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61445A -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61445A
CN109361445A CN201811148892.4A CN201811148892A CN109361445A CN 109361445 A CN109361445 A CN 109361445A CN 201811148892 A CN201811148892 A CN 201811148892A CN 109361445 A CN109361445 A CN 109361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ser
relaying
orthogonal multiple
full dupl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488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61445B (zh
Inventor
郭庆
王欣玉
贾敏
刘晓锋
顾学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11488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614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61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61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61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61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64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204Multiple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为了解决现有NOMA网络中轮询操作导致时间资源浪费,增加时延,及通信中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属于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两个需要信息交流的用户D1和D2同时向中继发送各自信号,分别为:x1和x2;中继同时接收x1、x2的叠加信号、环路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中继依次检测信号x1和x2,根据检测到信号x1和x2,向用户D1和D2同时发送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用户D1和D2各自接收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用户D1检测信号x2:在检测信号x2时,D1需要先检测信号x1,检测完成后在接收信号中剔除掉信号x1,再检测信号x2;用户D2直接检测信号x1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和中继都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的双向通信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快速发展的多媒体应用以及迅速增大的无线数据需求都给现有的无线网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把希望寄托在了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generation,5G)上。5G网络预计能够改善数据速率、容量、时延、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等参量。为帮助5G达到这些目标,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multiple access,NOMA)正在发展成5G无线网络的一个关键技术。多个用户工作在相同的时域、频域和码域内,从而这些资源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不同的用户工作在不同的码域上,以保证接收端能够将这些信号拆分开。具体来说,NOMA架构中的接收端通常使用的是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技术,从而译码拆分开共同使用相同资源块的用户的信号。
无线中继被认为是扩展服务范围,改善网络整体性能的有效方法。所以配有中继的NOMA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样的系统充分利用了空间分集增益,提升了通信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采用中继甚至可以为原本不可能实现的通信线路提供机会,提升了网络的整体链接个数。比如车联网(vehicular ad hoc network,VANET)中,起到中继作用的路边单元就是这样的例子。又比如被山相隔的两个用户通过卫星传播信号,这时卫星也起到了中继的这个作用。目前本领域的很多研究都采用了半双工(half-duplex,HD)工作模式。采用HD模式会引入轮询操作,导致时间资源浪费,增加时延,甚至通信中断等问题和一些潜在危险。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资源,减小时延,改善系统吞吐量等性能参数,在NOMA系统中采用了全双工(full-duplex,FD)的传输模式,而非HD。
