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23098A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23098A CN109623098A CN201811576663.2A CN201811576663A CN109623098A CN 109623098 A CN109623098 A CN 109623098A CN 201811576663 A CN201811576663 A CN 201811576663A CN 109623098 A CN109623098 A CN 1096230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g
- mig
- increasing material
- substrate
- rob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4—Welding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joining, e.g. built-up wel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6—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 B23K9/167—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and of a non-consumable electr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16—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 B23K9/173—Arc welding or cutting making use of shielding gas and of a consumable electr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32—Accesso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包括具体步骤为: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接通电源,安装清理基板,打开水冷装置,交替使用MIG、TIG增材方法在基板上进行增材制造,且每一层MIG焊增材完后均由TIG焊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减小增材缺陷。本发明充分利用两种增材方式的优点,在提高增材效率的同时也提高增材精度。从而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电弧增材制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技术是根据CAD/CAM设计,采用逐层累积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减材制造(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材料累积的制造方法,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过程一般使用的热源有髙能束流和电弧。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主要将焊接电弧作为热源,金属焊丝作为增材材料,电弧产生的热量将焊丝熔化,然后按预设的增材路径在选定的基板上由下而上层层堆积,直至完成增材制造。电弧增材制造根据热源分类可分为:MIG增材、TIG增材、CMT增材、等离子增材等方式。其中不同的增材方式精度与效率不同。
2017年由南京理工大学王克鸿、钱美霞、周琦等人申请的公布号为CN 108115282A的发明专利一种电弧-激光复合式机器人增材制造系统构想了一种电弧-激光复合式机器人增材制造系统;利用电弧作为热源熔化焊丝进行增材,但电弧的精度较低,增材过后的表面不平整,再利用激光焊枪对其每层表面的缺陷都进行增材填补;充分利用两种热源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得到成形质量好、精度高且成本相对来说较低的增材制品。
2017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周利、于明润、蒋智华等人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7812944 A的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搅拌摩擦复合增材制造方法构想了一种电子束-搅拌摩擦复合增材制造方法;通过在电子束增材制造加工完一层后,采用选区搅拌摩擦加工的方法,对该层材料进行加工改性,以获得优良组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弧增材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待成形件的尺寸与形状,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
步骤2:接通电源,等待MIG-TIG复合增材装置准备就绪,打开保护气,将基板采用柔性夹具固定在水冷装置中,清理基板,基板预热至100℃,打开水冷装置;
步骤3:M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完成一层的增材制造,MIG增材机器人移动到安全点;
步骤4:CCD相机随T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进行轮廓扫描,提取基板面上的整体轮廓形貌,将提取信息输送至计算机中,分析该层的表面缺陷与平整度,生成TIG增材机器人的移动路径;
步骤5:TIG增材机器人按计算机生成的路径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消除表面焊接缺陷,提高表面平整度;
步骤6: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
