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49654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49654B
CN109449654B CN201811362942.9A CN201811362942A CN109449654B CN 109449654 B CN109449654 B CN 109449654B CN 201811362942 A CN201811362942 A CN 201811362942A CN 109449654 B CN109449654 B CN 1094496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lectrical connector
limiting
substrat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29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49654A (zh
Inventor
巴金
张丽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29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496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4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4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49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49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板,导电板具有一基板,基板具有一限位槽以及一止挡部,且止挡部后侧面形成限位槽的前侧内壁,自基板向前延伸一舌板,导电板其配置的电路设有至少一对接部位于舌板的板面上,一遮蔽件,遮蔽件具有一主体部,遮蔽基板的板面,主体部具有的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延伸进入限位槽内,第二限位部设于止挡部前方,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共同限制导电板与遮蔽件的相对位置,一绝缘本体,固定基板和主体部,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将遮蔽件限位于导电板上。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提高生产合格率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电路板,组装于电路板上的一遮蔽件以及包覆电路板和遮蔽件的一绝缘本体。电路板上下两个板面上具有排成两排的金手指。遮蔽件具有一板状部,遮蔽电路板的板面,自板状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延伸一弹性臂,两个弹性臂夹持电路板,用以在左右方向上限位遮蔽件与电路板的相对位移。遮蔽件组装于电路板后,两者被移动到模具内进行塑胶注塑成型步骤,从而形成绝缘本体包覆固定遮蔽件和电路板,金手指显露于绝缘本体外,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
但是,通过两个弹性臂夹持电路板,从而限制了遮蔽件与电路板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但是遮蔽件与电路板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没有进行限位,从而导致了遮蔽件组装于电路板时,两者的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容易偏移过大,超出了允许的组装公差,再者,将前后方向上相对位置不稳定的遮蔽件与电路板进行注塑成型,流体塑胶的巨大冲击力会使得的遮蔽件与导电板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不合格的产品,不利于节约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导电板上设置限位槽和止挡部,与遮蔽件上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互配合,共同限制导电板与遮蔽件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生产合格率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导电板,所述导电板具有一基板,所述基板具有一限位槽以及一止挡部,且所述止挡部后侧面形成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自所述基板向前延伸一舌板,所述导电板其配置的电路设有至少一对接部位于所述舌板的板面上;一遮蔽件,所述遮蔽件具有一主体部,遮蔽所述基板的板面,所述主体部具有的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进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止挡部前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共同限制所述导电板与所述遮蔽件的相对位置;一绝缘本体,固定所述基板和所述主体部。
进一步,所述止挡部相对于所述舌板的侧面侧向凸伸设置。
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于所述基板的板面上形成开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弹性悬臂状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
进一步,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部到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到所述限位槽的后侧内壁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板体,位于所述导电板的板面上方,自所述第一板体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第二板体,每一所述第二板体朝内弯折延伸一第三板体,两个所述第三板体于所述导电板的板面下方相互扣合。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导电板的板面。
