页岩盖层类型的识别结果对储层进行评价。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单井纵向的盖层研究和邻井对比,在较大范围内开展封盖层研究,不仅有更多的测井地质信息,而且使封盖层评价由微观的点分析,发展为连续剖面的宏观层分析,弥补了实验分析的不足。特别是测井封盖层评价,可以对盖层次生孔隙及裂缝进行分析评价,计算盖层突破压力随裂缝发育的变化,从而使封盖层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封盖层的评价更符合地层实际,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通过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其中,盖层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良好的盖层是形成大型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目前,部分对盖层的研究已进入到宏观定性与微观参数相结合,同时发展了扩散理论及封存箱理论,但评价标准不系统,多种多样。部分对封盖层的研究也都普遍限于微观参数的定量测定,根据突破压力、渗透率、划分盖层级别,盖层各种微观参数的测定,依赖于钻井取心获得的样品,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盖层纵、横向的非均质分布,完全依靠这种手段进行研究,不仅昂贵,而且局限性很大。另外,在分析评价时,引进了扩散理论及动平衡理论。
测井盖层评价技术可以计算泥、页岩盖层含砂量、厚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盖层突破压力,分析毛细管力封闭作用;可以研究地层泥岩压实状况,分析地层压力封闭作用;可以计算泥岩盖层残余烃含量,分析浓度封闭作用;可以综合分析盖层封盖性能,划分盖层级别;可以区分天然气盖层、油盖层和假盖层;可以进行测井方法断层封闭研究。
通常对储层评价的方式为通过现有的评价方法中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的,所述评价指标可以包含有:孔隙度、渗透率、及砂体厚度等等。
其中,所述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样本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石样本体积的比值。所述渗透率表征储层岩石本身传导液体能力的参数,用来表示渗透性的大小,其大小与孔隙度、液体渗透方向上孔隙的几何形状、颗粒大小以及排列方向等因素有关,而与在介质中运动的液体性质无关。所述砂体厚度也可称为有效砂体厚度,储层厚度包括砂岩厚度和薄的泥页岩厚度,由于砂体中有油,而泥页岩中未储油,因此油层厚度减去泥页岩厚度就等于所述砂体厚度。
在下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厚度指标中的厚度H是对盖层评价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
厚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盖层的封闭性能和有效封闭时间。泥岩厚度的封闭性能与油气柱高度和埋深有很大关系,泥岩厚度也是产生地层异常压力封闭的必要条件。另外,厚度与大面积分布密切相关,因此,厚度也是识别区域盖层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实际测井盖层评价时,泥岩厚度列为一项重要指标。
测井判识划分泥页岩盖层厚度是根据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等泥质测井曲线来确定的。手工解释可根据上述测井曲线的半幅点分层,再计算厚度。数字处理则根据成果图上的岩性剖面直接划分、统计所述泥页岩盖层的厚度。
其中,所述总孔隙度Φt代表着地层流体可流动部分和被粘土矿物束缚部分占据的孔隙空间之总和与岩石体积之比。泥岩盖层总孔隙度的大小反映了泥岩的压实程度,总孔隙度越小,压实程度越高,孔隙喉道半径越小,泥岩孔隙毛细管力越大,渗透率越低,封闭性能越好。因此,泥页岩盖层总孔隙度是反映盖层质量的重要参数。
其中,所述有效孔隙度Φe表征的是泥岩的次生孔隙度。泥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并不是单一的,泥岩内部的孔隙大小、孔隙结构经常是不一样的,在各种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下,还常产生次生孔隙和微裂缝,它在某一局部范围内或某一深度段可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微渗漏空间,这些次生孔隙、微裂缝和各种形式的微渗漏空间,在测井参数上表现为有效孔隙度。对于成岩程度较高的岩层来说,对盖层质量起主要影响控制作用的是次生有效孔隙度的大小。有效孔隙度越小,岩石的突破压力越高,封闭性能越强,盖层质量越好。
测井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是利用中子测井及密度测井交会技术来计算的。
其中,突破压力PA是指上浮运移的油气刺穿泥页岩盖层的最小压力。它是岩石的微孔结构、矿物成分、流体性质,渗流能力等特征的综合反应。当泥页岩盖层一旦被底部上移的油气流力刺穿形成通道,盖层便失去封闭油气的能力,即便是很少的几条裂缝,也可导致油气藏的破坏。因此,在应用测井信息对盖层进行评判时,突破压力PA的大小是盖层质量评价最直接的参数。
测井突破压力PA参数计算,是通过测井计算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进行的,因此,突破压力封闭机理是毛细管力封闭作用。由于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的计算与泥质含砂量的高低、次生孔隙大小,裂缝发育状况及矿物成分等有直接关系。因此,突破压力PA是测井地质参数的综合反映,可直接用来判识划分盖层质量的优劣。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0: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在步骤100中,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可以体现为一种服务器,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的硬件组成中也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具有显示功能。具体地,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子设备、网络机顶盒、便携式计算机、台式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车载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其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
所述服务器可以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包括在本申请提交日尚未开发出的网络协议。所述网络协议例如可以包括TCP/IP协议、UDP/IP协议、HTTP协议、HTTPS协议等。当然,所述网络协议例如还可以包括在上述协议之上使用的RPC协议(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EST协议(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协议)等。
