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5898B -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5898B
CN109585898B CN201810064272.6A CN201810064272A CN109585898B CN 109585898 B CN109585898 B CN 109585898B CN 201810064272 A CN201810064272 A CN 201810064272A CN 109585898 B CN109585898 B CN 109585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ode
cathode
film
plate
c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42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5898A (zh
Inventor
金泰完
李晓准
金维奎
姜铨英
何致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ECHNOLOGY Co.,Ltd.
Minamata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amata Technology Co ltd
Da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495966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9585898(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amata Technology Co ltd, Da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amata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5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5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5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5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59Cells or batteries with folded separator between plate-lik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包括:阳极供给部,其安装有阳极卷盘,阳极卷盘盘绕有阳极膜;阳极截断部,其将阳极膜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阴极供给部,其安装有阴极卷盘,阴极卷盘盘绕有阴极膜;阴极截断部,其将阴极膜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阴极板;电极层叠部,其包括倾斜工作台和工作台驱动单元,倾斜工作台在所述阳极截断部和阴极截断部之间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铰链轴为中心向两方向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工作台驱动单元使得所述倾斜工作台以铰链轴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隔膜供给部,其将隔膜连续地从所述倾斜工作台的上侧供给至倾斜工作台;阳极传递单元及阴极传递单元,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往复旋转运动一定角度。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二次电池的电池(cell)的装置,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其使得交替放置有阴极板和阳极板的工作台往复旋转运动一定角度的同时将阴极板和阳极板交替层叠于被连续供给到工作台上的隔膜(分离膜),从而可以制造电池组(cell stack)。
背景技术
通常,化学电池作为由一对阳极板和阴极板的电极和电解质构成的电池,根据构成所述电极和电解质的物质的不同,能够存储的能量的量也不同。所述化学电池区分为因为充电反应非常慢而只用作一次放电用途的一次电池和通过反复充放电而能够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最近趋势为,因能够充放电的优点,二次电池的使用正在增加。
换句话说,所述二次电池因所述优点而正适用于涉及所有产业的多种技术领域,例如,不仅广泛用作如无线移动设备一样的尖端电子设备的能量源,而且也作为复合动力电动汽车等的能量源而受到广泛关注,复合动力电动汽车作为用于解决使用化学燃料的现有的汽油及柴油内燃机导致的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方案而提出。
所述二次电池以依次层叠阳极板、分离膜、阴极板并浸泡于电解质溶液的形态形成,制作如上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内部电池组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就小型二次电池的情况而言,经常使用的制作方式为:将阴极板及阳极板配置于分离膜上,对此进行卷绕(winding)并制作为凝胶卷(jelly-roll)形态,就具有更多电容量的中大型二次电池的情况而言,经常使用的制作方式为:按照适当的顺序层叠(stacking)阴极板、阳极板及分离膜来制作。
有几种通过层叠式来制作二次电池内部电池组的方式,其中,在Z-层叠(Z-stacking)方式中,隔膜(分离膜)形成折叠为之字形的形态,并且阴极板及阳极板以交替插入的形态层叠于所述隔膜之间。
如上所述的形成为Z-层叠形态的二次电池内部电池组公开于如登记专利第10-0313119号、登记专利第10-1140447号等的多种先行技术中。
为了在实践中实现Z-层叠形态,在如韩国登记专利第10-0309604号一样的先行技术中公开了在展开状态的分离膜的一侧面配置多个阴极板、在另一侧面配置多个阴极板后进行折叠的方式。所述方式是在制作凝胶卷形态的二次电池内部电池组时也广泛使用的方式。但是,在使用所述方式时,很难使得阴极板及阳极板对齐(alignment)。
对此,最近,在制作Z-折叠层叠形态的二次电池电池组时,使用如下方式:将阴极板及阳极板分别堆叠在左右隔开的装载台,将层叠有阴极板和阳极板的工作台以向左右水平往复移动的形式设置于装载台之间,机器人(操纵器:manipulator)交替获得及移送所述装载台上的阴极板及阳极板,并使其交替层叠于被固定在工作台上的隔膜上。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Z-层叠方式使得工作台向左右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同时进行层叠,所以工作台的移动距离很长,从而需要大量作业时间,由此发生降低生产性的问题。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0001)登记专利第10-1140447号(2012.04.19.登记)
(专利文献0002)登记专利第10-1380133号(2014.03.26.登记)
(专利文献0003)登记专利第10-1220981号(2013.01.04.登记)
