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9502B -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89502B CN109289502B CN201811464799.4A CN201811464799A CN109289502B CN 109289502 B CN109289502 B CN 109289502B CN 201811464799 A CN201811464799 A CN 201811464799A CN 109289502 B CN109289502 B CN 1092895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or
- volatile organic
- sophorolipid
- tetralipid
- organic compound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74—General processes for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01D53/84—Biological proces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38—Removing components of undefined structure
- B01D53/44—Organic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1/00—Reactants
- B01D2251/95—Specific microorganis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本发明中筛选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复合,并优选二者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增容效果,协同提高生物反应器对疏水性废气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且其本身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具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效果;将十一醇加入菌液中形成非水相与水相的双液相分配体系,能够改善有机废气从气相传至扩散到液相的能力,水溶性较差的VOCs可以先溶解到十一醇中,再传质扩散到水相中,提高微生物捕获有机物作为碳源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挥发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70.91Pa,常压下沸点在50~260℃之间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烃类、氧烃类、卤代烃、氮烃类、硫烃类化合物及低沸点的多环芳烃等。随着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有机废气排入大气中,虽然整个大气系统中VOCs的浓度较低,但其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的同时,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危害依旧不容忽视。
目前,VOCs的无组织排放环境的极大危害和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降低VOCs污染带来的危害,探索VOCs的治理控制有效手段已成为解决VOCs污染的必由之路。其中,生物法是处理净化有机废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质上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废气中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其生命活动,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CO2、H2O、无机盐和生物质等污染小的小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生物法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优越的经济性、可靠的安全性、天然的环境相容性,近年来在净化VOCs污染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日趋活跃。然而,生物法一般仅适用于处理水溶性较好的VOCs,对于处理高浓度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不理想,且需要更大型的设备和占地面积,投入成本更高,因此,生物法对疏水性VOCs的降解效果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提高生物法对疏水性VOCs的降解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2~0.01:0.05~0.3: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用量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大,表面活性会影响胶束的形成,改变细胞膜的稳定性,破坏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膜失去活性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表面活性剂一般具有抑制菌体和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的两重性,需要合理控制其用量。本发明中筛选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复合,优选二者的比例,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增容效果,协同提高生物反应器对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且其本身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具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效果。
十一醇无生物毒性,其密度小于水,本申请将其加入菌液中,形成非水相与水相的双液相分配体系,能够改善有机废气从气相传至扩散到液相的能力,水溶性较差的VOCs可以先溶解到十一醇中,再传质扩散到水相中,提高微生物捕获有机物作为碳源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的效率。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中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2~6: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中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经过试验发现,复合表面活性剂中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时,生物反应器对疏水性VOCs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较高。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的质量比为0.002~0.01:0.15: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的质量比为0.008:0.15: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菌株中,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生物反应器为双液相气升式反应器。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双液相气升式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筒、导流筒、进气口、出气口和液体取样口;所述导流筒设置于该反应器外筒内部并与该反应器外筒同轴安装,所述导流筒用于容纳吸收液;进气口设于反应器的底部,出气口设于反应器的顶部,且进气口、出气口和液体取样口均与导流筒流体连通;还设有包覆所述反应器外筒的加热层和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外筒底部的排泥口。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加热层通过电加热装置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中筛选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复合,并优选二者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增容效果,协同提高生物反应器对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且其本身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具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效果。
