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7386A -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37386A
CN109537386A CN201811290377.XA CN201811290377A CN109537386A CN 109537386 A CN109537386 A CN 109537386A CN 201811290377 A CN201811290377 A CN 201811290377A CN 109537386 A CN109537386 A CN 109537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paration layer
predetermined depth
embankment
ontology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903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37386B (zh
Inventor
贺佐跃
李红中
黄湛军
何志军
郑梦天
徐燕君
赵建国
秦岭
梁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rovince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rovince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rovince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903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373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37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3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373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3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foundations from destructive influences of moisture, frost or vibr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路基结构,包括基体;填方本体,填方本体设于基体;第一隔离层,第一隔离层设于填方本体的第一预设深度;及第二隔离层,第二隔离层设于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路基施工方法应用于前述的路基结构的施工。第一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下,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上,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防止下部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防止表层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从而有效防止水汽迁移对冻结区域的影响,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降低了路基灾害的发生率,降低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基结构的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锅盖效应是指不透水覆盖层下部的土体含水率显著增加的现象,锅盖效应常发生在我国西北寒旱地区的高填方机场中,也常发生在公路路基、铁路路基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中,其中,气态水的迁移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液态水迁移,在冻结作用下,气态水迁移是不能忽略的,甚至占据主导作用。气态水迁移会导致水分从地下水位持续向上迁移、并集聚在冻结锋面,从而导致冻结区的含水率显著增加,并进一步诱发冻胀融沉等工程问题,严重影响到公路、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机场等运营安全。
此外,由于我国西北寒旱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稀少,而年平均蒸发量大,在实际工程中,常常仅简单设置液态水的防治措施,如:暗沟、渗沟或渗井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疏排填方中的液态水,但对阻滞气态水的迁移无法起到有效作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该路基结构能够阻止液态水尤其气态水的迁移,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降低路基灾害的发生率;该路基施工方法操作简单,并能够有效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基结构,包括基体;填方本体,填方本体设于基体;第一隔离层,第一隔离层设于填方本体的第一预设深度;及第二隔离层,第二隔离层设于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
上述路基结构,第一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下,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上,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防止下部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防止表层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从而有效防止水汽迁移对冻结区域的影响,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降低了路基灾害的发生率,降低维护成本。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隔离层,第三隔离层设于填方本体的第三预设深度,第三预设深度大于第一预设深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包括第一隔离膜和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护层铺设于第一隔离膜的两侧;或第二隔离层包括第二隔离膜和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护层铺设于第二隔离膜的两侧;或第三隔离层包括第三隔离膜和第三保护层,第三保护层铺设于第三隔离膜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一砂层;或第二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二砂层;或第三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三砂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一排水件;或第二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件;或第三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三排水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排水件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二排水管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交错连接、并形成排水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填方本体还设有边坡排水沟,边坡排水沟与第一排水件的排水端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一预设倾角设置;或第二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二预设倾角设置;或第三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三预设倾角设置。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路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第一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最大冻结深度;