(专利文献0004)登记专利第10-0309604号(2001.09.10.登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使得交替放置有阴极板和阳极板的倾斜工作台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按照一定角度向两方向进行往复旋转运动的同时将阴极板和阳极板交替层叠于被连续供给至倾斜工作台上的隔膜,从而可以制造电池组(cell stack),据此,能够缩短制造时间。
尤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并非将阴极板和阳极板分别截断后进行装载,而是连续移送阴极膜和阳极膜的同时截断为一定大小并对阴极板及阳极板进行加工,然后将加工后的阴极板和阳极板移送至倾斜工作台并层叠,从而不使用用于制造阴极板和阳极板的额外的装备,而是可以通过一个装备连续执行制造及层叠阴极板和阳极板的工艺。
根据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阳极供给部,其安装有阳极卷盘,阳极卷盘盘绕有阳极膜;阳极截断部,其将从所述阳极卷盘放出并被移送的阳极膜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阴极供给部,其安装有阴极卷盘,阴极卷盘盘绕有阴极膜;阴极截断部,其将从所述阴极卷盘放出并被移送的阴极膜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阴极板;电极层叠部,其包括倾斜工作台和工作台驱动单元,倾斜工作台设置于所述阳极截断部和阴极截断部之间,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铰链轴为中心,针对与地面铅直的轴向两方向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工作台驱动单元使得所述倾斜工作台以铰链轴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隔膜供给部,其将隔膜连续地从所述倾斜工作台的上侧供给至倾斜工作台;阳极传递单元及阴极传递单元,其分别配置于所述阳极截断部和电极层叠部以及阴极截断部和电极层叠部之间,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以一定角度进行往复旋转运动,同时将在阳极截断部截断的阳极板和在阴极截断部截断的阴极板交替传递至所述倾斜工作台。
根据本发明,倾斜工作台以一定角度范围向两方向进行往复旋转运动,同时从阳极传递单元及阴极传递单元交替接收阳极板及阴极板的传递,并依次层叠于被连续供给至倾斜工作台上的隔膜。
据此,具有如下效果:因为可以使得倾斜工作台的移动距离最小化,所以提高层叠作业的速度,并且使得作业时间大幅缩短,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性。
尤其,就本发明而言,并非将层叠于倾斜工作台的阳极板和阴极板在额外的装备截断后收纳于仓库,而是从盘绕有阳极膜和阴极膜的卷盘连续移送阳极膜和阴极膜的同时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和阴极板,并将截断的阳极板和阴极板立刻供给到倾斜工作台,所以可以大幅减少制造时间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出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阳极供给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出的阳极供给部的侧面图。
图4是图2所示出的阳极供给部的平面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在图2所示出的阳极供给部执行的偏斜校正操作例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出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阳极截断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7是图6所示出的阳极截断部的剖面图。
图8a及图8b分别是表示图6所示出的阳极截断部的操作例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出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第一电极转移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出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第一视图检查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出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电极层叠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出的电极层叠部的构成的主视图。
图13a及图13b是表示图11所示出的电极层叠部的操作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作为依次层叠阳极板(阳极电极)、隔膜(分离膜)和阴极板(阴极电极)来制造二次电池的装备,包括:本体10;阳极供给部110,其安装有阳极卷盘1a,阳极卷盘1a盘绕有阳极膜1b;阳极截断部120,其将从所述阳极卷盘1a放出并被移送的阳极膜1b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1;第一对齐工作台140,其对在阳极截断部120截断的阳极板1的位置进行调整;第一视图检查部150,其分别拍摄放置于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的阳极板1并检测位置;阴极供给部210,其安装有阴极卷盘2a,阴极卷盘2a盘绕有阴极膜2b;阴极截断部220,其将从所述阴极卷盘2a放出并被移送的阴极膜2b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阴极板2;第二对齐工作台240,其对在阴极截断部220截断的阴极板2的位置进行调整;第二视图检查部250,其分别拍摄放置于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的阴极板2并检测位置;电极层叠部300,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旋转轴331为中心向两方向往复旋转一定角度的同时将阳极板1和阴极板2依次层叠于隔膜3;阳极传递单元400及阴极传递单元500,其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及第二对齐工作台240获得阳极板1和阴极板2并供给至所述电极层叠部300;隔膜供给部600,其将隔膜3连续地供给到电极层叠部300;卸载部,其将层叠于电极层叠部300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以及隔膜3的层叠体移送至电极层叠部300的外部;等。
