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2230A -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2230A
CN109392230A CN201810889067.3A CN201810889067A CN109392230A CN 109392230 A CN109392230 A CN 109392230A CN 201810889067 A CN201810889067 A CN 201810889067A CN 109392230 A CN109392230 A CN 109392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source
brightness
control unit
electrical qua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890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井胜之
滝北久也
上田大辅
藤本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527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86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527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861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92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22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目的是降低光源持续亮灭的可能性。光电变换部(2)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控制部(3)在强制点亮模式下,与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光源(7)持续点亮。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的情况下,在使灭掉的光源(7)点亮后,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控制部(3)当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则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Description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更详细地讲,涉及对光源的点亮及灭掉进行控制的点亮装置、具备该点亮装置的照明器具及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例,例示了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第2013-201010号(以下称作“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具备具有多个LED元件的发光模组(光源)、向发光模组供电的电源部、和检测照明装置的周围的明亮度的照度传感器(光电变换部)。电源部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根据照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与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发光模组的点亮及灭掉。控制部根据LED元件是灭掉还是点亮来变更阈值。如果照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低于灭掉后的阈值,则控制部使发光模组点亮。如果照度传感器的检测值高于点亮后的阈值,则控制部使发光模组灭掉。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照明装置中,根据周围环境等,发光模组有时会持续亮灭。即,在照明装置上附着了雪等情况下,存在来自点亮了的发光模组的光的一部分漫反射而被照度传感器受光的情况。由此,即使在周围较暗的情况下,也有照度传感器的检测值高于点亮后的阈值而发光模组灭掉的情况。进而,如果发光模组灭掉则照度传感器的受光量减少,所以有照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低于灭掉后的阈值而发光模组点亮的情况。这样,有发光模组持续亮灭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降低光源持续亮灭的可能性的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程序。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具备控制部和光电变换部。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从电源向光源供给的电力,来控制上述光源的明亮度。上述光电变换部接收来自外部的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上述光电变换部将具有上述电气量的检测信号向上述控制部输出。上述控制部切换通常模式、强制点亮模式和判定模式而动作。上述控制部,在通常模式下,当上述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点亮,当上述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灭掉。上述灭掉阈值是上述点亮阈值以上的值。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强制点亮模式下,与上述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上述光源持续点亮。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电气量低于上述点亮阈值的情况下,使灭掉的上述光源点亮后,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上述电气量高于上述灭掉阈值的情况下,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判定模式。上述控制部,当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判定模式,则进行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则从上述判定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具备控制部和光电变换部。上述控制部通过控制从电源向光源供给的电力,来控制上述光源的明亮度。上述光电变换部接收来自外部的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上述光电变换部将具有上述电气量的检测信号向上述控制部输出。上述控制部切换通常模式和强制点亮模式而动作。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当上述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点亮,当上述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灭掉。上述灭掉阈值是上述点亮阈值以上的值。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强制点亮模式下,与上述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上述光源持续点亮。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电气量低于上述点亮阈值的情况下,在使灭掉的上述光源点亮后,进行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则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在不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使上述光源成为点亮的状态。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具备点亮装置和收容上述点亮装置的器具主体。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记录介质记录有程序,该程序使计算机作为上述控制部发挥功能。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能够降低光源持续亮灭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框图。
图2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同上的照明器具的点亮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再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再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点亮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再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再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再其他动作例的时序图。
标号说明
1 点亮装置
2 光电变换部
3 控制部
7 光源
8 器具主体
10 照明器具
20 外部电源(电源)
31 处理器
32 存储器
33 通信部
Sig2 检测信号
T1,T11 时间(规定的时间)
TE1 灭掉阈值
TL1 点亮阈值
V1 电压(电气量)
V1 [T11]第一电压(第一电气量)
V1 [T12]第二电压(第二电气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1的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程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下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0如图1所示,具备点亮装置1和器具主体8(参照图2)。照明器具10还具备光源7。点亮装置1具备光电变换部2、控制部3、滤波器电路(filtercircuit)4、整流电路5和电源部6。照明器具10是所谓的警报灯,例如被安装到立设于地面上的支柱50(电力柱或钢管柱(pole):参照图2)。但是,照明器具10并不限定于防犯灯,也可以是防犯灯以外的照明器具,例如路灯或街灯等。此外,照明器具10也可以被安装到建筑物的外壁等上。
照明器具10构成为,利用光电变换部2检测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当周围较亮时使光源7灭掉,当周围较暗时使光源7点亮。
滤波器电路4从由外部电源20(电源:例如工业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力中将噪声(noise)等不需要的频率成分除去。
整流电路5将对于经由滤波器电路4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全波整流而生成的直流电压向电源部6输出。整流电路5例如由二极管电桥(diodebridge)构成。另外,整流电路5也可以是将交流电压进行半波整流的电路。
电源部6将从外部电源20经由滤波器电路4及整流电路5供给的电力按照控制部3的指示而向光源7供给。电源部6例如具有降压斩波电路(step-down chopper circuit)和电源控制电路。另外,电源部6可以代替降压斩波电路而具有升降压斩波电路,也可以除了降压斩波电路以外还具有升压斩波电路。
电源部6的降压斩波电路将从整流电路5输入的直流电压降压为光源7的额定电压以下的直流电压,向光源7输出。通过由降压斩波电路向光源7施加直流电压,光源7点亮。电源控制电路按照从控制部3输入的调光信号Sig1所表示的指示,对降压斩波电路具有的半导体开关元件(semiconductor switching element)进行开关控制,由此使从降压斩波电路向光源7流动的电流定电流化。另外,电源部6也可以代替降压斩波电路那样的开关调节器(switching regulator),而通过串联调节器(series regulator)使从降压斩波电路向光源7流动的电流定电流化或定电压化。
光源7具有多个(8个。在图1中仅图示了3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70的串联电路。但是,构成光源7的LED元件7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8个,也可以是1~7个或9个以上。此外,多个LED元件70也可以并联或串并联连接。此外,光源7也可以代替LED元件70而具有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或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或者荧光灯(fluorescent lamp)等放电灯。