进一步,所述舌板具有至少二对接部,其中一所述对接部用以接地,用以接地的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一接地引线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基板,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弹性片,所述弹性片抵接所述接地引线。
进一步,所述接地引线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且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沟槽,所述弹性片显露于所述沟槽中。
进一步,所述遮蔽件进一步具有一抵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且设于所述舌板的侧面,所述抵接臂前端具有一弯折段,部分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舌板的前方。
进一步,进一步具有一绝缘部,所述绝缘部设于所述舌板的前端,用以将所述弯折段固定于所述舌板。
进一步,所述舌板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缺口,自所述舌板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所述弯折段具有一后延部,收容于所述缺口内,所述绝缘部具有至少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缺口卡扣配合且埋设固定所述后延部。
进一步,所述绝缘部具有一横梁,多个所述固定部自所述横梁凸伸,所述横梁贴合所述导电板的前表面。
进一步,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接脚,所述接脚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所述导电板具有一接地片,所述接脚与所述接地片电性导通。
进一步,所述基板两侧均分别设有一限位槽,所述主体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收容于相应侧的所述限位槽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另一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导电板,所述导电板其配置的电路设有至少一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导电板的板面上,用以提供外部装置对接,所述导电板的侧面具有一止挡部,且于所述止挡部的后方,由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导电板的侧面共同围成一限位槽;遮蔽所述对接部后方的所述导电板的板面,所述主体部具有的一第一限位部,延伸进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部前侧具有一抵接面,位于所述止挡部后方;一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对接部后方,所述绝缘本体固定所述导电板和所述主体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限位部收容于限位槽中,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将遮蔽件限位于导电板上,故遮蔽件与导电板在固定于绝缘本体之前,能够得到很好的前后限位效果,且在注塑过程中,避免被流动的塑胶冲击而使得遮蔽件与导电板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离过大,减小了遮蔽件与导电板之间的安装误差,使得遮蔽件与导电板的位置偏移在允许的安装公差内,从而提高了电连接器的生产合格率,有利于降低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自上而下观察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中的导电板与遮蔽件自上而下观察的立体组装图;
图3为图2的遮蔽件与导电板组合后的仰视图;
图4为图1绝缘本体与导电板、遮蔽件的自上而下立体组装图;
图5为图4的绝缘本体与导电板、遮蔽件、导电板组装后的仰视图;
图6为图5中沿着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导电板 1 尾部 10 接地片 101
基板 11 止挡部 110 限位槽 111
前侧内壁 111a 后侧内壁 111b 绝缘区域 Z
舌板 12 对接部 120 第一缺口 121
第一凹部 122 第二缺口 123 第二凹部 124
接地对接部 G 高速对接部 S 电源对接部 P
预留对接部 V 低速对接部 D 接地引线 g
遮蔽件 2 主体部 2A 第一板体 21
第一凹腔 210 第一弹性片 211 第一抵接部 212
第一凹陷部 213 第二板体 22 第二限位部 220
第三板体 23 第二凹腔 230 第二弹性片 231
第二抵接部 232 第二凹陷部 233 延伸部 24
第一段 241 第二段 242 第一限位部 25
接脚 26 抵接臂 2B 平板部 27
卡接部 28 弯折段 29 后延部 291
料带 M
绝缘本体 3 基部 30 台阶部 31
第一凸块 311 第一沟槽 312 第二凸块 313
第二沟槽 314
绝缘部 4 横梁 40 第一固定部 41
第一卡扣部 410 第二固定部 42 第二卡扣部 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此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00,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为USB TYPE-C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电性连接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以下同)。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导电板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板1为印刷电路板,所述导电板1的上下两个板面上设有两排对接部120,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进一步具有一遮蔽件2,组装于所述导电板1上,且遮蔽所述导电板1的板面。