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5953A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5953A
CN109595953A CN201710920233.7A CN201710920233A CN109595953A CN 109595953 A CN109595953 A CN 109595953A CN 201710920233 A CN201710920233 A CN 201710920233A CN 109595953 A CN109595953 A CN 109595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heat exchanger
header
heat
exchang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202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Home Appli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202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9595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0690 priority patent/WO201906220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595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595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otherwise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29Double end plates; Single end plates with hollow sp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至少一对隔板,所述至少一对隔板成对地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以将所述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分成至少两个流程,每对所述隔板间隔开以在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能够防止相邻流程的换热管的由于温差较大导致产生温度疲劳而出现应力断裂,以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和集流管等,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大多为铝合金,铝合金具有热膨胀系数大的特点,其中换热管的壁厚一般为0.2~0.5mm之间,壁厚一般小于其他零部件。在换热系统中,多流程换热器的相邻两流程内的制冷剂温差大,使得不同流程内的换热管的温度发生交替变化,产生温度疲劳,换热管由于受热应力变化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从而导致换热器容易出现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能够防止相邻流程的换热管破裂发生泄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至少一对隔板,所述至少一对隔板成对地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以将所述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分成至少两个流程,每对所述隔板间隔开以在所述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在集流管内设置隔板形成隔热腔,可对相邻流程的换热管之间进行隔热,以防止相邻流程的换热管由于温差较大导致产生温度疲劳而出现应力断裂,从而可防止由于换热管发生断裂而使得换热器发生泄露,以提高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隔板为一对,所述隔热腔为一个,所述流程为两个且包括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所述一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隔热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的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
可选地,所述隔板为两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和第二对隔板,所述隔热腔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和第二隔热腔,所述流程为三个且包括第一流程,第二流程和第三流程,所述第一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一隔热腔,所述第二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二隔热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三流程。
可选地,所述隔板为三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第二对隔板和第三对隔板,所述隔热腔为三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第二隔热腔和第三隔热腔,所述流程为四个且包括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三流程和第四流程,所述第一对隔板和所述第三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隔热腔、第二腔室、所述第三隔热腔和第五腔室,所述第二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二隔热腔;
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三流程,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与所述第五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四流程。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为实心的隔热件或空心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所述隔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
优选地,隔热件由所述换热管构成,所述隔热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热腔连通。
优选地,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翅片。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一个最外侧换热管的外侧的第一托架和位于另一个最外侧换热管的外侧的第二托架,所述第一托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托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托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托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本发明还提出了了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其中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为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泵系统,通过将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从而能够保证防止冷凝器和蒸发器发生破裂,减小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维修和更换,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器;
10:第一集流管,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第五腔室,14:制冷剂进口,15:制冷剂出口;
20:第二集流管,21:第三腔室,22:第四腔室;
30:换热管,31:第一流程,32:第二流程,33:第三流程,34:第四流程;
40:隔板,41:隔热腔,42:第一隔热腔,421:第一对隔板,43:第二隔热腔,431:第二对隔板,44:第三隔热腔,441:第三对隔板;
50:第一托架,51:第二托架;
60:翅片;
70: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为微通道换热器100。
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换热管30和至少一对隔板40。
具体地,第二集流管20与第一集流管10间隔开设置,多个换热管30间隔设在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之间。换热管30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连通,换热管30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20连通。
如图1-图5所示,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间隔开一定距离,换热管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相连,且换热管30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连通,制冷剂可在换热管30、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内流动。
至少一对隔板40成对地设在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以将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分成至少两个流程,每对隔板40间隔开以在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41。
这里,术语“流程”是指制冷剂在换热管30内沿一个预定方向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在相邻两个流程内的流动方向相反。例如,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两个腔室(例如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则连通第一腔室11与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形成第一流程31,连通第二腔室12与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形成第二流程32,制冷剂在第一流程31内的流动方向与在第二流程32内的流动方向相反。
换言之,隔板40可以成对设置且为至少一对,其中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内可设有至少一对隔板40以将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分为至少两个流程。例如,当隔板40为一对时,该对隔板40可设在第一集流管10或者第二集流管20内以将换热管30内的流路分成两个流程,当隔板40为两对、三对或者三对以上,隔板40可设在第一集流管10内,也可以设在第二集流管20内,或者第二集流管20和第一集流管10内均可设有成对的隔板40,以将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分为多个流程。
