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7327B -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7327B
CN109327327B CN201810864434.4A CN201810864434A CN109327327B CN 109327327 B CN109327327 B CN 109327327B CN 201810864434 A CN201810864434 A CN 201810864434A CN 109327327 B CN109327327 B CN 1093273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random acc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figuration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44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7327A (zh
Inventor
吴志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T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27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3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73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3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1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s triggering a change of sett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2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preamble design, i.e. with negotiation of the synchronisation sequence with transmitter or sequence linked to the algorithm us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5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involving beams of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8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with additional processing of random access related information at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83Signalling arrangements
    • H04L2027/0089In-band signals
    • H04L2027/0093Intermittant signals
    • H04L2027/0095Intermittant signals in a preamble or simila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7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access information of target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在一实施例中,网络端执行以下指令: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在双连接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或修改用于该通信装置的该次要节点的一配置;以及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新的或修改的配置以及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

Description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发起的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包含有新无线接口及提供高数据传输率的新无线网络架构、低延迟、分组最佳化,以及改善的系统容量及改善的覆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及其通信装置,用来处理一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及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网络端包含有一第一基站(base station,BS)及一第二基站,包含有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设定以执行以下指令: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bearer,SRB)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Modification)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add)或修改(modify)用于该通信装置的该次要节点的一配置;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新的或修改的配置以及一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信道(RACH)配置,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第二小区上被传送的一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关联配置;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及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讯息到该通信装置;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通信装置接收用于响应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根据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该通信装置传送的一随机接入前置码(preamble);该第二基站传送一随机接入响应(RA response,RAR)到该通信装置,以响应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以及根据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该第二基站与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3A、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4A、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5A、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图6A、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 无线通信系统
100 通信装置
102、104 基站
20 通信装置
200 至少一处理电路
210 至少一存储装置
214 程序代码
220 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
30、40、50、60 流程
300、302、304、306、308、步骤
310、312、314、316、318、
320、400、402、404、406、
408、410、412、414、416、
418、420、500、502、504、
506、508、510、512、514、
516、518、600、602、604、
606、608、610、612、614、
616、618、620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可简略地由通信装置100、基站(base stations,BSs)102及基站104所组成。在图1中,通信装置100、基站102及基站104可用来说明无线通信系统10的架构。
如图1所示,通信装置100可被设定同时连接到基站102及104(即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DC))。也就是说,处于双连接中的通信装置100可通过基站102及104进行传输/接收。举例来说,在至少一第一载波频率(carrier frequency)上,通信装置100可从基站102接收分组,以及在至少一第二载波频率上,通信装置100可从基站104接收分组,或者在第一载波频率上,通信装置100可传送分组到基站102,以及在至少一第二载波频率上,通信装置100可传送分组到基站104。此外,基站102及104中一个可为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以及另一基站可为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至少一第一载波频率及至少一第二载波频率可重叠或不重叠。
通信装置100可为用户端(user equipment,UE)、移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电子书、便携式计算机系统、车辆、船及飞机等装置。此外,对于一上行链路(uplink,UL)而言,通信装置100为传送端而基站102和/或104为接收端;对于一下行链路(downlink,DL)而言,基站102和/或104为传送端而通信装置100为接收端。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通信装置20的示意图。通信装置20可为图1中的通信装置100、基站102和/或104,但不限于此。通信装置20可包括至少一处理电路200比如一微处理器或一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至少一存储装置210以及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220。至少一存储装置210可为任一数据存储装置,用来存储一程序代码214,可为至少一处理电路200读取及执行。举例来说,至少一存储装置210可为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只读式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硬盘(hard disk)、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易失性存储装置(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取介质(non-transitory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体介质(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于此。至少一通信接口装置220可包含有至少一无线收发器,其是根据至少一处理电路200的处理结果,用来传送及接收信号(例如数据、讯息和/或分组)。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实施例的说明,用户端被用来表示图1中的通信装置100。