FD也是当前5G网络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实现FD通信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干扰。一个用户的发送功率一般来说一定比接收到的来自其它用户的信号功率大得多。那么由于其发送信号导致的自干扰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也是一直以来制约FD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随着自干扰抑制(self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SIS)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FD模式逐渐得以实现,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配有FD中继的NOMA系统除了应用场景和本专利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FD模式指的仅仅是中继采用FD模式,而对于用户来说仍然是一方收一方发。那么它们就也有HD模式中轮询导致的缺陷,比如时间资源的浪费,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的缩减,时延,通信中断,甚至可能导致一些隐藏的危险等等。而且它们还额外受着HD没有的自干扰(self interference,SI)的影响。现有采用了HD模式的NOMA网络会引入轮询操作,导致时间资源浪费,增加时延,甚至通信中断等问题和一些潜在危险。另外,现有的采用了FD模式的NOMA网络仅仅是中继采用FD模式,而对于用户来说仍然是一方收一方发。那么它们就也有HD模式中轮询导致的缺陷,比如时间资源的浪费,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的缩减,时延,通信中断,甚至可能导致一些隐藏的危险等等。而且它们还额外受着HD没有的自干扰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NOMA网络中轮询操作导致时间资源浪费,增加时延,及通信中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两个需要信息交流的用户D1和D2同时向中继发送各自信号,分别为:x1和x2
S2、中继同时接收x1、x2的叠加信号、环路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
S3、中继依次检测信号x1和x2,根据检测到信号x1和x2,向用户D1和D2同时发送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
S4、用户D1和D2各自接收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
S5、用户D1检测信号x2
在检测信号x2时,D1需要先检测信号x1,检测完成后在接收信号中剔除掉信号x1,再检测信号x2
S6、用户D2直接检测信号x1
优选的是,所述S3中,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为:
其中τ表示中继处理时延,τ≥1,表示环路干扰信号,Pr表示中继处归一化之后的传输功率,a1和a2分别代表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中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D2的中断概率:
其中,a2>a1T2R2代表用户D2检测信号x1时的目标速率,a1和a2分别代表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中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a1<a2,a1+a2=1;
ρ表示不考虑衰落的信噪比,h11、h12、h21和h22分别D1→中继、中继→D1、D2→中继和中继→D2的信道系数,令随机变量信道功率增益|h11|2、|h12|2、|h21|2和|h22|2服从系数为i∈{11,12,21,22}的指数分布,Ω11=Ω12=Ω1用户D1和D2的环路干扰信道系数为 对应的平均功率分别为
优选的是,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D1的中断概率:
其中,
R1是用户D1检测信号x2时的目标速率。
优选的是,用户D1和D2的分集阶数均为零。
优选的是,用户D1和D2分别在目标速率R1和R2的约束下接收信息,则在有时延限制的传输模式下系统吞吐量为: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中继和用户都采用全双工工作模式的双向通信网络,给出了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本发明的全双工非正交多址接入(full-duplex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FD-NOMA)系统除了中继以外,用户也有同时接收同时发送的能力。本发明的体制中,每个用户同时配有接收和发送天线,以保证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可靠有效的实时双向通信。从而在解决现有多址接入方法由于轮询操作带来的缺陷的基础上获得了优越的中断概率、吞吐量等性能。而后,深入分析了所提方法的中断性能和吞吐量。利用概率论、信号检测理论、随机信号分析等方法,推导了每一个用户的中断概率和系统吞吐量的闭环表达式。仿真结果证实了所有推导表达式的正确性。并说明了本发明接入方法的中断性能、吞吐量都要优越于两个对比方案,即HD-NOMA和OMA((OrthogonalMultiple Access,正交多址接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考虑的系统模型图,Relay表示中继;
图2为分别采用三种接入方法时(本发明方法FD-NOMA和两个对比方法HD-NOMA和OMA),两个用户D1和D2的中断概率和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图中,Sim、Error floor和Exact分别代表仿真值、渐近值和精确值;
图3为不同自干扰系数下三种接入方法的系统性能和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以任意一个时间周期k内的通信过程为例进行说明。用户D1发送希望传输的信号x1(k),用户D2发送希望传输的信号x2(k);
步骤二、中继同时接收由用户D1和D2发送的信号叠加在一起的信号、环路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此时中继接收的信号可表示为:
代表中继处的环路干扰信号。本实施方式引入指示参量δ,δ=1和δ=0分别代表采用FD或者HD模式。Ps表示用户处归一化之后的传输功率。nr(k)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号,可以用一个均值为0的高斯变量表示。假设所有的无线链路都是独立的,服从非选择块瑞利衰落,同时受到平均功率为N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干扰。h11、h21分别代表了以下链路的信道系数:D1→中继、D2→中继。