步骤7: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增材机器人按预设轨迹进行下一层增材堆积,若预设轨迹采用MIG进行堆积,则采用MIG增材机器人进行堆积,若采用TIG进行堆积,则采用TIG增材机器人进行TIG填丝堆积;
步骤8:重复步4至步骤7,完成MIG-TIG复合增材制造;
步骤9:关闭保护气以及增减材协同制造装备系统,待基板完全冷却后,松开柔性固定装置,取下基板以及增材成型件。
作为优选方式,MIG增材机器人与TIG增材机器人可选用相同牌号的焊丝,也可以选用两种不同牌号的焊丝,实现异种材料的电弧增材制造。
作为优选方式,计算机可以根据增材件的具体结构交替使用两种增材方式。
作为优选方式,在增材过程中,水冷装置实时对基板进行散热,控制基板温度,控制基板热变形量,提高增材精度。
作为优选方式,在开始增材前,对基板进行预热至100℃,防止刚开始几层因散热条件不稳定而引起缺陷,改善刚开始几层的增材质量。
作为优选方式,增材过程中,所用保护气可以根据具体增材方式以及材料进行选择,所用的保护气可以为纯氩气或氩(78-82%)+二氧化碳保护气(20-17%)+氧气(2-1%)或氩(84-92%)+二氧化碳保护气(6-2%)+氧气(2-1%)+氮保护气(8-4%)。气体流量为18L/min-28L/min。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1.本发明提出使用MIG、TIG两种不同的增材方式进行增材制造。使两种增材方式的优势互补,在保证增材效率的同时提高增材精度。
2.本发明采用水冷装置不断对基板进行水冷,增加基板散热速度,可以减小基板的热变形量,提高增材精度。
3.本发明采用红外测温仪对基板表面温度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层间温度,提高增材质量。
4.本发明提出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能够在MIG增材完每一层后采用TIG热源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能够修复该层的的缺陷,提高该层的平整度,提高整个增材构件的精度与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实施例1的实物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实施例2的实物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实施例3的实物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实施例3的实物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明了,以下结合装备整体示意图以及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下面讲述的具体实例仅仅用来解释本发明,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一种应用途径。
如图1所示:一种MIG-TIG复合增材装置,由工业机器人一、机器人控制柜一、焊接电源一、送丝机一、MIG焊枪、保护气瓶一组成的MIG增材机器人与由工业机器人二、机器人控制柜二、焊接电源二、送丝机二、TIG焊枪、保护气瓶二组成的TIG增材机器人与CCD相机、工作台、红外测温仪、基板水冷装置、计算机组成;其中红外测温仪固定在工业机器人一上,CCD相机固定在工业机器人二的手臂上;两增材机器人、CCD相机、红外测温仪,与计算机相连。
实施例1
MIG增材机器人所用焊丝为ER130S-G高强钢焊丝,其直径为1.2mm;TIG增材机器人不加焊丝;基板为6mm厚的304不锈钢基板;保护气均为纯氩气;
步骤1:根据待成形件的尺寸与形状,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
步骤2:接通电源,等待MIG-TIG复合增材装置准备就绪,打开保护气,将基板采用柔性夹具固定在水冷装置中,清理基板,基板预热至100℃,打开水冷装置;
步骤3:设置焊接参数,其中MIG增材参数为:送丝速度为7.5mm/min、焊接速度为11mm/s、保护气体流量20L/min;TIG增材参数为:焊接速度为2mm/s、焊接电流为150A、保护气体流量20L/min;
步骤4:M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完成一层的增材制造,MIG增材机器人移动到安全点;
步骤5:CCD相机随T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进行轮廓扫描,提取基板面上的整体轮廓形貌,将提取信息输送至计算机中,分析该层的表面缺陷与平整度,生成TIG增材机器人的移动路径;
步骤6:TIG增材机器人按计算机生成的路径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消除表面焊接缺陷,提高表面平整度;MIG焊枪移动至上层息弧点,并向上抬高2mm;
步骤7: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进行下一层增材堆积,
步骤8:重复步骤4-7完成增材制造;
步骤9:关闭保护气以及增减材协同制造装备系统,待基板完全冷却后,松开柔性固定装置,取下基板以及增材成型件。
实施例2
MIG增材机器人所用焊丝为ER130S-G高强钢焊丝,其直径为1.2mm;TIG增材机器人所用焊丝为316L不锈钢焊丝,其直径为1.2mm;基板为6mm厚的304不锈钢基板;保护气均为纯氩气;;
步骤1:根据待成形件的尺寸与形状,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
步骤2:接通电源,等待MIG-TIG复合增材装置准备就绪,打开保护气,将基板采用柔性夹具固定在水冷装置中,清理基板,基板预热至100℃,打开水冷装置;
步骤3:设置焊接参数,其中MIG增材参数为:送丝速度为7.5mm/min、焊接速度为11mm/s、保护气体流量20L/min;TIG增材参数为:送丝速度为3mm/min、焊接速度为2mm/s、焊接电流为150A、保护气体流量20L/min;
步骤4:M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完成单道的增材制造,MIG增材机器人移动到安全点;
步骤5:CCD相机随T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进行轮廓扫描,提取基板面上的单道直壁的轮廓形貌,将提取信息输送至计算机中,分析该层的表面缺陷与平整度,生成TIG增材机器人的移动路径;