每对隔板40包括两个隔板,成对的两个隔板40设在第一集流管10内或者第二集流管20内,成对的两个隔板40在集流管内间隔开设置以在集流管的内腔中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41。隔板40为至少一对,也就是说,隔热腔41可以为至少一个,其中每个隔热腔41位于制冷剂的相邻流程之间。
制冷剂在相邻流程内流动,由于相邻流程内的制冷剂经过的换热程度不同,使得相邻流程的制冷剂的温度不同,由此导致相邻流程的相邻换热管30之间容易产生温差。隔热腔41设在集流管(第一集流管10和/或第二集流管20)内可将集流管的内腔沿轴向方向分隔开以形成单独的腔室,这样,隔热腔41两侧的腔室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流程连通,由此由于相邻流程的制冷剂的温度不同,使得隔热腔41的两侧的腔室的温度不同,在集流管内可形成有与相邻流程中一个流程连通的制冷剂的高温区腔室、与相邻流程的另一个流程连通的制冷剂的低温区腔室,通过隔热腔41将高温区和低温区间隔开,从而使得换热管30承受的温差减少,避免了热应力,避免换热管30发生断裂。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在第一集流管10和/或第二集流管20内设置至少一对隔板40,每对隔板40彼此间隔开以在至少一个集流管内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41,从而可防止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的由于温度产生交替变化导致产生温度疲劳而出现应力断裂,进而可防止由于换热管30发生断裂而使得换热器100发生泄露,以提高换热器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板40可以为一对,隔热41为一个,流程为两个且包括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一对隔板40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中以沿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将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以及位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的隔热腔41,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的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一流程31,连通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和第二腔室12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二流程32。
具体地,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别位于隔热腔41的两侧,通过隔热腔41将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间隔开,制冷剂在换热器100中的换热管30内的流路包括两个流程即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换热器100的多个换热管30包括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集流管20的第一换热管30以及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二集流管20的第二换热管30,其中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为第一流程31,制冷剂在第二换热管30内的流路为第二流程32,制冷剂在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的流动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制冷剂可从第一腔室11通过第一换热管30流向第二集流管20,然后通过第二换热管30流向第二腔室12,这样,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换热后流向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温度和第二腔室12内制冷剂温度存在温差,隔热腔设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由此相比设置一个隔板40,从而可防止一个隔板40时导致隔板40两侧温差较大,进而可避免一个隔板40两侧温差较大导致邻近隔板40的换热管30产生温度交替变化而产生温度疲劳。从而减小了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30之间的温差,以避免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发生断裂。
在如图1-图3所示的示例中,制冷剂进口14和制冷剂出口15设在第一集流管10上,隔板40均设在第一集流管10内且均位于制冷剂进口14和制冷剂进口14之间,流程包括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第一流程31与第一腔室11连通,第二流程32与第二腔室12连通,制冷剂可通过制冷剂进口14进入第一腔室11,然后流向第一流程31,并流向第二集流管20,之后流向第二流程32,最后从制冷剂进口14流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隔板40可以为两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421和第二对隔板431,隔热腔41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42和第二隔热腔43,流程为三个且包括第一流程31、第二流程32和第三流程33,第一对隔板421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中以沿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将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位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的第一隔热腔42。
第二对隔板431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中以沿第二集流管20的轴向将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21、第四腔室22以及位于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之间的第二隔热腔43。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一流程31,连通第三腔室21和第二腔室12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二流程32,连通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三流程33。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别设在第一隔热腔42的两侧,通过第一隔热腔42将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间隔开以进行隔热,第二集流管20设有第二对隔板431,第二对隔板431在第二集流管20内限定出第二隔热腔43且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分隔出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分别位于第二隔热腔43的两侧,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连通第三腔室21和第二腔室12,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22。
制冷剂从第一腔室11通过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流向第三腔室21,然后通过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流向第二腔室12,制冷剂在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和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内的流动方向相反,这样,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换热后流向第二腔室12,由此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和第二腔室12的制冷剂存在温差,第一隔热腔42位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从而可减小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的温差。第二腔室12的制冷剂通过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流向第四腔室22,这样,第三腔室2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流程32和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换热后流向第四腔室22,由此,第三腔室21内的制冷剂和第四腔室22的制冷剂存在温差,第二隔热腔43位于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之间,从而可减小第二流程32和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的温差。进而可防止三个流程的换热管30由于热应力变化而发生断裂。
其中制冷剂进口14设在第一集流管10上,制冷剂出口15设在第二集流管20上,制冷剂从制冷剂进口14进入第一腔室11,之后依次经过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第三腔室21、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第二腔室12、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和第四腔室22,最后从制冷剂出口15流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隔板40可以为三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421、第二对隔板431和第三对隔板441,隔热腔为三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42、第二隔热腔43和第三隔热腔44,流程为四个且包括第一流程31、第二流程32、第三流程33和第四流程34。