进一步具有一绝缘本体3和一绝缘部4,所述绝缘本体3包覆固定所述遮蔽件2和所述导电板1,设有多个所述对接部120的导电板1的板面显露于所述绝缘本体3前方,所述绝缘部4设于所述导电板1的前端。再进一步具有一外壳5,所述外壳5包覆所述绝缘本体3且与环绕所述导电板1形成一对接腔51,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导电板1具有一尾部10,所述尾部10位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后方,自所述尾部10向前延伸一基板11,所述基板11被所述绝缘本体3包覆,自所述基板11向前延伸一舌板12,用以对接所述对接连接器,所述舌板1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3前方,两排所述对接部120分别设于所述舌板12的上下板面上。
请参阅图1,图3和图5,所述舌板12上下两排所述对接部120呈180°对称设置。上排所述对接部120为十二个,自左向右分别为一接地对接部G、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高速对接部S,一电源对接部P,一预留对接部V,传输USB2.0信号的一对低速对接部D,一预留对接部V,一电源对接部P,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高速对接部S,一接地对接部G。其中,所述电源对接部P前边缘和所述接地对接部G的前边缘相对于所述高速对接部S的前边缘、所述低速对接部D的前边缘以及所述预留对接部V的前边缘更加靠近所述舌板12前表面,使得所述电源对接部P与所述接地对接部G先于其他所述对接部120接触所述对接连接器。每一所述接地对接部G向后延伸一接地引线g,且所述接地引线g向后延伸至所述基板11的板面上,被所述绝缘本体3包覆。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自所述舌板12的前表面向后凹设一第一缺口121,所述第一缺口121经过所述舌板12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且所述第一缺口121的后壁与所述低速对接部D的前边缘齐平,所述第一缺口121的两侧壁分别各自凹设形成一第一凹部122。自所述舌板12的前表面还向后凹设两个第二缺口123,两个所述第二缺口123位于所述第一缺口121的左右两侧且关于所述舌板12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每一所述第二缺口123的后壁与所述高速对接部S的前边缘齐平,每一所述第二缺口123相对靠近所述第一缺口121的侧壁凹设形成一第二凹部124。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基板11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止挡部110,所述止挡部110相对于所述舌板12的侧面凸出设置,自所述基板11的板面凹设两个限位槽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111在所述基板11的上下板面和所述基板11的侧面上均形成开口,在其他实施例,所述限位槽111只在所述基板11的上下板面上形成开口,在所述基板11的侧面上不形成开口,从而形成一四面封闭的孔,又或者,所述限位槽111只在所述基板11的上板面形成开口。其中,所述止挡部110的后侧面形成所述限位槽111的一前侧内壁111a,所述限位槽111还具有一后侧内壁111b与所述前侧内壁111a在前后方向上面对面设置,所述前侧内壁111a与所述后侧内壁111b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T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基板11内埋设有多个导电引线(未图示,以下同),多个导电引线包括用以传输电源的电源引线(未图示,以下同),传输高速信号的高速引线(未图示,以下同)和传输低速信号的低速引线(未图示,以下同),以及预留引线(未图示,以下同)。所述电源引线电性连接所述电源对接部P,所述高速引线电性连接所述高速对接部S,所述低速引线电性连接所述低速对接部D,所述预留引线电性连接所述预留对接部V。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基板11的上下两个板面上分别还具有一绝缘区域Z,每一所述绝缘区域Z位于同一排的两个所述接地引线g之间,所述绝缘区域Z上不设置任何导电元件。
所述尾部10的上板面具有两个接地片101,每一所述接地片101位于所述限位槽111后方。
请参阅图1,图2和图6,所述遮蔽件2由一金属板材折弯形成。所述遮蔽件2具有一主体部2A,所述主体部2A具有一第一板体21,设于所述基板11的上方,所述第一板体21具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两个第一凹腔210。自所述第一板体2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二板体22,每一所述第一凹腔210位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与所述第二板体22的连接处。所述第一板体21还具有两个第一弹性片211,每一所述第一弹性片211自每一所述第一凹腔210的后侧内壁111b朝向所述基板11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弹性片211与所述基板11上板面的所述接地引线g抵接。自所述第一板体21向下凸伸呈矩阵排列的四个第一抵接部212,用以抵接所述基板11上板面的所述绝缘区域Z,每一所述第一抵接部212在所述第一板体21上表面形成一第一凹陷部21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自所述主体部2A的所述第一板体21向后延伸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对称设置的两个延伸部24,一个所述延伸部24设于所述第一板体21后端的一侧,另一个所述延伸部24设于所述第一板体21后端的另一侧。所述延伸部24具有一第一段241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1,自所述第一段241向外凸伸形成一第二段242,所述第二段242向外延伸至所述限位槽111的上方。自每一所述第二段242的前端向下延伸一第一限位部25,所述第一限位部25为弹性悬臂状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25的自由末端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11内,朝向所述止挡部110延伸且具有一抵接面(未图示)抵接所述前侧内壁111a,自所述第二段242的后端向后延伸一接脚26,所述接脚26同样也为弹性悬臂状设置,所述接脚26的自由末端与所述接地片101电性抵接。两侧的所述接脚26共同连接一料带M。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第二板体22设于所述基板11的侧面,所述第二板体22的后壁形成一第二限位部220,所述第二限位部220向后抵接所述止挡部110,所述第二限位部220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5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T2,其小于距离T1。