步骤6:TIG增材机器人按计算机生成的路径进行单道不填丝重熔加工,消除表面焊接缺陷,提高表面平整度;MIG焊枪移动至上层息弧点,并向上抬高2mm;
步骤7: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进行下一道增材堆积;
步骤8:重复步骤4-7三次,将MIG焊枪移动至安全点;
步骤9:TIG增材机器人完成下一道的堆积,TIG增材机器人移动至安全点,MIG焊枪移至上层MIG焊枪起弧点,并向上抬高3mm;
步骤10: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进行下一道增材堆积;
步骤11:重复步骤4-10七次,完成MIG-TIG复合增材制造;
步骤12:关闭保护气以及增减材协同制造装备系统,待基板完全冷却后,松开柔性固定装置,取下基板以及增材成型件。
实施例3
MIG增材机器人所用焊丝为ER130S-G高强钢焊丝,其直径为1.2mm;TIG增材机器人所用焊丝为316L不锈钢焊丝,其直径为1.2mm;基板为6mm厚的304不锈钢基板;保护气均为纯氩气;;
步骤1:根据待成形件的尺寸与形状,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
步骤2:接通电源,等待MIG-TIG复合增材装置准备就绪,打开保护气,将基板采用柔性夹具固定在水冷装置中,清理基板,基板预热至100℃,打开水冷装置;
步骤3:设置焊接参数,其中MIG增材参数为:送丝速度为7.2mm/min、焊接速度为10mm/s、保护气体流量20L/min;TIG增材参数为:送丝速度为3mm/min、焊接速度为2mm/s、焊接电流为150A、保护气体流量20L/min;
步骤4:M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完成一层的增材制造,MIG增材机器人移动到安全点;
步骤5:CCD相机随T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进行轮廓扫描,提取基板面上的整体轮廓形貌,将提取信息输送至计算机中,分析该层的表面缺陷与平整度,生成TIG增材机器人的移动路径;
步骤6:TIG增材机器人按计算机生成的路径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消除表面焊接缺陷,提高表面平整度;MIG焊枪移动至上层息弧点,并向上抬高2mm;
步骤7: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进行下一层增材堆积;
步骤8:重复步骤4-7三次,将MIG焊枪移动至安全点;
步骤9:TIG增材机器人完成下一层的堆积,TIG增材机器人移动至安全点,MIG焊枪移至上层MIG焊枪起弧点,并向上抬高3mm;
步骤10: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使得红外测温仪对准基板表面,监测基板表面温度;若红外测温仪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进行下一层增材堆积;
步骤11:重复步骤4-10七次,完成MIG-TIG复合增材制造;
步骤12:关闭保护气以及增减材协同制造装备系统,待基板完全冷却后,松开柔性固定装置,取下基板以及增材成型件。
Claims (7)
1.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步骤1:根据待成形件的尺寸与形状,利用CAD进行模型建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增材轨迹;
步骤2:接通电源,等待MIG-TIG复合增材装置准备就绪,打开保护气,将基板采用柔性夹具固定在水冷装置中,清理基板,对基板进行预热,打开水冷装置;
步骤3:M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完成一层的增材制造,MIG增材机器人移动到安全点;
步骤4:CCD相机随TIG增材机器人在基板上进行轮廓扫描,提取基板面上的整体轮廓形貌,将提取信息输送至计算机中,分析该层的表面缺陷与平整度,生成TIG增材机器人的移动路径;
步骤5:TIG增材机器人按计算机生成的路径进行不填丝重熔加工,消除表面缺陷,提高表面平整度;
步骤6:MIG增材机器人调整机械手臂位置,监测基板表面温度;
步骤7:若测得基板表面温度低于100℃,则增材机器人按预设轨迹进行下一层增材堆积;
若预设轨迹上采用MIG进行堆积,则采用MIG增材机器人进行堆积,若采用TIG进行堆积,则采用TIG增材机器人进行TIG填丝堆积;
步骤8:重复步4-步骤7,完成MIG-TIG复合增材制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MIG增材机器人与TIG增材机器人可选用相同牌号的焊丝或用两种不同牌号的焊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机根据增材件的具体结构交替使用两种增材方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TIG增材机器人工作模式选择填丝增材或不填丝重熔修复加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增材过程中,采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基板温度,控制基板热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开始增材前,对基板进行预热至10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MIG-TIG复合增材方法,其特征在于,MIG、TIG增材机器人所用保护气,为纯氩气或氩(78-82%)+二氧化碳保护气(20-17%)+氧气(2-1%)或氩(84-92%)+二氧化碳保护气(6-2%)+氧气(2-1%)+氮保护气(8-4%);气体流量为18L/min-28L/mi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76663.2A CN109623098A (zh) | 2018-12-23 | 2018-12-23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76663.2A CN109623098A (zh) | 2018-12-23 | 2018-12-23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23098A true CN109623098A (zh) | 2019-04-16 |
