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1161B -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1161B
CN109471161B CN201811122635.3A CN201811122635A CN109471161B CN 109471161 B CN109471161 B CN 109471161B CN 201811122635 A CN201811122635 A CN 201811122635A CN 109471161 B CN109471161 B CN 1094711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gon
sampling
points
determining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26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1161A (zh
Inventor
滕振宇
崔京彬
郝彦国
陈雅静
梁福河
姚燕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11226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711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71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1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1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1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20Arrangements of receiving elements, e.g. geophone patter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根据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向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由于该方案以多边形而不是以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高效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勘探中常常需要先根据目标区域中地层和断层的相交关系,建立包含有多个用于表征地层构造的地质构造模型(或称地质模型);再根据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和在目标区域采集得到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例如声波曲线数据或密度曲线数据等),建立对应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或称属性模型),进而可以根据上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对目标区域进行具体的地震勘探。
目前,现有方法在根据地质构造模型和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时,大多是以采样点为处理对象,分别将各个采样点与地质构造模型中的所有多边形逐一进行匹配或比较(例如将每一个采样点与各个多边形分别进行面积和判别,或夹角和判别)以确定出各个采样点分别所属的多边形,再将该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填入所属的多边形的对应位置处,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但是,地震勘探中采样点的数量往往较大,基于上述方法实施时,需要将每一个采样点都分别与地质构造模型中的各个多边形进行匹配或比较,导致上述方法实施时计算量相对较大,耗费时间相对较长,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即,现有方法具体实施时,往往存在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中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断层的形态数据;
根据所述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所述断层的形态数据,通过求交处理,得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多边形,以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属性数据包括地震数据和/或测井数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包括:按照以下方式,从当前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
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分别建立所述多段子边界中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
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出多个测试区域,其中,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包含多个测点,所述测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同一个测试区域中的多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
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
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作为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建立当前多边形的第二外接矩形;
确定所述第二外接矩形的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
根据所述最大横坐标和所述最小横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根据所述最大纵坐标和所述最小纵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纵坐标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包括:
从多个第一外接矩形中确定出包含有测试区域的横坐标的外接矩形作为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
确定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的交点;
根据所述交点,从所述测试区域中划分出相交区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包括:
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第一测点;
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
将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的第一测点,确定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包括:
获取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的,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
统计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
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
在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进行地震正演,得到正演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正演结果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地震勘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导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该方案以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到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中所包含的对应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建立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的组成结构图;
图4是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的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5是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的判断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现有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在实施时,大多以采样点为处理对象。具体的,会将每一个采样点分别与地质构造模型中的各个多边形进行匹配或比较,以确定出采样点所属的多边形。但是对于地震勘探而言,往往所获取的采样点的数量特别庞大。如果在确定每一个采样点时,到要遍历所有的多边形,计算量相对较大。例如,如果有N个采样点,M个多边形,所涉及到的计算量约为N*M。因此,上述方法实施时,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处理效率相对较低。
