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4652A -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 Google Patents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84652A
CN109284652A CN201710595613.8A CN201710595613A CN109284652A CN 109284652 A CN109284652 A CN 109284652A CN 201710595613 A CN201710595613 A CN 201710595613A CN 109284652 A CN109284652 A CN 1092846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recognition mould
mould group
discol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56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俊
谢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9561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8465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84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8465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指纹识别模组包括变色标识层,变色标识层形成的预设图案可起到标识作用。进一步的,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当用户在使用手持终端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无需更换手持终端,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

Description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其唯一性、安全性、保密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指纹识别技术现已基本普及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
在将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手机等手持终端时,为了达到外观的一致性,指纹识别模组的颜色通常需要与手持终端的整体色调保持一致。目前,主要是采用盖板颜色来实现指纹识别模组的颜色区分。
用户在手持终端的使用过程中总希望有多种不同的体验。例如,体验指纹识别模组不同的外观颜色。但是,传统的指纹识别模组一旦组装成型后,其颜色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用户若想有多种体验,就得更换手持终端。然而,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频繁更换手持终端是不现实的,故传统的指纹识别模组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指纹识别模组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指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包括:
基板;
指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封装层,所述指纹传感器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及
丝印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变色标识层,所述变色标识层形成预设图案,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所述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所述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变色标识层形成的预设图案可起到标识作用。进一步的,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当用户在使用包含上述指纹识别模组的手持终端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无需更换手持终端,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
当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小于4微米时,其遮光作用有限,且会导致变色标识层本身的颜色较浅,不能很好地起到标示颜色变化的作用。而当变色标识层的厚度过大时,则变色标识层表面平整度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平整度不佳。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标示要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平整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变色标识层表面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可透光。保护层对变色标识层起到保护作用,可防止变色标识层过度磨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为UV固化层或硬质油墨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6~28微米。
若保护层的厚度过大,则会导致指纹传感器表面距离触摸位置的距离过大,从而影响压力信号的传导,进而使得指纹识别模组的灵敏度不足。而保护层的厚度过小,则强度降低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保护层的厚度为26~28微米时,能兼顾保护作用及指纹识别模组的灵敏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且呈预设颜色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层位于所述变色标识层与所述封装层之间。着色层使指纹识别模组具有初始颜色,并可通过颜色设置使得指纹识别模组的初始颜色与手持终端的配色保持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着色层的厚度为6~8微米。
着色层的厚度小于6微米时,其本身颜色较浅,其颜色不能较好的反映在指纹识别模组表面。而着色层的厚度大于8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的灵敏度。着色层的厚度为6~8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深度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灵敏度的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底漆层,所述底漆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着色层之间。底漆层起过渡作用,从而增强着色层与封装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漆层的厚度为6~8微米。
底漆层的厚度小于6微米时,膜层太薄,不能很好的连接着色层与封装层。而底漆层的厚度大于8微米时,则可能因膜层太厚而导致表面平整度不足,从而影响着色层的附着。底漆层的厚度为6~8微米时,着色层与封装层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单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包含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由于变色标识层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成型时只需一次印刷即可,从而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可将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依次层叠形成的层叠结构。
由于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故每个不同的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围绕所述保护层及所述封装层的周向设置。
