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0521B -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0521B
CN109390521B CN201810895850.0A CN201810895850A CN109390521B CN 109390521 B CN109390521 B CN 109390521B CN 201810895850 A CN201810895850 A CN 201810895850A CN 109390521 B CN109390521 B CN 1093905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device
main body
storage elemen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958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0521A (zh
Inventor
垣村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Blue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Blu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Blue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90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0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在表面包含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端面和与该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保持部件,具有在与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的两侧的一对末端部及连结一对末端部的连结部,连结部具有:主体部,在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与蓄电元件对置;第一延伸设置部,从主体部沿着第一端面延伸;末端延伸设置部,从主体部沿着末端部延伸,该蓄电装置在第二端面的附近设有排水部,主体部、第一延伸设置部及末端延伸设置部通过相互连接构成连结部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保持蓄电元件的保持部件的蓄电装置、具备上述蓄电装置的移动体及具备上述蓄电装置的蓄电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4及图15所示,已知具备层叠有多个电池单元101的电池层叠体102和将电池层叠体102沿层叠方向紧固的固定部件103的电池模块100(参照专利文献1)。
电池单元101具有:方形有底的外装罐1011、封闭外装罐1011的开口部的封口板1012、设置于封口板1012的两端部的电极端子1013。
固定部件103具有: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2的两端的端板104、固定于端板104并经由端板104将电池层叠体102沿层叠方向紧固的连结固定件105。
连结固定件105沿电池层叠体102的层叠方向延伸,横截面形状为L字状。详细地说,连结固定件105具有:沿着电池单元101的外侧面101A的板状的第一部位1051、沿着电池单元101的顶面101B或底面101C的板状的第二部位1052、沿着端板104的板状的第三部位1053。在该连结固定件105的上述层叠方向的端部,通过板状的第一~第三部位1051~1053连续(无间隙)地连接,构成连结固定件105的角部106。这样构成的连结固定件105通过被固定在配置于电池层叠体102的两端的端板104,经由端板104将电池层叠体102沿层叠方向紧固。
在以上的电池模块100中,因为连结固定件105的角部106无间隙,所以在因周围温度变化等而在连结固定件105的与电池单元101对置的面上产生了结露等时,因电池模块100的姿态而在位于下侧的角部106积存水(结露等),有时因该积存的水而使电池单元101和固定部件103导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6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难以在保持蓄电元件的部件上积存的蓄电装置、具备所述蓄电装置的移动体及具备所述蓄电装置的蓄电系统。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蓄电元件,在表面包含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端面和与该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
保持部件,具有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两侧的一对末端部及连结所述一对末端部的连结部,并且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
所述连结部具有:
主体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第一延伸设置部,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一端面延伸;
末端延伸设置部,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末端部延伸,
该蓄电装置在所述第二端面的附近设有排水部,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及所述末端延伸设置部通过相互连接构成所述连结部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
根据这种结构,在以排水部位于蓄电装置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了该蓄电装置时,因为在保持部件的与蓄电元件对置的面上产生的结露等导致的水会从排水部向外部排出,所以难以在保持部件积存水。
另外,就所述蓄电装置而言,可以具备至少覆盖所述连结部中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的绝缘部件,所述连结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端面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所述绝缘部件在所述末端部和与该末端部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且在跨过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位置具有凸部,所述排水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凸部的外侧。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在保持部件的第二方向的端部残留有从排水部未排尽的水,该水也通过凸部被阻碍流向蓄电元件侧,由此,能够抑制保持部件和蓄电元件经由该水而导通。
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蓄电装置中,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分别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一方末端部连续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尺寸大。
这样,在保持部件中,通过使第三方向的第二延伸设置部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尺寸大,能够防止保持部件的第二延伸设置部侧的部位的强度变得比第一延伸设置部侧的部位低,其中,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包含通过三个部位(第一延伸设置部、主体部、末端延伸设置部或末端部)相互连接而确保了强度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具备:
上述任一种蓄电装置;
移动体主体,搭载有所述蓄电装置;
驱动部,通过从所述蓄电装置供给的电力,驱动所述移动体主体,
所述蓄电装置以所述排水部位于该蓄电装置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在搭载于该移动体的蓄电装置中,因为在下端部配置有排水部,所以水难以在保持部件上积存。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具备:
上述任一种蓄电装置;
蓄电系统主体,载置有所述蓄电装置;
