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81494A -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81494A
CN109481494A CN201811588829.2A CN201811588829A CN109481494A CN 109481494 A CN109481494 A CN 109481494A CN 201811588829 A CN201811588829 A CN 201811588829A CN 109481494 A CN109481494 A CN 109481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ntrol group
new drug
compared
perindopr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88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丽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8115888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814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81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81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1Astragalus (milkvet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56Materials from animals other than mammals
    • A61K35/63Arthropods
    • A61K35/646Arachnids, e.g. spiders, scorpions, ticks or mi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56Materials from animals other than mammals
    • A61K35/63Arthropods
    • A61K35/648Myriapods, e.g. centipedes or millipe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3Apiaceae or Umbelliferae (Carrot family), e.g. dill, chervil, coriander or cumin
    • A61K36/232Angelic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9/00Preparations for testing in vivo
    • A61K49/0004Screening or testing of compounds for diagnosis of disorders, assessment of conditions, e.g. renal clearance, gastric emptying, testing for diabetes, allergy, rheuma, pancreas functions
    • A61K49/0008Screening agents using (non-human) animal models or transgenic animal models or chimeric hosts, e.g. Alzheimer disease animal model, transgenic model for heart fail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1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water, e.g. cold water, infusion, tea, steam distillation or deco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9Complex extraction schemes, e.g. fractionation or repeated extraction ste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Botan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yc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所述的中药由以下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制成:黄芪、当归、全蝎、蜈蚣。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当归、全蝎、蜈蚣,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该发明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应用于中医药技术领域中。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中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约40%因为胸痛症状而被认为是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简称CMD),显示冠脉微循环障碍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治及预后评判的重要地位。冠脉微循环的正常流畅的运行使心肌细胞间能够确保进行物质、营养的交换,以便其能发挥出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对心肌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如何维持血管的持续供血以及尽可能减少缺血导致的坏死,这是非常有科学意义和探索的必要性的,目前西医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是指心脏中由微动脉(<300um毛细血管(平均8um)和微静脉(<500u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当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出现异常后即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发现冠脉微循环障碍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密切关联。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明确安全且有效的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药物,近年来有学者从机制着手提出他汀类、尼可地尔、钙离子拮抗剂等有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潜质,并进行系列的基础和小规模临床研究。目前研究尚无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支撑。与单因素治疗疾病的西药不同,注重整体论的中医理论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调节是多机制的,其中微循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微循环通透性增加、微循环炎症反应等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在现有技术中,中医并没有冠脉微循环障碍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到“胸痹”等疾病。患者运动减少,饮食膏粱厚味致使脾虚生痰,痰凝血瘀,痰瘀蕴结不解而生内痈毒热,热极生内风,风邪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痰风内动,筋脉失养,挛急刚劲,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血栓阻塞、血管痉挛有相似之处。故以“风痰理论”为基础,创以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效新药。因此,研制开发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一直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该发明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风痰理论抗AS已经取得专家共识,因此本研究拟从风痰理论角度观察益气健脾活血搜风通络中药通过介导磷酸肌酸3K/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产生抑制冠脉微循环障碍凋亡的影响,以明确风痰理论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及冠脉微循环障碍与凋亡、磷酸肌酸3K/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相关性,益气健脾活血搜风通络中药通过磷酸肌酸3K/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抑制冠脉微循环障碍凋亡,为风痰理论的应用提供客观有力证据,同时提出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药,为临床从风痰论治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提供新思路奠定基础,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应用价值,并可以减轻病人住院率、死亡率,降低病人经济负担。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所述的中药由以下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制成:黄芪48-52%、当归23-27%、全蝎8-12%、蜈蚣13-17%;
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当归、全蝎、蜈蚣,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
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动物实验方法:
一、实验过程:
(一)实验动物:
选择体重为(240±20)克,SPF级雄性SD大鼠90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YXK(辽)2013-0009);
(二)药物与试剂:
1、药物:用配比黄芪、当归、全蝎、蜈蚣加工制成含生药2g/ml中药浓缩液制成煎剂;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局提供;
2、试剂:培哚普利片:8毫克/片,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号:H20103382),ELISA试剂盒;
(三)分组及中药干预:
选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平均体重(240±20)克。大鼠常规分笼饲养,室温22-26℃,相对湿度为40%-60%,自然光照,饲养,自由饮水、饮食;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新药(低、中、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每日1次,继续喂养7天;其中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生理盐水10毫升/公斤灌胃;新药各剂量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新药1.8克/公斤、3.6克/公斤、7.2克/公斤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0.4毫克/公斤灌胃;在第7天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毫升,静置30分钟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80℃冻存备用;