第一对隔板421和第三对隔板441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中以沿第一集流管10的轴向将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11、第一隔热腔42、第二腔室12、第三隔热腔44和第五腔室13,第二对隔板431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中以沿第二集流管20的轴向将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21、第四腔室22以及位于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之间的第二隔热腔43,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一流程31,连通第三腔室21与第二腔室12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二流程32,连通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三流程33,连通第四腔室22与第五腔室13的换热管30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第四流程34。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隔热腔42形成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第三隔热腔44形成在第二腔室12和第五腔室13之间,第二隔热腔43设在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22之间,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连通第三腔室21和第二腔室12,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22,第四流程34的换热管30连通第四腔室22和第五腔室13。
这样,如图5所示,制冷剂从第一腔室11通过第一流程31的换热管30流向第三腔室21,然后通过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流向第二腔室12,由此,第一集流管10的第一腔室11内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换热后流向第二腔室12,使得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的制冷剂存在温差,通过第一隔热腔42从而可对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进行隔热,从而可减小相邻的第一流程31和第二流程32的换热管30由于温差产生温度疲劳而发生断裂。
第二腔室12的制冷剂通过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流向第四腔室22,这样,第二集流管20的第三腔室21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流程32和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换热后通入第四腔室22,第四腔室22和第三腔室21之间设有第二隔热腔43进行隔热,从而可防止相邻第二流程32和第三流程33的换热管30发生断裂。
第四腔室22的制冷剂通过第四流程34的换热管30流向第五腔室13,第一集流管10的第二腔室12的制冷剂通过相邻第三流程33和第四流程34的换热管30换热后流向第五腔室13,使得第一集流管10的第三腔室21和第五腔室13之间存在温度差,第三腔室21和第五腔室13之间设有第三隔热腔44进行隔热,从而可防止相邻第三流程33和第四流程34的换热管30发生断裂,进而可进一步保证换热器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选地,换热器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件70,隔热件70可以为实心的隔热件或者空心的隔热件,隔热件70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相连,隔热件70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20相连,具体地,隔热件70设在相邻流程的相邻换热管30之间,通过隔热件70可将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间隔开,通过隔热件70从而可进一步地减小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的温差以防止换热管30发生断裂。进一步地,隔热件70可以邻近隔板40设置,隔热件70的个数可以与隔板40的对数一致,从而可进一步地保证换热器100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隔热件70可以为隔热管,具体地,隔热件70可以形成为至少一端敞开的隔热管,例如,隔热件70的两端均可敞开且分别与隔热腔41和集流管连通,由于隔热腔41为封闭的腔室,由此,制冷剂可流向隔热管内且储存在隔热管内,即隔热管内可设有存储有制冷剂且制冷剂不流通,从而有利于实现进一步地隔热。或者,换热管30可以为实心隔热管或者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空心隔热管,由此当隔热件70断裂时,换热器100也不会发生泄露,以进一步地提高换热器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当隔热管发生断裂时,也可防止制冷剂发生泄漏。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隔热件70可以为隔热板,这样隔热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相连。由此,不仅方便隔热件70的安装装配,而且隔热件70在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之间能够也有利于对相邻的两个换热管30进行隔热,也能够保证隔热件70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隔热管可以由换热管30构成,隔热管的一端与隔热腔41连通,例如,隔热管的一端与隔热腔41连通且另一端封闭,这样隔热腔41内的空气可与隔热管内的空气进行温度传递,隔热管可与外界换热,由此,不仅能够对相邻流程的换热管进一步地隔热,也能够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而且隔热管由换热管30构成,从而可不影响换热器100的整体外观,也方便安装装配,同时也能够将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完全隔开以提高隔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件70可以为单根或者多根,多个隔热件70可以并列设置,具体可以根据温度差而定。也就是说,每两个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件70可以根据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的温差设定。其中优选地隔热板的外形和尺寸可与换热管30相同。由此,隔热板设在两个换热管30之间,从而可将两个相邻换热管30完全间隔开以提高隔热效果,而且可避免隔热板材料的浪费,同时,可保证换热器100的整体外观,以方便换热器100的安装和制造。
可选地,隔热件70与换热管30之间的间距和相邻换热管30之间的距离可相同。换言之,隔热件70设在相邻流程的换热管30之间,而且隔热板与两个相邻换热管30之间的间距,与每个流程的相邻换热管30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从而进一步地提高隔热板的隔热效果。
可选地,相邻换热管30之间可设有翅片60,通过设置翅片60从而可提高换热管30的换热效果。在如图1和2所示的示例中,翅片60可形成为波浪状,从而可增加翅片60的换热面积,进一步地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进一步地,隔热件70的至少一侧与换热管30之间可设有翅片60。由此,通过翅片60可进一步地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果,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隔热件70的两侧与两侧的换热管30之间可均设有翅片6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还可以包括:位于最外侧换热管30的外侧的第一托架50和位于另一个最外侧换热管30的外侧的第二托架51,第一托架50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托架50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2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托架51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第二端相连,第二托架51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20的第二端相连。通过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从而可支撑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而且换热管30设在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之间,通过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也可保护换热管30。
在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分别位于多个换热管30整体的两侧(即如图1所示的上侧和下侧),即多个换热管30位于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之间,第一托架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相连,第二托架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的相连,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分别支撑在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之间,通过第一托架50和第二托架51不仅能够提高换热器100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也方便换热器100的安装装配。
本发明还提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换热器100。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泵系统,通过将冷凝器和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00,从而能够保证防止冷凝器和蒸发器发生破裂,减小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维修和更换,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
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间隔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
至少一对隔板,所述至少一对隔板成对地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以将所述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分成至少两个流程,每对所述隔板间隔开以在至少一个集流管的内腔中形成位于相邻流程之间的隔热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一对,所述隔热腔为一个,所述流程为两个且包括第一流程和第二流程,
所述一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隔热腔,
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的第一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和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两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和第二对隔板,所述隔热腔为两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和第二隔热腔,所述流程为三个且包括第一流程、第二流程和第三流程,