一协议架构可被用来说明一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的使用取决于该无线承载如何设定。一无线承载可为供一用户平面数据传输和/或接收的一数据无线承载(dataRB,DRB),以及供一控制平面数据传输和/或接收的一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B,SRB)。一数据无线承载配置可包含有至少一数据无线承载识别、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配置、一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配置、一逻辑信道识别及一逻辑信道配置(例如优先次序和/或逻辑信道群组)。一信令无线承载配置可包含有一信令无线承载识别、无线链路控制配置及逻辑信道配置。在双连接中,有三种无线承载:主要小区群组(master cell group,MCG)承载、次要小区群组(secondarycell group,SCG)承载及分裂承载(split bearer)。主要小区群组承载可利用在主要节点的无线协议,以使用主要节点的无线资源(例如时间资源及频率资源)。次要小区群组承载可利用在次要节点的无线协议,以使用次要节点的无线资源。分裂承载可利用在主要节点及次要节点两者的无线协议,以使用主要节点及次要节点两者的无线资源。分裂承载可为一主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或一次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数据无线承载可为主要小区群组承载、次要小区群组承载或分裂承载。信令无线承载可被设定为主要小区群组承载或分裂承载。
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端连接到主要节点,以及具有一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在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上,主要节点传送一第一测量配置到用户端。详细来说,在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上,用户端传送一第一测量报告到主要节点,以响应第一测量配置。主要节点对次要节点启动用于用户端的一次要节点增加(addition)程序,以响应第一测量报告。通过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上传送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讯息到用户端,主要节点设定用户端连接到次要节点,以响应次要节点增加程序。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提供用户端连接到次要节点的次要节点配置。为了响应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用户端设定一第二信令无线承载。在第二信令无线承载上,次要节点可传送一第二测量配置,同时用户端与主要节点及次要节点具有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在第二信令无线承载上,用户端传送一第二测量报告到次要节点,以响应第二测量配置。
一新无线(new radio,NR)基站(例如下一代基站(gNB))以一模式(pattern)或周期地广播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SB(s))。同步信号区块包含有一主要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一次要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和/或一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同步信号区块可具有指示/辨识同步信号区块的一同步信号区块索引(index)(例如6位)。同步信号区块索引可被承载在该物理广播信道中,以及在该物理广播信道中,通过一基站来传送一主要信息区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及解调制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图3A、3B的一流程30可被用于包含有一第一基站(例如基站102)及一第二基站(例如基站104)的一网络端,以及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用户端。
步骤304:通过一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连接到该用户端,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连接到该用户端。
步骤306: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Modification)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add)或修改(modify)用于该用户端的该次要节点的一配置。
步骤308: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新的或修改的配置以及一第一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信道(RACH)配置,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第二小区上被传送的一第一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一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第一关联配置。
步骤310: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及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讯息到该用户端。
步骤312: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用户端接收用于响应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步骤314:根据/在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或检测)该用户端传送的一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preamble)。
步骤316: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传送一随机接入响应(RA response,RAR)到该用户端,以响应该随机接入前置码。
步骤318:根据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该第二基站与该用户端进行通信。
步骤320:结束。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响应包含有关联于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的一前置码识别符(identifier)。新的或修改的配置被使用于第二基站及用户端间的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其包含有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及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以包含有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及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的配置为次要小区群组承载的配置、主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的次要小区群组部分的配置或次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的次要小区群组部分的配置。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可为次要小区群组承载的修改的配置、主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的次要小区群组部分的修改的配置或次要小区群组分裂承载的次要小区群组部分的修改的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小区是一主要小区(primary cell,PCell)或一次要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第二小区是一主要次要小区(primary Scell,PSCell)。第三小区是一主要小区或一次要小区。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或广播)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当第一关联配置关联于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而不是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时,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仍可传送第一同步信号区块。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包含在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中的第一测量结果,第二基站获得第一关联配置。第一测量结果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以及是在信令无线承载上从用户端接收。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直接在用户端及第二基站间第二信令无线承载上从用户端接收的第一测量结果,第二基站决定第一关联配置,以及第一测量结果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第一测量结果可包含有第一同步信号区块的信号强度数值及第一同步信号区块的同步信号区块索引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索引(或识别/识别符)。因此,第二基站知道信号强度数值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在第二小区上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Lcontrol channel,PUCCH)上从用户端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第二基站决定第一关联配置。该信道状态信息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最后或最近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L sharedchannel,PUSCH)上从用户端接收的传输,第二基站决定第一关联配置。