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蓄电装置连接,且可从外部输入电力及向外部输出电力;
所述蓄电装置以所述排水部位于该蓄电装置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
根据这种结构,在载置于该蓄电系统的蓄电装置中,因为在下端部配置有排水部,所以水难以在保持部件上积存。
由以上可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水难以在保持部件部积存的蓄电装置、具备所述蓄电装置的移动体及具备所述蓄电装置的蓄电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省略了所述蓄电装置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的一对连结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所述连结部件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所述蓄电装置具备的一对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8是所述绝缘件及所述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9是所述绝缘件的主体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边界部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所述绝缘件的主体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之间的边界部周边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所述蓄电装置的末端部件周边的剖面图。
图12是用于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移动体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4是现有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15是所述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
2…邻接部件
21…第一邻接部件
211…第一主体部
212…第一限制部
22…第二邻接部件
221…第二主体部
222…第二限制部
4…保持部件
40…主体覆盖部
41…末端部件(末端部)
411…主体
412…压接部
42…连结部件(连结部)
420…主体部
4201…梁部
4202…第一连接部
4203…第二连接部
421…第一延伸设置部
422…第二延伸设置部
422A…对置面
422B…外表面
423…末端延伸设置部
425…第一端面侧角落部
426…第二端面侧角落部(角部)
426A…排水部
6…绝缘件
60…主体覆盖部
600…梁部覆盖部
601…第一连接覆盖部
602…第二连接覆盖部
61…第一覆盖部
62…第二覆盖部
621…第一部位
622…第二部位
623…第三部位
65…凸部
8…母线
10…蓄电元件
12…电极体
13…壳体
13A…第一端面
13B…第二端面
13C…第三端面
13D…第四端面
131…壳体主体
132…盖板
14…外部端子
15…集电体
16…壳体内绝缘体
100…电池模块
101…电池单元
101A…外侧面
101B…顶面
101C…底面
1011…外装罐
1012…封口板
1013…电极端子
102…电池层叠体
103…固定部件
104…端板
105…连结固定件
1051…第一部位
1052…第二部位
1053…第三部位
106…角部
700…移动体
701…移动体主体
702…驱动部
800…蓄电系统
801…蓄电系统主体
802…输入输出端子
B…螺栓
G…设置场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有时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要素)的名称不同。
如图1~图4所示,蓄电装置具备:表面包含外部端子14突出的第一端面13A和与该第一端面13A相反侧的第二端面13B的蓄电元件10、保持蓄电元件10的保持部件4。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沿规定方向(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另外,蓄电装置1具备:与蓄电元件10邻接的多个邻接部件2、配置于保持部件4和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的绝缘件(绝缘部件)6、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4连接的母线8。
作为蓄电元件10,有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电容器等。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是可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是利用随着锂离子的移动而产生的电子移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具体地说,蓄电元件10具备:电极体12、将电极体12与电解液一同收纳的壳体13、至少一部分在壳体13的外侧露出的外部端子14、连接电极体12和外部端子14的集电体15、配置于电极体12和壳体13之间的壳体内绝缘体16。
在电极体12中,正极和负极经由隔板交替地层叠。本实施方式的电极体12是在长条的正极及负极经由隔板交替层叠的状态下被卷绕的所谓卷绕式电极体。在该电极体12中,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蓄电元件10进行充放电。
壳体13具有:具有开口的壳体主体131、封堵(封闭)壳体主体131的开口的盖板132。本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131为有底方筒状,壳体13为长方体形状(六面体形状)。该壳体13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多个蓄电元件10在使壳体13的宽阔面对置的状态下沿X轴方向排列。
以下,将外部端子14突出的面(盖板132的外表面)称为第一端面13A,将六面体形状的壳体13中的与第一端面13A相反侧的端面称为第二端面13B,将与邻接的蓄电元件10对置的方向的两端面称为第三端面13C,将与第一端面13A及第二端面13B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及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面称为第四端面13D。
邻接部件2配置于沿X轴方向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或配置于蓄电元件10和相对于该蓄电元件10沿X轴方向排列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是保持部件4的一部分)之间。该邻接部件2包含多种邻接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邻接部件2包括: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的第一邻接部件21、和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位于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0的外侧的第二邻接部件22。
第一邻接部件21具有绝缘性,通过配置于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蓄电元件10之间的间隔(沿面距离等)。具体地说,第一邻接部件21具有:与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31)邻接的第一主体部211、限制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1移动的第一限制部212。
第一主体部211是与蓄电元件10的第三端面13C对置的部位,沿Y-Z面(包含Y轴和Z轴的面)方向扩展。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体部211在与邻接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有可使调温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空气)流通的流路。
