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57716A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57716A CN109557716A CN201810107885.3A CN201810107885A CN109557716A CN 109557716 A CN109557716 A CN 109557716A CN 201810107885 A CN201810107885 A CN 201810107885A CN 109557716 A CN109557716 A CN 1095577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plane
- optical axis
- source device
- emitting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面光源装置具有壳体、基板、分别具有发光元件以及光束控制部件的多个发光装置、以及光漫射部件。壳体具有:底面,配置有基板;以及两个斜面,在相对于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别连接到底面的两侧,随着远离底面而靠近光漫射部件。在发光装置的配光特性中,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光轴角度最大的光线到达斜面。在相对于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发光元件的光轴与从发光装置出射的最大亮度的光线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发光元件的光轴与连接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和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部的直线所成的第二角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透射型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作为面光源装置使用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近年来,开始使用作为光源具有多个发光元件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背光源(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反射片、多个光源以及光学片(光漫射部件)。多个光源分别包括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以及透镜(光束控制部件)。多个光源在基板上沿一个方向排列。另外,反射片形成为,随着远离基板而靠近光学片。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背光光源模块(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反射板、LED元件(发光元件)、透明树脂(光束控制部件)以及光学片。另外,LED元件以及透明树脂配置在基板上。另外,反射板形成为,随着远离基板而靠近光学片。
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中,在以沿着发光元件的光轴的方向为0°时,从光束控制部件出射的光线中的最大亮度的光线以60~80°左右的角度出射。其结果是,从光束控制部件出射的光线中的大部分的光线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
这样,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中,通过使从光束控制部件出射的光线中的大部分的光线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来均匀地照射光漫射部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41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106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2的面光源装置中,从光束控制部件出射的最大亮度的光线的出射角度为60~80°左右,因此,在将面光源装置薄型化或者大型化的情况下,外缘部有可能成为暗部。即,在以往的面光源装置中,存在当薄型化或者大型化时光漫射部件上的均匀度会下降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其在将面光源装置薄型化或者大型化的情况下也具有高均匀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箱状的壳体,具有开口部;基板,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多个发光装置,在所述基板上沿一个方向排列;以及光漫射部件,以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分别具有:发光元件;以及光束控制部件,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的配光;所述壳体具有:底面,配置有所述基板;以及两个斜面,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并且隔着所述底面配置在两侧;所述斜面在相对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以随着远离所述底面而靠近所述光漫射部件的方式倾斜;在所述发光装置的配光特性中,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所述光轴角度最大的光线直接到达所述斜面,或者在所述底面反射一次后到达所述斜面;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从所述发光装置出射的最大亮度的光线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和所述开口部侧的所述斜面的端部的直线所成的第二角度。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件,配置在所述光漫射部件的上方。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在薄型化或者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具有高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A~图2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光束控制部件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从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线的角度与该光线的相对亮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是示出从光束控制部件的出射面出射的光线的配光特性的图。
图6A~图6C是示出面光源装置中的亮度分布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其他壳体的结构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比较例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面光源装置
100’:显示装置
107:被照射部件
110、210、310:壳体
111:底面
112、312:第一斜面
113:第二斜面
120:基板
130:发光装置
131:发光元件
132:光束控制部件
140:光漫射部件
151:入射面
152:背面
153:反射面
154:出射面
157:脚部
214:侧面
OA:光轴