边框对整个指纹识别模组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安装于手持终端的主机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向所述指纹传感器的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柔性电路板具有可挠性,故可便于在主机壳体中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走线。因此,在将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手持终端时,可便于将基板与主机中的主板实现电连接。
一种手持终端,包括:
主机;
如上述优选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基板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提供一种半成品:所述半成品包括基板、指纹传感器及封装层,所述指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指纹传感器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所述变色标识层形成预设图案,且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所述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所述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变色标识层的表面形成可透光的保护层。
保护层对变色标识层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防止变色标识层过渡磨损。而且,采用丝印的方式能尽量减小保护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
着色层使指纹识别模组具有初始颜色,并可通过颜色设置使得指纹识别模组的初始颜色与手持终端的配色保持一致。而且,采用丝印的方式能尽量减小着色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底漆层。
底漆层起过渡作用,从而增强着色层与封装层之间连接的牢固性。而且,采用丝印的方式能尽量减小底漆层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包括:
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在油墨中均匀混合,以得到油墨混合物;
将所述油墨混合物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单层结构的所述变色标识层。
因此,可得到呈单层结构的变色标识层。由于变色标识层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成型时只需一次印刷即可,从而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可将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包括:
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分别混合于油墨中,以得到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
将所述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依次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多层结构的所述变色标识层。
因此,可得到呈多层层叠结构的变色标识层。由于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故每个不同的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上述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指纹识别模组可使用户在不更换手持终端的前提下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此外,所得到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各个膜层通过丝印的方式依次层叠,且膜层之间无需粘结,故指纹识别模组整体的厚度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持终端,包括主机及设置于主机上的指纹识别模组100。主机包括外壳、显示屏、处理器及主板等多个部件。其中,手持终端可以是手机、PAD或MP5等电子设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100。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的指纹识别模组100包括基板110、指纹传感器120、封装层130及变色标识层140。
基板110起支撑作用。而且,基板110上设有印刷电路,用于信号的传导。在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手持终端时,基板110用于与手持终端的主板电连接。
指纹传感器120设置于基板110一侧并与基板110电连接。指纹传感器120将压力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以采集指纹信息。
封装层130位于基板110一侧。具体的,封装层130可由树脂、胶等材料固化形成。其中,指纹传感器120封装于封装层130内。进一步的,封装层130可以透明也可呈现预设的颜色。
变色标识层140丝印于封装层130上,并形成预设图案。具体的,变色标识层140可采用由掺杂有变色颜料的油墨,丝网印刷于封装层130的表面,并固化形成。丝印方式可有利于减小变色标识层140的厚度。其中,变色标识层140的预设图案可以为字母、特殊的标记或图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持终端,预设图案可以个性化设置,从而起到区分及标识的作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
当变色标识层140的厚度小于4微米时,其遮光作用有限,且会导致变色标识层140本身的颜色较浅,不能很好地起到标示颜色变化的作用。而当变色标识层140的厚度过大时,则变色标识层140表面平整度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平整度不佳。变色标识层140的厚度为4~10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标示要求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平整度。
具体的,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也就是说,变色标识层140的类型包括7种可能,分别为: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的组合;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标识层、感温变色标识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三者的组合。
其中,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具体的,光致变色油墨层含有光致变色颜料,光照参数包括光线的强度、光线的波长等。光照参数变化时,光致变色颜料发生反应,从而使得光致变色油墨层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当用户使用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手机从室内移动到室外时,光照参数改变,进而会导致变色标识层140呈现不同的颜色。
温感变色油墨层则含有温感变色颜料,温感变色颜料在温度变化时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热,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或发生故障,其温度持续升高。而对于不同的温度,温感变色油墨层可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能够直观的表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温度,从而便于观察手机工作时的放热状态。
光致蓄光油墨层则含有光致蓄光颜料。在白天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吸收光能并存储;而在晚上或光照较弱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则将存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并发出荧光,从而可实现光致蓄光油墨层的明暗变化。而且,光致蓄光油墨层在夜间能够释放荧光,且余光时间较长,从而方便夜间寻找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100的手持终端并方便操作指纹识别模组100。
