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7774B -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7774B
CN109587774B CN201811251302.0A CN201811251302A CN109587774B CN 109587774 B CN109587774 B CN 109587774B CN 201811251302 A CN201811251302 A CN 201811251302A CN 109587774 B CN109587774 B CN 1095877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input voltage
loading rate
interval
primary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513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7774A (zh
Inventor
彭建华
王兴杰
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513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877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87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7774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4782 priority patent/WO2020082708A1/zh
Priority to EP19875762.7A priority patent/EP386333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7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7774B/zh
Priority to US17/239,079 priority patent/US11251624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08Three-wire systems; Systems having more than three wires
    • H02J1/082Plural DC voltage, e.g. DC supply voltage with at least two different DC voltage lev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and dc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12The local stationary network supplying a household or a building
    • H02J2310/16The load or loads being 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fac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控制装置,该方法包括:控制装置获取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一次电源的能效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二次电源的能效与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通信设备的能效与一次电源的能效和二次电源的能效相关;控制一次电源输出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本申请技术方案由于可以协同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Description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能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讯能量领域,绿色通信和节能指标是行业趋势。尤其是当下用户对网络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在各种通信场景下,末端负载大量增加。末端负载增加必然导致能量损耗增大。
在各种涉及到通讯损耗的场景,以通信站点(基站)为例,在保障通信站点中各部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不仅需要使用一次电源,还需要使用二次电源,一次电源通常指交流转直流电源,二次电源通常指直流转直流电源,在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使用和转换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能量损耗。
在电源使用和转换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节能方法是针对各个部件进行节能改进,但针对具体部件的节能改进需要依赖具体部件行业发展,节能效果有限,而且更节能的部件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因此,如何有效的节约通信场景中的能量也一直是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可以通过对通信设备中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进行协同控制,实现高能效管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控制装置,该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或者其他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终端设备,一次电源通常指交流转直流的电源,二次电源通知指直流转直流的电源,控制装置可以是集成有本申请能效控制功能的器件,该方法包括:控制装置获取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其中,一次电源的能效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二次电源的能效与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相关;控制装置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该通信设备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和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相关;控制装置控制一次电源输出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由以上第一方面可知,控制装置可以根据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和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协调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从而使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都工作在能效较高的状态,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取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时,该方法还包括:控制装置获取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二次电源的能效在负载功率下与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上述第一方面中的步骤:控制装置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可以包括:控制装置确定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其中,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若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则控制装置确定一次电源的当前输出电压为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确定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为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由以上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在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都分别处于能效较好的区间时,就不需要再做调整。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若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第一电压区间,则控制装置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第一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若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第一输入电压的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控制装置确定第一更新带载率对应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目标输出电压,第一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由以上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若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不在较佳电压区间时,则需要先调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然后再确定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若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还位于较佳的带载率区间,则就可以确定调整后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这种按需调整的方式可以提高调整的效率。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若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第一输入电压的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不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一次电源的第二更新带载率位于第一带载率区间。由该第三中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若调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后,导致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不位于较佳带载率区间了,则需要再对一次电源进行调节,使一次电源的带载率重新回到较佳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可以包括:控制装置确定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中,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若当前带载率不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控制装置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工作子电源后的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带一带载率区间;若调整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对应第三带载率的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控制装置确定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目标输出电压,第二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由以上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若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不在教佳的带载率区间,则需要对一次电源进行调节,使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位于较佳的带载率区间,若调整一次电源的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也位于较佳的电压区间,则调整结束,确定出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子电源后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带一带载率区间,可以包括:若当前带载率大于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大值,则控制装置增加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带一带载率区间。由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因为一次电源的负载不变,增加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可以增大输出功率,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工作子电源的数量来降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装置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子电源后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带一带载率区间,包括:若当前带载率小于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小值,则控制装置减少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带一带载率区间。由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因为一次电源的负载不变,减少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可以减少输出功率,所以可以通过减少工作子电源的数量来增加一次电源的带载率。