针对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申请考虑,可以从多边形出发,使用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具体的,可以根据多边形的端点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距、预设的纵向采样间距,对多边形内的测点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对应的采样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提高处理效率,从而达到高效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思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具体请参阅图1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理解为待进行地震勘探的地质区域。对于目标区域的具体地质类型,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具体可以理解是一种反映目标区域中地层和断层的形状,以及相较形态的结构模型。其中,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具体可以是一种由矢量数据构成的矢量模型。具体的,上述地质构造模型中可以包含有多个多边形,可以参阅图2所示。其中,每一个多边形对应目标区域中的一个地层或断层的形态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具体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的采样点的地震数据,也可以包括目标区域中的采样点的测井数据等。例如,具体可以是目标区域中的采样点的密度曲线数据,也可以是采样点的声波曲线数据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属性数据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和应用场景,上述属性数据还可以包括其他类型的数据,例如,采样点的地质背景数据等等。对此,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获取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具体可以根据属性数据的具体类型,通过相应的采集方式获取。例如,采样点的属性数据是测井数据,可以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测井试验,采集埋设于目标区域中采样点处的测井数据作为上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获取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对此,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获取目标区域中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断层的形态数据;
S2:根据所述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所述断层的形态数据,通过求交处理,得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
S3: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多边形,以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地层的形态数据、断层的形态数据,具体可以是一种描述地层位置、形状、尺寸的矢量数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断层的形态数据仅用于描述地层或断层的形态特征,而不能反映出地层或断层的地质特性,例如密度、电导率等属性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实施时,可以获取目标区域中的地层的形态数据,再和断层的形态数据进行求交计算,以确定出地质构造模型;也可以获取目标区域中的层位(即地层之间的交界面)的形态数据,再和断层数据进行求交计算,以确定出地质构造模型。
S12: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具体可以理解为在获取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的过程中相邻采样点之间的横向(即沿X轴方向、水平方向等)的间距。类似的,上述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具体可以理解为在获取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的过程中相邻采样点之间的纵向(即沿Y轴方向、垂直方向等)的间距。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地质构造模型中的多边形仅仅只能反映出目标区域中地层的形态结构,而无法反映出目标区域中地层具体的地质属性特征。而采样点的属性数据仅仅只能反映出目标区域中各个采样点的地质属性特征,但无法宏观地反映出目标区域中地层的形态结构,也无法直观地表征出各个采样点在目标区域中的位置情况。为了后续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地震勘探,将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和采样点的属性数据相结合,以建立出能够即能宏观地反映目标区域中的地层结构,又能微观地表征地层中各个具体采样点的地质属性特征的地质属性剖面。因此,需要先确定出多边形中内的采样点(即确定多边形内采样点的具体位置,以及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以便后续能够将所获取的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依次导入所属的多边形中的对应采样点,得到上述地质属性剖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处理效率,可以以目标区域中的各个多边形作为处理对象,分别对多边形中的测点进行分析处理,从多边形内的测定中寻找确定对应的采样点,从而可以相较于现有方法,有效地降低数据处理量,快速地确定出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数据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可以先基于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以多边形的端点坐标,先对多边形内测点进行第一次筛选,排出明显不是采样点的测点;进而,可以再根据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对筛选后剩下的测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以最终找到多边形的采样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按照以下方式,从当前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S1: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
S2: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分别建立所述多段子边界中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
S3: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出多个测试区域,其中,所述测试区域分别位于至少一个第一外接矩形中,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包含多个测点,所述测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同一个测试区域中的多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
S4: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
S5: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作为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按照预设的连接顺序(例如顺时针或逆时针),将多边形边界(或者轮廓)上坐标位置相邻的预设个数的端点所连成的线段作为上述子边界。
具体的,例如,可以按照顺时针顺序,将当前多边形边界上的相邻端点A、B、C、D这四个端点作为第一组,根据坐标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相连,得到线段作为第一子边界。继续上述连接,将当前多边形边界上的相邻端点D、E、F、G四个端点作为第二组,根据坐标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相连,得到线段作为第二子边界。继续上述连接,将当前多边形边界上的相邻端点G、H、J、A四个端点作为第三组,根据坐标沿顺时针方向依次相连,得到线段作为第三子边界。从而,将该多边形的边界划分成了三段子边界。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划分子边界的方法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具体实施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划分方式来划分子边界。对此,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外接矩形具体可以理解为是包含有子边界的最小外接矩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测试区域具体可以理解为是地质构造模型中的当前多边形中垂直于横轴(即X轴)的垂线段。其中,该测试区域中包含有多个测点,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并且每一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但纵坐标不同。上述测试区域中的测点可能是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也可能不是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而上述测试区域外的测点一定不是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即,根据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先排出了当前多边形中不可能是采样点的测点。因此,后续分析处理时,可以仅对测试区域中的测点进行进一步的判断识别,而不需要再对非测试区域的测点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了数据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位于至少一个第一外接矩形中。当然,有的测试区域也可能同时位于两个或三个等数量的第一外接矩形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根据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了测试区域,并通过测试区域排出了部分测点的干扰后;进一步,可以从测试区域中确定出相交区域,并根据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相交区域内的测点中找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以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为例进行了说明。具体实施时,对于目标区域中的其他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确定可以参照上述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方式执行。对此,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建立当前多边形的第二外接矩形;确定所述第二外接矩形的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根据所述最大横坐标和所述最小横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根据所述最大纵坐标和所述最小纵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纵坐标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外接矩形具体可以理解为当前多边形的最小外接矩形。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通过第二外接矩形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不应构成对本说明书的不当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从多个第一外接矩形中确定出包含有测试区域的横坐标的外接矩形作为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