为了响应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当用户端接收(或检测)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根据/在第二小区的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或多个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上,用户端可传送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在一实施例中,在与第一基站进行通信的同时,根据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在第二小区上,用户端与第二基站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第二基站接收的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第二基站知道用户端接收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由于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根据/为响应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第二基站决定使用(例如运作)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传送(transmit,Tx)波束,以在第二小区上传送数据到用户端。也就是说,为了响应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第二基站可传送控制信号(例如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Lcontrol channel,PDCCH)和/或数据(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L sharedchannel,PDSCH))到用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在至少一第一传送波束上,第二基站传送传输。在次要小区或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在至少一第二传送波束上,第二基站传送传输。至少一第一传送波束可相同于或不同于至少一第二传送波束。至少一第一传送波束的一或多个波束可相同于至少一第二传送波束的一或多个波束。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当第二基站在第二小区上传送随机接入响应时,在一传送波束上,第二基站可传送随机接入响应,该传送波束关联于(对应到)在第二小区上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或关联于(对应到)接收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的一接收(Rx)波束。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含有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时间资源可包含有一时间单位(例如正交频分多工(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元、时隙(slots(s))或子帧(subframe(s))。频率资源可包含有例如物理资源区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或子载波。物理资源区块可包含有多个子载波(例如12或24个子载波)。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可为的专用前置码,例如被设定在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被用户端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选出。在一实施例中,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被设定在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被设定在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被预先定义在一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规格中或者被设定在一系统信息区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中。系统信息区块可被包含在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或者通过第二小区上的第二基站被广播。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关联配置包含有(或指示)第一同步信号区块的同步信号区块索引。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关联配置包含有(或指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可设定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可包含有辨识(identifying)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索引。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及关联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到在第二小区上的被传送的一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第二关联配置。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可包含有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一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接着,当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比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好时,用户端可决定使用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来代替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包含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及第二关联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被包含在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中的第二测量结果,第二基站获得第二关联配置。根据直接在第二信令无线承载上从用户端接收的第二测量结果,第二基站决定第二关联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在第二小区上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上从用户端接收的信道状态信息,第二基站决定第二关联配置。该信道状态信息关联于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根据最后或最近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从用户端接收的传输,第二基站决定第二关联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比被该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好时,用户端可决定使用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来代替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为了响应该决定,在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或多个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用户端可传送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可被设定在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以及可被关联于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和/或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可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被选出。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可被设定在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可被设定在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可被预先定义在一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规格中或可被设定在系统信息区块中。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关联配置可设定(或包含有)第二同步信号区块的一同步信号区块索引。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关联配置包含有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可设定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可包含有辨识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索引。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设定或不设定交递。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不设定交递。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可改变或不改变先前传送到用户端的主要节点的配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可含有或不包含有先前未被传送到用户端的新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为一主要节点(例如主要演进式基站(master evolvedNode-B,MeNB)),以及第二基站为一次要节点(例如次要下一代基站(secondary gNB))。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可为一新无线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例如新无线无线资源控制重设定讯息(NR RRC Reconfiguration message))。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可包含有或不包含有响应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第二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例如新无线无线资源控制重设定完成讯息(NR 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message))。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可为一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例如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设定讯息(E-UTRA 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message))。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可为一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例如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设定完成讯息(E-UTRA 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message))。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执行一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程序,用户端连接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连接到用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执行由一第三基站启动的一交递程序,用户端连接到第一基站(或第一基站连接到用户端)。第三基站可传送一交递指令到用户端以启动交递程序。当第一基站接收来自用户端的一交递完成讯息时,第一基站连接到用户端。当用户端传送交递完成讯息到第一基站时,用户端连接到第一基站。