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若调整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控制装置将第二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第三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若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后,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还位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控制装置确定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输出电压为目标输出电压,第三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若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后,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以使调整后的一次电源的第四更新带载率落入带一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控制装置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和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根据计算函数确定通信设备的能效最好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由该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知,可以通过一次计算就准确的确定出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对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快速控制。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该控制装置运行时,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执行功能网元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能效控制的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能效控制的方法。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能效控制的方法。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能效控制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控制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单元的输入电压,使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都有较好的能效,从而可以减少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一结构示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型号的一次电源的能效与带载率的对应关系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型号的二次电源不同负载功率下的输入电压与能效的对应关系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能效控制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可以通过对通信设备中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协同控制,实现高能效管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控制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很多场景,都会使用到需要供电的设备。以通信场景为例,无论是网络设备还是终端设备,要正常工作,都需要用到电源。
电源可以有多种,如:变电站的电源以及通信设备上的电源等。在通信设备上电源又可以分为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一次电源也可以称为交流/直流的整流电源,可以实现从交流到直流的转换。二次电源也可以称为直流/直流的转换电源,可以实现从直流到直流的转换,例如:从3.8V转换为2V。
通信设备以基站为例,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为例保障基站正常工作,需要变电站提供电源,变电站的电源为交流电时,通信设备的一次电源会将该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二次电源会将接收到的直流电转换为耗电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图1所示出的是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直接相连的情况。针对一些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相距较远的情况,如给基站中的射频拉远单元供电时,在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之间还会有升压模块和降压模块。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升压模块会先将一次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在电线上传输一段距离到达降压模块后,降压模块会再将接收到的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然后二次电源接收到低压直流电后将该低压直流电转换为耗电设备所需电压的直流电供耗电设备工作。
图2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图3来表示,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次电源为交流/直流(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AC/DC)的整流电源,升压模块、降压模块和二次电源都为直流/直流(direct current/directcurrent,DC/DC)的转换电源。其中,升压模块会将一次电源输出的直流电升为高压直流电(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降压模块会将接收到的高压直流电进行降压,二次电源接收到的是降压模块降压后的直流电,二次电源将接收到的直流电转换为耗电设备所需电压的直流电供耗电设备工作。
在通信设备中,二次电源可以有多个,每个二次电源为各自的耗电设备提供电能。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每个二次电源和各自的耗电设备与其他二次电源及其耗电设备并联。一次电源为通信设备内部的所有二次电源和耗电设备提供电能。一次电源的负载也就是所有二次电源的负载的和。
因为并不是所有耗电设备都同时运行,但一次电源每次所输出的电能都是固定的,这样就会导致一次电源的能效,也就是一次电源所提供的能量被耗电设备有效利用的效率是不固定的,如果只有一个耗电较小的耗电设备运行,那么一次电源的能效就非常低,会有很多能量都浪费掉了。一次电源的能效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是有关联的,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型号的一次电源的能效与带载率的对应关系图。由图5可见,该种型号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在50%以上时,一次电源的能效较好。当然,不同型号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和能效的对应关系可能略有不同,但带载率都和能效相关联。不同的型号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和能效的对应关系都可以通过检测得出。所以可以结合一次电源的带载率来进行能效控制。带载率就是一次电源所支持的负载的能量消耗与一次电源所输出的能量的比例。
对于通信设备来说,能量损耗不仅发生的一次电源上,二次电源上也有能量损耗,因此不仅一次电源需要进行能效控制,二次电源也同样需要进行能效控制。二次电源在负载功率固定的情况下,能效与该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联。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型号的二次电源不同负载功率下的输入电压与能效的对应关系图。由图6可见,针对不同的负载功率,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在一定区间时,该二次电源的能效较好。当然,图6只示出了几种不同功率下的输入电压和能效的对应关系,针对没有功率都可以有各自对应的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能效的对应关系曲线。而且,不同型号的二次电源在各不同的负载功率下的输入电压与能效的对应关系都可以通过检测得出。
从上述图1至图4中都可以看出,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是与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联的,如: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减小,会导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不变,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二次电源的能效。反过来,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不变,必然会导致二次电源的电流发生变化,二次电源的电流发生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一次电源电流,同样会影响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进而影响到一次电源的能效。所以可见一次电源的能效和二次电源的能效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可以通过对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协同控制,来尽量提高通信设备整体的能效,从而节省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另一结构示例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7只是以一个二次电源为例的结构示意图,并不应将图7理解为是对二次电源数量的限定。
图7中的通信设备包括一次电源、升压模块、降压模块、二次电源、耗电设备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可以获取一次电源的信息,如: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当然控制装置也可以获取一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流、以及一次电源的输出功率等。控制装置还可以获取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负载功率等,当然,控制装置还可以获取升压模块的电压和电流,以及降压模块的电压和电流等信息。控制装置可以通过获取一次电源、二次电源的电压、电流、功率负载等信息计算出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从而进行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协同控制。
下面基于上述图7所示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结合图8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效控制的方法。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能效控制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效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包括:
101、控制装置获取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一次电源的能效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二次电源的能效与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
其中,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相关。
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可以通过负载功率和输出功率的比值来计算,也可以通过负载电流和输出电流来计算,当然,还可以通过负载用电量和输出电量来计算。
当前带载率即数据采集时刻或者数据采集周期的带载率。一般一个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通常是不变的。
102、控制装置根据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和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相关。
103、控制装置控制一次电源输出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目标输入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控制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单元的输入电压,使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都有较好的能效,从而可以减少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图5可知,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在一定的带载率区间时,一次电源的能效较好,如图5中,该型号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在40%-80%时,一次电源的能效都较好,能效都在96%或以上,针对图5中的示例,可以将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区间40%-80%设置为是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他区间例如0%-40%,或者80%-100%都可以设置为第二带载区间。
由图6可知,针对一负载功率,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在一定的电压区间时,二次电源的能效较好,如图6中,该型号的二次电源,在负载功率为185W时,输入电压在44V时能效最好,42V-45V之间的能效也都较好,则可以将42V-45V设置为第一电压区间,其他区间,例如40V-42V,45V-58V设置为第二电压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满足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的方案可以有多种,下面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其中三种为例进行介绍。
三种实现方式分别为:
实现方式A: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在第一带载率区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
实现方式B: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在第一带载率区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不在第一电压区间。
实现方式C: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不在第一带载率区间。
针对上述实现方式A和实现方式B,在所述获取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时,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在所述负载功率下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
下面分别对实现方式A、B和C进行介绍:
针对实现方式A,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包括:
201、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
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202、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输出电压为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确定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为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如以上述图5所提供的示例为例,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区间40%-80%设置为是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他区间例如0%-40%,或者80%-100%都可以设置为第二带载区间。
如以上述图6所提供的示例为例,二次电源,在负载功率为185W时,42V-45V设置为第一电压区间,其他区间,例如40V-42V,45V-58V设置为第二电压区间。
若当前带载率为50%,处于40%-80%的区间内,若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为185W,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43V,43V位于42V-45V之间,根据图5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与能效关系图,图6的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能效关系图,则可以确定在当前带载率50%的情况下,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43V时,一次电源的能效和二次电源的能效都很好,不需要调整,则可以确定当前一次电源输入的电压即为目标输出电压,当前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即为目标输入电压。
针对实现方式B,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包括:
301、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
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302、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如以上述图5所提供的示例为例,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区间40%-80%设置为是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他区间例如0%-40%,或者80%-100%都可以设置为第二带载区间。
如以上述图6所提供的示例为例,二次电源,在负载功率为185W时,42V-45V设置为第一电压区间,其他区间,例如40V-42V,45V-58V设置为第二电压区间。
若当前带载率为50%,处于40%-80%的区间内,若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为185W,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41,41V不位于42V-45V之间,因为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控制装置调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第一输入电压,例如,将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42.5V,则表示第一输入电压为42.5V。调整二次电源的方法有很多中,例如:通过调整电阻来调节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
303、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一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当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42.5V后,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将被影响后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称为第一更新带载率,若第一更新带载率为52%,52%还是位于40%-80%的区间,则可以确定该第一更新带载率52%所对应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目标输出电压,二次电源调整后的第一输入电压42.5V为目标输入电压。
304、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二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当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42.5V后,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将被影响后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称为第一更新带载率,若第一更新带载率为90%,90%不位于40%-80%的区间,则需要再调整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一次电源中子电源可以有多个,每个子电源都有一个控制开关,若第一更新带载率为90%,说明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变大,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子电源的数量较少,需要增加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工作子电源即为处于工作状态的子电源。若第一更新带载率为30%,则说明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变小,目前处于工作状态的子电源的数量较多,需要减少工作子电源的数量。
调整工作子电源的目标是使一次电源被调整后的第二更新带载率位于第一带载率区间。
当然,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调整为第二更新带载率后,会导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也发生变化,那么就需要再次调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这个过程可能一次调节就能使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落入到第一带载率区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落入第一电压区间,但也可能是个多次循环的过程,直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落入到第一带载率区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落入第一电压区间。
以上实现方式A和实现方式B既需要确定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又需要确定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下面实现方式C只需要确定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在当前带载率不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时,就需要调整一次电源的工作子电源的数量,调整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后必然后导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改变,所以再获取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也没有意义。所以,实现方式C只需要先获取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即可。
实现方式C: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效控制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包括:
401、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402、若所述当前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调整工作子电源的数量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增加,一种是减少。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大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大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增加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小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小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减少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403、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对应所述第三带载率的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调整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称为第三带载率,与该第三带载率对应的二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称为第二输入电压,在调整一次电源的带载率后,确定第二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若第二输入电压在第一电压区间,则不用再重复调整了,就可以将第三带载率对应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确定为目标输出电压,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确定为目标输入电压。
404、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还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若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还需要对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调整电阻的方式来改变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将调整后的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称为第三输入电压。
405、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四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当然,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称为第三输入电压后,对应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也会发生变化,将随第三输入电压变化的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称为第三更新带载率,若第三更新带载率落入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可以将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确定为目标输出电压,将第三输入电压确定为目标输入电压。
若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将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调整为第四更新带载率,当然,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调整为第四更新带载率后,会导致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发生变化,如果随之变化的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就不需要再循环下去了,如果随之变化的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不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还需要按照上述步骤404和405的循环过程直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落入第一带载率区间,并且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都落入第一电压区间。
另外,除了上述所描述的方式A、B和C几种方式外,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和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根据计算函数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最好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包含一次电源的带载率、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作为自变量,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作为参考因数,综合能效作为因变量的函数进行计算,然后在综合能效取值最大的情况下,确定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和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
