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62107B -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62107B CN109362107B CN201811340910.9A CN201811340910A CN109362107B CN 109362107 B CN109362107 B CN 109362107B CN 201811340910 A CN201811340910 A CN 201811340910A CN 109362107 B CN109362107 B CN 1093621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quency band
- signal
- uplink
- link
- signal str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的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本申请改进了传统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不再一直工作在单一频段,而是使无线中继器能够尽可能地处于传输速度最快的场景,尽可能地发挥无线中继器应有的性能,提升用户对无线中继器的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网络技术,特别涉及基于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迅猛发展,越来越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参与生活工作的各方面。例如,在家庭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玩游戏以及参与网络生活。而在工作环境中,也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笔记本电脑和iPad等平板作为工作工具。由于移动设备依赖无线宽带接入互联网,因此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无线宽带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家庭的环境为例,家庭无线宽带业务通常可以包括家庭网关,AP(Access Point)等无线接入终端,奈何房间结构的限制导致很多无线接入终端在家庭环境的网络覆盖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中继器(Repeater)在家庭无线网络中扩展Ap和无线路由器的无线信号,解决家庭无线覆盖问题。
目前可以供用户选择的无线中继器种类繁多,其工作模式与传统路由器不同,需要连接AP或者路由然后扩展信号供移动终端连接上网。但目前无线中继器一般都是工作在单一频段,并无发挥出无线中继器应有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无线网络连接技术中,无线中继器工作在单一频段无法发挥无线中继器应有性能的问题。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的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则设定预设的第二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频带为5GHZ频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频带为2.4GHZ频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包括:
调用预设I/O通道管理函数按照预设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在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驱动中读取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获得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由用户选择设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当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的频带数量小于预设数量,则设定当前连接的频带为主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检测各链路的连接状态;若各链路的连接状态与主链路设定时的一致,则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若各链路发生设定的状态变化,则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第一主链路设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出的任意一项方法所述的操作。
在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出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操作。
本申请改进了传统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不再一直工作在单一频段,而是在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而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如果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认定所述第一频道更适合作为工作链路,此时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因此,利用所述方法无线中继器能够尽可能地处于传输速度最快的场景,尽可能地发挥无线中继器应有的性能,提升用户对无线中继器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本申请实施例图1中S101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的部分步骤如下:
S101: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查看无线中继器的上行链路中有多少数量的频带是连接成功至无线路由器或者AP(Access Point,接入点)。如果至少有两个频带的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此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所述第一频带为连接成功状态的频带中理论传输速度最快的频带,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例如,无线中继器中5GHZ的频带和2.4GHz的频带的上行链路都处于连接成功的状态,5GHz的频带理论传输速度大于2.4GHz频带,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频带为5GHZ频带。
在获取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后,判断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阈值可由用户设定,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界面或者按键选择具体的阈值。
S102: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当判断出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此时,将第一频带设定为无线中继器的工作链路,也就是主链路。具体地,将第一频带的接口加入到无线中继器的桥里,以设置为主链路,将其余频带的接口从无线中继器的桥里移除,以设置为备选链路。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数情况下,第一频带作为无线中继器可用频带中理论传输速度最快的频带,其更容易地被设定为工作链路,保证了无线中继器在使用过程中处于较高的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的频带数量小于预设数量,则可以设定当前连接的频带为主链路。
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改进了传统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不再一直工作在单一频段,而是在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而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如果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认定所述第一频道更适合作为工作链路,此时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因此,利用所述方法无线中继器能够尽可能地处于传输速度最快的场景,尽可能地发挥无线中继器应有的性能,提升用户对无线中继器的体验。
请参看图2,其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
S203: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则设定预设的第二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判断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之后,如果判断的结果为否,即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无线中继器判定第一频带在当前时段不适合作为工作链路,此时,将预设的第二频带设定为无线中继器的工作链路,即主链路。具体地,将第二频带的接口加入到无线中继器的桥里,以设置为主链路,将包括第一频带内的其余频带的接口从无线中继器的桥里移除,以设置为备选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频带可以由用户设定。所述第二频带可以是理论穿透能力大于其余频带的频带,也可以是信号强度最大的频带,功率谱密度最大的频带。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频带为2.4GHz频带。