Family
ID=66076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76663.2A Pending CN109623098A (zh) | 2018-12-23 | 2018-12-23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623098A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84553A (ja) * | 2017-11-06 | 2019-06-06 | 三菱重工コンプレッサ株式会社 | 金属積層造形方法 |
CN110039155A (zh) * | 2019-04-24 | 2019-07-23 | 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mig/mag作为热源的双金属电弧增材制造方法 |
CN110744302A (zh) * | 2019-10-22 | 2020-02-0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机器手-数控机床增减材复合制造系统及方法 |
CN111156898A (zh) * | 2020-01-06 | 2020-05-15 | 清华大学 | 在线制作增材制造构件表面散斑的方法、散斑制作装置 |
WO2020215633A1 (zh) * | 2019-04-24 | 2020-10-29 | 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ig/mag热源的双金属电弧增材制造方法 |
CN112355435A (zh) * | 2020-10-19 | 2021-02-12 | 南京联空智能增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电弧增材表面精度的增材系统及方法 |
CN112439971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自适应非平整面的连续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13118602A (zh) * | 2021-03-23 | 2021-07-16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多丝多等离子弧和cmt双机器人协同增材的方法 |
CN114367724A (zh) * | 2022-02-24 | 2022-04-19 | 成都熊谷加世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全位置多层多道焊的免打磨焊接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8442A (zh) * | 2007-09-04 | 2008-01-23 | 刘学忠 | 一种焊接零件的返修方法及装置 |
CN102785016A (zh) * | 2012-08-17 | 2012-11-21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结构容器及其焊接方法 |
JP2016518516A (ja) * | 2013-03-05 | 2016-06-23 | ローレンス リバモア ナショナル セキュリティー, エルエルシー | 高電力ダイオードに基づく付加製造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CN107433379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南京理工大学 | 用于丝材等离子弧增材制造的红外温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
CN108115282A (zh) * | 2017-12-29 | 2018-06-05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电弧-激光复合式机器人增材制造系统 |
CN108856975A (zh) * | 2018-07-30 | 2018-11-23 | 西南交通大学 | 减轻堆积层热积累的智能水冷电弧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 |
-
2018
- 2018-12-23 CN CN201811576663.2A patent/CN10962309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08442A (zh) * | 2007-09-04 | 2008-01-23 | 刘学忠 | 一种焊接零件的返修方法及装置 |
CN102785016A (zh) * | 2012-08-17 | 2012-11-21 |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结构容器及其焊接方法 |
JP2016518516A (ja) * | 2013-03-05 | 2016-06-23 | ローレンス リバモア ナショナル セキュリティー, エルエルシー | 高電力ダイオードに基づく付加製造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CN107433379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南京理工大学 | 用于丝材等离子弧增材制造的红外温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
CN108115282A (zh) * | 2017-12-29 | 2018-06-05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电弧-激光复合式机器人增材制造系统 |
CN108856975A (zh) * | 2018-07-30 | 2018-11-23 | 西南交通大学 | 减轻堆积层热积累的智能水冷电弧增材制造装置及方法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84553A (ja) * | 2017-11-06 | 2019-06-06 | 三菱重工コンプレッサ株式会社 | 金属積層造形方法 |