综合能效即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所组成的整个线路的能效。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是介绍了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的情况,实际上,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之间的升压模块和降压模块,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从而确保整个线路上的总和能效最好。
以上结合附图介绍了通信设备的结构以及能效控制的方法,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50的一实施例包括:该控制装置应用于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还包括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该控制装置50包括:
获取单元501,用于获取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相关;
确定单元502,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501获取的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控制单元503,用于控制所述一次电源输出所述确定单元502确定的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控制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及控制二次单元的输入电压,使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都有较好的能效,从而可以减少通信设备的能量损耗。
可选地,所述获取单元501,还用于获取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在所述负载功率下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
所述确定单元502用于:
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输出电压为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确定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为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还用于: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一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还用于: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二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用于:
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对应所述第三带载率的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用于: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大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大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增加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用于: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小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小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减少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还用于: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将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还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还用于: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四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带一带载率区间。
可选地,所述确定单元502还用于: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和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根据计算函数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最好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上述主要从控制装置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控制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预设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从硬件结构上来描述,控制装置可以由一个实体设备实现,也可以由多个实体设备共同实现,还可以是一个实体设备内的一个逻辑功能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图13来实现。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装置6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通信线路602,存储器6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604。
处理器6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服务器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线路6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6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6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服务器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线路602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6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6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策略控制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3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控制装置6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13中的处理器601和处理器607。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控制装置6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605和输入设备606。输出设备605和处理器6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来显示信息。例如,输出设备60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显示设备,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设备,或投影仪(projector)等。输入设备606和处理器601通信,可以以多种方式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输入设备606可以是鼠标、键盘、触摸屏设备或传感设备等。
上述的控制装置60可以是一个通用设备或者是一个专用设备。在具体实现中,控制装置6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掌上电脑(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设备、嵌入式设备或有图13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控制装置60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执行功能网元和执行功能网元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以及通信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控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获取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其中,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相关;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和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相关;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一次电源输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获取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在所述负载功率下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输出电压为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确定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为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一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二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对应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的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子电源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包括: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大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大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增加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子电源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包括: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小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的最小值,则所述控制装置减少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还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四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和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根据计算函数确定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最好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1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应用于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以及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其中,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带载率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相关;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确定满足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要求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和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所述通信设备的能效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能效和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相关;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一次电源输出所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目标输出电压,以及控制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所述二次电源的能效在所述负载功率下与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相关,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与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相关;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并确定在所述二次电源的负载功率下,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是否在第一电压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输出电压为所述一次电源的目标输出电压,确定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为所述二次电源的目标输入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且所述二次电源的当前输入电压不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一输入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一输入电压后,对应所述第一输入电压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一更新带载率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一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一次电源的当前带载率是否处于第一带载率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带载率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若所述当前带载率不处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的数量,以使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对应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的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位于第一电压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所述一次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所述第一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高于第二电压区间所对应的能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