(四)动物造模: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将雄性SD大鼠以10%水合氯醛(3毫升/公斤)腹腔麻醉注射,气管插管,接动物呼吸机,于左侧第三至四肋间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用带线缝合针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之间于左心耳根部下方约2毫米处进针,将左前降支连同少量的心肌组织一起结扎,用血管钳夹紧闭合胸腔,实验中观察大鼠呼吸、心率变化。手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成功的标志为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计时心肌缺血30分钟末剪断结扎线,再灌注时长为120分钟,恢复冠脉血流,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五)观察指标:
1、心电图:
将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后,仰卧固定在手术板上,头颈部自然伸直并固定,确定各电极位置后将电极插入相应大鼠皮肤内,进行心电图检查;分别于大鼠造模缺血时、再灌注时进行监测;
2、ELISA试剂盒法: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a)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栓素2(TXA2)、前列环素2(PGI2)含量,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上说明操作;
(六)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一)心电图:
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导致大鼠急性心梗后,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二)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内皮素-1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内皮素-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附图12;
表1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
组别 例数 内皮素-1(ng/l)
空白对照组 8 168.140±11.097
模型对照组 8 245.607±8.720<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205.212±23.818<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204.240±11.046<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232.185±10.280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235.466±7.29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中剂量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P<0.05)。见表2、附图13;
表2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
组别 例数 一氧化氮(ng/L)
空白对照组 8 13.279±0.665
模型对照组 8 6.118±0.377<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8.099±0.367<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11.833±0.674<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9.626±0.442<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7.0±0.607<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四)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降低(P<0.05);见表3、附图14;
表3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
组别 例数 肿瘤坏死因子(ng/L)
空白对照组 8 317.185±27.842
模型对照组 8 689.546±37.63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44.227±11.428<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455.384±29.629<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15.028±15.679<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82.457±35.311<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五)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栓素2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血栓素2水平均下降(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血栓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附图15;
表4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血栓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47.607±3.797
模型对照组 8 65.623±6.58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47.079±4.656<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0.471±4.302<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48.341±3.958<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45.713±3.153<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六)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列环素2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中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前列环素2水平均增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前列环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附图16;
表5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前列环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54.813±7.579
模型对照组 8 41.331±6.229<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3.318±3.631<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1.893±9.445<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3.909±7.164<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1.699±2.336<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结论:
发明人以“风痰理论”为基础,创以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效新药,方中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散结;功效:搜风通络,解毒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蝎毒具有镇痛作用;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功效:搜风解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蜈蚣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酶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明显减轻,表明蜈蚣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蜈蚣走窜之力最速,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内其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黄芪、当归,补脾祛痰、活血化瘀,共奏搜风解痉,活血通络之效;药理方面,黄芪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性信号通路活化、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当归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等机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另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并调节回心血量;其中,内皮细胞功能正常是保证微循环稳定不可替代的基础。相反,任何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受损将会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内皮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参与构成冠状动脉微循环;近年研究发现,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器和靶器官,故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造成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屏障功能损伤;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因此本发明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拟冠脉微循环障碍;通过心电图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研究证实,培哚普利片是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促进病变的冠状小动脉结构修复,故选择培哚普利片作为阳性对照药物;