S2:确定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的交点;
S3:根据所述交点,从所述测试区域中划分出相交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具体可以理解为是包含有测试区域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第一外接矩形,也可以理解为是与测试区域相交的第一外接矩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交点,从所述测试区域中划分出相交区域,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将测试区域和上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的交点中纵坐标数值最大的点作为上界点;将测试区域和上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的交点中纵坐标数值最小的点作为下界点;将测试区域中,上界点和下届点之间的区域作为上述相交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相交区域中基于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得到的测点都是当前多边形中的采样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S1: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S2: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第一测点;
S3: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
S4:将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的第一测点,确定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即为所要寻找的当前多边形中的采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相交区域中的测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按照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分割上述相交区域,得到多个分割后线段的端点,上述分割后线段的端点即为符合要求的测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第一测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按照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分割上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上述分割后线段的端点即为第一测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
S1:获取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的,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
S2:统计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
S3: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
S4:在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获取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具体实施时,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按照第一测点的纵坐标建立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作为检测线;将检测线与对应的子边界,以及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的交点作为上述检测结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说明第一测点是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是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例如,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可以为2号子边界,2号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分别为1号子边界和3号子边界。按照上述方式,可以分别计算出1号子边界、2号子边界、3号子边界上与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检测结点,并统计出上述检测结点的数量和,如果检测结点的数量和为奇数,说明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
又例如,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的第一外接矩形。例如,可以包括两个不同的第一外接矩形,分别对应的子边界为2号子边界、8号子边界。相应的,对应子边界的两侧相邻的子边界包括2号子边界两侧相邻子边界:1号子边界、3号子边界,以及8号子边界两侧相邻子边界:7号子边界、9号子边界;进而获取上述1号子边界、2号子边界、3号子边界、7号子边界、8号子边界和9号子边界上与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并统计上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根据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判断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
S13: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出多个多边形中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后,可以根据所获取的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将各个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填入所属的多边形(即地层)中的采样点处(即对应位置处),从而得到了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方法,由于是以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到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中所包含的对应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后,所述方法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根据所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进行地震正演,得到正演结果数据;根据所述正演结果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地震勘探。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对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使用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要求,利用所得到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进行其他的施工应用。对此,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为了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按照以下判据进行判断,来完成上述获取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的,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统计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确定当前多边形的走向;在确定当前多边形为顺时针走向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测点所处的上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左)端点(检测结点)到相交区域到后(右)端点(检测结点)”,下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右)端点(检测结点)到相交区域到后(左)端点(检测结点)”,则可以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所述第一测点位于所述多边形内;反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不满足预设规则;在确定当前多边形为逆时针走向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测点所处的上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右)端点(检测结点)到相交区域到后(左)端点(检测结点)”,下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左)端点(检测结点)到相交区域到后(右)端点(检测结点)”,则可以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所述第一测点位于所述多边形内;反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不满足预设规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可以将对每一个多边形的处理任务分配给一个线程执行,由于对每一多边形的处理相对独立,对多个多边形的分析处理可以通过多个线程同步执行,实现并行化处理,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由于是以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到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中所包含的对应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还通过将多边形的分成多段子边界,再根据多段子边界的外接第一矩形来寻找多边形内的采样点,降低了数据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相似,因此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请参阅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的一种组成结构图,该装置具体可以包括:获取模块301、确定模块302和导入模块303,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获取模块301,具体可以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确定模块30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导入模块303,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区域具体可以理解为待进行地震勘探的地质区域。对于目标区域的具体地质类型,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具体可以理解是一种反映目标区域中地层和断层的形状,以及相较形态的结构模型。其中,上述地质构造模型具体可以是一种由矢量数据构成的矢量模型。具体的,上述地质构造模型中可以包含有多个多边形。其中,每一个多边形对应目标区域中的一个地层或断层的形态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属性数据具体可以包括地震数据和/或测井数据等。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属性数据只是一种示意性说明。对于属性数据的具体类型和内容,本说明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上述确定模块3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的结构单元:
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
第一建立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分别建立所述多段子边界中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
第二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出多个测试区域,其中,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包含多个测点,所述测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同一个测试区域中的多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
第三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
第四确定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作为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子单元:
第一建立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建立当前多边形的第二外接矩形;
第一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外接矩形的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
第二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最大横坐标和所述最小横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根据所述最大纵坐标和所述最小纵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纵坐标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上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子单元:
第三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从多个第一外接矩形中确定出包含有测试区域的横坐标的外接矩形作为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
第四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确定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的交点;
划分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交点,从所述测试区域中划分出相交区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上述第四确定单元具体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子单元:
第五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第六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第一测点;
检测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
第七确定子单元,具体可以用于将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的第一测点,确定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检测子单元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执行来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获取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的,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统计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在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具体还可以包括施工模块,可以用于:根据所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进行地震正演,得到正演结果数据;根据所述正演结果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地震勘探。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由于是以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确定模块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到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通过导入模块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从而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中所包含的对应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还通过确定模块将多边形的分成多段子边界,再根据多段子边界的外接第一矩形来寻找多边形内的采样点,降低了数据处理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具体可以参阅图4所示的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的电子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具体可以包括输入设备41、处理器42、存储器43。其中,所述输入设备41具体可以用于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所述处理器42具体可以用于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所述存储器43具体可以用于存储经输入设备41输入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以及处理器42生成的中间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所述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光笔、手写输入板、语音输入装置等;输入设备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所述输入设备还可以获取接收其他模块、单元、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所述处理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处理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等等。所述存储器具体可以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用于保存信息的记忆设备。所述存储器可以包括多个层次,在数字系统中,只要能保存二进制数据的都可以是存储器;在集成电路中,一个没有实物形式的具有存储功能的电路也叫存储器,如RAM、FIFO等;在系统中,具有实物形式的存储设备也叫存储器,如内存条、TF卡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的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 Disk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所述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网络通信单元可以是依照通信协议规定的标准设置的,用于进行网络连接通信的接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程序指令具体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实施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确定出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中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进而建立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阅以下内容执行。
首先,可以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
具体的,可以根据目标区域中的层位(即目标区域中地层与地层之间的交界面)和断层之间相交的形态,通过大量的求交计算;根据求交计算的结果,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多边形来表征地层构造,从而得到地质模型(即目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
接着,可以按照预先指定的段数将地质构造模型中各个多边形的边界分段得到多个边界片段(即得到多段子边界),同时确定并记录各个边界片段的最小外接矩形(即第一外接矩形),该过程中同时也可以确定并记录整个多边形的最小外接矩形(即第二外接矩形)以便后续使用。
根据多边形端点坐标,或者第二外接矩形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判断多边形内部可能是采样点的测点的最小和最大横纵坐标(即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