所述阴极供给部210和阴极截断部220、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第二视图检查部250、阴极传递单元500构成为以将所述电极层叠部300置于之间的形式与所述阳极供给部110、阳极截断部120、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第一视图检查部150、阳极传递单元400相对称,并且相互以相同的方式操作。换句话说,将所述电极层叠部300置于中心,所述阳极供给部110和阳极截断部120、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第一视图检查部150、阳极传递单元400配置为分别与所述阴极供给部210和阴极截断部220、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第二视图检查部250、阴极传递单元500对称,并且分别形成为相同的构成。据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阳极供给部110和阳极截断部120、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第一视图检查部150为中心对其细节构成及操作进行说明,但是阴极供给部210和阴极截断部220、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第二视图检查部250的细节构成及操作也是相同的,所以即使不对此进行详细说明,也可以容易且清楚地理解。
参照图2至图4,所述阳极供给部110作为装载并供给阳极膜1b的部分,阳极膜1b为二次电池的阳极板1的原材料,所述阳极供给部110包括:设置板111,其以相对于地面竖直的形式设置于本体10;退绕轴112,其设置于所述设置板111的下部,卷绕有所述阳极膜1b的阳极卷盘1a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安装于退绕轴112;多个导向辊113,其以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设置板111的上部,卷绕阳极膜1b的同时进行引导;膜移送单元,其按照一定距离连续地向阳极截断部120侧水平移送通过所述导向辊113的阳极膜1b。
所述设置板111形成为四边形的平板形态,并且为了校正阳极膜1b的偏斜,即相对于行进方向向侧方向歪斜一定角度并移动的现象,设置为能够向相对于所述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在一般的移送电极膜的装置中,为了校正电极膜的偏斜而使用设置有向侧方向旋转的边缘位置控制辊(EPC Roll:Edge Position Control Roll)的额外的控制偏斜装置,但是这种情况下具有如下缺点:要使得电极膜保持张力的同时通过边缘位置控制辊,所以电极膜的移动距离变长,从而降低生产性及作业效率。由此,本发明没有使用现有的EPC控制偏斜装置,而是提出了如下方案:使得设置有引导所述阳极卷盘1a和阳极膜1b的导向辊113的设置板111本身向侧方向移动,从而调节偏斜,进而使得阳极膜1b的移动距离最小化。
为了控制由所述设置板111的移动导致的阳极膜1b的偏斜,在所述膜移送单元和导向辊113之间配置有偏斜感知传感器114,偏斜感知传感器114感知通过导向辊113的阳极膜1b相对于行进方向歪斜的程度,并且设置有设置板驱动单元,设置板驱动单元根据由所述偏斜感知传感器114感知的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误差而使得所述设置板111向相对于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从而校正行进方向。
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设置板驱动单元包括:驱动马达118a,其从与所述偏斜感知传感器114进行电连接的控制器接受控制信号的施加然后进行操作;滚珠丝杠118b,其从所述驱动马达118a接受动力传递并旋转,并且以向侧方向延长的形式设置于本体10的下部;螺母部118c,其通过所述滚珠丝杠118b的旋转沿着滚珠丝杠118b移动,并且结合于所述设置板111的下端部;导轨118d,其以向侧方向延长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本体10的下部,对设置板111的侧方向移动进行引导。但是,除此之外,所述设置板驱动单元可以适用公知的线性运动装置,例如直线电机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滑轮以及卷绕于滑轮的带的线性运动装置,包括发动机和齿条传动(rack gear)以及小齿轮(pinion gear)的线性运动装置等来构成。
据此,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阳极膜1b向阳极截断部120侧移送的过程中,若阳极膜1b相对于行进方向向侧方向歪斜一定角度并移动,则偏斜感知传感器114对此进行感知并向控制器传送感知信号,控制器将电源施加到驱动马达118a,使得设置板111向侧方向移动规定距离程度,从而对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进行校正。
参照图2,所述膜移送单元构成为,执行以截断阳极膜1b的长度程度,即阳极板1的长度程度连续反复移送阳极膜1b的功能。所述膜移送单元包括:多个滑轮115a、115b,其分别配置于阳极膜1b的上侧及下侧;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其卷绕于所述滑轮115a、115b并进行旋转,并且分别接触于所述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的上面和下面;马达117a、117b,其使得被所述上部移送带116a卷绕的滑轮115a、115b和下部移送带116b所卷绕的滑轮115a、115b进行旋转;移送量感知传感器119,其设置于所述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的外侧,对形成于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边缘的电极片T的数量进行感知,从而对所述马达117a、117b的操作进行控制,所述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被移送至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之间。
据此,若滑轮115a、115b通过马达117a、117b旋转,则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进行旋转,并以一定间距(pitch)向阳极截断部120侧移送阳极膜1b,此时,移送量感知传感器119通过电极片T的数量来检测阳极膜1b的移动距离,并控制马达117a、117b的操作,电极片T以一定间隔形成于阳极膜1b的边缘。
参照图6至图8b,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包括:切断工作台121,其安置并固定有阳极膜1b;移送工作台123,其以能够水平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侧,对在切断工作台121截断的阳极板1进行固定并移送至指定的位置;切断器125、126,其以能够向上下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下侧或上侧,并截断固定于切断工作台121的阳极膜1b。
在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一吸附杆122,第一吸附杆122形成有对阳极膜1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122a,在所述移送工作台123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二吸附杆124,第二吸附杆124插入至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杆122之间的同时进行啮合,并且形成有对所述阳极膜1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124a。