内皮细胞时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屏障,内皮功能变化对于血管病变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加加剧内皮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失调,血管舒张功能减弱,增强了血管痉挛趋势,血小板凝聚,加重微血管损伤,心肌流量灌注不足,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1分泌增多,导致持续的血管收缩而加重心肌损伤;血栓素2和前列环素2是一组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冠脉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心肌缺血后内皮细胞受损,血栓素2/前列环素2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一方面发生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加重心肌缺血,另一方面血栓素2进一步加强血小板活性,使其粘附性、聚集性及分泌性增强,生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炎症反应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肿瘤坏死因子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始发因素,是一种促炎因子,参与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证明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时可引起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新药各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降低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组上述部分指标优于培哚普利组;新药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改善血管痉挛,增加心肌供血,修复受损内皮细胞功能,逆转缺血缺氧造成的细胞形态、功能、代谢的改变,增加局部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心肌微循环;新药可能通过下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上调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来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
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它的中药组合物配比及动物实验方法。其药理是,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药方中:
1、全蝎,又名全虫,始见于《蜀本草》,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4。全蝎为祛外风、熄内风之要药。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半身不遂,破伤风,中风头痛等疾病。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散结;蝎毒具有镇痛作用;功效:搜风通络,解毒散结。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
2、蜈蚣,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性辛,味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为祛风镇痛、攻毒散结之要药5。主治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等疾病。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功效:搜风解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酶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明显减轻,表明蜈蚣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蜈蚣走窜之力最速,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内其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3、黄芪原名黄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敛疮生肌,生用:托毒排脓。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等疾病。药理方面,黄芪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性信号通路活化、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黄芪补脾祛痰、活血化瘀,共奏搜风解痉,活血通络之效。
4、当归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味甘、辛、微苦,性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血瘀诸症;眩晕头痛,心悸肢麻,结聚,虚寒腹痛,痿痹等疾病。当归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等机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另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当归补脾祛痰、活血化瘀,共奏搜风解痉,活血通络之效。
当归补血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为金代医家李东垣所写的补气生血经典名方,由黄芪和当归两味药物组成,有补气生血之功效。主治血虚发热、气滞血瘀、劳倦内伤等证效果显著。
止痉散首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本方由全蝎、蜈蚣组成,二者均入肝经,为息风解痉圣品。相须为用,其力相得益彰,息风解痉作用倍增。本方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效,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疾病,对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疼痛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冠脉微循环障碍中医认为是脾气虚痰凝血瘀无以行血导致微循环阻塞,其次是冠脉微血管的络脉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因此治疗大法是益气活血止痉通络。本方黄芪,当归,全蝎,蜈蚣正是基于病机组成复方。临床疗效显著。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优点,将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技术领域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白组心电图。
图2是本发明的模型组缺血时心电图。
图3是本发明的模型组再灌注时心电图。
图4是本发明的新药高剂量组缺血时心电图。
图5是本发明的新药高剂量组再灌注时心电图。
图6是本发明的新药中剂量组缺血时心电图。
图7是本发明的新药中剂量组再灌注时心电图。
图8是本发明的新药低剂量组缺血时心电图。
图9是本发明的新药低剂量组再灌注时心电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培哚普利组缺血时心电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培哚普利组再灌注时心电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各组大鼠内皮素-1(ET-1)含量对照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各组大鼠一氧化氮(NO)含量对照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a)含量对照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各组大鼠血栓素2(TXA2)含量对照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PGI2)含量对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
实施例一
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48克、当归26克、全蝎11克、蜈蚣15克,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
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动物实验方法:
一、实验过程:
(一)实验动物:
选择体重为(240±20)克,SPF级雄性SD大鼠90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YXK(辽)2013-0009);
(二)药物与试剂:
1、药物:用配比黄芪、当归、全蝎、蜈蚣加工制成含生药2g/ml中药浓缩液制成煎剂;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局提供;
2、试剂:培哚普利片:8毫克/片,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号:H20103382),ELISA试剂盒;
(三)分组及中药干预:
选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平均体重(240±20)克。大鼠常规分笼饲养,室温22-26℃,相对湿度为40%-60%,自然光照,饲养,自由饮水、饮食;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新药(低、中、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每日1次,继续喂养7天;其中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生理盐水10毫升/公斤灌胃;新药各剂量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新药1.8克/公斤、3.6克/公斤、7.2克/公斤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0.4毫克/公斤灌胃;在第7天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毫升,静置30分钟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80℃冻存备用;
(四)动物造模: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将雄性SD大鼠以10%水合氯醛(3毫升/公斤)腹腔麻醉注射,气管插管,接动物呼吸机,于左侧第三至四肋间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用带线缝合针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之间于左心耳根部下方约2毫米处进针,将左前降支连同少量的心肌组织一起结扎,用血管钳夹紧闭合胸腔,实验中观察大鼠呼吸、心率变化。手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成功的标志为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计时心肌缺血30分钟末剪断结扎线,再灌注时长为120分钟,恢复冠脉血流,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五)观察指标:
1、心电图:
将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后,仰卧固定在手术板上,头颈部自然伸直并固定,确定各电极位置后将电极插入相应大鼠皮肤内,进行心电图检查;分别于大鼠造模缺血时、再灌注时进行监测;
2、ELISA试剂盒法: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a)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栓素2(TXA2)、前列环素2(PGI2)含量,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上说明操作;
(六)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一)心电图:
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导致大鼠急性心梗后,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二)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内皮素-1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内皮素-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附图12;