步骤三、中继根据SIC的思想依次检测信号x1和x2;具体来说,中继首先检测接收功率更大的来自用户D1的信号。这样一来,在检测的时候就只受到更小功率的干扰的影响了。在检测用户D1信号的基础上,再检测用户D2的信号;因而,中继在检测D1的发送信号x1时的接收信干噪比为其中,表示不考虑衰落的通常意义上的信噪比;由于本方案采用了FD模式,本实施方式假设自干扰消除技术是非理想的,这样更加符合实际;中继处的环路干扰信道被认作是瑞利衰落信道,系数为对应的平均功率为然后,中继检测D2发送的信号x2时的信干噪比为注意,信号x1和x2都被归一化为单位功率信号,即数学期望值
步骤四、根据检测获得的信号x1和x2,向两个用户同时发送叠加NOMA信号。中继发送的叠加信号为其中τ表示中继处理时延,τ≥1。和环路干扰信号之间满足等式Pr表示中继处归一化之后的传输功率。a1和a2代表了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为了两个用户之间的公平性,本实施方式选择的功率分配系数需要满足a1<a2,a1+a2=1;
步骤五、两个用户分别接收NOMA叠加信号。令ξ(ξ∈{1,2})为用户指示变量。那么用户Dξ处的接收信号为其中,是用户Dξ处的环路干扰信号,仍然是用户Dξ处的高斯噪声信号。假设所有的无线链路都是独立的,服从非选择块瑞利衰落,同时受到平均功率为N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干扰。h12、h22分别代表了以下链路的信道系数:中继→D1和中继→D2。由于本方案采用了FD模式,本实施方式假设自干扰消除技术是非理想的,这样更加符合实际。用户D1和D2的环路干扰信道被认作是瑞利衰落信道,系数为 它们对应的平均功率分别为
步骤六、用户D1利用SIC法,检测自己希望获得的信号x2。在检测期望信号x2时,D1需要先检测信号x1,因为x1在叠加NOMA信号xsuperi(k)中的功率更大;这个过程的信干噪比为在剔除掉信号x1后,D1再检测期望获得的信号x2,此时的信干噪比为
步骤七、用户D2检测自己希望获得的信号x1;用户D2可以直接检测自己期望获得的信号x1。信干噪比值为
至此,描述了任意一个时间周期内,本发明的FD-NOMA接入方法的信号传输、接收和检测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和中继全程采用全双工的工作模式。
本实施方式考虑的是图1所示的一个由两个用户D1和D2和一个专用中继构成的FD-NOMA系统。这样的系统模型是根据车联网建立的。而且,根据上面叙述的真实卫星传输场景,本实施方式认为由于物理遮挡或者传输功率限制覆盖区域现象导致的严重的阴影衰落,两个用户之间没有直接链路。两个用户只能通过专用中继的协助相互通信。为了使得FD传输模式成为可能,避免轮询操作,D1、D2和中继都配有一个发送天线和一个接收天线。这也是本实施方式的FD-NOMA方案和现有方案相比最为重要的特点。假设所有的无线链路都是独立的,服从非选择块瑞利衰落,同时受到平均功率为N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干扰。h11、h12、h21和h22分别代表了以下链路的信道系数:D1→中继、中继→D1、D2→中继和中继→D2。令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RV)信道功率增益|h11|2、|h12|2、|h21|2和|h22|2服从系数为(i∈{11,12,21,22})的指数分布。由于本方案采用了FD模式,本实施方式假设自干扰消除技术是非理想的,这样更加符合实际。环路干扰(loop interference,LI)信道被认作是瑞利衰落信道,系数为它们对应的平均功率分别为
本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推导,假设Ω11=Ω12并用Ω1表示。这样的假设是有道理的,因为对应的信道|h11|2和|h12|2是同一条信道的正反两个方向,参量相等这一假设是合理的。同理,用Ω2表示Ω21=Ω22。ρ表示的是传输信噪比最后是它们分别是全双工用户D1、D2和中继处环路干扰信道平均功率。那么同样为了简化推导,令并用ΩLI表示。
在第k个时间周期内,用户D1发送信号x1(k),用户D2发送信号x2(k)。中继同时接收叠加信号、LI信号和噪声信号。那么中继接收的信号可表示为:
中继发送的叠加信号为其中τ表示中继处理时延,τ≥1。为不失一般性,令τ=1。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假设k≥τ。代表LI信号,满足等式本实施方式引入指示参量δ,δ=1和δ=0分别代表采用FD或者HD模式。本发明提出的是FD-NOMA,所以所有和δ=0时的HD-NOMA有关的叙述都是为仿真实验中的对比做准备。Ps和Pr分别表示用户和中继处归一化之后的传输功率。a1和a2代表了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为了两个用户之间的公平性,本实施方式选择的功率分配系数需要满足a1<a2,a1+a2=1。nr(k)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noise,AWGN)信号,可以用一个均值为0的高斯变量表示。同理,令ξ(ξ∈{1,2})为用户指示变量那么用户Dξ处的接收信号为其中,是LI信号,仍然是高斯噪声信号。
由于接收端都采用SIC的方法分离NOMA叠加信号,根据SIC的基本思想,中继首先检测接收功率更大的用户D1的信号。这样一来,在检测的时候就只受到更小功率的干扰的影响了。在检测用户D1信号的基础上,再检测用户D2的信号。因而,中继在检测D1的发送信号x1时的接收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为其中,表示不考虑衰落的通常意义上的SNR。然后,中继检测D2的发送信号x2的SINR为注意,信号x1和x2都被归一化为单位功率信号,即在检测期望信号x2时,D1需要先检测信号x1,因为x1在叠加NOMA信号xsuperi(k)中的功率更大。这个过程的SINR为在剔除掉信号x1后,D1再检测期望获得的信号x2,此时的SINR为至于用户D2,它可以直接检测自己期望获得的信号x1。SINR值为至此,描述了任意一个时间周期内,本发明的FD-NOMA接入方法的信号传输、接收和检测过程。
下面给出本实施方式接入方法的中断概率性能和吞吐量性能,从而便于和两个对比方案进行对比,证实本实施方式的接入方法性能的优越性。
1)D2的中断概率:根据NOMA的基本思想和本实施方式给出的所提FD-NOMA接入方法流程,用户D2处发生中断的补事件是:中继成功检测出了信号x1,而且用户也成功检测出了x1。那么D2的中断概率
其中,δ=1。R2代表用户D2检测信号x1时的目标速率。下面会给出FD-NOMA方案中D2的中断概率闭环表达式。
注意:公式(4)成立的前提是a2>a1T2。具体解释一下。本实施方式用J1表示中继成功检测x1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因而,用J2表示D2成功检测x1的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即这两个事件相互独立,那么令符号x、y和z分别代表|h11|2、|h21|2