根据第二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第一预设深度,第一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
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第二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上;
在基体上进行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
在第一隔离层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
在第二隔离层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完成施工。
上述路基施工方法,根据预设要求确定第一预设深度和第二预设深度,从而在填方本体的施工过程中,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使第一隔离层和第二隔离层有效隔离水汽,并降低或避免水汽迁移对冻结区域的影响,从而避免锅盖效应的产生,提高路基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且操作简单。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在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第二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上的步骤之后,在在基体上进行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第四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最浅地下水位;
根据第五预设要求确定最大水汽上升深度,最大水汽上升深度在第一预设深度以下且在最浅地下水位以上;
根据第六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第三预设深度,第三预设深度在最大水汽上升深度以上且在第一预设深度以下;
在基体上进行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的步骤还包括;
在基体上进行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三预设深度设置第三隔离层;
在第三隔离层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路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的填方本体的左视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排水件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一排水管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基体,200、填方本体,210、边坡排水沟,211、纵向排水沟,212、横向排水沟,220、不透水覆盖层,310、第一隔离层,311第一砂层,312、第一排水件,3121、第一排水管,3122、第二排水管,3123、第一通孔,320、第二隔离层,321、第二砂层,330、第三隔离层,331、第三砂层,332、第三排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基结构,包括基体100;填方本体200,填方本体200设于基体100;第一隔离层310,第一隔离层310设于填方本体200的第一预设深度;及第二隔离层320,第二隔离层320设于填方本体200的第二预设深度。
第一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下,第二预设深度位于最大冻结深度以上,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防止下部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防止表层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从而有效防止水汽迁移对冻结区域的影响,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降低了路基灾害的发生率,降低维护成本。
通常,采用设置暗沟、渗沟或渗井的方式来疏解填方本体200中的液态水,即使有考虑到疏解气态水并采取措施如设置三七灰土层,然而使用效果差,在一个月左右就失效,无法起到长期的隔离气态水作用;虽然冻结时间较短,然而其太水的迁移会导致粗粒土顶部的含水率显著增加,这说明:当地下水位处的水分来不及迁移至冻结锋面时,顶部的水分(包括液态水和气态水)迁移仍能导致含水率显著增加,三七灰土层此时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另外,多孔介质土体中的气态水冷凝受到基质吸力和温度的双重影响,气态水将有可能在任意位置而非仅仅冷凝深度出相变成液态水。
本实施例中,填方本体200施工设置在基体100的上部,该点不作赘述,在确定当前填方本体200的最大冻结深度d1之后,在最大冻结深度d1以下的位置确定第一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d1以上的位置确定第二预设深度,从而在后续填方本体200的施工过程中,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通过第一隔离层310,防止第一隔离层310以下的水汽朝上部迁移,通过第一隔离层310,放置第一隔离层310以上的水汽朝下部迁移,从而有效隔离水汽朝冻结区域的迁移,起到避免产生锅盖效应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填方本体200还设置有不透水覆盖层220,不透水覆盖层220避免表层的水分朝下迁移。
进一步地,填方本体200的上侧表面还设有路基盖板。
研究表明:即使冻结时间很短,不透水覆盖层220下部土体的含水率也会显著增加。这表明:在冻结时间较短时,造成含水率显著增加的水分不可能来自地下水位,而是来自土体顶部自身的水分,包括液态水和气态水。此时的冻结深度较小,对于该处的水汽迁移,最大冻结深度d1以下的第一隔离层310无法起到有效作用,因此,通过在最大冻结深度d1以上的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以起到对该部分水汽迁移进行隔离的作用,避免该水分向冻结区域迁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深度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第一隔离层310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下水位的水产生的水体或气体朝上迁移,从而避免形成锅盖效应或加剧锅盖效应。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三隔离层330,第三隔离层330设于填方本体200的第三预设深度,第三预设深度大于第一预设深度。