请参阅图1,图3和图6,自每一所述第二板体22的下端向内弯折延伸一第三板体23,所述第三板体23位于所述基板11的下方,两侧的所述第三板体23朝向彼此延伸且于每一所述第三板体23的末端设有卡扣部(未标示,以下同),两个所述第三板体23的所述卡扣部在所述基板11的下方相互扣合固定在一起。每一所述第三板体23具有一第二凹腔230,所述第二凹腔230设于所述第二板体22与所述第三板体23的连接处,所述第三板体23还具有一第二弹性片231,所述第二弹性片231自所述第二凹腔230的后侧内壁111b朝向所述基板11延伸,所述第二弹性片231抵接位于所述基板11下板面上的所述接地引线g。自每一所述第三板体23朝向所述基板11凸伸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部232,所述第二抵接部232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12上下一一对应设置,用以抵接下方的所述绝缘区域Z。每一所述第二抵接部232于所述第三板体23的下表面形成一第二凹陷部23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遮蔽件2还具有两个抵接臂2B,分别设于所述舌板12的两个侧面,每一所述抵接臂2B具有一平板部27,所述平板部27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板体22且沿着所述舌板12的侧面向前延伸。自所述平板部27朝外弯折延伸一卡接部28,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接地部件电性连接,自所述卡接部28向前且朝内延伸形成一弯折段29,部分所述弯折段29设于所述舌板12的前方,部分所述弯折段29收容于所述第二缺口123中形成一后延部291,所述第二缺口123的侧壁对所述后延部291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止挡的作用,从而防止所述抵接臂2B向外位移,有利于在注塑固定前将所述抵接臂2B限位于所述舌板12侧面上,保证了所述卡接部28与所述舌板12的相对位置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所述卡接部28可以正确地电性连接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接地部件。
请参阅图2和图3,通过移动所述料带M,将所述遮蔽件2组装至所述导电板1上,所述第一抵接部212向下抵接所述基板11上板面的所述绝缘区域Z,从而所述基板11对所述第一板体21起支撑的作用,使得所述第一弹性片211能稳定地抵接所述基板11上板面的所述接地引线g,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所述第二抵接部232向上抵接所述基板11下板面的所述绝缘区域Z,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限位了所述第三板体23的位置,使得两个所述第三板体23的所述卡扣部之间的稳定扣合,同时也使得所述第二弹性片231能稳定地抵接所述基板11下板面的所述接地引线g,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且由于所述绝缘区域Z上不设置任何的导电元件,避免了所述第一抵接部212与所述第二抵接部232与导电元件电性接触而造成的短路风险。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第一限位部25向后抵接所述止挡部110的前侧面,所述第二限位部220抵接所述止挡部110的后侧面,所述第一限位部25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20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25向前抵接所述止挡部110,所述第二限位部220向后抵接所述止挡部110,从而保证了所述主体部2A在所述导电板1上的前后限位,在进行下一道工序之前保证所述主体部2A与所述导电板1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允许公差范围内。所述第一限位部25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20之间的间距T2小于所述前侧内壁111a到所述后侧内壁111b之间的间距T1,在所述绝缘本体3包覆所述导电板1所述遮蔽件2之前,所述导电板1被限位在所述第一限位部25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20之间,所述导电板1与所述遮蔽件2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减小,更加有利于两者这间的限位效果。
两个所述第二板体22设于所述基板11的两侧,两个所述抵接臂2B设于所述舌板12的两侧,从而限制了所述导电板1与所述遮蔽件2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请参阅图4和图5,将组装完成后的所述遮蔽件2与所述导电板1一起移位到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从而形成所述绝缘本体3包覆所述主体部2A和所述基板11,使得所述接地引线g、即所述止挡部110与所述限位槽111均被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内,。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绝缘本体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其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一基部30,所述基部30大致呈椭圆形设置,自所述基部30向前延伸一台阶部31,所述台阶部3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均小于所述基部30的。