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4087B -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04087B CN109304087B CN201811291600.2A CN201811291600A CN109304087B CN 109304087 B CN109304087 B CN 109304087B CN 201811291600 A CN201811291600 A CN 201811291600A CN 109304087 B CN109304087 B CN 1093040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ion
- nox
- ammonia injection
- catalyst
- concent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6—Catalytic processes
- B01D53/90—Injecting reacta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6—Catalytic processes
- B01D53/8621—Removing nitrogen compounds
- B01D53/8625—Nitrogen oxide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 G05B13/04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xhaust Gas Treatment By Means Of Catalyst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工自动控制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具体步骤为:将SCR系统等分为n个反应区域并建立模型,对其未知参数进行确定获得实际反应模型,根据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对未来p个时刻进行预测,并通过优化性能指标获得最佳喷氨量变化率,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后重复上述步骤实现滚动优化。本发明通过建立反应模型和优化性能指标,实现了对喷氨流量的在线滚动优化,从而解决SCR系统的大惯性、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SCR喷氨控制的精度、速度以及稳定能力,有效避免NOx排放超标或氨逃逸的问题,因而尤其适用于负荷频繁波动的机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工自动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目前燃煤电站主要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catalytic reduction,SCR)进行控制。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是进行高速精准的喷氨控制,喷氨量过少会导致出口NOx浓度超标,而喷氨量过大则会导致氨逃逸,增加硫酸氢铵的生成,造成空预器堵塞,危及电厂安全生产。
稳定工况下,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内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及烟气中NOx浓度等参数变化幅度较小,采用传统PID控制即可获得较好的脱硝效果。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入网比例升高,燃煤机组将承担更多的调峰任务,因此变工况运行的时间会越来越多。机组负荷频繁变动会导致入口NOx浓度、烟气温度、烟气流量频繁且大幅变化,而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又具有大惯性的特点,因此现有的喷氨控制方法难以胜任,会导致出口NOx浓度频繁波动,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基于上述缺陷和不足,本领域亟需对现有的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的喷氨控制方法做出进一步改进,避免系统大惯性导致的出口NOx浓度频繁波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中从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的化学反应机理出发,建立SCR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方程模型,并通过逼近法求解模型,实现在线滚动优化控制喷氨量,因而尤其适用于具有大惯性、不确定性的SCR喷氨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等分为n个反应区域,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对每个反应区域内部建立反应模型;
S2对步骤S1建立的反应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确定,并选取最佳参数从而获得实际反应模型;
S3利用该实际反应模型,根据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对未来p个时刻的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进行预测,并通过上述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获得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
S4根据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重复步骤S3,实现滚动优化。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划分的各反应区域内部烟气浓度一致,烟气从第1个反应区域进入从第n个反应区域流出。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1建立的反应模型如下:
式中,ra(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吸附速率,为吸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a为NH3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取为零,R为气体常数,R取8.317,T为烟气温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d(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脱附速率,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d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活化能,α为吸附态NH3对脱附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常数,rNOx(i)第i个反应区域NOx被还原的反应速率,为NOx被还原的初始指前因子,ENOx为NOx被还原的反应活化能,CNOx(i)为第i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NH3在催化剂核心反应区域的覆盖率,ri-s(i)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转换为表面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初始指前因子,Esi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反应活化能,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s-i(i)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转换为内部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Ωsurf为催化剂对表面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VSCR为SCR反应器内各催化剂层烟气流通体积的总和,Qn为n个反应区域烟气的体积流量,Ωinter为催化剂对内部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为第i+1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CNOx(i+1)为第i+1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第i+1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第i+1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i为1~n。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和优选为e0~e10,优选为e0~e20,ENOx优选为40000~60000,Ed优选为70000~90000,Esi优选为50000~70000,优选为0.1~0.6,Ωsurf优选为0~0.2,Ωinter优选为0~10,α优选为0.3~0.4。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3具体如下:
S31将当前时刻的喷氨量、反应器入口NOx浓度、烟气温度、烟气流量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其中所述吸附态NH3分为表面吸附态NH3和内部吸附态NH3;
S32将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再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所述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中,所述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所述步骤S31计算得到的预测值,所述喷氨量为根据最佳喷氨量变化率计算得到的预测值,其他工况参数为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
S33重复步骤S32,得到未来p个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
S34通过步骤S33中的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计算得到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S34中优化性能指标如下:
式中,wNOx为SCR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目标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预测值,wθ为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覆盖率的目标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覆盖率的预测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氨逃逸的预测值,为氨逃逸的限制值,为喷氨量的变化率,qh、rh、sh为h时刻的权重系数,tj为j时刻的权重系数,h为1~p,j为1~p-1。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取得最小值的判断标准为:连续计算10步~30步,若该优化性能指标不再下降,则认为其取得最小值。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最大迭代次数优选为100步~2000步。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喷氨量为喷液氨流量或喷尿素流量。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具备以下的技术优点:
1.本发明通过建立电站锅炉SCR喷氨脱硝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方程模型,并通过逼近法求解模型,实现了对反应器出口NOx浓度、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以及氨逃逸量的预测,并以此为据实现对喷氨流量/阀门开度的在线滚动优化,从而解决SCR系统的大惯性、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了SCR喷氨控制的精度、速度以及稳定能力,有效避免NOx排放超标或氨逃逸的问题,因而尤其适用于负荷频繁波动的机组;
2.此外,本发明通过将吸附在催化剂上的NH3分为表面吸附态NH3和内部吸附态NH3,从而将选择性催化NH3还原NOx的反应进行细化,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出口NOx的浓度,从而确定最优喷氨量;
3.更重要的是,本发明的优化性能指标不仅考虑了出口NOx浓度,还包括了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以及氨逃逸量的预测值和喷氨流量变化率,从而使得优化结果更加精准,在有效抑制出口NOx浓度波动、减少氨逃逸的基础上能够尽量减少喷氨阀门的动作频率,有利于提高机组运行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构建的反应模型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构建的反应模型中NOx在催化剂内部扩散情况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构建的模型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SCR脱硝喷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机组负荷与烟气温度的统计结果;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构建的反应模型模拟拟合值与实际值对比的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如图1所示,将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等分为n个反应区域,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对每个反应区域内部建立反应模型;
其中,各反应区域内部烟气浓度一致,烟气从第1个反应区域进入从第n个反应区域流出,在这个过程中,烟气与对应位置的催化剂发生吸附、脱附和催化还原反应;第1个反应区域的NH3浓度为喷氨量,第1个反应区域的NOx浓度为反应器入口NOx浓度,第n+1个反应区域的NH3浓度为NH3逃逸浓度,第n+1个反应区域的NOx浓度为反应器出口NOx浓度;
S2对步骤S1建立的反应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确定,并选取最佳参数从而获得实际反应模型;
更具体地,可以采用基于历史运行数据辨识的方法对所述未知参数进行确定,并通过智能优化算法选取最佳参数,该最佳参数能够分别使反应器出口NH3浓度和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计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值最小;
S3利用该实际反应模型,根据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对未来p个时刻的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进行预测,并通过上述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获得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其中所述喷氨量为喷液氨流量或喷尿素流量;
S4根据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重复步骤S3,即以下一时刻作为当前时刻进行循环,从而实现滚动优化。
进一步,基于Eley-Rideal机理,即吸附态NH3与弱吸附态NOx或气态NOx发生还原反应,平推流模型以及表面吸附态NH3、内部吸附态NH3的设置,采用Eular法求解微分方程,所述步骤S1建立的反应模型如下:
式中,ra(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吸附速率,为吸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a为NH3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取为零,R为气体常数,R取8.317,T为烟气温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d(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脱附速率,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d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活化能,α为吸附态NH3对脱附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常数,rNOx(i)第i个反应区域NOx被还原的反应速率,为NOx被还原的初始指前因子,ENOx为NOx被还原的反应活化能,CNOx(i)为第i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NH3在催化剂核心反应区域的覆盖率,ri-s(i)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转换为表面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初始指前因子,Esi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反应活化能,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s-i(i)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转换为内部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Ωsurf为催化剂对表面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VSCR为SCR反应器内各催化剂层烟气流通体积的总和,Qn为n个反应区域烟气的体积流量,Ωinter为催化剂对内部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为第i+1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CNOx(i+1)为第i+1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第i+1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第i+1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i为1~n;