再令x和y分别表示|h22|2那么本实施方式得到关系式
需要注意的是,(6)是在a2>a1T2的前提下推导出的。将(5)和(6)代入就能够获得(4)中的结果了。根据(4),取δ=0,那么用户D2在HD-NOMA方案中获得的中断概率为
其中,是HD传输机制中用户D2检测x1时的目标SNR。而且仍然有a2>a1φ2
2)D1的中断概率:用户D1处发生通信中断的补事件是:中继先要检测出x1,而后要检测出x2。而且用户D1也要成功检测出x1和它期望获得的信号x2。基于这样的事件描述,用户D1的中断概率为
其中,δ=1。R1是D1在检测x2时的目标速率。那么在FD-NOMA方案中用户D1可以达到的中断概率闭环表达式为
其中,A=T2(T1+1), 下面简单给出计算过程。定义J为用户D1发生中断的补事件,可以写为两个独立事件J1和J2的乘积。其中,J1表示中继先检测x1后检测x2,而J2表示用户D1成功检测x1和x2
J=J1J2 (10)
其中,根据给出的事件定义,
令x、y、z、y1和z1分别代表|h11|2、|h21|2|h12|2接下来本实施方式先计算J2
那么表达式(13)等价于Pr(y1FD(ρz1+1))。所以进一步计算得
现在关注J1
这里J1和J2的计算都已经完成了。将(14)和(15)代入(10),本实施方式就获得了(9)给出的中断概率。根据(9),将δ=0代入,就能够获得HD-NOMA方案中用户D1的中断概率
其中, 表示用户D1采用HD机制时检测x2时的目标SNR。
3)分集阶数分析:分集阶数的定义如下。
a)FD-NOMA中D2的分集阶数:根据(4)的推导结果,当ρ→∞时,利用e-x≈1-x,用户D2采用FD-NOMA方案时中断概率的渐进值为(18)。
将(18)代入(17),有
b)HD-NOMA中D2的分集阶数:根据(7)的推导结果,用户D2采用HD-NOMA方案时中断概率的渐进值为
将(19)代入(17),有
c)FD-NOMA中D1的分集阶数:根据(9)的推导结果,用户D1采用FD-NOMA方案时中断概率的渐进值为(20)。
将(20)代入(17),有
d)HD-NOMA中D1的分集阶数:根据(16)的推导结果,用户D1采用HD-NOMA方案时中断概率的渐进值为
将(21)代入(17),有
4)吞吐量分析:下面计算在有时延限制的传输模式下系统吞吐量的表达式。
a)FD-NOMA:用户D1和D2分别需要在目标速率R1和R2的约束下接收信息。那么FD-NOMA的系统吞吐量为
其中,可以分别从(4)和(9)获得。
b)HD-NOMA:和(22)同理,HD-NOMA方案对应的系统吞吐量为
其中,可以分别从(7)和(16)获得。
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在前面推导的各个中断概率和吞吐量的闭环表达式。并且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本实施方式接入方法的性能比对比算法HD-NOMA和OMA都要优越。OMA的一个完整的通信过程需要在四个时间周期内完成。前两个时间周期中,两个用户分别向中继发送各自信号。后两个时间周期中,中继向两个用户分别发送对应信号。而HD-NOMA的一个完整的通信过程需要在两个时间周期内进行。第一个时间周期中,用户D1和D2同时向中继分别发送信号x1和x2。第二个时间周期中,中继向用户D1和D2广播信号x1和x2的叠加NOMA信号。HD-NOMA和OMA系统都不存在自干扰问题。本组仿真实验中,对两个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归一化处理,那么有Ω11=Ω12=d,Ω21=Ω22=(1-d)。其中,d表示归一化后的D1和中继之间的距离,d=0.2。α=4表示路径损耗指数。NOMA叠加信号的功率分配系数是a1=0.2,a2=0.8。目标速率分别为R1=0.4,R2=0.5比特每信道(bit per channel use,BPCU)。图2中的FD-NOMA和HD-NOMA精确中断概率是利用(4)、(9)和(7)、(16)计算的。显然,精确值和仿真值能够很好地重合。中断概率的渐近值是通过(18)、(19)和(20)、(21)计算的。这些渐近曲线和相应的精确曲线在高信噪比区域能够紧密贴合在一起。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上文给出的推导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另外,在本实验中,信噪比小于23dB的时候,本实施方式的发明FD-NOMA方案能够提供的中断性能要好于HD-NOMA和OMA方案。考虑到这样的信噪比区间几乎已经涵盖了所有实际网络场景,因而本实施方式认为本发明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图3中的FD-NOMA吞吐量精确值是利用(22)计算出的。精确值和仿真值完美吻合,说明推导结果是正确的。对比不同自干扰系数下FD-NOMA的吞吐量,发现自干扰系数越大,FD-NOMA吞吐量越小。好在降低自干扰系数是本实施方式通过不断的研究干扰抑制技术可以人为达到的。这个因素对FD-NOMA优越性能的制约会逐渐解除,而所提FD-NOMA方案的优越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广。最后,发现FD-NOMA的吞吐量在相对低的信噪比区域内大于OMA和HD-NOMA。考虑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抑制自干扰的方法,实际的自干扰系数要远远小于-20dB,而且实际系统中的信噪比不会很大。因而几乎在所有实际系统中,FD-NOMA方案都是可以获得比HD-NOMA和OMA更大的吞吐量的。
本发明提出的FD-NOMA的这一更低时延不轮询的特质显然更加符合众多实际应用的真实需求。实际系统中,通信中断带来的危害和等待轮询带来的时延都是极力希望避免的。比如车联网场景中车辆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关乎安全的信息,无论哪个用户向哪个用户传输,都希望能够在FD模式下高效实时随机进行,而不必在HD模式或者现有FD模式的用户接收轮询过程中等待。因为这样的轮询过程会导致时延和不安全因素。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显著进步:
1、本发明的中断性能和吞吐量都要好于对比方案HD-NOMA和OMA。
2、本发明的接入方案中的中继和用户都采用全双工的工作模式。每一时刻中,信息的传输方向都是双向的。
3、本发明符合真实系统关于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在实际的网络中,往往希望可以用全双工模式实时进行信息的传输,不希望存在轮询操作导致时延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Claims (6)