光电变换部2例如具有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21和电阻22。光电二极管21将来自照明器具10的外部的光受光,对光进行检测。光电二极管21的阴极(cathode)电连接于电源部6。光电二极管21被电源部6施加电压。电阻22的一端电连接于光电二极管21的阳极(anode),电阻22的另一端接地。在光电二极管21与电阻22之间,电连接着控制部3的输入端子301。
光电二极管21其受光量越大则使越大的直流电流流到电阻22。由此,受光量越大,作为电阻22的两端电压的直流电压(电压V1:参照图4)越大。即,光电变换部2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压V1(电气量),将具有电压V1的检测信号Sig2向控制部3输出。换言之,从光电变换部2向控制部3输出的检测信号Sig2的电压是V1。另外,光电变换部2也可以代替光电二极管21而具有例如光电晶体管(phototransistor)或光敏电阻器(photoregistor)。
控制部3由计算机(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3包括处理器(processor)31、存储器(memory)32、通信部33和A/D变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34。此外,控制部3还包括输入端子301、电源端子302和输出端子303。在控制部3上,经由电源端子302,被从电源部6施加电压。输出端子303电连接于电源部6的电源控制电路。
处理器31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在存储器32中存储有程序。通过由处理器31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程序,实现作为控制部3的功能。此外,在存储器32中,存储有后述的点亮阈值TL1、灭掉阈值TE1及时间T1~T8。通信部33受理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输入。A/D变换器34将从输入端子301输入的检测信号Sig2具有的电压V1变换为数字(digital)量。
控制部3控制从外部电源20向光源7供给的电力,从而控制光源7的明亮度。更详细地讲,控制部3将指示应流过光源7的目标电流值的调光信号Sig1向电源部6的电源控制电路输入。电源控制电路基于调光信号Sig1,对降压斩波电路进行PWM(Pulse WidthModulation)控制,由此使流过光源7的电流成为目标电流值。由此,光源7被调光为与目标电流值对应的规定的明亮度。光源7的明亮度例如由从光源7放射的光穿过的灯罩(globe)81(参照图2)的表面的照度来定义。
控制部3通过这样控制从外部电源20向光源7供给的电力,使光源7点亮,或使光源7灭掉。控制部3也能够在使光源7点亮后,使流过光源7的电流值变化,从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进行调光)。
控制部3,作为动作模式(action mode),具有通常模式、强制点亮模式和判定模式。控制部3切换这3个动作模式而动作。控制部3,当动作模式是通常模式时,基于由光电变换部2检测出的电压V1,使光源7点亮或灭掉。即,当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参照图4)时,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当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参照图4)时,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灭掉阈值TE1是比点亮阈值TL1大的值。控制部3,如果动作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则在时间T7(参照图5)的期间中,与电压V1的大小无关地使光源7持续点亮。控制部3,如果动作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则基于电压V1来判定是否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具有电压V1的检测信号Sig2被连续或间歇地向控制部3输入。控制部3基于最新输入的检测信号Sig2的电压V1,进行使光源7点亮或灭掉的控制等的基于电压V1的控制。
如上述那样,控制部3由计算机构成。处理器31执行的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存储器32中,也可以经由电气通信线路提供,也可以被记录到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存储卡(memorycard)、光盘(optical disk)、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磁盘)等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中而提供。处理器31由包括半导体集成电路(IC)或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1个至多个电子电路构成。多个电子电路既可以被集中到1个芯片(chip)上,也可以被分散设置到多个芯片上。多个芯片既可以被集中到1个装置中,也可以被分散设置到多个装置中。
此外,控制部3也可以由通信部33接收包含程序的信号。例如,通信部33通过与外部设备进行红外线通信,接收包含程序的信号。通信部33接收的信号也可以除了程序以外或代替程序而包括与控制部3的动作有关的参数(parameter:例如,点亮阈值TL1及灭掉阈值TE1)。
通信部33和外部设备的通信方法并不限定于红外线通信,例如既可以是利用电波等的无线通信,也可以是有线通信。此外,通信部33也可以与控制部3分体地设置。例如,在照明器具10被安装于电力柱等支柱50(参照图2)的情况下,如果在地上附近设置有通信部33,则因为是有线通信,所以容易将通信部33与外部设备连接。
接着,参照图2对照明器具10的构造进行说明。
照明器具10除了点亮装置1(参照图1)、光源7和器具主体8以外,还具备臂(arm)82和壳体30。器具主体8包括主体部80和灯罩81。
主体部80由合成树脂形成。主体部80形成为前表面开口的长尺寸的矩形箱状。另外,主体部80也可以以铝(aluminum)或铝合金为材料,通过压铸(die casting)来形成。
灯罩81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例如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形成。灯罩81形成为半圆筒状。灯罩81在较长方向的第一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具有一对铰链(hinge)部810。一对铰链部810钩挂在一对轴上。一对轴形成为半圆筒状,设置在主体部80的较长方向的一端部(图2中的上端部)。即,灯罩81能够在将主体部80的前表面开口堵塞的闭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与将主体部80的前表面开口开放的开位置之间旋转地,被安装于主体部80。灯罩81,在灯罩81的较长方向上的与一对铰链部810侧的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图2中的下端部),被螺紧于主体部80。由此,灯罩81被固定于主体部80,以维持处于闭位置的状态。
器具主体8收容着点亮装置1(参照图1)、收容点亮装置1的壳体30、多个(在图2中是8个)LED元件70、和安装着多个LED元件70的基板71。点亮装置1在被收容在壳体30中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器具主体8内的较长方向的前端(上端)附近。此外,光电二极管21被收容在壳体30的内部,被配置在壳体30的上端附近。在壳体30中的与光电二极管21的受光面210相面对的面,设置有开口部。基板71被配置在器具主体8内的下端附近,被保持于器具主体8。即,光电二极管21和光源7被壳体30分隔,光电二极管21从光源7离开而设置。此外,光电二极管21的受光面210沿着基板71的厚度方向,朝向与基板71侧相反的一侧。这样,光电二极管21配置为,不易将从光源7放射的光受光。从光源7放射的光透过灯罩81,被取出到照明器具10的外部。
臂82具有固定部821。固定部821具有被形成为长尺寸的矩形平板状的固定板8210、和从沿着固定板8210的较长方向的两端缘在固定板8210的厚度方向上竖起的一对(在图2中仅图示1个)侧壁8211。
固定板8210具有由锁眼形孔(由长圆状的孔和在长圆状的孔的较长方向上相连的圆状的孔构成的孔)构成的第一螺钉插通孔8212、由圆孔构成的第二螺钉插通孔、和半圆状的螺钉插通槽。此外,在固定部821的一对侧壁8211,分别设置有矩形的插通孔8215。
臂82的固定部821经由安装金属件9而被固定于支柱50。安装金属件9由钢板等板材形成。安装金属件9具有矩形平板状的安装板90、和从安装板90的沿着较长方向的两端缘在安装板90的厚度方向上竖起的一对侧板91,并被形成为方槽状。在安装板90,设置有3个螺孔。此外,在一对侧板91,分别设置有矩形的安装孔910。
接着,说明照明器具10的施工次序。首先,进行施工作业的作业者将穿通到安装金属件9的各侧板91的安装孔910中的安装带(band)92卷绕到支柱50上,从而将安装金属件9固定到支柱50。接着,作业者从与支柱50侧相反的一侧使臂82的固定部821覆盖于安装金属件9。然后,作业者将3根螺钉93、94、95穿通到固定部821的第一螺钉插通孔8212、第二螺钉插通孔、螺钉插通槽中,进而拧入到安装金属件9的安装板90的3个螺孔中。这样,照明器具10经由安装金属件9被安装到支柱50。但是,作业者也能够不使用安装金属件9,而通过将安装带92穿通到设置在臂82的固定部821上的插通孔8215中、将固定部821直接向支柱50固定,从而将照明器具10安装到支柱50。
接着,参照图3对点亮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接通(turn on)点亮装置1的电源开关(步骤S1),则从外部电源20经由电源部6向控制部3及光电变换部2施加电压。由此,控制部3启动,光电变换部2将具有与受光量对应的电压V1的检测信号Sig2向控制部3输出。首先,控制部3将动作模式设为通常模式(步骤S2)。在将电源开关接通了的时点,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3)。控制部3将由光电变换部2检测出的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步骤S4)。在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的期间,控制部3持续使光源7灭掉。当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则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
在步骤S5之后,控制部3在时间T1(规定的时间)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点亮(步骤S6)。时间T1例如是3秒钟。当经过了时间T1,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7)。在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通常模式向判定模式切换(步骤S8)。在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3继续通常模式。
控制部3,当从通常模式向判定模式切换,则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步骤S9~S18)。在明亮度控制中,控制部3通过交替地进行光源7的灭掉和点亮,将光源7的明亮度交替地切换为灭掉时的明亮度(第二明亮度)和点亮时的明亮度(第一明亮度)。在以下的说明中,时间T2~T6例如是500毫秒。在判定模式中,控制部3在使光源7灭掉时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进行比较,在使光源7点亮时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进行比较。由此,控制部3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在明亮度控制中,控制部3首先使光源7灭掉,在时间T2的期间,持续使光源7灭掉(步骤S9:判定模式下的第1次的灭掉)。
当经过了时间T2,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步骤S10)。此时,由于光源7灭掉,所以光源7的明亮度是灭掉时的明亮度(第二明亮度)。在电压V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即,控制部3,当尽管已使光源7灭掉但电压V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时,判定为电压V1没有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在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在时间T3的期间,持续使光源7点亮(步骤S11:判定模式下的第1次的点亮)。