步骤200: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步骤200中,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步骤300: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在步骤300中,基于步骤200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的识别结果,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其中,在所述步骤300之前,还可以包含有如下判定内容: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100之前,还包含有步骤001至步骤003,所述步骤001至步骤003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001: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可以应用中子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交会计算得到各个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PORT)Φt,并应用中子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交会计算得到各个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有效孔隙度(POR)Φe
步骤002: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具体包括:
步骤003: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根据多个目标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Φt,建立总孔隙度Φt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1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多个目标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Φe,建立有效孔隙度Φe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2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根据总孔隙度Φt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1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有效孔隙度Φe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2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拟合公式计算PA1和PA2,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突破压力PA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所示:
取PA1与PA2的最小值作为突破压力PA的最终值。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10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1: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步骤102: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参见图4,具体内容如下:
S1-基于GR/SP获取VSH:根据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natural gamma-ray loggingcurve)和/或自然电位测井曲线SP(spontaneous-potential logging curve),计算得到某一区域内的各个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泥质含量VSH。其中,在某一区域内选取多个目标泥页岩盖层,进行单井纵向的泥页岩盖层研究和邻井对比,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泥页岩盖层研究,以提高该区域的泥页岩盖层分类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把自然伽马测井仪下到井中,测量地层放射性强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称为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
(1)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的特点为:
a.曲线对称于地层中点,在地层中点处有极大值或极小值,反映该层放射性大小。
b.当地层厚度h小于三倍的钻头直径d0(h<3d0)时,极大值随h的增加而增加(极小值随h的减小而减小)。当h≥3d0时,极大值(或极小值)为一常数,与地层厚度无关,与岩石的自然放射性强度成正比。
c.h≥3d0时,由曲线的半幅点确定的底厚度等于地层的真实厚度,当h<3d0时,由半幅点确定的地层厚度大于地层的真实厚度,而且越薄,大得越多。
理论曲线是在测速为零、点状计数管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但实际测井中,计数管不是点状的,测速也不为零,所以实测曲线和理论曲线是有些差异的,但基本形状仍然相似。
(2)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
a.层厚的影响。地层变薄会使泥页岩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值下降,砂岩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值上升,并且地层越薄,这种下降和上升就越多。因此对h<3d0的地层,应用曲线时,应考虑层厚的影响。
b.井参数的影响。井径的扩大意味着下套管井水泥环增厚和裸眼井泥浆层增厚。若水泥环和泥浆不含放射性元素,则水泥环和泥浆层增厚会使GR值降低,但由于泥浆有一些放射性,所以泥浆的影响很小。套管的钢铁对γ射线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下了套管的井,GR值会有所下降。
c.放射性涨落的影响。
在放射性源强度和测量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对放射性的强度进行重复多次测量,每次记录的数值是不相同的,而总是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变化,这种现象叫放射性涨落。它和测量条件无关,是微观世界的一种客观现象,且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现象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各个原子核的衰变彼此是独立的,衰变的次序是偶然的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放射性涨落的存在,使得GR曲线不像电测井光滑。放射性测井曲线上读数的变化,一是由地层性质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放射性涨落引起的,要对放射性测井曲线进行正确地质解释,必须正确区分这两种原因造成的曲线变化。
d、测速的影响。
测井时的仪器上提速度是对GR曲线产生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应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GR计算得到某一区域内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泥质含量SH的具体方式可以为:
(1)首先用自然伽马相对幅度的变化计算出泥质含量指数IGR
在公式一中,GR为目标泥页岩盖层自然伽马幅度;GRmax、GRmin分别为纯泥页岩和纯砂岩的自然伽马幅度。
(2)通常IGR的变化范围为0至1,用公式二将IGR转化为泥质含量VSH
在公式二中,G为计算泥质含量所用的经验参数。
针对自然电位测井曲线SP,自然电位测井是电法测井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砂泥页岩剖面。自然电位测井测量的是自然电位随井深变化的曲线。由于自然电位测井在渗透层处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因此,它是划分和评价储集层的重要方法之一。