气态水通量沿深度分布的峰值会随冻结时间逐渐减小,气态水通量峰值所在的位置也会逐渐变化,在深度方向上呈逐渐增加趋势;此外,该峰值位置也要低于相对应的冻结深度,且处于未冻结区内。从地下水位置处蒸发并向上迁移的气态水是导致锅盖效应的主要水分来源,在冻结时间内气态水将持续不断地迁移至冻结锋面,气态水迁移不仅会造成冻结区水分的显著增加,也会造成未冻结区的水分增加。
根据监测数据得到,锅盖效应发生地区填方本体200的最浅地下水位d2,即由于不可控且无法避免的自然原因导致的地下水位埋深最浅的位置;测量填方本体200的土水特征曲线曲线,得到van Genuchten模型的相关拟合参数;根据填方本体200的设计需求,得到填方本体200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根据非饱和土水分迁移理论,计算得到毛细水在该填方本体200的最大上升高度d3;
在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d3以上的预设位置(即第三预设深度)设置第三隔离层330,第二隔离层320设于第三隔离层330的上部,也即第三预设深度位于第一预设深度以下或第三预设深度大于第一预设深度。
第三预设深度在第一预设深度以下,且第三预设深度在最浅地下水位d2以上,由于地下水产生的水汽向上迁移,设置第三隔离层330,避免该最底部的水汽朝上部迁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隔离层330用于隔离最底层的水汽朝上部迁移,且对液态水和气态水均起到阻滞作用,由于最底层的水汽所在位置也即最浅地下水位d2的所在位置与最大冻结深度d1所在位置之间的间距较大,而该区间的填方本体200内也存在水汽,因此,此时的第一隔离层310可看做是对第三隔离层330的补充,以起到更好的隔离水汽朝冻结区域迁移的作用;另外,在遇到强降雨等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导致水分从侧面进入到填方本体200内时,第一隔离层310也能起到对水汽的阻滞作用。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隔离层310包括第一隔离膜和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护层铺设于第一隔离膜的两侧;或第二隔离层320包括第二隔离膜和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护层铺设于第二隔离膜的两侧;或第三隔离层330包括第三隔离膜和第三保护层,第三保护层铺设于第三隔离膜的两侧。
第一隔离层310包括第一隔离膜和设于第一隔离膜两侧的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护层起到保护第一隔离膜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隔离膜包括HDPE(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土工膜,第一隔离层310包括土工布,HDPE土工膜的两侧均铺设土工布。
HDPE土工膜的上下两侧分别紧密铺设一层土工布,土工布和土工膜紧密联结、并形成两布一膜;土工布对HDPE土工膜起到保护作用,并且土工布具有较好的渗水性能,能够及时将HDPE土工膜表面的水分进行疏排。
实际工程中往往忽略气态水的防治,或者在进行液态水防治时铺设一层普通土工膜,这只能对液态水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而对气态水的防治没有意义,无法避免气态水的迁移。
而本实施例中,HDPE土工膜即高密度聚乙烯膜,是有一种柔性土工合成材料,厚度为0.2-0.4mm,具有优良的抗低温、抗老化、耐腐蚀性能,以及优良的延展性能和高抗拉强度,适用温度范围广(-70℃~+110℃),使用寿命长。另外,HDPE土工膜具有很高的防渗性能,液态水的渗透性能仅为1×10-19m/s,且土工膜内部聚合材料颗粒间的空隙非常小,即气态水的扩散系数也是极低的,使HDPE土工膜具有优良的隔水隔汽性能。这些优良性能是普通土工膜所不具有的,因此,用来进行隔水隔汽,并设置在第一预设位置起到更好的隔离效果。
更进一步地,HDPE土工膜采用焊接方式设置,保障焊缝密实有效。
第二隔离层320、第三隔离层330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隔离层310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一砂层311;或第二隔离层320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二砂层321;或第三隔离层330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三砂层331。
第一砂层311、第二砂层321和第三砂层331均是为了便于水汽冷却并形成水体流出,因此,第一砂层311、第二砂层321和第三砂层331均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
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砂层311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一排水件312;或第二砂层321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件;或第三砂层331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三排水件332。
第一排水件312、第二排水件和第三排水件332均用于排水,因此,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砂层311设有第一排水件312,第三砂层331设有第三排水件332,而第二砂层321内并未设有第二排水件,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第一排水件312包括第一排水管3121和第二排水管3122,第一排水管3121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123,第二排水管3122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一排水管3121和第二排水管3122交错连接、并形成排水网结构。
第一通孔3123和第二通孔用于对应的第一砂层311内的冷凝水体渗透进入第一排水管3121或第二排水管3122内,从而将水体排出。
第一排水管3121还设有用于过滤的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与第一通孔3123对应设置;或第二排水管3122还设有用于过滤的第二过滤件,第二过滤件与第二通孔对应设置。
第一过滤件或第二过滤件分别用于过滤掉第一排水管3121或第二排水管3122外侧的砂层,以避免造成堵塞,保障正常排水。
更进一步地,第一过滤件或第二过滤件为过滤网、滤布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具体选用,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填方本体200还设有边坡排水沟210,边坡排水沟210与第一排水件312的排水端对应设置。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填方本体200的一侧呈坡度设置、并设有边坡排水沟210,第一排水件312的排水端与边坡排水沟210的沟槽对应、使第一排水件312排出的水体能够沿边坡排水沟210排走。
第一排水件312的排水端可以是第一排水管3121的一端,也可与使第二排水管3122的一端,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具体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排水件的排水端和第三排水件332的排水端均与边坡排水沟210对应设置,以便于借助边坡排水沟210排水,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边坡排水沟210包括纵向排水沟211和横向排水沟212,纵向排水沟211与横向排水沟212交错设置。纵向排水沟211与第一排水件312/第二排水件/第三排水件332的排水端对应设置多条,横向排水沟212设置一条,以用于将纵向排水沟211的水体进行汇流。