JP7082867B2 (ja) | 2017-11-06 | 2022-06-09 | 三菱重工コンプレッサ株式会社 | 金属積層造形方法 |
CN110039155A (zh) * | 2019-04-24 | 2019-07-23 | 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mig/mag作为热源的双金属电弧增材制造方法 |
WO2020215634A1 (zh) * | 2019-04-24 | 2020-10-29 | 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 mig/mag 作为热源的双金属电弧增材制造方法 |
WO2020215633A1 (zh) * | 2019-04-24 | 2020-10-29 | 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ig/mag热源的双金属电弧增材制造方法 |
CN112439971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自适应非平整面的连续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12439971B (zh) * | 2019-08-28 | 2022-08-16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自适应非平整面的连续电弧增材制造方法及装置 |
CN110744302A (zh) * | 2019-10-22 | 2020-02-0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机器手-数控机床增减材复合制造系统及方法 |
CN111156898A (zh) * | 2020-01-06 | 2020-05-15 | 清华大学 | 在线制作增材制造构件表面散斑的方法、散斑制作装置 |
CN112355435A (zh) * | 2020-10-19 | 2021-02-12 | 南京联空智能增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电弧增材表面精度的增材系统及方法 |
CN113118602A (zh) * | 2021-03-23 | 2021-07-16 | 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多丝多等离子弧和cmt双机器人协同增材的方法 |
CN114367724A (zh) * | 2022-02-24 | 2022-04-19 | 成都熊谷加世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管道全位置多层多道焊的免打磨焊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23098A (zh)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方法 | |
JP7002142B2 (ja) | 付加製造過程で部品の変形及び精度を並行制御する方法 | |
CN109623097A (zh) | 一种mig-tig复合增材装置 | |
Wu et al. | Stable layer-building strategy to enhance cold-spray-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
CN110666354B (zh) | 箔材熔合增材制造系统和方法 | |
CN109514066B (zh) | 基于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的控制层间温度的装置 | |
CN104526115B (zh) | 核电站压力容器筒体电熔成形方法 | |
US20170145586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ngle crystal growth with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
CN100526512C (zh) | 汽轮机阀门部套司太立合金等离子喷焊方法及设备 | |
CN105127755A (zh) | 一种工件的成型与强化的复合加工装置及方法 | |
CN108971806A (zh) | 一种送料方向可调的电弧增材装置及方法 | |
CN109623105A (zh) | 一种增减材协同制造方法 | |
CN104526172B (zh) | 核电常规岛低压转子电熔成形方法 | |
CN108581490A (zh) | 一种多机器人协作增等减材复合加工装置及工艺方法 | |
JP6952758B2 (ja) | Mig金属溶接用のコンタクトチップ組立体 | |
CN106976067A (zh) | 一种等离子焊和工业机器人增减材复合3d打印设备与方法 | |
CN109226755A (zh) | 提高增材构件沉积层间结合强度的增材制造装置和方法 | |
CN110539079A (zh) | 一种基于等离子束-激光复合热源的增材制造设备与方法 | |
CN110394536A (zh) | 一种感应熔融金属丝机器人智能增材制造方法 | |
US20170087669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d/or repairing in particular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components | |
CN110538997A (zh) | 一种激光预熔覆辅助等离子增材制造设备与方法 | |
CN104046983A (zh) | 钛合金薄壁叶片激光熔覆低应力局部定向冷却修复方法 | |
CN214655248U (zh) | 兼具预热和保温功能的激光熔覆装置 | |
AU2017294025B2 (en) | Fluid-cooled contact tip assembly for metal welding | |
KR101810843B1 (ko) | 파우더 송급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레이저 클래딩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6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