第一限制部212从第一主体部211沿X轴方向延伸,且通过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一主体部211邻接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壳体13),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1的朝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
第二邻接部件22具有绝缘性,通过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4(末端部件41)之间,确保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4(末端部件41)之间的间隔(沿面距离等)。具体地说,第二邻接部件22具有:在与蓄电元件10及保持部件4之间与蓄电元件10邻接的第二主体部221、限制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21移动的第二限制部222。
第二主体部221是与蓄电元件10的第三端面13C对置的部位,沿Y-Z面方向扩展。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部221在与邻接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有可使调温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空气)流通的流路。
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沿X轴方向延伸,且通过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二主体部221邻接的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壳体13),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21的朝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
保持部件4通过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邻接部件2的周围,一并保持这些多个蓄电元件10及多个邻接部件2。该保持部件4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具体地说,保持部件4具有: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蓄电元件10两侧的一对末端部件(末端部)41、连结一对末端部件41的连结部件(连结部)42。
一对末端部件41分别以在与配置于X轴方向端部的蓄电元件10之间夹持第二邻接部件22的方式配置。该末端部件41沿Y-Z面方向扩展。具体地说,末端部件41具有:具有对应于蓄电元件10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矩形的轮廓)的主体411、从主体411向第二邻接部件22的第二主体部221突出且与该第二邻接部件22抵接而按压该第二邻接部件22的压接部412。
一对连结部件42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的两侧。如图5及图6所示,这一对连结部件42分别具有:在Y轴方向上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主体部420、从主体部420沿蓄电元件10的第一端面13A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421、从主体部420沿末端部件41延伸的末端延伸设置部423、设置于连结部件42中的蓄电元件10的第二端面13B侧的部位的排水部426A。另外,一对连结部件42分别具有从主体部420沿蓄电元件10的第二端面13B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这些主体部420、第一延伸设置部421及末端延伸设置部423通过相互连接,构成连结部件42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即,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是主体部420、第一延伸设置部421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连接的部位。另外,主体部420、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构成连结部件42的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即,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是主体部420、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连接或接近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是主体部420和第二延伸设置部422连接、且主体部420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连接、且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接近(详细地说,第二延伸设置部的X轴方向端部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的Z轴方向端部隔开了缝状间隙的状态)的部位。这些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和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都是保持配置于X轴方向最外侧的蓄电元件10的壳体13的角部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具有上述的排水部426A。
主体部420是在Y轴方向上与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各第四端面13D)分别对置的板状部位。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420是沿着X-Z面(包含X轴和Z轴的面)的板状,且在X轴方向上是长条的矩形。该主体部420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且沿Z轴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一对梁部4201、沿Z轴方向延伸且连接一对梁部4201的端部彼此的一对第一连接部4202、沿Z轴方向延伸且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从Y轴方向看时,与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配置于中途位置的蓄电元件10重叠的位置)连接一对梁部4201彼此的第二连接部4203。
一对梁部4201中的一方沿着各蓄电元件10的第四端面13D中的第一端面13A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另外,一对梁部4201中的另一方沿着各蓄电元件10的第四端面13D中的第二端面13B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部4203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配置有多个。
第一延伸设置部421是从主体部420(详细地说,梁部4201)沿着各蓄电元件10的第一端面13A延伸且从一方末端部件41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件41的板状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延伸设置部421从主体部420的第一端面13A侧的端部(图5的上端)沿Y轴方向延伸,且从一方末端部件41沿X轴方向连续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件41。
第二延伸设置部422是从主体部420(详细地说,梁部4201)沿着各蓄电元件10的第二端面13B延伸且从一方末端部件41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件41的板状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从主体部420的第二端面13B侧的端部(图5的下端)沿Y轴方向延伸,且从一方末端部件41沿X轴方向连续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件41。在Y轴方向上,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尺寸大。