本发明将十一醇加入菌液中形成非水相与水相的双液相分配体系,能够改善有机废气从气相传至扩散到液相的能力,水溶性较差的VOCs可以先溶解到十一醇中,再传质扩散到水相中,提高微生物捕获有机物作为碳源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以下实施例中采用的营养液组成为:
磷酸氢二钾28.16mg·L-1、磷酸二氢钾9.25mg·L-1、硫酸镁4.4mg·L-1、氯化铵4.9mg·L-1、碳酸氢钠24.0mg·L-1、三氯化铁0.0926mg·L-1、氯化钙2.69mg·L-1、四水氯化铜0.062、四水氯化锰0.144mg·L-1、六水氯化钴0.866mg·L-1、叶酸0.00089mg·L-1、4-氨基苯甲酸0.0023mg·L-1、D-泛酸0.00345mg·L-1、维生素B20.0023mg·L-1、烟酸0.0023mg·L-1、生物素0.0023mg·L-1。
以下实施例中的生物反应器选用双液相气升式反应器,如图1所示,包括反应器外筒2、导流筒8、进气口9、出气口4和液体取样口5;所述导流筒8设置于该反应器外筒内部并与该反应器外筒2同轴安装,所述导流筒8用于容纳吸收液;进气口9设于反应器的底部,出气口4设于反应器的顶部,且进气口9、出气口4和液体取样口5均与导流筒流体连通,由液体取样口5取样,用于分析反应器内液相成分和理化性质;还设有包覆所述反应器外筒的加热层1和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外筒底部的排泥口3。所述的加热层通过电加热装置10加热,维持反应器内部温度。双液相由互不相溶的十一醇6和营养液7组成。
废气由与导流筒连通的进气口9进入反应器中,废气以气泡的形式上升带动导流筒的液体上流,经过十一醇6和营养液7后由出气口排出,反应器外筒2内壁与导流筒8外壁之间的液体形成下流液,从底部进入导流筒内,形成反应器内液相循环。
以下实施例中挥发性有机废气采用模拟废气,气体组成为异丙苯、乙烯和空气,异丙苯浓度为2000mg/m3和乙烯浓度为1000mg/m3。
实施例1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2: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2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3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5: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4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6: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5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0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6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7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3: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8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2: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实施例9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1: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对比例1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菌液: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菌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对比例2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槐糖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对比例3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硅油和菌液按质量比0.008:0.15: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复合吸收液的pH控制为7,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2:1;
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且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进气量为75L/h,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60s,反应器温度设置为25℃,运行24h后,测定进出气口中异丙苯和乙烯的浓度。
采用实施例1~9和对比例的方法,生物反应器运行24后,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结果可知,本发明中筛选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复合,并优选二者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对有机物的增容效果,协同提高生物反应器对疏水性废气异丙苯和乙烯的去除率,且其本身能够被微生物完全降解,具有无毒无二次污染的效果;将十一醇加入菌液中形成非水相与水相的双液相分配体系,能够改善有机废气从气相传至扩散到液相的能力,水溶性较差的VOCs可以先溶解到十一醇中,再传质扩散到水相中,提高微生物捕获有机物作为碳源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降解疏水性VOCs的效率。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按质量比0.002~0.01:0.05~0.3:1混合,获得复合吸收液,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包括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且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2~6:1,所述菌液包括营养液和菌株,所述菌株包括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
(2)将步骤(1)的复合吸收液加入到生物反应器中后,将挥发性有机废气通入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中槐糖脂和海藻糖四脂的质量比为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的质量比为0.002~0.01:0.15: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表面活性剂、十一醇和菌液的质量比为0.008:0.1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中,赤红球菌CICC 23622、无色小杆菌属CICC20721和假黄单胞菌CICC24046的数量比为2: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器为双液相气升式反应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液相气升式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外筒、导流筒、进气口、出气口和液体取样口;所述导流筒设置于该反应器外筒内部并与该反应器外筒同轴安装,所述导流筒用于容纳吸收液;进气口设于反应器的底部,出气口设于反应器的顶部,且进气口、出气口和液体取样口均与导流筒流体连通;还设有包覆所述反应器外筒的加热层和设置于所述反应器外筒底部的排泥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层通过电加热装置加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64799.4A CN10928950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64799.4A CN10928950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89502A CN109289502A (zh) | 2019-02-01 |