当经过了时间T3,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12)。此时,由于光源7点亮,所以光源7的明亮度是点亮时的明亮度(第一明亮度)。在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即,控制部3,当尽管已使光源7点亮但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时,判定为电压V1没有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在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在时间T4的期间,持续使光源7灭掉(步骤S13:判定模式下的第2次的灭掉)。
当经过了时间T4,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步骤S14)。在电压V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在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在时间T5的期间,持续使光源7点亮(步骤S15:判定模式下的第2次的点亮)。
当经过了时间T5,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16)。在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在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在时间T6的期间,持续使光源7灭掉(步骤S17:判定模式下的第3次的灭掉)。
当经过了时间T6,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步骤S18)。在电压V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在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强制点亮模式切换(步骤S19)。即,在此情况下,控制部3基于在步骤S10、S12、S14、S16、S18中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及灭掉阈值TE1比较的结果,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从判定模式向强制点亮模式切换。
控制部3在强制点亮模式的开始时使光源7点亮(步骤S20)。在强制点亮模式下,控制部3在时间T7的期间中持续使光源7点亮(步骤S21)。时间T7例如是比日落到日出的期间的时间长的时间。因而,在日落时从判定模式切换到强制点亮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3也能够持续使光源7点亮直到日出。时间T7例如是15小时。当经过了时间T7,则控制部3从强制点亮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
此外,在通常模式下的步骤S7中,在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3继续通常模式,反复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直到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22)。当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则控制部3在时间T8的期间中在保持使光源7点亮的状态下待机(步骤S23)。当经过了时间T8,则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3)。时间T8例如是15秒。
如上述那样,控制部3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具有除了检测光并输出电压V1的光电变换部2以外、不需要对点亮装置1设置传感器的优点。
此外,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有根据点亮装置1的周围的状况而变化的情况。例如,如果雪附着于收容点亮装置1及光源7的器具主体8,则有来自点亮了的光源7的光的一部分漫反射而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的情况。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比雪没有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情况增加的情况。此外,有如下情况:由于虫子或鸟等在光电变换部2之前横穿或为了尝试光源7是否点亮而作业者将光电变换部2用手等覆盖,从而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下降的情况。以下,参照图4~图7说明与点亮装置1的周围的状况相应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图4~图7的横轴表示时刻。在图4~图7的各自中,从上方起依次表示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电压V1、光源7是点亮还是灭掉的状态、以及控制部3的与图3的流程图对应的动作。关于图4~图7所示的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不包含由来自光源7的光带来的明亮度。检测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不是必须的,但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例如能够由设置在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来自光源7的光不入射的位置处的光电二极管等进行检测。图4~图7所示的各步骤(步骤S4等)与在图3中表示的各步骤相同。
图4表示没有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或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随着太阳落下、光电变换部2的受光量下降而下降。在此期间中,控制部3在步骤S4中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如果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则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
控制部3,当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则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7)。电压V1比灭掉阈值TE1小。因而,控制部3继续通常模式,继续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22)。
随着太阳升起、光电变换部2的受光量增加,电压V1增加,最终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22:是)。因而,在经过时间T8后,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3)。
接着,图5表示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到步骤S5为止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与图4的情况相同。
当在步骤S5中光源7点亮,则从光源7放射的光的一部分被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雪漫反射,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因而,当在步骤S5中光源7点亮,则电压V1增加。当光源7点亮,则如图5的动作例那样,有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
在光源7点亮的前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变化,通过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时间T1,电压V1的大小稳定化。控制部3,当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则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7)。由于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所以控制部3从通常模式向判定模式切换(步骤S8)。在判定模式下,控制部3进行明亮度控制。即,控制部3首先使光源7灭掉(步骤S9)。
如上述那样,当光源7点亮时,由于从光源7放射的光的一部分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另一方面,当光源7灭掉时,由于不从光源7放射光,所以电压V1成为与器具主体8的周围的明亮度对应的值。因而,在夜间,当光源7灭掉时,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由此,无论在判定模式的步骤S10、S12、S14、S16、S18的哪个中,控制部3都不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换言之,无论在步骤S10、S12、S14、S16、S18的哪个条件分支下,条件都为“是”(参照图3)。
因而,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强制点亮模式切换(步骤S19)。控制部3使光源7在时间T7的期间中持续点亮(步骤S21)。当经过了时间T7,则控制部3从强制点亮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步骤S2),使光源7灭掉(步骤S3)。
在步骤S2中从强制点亮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后,在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有在步骤S3之后,控制部3的动作模式直接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情况。在图5的动作例中,由于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雪在步骤S3的时点消失了,所以之后控制部3以通常模式动作。
接着,图6表示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在比时间T1短的时间中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于是白天,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因而,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在步骤S4中,控制部3保持使光源7灭掉。如果在某个时点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有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
在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时间T1之前,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状态结束,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及灭掉阈值TE1。控制部3,当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则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7)。由于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所以控制部3从通常模式向判定模式切换(步骤S8)。在判定模式下,控制部3进行明亮度控制。即,控制部3首先使光源7灭掉(步骤S9)。
在步骤S10中,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由于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所以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通常模式切换,使光源7灭掉(步骤S2、S3)。然后,在步骤S4中,由于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所以控制部3使光源7保持为灭掉的状态。
接着,图7表示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以比时间T1长的时间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到步骤S5为止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与图6的情况相同。
当在某个时点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有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