1.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两个需要信息交流的用户D1和D2同时向中继发送各自信号,分别为:x1和x2
S2、中继同时接收x1、x2的叠加信号、环路干扰信号和噪声信号;
S3、中继依次检测信号x1和x2,根据检测到信号x1和x2,向用户D1和D2同时发送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
S4、用户D1和D2各自接收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
S5、用户D1检测信号x2
在检测信号x2时,D1需要先检测信号x1,检测完成后在接收信号中剔除掉信号x1,再检测信号x2
S6、用户D2直接检测信号x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为:
其中τ表示中继处理时延,τ≥1,表示环路干扰信号,Pr表示中继处归一化之后的传输功率,a1和a2分别代表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中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D2的中断概率:
其中,a2>a1T2R2代表用户D2检测信号x1时的目标速率,a1和a2分别代表叠加的非正交多址接入信号中用户D1和D2对应的功率分配系数,a1<a2,a1+a2=1;
ρ表示传输信噪比,h11、h12、h21和h22分别D1→中继、中继→D1、D2→中继和中继→D2的信道系数,令随机变量信道功率增益|h11|2、|h12|2、|h21|2和|h22|2服从系数为i∈{11,12,21,22}的指数分布,Ω11=Ω12=Ω1用户D1和D2的环路干扰信道系数为对应的平均功率分别为Ω21=Ω22=Ω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D1的中断概率:
其中,A=T2(T1+1),
R1是用户D1检测信号x2时的目标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D1和D2的分集阶数均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D1和D2分别在目标速率R1和R2的约束下接收信息,则在有时延限制的传输模式下系统吞吐量为:
CN201811148892.4A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Active CN1093614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8892.4A CN109361445B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8892.4A CN109361445B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61445A true CN109361445A (zh) 2019-02-19
CN109361445B CN109361445B (zh) 2020-11-13