更具体地,在计算ra(i)、rd(i)、rNOx(i)、ri-s(i)、rs-i(i)时,由于气体通过单个小区域的时间(VSCR/Qn)很短,不足1s,因此直接增加(VSCR/Qn)的乘积项将原本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转变为随位置i变化的参数;并且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中,在烟气温度范围内氨气氧化影响微小,因此不考虑吸附态NH3的氧化过程;VSCR是系统固有参数,由SCR反应器结构决定;Qn通过煤质参数、给煤量、过量空气系数计算;和CNOx(1)为SCR反应器入口的NH3浓度和NOx浓度,其中NH3浓度通过液氨/尿素质量流量除以烟气流量,NOx浓度直接通过传感器测量获得;
其中,需要确定的未知参数为ENOx、Ed、Esi、α、Ωsurf、Ωinter,和优选为e0~e10,优选为e0~e20,ENOx优选为40000~60000,Ed优选为70000~90000,Esi优选为50000~70000,优选为0.1~0.6,Ωsurf优选为0~0.2,Ωinter优选为0~10,α优选为0.3~0.4。
进一步,所述步骤S3具体如下:
S31将当前时刻的喷氨量、反应器入口NOx浓度、烟气温度、烟气流量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
更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吸附态NH3包括表面吸附态NH3和内部吸附态NH3;该吸附态NH3固定在催化剂上不能随烟气流动而流动,其中所述表面吸附态NH3位于NOx能够扩散到的厚度范围内,能够与NOx发生催化还原反应,也能够与内部吸附态NH3进行扩散交换,而所述内部吸附态NH3位于NOx不能扩散到的厚度范围内,不能与NOx发生反应,可以与表面吸附态NH3进行扩散交换;
S32将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再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所述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中,所述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所述步骤S31计算得到的预测值,所述喷氨量为根据最佳喷氨量变化率计算得到的预测值(初始计算时该喷氨量为当前时刻的喷氨量),其他工况参数(即反应器入口NOx浓度、烟气温度、烟气流量)为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
S33重复步骤S32,得到未来p个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
S34通过步骤S33中的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计算得到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
更具体地,所述取得最小值的判断标准为:连续计算10步~30步,若该优化性能指标不再下降,则认为其取得最小值;所述最大迭代次数优选为100步~2000步;如果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还没有取到最小值,则停止计算获得最佳喷氨量变化率。
进一步,所述步骤S34中优化性能指标如下:
式中,wNOx为SCR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目标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反应器出口NOx浓度的预测值,wθ为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覆盖率的目标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覆盖率的预测值,为自k时刻起h时刻后氨逃逸的预测值,为氨逃逸的限制值,为喷氨量的变化率,qh、rh、sh为h时刻的权重系数,tj为j时刻的权重系数,h为1~p,j为1~p-1。
下面以某电厂660MW机组的数据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电站SCR脱硝系统采用液氨作为还原剂,液氨气化后经稀释风机稀释后由喷氨格栅送入SCR反应器入口,与烟气混合后在催化剂作用下与烟气中的NOx发生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该SCR脱硝系统采用V2O5-WO3/TiO2型的蜂窝式催化剂,分三层布置反应器内,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
收集该电站SCR脱硝系统一整天的运行数据共2880组,采样间隔30s,采样期间机组负荷与SCR入口烟气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采样数据覆盖了397MW到664MW的运行工况,并且包含了多个升降负荷过程,烟气温度范围为321℃~357℃。
采用本发明提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建模,并对ENOx、Ed、Esi、α、Ωsurf、Ωinter这11个参数采用PSO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寻优,选取前20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训练模型参数,结果如表1所示;后880组数据作为测试集测试模型参数,结果如图6所示,测试集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9%,训练集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3%,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
表1反应动力学参数取值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电站锅炉SCR脱硝系统等分为n个反应区域,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对每个反应区域内部建立反应模型,该反应模型具体如下:
式中,ra(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吸附速率,为吸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a为NH3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取为零,R为气体常数,R取8.317,T为烟气温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d(i)为第i个反应区域NH3的脱附速率,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初始指前因子,Ed为NH3发生脱附反应的活化能,α为吸附态NH3对脱附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常数,rNOx(i)第i个反应区域NOx被还原的反应速率,为NOx被还原的初始指前因子,ENOx为NOx被还原的反应活化能,CNOx(i)为第i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NH3在催化剂核心反应区域的覆盖率,ri-s(i)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转换为表面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初始指前因子,Esi为NH3发生表面-内部交换的反应活化能,为第i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rs-i(i)为第i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转换为内部吸附态NH3的反应速率,Ωsurf为催化剂对表面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VSCR为SCR反应器内各催化剂层烟气流通体积的总和,Qn为n个反应区域烟气的体积流量,Ωinter为催化剂对内部吸附态NH3的吸附能力,为第i+1个反应区域NH3的浓度,CNOx(i+1)为第i+1个反应区域NOx的浓度,为第i+1个反应区域表面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第i+1个反应区域内部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i为1~n;
S2对步骤S1建立的反应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确定,并选取最佳参数从而获得实际反应模型;
S3利用该实际反应模型,根据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对未来p个时刻的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进行预测,并通过上述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获得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