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则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7)。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仍然被遮挡,所以电压V1是点亮阈值TL1以下,即,电压V1是灭掉阈值TE1以下。因而,控制部3继续通常模式,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反复比较,直到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22)。
当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状态在某个时点结束,则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22:是),所以在经过时间T8后,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3)。然后,在步骤S4中,由于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所以控制部3使光源7保持为灭掉的状态。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接着,列举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来实现。
当控制部3的动作模式是判定模式时,在明亮度控制中,控制部3也可以不是将光源7的点亮和灭掉切换,而是在使光源7保持点亮的状态下切换光源7的明亮度。例如,在步骤S9中,控制部3将光源7的明亮度设为与判定模式开始时的光源7的明亮度不同的明亮度即可。在接着的步骤S11中,控制部3将光源7的明亮度设为与步骤S9中的光源7的明亮度不同的明亮度即可。在步骤S13、S15、S17中,控制部3也将光源7的明亮度切换为与该时点的光源7的明亮度不同的明亮度即可。
作为更具体的例子,控制部3也可以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第一明亮度与比第一明亮度暗的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相互不同的第一明亮度及第二明亮度也可以都是光源7点亮时的明亮度。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明亮度是光源7全点亮时的明亮度,第二明亮度是以光源7全点亮时的50%的光输出而点亮时的明亮度。所谓全点亮,是指在光源7的各LED元件70中流过各LED元件70的额定电流而各LED元件70点亮。在第一明亮度是光源7点亮时的明亮度、第二明亮度是光源7灭掉时的明亮度的情况下,与前面叙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
或者,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包括第一明亮度和第二明亮度的3种以上的明亮度之间切换。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至少切换1次就可以。例如,在步骤S10中电压V1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步骤S11~S18省略,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向强制点亮模式切换。
此外,在判定模式中,控制部3用于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处理的内容并不限定于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及点亮阈值TL1比较。控制部3为了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也可以将电压V1与不同于灭掉阈值TE1及点亮阈值TL1的阈值比较。或者,控制部3为了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也可以将电压V1的时间性变化的比例与阈值比较。
此外,控制部3也可以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变化。例如,控制部3也可以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地增加、或单调地减小、或如正弦波的绝对值(半波整流波、全波整流波)或锯齿波那样变化。
此外,控制部3并不限定于由计算机构成。控制部3也可以由多个分立部件的组合构成。
此外,光源7、臂82及壳体30不是照明器具10所必须的结构。此外,滤波器电路4、整流电路5及电源部6不是点亮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
此外,从光电变换部2向控制部3输出的电气量并不限定于电压V1。例如,电气量也可以是光电变换部2的光电二极管21将光受光而产生的电流。
(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总结)
如以上说明,第1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具备控制部3和光电变换部2。控制部3通过控制从电源(外部电源20)向光源7供给的电力,控制光源7的明亮度。光电变换部2将来自外部的光受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电压V1)。光电变换部2向控制部3输出具有电气量的检测信号Sig2。控制部3切换通常模式、强制点亮模式和判定模式而动作。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当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TL1时使光源7点亮,当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TE1时使光源7灭掉。灭掉阈值TE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的值。控制部3,在强制点亮模式下,与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持续使光源7点亮。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在使灭掉的光源7点亮后,在当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间T1)时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控制部3当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则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如果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在雪附着在收容或保持点亮装置1及光源7的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有来自点亮了的光源7的光的一部分因雪而漫反射从而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的情况。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电压V1)追随于从光源7放射的光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间T1)时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控制部3进行明亮度控制,如果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规定的时间可以是任意的长度的时间。规定的时间至少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控制部3使灭掉的光源7点亮之前被决定。
此外,有虫子或鸟等在光电变换部2的前方横穿或为了尝试光源7是否点亮而作业者将光电变换部2用手等覆盖、从而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当光被遮挡,则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不再是与光电变换部2的周围的明亮度对应的值,但当光被遮挡的状态结束,则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再次成为与光电变换部2的周围的明亮度对应的值。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以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点亮。所以,控制部3仅在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由于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第一明亮度与比第一明亮度暗的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切换光源7的明亮度,所以控制部3能够更可靠地判定电气量(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此外,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2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光源7点亮时的第一明亮度和光源7灭掉时的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切换光源7的点亮和灭掉。因而,与控制部3不使光源7灭掉地进行明亮度控制的情况相比,光源7放射的光量的变化较大,所以控制部3能够更可靠地判定电气量(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此外,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2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光源7点亮时的第一明亮度与光源7点亮时的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在明亮度控制的期间,控制部3维持使光源7点亮的状态,所以在明亮度控制的期间光源7也能够将周围照明。
此外,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2~第4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在包括第一明亮度和第二明亮度的多个明亮度之间多次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将光源7的明亮度多次切换,判定电气量(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因而,与控制部3仅将光源7的明亮度切换1次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判定电气量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此外,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3或第4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光源7为第一明亮度时的电气量(电压V1)比灭掉阈值TE1小的情况下,从判定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
在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光源7的明亮度为第一明亮度时的电气量(电压V1)比灭掉阈值TE1小的情况下,电气量的变化没有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不需要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此情况下,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所以能够对应于电气量而使光源7点亮或灭掉。
此外,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3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光源7为第二明亮度时的电气量(电压V1)比点亮阈值TL1大的情况下,从判定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
在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光源7的明亮度为第二明亮度(灭掉时的明亮度)时的电气量(电压V1)比点亮阈值TL1大的情况下,电气量的变化没有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不需要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此情况下,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从判定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所以能够对应于电气量而使光源7点亮或灭掉。
此外,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第7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控制部3包括计算机。计算机具有执行用来使计算机作为控制部3发挥功能的程序的处理器31、存储程序的存储器32、和受理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输入的通信部33。