CA: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面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1A~图1C以及图2A~图2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1A是面光源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B是侧视图,图1C是前视图。图2A是图1A中拆下了光漫射部件140后的俯视图,图2B是面光源装置100的示意性剖面图,图2C是图1A中示出的A-A线的局部放大剖面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平行的方向为Z方向,以与Z方向正交并且多个发光装置130排列的排列方向为Y方向,以与Z方向以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为X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在对一个发光装置130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以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为原点,以X方向的轴为X轴,以Y方向的轴为Y轴,以Z方向的轴为Z轴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C以及图2A~图2C所示,面光源装置100具有壳体110、基板120、多个发光装置130以及光漫射部件140。另外,如图1C所示,面光源装置100通过与液晶面板等显示部件(被照射部件)107(在图1C中用虚线表示)进行组合,能够用作显示装置100’。
壳体110为用于在其内部收容基板120以及多个发光装置130的、至少一部分开口的箱体。壳体110具有底面111、两个第一斜面(斜面)112以及两个第二斜面113。
底面111为俯视形状呈长方形的面。在底面111的上方配置有基板120。在底面111的短边方向的两个边上分别连接有第一斜面112。在底面111的长边方向的两个边上分别连接有第二斜面113。此外,底面111中只要配置有基板120的区域是平坦的即可,可以不将未配置基板120的区域与配置有基板120的区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两个第一斜面112与多个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并且隔着底面111配置在两侧。第一斜面112在相对于多个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以随着远离底面111而靠近光漫射部件140的方式倾斜。第一斜面112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向光漫射部件140侧凸出的曲面,还可以是相对于光漫射部件140凹陷的曲面。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优选为大于6°且小于9°,更加优选为大于等于7°且小于9°。如果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6°且小于9°,则从发光装置130出射并由第一斜面112反射的光将大范围地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外缘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壳体110的开口缘部为基准设定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0不具有与底面111垂直的侧面。在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较大的情况下,第一斜面112的尺寸变小。另一方面,在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较小的情况下,第一斜面112的尺寸变大。
第二斜面113在多个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Y方向)上分别连接到底面111的两侧。第二斜面113形成为,随着远离底面111而靠近光漫射部件140。第二斜面113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为30~50°左右。两个第二斜面113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向光漫射部件140侧凸出的曲面,还可以是相对于光漫射部件140凹陷的曲面。
如上所述,底面111中只要配置有基板120的区域是平坦的即可,可以不将未配置基板120的区域与配置有基板120的区域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比发光装置130更靠近一侧的第一斜面112侧的底面111的一部分也可以与一侧的第一斜面112反向倾斜。另外,比发光装置130更靠近另一侧的第一斜面112侧的底面111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另一侧的第一斜面112反向倾斜。即,两个第一斜面112的倾斜形成为,两个第一斜面112各自的法线在面光源装置100的表面侧相交,但两个未配置基板120的区域形成为各自的法线在面光源装置100的背面侧相交。通过构成为这种方式,能够抑制发光装置130附近过于明亮。
另外,通过将壳体110形成为这种形状,还能够使面光源装置100的外观厚度变薄。壳体110的开口部的尺寸相当于在光漫射部件140上形成的发光区域的尺寸,例如为1200mm×680mm。该开口部被光漫射部件140封堵。不特别限定从底面111的表面到光漫射部件140的高度(空间厚度),但是为10~40mm左右。而且,壳体110例如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等树脂、或者不锈钢或铝等金属等的材料形成。
基板120配置在壳体110的底面111上。基板120为用于将多个发光装置130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在壳体110内的平板。基板120的表面使从发光装置130到达的光线朝向光漫射部件140反射。
多个发光装置130在基板120上沿一个方向(Y方向)排列。多个发光装置130既可以排列成一列,也可以排列成多列。在任何情况下,各列均沿着Y方向。另外,在多个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Y方向)上相邻的发光装置130的间隔既可以为相同的间隔也可以为不相同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发光装置130在基板120上沿着Y方向排列成一列。另外,多个发光装置130在Y方向上以等间隔配置。不特别限定配置在基板120上的发光装置130的数量。根据由壳体110的开口部规定的发光区域(发光面)的尺寸来适当设定配置在基板120上的发光装置130的数量。
多个发光装置130分别具有发光元件131与光束控制部件132。多个发光装置130分别配置成,使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光轴(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沿着基板120的表面的法线。
在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中,发光装置130的配光特性中的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到达第一斜面112。这样,通过使配光特性中的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由第一斜面112反射后到达光漫射部件140,来有效地将来自发光装置130的出射光用作光漫射部件140的照明光,能够获得明亮且均匀度高的面光源装置。“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到达第一斜面112”包括从发光装置130中的出射面154出射的光线由底面111反射一次后到达第一斜面112的情况、以及不由底面111反射而到达第一斜面112的情况。这样,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需要经由第一斜面112到达光漫射部件140。在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以由底面111反射而不到达第一斜面112的方式照亮光漫射部件140的情况下,通过由底面111反射的反射光来照射发光装置130附近,从而成为在该位置产生明部的主要原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光线为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较大的光,因此,当到达光漫射部件140时,由于入射角变大而无法明亮地照亮光漫射部件140,光利用效率可能会变差。通过由第一斜面112反射,能够用作在面光源装置100的发光面上容易出现光量不足的外缘区域的照明光,由于朝向光漫射部件140的入射角变小,因此能够有效地照亮光漫射部件140。