(1)自然电位测井曲线SP的特点为:
a.当地层,钻井液是均匀的,上下围岩岩层性相同,自然电位曲线关于渗透性层中心对称。
b.渗透性在地层顶底界面处,自然电位变化最大,当地层较厚(大于4倍井径)时,可用曲线半幅点确定地层界面。
c.测量的自然电位幅度,为自然电流在井内泥浆中产生的电位降,它永远小于自然电流回路总的电动势。
d.渗透性砂岩的自然电位,对泥页岩的基线而言,可向左或向右偏转,它主要取决于地层水和钻井液的相对矿化度。
(2)自然电位测井曲线的影响因素:
a.地层水和钻井液滤液含盐浓度比值影响。
b.岩性影响。
c.温度影响。
d.地层水和钻井液滤液含盐性质影响。
e.地层电阻率影响。
f.地层厚度影响。
g.井径扩大和钻井液进入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应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SP计算得到某一区域内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泥质含量SH的具体方式可以为:因为自然电位是离子在目标泥页岩盖层岩石中的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而岩石的扩散吸附作用与岩石的性质(岩石成分、组织结构、胶结物的成分及含量等),有很密切的关系,故可根据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分析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特别是分析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变化。如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变细,泥质含量增加,常常表现为自然电位幅度降低。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可明显地划分出泥页岩类(泥页岩、页岩等)、砂岩、泥质砂岩,并可结合电阻曲线划分出有渗透性的生物灰岩等。
S2-基于中子/密度测井获取矿物成分:根据中子测井法和/或密度测井法,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矿物成分。
其中,中子测井法是把装有中子源和探测器的下井仪器放入井内,由于中子源发射的快中子按球状向外迁移,在穿过井孔介质进入岩层的过程中,高能量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而减速,扩散和被吸收其能量不断损失或减弱。采用两个不同源距探测器来测量热中子计数率的比值,以反映地层中的中子密度随源距衰减的速率。将探测结果通过电缆输送到地面仪器,经过计算处理记录中子测井曲线。中子测井曲线的曲线符号为CNL或NPHI,记录单位为%或者v/v,密度测井曲线的曲线符号为DEN或者RHOB,记录单位为g/cm3,中子和密度测井曲线的刻度的特点是保证在含水砂岩层上两条曲线重叠,在含气层上,密度孔隙度大于中子孔隙度,在泥页岩层上,中子孔隙度大于密度孔隙度。
S3-基于VSH和矿物成分确定岩心剖面: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泥质含量VSH和矿物成分,生成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剖面图。
S4-应用中子和密度测井交会获取Φt:应用S2中获取的中子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交会计算得到各个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PORT)Φt
S5-应用中子和密度测井交会获取Φe:应用S2中获取的中子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交会计算得到各个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有效孔隙度(POR)Φe
S6-获取欠压实异常情况:根据S1中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泥质含量VSH确定声波时差Δt,并根据该声波时差Δt和S4中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Φt,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欠压实异常情况。
S7-组合计算VHC和含气指示: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电阻率Rt和S4中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Φt,应用Φt-Rt组合计算生油岩含烃饱和度Sog、剩余烃含量VHC。以及,应用中子测井法、密度测井法或声波测井法计算得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含气指示Φg1和Φg2
S8-建立Φt与PA1对应关系:根据S4中的获取的多个目标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Φt,建立总孔隙度Φt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1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如图5所示的应用13个含油气盆地泥页岩样品分析得到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建立的PORT-PA1关系图版。
S9-建立Φe与PA2对应关系:根据S5中的获取的多个目标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Φe,建立有效孔隙度Φe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2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如图6所示的应用13个含油气盆地泥页岩样品分析得到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建立的POR-PA2关系图版。
S10-获取欠压实带:根据S6中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Δt和总孔隙度Φt确定例如图7和图8所示的欠压实异常情况,确定欠压实带。
S11-确定浓度封闭指标:根据S7中的VHC和含气指示,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中的气体浓度,作为浓度封闭指标的值。
S12-计算突破压力PA指标:根据S8中的总孔隙度Φt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1之间的对应关系和S9中的有效孔隙度Φe与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PA2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并根据圈闭高度、埋藏深度、压力系数计算油气藏的最小封闭压力,建立盖层类型库。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根据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建立的PORT-PA1关系图版和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建立的POR-PA2关系图版计算泥页岩盖层突破压力PA1(由Φt计算)和PA2(由Φe计算),数字处理采用拟合公式计算PA1和PA2。突破压力PA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三所示:
取PA1与PA2的最小值作为突破压力PA的最终值,参见图9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关系示意图。