末端延伸设置部423是从主体部420(详细地说,第一连接部4202)沿着末端部件41延伸的板状部位。末端延伸设置部423是连结部件42中的被固定于末端部件41的部位,通过该固定,末端部件41和连结部件42连结。本实施方式的末端延伸设置部423通过螺栓B被紧固于末端部件41。该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从主体部420的X轴方向端部(图5的左端及右端)沿Y轴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从Z轴方向的主体部420的一方(第一端面13A侧)端部延伸到另一方(第二端面13B侧)端部附近。
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通过主体部420的第一端面13A侧的角落部(角部)、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X轴方向的端部、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的Z轴方向的端部无间隙地相互连接(连接)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通过拉深加工或冲压等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还构成蓄电装置1的第一端面13A侧的角落部。
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由主体部420的第二端面13B侧的角落部(角部)、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X轴方向的端部、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的Z轴方向的端部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还构成蓄电装置1的第二端面13B侧的角落部。该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在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之间具有排水部426A。
排水部426A是设置于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之间的间隙。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部426A是使水通过的程度(3~6mm程度)的微小间隙,以便确保保持部件4的强度。通过该间隙(排水部426A),能够将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的内侧(蓄电元件10侧)的水向外部排出。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部426A是沿Y轴方向延伸的间隙,Y轴方向的一端被主体部420封闭,另一端开放。为了形成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而将规定形状的板材折弯,由此形成该排水部426A。
绝缘件6具有绝缘性,配置于连结部件42和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该绝缘件6至少覆盖连结部件42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区域)。由此,绝缘件6使保持部件4和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绝缘。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绝缘件6具有:覆盖主体部420的主体覆盖部60、覆盖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第一覆盖部61、覆盖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第二覆盖部62。
主体覆盖部60覆盖主体部420的与蓄电元件10(详细地说,第四端面13D)对置的对置面(以下,称为主体对置面)。该主体覆盖部40具有与主体部420对应的形状。即,主体覆盖部60具有:覆盖梁部4201中的与蓄电元件10的对置面的一对梁部覆盖部600、覆盖第一连接部4202中的与蓄电元件10的对置面的一对第一连接覆盖部601、覆盖第二连接部4203中的与末端部件41的对置面的多个第二连接覆盖部602。
第一覆盖部61至少覆盖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区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覆盖部61覆盖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与蓄电元件10(第一端面13A)的对置面和与蓄电元件10相反侧的面双方。
如图8所示,第二覆盖部62沿着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与蓄电元件10(第二端面13B)的对置面422A从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和主体部420的边界位置延伸到该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前端(Y轴方向前端),并且在该前端折回而沿着该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与蓄电元件10相反侧的面(外表面)422B延伸。即,第二覆盖部62具有:覆盖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中的与第二端面13B的对置面的第一部位621、覆盖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前端的第二部位622、覆盖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外表面的第三部位623。
第一部位621是第二覆盖部62中的沿着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对置面422A扩展的板状部位。具体地说,第一部位621是与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对应的尺寸的矩形。第二部位622是第二覆盖部62中的从第一部位621的前端(Y轴方向的端缘)以覆盖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前端的方式折回的部位。第三部位623是第二覆盖部62中的沿着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外表面422B扩展的板状部位。具体地说,第三部位623是矩形板状的部位。在Y轴方向上,该第三部位623的尺寸比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尺寸小。
在以上的第二覆盖部62中,在X轴方向的两端,将第一部位621和第三部位623的间隙封闭。由此,第二覆盖部62的前端部(Y轴方向的前端部)是使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前端部插入的袋状。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绝缘件6在末端部件41和与该末端部件41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且在跨过主体部420和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位置具有凸部65。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凸部65配置于X轴方向的排水部426A的内侧,换句话说,排水部426A配置于X轴方向上的凸部65的外侧。
具体地说,该凸部65从第二覆盖部62的第一部位621突出,并且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部位621的中途位置延伸到主体覆盖部60。本实施方式的凸部65是从主体部420沿Y轴方向延伸的薄板状(沿着Y-Z面的板状)。凸部65的突出量(距第一部位621的高度)被设定成能够阻止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从排水部426A未排尽的水向蓄电元件10移动的尺寸。
母线8是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状部件。母线8使不同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4彼此导通。在蓄电装置1中,设有多个(与多个蓄电元件10对应的数量)母线8。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母线8将蓄电装置1所包含的多个蓄电元件10全部串联连接(导通)。