Family

ID=65348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48892.4A Active CN109361445B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6144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768A (zh) * 2019-09-09 2019-12-10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网络的安全传输方法
CN110856193A (zh) * 2019-11-11 2020-02-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基于空间信息网络的中继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6760458A (zh) * 2023-08-21 2023-09-15 成都本原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卫星通信数据安全传输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7274A (zh) * 2017-05-15 2017-08-2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d2d和上行noma的两用户通信方法
CN107222907A (zh) * 2017-05-10 2017-09-29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上行非正交多址中继辅助的蜂窝网络传输方法
CN107947843A (zh) * 2017-11-06 2018-04-20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降低导频开销复用数据的noma方法
US20180262296A1 (en) * 2016-03-03 2018-09-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Link Adaptation
CN108601088A (zh) * 2018-05-09 2018-09-2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协作通信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62296A1 (en) * 2016-03-03 2018-09-1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Link Adaptation
CN107222907A (zh) * 2017-05-10 2017-09-29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上行非正交多址中继辅助的蜂窝网络传输方法
CN107087274A (zh) * 2017-05-15 2017-08-2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d2d和上行noma的两用户通信方法
CN107947843A (zh) * 2017-11-06 2018-04-20 上海交通大学 用于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降低导频开销复用数据的noma方法
CN108601088A (zh) * 2018-05-09 2018-09-2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协作通信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EIXIONG ZHENG,ETC.: "Secure NOMA Based Two-Way Relay Networks Using Artificial Noise and Full Duplex",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XINWEI YUE,ETC.: "outage performance of full/half-duplex user relaying in NOMA systems", 《2017 IEEE ICC 》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7768A (zh) * 2019-09-09 2019-12-10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网络的安全传输方法
CN110557768B (zh) * 2019-09-09 2021-07-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网络的安全传输方法
CN110856193A (zh) * 2019-11-11 2020-02-2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基于空间信息网络的中继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0856193B (zh) * 2019-11-11 2023-05-1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基于空间信息网络的中继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6760458A (zh) * 2023-08-21 2023-09-15 成都本原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卫星通信数据安全传输方法
CN116760458B (zh) * 2023-08-21 2023-10-27 成都本原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卫星通信数据安全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61445B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o et al. Multi-RIS-aided wireless systems: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CN109361445A (zh) 一种利用全双工中继的双向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TW201806421A (zh) 功率分配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基地台
CN103442366B (zh) 一种基于干扰对齐的认知无线电用户空分复用方法
Yu et al. Combat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802.11 ac-based multi-user MIMO networks
US9674846B2 (en) Distributed multi-cell multi-user beamforming method, transmitter and relevant system
CN11073045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联合中继和干扰选择方案的性能分析方法
CN110557768A (zh)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网络的安全传输方法
Wei et al. Secure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FD-NOMA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CN109348481A (zh)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一种全双工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Xingwang et al. Overlay CR-NOMA assiste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networks with imperfect SIC and CEEs
WO2018010190A1 (zh) 一种通过非正交多址实现广播通信业务的叠加传输方法
Xie et al.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to maximize throughput based on multiuser cooperative mobility in social-physical ad hoc networks
CN106507391B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干扰导向方法
CN114363130B (zh) 一种面向大规模mimo车联网的资源块动态调整方法、基站
Zhang et al.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fading channels in power limited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02857292B (zh) 多用户双向中继传输系统及方法
Cao et al. Error performance of RIS-assisted NOMA networks with imperfec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2711120B (zh)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Negro et al. Spatial interweave for a MIMO secondary interference channel with multiple primary users
CN108737009B (zh) 一种干扰抑制方法和装置
Sun et al. Multi-stream sum rate maximization for MIMO AF relay networks
Kim et al. Satur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irectional CSMA/CA in mmWave WPANs
Zhao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antenna asynchronous cognitive MAC protocol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for IT convergence
CN113507710B (zh) 一种noma场景下的导频污染攻击信道去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a Min

Inventor after: Wang Xinyu

Inventor after: Guo Qing

Inventor after: Liu Xiaofeng

Inventor after: Gu Xuemai

Inventor before: Guo Q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Xinyu

Inventor before: Jia Min

Inventor before: Liu Xiaofeng

Inventor before: Gu Xuemai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