如上所述,若多个第一吸附杆122和第二吸附杆124以相互啮合的形态分别排列于切断工作台121和移送工作台123,则阳极膜1b以吸附于第一吸附杆122的形式在切断工作台121被截断时,第二吸附杆124同时吸附在第一吸附杆122之间被截断的阳极膜1b,然后可以立刻向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侧移送被吸附的且被截断的阳极膜1b断片,即阳极板1,所以具有可以大幅缩短作业时间的优点。
所述移送工作台123通过包括滚珠丝杠和伺服马达等的公知的线性运动装置而在切断工作台121的一端部和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之间进行水平移动。
所述切断器125、126包括:下部切断器125,其以能够通过气压缸126向上下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下侧;上部切断器126,其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上侧,并且所述下部切断器125和上部切断器126通过切槽(cutting slot)121a相互交叉的同时瞬间截断阳极膜1b,切槽121a以向侧方向长长地延长的形式形成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
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和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之间设置有第一电极转移130,第一电极转移130获得吸附于所述移送工作台123的阳极板1并移动至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上并使得阳极板1安置于此。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电极转移130包括:旋动臂131,其通过马达133以相对于地面铅直的轴为中心进行旋动;拾取头(pickup head)132,其以能够相对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旋动臂131的末端部,并对阳极板1进行真空吸附,并且所述拾取头132构成为,在把持阳极板1的状态下,在旋动臂131旋转时,相对于旋动臂131进行相对旋转,从而阳极板1的方向不会歪斜而是可以按照原样传递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
参照图10,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执行根据被所述第一视图检查部150拍摄到的影像来排列阳极板1的功能。换句话说,在马上将阳极板1层叠于电极层叠部300之前,精确地排列阳极板1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得阳极板1精确地安置并层叠于电极层叠部300。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为了可以排列阳极板1的位置,第一对齐工作台140设置于公知的X-Y-θ驱动器142上,X-Y-θ驱动器142可以沿X-Y方向进行线型运动以及以Z轴为中心旋转运动规定的角度θ。
所述第一视图检查部150设置有对放置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上的阳极板1进行拍摄的多个夜视摄像机151和照明单元152,并且通过所述阳极板1的棱角部分的位置读取阳极板1的排列状态。
如图11至图13b所示,所述电极层叠部300包括:倾斜工作台310,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旋转轴331为中心向两方向往复旋转一定角度;工作台驱动单元,其使得所述倾斜工作台310以旋转轴331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
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相对于与地面铅直的轴向两方向连续反复旋转一定角度的同时从两侧交替接受阳极板1和阴极板2的传递并层叠。在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面形成有多个真空孔,以便能够以真空吸附的形式对隔膜3的前端面进行固定。
所述倾斜工作台310设置于倾斜框架320上并与倾斜框架320同时进行旋转,倾斜框架320以水平的旋转轴331为中心相对于本体10以一定角度范围进行旋转运动。在所述倾斜框架320的两侧面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形式设置有两个旋转轴331,并通过构成工作台驱动单元的工作台驱动马达332相对于铅直的轴向两方向旋转运动。
所述倾斜工作台310包括:“匸”形的升降台311,其通过由气压缸或马达-滚珠丝杠等构成的公知的线性运动装置相对于倾斜框架320向上下移动一定距离;固定台312,其设置于所述升降台311的内侧。如上所述,若倾斜工作台310包括升降台311和固定台312,则卸载部的卸载夹具(未示出)把持层叠于倾斜工作台310上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隔膜3的层叠体并移送时,升降台311向固定台312的上侧升降一定高度,卸载夹具进入至层叠体的上侧和下侧,从而可以牢牢把持层叠体的上部面和下部面并移送。
在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面两侧部设置有多个夹紧单元,夹紧单元对安置于倾斜工作台310上的阴极板2和阳极板1以及隔膜3的边缘部分向下侧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固定。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夹紧单元包括:第一夹持器341及第二夹持器342,其以相互面对的形式配置于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的两侧部,每两个为一组。所述第一夹持器341及第二夹持器342通过滚珠丝杠343和伺服马达344相对于倾斜工作台310向侧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通过气压缸345向上下移动的同时在将阳极板1和阴极板2层叠于隔膜3上时,交替对阳极板1和阴极板2以及隔膜3的两侧边缘部分向下侧进行加压并支撑。
在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的上侧设置有隔膜供给部600,隔膜供给部600连续将隔膜3供给至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面。所述隔膜供给部600包括:第二退绕轴610,隔膜卷盘3a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设置于第二退绕轴610,隔膜卷盘3a卷绕有由相当长的膜构成的隔膜3;一对引导620,其配置于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的中心部上侧,将从隔膜卷盘3a放出来的隔膜3引导至倾斜工作台310。
一对引导620在倾斜工作台310的正上侧配置于倾斜工作台310的旋转中心并夹牢隔膜3,从而发挥如下功能:在倾斜工作台310向两方向进行往复旋转时,可以使得隔膜3保持一定张力的同时精确地层叠于倾斜工作台310上。