根据上述结构,作业者能够向通信部33输入信号,来变更与控制部3的动作有关的参数(例如点亮阈值TL1及灭掉阈值TE1)、或变更由处理器31执行的程序。即,能够容易地变更控制部3的动作。
此外,第9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0具备第1~第8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点亮装置1、和收容点亮装置1的器具主体8。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在当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间T1)时电气量(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控制部3进行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第10技术方案的程序使计算机作为第1~第8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控制部3发挥功能。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在当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间T1)时电气量(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判定模式。控制部3进行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判定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关于第2~第8技术方案的结构,不是在点亮装置1中必须的结构,可以适当省略。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8~图13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点亮装置1的控制部3,作为动作模式,具有通常模式和强制点亮模式。控制部3切换这2个动作模式而动作。控制部3,当动作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则在时间T15的期间,与电压V1的大小无关地使光源7持续点亮。
本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在以下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是共通的。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电压V1(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使灭掉的光源7点亮后,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将动作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以下,参照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接通点亮装置1的电源开关(步骤S51),则从外部电源20经由电源部6向控制部3及光电变换部2施加电压。由此,控制部3启动,光电变换部2将具有与受光量对应的电压V1的检测信号Sig2向控制部3输出。首先,控制部3将动作模式设为通常模式(步骤S52)。在将电源开关接通了的时点,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控制部3将由光电变换部2检测出的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步骤S54)。在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的期间,控制部3使光源7持续灭掉。当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则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5)。
在步骤S55中,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即,控制部3使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变化,由此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更详细地讲,在明亮度控制中,控制部3在时间T13的期间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增加。再详细地讲,在明亮度控制中,控制部3以使光源7的调光水平(diming level)与时间成比例的方式,使调光水平从灭掉时的调光水平(0%调光)向规定的调光水平变化。时间T13例如是3秒。规定的调光水平是与光源7的灭掉时相比光源7变亮的调光水平。规定的调光水平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全点亮时的调光水平(100%调光)。即,在经过了时间T13的时点,光源7的明亮度成为全点亮时的明亮度。所谓全点亮,是在光源7的各LED元件70中流过各LED元件70的额定电流而各LED元件70点亮。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增加的期间中,光电变换部2也根据受光量产生电压V1,向控制部3输出具有电压V1的检测信号Sig2。将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设为第一电压V1[T11]。将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设为第二电压V1[T12]。时间T11及时间T12是比时间T13短的时间。时间T12是比时间T11长的时间,第二电压V1[T12]是在第一电压V1[T11]之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时间T11例如是1秒,时间T12例如是2秒。控制部3根据检测信号Sig2取得第一电压V1[T11]及第二电压V1[T12],向存储器32存储。
当经过了时间T13而光源7成为规定的明亮度,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以规定的明亮度持续点亮。规定的明亮度是比光源7的灭掉时亮的明亮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经过时间T13而光源7全点亮,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
当经过了时间T14,则控制部3判定步骤S55中的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即,控制部3利用当进行明亮度控制时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第一电压V1[T11]及第二电压V1[T12],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比零大、比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小的情况下,控制部3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步骤S58)。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是零以下的情况以及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3不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将光源7设为以规定的明亮度(例如,全点亮时的明亮度)点亮的状态。
在强制点亮模式下,控制部3在时间T15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点亮(步骤S59)。时间T15例如是比从日落到日出的期间的时间长的时间。因而,即使是在日落时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情况,控制部3也能够使光源7持续点亮直到日出。时间T15例如是15小时。当经过了时间T15,则控制部3从强制点亮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步骤S52)。
此外,在通常模式下的步骤S57中,在控制部3没有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部3继续通常模式,将电压V1和灭掉阈值TE1反复比较直到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60)。当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则控制部3在时间T16的期间使光源7保持点亮的状态而待机(步骤S61)。当经过了时间T16,则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时间T16例如是15秒。时间T11~T16被存储在存储器32中。
如上述那样,控制部3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有不需要除了检测光并输出电压V1的光电变换部2以外还对点亮装置1设置传感器的优点。
此外,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有根据点亮装置1的周围的状况而变化的情况。例如,如果雪附着在收容点亮装置1及光源7的器具主体8上,则有来自点亮了的光源7的光的一部分漫反射而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的情况。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比在器具主体8上没有附着雪的情况增加的情况。此外,有由于虫子或鸟等在光电变换部2的前方横穿或为了尝试光源7是否点亮而作业者将光电变换部2用手等覆盖、从而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下降的情况。以下,参照图9~图13说明与点亮装置1的周围的状况对应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图9~图13的横轴表示时刻。在图9~图13的各自中,从上起依次表示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电压V1、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以及控制部3的与图8的流程图对应的动作。关于图9~图13所示的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不包含由来自光源7的光带来的明亮度。检测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不是必须的,但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例如能够通过设置在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来自光源7的光不入射的位置处的光电二极管等来检测。在图9~图13中表示的各步骤(步骤S54等)与在图8中表示的各步骤相同。
图9表示没有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或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随着太阳落下、光电变换部2的受光量下降而下降。在此期间,控制部3在步骤S54中将电压V1与点亮阈值TL1比较。当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则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逐渐增加(步骤S55)。即,控制部3使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逐渐增加。当光源7灭掉时,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是零安培。
控制部3将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的第一电压V1[T11]和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的第二电压V1[T12]存储到存储器32中。周围的明亮度在时间T12左右的短时间中大致固定地推移。因而,在图9的动作例中,第一电压V1[T11]等于第二电压V1[T12]。
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3,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当经过了时间T14,则控制部3利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由于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为零,所以控制部3不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继续通常模式。即,控制部3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持续比较,直到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60)。