另外,横向排水沟212与排水渠相连,并将水体顺利排出。
当然,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地下水位位置埋设暗沟、渗沟或渗井等将液态水疏离,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隔离层310所在平面呈第一预设倾角设置;或第二隔离层320所在平面呈第二预设倾角设置;或第三隔离层330所在平面呈第三预设倾角设置。
如图1所示,第一隔离层310的左端朝左下部倾斜、使整体的第一隔离层310呈第一预设夹角设置,当然,第一隔离层310两侧的第一砂层311也对应倾斜设置,第一排水件312也呈对应倾斜设置,便于使第一排水件312中的水体排出。
第二隔离层320和第三隔离层330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预设倾角、第二预设倾角和第三预设倾角相等,均为4°。
本实施例提供的路基结构尤其适用于非饱和路基的水汽迁移造成锅盖效应问题的预防。根据锅盖效应的理论可知,气态水迁移会导致冻结锋面处(即冻结区域)的含水率大幅增加,冰晶会将冻结锋面处的土颗粒紧密联结成一体。
如图1所示,根据常年监测数据,获得锅盖效应发生地区填方本体200的最大冻结深度d1;在最大冻结深度d1以下的预设深度(即第一预设深度位置)设置第一隔离层310,在第一隔离层310的上下两侧均铺设第一砂层311,第一砂层311的厚度为预设厚度,且第一隔离层310上侧的第一砂层311的表面与最大冻结深度d1的距离不小于15cm,以防止土中水分冻结时冰晶对两布一膜的损害,也能够有效阻止气态水向上迁移至冻结区域。
第一砂层311为粗砂层,第一砂层311与第一隔离层310对应设置、并呈第一预设倾角设置,也即第一砂层311的坡度为4°,粗砂过筛保障粒径处于1mm-2mm范围,第一隔离层310两侧的第一砂层311的厚度均为15cm,防止土中的石子等刺穿两布一膜;同时,粗砂的渗透性能好,及时排出水分,防止水分在此处集聚。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隔离层310两侧的第一砂层311内均设有第一排水件312,第一排水件312包括多根第一排水管3121和多根第二排水管3122,第一排水管3121呈间距设置,第二排水管3122呈间距设置,且第一排水管3121和第二排水管3122之间交错设置、以形成排水网结构,排水网结构与第一隔离层310对应设置、并呈第一预设倾角设置,也即均呈4°坡度设置,第一排水管3121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123,第二排水管3122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一砂层311中的水分通过第一通孔3123或第二通孔进入对应的第一排水管3121或第二排水管3122,由于第一排水管3121和第二排水管3122的管内相通,从而使水分在第一排水管3121或第二排水管3122内汇合,或直接通过第一排水管3121的端部或第二排水管3122的端部排出。
第一排水管3121为圆形管、且第一排水管3121的直径为15cm,相邻第一排水管3121之间的间距为5m;或第二排水管3122为圆形管、且第二排水管3122的直径为15cm,相邻第二排水管3122之间的间距为5m。
在最大冻结d1以上的预设位置(即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如第二预设深度可以是填方本体200上的不透水覆盖层220以下30cm深处),在第二隔离层320的两侧分别铺设第二砂层321,第二砂层321的厚度为预设厚度。
第二砂层321与第二隔离层320对应设置、并呈第二预设倾角设置,也即第二砂层321的坡度为4°。第二隔离层320两侧的第二砂层321厚度均为10cm,第二砂层321选择粗砂,粗砂过筛保证粒径处于1mm-2mm范围内,粗砂层起到保护两布一膜及排水的作用,粗砂是冻胀不敏感性土,第二砂层321为冻胀能够起到防治作用。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隔离层310的存在,而第二隔离层320的埋深较浅,因此,根据需要,第二砂层321内不再埋设第二排水件。
如图1所示,在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d3以上50cm处(也即第三预设深度)设置第三隔离层330,第三隔离层330的两侧均设置第三砂层331,第三砂层331与第三隔离层330对应设置、并呈第三预设倾角设置,也即第三砂层331的坡度为4°,第三砂层331为粗砂,粗砂过筛保障粒径处于1mm-2mm范围,第三砂层331的厚度为15cm,粗砂层起到对两布一膜的保护作用;
第三隔离层330两侧的第三砂层331内均埋设有第三排水件332,第三排水件332与第一排水件312的设置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水件312与第一保护层紧密接触,第二排水件与第二保护层紧密接触,如第一排水管3121或第二排水管3122与土工布紧密接触。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路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第一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最大冻结深度;
根据第二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第一预设深度,第一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
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第二预设深度,第二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上;
在基体100上进行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
在第一隔离层310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
在第二隔离层320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完成施工。
根据预设要求确定第一预设深度和第二预设深度,从而在填方本体200的施工过程中,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在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320,使第一隔离层310和第二隔离层320有效隔离水汽,并降低或避免水汽迁移对冻结区域的影响,从而避免锅盖效应的产生,提高路基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且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在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第二预设深度,第二预设深度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上的步骤之后,在在基体100上进行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第四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最浅地下水位;
根据第五预设要求确定最大水汽上升深度,最大水汽上升深度在第一预设深度以下且在最浅地下水位以上;
根据第六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200的第三预设深度,第三预设深度在最大水汽上升深度以上且在第一预设深度以下;
在基体100上进行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的步骤还包括;
在基体100上进行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三预设深度设置第三隔离层330;
在第三隔离层330的上部继续填方本体200的施工、并在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310。