例如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来确认在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光轴OA角度最大的光线是直接到达第一斜面112,还是在底面111反射一次后到达第一斜面112。首先,对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时的发光装置130的配光特性进行调查。接下来,求出最大亮度的70%的亮度的光线中的、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最大的光线相对于该光轴OA的光线的角度θ。接下来,制作面光源装置100的剖面图,在从出射面154的光漫射部件140侧的端部开始绘制出角度θ的直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直线是到达了第一斜面112还是由底面111反射一次后到达第一斜面112来进行确认。此外,在从出射面154的底面111侧的端部开始绘制出角度θ的直线的情况下,优选使该直线到达第一斜面112,或者由底面111反射一次后到达第一斜面112。
此外,在该确认中,使用对从发光装置朝向-90°以下以及+90°以上的方向的出射光的亮度进行测定而得到的配光特性数据。
另外,在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的情况下,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中最大亮度的光线(以下也简称为“最大亮度的光线”)优选以85~95°出射。如果最大亮度的光线的出射角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使最大亮度的光线直接到达第一斜面112。另外,在包含光轴OA(Z轴)以及X轴的剖面中,在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以一侧的第一倾斜面112侧的角度为正角度、以另一侧的第一倾斜面112侧的角度为负角度的情况下,在-60~60°的范围内出射的光线的亮度优选相对于最大亮度的光线的亮度小于5%,更加优选小于3%。另外,在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照明光朝向光漫射部件140的入射角小,并且从发光装置130到照明装置的距离近,由此即使是微弱的光也容易变得明亮。因此,为了获得较大的面光源装置100,优选通过使光从发光装置130到达较远的发光面来尽量抑制照射发光装置130附近的光。由于难以使来自发光元件131的出射光全部从发光装置130朝向侧方,并且存在无法通过光束控制部件132完全控制而向正上方漏出的光和由基板120反射的光等,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照射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的光。
另外,如图2B所示,在相对于多个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Y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将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与最大亮度的光线所成的角度设为第一角度θ1。另外,将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与连接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和相对于底面111位于相反侧的第一斜面112的端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设为第二角度θ2。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角度θ1大于第二角度θ2。由此,最大亮度的光线可靠地直接到达第一斜面112。在第一角度小于第二角度的情况下,最大亮度的光线将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与面光源装置100的厚度较厚的情况相比,在厚度较薄的情况下光线容易在光漫射部件140上的发光面中由靠近发光装置130的位置出射。另外,在大型化的面光源装置100中,在最大亮度的光线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情况下入射角变大,因此,虽然是表现出最大亮度的光线,但对光漫射部件140的发光面上亮度的贡献度却变低。因此,无法获得光漫射部件140上的均匀度以及光利用效率较高的薄型化或者大型化的面光源装置100。
发光元件131为面光源装置100(以及发光装置130)的光源。发光元件131配置在基板120上。发光元件131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ED)。能够适当设定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颜色。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颜色既可以是白色,也可以是蓝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颜色为白色。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与基板120的表面的法线平行。
光束控制部件132控制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的配光。光束控制部件132以使其中心轴CA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一致的方式配置在发光元件131的上方(参照图2B)。“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是指,来自发光元件131的立体出射光束的中心光线。“光束控制部件132的中心轴CA”是指,例如二次对称的对称轴。
不特别限定光束控制部件132的材料,只要能够使期望的波长的光通过即可。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32的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透光性树脂、或者玻璃。
图3是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光束控制部件132具有入射面151、背面152、两个反射面153以及两个出射面1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上述结构外,还具有四个脚部157。
入射面151使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入射。入射面151以与光轴OA相交的方式配置在光束控制部件132的背面侧(基板120以及发光元件131侧)。入射面151的形状只要可发挥上述功能即可,能够适当设定入射面151的形状。入射面151的形状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在背面152开口的凹部的内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151的形状为平面。以围绕入射面151的方式形成了配置有脚部157的背面152。
两个反射面153配置在隔着入射面151与发光元件131相反侧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表面侧(光漫射部件140侧)。两个反射面153使由入射面151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大致垂直并且彼此朝向大致相反的方向(均是沿着X轴的方向)反射。两个反射面153分别形成为,随着远离光轴OA而远离X轴。具体而言,两个反射面153分别形成为,随着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朝向端部(出射面154),切线的斜率逐渐减小(变成沿着X轴)。从发光元件131出射并由入射面151入射的光中的一部分光由反射面153反射,并朝向出射面154行进。另外,在从发光元件131出射并由入射面151入射的光中的另一部分光(具体而言,为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面的外缘部出射的光)中,也包含未由反射面153反射而从出射面154朝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外部出射的光成分。
两个出射面154被配置成连接背面152以及反射面153。出射面154使由入射面151入射的光向外部出射。出射面154为与光轴OA大致平行的面。出射面154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与光轴OA大致平行”是指,在第一虚拟剖面中,与光轴OA平行的直线和出射面154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为0~3°以下。此外,在出射面154为曲面的情况下,该角度是指光轴OA与出射面154的包含光轴OA以及X轴在内的剖面上的曲线的切线所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射面154是形成为在包含光轴OA以及X轴的剖面中随着远离光轴OA而朝向背面侧的平面。