随着太阳升起、光电变换部2的受光量增加,电压V1增加,最终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步骤S60:是)。因而,在经过时间T16后,控制部3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
接着,图10表示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到在步骤S55中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为止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与图9的情况相同。
在步骤S54中,当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则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在明亮度控制中使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逐渐增加(步骤S55)。从光源7放射的光的一部分由于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雪而漫反射,被光电变换部2受光。因而,在步骤S55中光源7点亮后,追随于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逐渐增加而电压V1增加。
控制部3将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的第一电压V1[T11]与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的第二电压V1[T12]向存储器32存储。在图10的动作例中,由于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增加,所以第二电压V1[T12]比第一电压V1[T11]大。
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3,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由于从光源7全点亮而光源7的明亮度成为固定起经过时间T14,从而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V1的大小稳定化。当经过了时间T14,则控制部3利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在图10的动作例中,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比零大,比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小。因而,控制部3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步骤S58)。
在强制点亮模式下,控制部3使光源7在时间T15的期间持续点亮(步骤S59)。当经过了时间T15,则控制部3从强制点亮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步骤S52),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
在步骤S52中从强制点亮模式切换为通常模式后,也在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在步骤S53之后,也有控制部3的动作模式直接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情况。在图10的动作例中,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的雪在步骤S53的时点消失了,所以之后控制部3以通常模式动作。
当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在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以上,则即使在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控制部3也不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发生了这样的状况的情况下,降低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的增加速度即可。即,使时间T13更大即可。或者,也可以通过使时间T12更小或使时间T11更大,从而使从时间T12减去时间T11后的值更小来进行应对。其中,时间T12为比时间T11大的值。通过将对时间T11、T12或T13进行指定的信号输入到通信部33,从而变更时间T11、T12或T13即可。
接着,图11表示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在比时间T11短的时间中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于是白天,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因而,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在步骤S54中,控制部3使光源7保持灭掉的状态。当在某个时点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5)。
控制部3将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的第一电压V1[T11]和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的第二电压V1[T12]存储到存储器32中。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T12时,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所以电压V1由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决定。照明器具10的周围的明亮度在时间T12左右的短时间中大致固定地推移。因而,在图11的动作例中,第一电压V1[T11]等于第二电压V1[T12]。
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3,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当经过了时间T14,则控制部3利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由于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为零,所以控制部3不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继续通常模式,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60)。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控制部3在经过时间T16后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
接着,图12表示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在比时间T11长且比时间T12短的时间中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于是白天,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因而,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在步骤S54中,控制部3使光源7保持灭掉的状态。当在某个时点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5)。
控制部3将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的第一电压V1[T11]和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的第二电压V1[T12]存储到存储器32中。当经过了时间T11时,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所以第一电压V1[T11]是点亮阈值TL1以下。当经过了时间T12时,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所以第二电压V1[T12]高于灭掉阈值TE1。
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3,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当经过时间T14,则控制部3利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由于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是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以上,所以控制部3不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继续通常模式,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60)。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控制部3在经过时间T16后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
接着,图13表示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在比时间T12长的时间中被遮挡的情况下的点亮装置1的动作例。
由于是白天,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因而,电压V1高于点亮阈值TL1,在步骤S54中,控制部3使光源7保持灭掉的状态。当在某个时点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电压V1成为点亮阈值TL1以下,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步骤S55)。
控制部3将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时的第一电压V1[T11]和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2时的第二电压V1[T12]存储到存储器32中。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1、T12时,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所以电压V1大致固定地推移。因而,在图13的动作例中,第一电压V1[T11]等于第二电压V1[T12]。
如果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时间T13,则控制部3在时间T14的期间使光源7持续全点亮(步骤S56)。当经过时间T14,则控制部3利用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步骤S57)。由于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是零,所以控制部3不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继续通常模式,将电压V1与灭掉阈值TE1比较(步骤S60)。由于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没有被遮挡,所以电压V1高于灭掉阈值TE1,控制部3在经过时间T16后,使光源7灭掉(步骤S53)。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
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变化。进而,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使光源7最终成为以规定的明亮度(例如全点亮时的明亮度)点亮的状态。例如,也可以是,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当从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规定的第一时间时使光源7的明亮度增加,然后将光源7的明亮度保持为固定直到经过规定的第二时间,当经过了第二时间时进一步使光源7的明亮度增加。这样,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通过使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以台阶状单调增加,使光源7的明亮度以台阶状单调增加,使光源7最终成为以规定的明亮度点亮的状态。