所述尾部10位于所述基部30的后方,所述舌板12位于所述台阶部31的前方。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组装于所述基板11的所述主体部2A被所述绝缘本体3埋设固定,所述第一板体21前端显露于所述台阶部3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板体21的后端埋设于所述基部30内,流动的塑胶分别进入两个所述第一凹腔210内,从而在所述台阶部31上形成两个第一凸块311,以及流动的塑胶会进入所述第一凹陷部213内,从而增加所述第一板体21与塑胶的结合面积,有利于所述第一板体2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3。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模具顶针穿过所述第一凹腔210压接所述第一弹性片211,避免第一弹性片211被流动的塑胶冲击而偏离正确的位置,有利于所述第一弹性片211与相应的所述接地引线g接触良好。注塑完成后,由于塑胶让位于模具顶针,在所述第一凸块311上表面形成凹陷设置的一第一沟槽312,所述第一弹性片211显露于所述第一沟槽312内,从而便于观察所述第一弹性片211是否很好地抵接在相应的所述接地引线g上。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每一所述第三板体23的前端显露于所述台阶部31的下表面,每一所述第三板体23的后端埋设固定于所述基部30内。流动的塑胶分别进入两个所述第三板体23的所述第二凹腔230内,从而在所述台阶部31上形成两个第二凸块313,以及流动的塑胶进入所述第二凹陷部233内,从而增加所述第三板体23与塑胶的结合面积,有利于所述第三板体23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3。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模具顶针穿过所述第二凹腔230压接所述第二弹性片231,避免第二弹性片231被流动的塑胶冲击而偏离正确的位置,有利于所述第二弹性片231与相应的所述接地引线g接触良好。注塑完成后,由于塑胶让位于模具顶针,在所述第二凸块313下表面形成凹陷设置的一第二沟槽314,所述第二弹性片231显露于所述第二沟槽314内,从而便于观察所述第二弹性片231是否很好地抵接在相应的所述接地引线g上。
所述第一限位部25被流进所述限位槽111的塑胶包裹,所述第二板体22被形成所述台阶部31的塑胶包裹,形成所述绝缘本体3的流动塑胶对所述遮蔽件2施加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所述第一限位部25向前抵接所述止挡部110,所述第二限位部220向后抵接所述止挡部110,从而在前后方向上限制所述遮蔽件2与所述导电板1的相对位置,使得两者之间的位置偏移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从而提高产品生产的合格率,降低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有利于节约成本。
所述绝缘本体3与所述遮蔽件2和所述导电板1注塑完成后,将连接于所述接脚26的所述料带M移除,所述接脚26向后延伸出所述基部30,与所述接地片101电性抵接。所述抵接臂2B向前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3。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所述导电板1前端还注塑形成所述绝缘部4。所述绝缘部4具有一横梁40,其在左右方向上纵长设置,贴合于所述舌板12的前表面。自所述横梁40向后延伸一第一固定部41和两个第二固定部42,所述第一固定部41经过所述绝缘部4沿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所述第一固定部41由流动的塑胶进入所述第一缺口121和所述第一凹部122形成,所述第一固定部41具有一第一卡扣部410,与所述第一凹部122相互扣合,从而使得所述绝缘部4与所述导电板1的固定效果稳定。两个所述第二固定部4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1的左右两侧,且沿着所述绝缘部4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42由流动的塑胶进入所述第二缺口123和所述第二凹部124形成, 所述第二固定部42具有一第二卡扣部420,与所述第二凹部124相互扣合,从而使得所述绝缘部4与所述导电板1的固定效果稳定。所述第二固定部42埋设包覆收容于所述第二缺口123内的所述后延部291,所述横梁40埋设固定所述弯折段29除了所述后延部291外的其他部分,使得整个弯折段29均被所述绝缘部4埋设固定,进一步使得所述抵接臂2B的前端固定于所述绝缘部4,有利于所述卡接部28在所述舌板12的侧面上处于稳定的位置,正确地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接地部件对接,同时,也使得所述卡接部28可以经受多次所述对接连接器的插拔而不会移位,有利于延长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100设计要符合TYPE-C规范,所述低速对接部D与所述高速对接部S,预留对接部V均与所述绝缘部4前边缘的距离要符合TYPE-C规范,所述第一缺口121的后壁与所述低速对接部D前边缘齐平,所述第二缺口123与所述高速对接部S前边缘齐平,使得所述低速对接部D和所述高速对接部S到所述绝缘部4前边缘的距离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所述第一固定部4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长度得到保证,从而增加所述第一固定部4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强度,进一步使得所述所述绝缘部4与所述导电板1的结合更加稳定。
综上,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形成绝缘本体3的流动塑胶对遮蔽件2施加力的作用,但是由于第一限位部25向前抵接止挡部110,第二限位部220向后抵接止挡部110,从而在前后方向上限制遮蔽件2与导电板1的相对位置,使得两者之间的位置偏移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从而提高产品生产的合格率,降低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有利于节约成本。