根据以上的蓄电装置1,在以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位于比其他部位更靠下方的方式配置了蓄电装置1时,即使是在保持部件4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上产生的结露等导致的水汇集于保持部件4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该水也会从排水部426A排向外部,所以水难以在该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积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绝缘件6在末端部件41和与该末端部件41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且在跨过主体部420和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位置具有凸部65。因此,即使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残留有从排水部426A未排尽的水,该水也被凸部65阻碍流向蓄电元件10侧。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保持部件4和蓄电元件10经由该水而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延伸设置部421及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分别在X轴方向上从一方末端部件41连续延伸至另一方末端部件41。另外,在蓄电装置1中,在Y轴方向上,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尺寸大。由此,在保持部件4中,即使在因排水部426A设置于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而该部位的强度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Y轴方向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的尺寸比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的尺寸大,防止该保持部件4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部位的强度变得比第一延伸设置部421侧的部位低,其中,第一延伸设置部421包含通过三个部位(第一延伸设置部421、主体部420、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相互连接而确保了强度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
接着,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使用同一符号,不重复进行详细的说明,仅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为移动体。
移动体700具备:蓄电装置1、搭载有蓄电装置1的移动体主体701、通过从蓄电装置1供给的电力来驱动移动体主体701的驱动部702。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700为汽车,移动体主体701为车身,驱动部702为电动机。另外,移动体700不限于汽车,也可以是飞机、船舶、火车、建筑机械等。即,只要是利用从蓄电装置1供给的电力而移动(行驶等)的移动体即可。
在该移动体700中,蓄电装置1以排水部426A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蓄电装置1以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4从第一端面13向上方突出的姿态配置,即,以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四个角落的排水部426A分别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姿态配置,但只要以分别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四个角落的排水部426A中的至少一个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700中,多个蓄电装置1以相同的姿态被搭载于移动体主体701。
根据以上的移动体700,在搭载于该移动体700的蓄电装置1中,即使在保持部件4中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上产生的结露等导致的水汇集于保持部件4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该水也会从排水部426A排向外部,所以水难以在该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积存。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上使用同一符号,不重复进行详细的说明,仅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为蓄电系统。
蓄电系统800具备:蓄电装置1、载置蓄电装置1的蓄电系统主体801、与蓄电装置1(详细地说,蓄电装置1的总端子)连接且可从外部输入电力及向外部输出电力的输入输出端子802。本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800是用于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等的系统,蓄电系统主体801是安置于设置场所G的箱体,输入输出端子802是与风车、太阳能电池、向外部输电的输电系统等连接的端子。另外,蓄电系统800不限于储存由风车或太阳能电池发出的电力的蓄电系统,也可以是储存便宜的夜间电力的家庭用系统、防备灾害而常时储存一定量电力的备份系统等。
在该蓄电系统800中,蓄电装置1以排水部426A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蓄电装置1以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4从第一端面13A向上方突出的姿态配置,即,以分别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四个角落的排水部426A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姿态配置,但只要以分别设置于蓄电装置1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四个角落的排水部426A中的至少一个位于该蓄电装置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系统800中,多个蓄电装置1以相同的姿态载置于蓄电系统主体801。
根据以上的蓄电系统800,在载置于该蓄电系统800的蓄电装置1中,即使在保持部件4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上产生的结露等导致的水汇集于保持部件4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该水也会从排水部426A排向外部,所以水难以在该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积存。
另外,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可施加各种变更,这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可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可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而,可去掉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设有排水部426A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被配置于连结部件42,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是设有排水部426A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配置于保持部件4的结构,即,可以是设有排水部426A的角部426跨过连结部件42和末端部件(末端部)41形成的结构、或形成于末端部件(末端部)41的结构等。例如,具体地说,在保持部件4中,可以通过主体部420、第一延伸设置部421及末端部件(末端部)41连接而构成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且由主体部420、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及末端部件(末端部)41构成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