确定横向采样位置(根据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并以此位置定义垂线,求取该垂线与当前多边形的边界片段上各个边界片段的交点。具体的,可以采取先定性确定的方式,先根据各个边界段的最小外接矩形,判断垂线是否与该边界片段相交。如果相交,那么求取并记录交点的Y坐标,以及交点前后相邻边界结点(即端点)相对于交点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
再按照Y坐标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交点。然后将相连的交点整合成相交区域,并记录相交区域开始和结束的Y坐标。以及前后相邻边界结点相对于相交区域的位置(包括:左或右)。
进而确定纵向采样位置(根据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如果该位置处于第一个相交区域之上,或者最后一个相交区域之下,那么该位置对应的测点不在多边形内(即不是当前多边形的采样点);如果该位置在某个相交区域内,那么该位置对应的测点就在当前多边形内部(即是当前多边形的采样点);如果该位置也不在任意一个相交区域内,说明该位置对应的测点在两个相交位置之间,这时可以进一步统计当前位置上面有几个前后相邻边界结点(即检测结点)分布在两侧的相交区域(即对应子边界两侧相邻的边界),如果结点个数为奇数,那么当前位置对应的测点在当前多边形内部(即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是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判据判定:在外部多边形是顺时针走向时,该位置处所处的上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满足“前结点(左)-相交区域-后结点(右)”,下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结点(右)-相交区域-后结点(左)”,那么该位置对应的测点在多边形内部,反之不在;如果多边形是逆时针走向时,该位置处所处的上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结点(右)-相交区域-后结点(左)”,下一个相交区域的方向模式是“前结点(左)-相交区域-后结点(右)”,那么该位置对应的测点在多边形内部,反之不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判据是基于图形理论,通过对各种边界结点的分布模式进行穷举整理后得到的。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每一个多边形内部的采样点的确定任务分配给一个线程来执行,由于对不同多边形处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不同的任务线程可以相互独立、并行化运行。从而可以快速地完成对地质模型中的所有多边形的计算,完成了整体网格化操作(即确定出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并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对应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在本场景示例中,通过先将多边形边界依次分成边界片段,并求取各个边界片段与当前垂线的交点;然后将交点整合成相交片段,再根据相交片段垂直方向的相互关系,判断给定垂向位置是否在多边形内。依据上述理论,根据预设的采样参数(即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和纵向采样间隔)快速地完成多边形内部的网格化。
基于上述方法,具体实施时,可以参阅图5所示的在一个场景示例中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的判断流程示意图,按照以下步骤,通过程序代码等手段进行相应设置,以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模型进行网格化,建立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S1:确定采样范围以及步长(即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minX,maxX,incX;minY,maxY,incY。并设置多边形边界的分段的段数为:PolygonSegmentNum,然后再对地质模型中的每一个多边形进行以下操作处理。
S2:根据多边形段数将多边形分成前后相连的边界片段集合,并记录每个片段的最大、最小X,和最大、最小Y。
S3:设置当前待测试X值(即测点的横向坐标)为minX,即:currentX=minX。
S4:判断:如果currentX>maxX,那么就结束判断,否则进行S5。
S5:计算X=currentX所定义的直线(即测试区域)在当前多边形的边界片段上各个线段上的交点,并记录各个交点的Y坐标,以及交点前后相邻边界结点相对于交点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其中,如果某线段与X=currentX定义的直线重合,那么以该线段开始的位置作为交点)。
S6:将S4得到的该多边形的交点按照纵坐标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将其中相连的交点组合得到相交片段(即相交区域)。
S7:设置当前待测试Y值(即测试区域中测点的纵向坐标)为minY,即:currentY=minY。
S8:判断:如果currentY>maxY,那么current=current+incX,然后转至S4步;否则进行S9。
S9:判断:如果currentY在某个相交区域内,那么确定currentX、currentY所确定的位置(对应的测点)在当前多边形内(即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并记录该位置坐标;再按照currentY=currentY+incY,然后转至S8;否则转至S10。
S10:判断:如果currentY上面的前后相邻边界结点分布在两侧的相交区域个数为奇数,那么确定currentX、currentY所确定的位置(对应的测点)在当前多边形内,并记录该位置坐标;否则,确定该位置不在当前多边形内,忽略掉该位置。结束后,执行S11。
S11:确定currentY=currentY+incY,然后转S8。
通过实验验证,通过上述方法能将多边形图像快速地完成网格化处理。同时,由于将定性确定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即先求取多边形与纵向垂线相交区段,然后根据区段的方向模式,以及多边形特性,完成采样点的判别,使得该方法在实现时计算量较小,实现的程序架构上方便的进行并行化,从而能有效提高处理效率。
通过上述场景示例,验证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由于该方案以多边形而不是采样点作为处理对象,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分析,先从多边形内的测点中寻找到目标区域的采样点,再将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导入多边形中,得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确实解决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处理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达到能快速确定出各个多边形中所包含的对应采样点,高效地建立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技术效果。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不同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行业标准或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等,某些行业标准或者使用自定义方式或实施例描述的实施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相同、等同或相近、或变形后可预料的实施效果。应用这些修改或变形后的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判断方式等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案范围之内。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等,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实施方式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

Claims (9)

1.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其中,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包括:
按照以下方式,从当前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分别建立所述多段子边界中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出多个测试区域,其中,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包含多个测点,所述测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同一个测试区域中的多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作为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中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断层的形态数据;
根据所述地层的形态数据和所述断层的形态数据,通过求交处理,得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
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的相交结果,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多边形,以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数据包括地震数据和/或测井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建立当前多边形的第二外接矩形;
确定所述第二外接矩形的最大横坐标、最小横坐标、最大纵坐标和最小纵坐标;
根据所述最大横坐标和所述最小横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根据所述最大纵坐标和所述最小纵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纵坐标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包括:
从多个第一外接矩形中确定出包含有测试区域的横坐标的外接矩形作为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
确定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的交点;
根据所述交点,从所述测试区域中划分出相交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包括:
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根据所述纵向采样间隔,确定出所述测试区域中的非相交区域中的测点,作为第一测点;