变色标识层140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会呈现颜色变化。而且,变色标识层140的颜色会透过其表面进行显示,从而在指纹识别模组100的表面可显示出不同颜色的预设图案。在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产品时,随着用户所处环境的切换,指纹识别模组100所处环境的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140呈现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进而使得用户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外观颜色。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可透光的保护层150。保护层150丝印于变色标识层140的表面。
保护层150主要起到保护变色标识层140的作用,防止变色标识层140在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应用过程中被磨损。保护层150可透光。其中,保护层150可以是全透明的,也可部分透明。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层150为UV固化层或硬质油墨层。
具体的,可通过在变色标识层140的表面丝印UV胶或油墨,并使其固化后形成保护层150。因此,保护层150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层150的厚度为26~28微米。
若保护层150的厚度过大,则会导致指纹传感器120表面距离触摸位置的距离过大,从而影响压力信号的传导,进而使得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灵敏度不足。而保护层150的厚度过小,则强度降低起不到保护的作用。保护层150的厚度为26~28微米时,能兼顾保护作用及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灵敏度。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丝印于封装层130的表面且呈预设颜色的着色层160。着色层160位于变色标识层140与封装层130之间。
具体的,着色层160的颜色可以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任意颜色,而着色层160的颜色则决定了指纹识别模组100的初始颜色。其中,着色层160可通过掺杂颜料的油墨丝印于封装层130上并固化形成,其厚度为6至8微米。着色层160的颜色可以与手持终端的配色相同,从而保持手持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层160的厚度为6~8微米。
着色层160的厚度小于6微米时,其本身颜色较浅,其颜色不能较好的反映在指纹识别模组100表面。而着色层的厚度大于8微米时,则会导致指纹识别模组100中压力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降低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灵敏度。着色层160的厚度为6~8微米时,能在满足颜色深度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指纹识别模组100灵敏度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丝印于封装层130上的底漆层170,底漆层170位于封装层130与着色层160之间。
具体的,在形成颜色层160之前,可在封装层130的表面丝印底漆,以形成底漆层170。底漆属于中间粘结剂,与着色层160及封装层130均可附着良好。因此,底漆层170可起到过渡作用,增加颜色层160与封装层13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底漆层170的厚度可控制在6至8微米之间。
底漆层170的厚度小于6微米时,膜层太薄,不能很好的连接着色层160与封装层130。而底漆层170的厚度大于8微米时,则可能因膜层太厚而导致表面平整度不足,从而影响着色层160的附着。底漆层170的厚度为6~8微米时,着色层160与封装层130之间的连接更牢固。
在本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140为单层结构,且变色标识层140包含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例如,当变色标识层140为含光致变色标识层与感温变色标识层的组合时,需先将光致变色颜料与感温变色颜料在油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丝印于封装层130的一侧,以形成变色标识层140。因此,变色标识层140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140成型时只需一次印刷,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变色标识层140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具体的,变色标识层140为6至8微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变色标识层140为多层结构,且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依次层叠形成的层叠结构。
例如,变色标识层140为含光致变色油墨层与感温变色油墨层的组合时,可先将光致变色颜料及感温变色颜料分别混合于油墨中,得到两种混合物;进一步的,将含有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变色颜料的油墨混合物依次丝印于封装层130的表面,从而得到两层结构、光致变色油墨层与感温变色油墨层组合的变色标识层140。因此,变色标识层140为多层结构,故每个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边框180。边框180围绕保护层150及封装层130的周向设置。
具体的,边框180一般为金属框架结构,呈圆环形。封装层130及保护层150形成的层叠结构夹持于边框180内,从而使边框180对整个指纹识别模组100起到支撑作用,进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安装于手持终端的主机上。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90。柔性电路板190设置于基板110的背向指纹传感器120的一侧并与基板110电连接。
将指纹识别模组100应用于手持终端时,柔性电路板190用于连接基板110与主机中的主板。而柔性电路板190具有可挠性,故可便于在主机壳体中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走线。具体的,柔性电路板190的一端设置有可拔插的连接头(图未示),而主板上设置有对应的插口,从而便于将指纹识别模组100电连接于主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还包括补强板200。补强板200设置于柔性电路板190背向基板110的一侧。
由于柔性电路板190具有可挠性,故在指纹识别模组100的贴合安装过程中容易弯折,从而导致其上的印刷电路被损坏。而补强板200可作为柔性电路板190的衬底,可对柔性电路板190起到支撑及保护作用。
上述指纹识别模组100及手持终端,变色标识层140形成的预设图案可起到标识作用。进一步的,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变色标识层140中的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感温变色油墨层的颜色会对应变化,或者光致蓄光油墨层会进行储能或发光,从而使得预设图案呈现出颜色及明暗变化。当用户在使用手持终端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及所处环境的切换,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140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因此,无需更换手持终端,用户便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请参阅图2,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10及S120:
步骤S110,提供一种半成品。半成品包括基板、指纹传感器及封装层,指纹传感器设置于基板一侧并与基板电连接,指纹传感器封装于封装层内。
其中,基板、指纹传感器及封装层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上述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组100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20,通过丝印的方式在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