在一实施例中,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包含有包含有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例如至少一(第一和/或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至少一信息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和/或上述关联配置。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及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可不同。第一同步信号区块及第二同步信号区块可不同。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及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可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在一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中,第二基站从第一基站接收用户端的一第一用户端能力(capability)。第一用户端能力可相关于一波束成形(beamforming)能力(例如是否支持波束对应)或一随机接入能力。根据第一用户端能力,第二基站可决定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例如至少一(第一和/或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例如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内容)。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增加请求讯息可包含有用户端的一第二用户端能力。第二用户端能力可相关于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接收能力(例如是否支持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当第二用户端能力指示支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第二基站可决定关联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当第二用户端能力指示不支持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第二基站可决定关联于同步信号区块的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在一实施例中,当传送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或接收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时/后,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可传送一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例如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到用户端。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可指示用户端传送第一(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举例来说,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可包含有关联于(或的或对应到)第一(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的前置码识别符。在时间单元中,第二基站可一起传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图4A、4B的一流程40可被用于包含有一第一基站(例如基站102)及一第二基站(例如基站104)的一网络端,以及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400:开始。
步骤402: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用户端。
步骤404:通过一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
步骤406:在双连接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用于该用户端的该次要节点的一次要小区。
步骤408: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增加该次要小区的一次要小区配置及包含有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次要小区上被传送的一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第一关联配置。
步骤410: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次要小区配置及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到该用户端。
步骤412: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用户端接收用于响应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步骤414:根据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或检测)该用户端传送的一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步骤416:在该第二小区或该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传送一随机接入响应到该用户端,以响应该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步骤418:根据该次要小区配置,在该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与该用户端进行通信。
步骤420:结束。
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其包含有次要小区配置及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以包含有次要小区配置及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根据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第二基站与用户端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次要小区配置,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与用户端进行通信,同时用户端与第一基站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或广播)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当第一关联配置关联于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到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而不是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时,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仍可传送第一同步信号区块。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包含有次要小区上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响应第一(或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当用户端接收(或检测)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在次要小区的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上,用户端可传送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在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上,第二基站接收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以及第二基站知道用户端接收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在一实施例中,根据/为响应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第二基站决定使用(例如运作)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传送波束,以在次要小区上传送控制信号(例如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或数据(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到用户端。
在一实施例中,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当第二基站在次要小区上传送随机接入响应时,在一传送波束上,第二基站可传送随机接入响应,该传送波束关联于(对应到)在次要小区上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或关联于(对应到)接收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的一接收波束。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当第二基站在第二小区上传送随机接入响应时,在第二小区上,在一传送波束(例如窄波束(narrow beam)或广波束(wide beam))上,第二基站可传送随机接入响应。该传送波束不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也不关联于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该传送波束可关联于被传送在第二小区上的第三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三同步信号区块。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及关联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到在第二小区上的被传送的一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第二关联配置。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可包含有次要小区上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一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或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其包含有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及第二关联配置。