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
将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的第一测点,确定为所述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是否满足预设规则,包括:
获取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所述与测试区域匹配的第一外接矩形所对应的子边界两侧相邻的子边界上的,与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相同的点作为检测结点;
统计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
确定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是否为奇数;
在所述检测结点的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测点的纵坐标满足预设规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质构造属性剖面进行地震正演,得到正演结果数据;
根据所述正演结果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地震勘探。
9.一种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模型,和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其中,所述地质构造模型包括多个用于表征目标区域地层结构的多边形;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的端点坐标、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
导入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区域中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分别向所述多个多边形中的各个多边形内的采样点导入对应的采样点的属性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性剖面;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按照以下方式,从当前多边形内的测点中确定出采样点: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的端点坐标,确定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将当前多边形的边界划分为多段子边界,分别建立所述多段子边界中的各段子边界的第一外接矩形;根据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和预设的横向采样间隔,确定出多个测试区域,其中,所述多个测试区域中的各个测试区域分别包含多个测点,所述测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满足所述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的横坐标范围和纵坐标范围,同一个测试区域中的多个测点的横坐标相同;根据所述测试区域和所述第一外接矩形,确定测试区域中的相交区域;根据所述相交区域,和预设的纵向采样间隔,从所述测试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符合预设要求的测点,作为当前多边形内的采样点。
CN201811122635.3A 2018-09-26 2018-09-26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4711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2635.3A CN109471161B (zh) 2018-09-26 2018-09-26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2635.3A CN109471161B (zh) 2018-09-26 2018-09-26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1161A CN109471161A (zh) 2019-03-15
CN109471161B true CN109471161B (zh) 2020-07-10

Family

ID=65663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2635.3A Active CN109471161B (zh) 2018-09-26 2018-09-26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711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6794B (zh) * 2019-10-10 2021-10-15 中山大学 断层几何结构获取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762A (zh) * 2005-04-21 2006-11-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绘制含正断层地质体构造等值线图的矩形网网格化方法
CN102419456A (zh) * 2011-06-30 2012-04-1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瞬变电磁测深数据的直接时间域处理方法
CN106934357A (zh) * 2017-02-28 2017-07-07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平行断层的自动识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1395A (zh) * 2007-04-11 2007-10-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地球物理场数据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方法
US10416326B2 (en) * 2015-12-18 2019-09-17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edicting multiples in survey data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762A (zh) * 2005-04-21 2006-11-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绘制含正断层地质体构造等值线图的矩形网网格化方法
CN102419456A (zh) * 2011-06-30 2012-04-1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瞬变电磁测深数据的直接时间域处理方法
CN106934357A (zh) * 2017-02-28 2017-07-07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平行断层的自动识别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面片处理的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研究;王昌宏,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0630;325-3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1161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2176B (zh) 裂缝孔隙度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US20150109290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noise points in point clouds
CN112560862B (zh) 文本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288624A (zh) 一种图像中直线段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2307803A (zh) 数字地质露头裂缝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15330940A (zh) 一种三维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1413741B (zh) 一种砂岩型铀矿资源量计算方法和装置
CN109471161B (zh) 地质构造属性剖面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US10677947B1 (en) Horizontal fracture prediction method, device and equipment
CN109100803B (zh) 微断裂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4596431A (zh) 信息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425593A1 (en) Highly parallelizable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intersections of shapes
CN107703542B (zh) 一种逆断层地区的地震层位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181665B (zh) 裂缝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828680B (zh) 地层电阻率和极化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646288B (zh) 近地表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15659900B (zh) 用于呈现集成电路版图的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13267815B (zh) 重复断棱数据的滤除方法及装置
CN111582536B (zh) 基于特征学习的隐伏断层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7589444B (zh) 地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8131336A (zh) 一种油气储层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625946A (zh) 地层分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274361A (zh) 一种物料表面积测量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CN117874559A (zh) 一种岩相分类数量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33866A (zh) 一种地震层位的可视化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