表1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
组别 例数 内皮素-1(ng/l)
空白对照组 8 168.140±11.097
模型对照组 8 245.607±8.720<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205.212±23.818<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204.240±11.046<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232.185±10.280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235.466±7.29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中剂量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P<0.05)。见表2、附图13;
表2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
组别 例数 一氧化氮(ng/L)
空白对照组 8 13.279±0.665
模型对照组 8 6.118±0.377<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8.099±0.367<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11.833±0.674<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9.626±0.442<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7.0±0.607<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四)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降低(P<0.05);见表3、附图14;
表3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
组别 例数 肿瘤坏死因子(ng/L)
空白对照组 8 317.185±27.842
模型对照组 8 689.546±37.63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44.227±11.428<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455.384±29.629<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15.028±15.679<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82.457±35.311<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五)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栓素2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血栓素2水平均下降(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血栓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附图15;
表4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血栓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47.607±3.797
模型对照组 8 65.623±6.58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47.079±4.656<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0.471±4.302<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48.341±3.958<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45.713±3.153<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六)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列环素2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中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前列环素2水平均增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前列环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附图16;
表5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前列环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54.813±7.579
模型对照组 8 41.331±6.229<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3.318±3.631<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1.893±9.445<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3.909±7.164<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1.699±2.336<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结论:
发明人以“风痰理论”为基础,创以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效新药,方中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散结;功效:搜风通络,解毒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蝎毒具有镇痛作用;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功效:搜风解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蜈蚣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酶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明显减轻,表明蜈蚣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蜈蚣走窜之力最速,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内其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黄芪、当归,补脾祛痰、活血化瘀,共奏搜风解痉,活血通络之效;药理方面,黄芪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性信号通路活化、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当归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等机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另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并调节回心血量;其中,内皮细胞功能正常是保证微循环稳定不可替代的基础。相反,任何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受损将会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内皮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参与构成冠状动脉微循环;近年研究发现,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器和靶器官,故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造成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屏障功能损伤;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因此本发明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拟冠脉微循环障碍;通过心电图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研究证实,培哚普利片是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促进病变的冠状小动脉结构修复,故选择培哚普利片作为阳性对照药物;
内皮细胞时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屏障,内皮功能变化对于血管病变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加加剧内皮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失调,血管舒张功能减弱,增强了血管痉挛趋势,血小板凝聚,加重微血管损伤,心肌流量灌注不足,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1分泌增多,导致持续的血管收缩而加重心肌损伤;血栓素2和前列环素2是一组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冠脉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心肌缺血后内皮细胞受损,血栓素2/前列环素2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一方面发生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加重心肌缺血,另一方面血栓素2进一步加强血小板活性,使其粘附性、聚集性及分泌性增强,生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炎症反应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肿瘤坏死因子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始发因素,是一种促炎因子,参与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证明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时可引起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新药各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降低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组上述部分指标优于培哚普利组;新药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改善血管痉挛,增加心肌供血,修复受损内皮细胞功能,逆转缺血缺氧造成的细胞形态、功能、代谢的改变,增加局部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心肌微循环;新药可能通过下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上调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来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
实施例二
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50克、当归24克、全蝎12克、蜈蚣14克,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
实施例三
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51克、当归23克、全蝎10克、蜈蚣16克,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临床试验报告:
1、临床试验报告一
(1)临床试验使用的药物配方
黄芪48-52%、当归23-27%、全蝎8-12%、蜈蚣13-17%。
(2)临床试验研究方法:临床选择冠脉微循环障碍,运动平板实验阳性,冠脉造影阴性,且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证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42岁,平均56岁;病程最长4个月,最短2周;给予本发明中药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个月为一疗程。疗效判定标准:心绞痛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1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治疗前 治疗后
心绞痛症状 15.38±5.37 6.38±3.37
中医证候积分 16.28±3.83 5.02±2.34
表2心绞痛症状疗效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30例 16(53.3) 11(36.1) 3(10.0) 90%
(3)临床试验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表明,本发明中药证明,对于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90%,其临床疗效得到肯定,从而为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Claims (3)

1.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由以下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制成:黄芪48-52%、当归23-27%、全蝎8-12%、蜈蚣13-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各组分重量份配比中药取黄芪、当归、全蝎、蜈蚣,用15倍量的水浸泡40分钟后,第一次1武火煎煮70分钟,第二次加10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50分钟,第三次加6倍量的水用文火煎煮30分钟,将3次所煎药液合并,纱布过滤后100℃水浴浓缩至150毫升,4℃冰箱保存,即的成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动物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的动物实验方法:
一、实验过程:
(一)实验动物:
选择体重为(240±20)克,SPF级雄性SD大鼠90只,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YXK(辽)2013-0009);
(二)药物与试剂:
1、药物:用配比黄芪、当归、全蝎、蜈蚣加工制成含生药2g/ml中药浓缩液制成煎剂;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局提供;
2、试剂:培哚普利片:8毫克/片,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号:H20103382),ELISA试剂盒;
(三)分组及中药干预:
选用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平均体重(240±20)克。大鼠常规分笼饲养,室温22-26℃,相对湿度为40%-60%,自然光照,饲养,自由饮水、饮食;将SD大鼠适应性喂养7天,随机将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新药(低、中、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每日1次,继续喂养7天;其中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生理盐水10毫升/公斤灌胃;新药各剂量组大鼠连续7天予以新药1.8克/公斤、3.6克/公斤、7.2克/公斤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0.4毫克/公斤灌胃;在第7天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毫升,静置30分钟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80℃冻存备用;
(四)动物造模: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将雄性SD大鼠以10%水合氯醛(3毫升/公斤)腹腔麻醉注射,气管插管,接动物呼吸机,于左侧第三至四肋间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层,打开胸腔,充分暴露心脏,用带线缝合针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之间于左心耳根部下方约2毫米处进针,将左前降支连同少量的心肌组织一起结扎,用血管钳夹紧闭合胸腔,实验中观察大鼠呼吸、心率变化。手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成功的标志为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计时心肌缺血30分钟末剪断结扎线,再灌注时长为120分钟,恢复冠脉血流,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五)观察指标:
1、心电图:
将大鼠用水合氯醛麻醉后,仰卧固定在手术板上,头颈部自然伸直并固定,确定各电极位置后将电极插入相应大鼠皮肤内,进行心电图检查;分别于大鼠造模缺血时、再灌注时进行监测;
2、ELISA试剂盒法:检测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a)肿瘤坏死因子(TNF-a)、血栓素2(TXA2)、前列环素2(PGI2)含量,具体操作按照试剂盒上说明操作;
(六)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最小显著差法,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s T3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一)心电图:
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导致大鼠急性心梗后,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抬高的ST段下降1/2以上,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
(二)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内皮素-1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内皮素-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附图12;
表1各组大鼠内皮素-1含量
组别 例数 内皮素-1(ng/l) 空白对照组 8 168.140±11.097 模型对照组 8 245.607±8.720★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205.212±23.818☆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204.240±11.046☆△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232.185±10.280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235.466±7.290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中剂量组一氧化氮水平升高(P<0.05)。见表2、附图13;
表2各组大鼠一氧化氮含量
组别 例数 一氧化氮(ng/L) 空白对照组 8 13.279±0.665 模型对照组 8 6.118±0.377<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8.099±0.367<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11.833±0.674<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9.626±0.442<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7.0±0.607<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四)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高剂量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降低(P<0.05);见表3、附图14;
表3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
组别 例数 肿瘤坏死因子(ng/L) 空白对照组 8 317.185±27.842 模型对照组 8 689.546±37.63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44.227±11.428<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455.384±29.629<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15.028±15.679<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82.457±35.311<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五)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栓素2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培哚普利组血栓素2水平均下降(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血栓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附图15;
表4各组大鼠血栓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血栓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47.607±3.797 模型对照组 8 65.623±6.581<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47.079±4.656<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0.471±4.302<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48.341±3.958<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45.713±3.153<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六)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的比较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前列环素2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新药中剂量组、培哚普利组前列环素2水平均增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各剂量组前列环素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附图16;
表5各组大鼠前列环素2含量
组别 例数 前列环素2(ng/L) 空白对照组 8 54.813±7.579 模型对照组 8 41.331±6.229<sup>★</sup> 培哚普利对照组 8 53.318±3.631<sup>☆</sup> 新药高剂量对照组 8 51.893±9.445<sup>△</sup> 新药中剂量对照组 8 53.909±7.164<sup>☆△</sup> 新药低剂量对照组 8 51.699±2.336<sup>△</sup>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0.05;
三、结论:
发明人以“风痰理论”为基础,创以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有效新药,方中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散结;功效:搜风通络,解毒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蝎毒具有镇痛作用;全蝎提取液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功效:搜风解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蜈蚣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大鼠超氧化酶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明显减轻,表明蜈蚣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蜈蚣走窜之力最速,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内其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黄芪、当归,补脾祛痰、活血化瘀,共奏搜风解痉,活血通络之效;药理方面,黄芪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形态、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性信号通路活化、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当归可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等机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另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等作用以改善微循环障碍;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并调节回心血量;其中,内皮细胞功能正常是保证微循环稳定不可替代的基础。相反,任何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受损将会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内皮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参与构成冠状动脉微循环;近年研究发现,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器和靶器官,故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造成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正常屏障功能损伤;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因此本发明利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来模拟冠脉微循环障碍;通过心电图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研究证实,培哚普利片是长效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促进病变的冠状小动脉结构修复,故选择培哚普利片作为阳性对照药物;
内皮细胞时组织与血液之间的屏障,内皮功能变化对于血管病变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造成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更加加剧内皮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失调,血管舒张功能减弱,增强了血管痉挛趋势,血小板凝聚,加重微血管损伤,心肌流量灌注不足,导致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1分泌增多,导致持续的血管收缩而加重心肌损伤;血栓素2和前列环素2是一组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冠脉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心肌缺血后内皮细胞受损,血栓素2/前列环素2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一方面发生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加重心肌缺血,另一方面血栓素2进一步加强血小板活性,使其粘附性、聚集性及分泌性增强,生成血栓,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炎症反应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肿瘤坏死因子是炎症级联反应的始发因素,是一种促炎因子,参与了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
本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证明冠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时可引起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下降,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升高;新药各剂量组与培哚普利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降低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新药组上述部分指标优于培哚普利组;新药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活性物质之间的平衡,改善血管痉挛,增加心肌供血,修复受损内皮细胞功能,逆转缺血缺氧造成的细胞形态、功能、代谢的改变,增加局部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心肌微循环;新药可能通过下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内皮素-1、血栓素2、肿瘤坏死因子含量,上调一氧化氮、前列环素2含量来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
CN201811588829.2A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Pending CN1094814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8829.2A CN109481494A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8829.2A CN109481494A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81494A true CN109481494A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11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8829.2A Pending CN109481494A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81494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0242A (zh) * 2004-12-10 2005-08-31 广州中医药大学 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亚族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416034A (zh) * 2011-12-09 2012-04-18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药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0242A (zh) * 2004-12-10 2005-08-31 广州中医药大学 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亚族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416034A (zh) * 2011-12-09 2012-04-18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药物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志斌,等: ""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郑杰廉: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诊治进展"", 《中国急救医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1287B (zh) 一种治疗湿热下注淤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05612A (zh) 一种含有沙棘总黄酮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10075258A (zh) 一种糖尿病足溃疡外用药
CN104983764A (zh) 八宝丹在制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
CN109481494A (zh) 一种防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方中药组合物及动物实验方法
CN104147346A (zh) 一种治疗冠脉弥漫性病变心绞痛的中药复方
CN100430079C (zh) 一种治疗心脏疾病的中药
CN102343049A (zh) 一种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中药胶囊
CN102309561B (zh) 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组合物
CN110478416A (zh) 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954062A (zh) 一种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外用药酒
CN104306832A (zh) 一种治疗邪毒犯心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U2021103875A4 (en)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isturbance and Animal Experimental Method
CN105687962A (zh)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冲剂及制备方法
CN107982497A (zh) 一种治疗静脉血栓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6920040B (zh) 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096536A (zh) 一种治疗偏瘫的中药组合物
CN115778999B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88404C (zh) 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剂及其制备工艺
Gu et al. Clinical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N1049139C (zh) 一种治疗心脏病的外敷药及其制备工艺
CN104771603B (zh) 一种改善唾液酸异常的中药口服药及制备方法
CN101417042B (zh) 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
CN101116694B (zh) 治疗脉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344363A (zh) 防治肿瘤及相关治疗后手足麻木疼痛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