2、部分弯折段29收容于第二缺口123中形成一后延部291,第二缺口123的侧壁对后延部291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止挡的作用,从而防止抵接臂2B向外位移,有利于在注塑固定前将抵接臂2B限位于舌板12侧面上,保证了卡接部28与舌板12的相对位置在允许的公差范围内,从而保证了卡接部28可以正确地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接地部件。
3、第一抵接部212向下抵接上方的绝缘区域Z,从而基板11对第一板体21起支撑的作用,使得第一弹性片211能稳定地抵接基板11上板面的接地引线g,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第二抵接部232向上抵接下方的绝缘区域Z,在上下方向上限位了第三板体23的位置,使得两个第三板体23的卡扣部之间的稳定扣合,同时也使得第二弹性片231能稳定地抵接基板11下板面的接地引线g,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且由于绝缘区域Z上不设置任何的导电元件,避免了第一抵接部212与第二抵接部232与导电元件电性接触而造成的短路风险。。
4、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模具顶针分别穿过第一凹腔210、第二凹腔230,各自压接第一弹性片211和第二弹性片231,避免第一弹性片211和第二弹性片231被流动的塑胶冲击而偏离正确的位置,有利于第一弹性片211和第二弹性片231分别与相应的接地引线g接触良好。注塑完成后,由于塑胶让位于模具顶针,在第一凸块311上表面形成凹陷设置的一第一沟槽312,在第二凸块313下表面形成凹陷设置的一第二沟槽314,第一弹性片211显露于第一沟槽312内,从而便于观察第一弹性片211是否很好地抵接在相应的接地引线g上,第二弹性片231显露于第二沟槽314内,从而便于观察第二弹性片231是否很好地抵接在相应的接地引线g上。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电板,所述导电板为印刷电路板,所述导电板具有一基板,所述基板具有一限位槽以及一止挡部,且所述止挡部后侧面形成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自所述基板向前延伸一舌板,所述导电板其配置的电路设有至少一对接部位于所述舌板的板面上;
一遮蔽件,所述遮蔽件具有一主体部,遮蔽所述基板的板面,所述主体部具有的一第一限位部和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延伸进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止挡部前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共同限制所述导电板与所述遮蔽件的相对位置;
一绝缘本体,注塑成型于所述基板和所述主体部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相对于所述舌板的侧面侧向凸伸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于所述基板的板面上形成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弹性悬臂状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到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限位槽的前侧内壁到所述限位槽的后侧内壁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板体,位于所述导电板的板面上方,自所述第一板体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一第二板体,每一所述第二板体朝内弯折延伸一第三板体,两个所述第三板体于所述导电板的板面下方相互扣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导电板的板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具有至少二对接部,其中一所述对接部用以接地,用以接地的所述对接部向后延伸一接地引线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基板,所述主体部具有一弹性片,所述弹性片抵接所述接地引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引线被所述绝缘本体包覆,且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沟槽,所述弹性片显露于所述沟槽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件进一步具有一抵接臂,自所述主体部向前延伸且设于所述舌板的侧面,所述抵接臂前端具有一弯折段,部分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舌板的前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一绝缘部,所述绝缘部设于所述舌板的前端,用以将所述弯折段固定于所述舌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进一步具有至少一缺口,自所述舌板的前端向后凹设形成,所述弯折段具有一后延部,收容于所述缺口内,所述绝缘部具有至少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缺口卡扣配合且埋设固定所述后延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具有一横梁,所述固定部自所述横梁凸伸,所述横梁贴合所述导电板的前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接脚,所述接脚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所述导电板具有一接地片,所述接脚与所述接地片电性导通。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两侧均分别设有一限位槽,所述主体部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每一所述第一限位部收容于相应侧的所述限位槽内。