所述阳极传递单元400包括:旋动块410,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的上部和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之间;拾取器420,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旋动块410向上下进行直线运动,执行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真空吸附阳极板1并放于倾斜工作台310的功能。
如上所述,所述阴极供给部210和阴极截断部220、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第二视图检查部250、阴极传递单元500的构成及操作与所述阳极供给部110和阳极截断部120、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第一视图检查部150、阳极传递单元400的构成及操作相同或者几乎相似,所以省略其详细说明。
就所述卸载部而言,在所述倾斜工作台310上捡起完成层叠的阳极板1、阴极板2和隔膜3的层叠体,并移送至设置于所述阴极供给部210一侧的胶带自动供给单元,为了使得层叠体不会松开而自动供给胶带并使其附着后,进行装载或移送到外部。
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以如下形式操作。
卷绕有阳极膜1b的阳极卷盘1a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安装于阳极供给部110的退绕轴112,卷绕有阴极膜2b的阴极卷盘2a以能够旋转的形式安装于阴极供给部210,若在所述状态下开始系统的操作,则阳极膜1b通过阳极供给部110的膜移送单元以一定间距被移送。此时,如前所述,偏斜感知传感器114感知阳极膜1b的偏斜,从而以向侧方向推或拉设置板111的形式来调整偏斜。
若从所述阳极供给部110移送来的阳极膜1b位于阳极截断部120的切割工作台121上,则移送工作台123的第二吸附杆124插入至第一吸附杆122之间,通过第一吸附杆122及第二吸附杆124的真空孔122a、124a产生吸入力,从而固定阳极膜1b。
在所述状态下,下部切断器125上升,上部切断器126下降,从而截断固定于切割工作台121上的阳极膜1b。
如上所述,若截断阳极膜1b,则解除第一吸附杆122的吸入力,并且移送工作台123向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侧水平移动。此时,截断阳极膜1b而制造的阳极板1以吸附于移送工作台123的第二吸附杆124的状态被移送。
若所述移送工作台123移动至指定的位置,则第一电极转移130的拾取头132下降并对阳极板1进行真空吸附后,旋动臂131旋转并使得阳极板1移送并安置至第一对齐工作台140。
若阳极板1安置于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上,则第一视图检查部150的夜视摄像机151拍摄阳极板1并获得阳极板1的影像。此时,电池组制造系统的控制器从获得的阳极板1的影像中读取阳极板的棱角部分的位置,并检测放置阳极板1的排列位置,在需要排列的情况下,驱动X-Y-θ驱动器142使得第一对齐工作台140向X-Y方向移动或者旋转,从而调整位置并排列阳极板1的位置。
接下来,阳极传递单元400的拾取器420下降并在对排列于第一对齐工作台140上的阳极板1进行真空吸附后上升,旋动块410向倾斜工作台310侧旋转规定的角度程度。此时,倾斜工作台310通过工作台驱动马达332以相对于地面铅直的轴为中心向阳极传递单元400侧旋转一定角度。
如上所述,若阳极传递单元400向倾斜工作台310侧旋转一定角度,倾斜工作台310向阳极传递单元400侧旋转一定角度,从而使得阳极传递单元400的拾取器420排列于与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面一致的位置,则拾取器420下降并将阳极板1放置于倾斜工作台310上的隔膜3上(参照图13a)。
如上所述,在本体10的一侧,在通过阳极供给部110和阳极截断部120、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第一视图检查部150、阳极传递单元400实现阳极膜1b的移送及截断、阳极板1的排列及移送、层叠期间,在本体10的另一侧,阴极供给部210和阴极截断部220、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第二视图检查部250、阴极传递单元500通过与此相同的过程截断阴极膜2b并将阴极板2传递至倾斜工作台310而进行层叠。
换句话说,在电极层叠部300的两侧分别将阳极膜1b及阴极膜2b截断为一定长度并制造阳极板1及阴极板2,在阳极板1及阴极板2通过视图检查实现位置排列后,如图13a及图13b所示,通过阳极传递单元400及阴极传递单元500的旋转运动而交替传递至倾斜工作台310并依次层叠于供给到倾斜工作台310上的隔膜3上,从而制造二次电池。
此时,所述倾斜工作台310以相对于地面铅直的轴为中心向两方向旋转运动一定角度的同时从阳极传递单元400及阴极传递单元500交替接受阳极板1和阴极板2的传递。
根据所述的本发明,并非在额外的装备截断要层叠于倾斜工作台310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后收纳于仓库,而是从卷绕有阳极膜1b和阴极膜2b的卷盘连续移送阳极膜1b和阴极膜2b的同时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并将截断的阳极板1和阴极板2立即供给至倾斜工作台310,所以可以大幅减少制造时间和费用。
以上,与附图一起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了叙述,但是这是例示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此外,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若是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一般知识的技术人员,则任何人都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畴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及模仿。
标号说明
T:电极片 1:阳极板
1a:阳极卷盘 1b:阳极膜
2:阴极板 2a:阴极卷盘
2b:阴极膜 10:本体
110:阳极供给部 111:设置板
112:退绕轴 113:导向辊
114:偏斜感知传感器 120:阳极截断部
121:切断工作台 122:第一吸附杆
123:移送工作台 124:第二吸附杆
125:下部切断器 126:上部切断器
130:第一电极转移 140:第一对齐工作台
150:第一视图检查部 151:夜视摄像机
152:照明单元 210:阴极供给部
220:阴极截断部 230:第二电极转移
240:第二对齐工作台 250:第二视图检查部
300:电极层叠部 310:倾斜工作台
320:倾斜框架 331:旋转轴
332:工作台驱动马达 400:阳极传递单元
410:旋动块 420:拾取器
500:阴极传递单元 600:隔膜供给部
610:退绕轴 620:引导

Claims (9)

1.一种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阳极供给部(110),其安装有阳极卷盘(1a),阳极卷盘(1a)盘绕有阳极膜(1b);
阳极截断部(120),其将从所述阳极卷盘(1a)放出并被移送的阳极膜(1b)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阳极板(1);
阴极供给部(210),其安装有阴极卷盘(2a),阴极卷盘(2a)盘绕有阴极膜(2b);
阴极截断部(220),其将从所述阴极卷盘(2a)放出并被移送的阴极膜(2b)截断为一定大小的阴极板(2);