四个脚部157为从背面152向背面侧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脚部157相对于发光元件131将光束控制部件132支承在适当的位置(参照图2B)。也可以使脚部157嵌合在形成于基板120的孔部中来用于进行定位。另外,脚部157只要在考虑了不会对光学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基础上,能够将光束控制部件132稳定地固定在基板120上即可,脚部157的位置、形状以及数量可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脚部157在X方向上分别在入射面151以及出射面154之间各配置有2个,共计配置有4个。
光漫射部件140以封堵壳体110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光漫射部件140为具有透光性以及光漫射性的板状的部件,使来自发光装置130的出射光漫射并透射。光漫射部件140可构成面光源装置100的发光面。光漫射部件140中包括光漫射板或光学片等。
光漫射部件140的材料只要能够使来自发光装置130的出射光漫射并透射即可,能够适当选择。光漫射部件140的材料的例子中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MS)等透光性树脂。为了赋予光漫射性,光漫射部件140在光漫射部件140的表面形成有细微的凹凸,或者在光漫射部件140的内部分散有珠粒等光漫射体。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中,从各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变成特别是朝向相对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大致垂直的方向、并且彼此大致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沿着图3中的X轴的两个方向)的光出射,从而通过光束控制部件132大范围地照射光漫射部件140。在从各光束控制部件132出射的光线中,大部分的光线由第一斜面112反射,再进一步通过光漫射部件140漫射,并向外部出射。由此,能够抑制面光源装置100的亮度不均。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30的配光特性进行调查。图4是示出在包含光轴OA以及X轴的剖面中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的角度与该光的相对亮度之间的关系的图。图4的横轴表示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的情况下的角度(°)。图4的纵轴表示以峰值亮度为100%时的相对亮度(%)。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发光装置130中,在包含光轴OA以及X轴的剖面中,在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的情况下,朝向约90°方向的光线的亮度最高。另外,在包含光轴OA以及X轴的剖面中,在以沿着光轴OA的方向为0°、以一侧的第一倾斜面112侧的角度为正角度、以另一侧的第一倾斜面112侧的角度为负角度的情况下,在-60~60°范围内的光线的亮度相对于峰值亮度为1.5%以下,在-50~50°范围内观察到的亮度相对于峰值亮度小于1%。
接下来,对从发光装置130以规定的出射角出射的光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哪个位置进行调查。图5示出了在包含光轴OA以及X轴的剖面中的、光漫射部件140上的距离光轴OA的距离(mm)、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以及光漫射部件140上的亮度(cd/m2)之间的关系。图5的横轴为光漫射部件140上的距离光轴OA的距离(mm)。图5的右侧所示的第一纵轴为在光漫射部件140上的亮度(cd/m2)。图5的左侧所示的第二纵轴为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底面111的倾斜角度(°)。
图5的曲线示出了当假设光漫射部件140仅被从发光装置130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而不由第一斜面112反射的光线照射时的、光漫射部件140上的距离光轴OA的距离(横轴)与该点处的亮度(右侧的第一纵轴)。
如上所述,在从发光元件131出射的光中,一部分的光从出射面154朝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外部出射。因此,如图5的曲线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中,在从发光装置130出射并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的亮度分布中,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部分最亮,随着远离光轴OA而变暗。
图5的白色三角标记、黑色方块标记以及黑色圆点标记表示在改变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时的、光线的到达位置的变化。白色三角标记表示关于以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为90°的方式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的、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左侧的第一纵轴)与光漫射部件140上的到达位置(横轴)之间的关系。黑色方块标记表示关于以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为94°的方式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的、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左侧的第一纵轴)与光漫射部件140上的到达位置(横轴)之间的关系。黑色圆点标记表示关于以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为87°的方式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光线的、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左侧的第一纵轴)与光漫射部件140上的到达位置(横轴)之间的关系。此外,从发光装置130出射的最大亮度的光线(出射角:约90°)的亮度的70%的亮度的光线的出射角为87°以及94°。即,图5的白色三角标记、黑色方块标记以及黑色圆点标记分别表示最大亮度的70%的亮度的光线的到达位置、大致最大亮度的光线的到达位置、最大亮度的70%的亮度的光线的到达位置。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相对于基板120设置为5.1°、6.0°、7.0°、7.5°、8.0°、9.0°、10.0°、12.0°、15.0°、20.0°。
如白色三角标记、黑色方块标记以及黑色圆点标记所示的、从发光装置130以较大出射角度出射的光由第一斜面112反射并到达光漫射部件140。这种第一斜面112的反射光优选到达图5中用曲线表示的亮度分布的辉度较低的整个区域。基于这种观点,如图5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优选在7~9°的范围内。当第一斜面112的倾斜角度在7~9°的范围内时,能够通过从发光装置130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以及从发光装置130经由第一斜面112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来均匀地照射光漫射部件140。另外,从发光装置130经由基板120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在光漫射部件140上容易到达从发光装置130直接到达的光较多的区域与经由第一斜面112到达的光较多的区域之间的区域。由此,更加均匀地照射光漫射部件140。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中的亮度分布进行调查。在亮度的测定中使用了仅点亮一个发光元件131的面光源装置100。另外,所使用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发光面(光漫射部件140)的尺寸为55英寸,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基板120的角度为7°,基板120与光漫射部件140之间的距离为30mm,作为光扩散部件140使用了厚度为2mm的漫射板、以及依次配置在该漫射板上的2个棱镜片以及1个漫射片。另外,为了进行比较,也对不具有第一斜面112的比较例1的面光源装置与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基板120的角度为15°的比较例2的面光源装置调查了亮度分布。