CN201811362942.9A 2018-11-16 2018-11-16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94496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2942.9A CN109449654B (zh) 2018-11-16 2018-11-16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2942.9A CN109449654B (zh) 2018-11-16 2018-11-16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49654A CN109449654A (zh) 2019-03-08
CN109449654B true CN109449654B (zh) 2020-09-29

Family

ID=65552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2942.9A Active CN109449654B (zh) 2018-11-16 2018-11-16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496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4874B (zh) * 2019-12-27 2022-02-1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14792898A (zh) * 2021-01-25 2022-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3369B1 (en) * 2010-02-24 2011-02-08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Receptacle connector
CN204577744U (zh) * 2014-11-24 2015-08-19 永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5375203A (zh) * 2015-11-30 2016-03-02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6953195A (zh) * 2016-01-07 2017-07-14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
CN206480800U (zh) * 2016-12-14 2017-09-08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7303476U (zh) * 2017-08-31 2018-05-01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的type-c插座电子连接器
CN207368346U (zh) * 2017-10-26 2018-05-15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3369B1 (en) * 2010-02-24 2011-02-08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Receptacle connector
CN204577744U (zh) * 2014-11-24 2015-08-19 永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5375203A (zh) * 2015-11-30 2016-03-02 昆山全方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CN106953195A (zh) * 2016-01-07 2017-07-14 岱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
CN206480800U (zh) * 2016-12-14 2017-09-08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7303476U (zh) * 2017-08-31 2018-05-01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的type-c插座电子连接器
CN207368346U (zh) * 2017-10-26 2018-05-15 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49654A (zh) 2019-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0802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US11515670B2 (en) Connector
CN209804985U (zh) 具有插接定位结构的插头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295242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49654B (zh) 电连接器
CN110994247B (zh) 电连接器
CN110854572A (zh) 连接器
US20230396012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air
CN109301570B (zh) 电连接器
CN111244701B (zh) 电连接器
CN109149276B (zh) 电连接器
CN108376860B (zh) 电连接器
CN109301544B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922U (zh) 电连接器
CN211126329U (zh) 电连接器
CN115224540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插座联接器
CN109713480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7994404B (zh) 电连接器
CN108832413B (zh) 电连接器
CN109256643B (zh) 高速连接器模组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211981053U (zh) 电连接器
CN21137706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