S4根据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重复步骤S3,从而实现滚动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划分的各反应区域内部烟气浓度一致,烟气从第1个反应区域进入从第n个反应区域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具体如下:
S31将当前时刻的喷氨量、反应器入口NOx浓度、烟气温度、烟气流量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其中所述吸附态NH3分为表面吸附态NH3和内部吸附态NH3;
S32将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作为该实际反应模型的输入,计算得到再下一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所述下一时刻的工况参数中,所述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为所述步骤S31计算得到的预测值,所述喷氨量为根据最佳喷氨量变化率计算得到的预测值,其他工况参数为当前时刻的工况参数;
S33重复步骤S32,得到未来p个时刻反应器出口NOx浓度、NH3逃逸浓度和吸附态NH3在催化剂上的覆盖率的预测值;
S34通过步骤S33中的预测值构建优化性能指标,计算得到使该优化性能指标取得最小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的最佳喷氨量变化率,从而确定并执行下一时刻的喷氨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得最小值的判断标准为:连续计算10步~30步,若该优化性能指标不再下降,则认为其取得最小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迭代次数为100步~2000步。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氨量为喷液氨流量或喷尿素流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91600.2A CN10930408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91600.2A CN10930408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04087A CN109304087A (zh) | 2019-02-05 |
CN109304087B true CN109304087B (zh) | 2021-01-19 |
Family
ID=65222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91600.2A Active CN10930408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040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68808B (zh) * | 2019-07-18 | 2021-10-08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scr烟气脱硝系统的喷氨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1897373B (zh) * | 2020-08-05 | 2022-11-01 | 海南创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scr脱硝装置喷氨流量调节方法 |
CN112596474B (zh) * | 2020-11-23 | 2022-07-26 | 山东微立方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scr脱硝系统均匀性优化方法 |
CN112791566B (zh) * | 2020-12-01 | 2022-11-29 | 呼和浩特科林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SCR入口NOx浓度分区的预测方法 |
CN112992278B (zh) * | 2021-02-05 | 2023-03-14 | 山东大学 | 一种空气预热器中硫酸氢铵生成温度的计算方法 |
CN114664389B (zh) * | 2022-03-24 | 2023-09-22 | 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尿素水解制氨反应条件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74889B2 (ja) * | 1998-03-25 | 2004-10-06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脱硝装置のアンモニア注入量制御方法 |
DE102007045263A1 (de) * | 2007-09-21 | 2009-04-02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Reduktionsmittelzufuhr in ein Abgasnachbehandlungssystem mit einem SCR-Katalysator |
CN104632323B (zh) * | 2014-12-18 | 2017-02-22 | 吉林大学 | 一种尿素scr氨覆盖率反馈跟踪控制方法 |
CN106368772B (zh) * | 2016-11-04 | 2019-03-01 | 吉林大学 | Scr系统尿素喷射控制方法 |
CN108229091B (zh) * | 2018-01-05 | 2022-04-12 | 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 Scr后处理系统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搭建方法 |
-
2018
- 2018-10-31 CN CN201811291600.2A patent/CN1093040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04087A (zh) | 2019-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04087B (zh) | 一种基于脱硝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电站scr喷氨控制方法 | |
CN107243257B (zh) | 适合全负荷的智能喷氨控制系统 | |
CN106837480B (zh) | 一种基于模型的尿素喷射量控制方法及后处理控制系统 | |
CN105629736B (zh) | 数据驱动的火电机组scr脱硝扰动抑制预测控制方法 | |
CN110368808B (zh) | 一种scr烟气脱硝系统的喷氨量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5404145B (zh) | 基于指数预测和时滞预估补偿的脱硝新型串级控制方法 | |
CN112580250A (zh) | 基于深度学习的火电机组脱硝系统及优化控制方法 | |
CN107526292B (zh) | 一种基于入口NOx浓度预测的调控喷氨量的方法 | |
CN103592407B (zh) | 一种电厂scr脱硝系统催化剂活性在线监测方法 | |
CN105069185A (zh) | 一种利用烟气压差法建立空预器清洁因子计算模型的方法及应用 | |
CN106837488A (zh) | Scr前馈控制计算方法 | |
CN112613237B (zh) | 一种基于LSTM的CFB机组NOx排放浓度的预测方法 | |
CN111437721B (zh) | 一种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混合器多工况性能优化方法 | |
Yin et al. | Optimized fluegas denitrification control strategy to enhance SCR performance during load-cycling transient processes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 |
CN116712856A (zh) | 一种scr脱硝系统智能喷氨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9933884B (zh) | 一种面向燃煤机组scr脱硝系统神经网络逆控制的方法 | |
CN112379035A (zh) | 一种在线评估scr脱硝装置催化剂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7678305A (zh) | 基于非均匀分布式的船舶柴油机脱硝系统的喷氨控制方法 | |
CN106955592A (zh) | 可降低scr脱硝系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转化率的尿素热解制氨结构和方法 | |
CN109935279A (zh) | 一种电厂scr脱硝催化剂体积设计计算方法 | |
CN112627953A (zh) | 基于armax和mmpc的船舶scr系统喷氨量控制方法 | |
CN204285507U (zh) | 一种空气预热器 | |
CN110073089B (zh) | 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方法 | |
CN112791586A (zh) | 一种采用电加热装置的全工况脱硝系统 | |
Wang et al. | Model identification of SCR denitration system for 600MW thermal power uni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