S13-确定厚度指标:根据S3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剖面图,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厚度,作为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厚度指标的值。
S14-确定含砂量指标:根据S3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岩性剖面图,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含砂量,作为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含砂量指标的值。
S15-确定压力封闭指标:根据S10中确定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欠压实带,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压力值,作为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压力封闭指标的值。
S16-确定盖层类型:根据S11得到的浓度封闭指标的值、S12得到的突破压力PA指标的值、S13得到的厚度指标的值、S14得到的含砂量指标的值和S15得到的压力封闭指标的值,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目标泥页岩盖层所属的盖层类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盖层类型库可以预存在一数据库中,其中,该数据库可以为一分布式数据库。所述盖层类型库中包含有浓度封闭指标、突破压力PA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的各个数值范围与盖层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各个指标与盖层封闭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所述浓度封闭指标的值越高,所述盖层的封闭能力(即含气量及含油量)越好。
(2)所述突破压力PA指标的值越高,所述盖层的封闭能力越好。
(3)所述厚度指标的值越高,所述盖层的封闭能力越好。
(4)所述含砂量指标的值越高,所述盖层的封闭能力越差。
(5)所述压力封闭指标的值越高,所述盖层的封闭能力越好。
在一种举例中,参见表1,可以将盖层按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I类盖层、II类盖层和III类盖层,其中,I类盖层为气盖层,II类盖层为油盖层,III类盖层为差劣盖层。将所述浓度封闭指标的值由小至大划分为与各类由坏至好的盖层分别对应的三个数值范围a1~a2,a3~a4,a5~a6;将所述突破压力PA指标的值由小至大划分为与各类由坏至好的盖层分别对应的三个数值范围b1~b2,b3~b4,b5~b6;将所述厚度指标的值由小至大划分为与各类由坏至好的盖层分别对应的三个数值范围c1~c2,c3~c4,c5~c6;将所述含砂量指标的值由大至小划分为与各类由坏至好的盖层分别对应的三个数值范围d5~d6,d3~d4,d1~d2;将所述压力封闭指标的值由小至大划分为与各类由坏至好的盖层分别对应的三个数值范围e1~e2,e3~e4,e5~e6。
表1
指标范围\盖层类型 I类盖层-气盖层 II类盖层-油盖层 III类盖层-差劣盖层
浓度封闭指标 a5~a6 a3~a4 a1~a2
突破压力PA指标 b5~b6 b3~b4 b1~b2
厚度指标 c5~c6 c3~c4 c1~c2
含砂量指标 d1~d2 d3~d4 d5~d6
压力封闭指标 e5~e6 e3~e4 e1~e2
基于上述表1,若经由S1至S15之后,获取某一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浓度封闭指标的值位于a3~a4之间、突破压力PA指标的值位于b3~b4之间、厚度指标的值位于c3~c4之间、含砂量指标的值位于d5~d6之间,以及,压力封闭指标的值位于e3~e4之间,则可知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浓度封闭指标、突破压力PA指标、厚度指标的值和压力封闭指标的值均处于II类盖层所属的数值范围下,仅有含砂量指标的值位于III类盖层所属的数值范围下,因此,可以结合实际经验,忽略含砂量指标的值所属的范围,将当前的目标泥页岩盖层所属的盖层类型定为II类盖层-油盖层。
在油气层评价过程中,既强调储层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的精细处理,还要考虑油气成藏的保存条件,更重视储盖层的组合搭配关系。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解释是指对储层进行油、气、水层划分时,不但要考虑储集层孔、渗、饱和含气指示等指标,而且要考虑储集层上方直接盖层的封闭能力和对储集层的封闭作用。首先要鉴别是封闭型油气藏还是开启型油气藏,不同类型油气藏有不同的解释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S17-根据前述S1至S16获取的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进一步对目标泥页岩的储层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其一,若所述盖层类型如表1所示划分为三类,分别为:I类盖层-气盖层;II类盖层-油盖层;III类盖层-差劣盖层,则有:
(1)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Ⅰ类盖层,则确定该Ⅰ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储层孔渗饱和含气指示参数真实反映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情况,可按预设的正常标准进行解释。
(2)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Ⅱ类盖层,则确定该Ⅱ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仍可以聚集油,但对天然气不能有效聚集。
(3)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III类盖层,则确定该III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油气显示为运移散失后的残余油气,即使有较好录井油气显示和物性参数,但常常为残余油气层,无工业产能。
其一,若所述盖层类型划分为四类,分别为:第一类盖层-气盖层;第二类类盖层-油盖层;第三类盖层-过渡型盖层;第四类盖层-差劣盖层,则有:
(1)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第一类盖层,则确定该第一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真实反映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情况,可按预设的正常标准进行解释。
(2)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第二类盖层,则确定该第二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仍可以聚集油,但对天然气不能有效聚集。
(3)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第三类盖层,则确定该第三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该第三类盖层为介于第二类盖层和第四类盖层之间的过渡型盖层油气。
(4)若目标泥页岩盖层类型识别结果为第四类盖层,则确定该第四类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油气显示为运移散失后的残余油气,即使有较好录井油气显示和物性参数,但常常为残余油气层,无工业产能。