需要说明的使,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路基施工方法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确定第一预设深度、第二预设深度和第三预设深度之后再进行施工,也可以在确定预设深度的同时进行施工,施工与计算同步进行,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能够有效阻滞液态水及气态水的迁移,有效防止锅盖效应的发生,并杜绝由于锅盖效应带来的冻胀、融沉等问题;
二、结构简单,材料取用方便,价格低廉,不会增加额外工程负担,且施工方便快捷;
三、实用性广,不仅能够适用于寒旱区的高填方工程,也适用于公路路基、铁路路基及工民建场地等工程,大大提高了这些工程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
填方本体,所述填方本体设于所述基体;
第一隔离层,所述第一隔离层设于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一预设深度;及
第二隔离层,所述第二隔离层设于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隔离层,所述第三隔离层设于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三预设深度,所述第三预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包括第一隔离膜和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铺设于所述第一隔离膜的两侧;
或所述第二隔离层包括第二隔离膜和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铺设于所述第二隔离膜的两侧;
或所述第三隔离层包括第三隔离膜和第三保护层,所述第三保护层铺设于所述第三隔离膜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一砂层;或所述第二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二砂层;或所述第三隔离层的两侧均铺设有第三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一排水件;或所述第二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件;或所述第三砂层内埋设有用于排水的第三排水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件包括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管壁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排水管和所述第二排水管交错连接、并形成排水网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方本体还设有边坡排水沟,所述边坡排水沟与所述第一排水件的排水端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一预设倾角设置;或所述第二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二预设倾角设置;或所述第三隔离层所在平面呈第三预设倾角设置。
9.一种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第一预设要求确定填方本体的最大冻结深度;
根据第二预设要求确定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一预设深度,所述第一预设深度在所述最大冻结深度以下;
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在所述最大冻结深度以上;
在基体上进行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
在所述第一隔离层的上部继续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二预设深度设置第二隔离层;
在所述第二隔离层的上部继续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完成施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第三预设要求确定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二预设深度,所述第二预设深度在所述最大冻结深度以上的步骤之后,在所述在基体上进行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根据第四预设要求确定所述填方本体的最浅地下水位;
根据第五预设要求确定最大水汽上升深度,所述最大水汽上升深度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以下且在所述最浅地下水位以上;
根据第六预设要求确定所述填方本体的第三预设深度,所述第三预设深度在所述最大水汽上升深度以上且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以下;
所述在基体上进行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设置第一隔离层的步骤还包括;
在所述基体上进行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三预设深度设置第三隔离层;
在所述第三隔离层的上部继续所述填方本体的施工、并在所述第一预设深度设置所述第一隔离层。
CN201811290377.XA 2018-10-31 2018-10-31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Active CN1095373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0377.XA CN1095373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90377.XA CN1095373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7386A true CN109537386A (zh) 2019-03-29
CN109537386B CN109537386B (zh) 2021-08-24

Family

ID=65845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90377.XA Active CN109537386B (zh) 2018-10-31 2018-10-31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3738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430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山东大学 一种路基排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241128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毗邻水坝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N115874575A (zh) * 2023-02-09 2023-03-31 四川蜀西地质工程勘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水利护坡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3653A (ja) * 2005-07-19 2007-02-01 Dow Kakoh Kk 凍上防止構造