接着,当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比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好时,用户端可决定使用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来代替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被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比被该用户端测量/接收的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信号强度好时,用户端可决定使用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来代替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为了响应该决定,在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或多个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中,用户端可传送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可被设定在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以及可被关联于至少一第二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和/或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可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被选出。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可被设定在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或系统信息区块中。系统信息区块可被包含在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或在次要小区上被第二基站广播。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设定次要小区而不牵涉交递。
用于流程30的陈述及实施例可用应用于流程40,在此不赘述。
图5A、5B的一流程50可被用于包含有一第一基站(例如基站102)及一第二基站(例如基站104)的一网络端,以及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500:开始。
步骤502: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用户端。
步骤504:通过一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
步骤506:在双连接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用于该用户端的该次要节点的一次要小区。
步骤508: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次要小区配置,以及该次要小区配置设定用于该第二基站中一载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的该次要小区,以及不设定任何用于该次要小区上的一随机接入的任一配置。
步骤510: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次要小区配置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到该用户端。
步骤512: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用户端接收用于响应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步骤514: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或检测)该用户端传送的一第一指示,其中该第一指示指示该用户端在该次要小区上接收的一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步骤516:在该第二小区上,在关联于该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该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一传送波束上,该第二基站传送数据到该用户端。
步骤518:结束。
根据流程50,根据第一指示,第二基站知道在次要小区上,用户端接收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以及在次要小区上,在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传送波束上,第二基站传送数据到用户端。根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与用户端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其包含有次要小区配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以包含有次要小区配置。根据次要小区配置或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在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与用户端进行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指示包含有关联于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息。信息可包含有一测量结果或一信道质量指示符(channel qualityindicator)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从用户端接收一第二指示,其中第二指示指示在次要小区上被用户端接收的一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指示包含有关联于第二同步信号区块或第二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息。信息可包含有一测量结果或一信道质量指示符值。
在一实施例中,在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讯息中,第一(或第二)指示被传送。在一实施例中,在一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例如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S,SRS)、解调制信号或专用(specific)参考信号)中,第一(或第二)指示被传送。在一实施例中,在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中,第一(或第二)指示被传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可包含有一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一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件(ControlElement,CE)、一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例如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标头)、一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协议数据单元(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协议数据单元的标头)或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指示及第二指示可在一相同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讯息中或不同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讯息中被传送。第一指示及第二指示可在一相同的参考信号中或不同的参考信号中被传送。第一指示及第二指示可在一相同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中或不同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中被传送。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可设定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给用户端传送第一(或第二)指示。因此,用户端可在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上传送第一(或第二)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或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前被接收的第三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第二基站设定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一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被第二基站传送的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设定。
用于流程30~40的实施例/陈述可被应用于流程50,在此不赘述。以下陈述的实施例可被应用于流程30~50。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小区上,第二基站传送一启动指令(activation command)到用户端以响应次要小区配置。启动指令是为了命令用户端启动次要小区(例如命令用户端在次要小区上启动一通信)。在传送启动指令后,第一基站可传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举例来说,当传送次要小区配置或接收第二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时/后,第二基站传送启动指令。启动指令可为在一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中的一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件或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流程40的一实施例中,当启动次要小区时/后,用户端可(开始)传送第一(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在流程50的一实施例中,当启动次要小区时/后,用户端可(开始)传送指示。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站如上述不传送启动指令。在流程40的一实施例中,当步到没有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的一下行链路中次要小区(例如为了响应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而非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顺序)时/后,或者为了响应同步到次要小区,用户端可传送第一(或第二)随机接入前置码。在流程50的一实施例中,当同步到下行链路中次要小区时/后,或者为了响应同步到次要小区,用户端可传送指示。
图6A、6B的一流程60可被用于包含有一第一基站(例如基站102)及一第二基站(例如基站104)的一网络端,以及包含有以下步骤:
步骤600:开始。
步骤602:通过具有一信令无线承载的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一用户端。
步骤604:通过一主要次要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同时通过该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做为一主要节点连接到该用户端。
步骤606:在双连接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改变用于该用户端的该次要节点的该主要次要小区。