在一具体实例中,I类盖层或第一类的优质气盖层对储层进行评价的验证举例为:可以形成大型油气田,举例来说,参见图10的苏丹XX井异常压力、毛细管力双重封闭盖层例图,该井泥页岩盖层厚度大于10m,突破压力大于2Mpa,属于毛细管力封闭;同时该段泥页岩盖层处于欠压实异常带内,有异常压力封闭作用。这样,本井泥页岩既有毛细管力封闭作用又有异常压力封闭,具有双重封闭作用,盖层封闭能力好,可对下覆储层中的油气起到很好的封盖作用。测试结果显示,该段储层为高产油层,这与上述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在另一举例中,图11为板深X井有利储盖匹配气藏解释例图。
在一具体实例中,应用Ⅱ类盖层或第二类的油气层对储层进行评价的验证举例为:LIU2井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实例如图12所示,本井钻井取心本段为油浸砾状砂岩及油浸砂岩,常规解释为油层,测试仅见油花、大量出水,对本层产液性质无法解释。用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方法处理解释显示,本层上覆泥页岩总孔隙度约28%,比储层总孔隙度还高,泥页岩盖层突破压力普遍小于0.02MPa,为Ⅳ类差-劣盖层,不具备封闭油气的条件,储层中的油气显示是轻质烃类散失后的残留烃,故将本层解释为残余油气藏。
在一具体实例中,差劣盖层不能有效封闭油气,应用III类盖层或第三类盖层、第四类盖层对储层进行评价的验证举例为:苏61井假盖层解释实例如图13所示,现场常规解释该井为油气层并决定压裂测试,而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方法解释本层泥页岩盖层突破压力小于0.02MPa,不具备封闭油气的条件。钻井过程中的油气显示为残余油气,综合解释本层为残余油气藏。经测试,压前(日产)油:0.45方,气:700方;压后(日产)油:0.02方,气:698~731方,水:8.97方,累计出水:64286方。证明了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解释结果是正确的,显示了应用盖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储层的方法的优越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全部内容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4,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分类指标获取模块10,用于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盖层类型识别模块20,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储盖组合评价模块30,用于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本申请提供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的实施例具体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实施例的处理流程,其功能在此不再赘述,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样品孔隙度获取单元01,用于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总孔隙度拟合单元02,用于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有效孔隙度拟合单元03,用于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分类指标获取模块10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目标孔隙度获取单元11,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目标孔隙度拟合单元1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其中,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所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还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气盖层性能评价单元31,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油盖层性能评价单元32,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差劣盖层性能评价单元33,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5,所述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601、存储器(memory)6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603和总线604;
其中,所述处理器601、存储器602、通信接口603通过所述总线6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通信接口603用于实现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检测设备以及用户端设备等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
所述处理器601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602中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的全部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步骤200: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300: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步骤200: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300:将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获取泥页岩盖层的性能分类,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及其封闭性能与储层评价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测井评价的解释符合率,并提高测井评价的准确性。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车载人机交互设备、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虽然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及,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之前,还包括:
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以及,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以及,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价结果进行结合之前,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7.一种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类指标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孔隙度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以及,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至少一个辅助分类指标;