图6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果的图,图6B是示出比较例1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果的图,图6C是示出比较例2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果的图。图6A~图6C的左右方向为与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中,在与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亮度均匀。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从发光装置130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照射到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附近,从发光装置130经由第一斜面112后的光被分配照射到光漫射部件140的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附近以外的区域。
如图6B所示,在不具有第一斜面112的比较例1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中,仅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附近的亮度高。这是因为,壳体110不具有第一斜面112,因此向发光装置130的侧方行进的光无法有效地照射到光漫射部件140。
如图6C所示,在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基板120的角度θ为15°的比较例2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中,在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与外缘部之间产生了暗部。这是因为,第一斜面112相对于基板120的角度过大,因此由第一斜面112反射的光线集中照射到外缘部附近,对发光装置130的正上方附近与光漫射部件140的外缘部之间的暗部进行补偿的光不足。
此外,如图7所示,面光源装置200的壳体210也可以在与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在第一斜面112的外侧端部具有沿着光轴OA的侧面214。在此,“沿着光轴OA”包括光轴OA与侧面214平行的情况、以及侧面214相对于光轴OA倾斜的情况。在侧面214相对于光轴OA倾斜的情况下,侧面214相对于光轴OA的角度优选小于3°。在光漫射部件140(发光面)的外缘部、尤其是四角容易成为暗部的情况下,侧面214能够增加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外缘部和四角的光线的量,因此是有效的。
另外,如图8所示,考虑如下的比较例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300:即,在与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第一斜面312以随着远离光轴OA而靠近光漫射部件140的方式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斜面312是相对于光漫射部件140凹陷的曲面。在发光装置130的配光特性中,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光轴OA角度最大的光线到达第一斜面312。而且,在相对于发光装置130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垂直的直线(与光漫射部件140平行的直线)、和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光轴OA角度最大的光线到达的第一斜面312所成的角度θ3,小于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垂直的直线(与光漫射部件140平行的直线)和连接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与壳体310的开口部侧的端部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θ4。在此,由于第一斜面312为曲面,因此“θ3”为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OA垂直的直线、和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光轴角度最大的光线到达的位置处的切线所成的角度。在使用了这种壳体310的比较例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中,即使使用如本发明那样呈现出具有陡峭峰值的配光特性的发光装置130,也无法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在具有随着远离光轴OA而θ3连续变化的壳体的面光源装置中,为了获得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需要使θ3大于θ4。
(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100、200通过从发光装置130出射并直接到达光漫射部件140的光来主要照射光漫射部件140的中央部分,通过从发光装置130出射并由基板120反射的光来照射光漫射部件140的中央部分的稍微外侧的部分,通过从发光装置130出射并由第一斜面112反射的光来照射光漫射部件140的外侧部分,因此,整体上能够均匀地照射光漫射部件140。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9月2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85192号以及2017年11月1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219986号的优先权,该申请说明书和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被本申请引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装置例如能够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或招牌、一般照明等中。
Claims (6)
1.一种面光源装置,具有:箱状的壳体,具有开口部;基板,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多个发光装置,在所述基板上沿一个方向排列;以及光漫射部件,以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分别具有:
发光元件;以及
光束控制部件,控制从所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的配光;
所述壳体具有:
底面,配置有所述基板;以及
两个斜面,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平行地并且隔着所述底面配置在两侧;
所述斜面在相对于所述多个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以随着远离所述底面而靠近所述光漫射部件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发光装置的配光特性中,表现出最大亮度的70%以上的亮度的角度范围中相对于发光元件的光轴角度最大的光线直接到达所述斜面,或者在所述底面反射一次后到达所述斜面;
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从所述发光装置出射的最大亮度的光线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和所述开口部侧的所述斜面的端部的直线所成的第二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光装置在所述基板上排列成一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斜面分别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具有:
入射面,以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相交的方式配置在背面侧,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入射;