具体的,可采用由掺杂有变色颜料的油墨丝网印刷于封装层的表面,并固化形成变色标识层。变色标识层形成预设图案,且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具体的,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也就是说,变色标识层140的类型包括7种可能,分别为: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的组合;变色标识层140为光致变色标识层、感温变色标识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三者的组合。
其中,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具体的,光致变色油墨层含有光致变色颜料,光照参数包括光线的强度、光线的波长等。光照参数变化时,光致变色颜料发生反应,从而使得光致变色油墨层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当用户使用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的手机从室内移动到室外时,光照参数改变,进而会导致变色标识层呈现不同的颜色。
温感变色油墨层则含有温感变色颜料,温感变色颜料在温度变化时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热,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或发生故障,其温度持续升高。而对于不同的温度,温感变色油墨层可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能够直观的表明指纹识别模组的温度,从而便于观察手机工作时的放热状态。
光致蓄光油墨层则含有光致蓄光颜料。在白天或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吸收光能并存储;而在晚上或光照较弱的环境下,光致蓄光颜料则将存储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并发出荧光,从而可实现光致蓄光油墨层的明暗变化。而且,光致蓄光油墨层在夜间能够释放荧光,且余光时间较长,从而方便夜间寻找装配有指纹识别模组的手持终端并方便操作指纹识别模组。
变色标识层在光照参数或温度参数发生变化时会呈现颜色变化。而且,变色标识层的颜色会透过其表面进行显示,从而在指纹识别模组的表面可显示出不同颜色的预设图案。在将指纹识别模组应用于产品时,随着用户所处环境的切换,指纹识别模组所处环境的光照参数及温度参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变色标识层呈现的颜色或明暗程度也随之改变,进而使得用户可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20之后,还包括步骤:通过丝印的方式在变色标识层的表面形成可透光的保护层。
保护层主要起到保护变色标识层的作用,防止变色标识层在指纹识别模组的应用过程中被磨损。保护层可透光。其中,保护层可以是全透明的,也可部分透明。
具体的,可通过在变色标识层的表面丝印UV胶或油墨,并使其固化后形成保护层。因此,保护层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具体的,保护层的厚度为26至28微米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10之前,还包括步骤:通过丝印的方式在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
具体的,着色层的颜色可以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任意颜色,而着色层的颜色则决定了指纹识别模组的初始颜色。其中,着色层可通过掺杂颜料的油墨丝印于封装层上并固化形成,其厚度为6至8微米。着色层的颜色可以与手持终端的配色相同,从而保持手持终端外观颜色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通过丝印的方式在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底漆层。
具体的,在形成颜色层之前,需先在封装层的表面丝印底漆,以形成底漆层。底漆层的厚度可控制在6至8微米之间。其中,底漆层可起到过渡作用,从而增加颜色层与封装层之间的附着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20包括: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在油墨中均匀混合,以得到油墨混合物;将油墨混合物丝印于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单层结构的变色标识层。
具体的,油墨混合物根据混合的变色颜料的种类不同可包括7种类型。根据对变色标识层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变色颜料进行混合得到所需的油墨混合物,再将油墨混合物丝印与封装层上即可。
例如,当变色标识层为含光致变色标识层与感温变色标识层的组合时,需先将光致变色颜料与感温变色颜料在油墨中混合均匀,再将油墨混合物丝印于封装层的一侧,以形成变色标识层。因此,变色标识层只有一层结构,故在变色标识层成型时只需一次喷涂或印刷,有效地简化了工艺流程。而且,变色标识层的厚度可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具体的,变色标识层为6至8微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20包括: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分别混合于油墨中,以得到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将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依次丝印于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多层结构的所述变色标识层。
具体的,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分别混合于油墨中,可得到3种类型的油墨混合物。进一步的,根据对变色标识层的需求,可选择以上3中油墨混合物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依次进行丝印。
例如,变色标识层为含光致变色油墨层与感温变色油墨层的组合时,可先将光致变色颜料及感温变色颜料分别混合于油墨中,得到两种油墨混合物;进一步的,将含有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变色颜料的油墨混合物依次丝印于封装层的表面,从而得到两层结构、光致变色油墨层与感温变色油墨层组合的变色标识层。因此,所得到变色标识层为多层层叠结构,故每个膜层在颜色变化时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小。
上述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指纹识别模组可使用户在不更换手持终端的前提下体验多种不同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外观颜色,故用户体验得到有效地提升。此外,所得到的指纹识别模组的各个膜层通过丝印的方式依次层叠,膜层之间无需粘结,故指纹识别模组整体的厚度较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0)

1.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指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封装层,所述指纹传感器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及
丝印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变色标识层,所述变色标识层形成预设图案,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所述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所述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标识层的厚度为4~1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变色标识层表面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可透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UV固化层或硬质油墨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6~28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且呈预设颜色的着色层,所述着色层位于所述变色标识层与所述封装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着色层的厚度为6~8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丝印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底漆层,所述底漆层位于所述封装层与所述着色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的厚度为6~8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单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包含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多层结构,且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依次层叠形成的层叠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围绕所述保护层及所述封装层的周向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向所述指纹传感器的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