控制部3由计算机的数字电路构成,基于时钟信号而动作。因而,在之前叙述的实施方式2的明亮度控制中,在微观上,控制部3也不是使光源7的明亮度与时间成比例地完全线性地增加,而是台阶状地单调增加。在本变形例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以台阶状单调增加与实施方式2的差异是以下这样的。即是以下这样的差异:通过对光源7进行明亮度控制,在本变形例中,看到光源7的人感到光源7的明亮度的变化是非连续的,在实施方式2中,看到光源7的人感到光源7的明亮度的变化是连续的。或者,在本变形例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以台阶状单调增加与实施方式2的差异是,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每使明亮度变化1次的明亮度的变化量更大。
(其他变形例)
接着,列举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以下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来实现。进而,以下的变形例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适当组合来实现。
在步骤S57中,控制部3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处理的内容并不限定于将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与零比较、与将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比较。为了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控制部3也可以将从第二电压V1[T12]减去第一电压V1[T11]后的值与不同于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及零的阈值比较。例如,控制部3也可以代替作为阈值的零而使用比零大的值。
或者,在步骤S57中,控制部3也可以将第一电压V1[T11]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了第一电压V1[T11]时的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参照图9)之间的大小比、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即,控制部3也可以仅使用第一电压V1[T11]来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此外,除此以外,控制部3也可以将第二电压V1[T12]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了第二电压V1[T12]时的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参照图9)之间的大小比、和上述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
此外,在步骤S57中,控制部3也可以除了第一电压V1[T11]和第二电压V1[T12]以外、还使用与它们不同的电压(以下称作第三电压),来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第三电压是当从控制部3使光源7点亮起经过了与时间T11及时间T12不同的时间时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压。在此情况下,控制部3例如可以通过将按照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了第一至第三电压的每个时刻标绘出的曲线图的近似直线的斜率、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另外,控制部3也可以不实际制作曲线图而计算近似直线的斜率。或者,控制部3也可以对于第一至第三电压单独地计算该电压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了该电压时的从电源部6向光源7的输出电流之间的大小比,将计算出的值与上述规定的阈值比较。
此外,控制部3也可以基于在使光源7点亮后在相互不同的时刻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4个以上的电压V1,来判定电压V1的变化是否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通过将光源7点亮的状态和灭掉的状态切换,来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此外,控制部3也可以在当使光源7点亮时取得的电压V1比灭掉阈值TE1小的情况下,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此外,控制部3也可以在当使光源7灭掉时取得的电压V1比点亮阈值TL1大的情况下,判定为电压V1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增加或减小,也可以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增加和阶段性地减小这双方。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使光源7的明亮度连续地增加或减小,也可以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连续地增加和连续地减小这双方。
此外,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也可以使光源7的明亮度如正弦波的绝对值(半波整流波、全波整流波)或锯齿波那样变化。
此外,控制部3并不限定于由计算机构成。控制部3也可以由多个分立(discrete)部件的组合来构成。
此外,光源7、臂82及壳体30不是照明器具10所必须的结构。此外,滤波器电路4、整流电路5及电源部6不是点亮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
此外,从光电变换部2向控制部3输出的电气量并不限定于电压V1。例如,电气量也可以是由于光电变换部2的光电二极管21接收光而产生的电流。
(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0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具备控制部3和光电变换部2。控制部3通过控制从电源(外部电源20)向光源7供给的电力,来控制光源7的明亮度。光电变换部2接收来自外部的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电压V1)。光电变换部2将具有电气量的检测信号Sig2向控制部3输出。控制部3切换通常模式和强制点亮模式而动作。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当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TL1时使光源7点亮,当电气量高于灭掉阈值TE1时使光源7灭掉。灭掉阈值TE1是点亮阈值TL1以上的值。控制部3,在强制点亮模式下,与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光源7持续点亮。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TL1的情况下,在使灭掉的光源7点亮后,进行使光源7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不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将光源7设为点亮的状态。
在雪附着在收容或保持点亮装置1及光源7的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有来自点亮了的光源7的光的一部分因雪而漫反射从而被光电变换部2接收的情况。由此,有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电压V1)追随于从光源7放射的光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进行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
此外,有虫子或鸟等在光电变换部2的前方横穿或为了尝试光源7是否点亮而作业者将光电变换部2用手等覆盖、从而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当光被遮挡,则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不再是与光电变换部2的周围的明亮度对应的值,但当光被遮挡的状态结束,则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再次成为与光电变换部2的周围的明亮度对应的值。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以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点亮。因此,控制部3仅在判定为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由于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第11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0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地增加。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由于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地增加,所以控制部3能够一边进行明亮度控制一边使光源7持续点亮。
此外,根据第12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0技术方案中,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变化,最终使光源7成为点亮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明亮度控制中,由于使光源7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变化、最终使光源7成为点亮的状态,所以控制部3能够一边进行明亮度控制一边使光源7持续点亮。
此外,根据第13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1技术方案中,灭掉阈值TE1比点亮阈值TL1大。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从检测信号Sig2取得第一电气量(第一电压V1[T11])和第二电气量(第二电压V1[T12])。第一电气量是在明亮度控制中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增加的期间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电压V1)。第二电气量是在第一电气量之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控制部3在从第二电气量减去第一电气量后的值是零以下的情况下,不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当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在光被遮挡的期间中电气量(电压V1)固定地推移的可能性高。此外,当光被遮挡的状态结束,则电气量以不同于向光电变换部2的光被遮挡时的值固定地推移的可能性高。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时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第14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在第11或第13技术方案中,灭掉阈值TE1比点亮阈值TL1大。控制部3,在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从检测信号Sig2取得第一电气量(第一电压V1[T11])和第二电气量(第二电压V1[T12])。第一电气量是明亮度控制中在使光源7的明亮度单调增加的期间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电压V1)。第二电气量是在第一电气量之后由光电变换部2产生的电气量。控制部3,在从第二电气量减去第一电气量后的值为从灭掉阈值TE1减去点亮阈值TL1后的值以上的情况下,不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
当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则有电气量(电压V1)成为比点亮阈值TL1小的值的情况。进而,当光被遮挡的状态结束,则有电气量成为比灭掉阈值TE1大的值的情况。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当在白天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时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第15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第10~第14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控制部3包括计算机。计算机具有执行用来使计算机作为控制部3发挥功能的程序的处理器31、存储程序的存储器32、和受理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输入的通信部33。