两个反射面,配置在表面侧,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分别向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大致垂直并且彼此大致朝向相反的方向反射;以及
两个出射面,隔着所述两个反射面,在与所述光轴垂直的方向并且与所述发光装置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对置地配置,使由所述两个反射面反射的光以及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分别向外部出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与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法线平行。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
显示部件,配置在所述光漫射部件的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85192 | 2017-09-26 | ||
JP2017185192 | 2017-09-26 | ||
JP2017-219986 | 2017-11-15 | ||
JP2017219986A JP6316494B1 (ja) | 2017-09-26 | 2017-11-15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57716A true CN109557716A (zh) | 2019-04-02 |
Family
ID=620694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07885.3A Pending CN109557716A (zh) | 2017-09-26 | 2018-02-02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CN20182018685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97889U (zh) | 2017-09-26 | 2018-02-02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86853.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297889U (zh) | 2017-09-26 | 2018-02-02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22842B2 (zh) |
JP (2) | JP6316494B1 (zh) |
CN (2) | CN109557716A (zh) |
WO (1) | WO20190646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16494B1 (ja) * | 2017-09-26 | 2018-04-25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7328767B2 (ja) * | 2019-02-14 | 2023-08-17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CN110286519B (zh) * | 2019-05-29 | 2022-03-11 | 深圳赛时达科技有限公司 | 量子点背光模组 |
CN113287060A (zh) | 2019-12-20 | 2021-08-20 |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 光源模块、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CN113359352B (zh) * | 2021-07-01 | 2022-09-20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其显示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68194A (zh) * | 2010-12-16 | 2013-06-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透镜 |
CN103982855A (zh) * | 2013-02-08 | 2014-08-13 | 香港理工大学 | 透镜及发光装置 |
CN104565885A (zh) * | 2013-10-16 | 2015-04-29 | 香港理工大学 | 透镜及发光装置 |
JP5733750B2 (ja) * | 2011-05-16 | 2015-06-10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及び面光源装置 |
JP5749555B2 (ja) * | 2011-04-26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光束制御部材、この光束制御部材を備えた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の発光装置を備えた面光源装置 |
EP2958096A1 (en) * | 2013-02-14 | 2015-12-23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lay device |
EP1641052B1 (en) * | 2004-09-27 | 2017-07-26 | Enplas Corporation | Emiss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and light flux control member |
CN208297889U (zh) * | 2017-09-26 | 2018-12-28 |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10693A (ja) | 2006-06-30 | 2008-01-17 | Hitachi Displays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US20080000242A1 (en) | 2006-07-03 | 2008-01-03 | Daewo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Refrigerator having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compartment |
JP4489843B2 (ja) * | 2008-08-07 | 2010-06-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照明用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発光装置、面光源、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WO2011096192A1 (ja) * | 2010-02-02 | 2011-08-1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レンズ |
CN103733126B (zh) | 2010-06-17 | 2017-06-23 | 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器 |
JP2012118382A (ja) * | 2010-12-02 | 2012-06-21 |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02884365B (zh) * | 2010-12-16 | 2015-11-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JP6146032B2 (ja) * | 2013-02-05 | 2017-06-14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WO2014126278A1 (ko) * | 2013-02-14 | 2014-08-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6277630B2 (ja) * | 2013-08-19 | 2018-02-14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6188641B2 (ja) * | 2014-01-28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6682229B2 (ja) * | 2015-09-03 | 2020-04-15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2017083692A (ja) * | 2015-10-29 | 2017-05-18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拡散レンズおよび表示装置 |