CN109289502B true CN109289502B (zh) | 2021-07-16 |
Family
ID=65142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64799.4A Active CN109289502B (zh) | 2018-11-30 | 2018-11-30 |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2895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87167B (zh) * | 2021-04-22 | 2023-01-24 | 中关村至臻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装置 |
CN113522009B (zh) * | 2021-07-29 | 2023-10-27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物过滤装置和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36133A (ja) * | 2008-08-06 | 2010-02-18 | Panasonic Corp | ガス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装置 |
CN203540328U (zh) * | 2013-10-24 | 2014-04-16 | 浙江大学 | 一种处理有机废气的双液相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
CN105617856A (zh) * | 2016-03-15 | 2016-06-01 | 北京沃太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处理烃类有机废气的生物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295631A (zh) * | 2018-01-18 | 2018-07-20 | 浙江大学 | 一种采用气升式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气的方法 |
-
2018
- 2018-11-30 CN CN201811464799.4A patent/CN1092895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36133A (ja) * | 2008-08-06 | 2010-02-18 | Panasonic Corp | ガス処理方法及び処理装置 |
CN203540328U (zh) * | 2013-10-24 | 2014-04-16 | 浙江大学 | 一种处理有机废气的双液相气升式生物反应器 |
CN105617856A (zh) * | 2016-03-15 | 2016-06-01 | 北京沃太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处理烃类有机废气的生物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295631A (zh) * | 2018-01-18 | 2018-07-20 | 浙江大学 | 一种采用气升式填料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气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两相分配(有机相—水相)生物反应器降解污染物的原理及应用;任艳红 等;《中国沼气》;20031231;第21卷(第03期);431-436页 * |
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及应用;陶雪琴 等;《化工环保》;20071231;第27卷(第5期);431-436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89502A (zh) | 2019-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Pavithra et al. | Microalgae for biofuel production and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a review | |
Celis‐García et al. | Removal of sulfur inorganic compounds by a biofilm of sulfate reducing and sulfide oxidizing bacteria in a down‐flow fluidized bed reactor | |
CN109289502B (zh) | 一种强化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 | |
CN108273380A (zh) | 用于提高废气处理效率的促生菌群及废气处理方法 | |
CN205501051U (zh) | 一种基于臭氧高级氧化的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 | |
CN104857842B (zh) | 一株嗜盐嗜碱性硫氧化菌及其在气体生物脱硫-硫回收中的应用 | |
Zhao et al. | Microbial interaction promotes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high pH condition | |
CN102344225B (zh) | 纤维素醚生产中含盐废水的处理方法 | |
CN105731750B (zh) | 一种混合基质生物淋滤去除污泥重金属的方法 | |
CN109486725B (zh) | 一株可降解苯系物和石油烃的菌株及其应用 | |
Gnida |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influence of vacuum on bacterial biocenosis used i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ies? | |
CN106115931B (zh) | 海绵铁与微生物协同去除硫酸盐和Cd(Ⅱ)废水的方法 | |
Jiang et al. | A novel combined treatment for pyridine waste gas using liquid absorption, catalytic ozonation, and 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LA-CO-SAD) | |
CN204342609U (zh) | 一种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 |
CN110217940A (zh) | 一种高浓度硝酸盐废液与有机废液协同处理装置及其两相处理方法 | |
CN108383299A (zh) | 煤化工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及预处理系统 | |
CN114471139A (zh) | 一种用于降解废气中甲烷的复合菌群及其培育方法和应用 | |
CN103449667B (zh) | 好氧微生物和臭氧联合技术的处理餐饮废水的方法 | |
CN115010237A (zh) | 铁基生物炭耦合过碳酸盐联用去除河道中黑臭水体底泥的方法 | |
CN112919728A (zh) | 一种蓝藻泥压滤液处理方法 | |
CN105219685A (zh) | 一种脱酚嗜盐菌及其应用 | |
Mansor et al. | Treatment of leachate using cultured Spirulina platensis | |
CN103667098A (zh) | 一种降解偏二甲肼的恶臭假单胞菌c2及其降解偏二甲肼的方法 | |
Wei et al. | Sulfide-based mix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for treatment of sulfur, nitrogen and carbon-contaminated wastewater | |
CN212655652U (zh) | 一种去除废水中硫酸盐的反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