根据上述结构,作业者能够向通信部33输入信号而变更与控制部3的动作有关的参数(例如点亮阈值TL1及灭掉阈值TE1),或变更由处理器31执行的程序。即,能够容易地变更控制部3的动作。
此外,第16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0,具备第10~第15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点亮装置1、和收容点亮装置1的器具主体8。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进行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由于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此外,第17技术方案的程序,使计算机作为第10~第15技术方案的任一项的控制部3发挥功能。
根据上述结构,控制部3在使光源7点亮后,进行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电气量(电压V1)的变化追随于明亮度控制,则通过强制点亮模式,使光源7持续点亮。因而,根据点亮装置1,即使是雪附着在器具主体8上等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光源7持续亮灭的可能性。此外,在向光电变换部2入射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由于电气量的变化不追随于明亮度控制,所以能够降低从通常模式切换为强制点亮模式的可能性。
关于第11~第15技术方案的结构,不是点亮装置1必须的结构,可以适当省略。点亮装置1只要具备有关第1技术方案的结构与有关第10的技术方案的结构中的至少一方就可以。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也包括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来实现。

Claims (15)

1.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控制部,通过控制从电源向光源供给的电力,来控制上述光源的明亮度;以及
光电变换部,接收来自外部的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将具有上述电气量的检测信号向上述控制部输出;
上述控制部对以下模式进行切换而动作:
通常模式,当上述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点亮,当上述电气量高于作为上述点亮阈值以上的值的灭掉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灭掉;
强制点亮模式,与上述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上述光源持续点亮;以及
判定模式;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电气量低于上述点亮阈值的情况下,使灭掉的上述光源点亮后,在当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上述电气量高于上述灭掉阈值的情况下,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判定模式;
上述控制部,当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判定模式,则进行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则从上述判定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将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在第一明亮度与比上述第一明亮度暗的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将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在上述光源点亮时的上述第一明亮度与上述光源灭掉时的上述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将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在上述光源点亮时的上述第一明亮度与上述光源点亮时的上述第二明亮度之间切换。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将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在包括上述第一明亮度和上述第二明亮度的多个明亮度之间多次切换。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光源为上述第一明亮度时的上述电气量比上述灭掉阈值小的情况下,从上述判定模式切换为上述通常模式。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判定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光源为上述第二明亮度时的上述电气量比上述点亮阈值大的情况下,从上述判定模式切换为上述通常模式。
8.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控制部,通过控制从电源向光源供给的电力,来控制上述光源的明亮度;以及
光电变换部,接收来自外部的光,受光量越大则产生越大的电气量,将具有上述电气量的检测信号向上述控制部输出;
上述控制部对以下模式进行切换而动作:
通常模式,当上述电气量低于点亮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点亮,当上述电气量高于作为上述点亮阈值以上的值的灭掉阈值时使上述光源灭掉;以及强制点亮模式,与上述电气量的大小无关地使上述光源持续点亮;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在上述电气量低于上述点亮阈值的情况下,在使灭掉的上述光源点亮后,进行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变化的明亮度控制,当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则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在不判定为上述电气量的变化追随于上述明亮度控制的情况下,使上述光源成为点亮的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单调增加。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阶段性地变化,最终使上述光源成为点亮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灭掉阈值比上述点亮阈值大;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
根据上述检测信号,取得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单调增加的期间中由上述光电变换部产生的作为上述电气量的第一电气量、和在上述第一电气量之后由上述光电变换部产生的作为上述电气量的第二电气量;
在从上述第二电气量减去上述第一电气量后的值是零以下的情况下,不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
12.如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灭掉阈值比上述点亮阈值大;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通常模式下的动作中,
根据上述检测信号,取得在上述明亮度控制中使上述光源的明亮度单调增加的期间中由上述光电变换部产生的作为上述电气量的第一电气量、和在上述第一电气量之后由上述光电变换部产生的作为上述电气量的第二电气量;
在从上述第二电气量减去上述第一电气量后的值是从上述灭掉阈值减去上述点亮阈值后的值以上的情况下,不从上述通常模式切换为上述强制点亮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包括计算机;
上述计算机具有:
处理器,执行用来使上述计算机作为上述控制部发挥功能的程序;
存储器,存储上述程序;以及
通信部,受理来自外部的信号的输入。
14.一种照明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以及
器具主体,收容上述点亮装置。
15.一种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程序用来使计算机作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述控制部发挥功能。
CN201810889067.3A 2017-08-07 2018-08-07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93922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2732A JP6948620B2 (ja) 2017-08-07 2017-08-07 点灯装置、照明器具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152731A JP6948619B2 (ja) 2017-08-07 2017-08-07 点灯装置、照明器具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152732 2017-08-07
JP2017-152731 2017-08-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2230A true CN109392230A (zh) 2019-02-26

Family

ID=65417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89067.3A Pending CN109392230A (zh) 2017-08-07 2018-08-07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22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20998B2 (en) Energy saving type of light emitting diode lamp
US8632209B2 (en) Hybrid source lighting system
US20170055324A1 (en) Apparatus, retrofit kit, and method of energy efficient illumination using adjustment schedules
US20120033400A1 (en) Dimmable high intensity LEDs luminaire with emergency ballast for parking areas
US20130208454A1 (en) Lighting device having multiple light chambers
CN102948256A (zh) 具有变暗功能和情绪-照明控制功能的节能led
JP2012028189A (ja) 照明装置
CN106998604B (zh) Led点亮电路以及包括led点亮电路的照明器具
JP2013069504A (ja) 照明装置
CN204962331U (zh) 一种智能led灯具
CN111972048B (zh) 照明系统的电压互感器
CN106304570B (zh) 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方法及感应器
CN106163039A (zh) 一种具有恒定光通量的灯具及其调光方法
CN103388794A (zh) 一种一体式人体红外感应调光太阳能灯
US8820959B2 (en) Hybrid source lighting system
JP5775996B2 (ja) 照明装置、照明制御方法、及び照明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9392230A (zh) 点亮装置、照明器具及记录介质
CN101252799A (zh) 节能路灯智能控制方法
TW201210408A (en) A dimmer with a Lux display and a light brightness of automatic illuminance modulation
JP5063782B2 (ja) 照明自動点滅制御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TW201427490A (zh) 照明控制開關
JP7071593B2 (ja) 過剰な電力の会計のための照明制御方法
CN103781237B (zh) 照明控制开关
JP5722810B2 (ja) 街路灯用照明器具
CN105142302A (zh) 一种置于Led灯具内检测自然光的方法和感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