所述第一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一隔热腔,
所述第二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二隔热腔,
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三流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为三对且包括第一对隔板、第二对隔板和第三对隔板,所述隔热腔为三个且包括第一隔热腔、第二隔热腔和第三隔热腔,所述流程为四个且包括第一流程、第二流程、第三流程和第四流程,
所述第一对隔板和所述第三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分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隔热腔、第二腔室、所述第三隔热腔和第五腔室,
所述第二对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中以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将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分成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以及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的所述第二隔热腔;
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一流程,连通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二流程,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三流程,连通所述第四腔室与所述第五腔室的换热管内的制冷剂流路构成所述第四流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为实心的隔热件或空心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所述隔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由所述换热管构成,所述隔热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热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一个最外侧换热管的外侧的第一托架和位于另一个最外侧换热管的外侧的第二托架,所述第一托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托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托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托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10.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机构,其中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换热器。
CN201710920233.7A 2017-09-30 2017-09-30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Withdrawn CN1095959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20233.7A CN109595953A (zh) 2017-09-30 2017-09-30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PCT/CN2018/090690 WO2019062204A1 (zh) 2017-09-30 2018-06-11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20233.7A CN109595953A (zh) 2017-09-30 2017-09-30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5953A true CN109595953A (zh) 2019-04-09

Family

ID=6590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20233.7A Withdrawn CN109595953A (zh) 2017-09-30 2017-09-30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95953A (zh)
WO (1) WO2019062204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8983A (ja) * 2003-01-16 2004-08-05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熱交換器
CN101600929A (zh) * 2006-11-22 2009-12-09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具有不同管道间隔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CN102735092A (zh) * 2012-06-27 2012-10-17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4141900U (zh) * 2014-09-24 2015-02-0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多系统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2190A (ja) * 2002-04-09 2003-10-24 Toyo Radiator Co Ltd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CN203744611U (zh) * 2014-02-20 2014-07-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器
KR20170047050A (ko) * 2015-10-22 2017-05-04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응축기
CN105783345A (zh) * 2016-04-20 2016-07-20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冷凝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8983A (ja) * 2003-01-16 2004-08-05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熱交換器
CN101600929A (zh) * 2006-11-22 2009-12-09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具有不同管道间隔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CN101600919A (zh) * 2006-11-22 2009-12-09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具有不同多通路管道的多通路热交换器
CN102735092A (zh) * 2012-06-27 2012-10-17 浙江金宸三普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分流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4141900U (zh) * 2014-09-24 2015-02-04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多系统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2204A1 (zh)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40276A1 (e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n inlet distributor and outlet collector
EP3396274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6883347B2 (en) End bonnets for shell and tube DX evaporator
WO2016192653A1 (zh) 换热器系统
CN106196755B (zh) 壳管式冷凝器和空调系统
CN110291353A (zh) 带有管支承结构的冷凝器
JP6341099B2 (ja) 冷媒蒸発器
JP7467028B2 (ja) 低温液化ガス気化器、冷却システム及び気化器における着氷抑制方法
CN106104193A (zh) 微通道热交换器蒸发器
CN103277942B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9595953A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104896985B (zh)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CN105020944B (zh) 冷水机组及其换热器
KR20180041299A (ko) 증기 생산이 용이한 플레이트-쉘 열교환기
EP3137836B1 (en) Improved heat exchanger
CN112774228A (zh) 一种气相法制备微细粉的耐高温液体回流与出气结构
CN219301057U (zh)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JP6486223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EP3734190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00205787A (ja) 水熱交換器
CN107062705A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US20170122677A1 (en) Evaporator
CN209326440U (zh) 换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6105404B (zh) 换热器和制冷系统
US11976854B2 (en) Enhanced tube for direct expansion evapor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29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89-1, No. 12, Poplar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Applicant after: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Inc.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3 No. 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JIA ELECTRO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