电极层叠部(300),其包括倾斜工作台(310)和工作台驱动单元,倾斜工作台(310)设置于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和阴极截断部(220)之间,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旋转轴(331)为中心,针对与地面铅直的轴向两方向往复旋转一定的角度,工作台驱动单元使得所述倾斜工作台(310)以旋转轴(331)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
隔膜供给部(600),其将隔膜(3)连续地从所述倾斜工作台(310)的上侧供给至倾斜工作台(310);
阳极传递单元(400)及阴极传递单元(500),其分别配置于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和电极层叠部(300)以及阴极截断部(220)和电极层叠部(300)之间,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往复旋转运动一定角度,同时将在阳极截断部(120)截断的阳极板(1)和在阴极截断部(220)截断的阴极板(2)交替传递至所述倾斜工作台(310);
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包括:
切断工作台(121),其安置并固定阳极膜(1b);
移送工作台(123),其以能够水平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侧,对在切断工作台(121)截断的阳极板(1)进行固定并将所述阳极板(1)移送至指定的位置;
切断器(125、126),其以能够向上下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下侧或上侧,并截断固定于切断工作台(121)的阳极膜(1b);
在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一吸附杆(122),第一吸附杆(122)形成有对阳极膜(1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122a),在所述移送工作台(123)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二吸附杆(124),第二吸附杆(124)插入至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杆(122)之间的同时进行啮合,并且形成有对所述阳极膜(1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12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截断部(220)包括:
切断工作台(121),其安置并固定阴极膜(2b);
移送工作台(123),其以能够水平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侧,对在切断工作台(121)截断的阴极板(2)进行固定并将所述阴极板(2)移送至指定的位置;
切断器(125、126),其以能够向上下移动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下侧及上侧,并截断固定于切断工作台(121)的阴极膜(2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断工作台(121)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一吸附杆,第一吸附杆形成有对阴极膜(2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在所述移送工作台的一端部以一定间隔排列有多个第二吸附杆,第二吸附杆插入至所述多个第一吸附杆之间的同时进行啮合,并且形成有对所述阴极膜(2b)进行真空吸附的真空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对齐工作台(140)及第二对齐工作台(240),其分别配置于所述阳极截断部(120)和电极层叠部(300)以及所述阴极截断部(220)和电极层叠部(300)之间,对在阳极截断部(120)截断的阳极板(1)和在阴极截断部(220)截断的阴极板(2)的位置进行调整;
第一视图检查部(150)及第二视图检查部(250),其对放置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及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的阳极板(1)及阴极板(2)分别进行拍摄并检测位置;
第一电极转移(130),其从所述阳极截断部(120)获得阳极板(1)并移送至第一对齐工作台(140);
第二电极转移(230),其从所述阴极截断部(220)获得阴极板(2)并移送至第二对齐工作台(2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供给部(110)包括:
设置板(111),其设置为能够向相对于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
退绕轴(112),其以能够使得所述阳极卷盘(1a)旋转的形式安装于所述设置板(111);
多个导向辊(113),其以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设置板(111),并且卷绕阳极膜(1b)的同时进行引导;
膜移送单元,其每隔一定距离地向阳极截断部(120)侧水平移送通过所述导向辊(113)的阳极膜(1b);
偏斜感知传感器(114),其配置于所述膜移送单元和导向辊(113)之间,感知通过导向辊(113)的阳极膜(1b)相对于行进方向歪斜的程度;
设置板驱动单元,其根据被所述偏斜感知传感器(114)感知的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误差,使得所述设置板(111)向相对于阳极膜(1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从而校正行进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供给部(210)包括:
设置板,其设置为能够向相对于阴极膜(2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
退绕轴,其以能够使得所述阴极卷盘(2a)旋转的形式安装于所述设置板;
多个导向辊,其以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设置板,并且卷绕阴极膜(2b)的同时进行引导;
膜移送单元,其向阴极截断部(220)侧水平移送通过所述导向辊的阴极膜(2b);
偏斜感知传感器,其配置于所述膜移送单元和导向辊之间,感知通过导向辊的阴极膜(2b)相对于行进方向歪斜的程度;
设置板驱动单元,其根据被所述偏斜感知传感器感知的阴极膜(2b)的行进方向误差,使得所述设置板向相对于阴极膜(2b)的行进方向直角交叉的侧方向移动,从而校正行进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移送单元包括:
多个滑轮(115a、115b),其分别配置于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的上侧及下侧;
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其卷绕于所述滑轮(115a、115b)并进行旋转,并且分别接触于所述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的上面和下面;