若调整所述工作子电源的数量后,所述二次电源的第二输入电压不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则将所述第二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第三输入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位于所述第一电压区间;
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还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确定所述第三更新带载率对应的输出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出电压,所述第三输入电压为所述目标输入电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若将所述二次电源的输入电压调整为所述第三输入电压后,所述一次电源的第三更新带载率不位于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则再次调整所述一次电源中工作子电源,以使调整后的所述一次电源的第四更新带载率落入所述第一带载率区间。
17.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方法。
19.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811251302.0A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Active CN1095877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1302.0A CN1095877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PCT/CN2019/084782 WO2020082708A1 (zh) 2018-10-25 2019-04-28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EP19875762.7A EP3863336B1 (en) 2018-10-25 2019-04-28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7/239,079 US11251624B2 (en) 2018-10-25 2021-04-23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 method,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1302.0A CN1095877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7774A CN109587774A (zh) 2019-04-05
CN109587774B true CN109587774B (zh) 2020-09-11

Family

ID=65920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51302.0A Active CN1095877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1624B2 (zh)
EP (1) EP3863336B1 (zh)
CN (1) CN109587774B (zh)
WO (1) WO20200827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87774B (zh) 2018-10-25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4077296A (zh) * 2020-08-11 2022-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电源输出功率的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0600B2 (ja) * 2001-08-23 2011-06-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保護方法
US20080278003A1 (en) * 2007-05-09 2008-11-13 Liebert Corporation High efficiency alternative/renewable powered ups system
US8338986B2 (en) * 2008-04-18 2012-12-25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ploying an on-machine power supply wi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capability
CN101626159B (zh) * 2009-01-14 2012-01-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防止终端设备反复重启的方法与装置
EP2449663B1 (en) * 2009-07-01 2013-08-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ower supply with dynamic input current suppression
CN202172451U (zh) * 2011-08-18 2012-03-21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电压调节电路
CN103165201B (zh) * 2011-12-14 2016-03-30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核电站电源检测系统和方法
US8723491B2 (en) * 2011-12-19 2014-05-13 Arctic Sand Technologies, Inc. Control of power converters with capacitive energy transfer
CN102904343B (zh) 2012-10-16 2014-12-17 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 基于分布式多智能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2967018B (zh) * 2012-12-14 2014-11-19 肖剑仁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耦合水蓄冷空调系统
US20140274224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Mimecast North America Inc.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EP2879270B1 (en) * 2013-04-17 2016-09-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dentification circuit of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ed device
US9588559B2 (en) * 2013-12-23 2017-03-07 Intel Corporation Configurable power supplies for dynamic current sharing
US9886048B2 (en) * 2016-05-04 2018-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Headroom control in regulator systems
CN106096874A (zh) 2016-08-18 2016-11-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的能效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844185B (zh) * 2016-09-19 2020-01-31 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34613B (zh) * 2017-10-17 2021-03-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源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959421B (zh) * 2017-12-28 2020-03-17 北京松果电子有限公司 Buck-boost型直流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87774B (zh) * 2018-10-25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能效控制的方法、控制装置及通信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7774A (zh) 2019-04-05
EP3863336A4 (en) 2021-12-29
WO2020082708A1 (zh) 2020-04-30
EP3863336A1 (en) 2021-08-11
US20210242687A1 (en) 2021-08-05
EP3863336B1 (en) 2023-03-01
US11251624B2 (en)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3651B2 (en) Dynamic voltage adjust circuits and methods
US9703613B2 (en) Multi-core dynamic workload management using native and dynamic parameters
WO2020192205A9 (zh) 一种供电方法、控制方法、供电电源和检测装置
US9570908B2 (en)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US9917512B2 (en) Power supply,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power supply method thereof
US11251624B2 (en) Energy efficiency control method,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10064141B2 (en) Core frequency/count decision-based thermal mitigation optimization for a multi-core integrated circuit
US10069309B2 (en) Controlling redundant power supplies in a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US20180212437A1 (en)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control circuit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TW201820075A (zh) 可動態決定提供給外部裝置之電流量之電子裝置以及動態控制電流之方法
CN108512282A (zh) 一种供电电路、终端设备及其供电控制方法
WO2022051990A1 (zh) 供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77296A (zh) 控制电源输出功率的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US20120159219A1 (en) Vr power mode interface
US11437914B2 (en) Providing a wide variety of voltages with a power supply that uses an LLC topology
CN113641235B (zh) 供电装置、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2015122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ower consumption adjusting feature
US20180173296A1 (en) Determination of an operating range of a processor using a power consumption metric
CN106020304A (zh) 一种自适应主从多模式并机均流控制方法
RU2813336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ибернации для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ибернации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и аппарат гибернации
KR20220107048A (ko) 칩 프로세스 변화 인식 전력 효율 최적화
CN113904562A (zh) 隔离双向变换器闭环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90609B (zh) 一种电压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41251A1 (zh) 一种功率预算的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902379A (zh) 电压检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4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