步骤608: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设定用来设定一新的主要次要小区的一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包含有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以及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被传送的一第一同步信号区块或一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一第一关联配置。
步骤610: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该第一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到该用户端。
步骤612: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一第二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用户端接收用于响应该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一第一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步骤614:根据该至少一第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该用户端传送的一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步骤616:该第二基站传送一随机接入响应到该用户端,以响应该第一随机接入前置码。
步骤618:根据该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与该用户端进行通信。
步骤620:结束。
根据流程60,根据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在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用户端与第二基站进行通信,同时连接到在主要小区上的第一基站。因此,用户端同时与在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的第二基站以及在主要小区上的第一基站通信。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可包含有新的主要次要小区的配置。根据配置,在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用户端及第一基站互相通信。
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一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其包含有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第一关联配置。第一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以包含有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第一关联配置。根据第二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在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第二基站与用户端进行通信。
用于流程30~50的实施例/陈述可被应用于流程60,在此不赘述。以下陈述的实施例可被应用于流程30~50。用于次要小区或第二小区的实施例/陈述可被应用于流程60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以下实施例可应用于前述流程。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基站的决定或为了响应从第二基站接收的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第一基站传送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在一实施例中,“获得”可被“决定”取代。在一实施例中,“次要节点”可被“次要下一代基站”取代。
需注意的是,虽然以上所述的实施例是用来举例说明对应于流程的相关运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系统需求和/或设计考虑结合、修饰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依本发明的精神加以结合、修饰和/或变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而不限于此。前述的陈述、步骤和/或流程(包含有建议步骤)可通过装置实现,装置可为硬件、软件、固件(为硬件装置与计算机指令与数据的结合,且计算机指令与数据属于硬件装置上的只读软件)、电子系统、或上述装置的组合。根据上述陈述,可以容易地生成UE的实施例。上述流程以及实施例中任一个可被编译成在第一基站中、第二基站中和/或用户端中的程序代码214。有关第一基站及第二基站的流程,被第一基站执行的步骤可被编译成第一基站的程序代码214,以及被第二基站执行的步骤可被编译成第二基站的程序代码214。其中装置可为通信装置20。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法及装置,用来有效地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网络端,包含有第一基站(base station,BS)及第二基站,包含有:
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
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设定以执行以下指令:
通过具有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的该第一基站的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通信装置;
通过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
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Modification)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add)或修改(modify)用于该通信装置的该次要节点的配置;
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新的或修改的配置以及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信道(RACH)配置,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第二小区上被传送的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signal block,SSB)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CSI-RS)的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关联配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及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讯息到该通信装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通信装置接收用于响应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根据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该通信装置传送的随机接入前置码(preamble);
在该第二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RA response,RAR)到该通信装置,以响应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以及
根据该新的或修改的配置,该第二基站与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为专属(dedicated)前置码,或者由该通信装置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选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指令还包含有:
根据该随机接入前置码,该第二基站运作关联于该同步信号区块或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传送(transmit,Tx)波束(Tx beam),以在该第二小区上传送控制信号和/或数据到该通信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关联配置包含有该同步信号区块的同步信号区块索引(index)或者包含有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
5.一种网络端,包含有第一基站(base station,BS)及第二基站,包含有:
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
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设定以执行以下指令:
通过具有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的该第一基站的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通信装置;
通过第二小区,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同时该第一基站做为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
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Modification)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增加(add)用于该通信装置的该次要节点的一次要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
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包含有增加该次要小区的一次要小区配置及包含有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信道(RACH)配置,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次要小区上被传送的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关联配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次要小区配置及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 讯息到该通信装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第三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通信装置接收用于响应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根据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该通信装置传送的随机接入前置码(preamble);
该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RA response,RAR)到该通信装置,以响应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以及