马达(117a、117b),其使得被所述上部移送带(116a)卷绕的滑轮(115a、115b)和下部移送带(116b)所卷绕的滑轮(115a、115b)进行旋转;
移送量感知传感器(119),其设置于所述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的外侧,对形成于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的电极片(T)的数量进行感知,从而对所述马达(117a、117b)的操作进行控制,所述阳极膜(1b)或阴极膜(2b)被移送至上部移送带(116a)及下部移送带(116b)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极传递单元(400)包括:
旋动块(410),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的上部和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之间;
拾取器(420),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旋动块(410)向上下进行直线运动,执行从所述第一对齐工作台(140)真空吸附阳极板(1)并放于倾斜工作台(310)的功能,
所述阴极传递单元(500)包括:
旋动块,其以相对于地面水平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的上部和倾斜工作台(310)的上部之间;
拾取器,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旋动块向上下进行直线运动,执行从所述第二对齐工作台(240)真空吸附阴极板(2)并放于倾斜工作台(310)的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电池组制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工作台(310)包括:
“匸”形的升降台(311),其通过线性运动装置向上下移动一定距离;
固定台(312),其设置于所述升降台(311)的内侧。
CN201810064272.6A 2017-09-28 2018-01-23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Active CN109585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26427A KR101933550B1 (ko) 2017-09-28 2017-09-28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 시스템
KR10-2017-0126427 2017-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5898A CN109585898A (zh) 2019-04-05
CN109585898B true CN109585898B (zh) 2021-10-26

Family

ID=6495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4272.6A Active CN109585898B (zh) 2017-09-28 2018-01-23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33550B1 (zh)
CN (1) CN109585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44367B1 (ko) * 2019-02-01 2019-11-13 (주)호명이엔지 전극 적층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극 적층 시스템
KR102044363B1 (ko) * 2019-02-01 2019-11-13 (주)호명이엔지 전극 적층 로더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극 적층 시스템
CN113646957B (zh) * 2019-04-10 2023-10-10 Lg电子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单元堆叠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制造系统
CN110153019A (zh) * 2019-04-29 2019-08-23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极片的制袋分类一体设备
KR102259233B1 (ko) * 2019-10-16 2021-06-01 (주) 피토 다기종 2차전지 적층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120403B1 (ko) 2020-02-21 2020-06-08 주식회사 우원기술 이차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KR102483523B1 (ko) * 2020-08-18 2022-12-30 신창호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KR102483520B1 (ko) * 2020-08-18 2022-12-30 신창호 노칭 기능이 구비된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KR102483525B1 (ko) * 2020-08-18 2022-12-30 신창호 노칭 기능이 구비된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KR102320868B1 (ko) 2020-12-21 2021-11-03 주식회사 우원기술 이차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KR102303834B1 (ko) 2021-01-07 2021-09-17 조기봉 이차전지의 고속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KR20220099788A (ko) * 2021-01-07 2022-07-14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의 전극 적층검사 장치 및 그 검사방법
KR20220162455A (ko) * 2021-06-01 2022-12-08 주식회사 디에이테크놀로지 이차전지의 전극 노칭 및 셀 스택 시스템
KR102598086B1 (ko) * 2021-06-21 2023-11-03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이피씨 액츄에이터 기능을 갖춘 가이드 롤러 장치 및 가이드 방법
KR102628641B1 (ko) 2021-09-06 2024-01-25 주식회사 디에이테크놀로지 이차전지 셀 제조 시스템의 전극 이송장치
KR102404675B1 (ko) 2021-12-09 2022-06-02 주식회사 우원기술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장치용 맨드릴 유닛
KR102479306B1 (ko) 2022-09-01 2022-12-20 주식회사 톱텍 멀티 패키징부를 갖는 이차전지 제조시스템
KR102477466B1 (ko) 2022-09-15 2022-12-14 주식회사 톱텍 멀티 패키징부를 갖는 이차전지 제조시스템