KR20170126070A (ko) * | 2016-05-04 | 2017-11-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JP6869667B2 (ja) * | 2016-08-31 | 2021-05-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10539825B2 (en) * | 2016-12-22 | 2020-01-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lan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lan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
JP7122832B2 (ja) * | 2018-02-08 | 2022-08-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2017
- 2017-11-15 JP JP2017219986A patent/JP6316494B1/ja active Active
- 2017-12-05 WO PCT/JP2017/043666 patent/WO20190646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2-05 US US16/650,386 patent/US110228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2 CN CN201810107885.3A patent/CN109557716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2-02 CN CN201820186853.2U patent/CN20829788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03-26 JP JP2018058090A patent/JP2019061945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41052B1 (en) * | 2004-09-27 | 2017-07-26 | Enplas Corporation | Emiss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and light flux control member |
CN103168194A (zh) * | 2010-12-16 | 2013-06-1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以及透镜 |
JP5749555B2 (ja) * | 2011-04-26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光束制御部材、この光束制御部材を備えた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の発光装置を備えた面光源装置 |
JP5733750B2 (ja) * | 2011-05-16 | 2015-06-10 |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 光束制御部材、発光装置、及び面光源装置 |
CN103982855A (zh) * | 2013-02-08 | 2014-08-13 | 香港理工大学 | 透镜及发光装置 |
EP2958096A1 (en) * | 2013-02-14 | 2015-12-23 | LG Electronics Inc. | Display device |
CN104565885A (zh) * | 2013-10-16 | 2015-04-29 | 香港理工大学 | 透镜及发光装置 |
CN208297889U (zh) * | 2017-09-26 | 2018-12-28 |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316494B1 (ja) | 2018-04-25 |
JP2019061945A (ja) | 2019-04-18 |
JP2019061940A (ja) | 2019-04-18 |
WO2019064614A1 (ja) | 2019-04-04 |
CN208297889U (zh) | 2018-12-28 |
US20200225536A1 (en) | 2020-07-16 |
US11022842B2 (en) | 202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297889U (zh) |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
US10393343B2 (en) | Light flux control membe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area light source device | |
JP2007227410A (ja) |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束制御部材 | |
CN104620046B (zh) | 光学构件以及具有该光学构件的显示装置 | |
JP2009506501A (ja) | 二機能性分光器光源付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 |
JP4138276B2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
CN107797335A (zh) | 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 |
JP2009070589A (ja)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機器 | |
JP6858034B2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4708440B2 (ja) | 面光源装置 | |
EP3012519B1 (en) | Lighting device | |
JP2006351286A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
KR20110043863A (ko) | 색 혼합 렌즈 및 이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
TWI722799B (zh) | 面光源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 |
TWI344022B (en) |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CN108027112B (zh) | 照明装置 | |
US20200348566A1 (en) | Light bundle control membe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rea-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1033322A (zh) | 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光束控制部件 | |
TWI360696B (en) | Optical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KR20200123353A (ko) | 도광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 |
US11435617B2 (en) | Light flux controlling member, light-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567365B2 (en) | Light flux controlling member, light-emitting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20323674U (zh) | 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 |
JP6751452B2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WO2020196572A1 (ja)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