从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申请进一步改进了传统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在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时,设定预定的第二频带为主频带,使得无线中继器可以不再一直工作在单一频段,在传输速度快的第一频带信号强度较差时使用预定的第二频带维持无线中继器的传输性能。特别地,当第二频带为2.4GHz频带时,由于其穿透能力强,较为稳定,可以使得无线中继器在第一频带信号强度较差时依然维持稳定的连接,也就是说,在无线中继器第一频带信号强度较差时依然能够维持无线中继器处于尽可能优质的工作性能状态。
请参看图3,其为本申请实施例中S101中“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例子中,所述“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还可以包括:
S301:调用预设I/O通道管理函数按照预设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在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驱动中读取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
通过调用ioctl()函数(一种I/O通道管理函数),按照预设的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读取多个第一频带的信号强度瞬时值,该信号强度瞬时值为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驱动中与上行连接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由用户选择设定。当读取的所述信号强度瞬时值数量达到用户选择的数量时,即可停止读取。
S302:根据所述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获得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
根据S301获得的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值的方式计算获得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即为步骤S101中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
请参看图4,其为本申请实施例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例子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
S404: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检测各链路的连接状态;
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需要检测主链路和各个备选链路的连接状态,以确定各个链路的连接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S405:若各链路的连接状态与主链路设定时一致的,则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如果各链路的连接状态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主链路和各个备选链路的连接状态和主链路设定时候是一致的,为了防止频繁切换导致用户使用受影响,本申请实施例在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也就是说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之后,可以再次跳转到S101,重新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S406:若各链路发生设定的状态变化,则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所述设定的状态变化包括:主链路丢失,备选链路可用;主链路丢失,备选链路不可用;备选链路丢失;主链路和备选链路都丢失。如果各链路发生上述状况,此时立即跳转到S101,重新确定主链路。
本申请实施例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会实时监测各链路的连接状态,以确定链路是否可用或者丢失。如果状态没有改变,则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再次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以重新确定主链路。如果链路发射设定的状态变化,则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中继器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传输链路,另一方面,减少频繁切换的情况,防止因为频繁切换而造成传输变差,造成用户体验变差的情况。
此外,各个步骤的描述,可以实现为软件、硬件或者其结合的形式,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其实现为软件代码的形式,可以为能够实现所述步骤对应的逻辑功能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其以软件的方式实现时,所述的可执行指令可以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
与前述图像处理的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图像处理的装置及图像设备的实施例。
参见图5,为本申请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装置500的一个实施例框图,该装置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510,用于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第一主链路设定模块520,用于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一些例子中,还可以包括第二主链路设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则设定预设的第二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一些例子中,所述第一频带为5GHZ频带,所述第二频带为2.4GHZ频带。
在一些例子中,所述信号强度获取模块510,还用于调用预设I/O通道管理函数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在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驱动中读取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根据所述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获得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可以由用户选择设定。
在一些例子中,还可以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检测各链路的连接状态;
第一触发模块,用于若各链路的连接状态与主链路设定时一致,则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第二触发模块,用于若各链路发生设定的状态变化,则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参见图6所示,对应于上述方法,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如图6所示,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601以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602,其中,处理器601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602通常借由内部总线603相互连接。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可能包括外部接口604,以能够与其他设备或者部件进行通信。进一步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602上存储有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的控制逻辑605,该控制逻辑605从功能上划分的逻辑模块,可以是图5所示的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装置的结构。所述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在不同的例子中,所述图6所述的设备的机器可读存储介质602可以是:RAM(Ra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的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时,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则设定预设的第二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当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的频带数量小于预设数量,则设定当前连接的频带为主链路;
在主链路完成设定后,检测各链路的连接状态;
若各链路的连接状态与主链路设定时的一致,则在经过预设等待时间后,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若各链路发生设定的状态变化,则触发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重新确定主链路;
所述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包括:
调用预设I/O通道管理函数按照预设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在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驱动中读取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