即使是这种结构,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同样,在以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位于比其他部位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配置了蓄电装置1时,即使在保持部件4的与蓄电元件10对置的面上产生的结露等导致的水汇集于保持部件4的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该水也会从排水部426A排向外部。因此,水难以在该角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积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连结部件42的一对梁部4201通过第一及第二连接部4202、4203连接,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是主体部420仅具有一对梁部4201的结构,即,可以是一对梁部4201相互独立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配置于第一端面13A侧的梁部4201设置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在配置于第二端面13B侧的梁部4201设置具备排水部426A的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例如,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上设置排水部426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设置于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的排水部426A是通过将板状部位折弯而形成的间隙,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排水部426A也可以为缺口、孔、缝隙等。即,排水部426A只要是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内侧(蓄电元件10侧)的水可排至外部的结构(形状)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连结部件42具有主体部420、第一延伸设置部421、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及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但不限于该结构。连结部件42只要至少具有主体部420、第一延伸设置部421、末端延伸设置部423中的构成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的部位(仅是图1的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的上端部)即可。即,在连结部件42中,第二延伸设置部422、末端延伸设置部423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端部可以不存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连结部件42的主体部420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从蓄电元件10的第四端面13D的第一端面13A侧的端部到第二端面13B侧的端部的范围内,但不限于该结构。主体部420只要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能够形成第一端面侧角落部425的范围即可。即,主体部420只要至少具有沿着各蓄电元件10的第四端面13D的第一端面13A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在连结部件4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部位的X轴方向端部设有排水部426A,但不限于该结构。排水部426A也可以配置于连结部件4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部位的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端面侧角落部426中,主体部420、第二延伸设置部422及末端延伸设置部423可以无间隙地相互连接。另外,排水部426A可以配置于连结部件42的第二延伸设置部422侧的端部的X轴方向的整个区域或Y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蓄电元件用作可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蓄电元件的种类及尺寸(容量)可以是任意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蓄电元件之一例,对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种二次电池,还可应用于其他一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的蓄电元件。

Claims (4)

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备:
蓄电元件,在表面包含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端面和与该第一端面相反侧的第二端面;
保持部件,具有在与所述外部端子突出的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两侧的一对末端部及连结所述一对末端部的连结部,并且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蓄电元件;
至少覆盖所述连结部中的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的面的绝缘部件;
所述连结部具有:
主体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与所述蓄电元件对置;
第一延伸设置部,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一端面延伸;
末端延伸设置部,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末端部延伸;
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所述第二端面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该蓄电装置在所述第二端面的附近设有排水部,
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及所述末端延伸设置部通过相互连接构成所述连结部的第一端面侧角落部,
所述绝缘部件在所述末端部和与该末端部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且在跨过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位置具有凸部,
所述排水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凸部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分别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一方末端部连续延伸到另一方末端部,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尺寸大。
3.一种移动体,其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移动体主体,搭载有所述蓄电装置;
驱动部,通过从所述蓄电装置供给的电力,驱动所述移动体主体,
所述蓄电装置以所述排水部位于该蓄电装置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
4.一种蓄电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蓄电系统主体,载置有所述蓄电装置;
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蓄电装置连接,且可从外部输入电力及向外部输出电力;
所述蓄电装置以所述排水部位于该蓄电装置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
CN201810895850.0A 2017-08-08 2018-08-08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Active CN1093905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397 2017-08-08