盖层类型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在预设的盖层类型库中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其中,所述盖层类型库用于存储盖层的各个类型与突破压力和辅助分类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储盖组合评价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与该目标泥页岩盖层覆盖的目标储层的已知评评价结果进行结合,得到针对该目标储层的综合评价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样品孔隙度获取单元,用于分别获取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总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根据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总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有效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基于多个泥页岩盖层样品的有效孔隙度的值和各自对应的泥页岩盖层样品的突破压力值,确定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指标获取模块包括:
目标孔隙度获取单元,用于分别获取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目标孔隙度拟合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以及,有效孔隙度与突破压力之间的拟合关系,确定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突破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分类指标包括:浓度封闭指标、厚度指标、含砂量指标和压力封闭指标。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层类型库包括三类盖层,且根据盖层封闭能力由高至低依次划分为:气盖层、油盖层和差劣盖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储盖组合评价模块还包括:
气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气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一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物性和含油性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和含气指示参数确定;
油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油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二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的集油能力大于集气能力;
差劣盖层性能评价单元,用于若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类型为差劣盖层,则确定该目标泥页岩盖层对应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所述目标泥页岩盖层的工业产能属于第三产能范围,且该目标泥页岩盖层为残余油气层。
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的步骤。
CN201811275530.1A 2018-10-30 2018-10-30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6300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5530.1A CN109630090B (zh) 2018-10-30 2018-10-30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5530.1A CN109630090B (zh) 2018-10-30 2018-10-30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0090A true CN109630090A (zh) 2019-04-16
CN109630090B CN109630090B (zh) 2020-03-10

Family

ID=66066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5530.1A Active CN109630090B (zh) 2018-10-30 2018-10-30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3009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7230A (zh) * 2019-11-21 2020-04-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定量评价陆相湖盆低孔隙度致密油储层含油量的方法
CN113494263A (zh) * 2020-04-08 2021-10-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致密油藏油井水窜裂缝封堵方法、体积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3761698A (zh) * 2020-06-04 2021-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岩盖层封闭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7408417B (zh) * 2023-09-12 2024-06-07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针对大庆油田浅层气盖层的综合评价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8485A (zh) * 2015-11-13 2016-02-0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单井油气地质综合评价方法
CN105822293A (zh) * 2016-03-17 2016-08-03 成都创源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优质页岩气储层的方法
CN106991279A (zh) * 2017-03-29 2017-07-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致密砂岩气成藏概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252710A (zh) * 2018-02-26 2018-07-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油藏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03510A (zh) * 2017-12-25 2018-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页岩气储层性能的评价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8485A (zh) * 2015-11-13 2016-02-0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单井油气地质综合评价方法
CN105822293A (zh) * 2016-03-17 2016-08-03 成都创源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优质页岩气储层的方法