KR20240065030A (ko) * 2022-11-03 2024-05-14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스택 장치
KR102606920B1 (ko) 2023-07-27 2023-11-29 주식회사 우원기술 이차전지용 전지 셀 스택킹 시스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40284A1 (en) * 2000-11-22 2003-09-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otary conver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minating cathode and anode of thin-film electrochemical unit
KR20120023367A (ko) * 2010-09-03 2012-03-13 (주)열린기술 이차전지용 전극판 적층장치
CN102751538A (zh) * 2012-07-16 2012-10-24 深圳邦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式叠片机及其叠片方法
KR20150045625A (ko) * 2013-10-21 2015-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2089B (zh) * 2011-02-18 2014-12-31 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激光切割机
JP5272048B2 (ja) * 2011-06-15 2013-08-28 Ckd株式会社 シート体の搬送装置及び積層電池の製造装置
JP5806693B2 (ja) * 2013-02-26 2015-11-10 株式会社日立パワ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積層型電池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5226237B (zh) * 2014-06-05 2018-08-21 科爱慕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二次电池的电极板卷绕移送装置
KR101730469B1 (ko) * 2015-12-21 2017-04-27 주식회사 디에이테크놀로지 이차전지의 고속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40284A1 (en) * 2000-11-22 2003-09-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otary conver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minating cathode and anode of thin-film electrochemical unit
KR20120023367A (ko) * 2010-09-03 2012-03-13 (주)열린기술 이차전지용 전극판 적층장치
CN102751538A (zh) * 2012-07-16 2012-10-24 深圳邦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卷绕式叠片机及其叠片方法
KR20150045625A (ko) * 2013-10-21 2015-04-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5898A (zh) 2019-04-05
KR101933550B1 (ko) 2018-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5898B (zh) 二次电池的电池组制造系统
KR101956758B1 (ko) 이차전지의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CN112490479B (zh) 二次电池的电池单元堆制造系统及方法
KR101730469B1 (ko) 이차전지의 고속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US11522211B2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ell stack for secondary battery
KR101956763B1 (ko) 이차전지 셀 제조 시스템의 사행제어장치
RU2548161C1 (ru) Укладывающее в стопу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укладывания в стопу
CN113196537B (zh) 二次电池的电池堆制造装置
CN110165274B (zh) 方形二次电池用堆栈制造装置
WO2012137918A1 (ja) 積層装置及び積層方法
US2021029667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secondary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using same
CN112768744B (zh) 电池制造设备
CN110071333B (zh) 层叠装置及层叠方法
CN108461797B (zh) 二次电池的高速电池堆制造装置
KR102381964B1 (ko) 장폭 이차전지용 고속 스태킹 장치
KR102483517B1 (ko)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CN111816928A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多张叠片设备及叠片方法
CN116344902A (zh) 一种极片快速叠片机构
WO2022255651A1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 노칭 및 셀 스택 시스템
KR102482925B1 (ko) 2차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장치
CN217626021U (zh) 一种输送纠偏装置及电芯生产线
CN216004475U (zh) 叠片装置
KR20230096251A (ko) 이차전지의 셀 제조용 분리막 적층장치
CN209896201U (zh) 一种极片上料模组及叠片机
KR102483525B1 (ko) 노칭 기능이 구비된 이차 전지용 셀 스택 제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6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City China

Applicant after: DA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Minamat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City China

Applicant before: DA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WOOWON TECH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