JP2017153397A JP6990064B2 (ja) 2017-08-08 2017-08-08 蓄電装置、移動体、及び蓄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0521A CN109390521A (zh) 2019-02-26
CN109390521B true CN109390521B (zh) 2022-07-19

Family

ID=65084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5850.0A Active CN109390521B (zh) 2017-08-08 2018-08-08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3509B2 (zh)
JP (1) JP6990064B2 (zh)
CN (1) CN109390521B (zh)
DE (1) DE1020182131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90049B1 (en) * 2018-11-28 2023-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module
EP4123674A4 (en) 2020-03-18 2023-11-29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20230140244A1 (en) * 2020-03-31 2023-05-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vehicle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having same
CN114079110B (zh) * 2020-08-11 2023-11-14 好风光储能技术(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横式储能电池以及储能集装箱
WO2023145585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WO2023145586A1 (ja) * 2022-01-26 2023-08-0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0092B2 (en) * 2005-09-23 2010-06-22 Afs Trinity 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control of plug-in hybrid propulsion with fast energy storage
DE102011102019B4 (de) * 2010-06-02 2014-05-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Batteriemontagestruktur für ein Elektromotorfahrzeug
JP5656032B2 (ja) * 2010-08-03 2015-01-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保護構造
JP5352571B2 (ja) * 2010-12-15 2013-1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5985255B2 (ja) 2012-05-25 2016-09-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5643468B2 (ja) 2012-05-31 2014-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KR101366035B1 (ko) * 2012-06-21 2014-02-21 한국항공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차량용 배터리장착부 배수장치
JP5916124B2 (ja) 2012-08-10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6071000B2 (ja) 2013-11-18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305260B2 (ja) 2014-07-30 2018-04-0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CN105322109B (zh) * 2014-07-30 2020-01-1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JP6363417B2 (ja) * 2014-07-30 2018-07-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US10541395B2 (en) * 2015-07-30 2020-01-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vehicle using same
US9487237B1 (en) * 2015-08-27 2016-11-08 Atieva, Inc. Swiveling front suspension subframe
KR20180062501A (ko) * 2016-11-30 2018-06-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수냉각 시스템
JP6382925B2 (ja) * 2016-12-21 2018-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DE102017119466B4 (de) * 2017-08-25 2022-06-0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Speicher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51871A1 (en) 2019-02-14
JP6990064B2 (ja) 2022-02-03
US10483509B2 (en) 2019-11-19
CN109390521A (zh) 2019-02-26
JP2019032998A (ja) 2019-02-28
DE102018213187A1 (de)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0521B (zh) 蓄电装置、移动体及蓄电系统
US11387502B2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a heat transfer component and a thermal expansion material between cells
JP7050849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US9653712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assembly coupling structure
CN109494326B (zh) 蓄电装置
CN113383452B (zh) 电池组件
CN109390520B (zh) 蓄电装置
US20200388801A1 (en) Battery module
CN109980143B (zh) 蓄电装置
CN112703632B (zh) 电池模块
CN110731023A (zh) 汇流条以及电池层叠体
CN111712940B (zh) 电池模块
US10411231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730706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CN113169406B (zh) 电池组件
US20210328310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JP5290662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外部短絡システム
CN112703631A (zh) 电池模块
EP4099351A1 (en)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CN116544619A (zh) 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CN114467221A (zh) 蓄电装置
JP2019216005A (ja) 蓄電装置
JP2022181999A (ja) 蓄電装置
CN117219952A (zh) 蓄电装置
CN115668610A (zh) 蓄电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