根据所述多个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瞬时值获得当前时段的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带为5GHZ频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频带为2.4GHZ频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瞬时值的读取数量由用户选择设定。
5.一种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强度获取模块,用于当超过预设数量频带上行链路处于连接成功状态,获取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其中,所述第一频带的理论传输速度大于其余频带;
第一主链路设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频带上行连接信号的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设定所述第一频带为主链路,其余频带为备选链路。
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方法所述的操作。
7.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操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40910.9A CN109362107B (zh) | 2018-11-12 | 2018-11-12 |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40910.9A CN109362107B (zh) | 2018-11-12 | 2018-11-12 |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62107A CN109362107A (zh) | 2019-02-19 |
CN109362107B true CN109362107B (zh) | 2023-01-31 |
Family
ID=6534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40910.9A Active CN109362107B (zh) | 2018-11-12 | 2018-11-12 |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621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66594B (zh) * | 2021-11-08 | 2022-02-22 | 深圳市亿联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根据信号强度的无线中继5g、2.4g自动切换方法 |
CN114375021A (zh) * | 2021-12-17 | 2022-04-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17099A (zh) * | 2015-11-27 | 2016-04-20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无线网络访问客户端的方法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31881A (zh) * | 2013-12-17 | 2014-04-16 | 福建伊时代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WiFi接入点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控制系统 |
US9775164B2 (en) * | 2014-01-28 | 2017-09-26 | Netgear, Inc. | Automatic wireless network channel selection |
CN105101330B (zh) * | 2015-06-25 | 2020-02-28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连接切换方法及装置 |
US10573144B2 (en) * | 2016-10-10 | 2020-02-25 | Netgear, Inc. | Changing topolog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CN106851683B (zh) * | 2017-01-10 | 2020-06-16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多频载波聚合wifi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CN107396409A (zh) * | 2017-07-10 | 2017-11-24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无线终端频段切换方法及无线路由器 |
CN108632938A (zh) * | 2018-04-24 | 2018-10-09 | 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频合一路由器的设备动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
-
2018
- 2018-11-12 CN CN201811340910.9A patent/CN1093621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17099A (zh) * | 2015-11-27 | 2016-04-20 |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无线网络访问客户端的方法及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R3-122474 "Editorial and minor corrections";Alcatel-Lucent;《3GPP tsg_ran\WG3_Iu》;20121102;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62107A (zh) | 2019-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03958B2 (ja) | 滞留セルの選択方法及び装置 | |
US7171165B2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rate on the reverse common signaling channel of a wireless system | |
US20150189556A1 (en) | Call handoff initiation in hybrid networks | |
US9743361B2 (en) | Network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interference and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interfering channels | |
EP3349536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lling in network cell congestion state | |
US9491690B2 (en) | Efficient searching for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
JP2010523024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アクセス技術を選択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JP2003199174A (ja) | デジタル移動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して通信するための通信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 |
EP2991404B1 (en) |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EP3567963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RU2725174C1 (ru) |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110621047A (zh) | 一种运营商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362107B (zh) | 无线中继器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900338B (zh) | 一种通道备份通信系统及方法 | |
KR20070014852A (ko) | 통신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수행하는이동통신단말기 | |
WO2013134981A1 (zh) | 一种选择接入信道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 |
CN107995642B (zh) |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
US10250478B2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18195911A1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KR20160057402A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셀 선택 메커니즘 및 동작의 방법 | |
CN109769291B (zh) | 一种终端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终端 | |
US9131449B2 (en) | Controlling wireless network signals | |
CN108156653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JP4788431B2 (ja) | 異周波セルを有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ード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 |
JP6146866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