根据该次要小区配置,在该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与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包含有该次要小区的该次要小区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关联配置被包含在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中或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为专属(dedicated)前置码,或者由该通信装置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选出。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指令还包含有:
根据该随机接入前置码,该第二基站运作关联于该同步信号区块或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传送(transmit,Tx)波束(Tx beam),以在该次要小区上传送控制信号和/或数据到该通信装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关联配置包含有该同步信号区块的同步信号区块索引(index)或者包含有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
11.一种网络端,包含有第一基站(base station,BS)及第二基站,包含有:
至少一存储装置;以及
至少一处理电路,耦接于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存储装置存储,以及该至少一处理电路被设定以执行以下指令:
通过具有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SRB)的该第一基站的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连接到通信装置;
通过主要次要小区(primary secondary cell,PSCell),该第二基站做为一次要节点(secondary node,S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同时通过该第一小区,该第一基站做为主要节点(master node,MN)连接到该通信装置;
在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中,该第一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Modification)请求讯息到该第二基站,以改变用于该通信装置的该次要节点的该主要次要小区;
该第二基站传送一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Acknowledge)讯息到该第一基站,以响应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讯息,其中该次要节点修改请求确认讯息设定用来设定新的主要次要小区的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包含有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RA)信道(RACH)配置,以及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设定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以及设定关联于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被传送的同步信号区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的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关联配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该第一基站传送包含有该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及该随机接入信道配置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讯息到该通信装置;
在该第一小区的该信令无线承载上或该第一基站的第二小区上,该第一基站从该通信装置接收用于响应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的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
根据该至少一随机接入信道资源,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接收该通信装置传送的随机接入前置码(preamble);
该第二基站传送随机接入响应(RA response,RAR)到该通信装置,以响应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以及
根据该主要次要小区配置,在该新的主要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与该通信装置进行通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随机接入前置码为专属(dedicated)前置码,或者由该通信装置从多个随机接入前置码中选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指令还包含有:
根据该随机接入前置码,该第二基站运作关联于该同步信号区块或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至少一传送(transmit,Tx)波束(Tx beam),以在该次要小区上传送控制信号和/或数据到该通信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关联配置包含有该同步信号区块的同步信号区块索引(index)或者包含有该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端,其中该指令还包含有:
在该第二基站传送该无线资源控制讯息或接收该无线资源控制响应讯息后 ,在该主要次要小区上,该第二基站传送物理下行链路(downlink,DL)控制信道(physical DLcontrol channel,PDCCH)顺序到该通信装置。
CN201810864434.4A 2017-08-01 2018-08-01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93273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40043P 2017-08-01 2017-08-01
US62/540,043 2017-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7327A CN109327327A (zh) 2019-02-12
CN109327327B true CN109327327B (zh) 2020-10-30

Family

ID=63165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4434.4A Active CN109327327B (zh) 2017-08-01 2018-08-01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1508B2 (zh)
EP (1) EP3439422B1 (zh)
CN (1) CN109327327B (zh)
TW (1) TWI6902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1832B2 (ja) * 2017-09-28 2022-10-27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ハンドオーバ実行におけるマルチビーム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
CN109644352B (zh) * 2017-12-26 2020-1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激活与去激活辅小区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0785080B2 (en) * 2018-01-11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RACH preamble messages for transmission
BR112021018787A2 (pt) 2019-03-28 2021-11-23 Zte Corp Otimização colaborativa de configuração de canal de acesso aleatório em nós de acesso de rede sem fio
CN114667779A (zh) * 2019-11-07 2022-06-2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掩码和随机接入响应窗口的增强配置
US11706811B2 (en) * 2021-03-29 2023-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gotiating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nfigurations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9308A (zh) * 2013-08-09 2015-02-11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结中分配无线网络暂时识别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43999B1 (en) * 2013-08-08 2021-06-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odes and methods for random access in dual connectivity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9308A (zh) * 2013-08-09 2015-02-11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双连结中分配无线网络暂时识别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R 4-Step Random Access Procedure;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3GPP DRAFT》;20170519;全文 *
RACH Procedures and Resource Configuration;HUAWEI;《3GPP DRAFT》;20170217;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899A (zh) 2019-03-16
US20190045567A1 (en) 2019-02-07
EP3439422B1 (en) 2021-04-21
EP3439422A1 (en) 2019-02-06
TWI690226B (zh) 2020-04-01
US10531508B2 (en) 2020-01-07
CN109327327A (zh) 2019-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537B (zh) 處理頻寬部分的裝置及方法
CN109327913B (zh)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EP3442304B1 (en) Method of handlin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9327327B (zh)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US1031393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CN108990101B (zh) 处理双连接中次要节点改变的装置及方法
TWI688249B (zh) 處理載波聚合的裝置及方法
CN109327908B (zh) 处理载波聚合及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CN109327914B (zh) 处理双连接的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