14.一种手持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
如上述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所述基板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15.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提供一种半成品:所述半成品包括基板、指纹传感器及封装层,所述指纹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基板一侧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指纹传感器封装于所述封装层内;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所述变色标识层形成预设图案,且所述变色标识层为光致变色油墨层、感温变色油墨层及光致蓄光油墨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其中,所述光致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光照参数对应变化,所述温感变色油墨层的颜色随温度参数对应变化,所述光致蓄光油墨层用于存储光能并将存储的光能转化成荧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变色标识层的表面形成可透光的保护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具有预设颜色的着色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步骤:
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底漆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包括:
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及以上在油墨中均匀混合,以得到油墨混合物;
将所述油墨混合物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单层结构的所述变色标识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模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丝印的方式在所述封装层的表面形成变色标识层的步骤包括:
将光致变色颜料、感温变色颜料及光致蓄光颜料中的任意两种及以上分别混合于油墨中,以得到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
将所述至少两种油墨混合物依次丝印于所述封装层的表面,以形成多层结构的所述变色标识层。
CN201710595613.8A 2017-07-20 2017-07-20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Withdrawn CN1092846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5613.8A CN109284652A (zh) 2017-07-20 2017-07-20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5613.8A CN109284652A (zh) 2017-07-20 2017-07-20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84652A true CN109284652A (zh) 2019-01-29

Family

ID=65184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5613.8A Withdrawn CN109284652A (zh) 2017-07-20 2017-07-20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8465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8000A (zh) * 2020-01-22 2020-05-08 汉思高电子科技(义乌)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标识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28000A (zh) * 2020-01-22 2020-05-08 汉思高电子科技(义乌)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标识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2537B (zh) 壳体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08973487B (zh) 膜片的加工方法、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7909160U (zh) 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
US7582840B2 (en) User control interface
CN106116696B (zh) 一种立体面釉的制备方法
US8869380B2 (en) Microcircuit card comprising a light-emitting diode
CN206975663U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手持终端
CN104194485A (zh) 夜光油墨及使用该夜光油墨的指纹识别装置、终端设备
CN109244223A (zh) 显示屏
CN206964181U (zh) 一种智能手表
CN109284652A (zh) 指纹识别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手持终端
CN209103331U (zh) 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9149277U (zh) 一种显示单元、触控显示模块及电器
JP3887984B2 (ja) 多色発光分散型elランプ
CN104441838A (zh) 膜片、具有该膜片的玻璃和移动终端
CN103279786B (zh) Rfid电子标签天线的制作方法、其产品及应用
CN109284654A (zh) 指纹盖板及包含该指纹盖板的指纹识别模组、手持终端
CN109284655A (zh) 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
CN206490701U (zh)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CN210199727U (zh) 一种一体化触摸显示贴膜
CN207909161U (zh) 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
CN104267845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060246628A1 (en) Chipcard with contact area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ntact areas
CN207115439U (zh) 手持终端及其指纹识别模组
US20010036074A1 (en) Multi-function super-thin indic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29 Nanchang Avenue, Nanchang high tech Zone, Nanchang, Jiangxi 1189

Applicant before: NANCHANG OFILM 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