US20090069508A1 (en) * 2007-09-07 2009-03-12 Mantech Srs Technologies, Inc. Polyimide polymer with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N101956355A (zh) * 2010-06-25 2011-01-26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季冻区道路病害的路基结构
CN201746755U (zh) * 2010-09-01 2011-02-1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防止寒区道路翻浆的路基
CN203320370U (zh) * 2013-06-06 2013-12-04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季节性冻土地区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堤基床结构
CN103966934A (zh) * 2014-04-30 2014-08-06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提高季冻区公路路基冰冻稳定性的方法
CN204401384U (zh) * 2014-12-12 2015-06-17 长安大学 一种岩溶地区防渗减振路基
CN105064158A (zh) * 2015-07-08 2015-1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机场跑道“锅盖效应”引起灾害的防治方法
CN105088911A (zh) * 2015-07-29 2015-11-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防治“锅盖效应”引起灾害的新型道基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3653A (ja) * 2005-07-19 2007-02-01 Dow Kakoh Kk 凍上防止構造
US20090069508A1 (en) * 2007-09-07 2009-03-12 Mantech Srs Technologies, Inc. Polyimide polymer with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CN101956355A (zh) * 2010-06-25 2011-01-26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季冻区道路病害的路基结构
CN201746755U (zh) * 2010-09-01 2011-02-1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防止寒区道路翻浆的路基
CN203320370U (zh) * 2013-06-06 2013-12-04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季节性冻土地区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路堤基床结构
CN103966934A (zh) * 2014-04-30 2014-08-06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提高季冻区公路路基冰冻稳定性的方法
CN204401384U (zh) * 2014-12-12 2015-06-17 长安大学 一种岩溶地区防渗减振路基
CN105064158A (zh) * 2015-07-08 2015-1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机场跑道“锅盖效应”引起灾害的防治方法
CN105088911A (zh) * 2015-07-29 2015-11-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防治“锅盖效应”引起灾害的新型道基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430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山东大学 一种路基排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0644309B (zh) * 2019-09-26 2022-01-18 山东大学 一种路基排水结构、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241128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毗邻水坝的高填方路基施工方法
CN115874575A (zh) * 2023-02-09 2023-03-31 四川蜀西地质工程勘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水利护坡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7386B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0441B (zh) 防止寒区公路水损破坏的立体排水路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4264557B (zh) 一种半填半挖生态路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1956355B (zh) 一种防治季冻区道路病害的路基结构
CN109537386A (zh) 路基结构及路基施工方法
US9101968B2 (en) All-weather landfill soil cover system for preventing water infiltration and landfill gas emission
KR101239369B1 (ko) 쇄굴방지용 경사면 측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쇄굴방지 시스템 및 그 시공 방법
CN105887606B (zh) 高寒冻土区深路堑保温渗水复合式暗沟及其施工方法
CN205420945U (zh) 透水混凝土道路
CN204097823U (zh) 一种半填半挖生态路基结构
CN201738208U (zh) 一种防治季冻区道路病害的路基结构
CN203498721U (zh) 一种防止寒区公路水损破坏的立体排水路基结构
CN205454456U (zh) 一种滨海地区盐碱地排碱结构
CN107988867A (zh) 一种新型透水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RU2618108C2 (ru) Дренажная система на вечномерзлых грунтах
CN105088911A (zh) 一种防治“锅盖效应”引起灾害的新型道基结构
CN106836243B (zh) 一种适合山地地形的海绵绿地及其建设方法
CN210596858U (zh) 一种高原冻土区路基结构
CN209227315U (zh) 路基结构
CN112900177A (zh) 复合土工膜隔盐阻水隔断层结构
CN206204970U (zh) 一种高填方地基排水盲沟
RU2746485C1 (ru) Способ защиты склонов от водной эрозии
CN105926396B (zh) 一种市政道路路基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GB2427532A (en) Ground drainage system
CN113062297A (zh) 一种海绵城市盐碱地排碱系统
CN206752532U (zh) 一种防渗铺设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146, huangbian North Road,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40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2, Xinghua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PROVINCE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