CN106991279A (zh) * 2017-03-29 2017-07-2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致密砂岩气成藏概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303510A (zh) * 2017-12-25 2018-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页岩气储层性能的评价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252710A (zh) * 2018-02-26 2018-07-0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油藏含水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07230A (zh) * 2019-11-21 2020-04-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定量评价陆相湖盆低孔隙度致密油储层含油量的方法
CN111007230B (zh) * 2019-11-21 2022-03-2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定量评价陆相湖盆低孔隙度致密油储层含油量的方法
CN113494263A (zh) * 2020-04-08 2021-10-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致密油藏油井水窜裂缝封堵方法、体积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3761698A (zh) * 2020-06-04 2021-1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岩盖层封闭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3761698B (zh) * 2020-06-04 2022-11-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泥岩盖层封闭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7408417B (zh) * 2023-09-12 2024-06-07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针对大庆油田浅层气盖层的综合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30090B (zh) 2020-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7286B (zh) 一种获取地层岩石组分含量的方法及装置
CN101806215A (zh) 用束缚水饱和度数据判别储层流体类型的方法
Chehrazi et al. Pore-facies as a tool for incorporation of small-scale dynamic information in integrated reservoir studies
CN109630090A (zh) 储盖组合测井评价方法和装置
Fabricius et al. How depositional texture and diagenesis control petrophysical and elastic properties of samples from five North Sea chalk fields
Anderson Coring and core analysis handbook
Askari et al. A fully integrated method for dynamic rock type characterization development in one of Iranian off-shore oil reservoir
Pommer et al. Using structural diagenesis to infer the timing of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Marcellus Shale
CN107229076A (zh)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进行温度响应特征分析的方法
Wu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olite morphology and the sealing potential of stylolite-bearing carbonate cap rocks
CN106872669B (zh) 一种花岗岩潜山裂缝储层电性分类方法
Huang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structure variation and permeability heterogeneity in carbonate rocks using MICP and sonic logs: Puguang gas field, China
Al Ameri et al. Reservoir rock typing of a giant carbonate field
CN106481337B (zh) 超压顶界面的预测方法
Slatt et al. Workflow for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gas shales
Melzer et al. Retention of high permeability during shallow burial (300 to 500 m) of carbonate grainstones
RU2541348C1 (ru)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геологической модели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нефти и газа
Yang et al.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Flui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A Middle Eastern Case Study
Guo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low-resistivity pay zone in Jurassic, Huanxian area, Ordos Basin
McGeer et al. Dynamically Conditioned Modeling to Address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a Highly Complex Fractured Basement Reservoir, Yemen
Bani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aturally fractured Spraberry Trend Shaly Sands based on core and log data
Yu et al. Fluid type identification in carbonate reservoir using advanced statistical analysis
Zho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and discussion of diagenetic facies and conductivit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experiments
CN109306866A (zh) 一种预测页岩地层压力的方法及系统
Mitchell et al. A Regional Re-Evaluation of the Mississippi Lime Play, South-Central Kansas: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Understanding Complex Geology in a Resource 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