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90701U -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90701U
CN206490701U CN201621331643.5U CN201621331643U CN206490701U CN 206490701 U CN206490701 U CN 206490701U CN 201621331643 U CN201621331643 U CN 201621331643U CN 206490701 U CN206490701 U CN 206490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over plate
proximity transducer
millimeters
emiss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316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意保
张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3316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907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90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907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该接近传感器包括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模块,用于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该方案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终端越来越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终端学习、娱乐等等。
目前智能终端基本上都设置了接近传感器,然而,由于目前智能终端中接近传感器的红外发射器与红外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设置不合理,因此,降低了接近传感器的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灵敏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包括:
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模块;
用于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
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盖板组件,包括:盖板和如上所述的接近传感器;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接近传感器上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壳体、电路板及如上所述的接近传感器;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接近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终端,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近传感器,包括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模块,用于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了一个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合理距离,可以提高接近传感器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终端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终端的另一种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四种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五种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六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七种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第八种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一种感光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另一种感光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的又一种感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100包括盖板10、控制电路20、接近传感器30。
其中,接近传感器30设置在控制电路20上。该接近传感器30与该控制电路 20电性连接。参考图3,该接近传感器30可以包括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模块31和用于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3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该接近传感器30可以包括封装结构33,该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封装在该封装结构33中。该封装结构33可以为采用半导体封装工艺或者其他封装工艺形成的封装结构。参考图4,该封装结构33设置在控制电路20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封装结构33还可以包括封装基板等,该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设置在封装基板上。
其中,该信号发射模块31可以为发射光信号的光发射模块,比如可以为红外线发射器、或者激光发射器等,该红外线发射器可以为IR LED(红外发光二极管)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信号发射模块31还可以为发射声波等其他信号类型的信号发射器。该控制电路20可以主板电路,或者其他电路。
在信号发射模块31为发射光信号的光发射模块时,为了使得信号发射模块 31发射的光信号能够更加容易地穿过盖板10,提升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和精度,可以减少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以增加光信号的能量,这样使得光信号更容易穿过盖板10,光发射角度越低能量越强。
参考图5,该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可以为光束中心线到光强降低至中心线最大光强的预设百分比(如50%)的时候夹角,其中如图5所示,角度a和a’均为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在信号发射模块31为LED(如激光LED等)时,该光发射角度可以为LED的光束角度或者LED的发光角度(又称为功率角度)。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在10度至15具体地,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在正负10度至15度之间,及光发射角度的绝对值在正10度至15度之间;比如,角度a可以在10度至15度之间,角度a’可以在-15度至-10度之间。在此情况下,信号发射模块31的发射光能量较强,发射光很容易穿过盖板10,提高了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和精确性。为进一步提高光信号的穿透力,优选地该信号发射模块31可以为激光发射器,如激光LED等。
该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为接收光信号、声波信号或者其他信号类型的信号接收器。比如,该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为单独的光接收器,其中,该光接收器可以为光接收芯片、或者光感应芯片,比如,该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为激光或者红外感应芯片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该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包括:光接收器321 和环境光传感器322;该光接收器321用于接收信号发射模块31发射的光信号,该环境光传感器322用于感应环境光信号。同样参考图7,封装结构33内的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包括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
实际应用中,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采用一个完整的模块来实现光接收器 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信号接收模块32与环境光传感器可以分开设置,信号接收模块32与环境光传感器322为两个独立的器件,该光接收器321 与环境光传感器322可以相互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也即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时,可以再设置一个环境光传感器322。
其中,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2毫米至15 毫米之间,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中心距(即中心距离),即信号发射模块31的中心和信号接收模块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如2毫米、2.5毫米、3毫米、4.1毫米、5毫米、6毫米、6.3毫米、7毫米、8 毫米、8.5毫米、9毫米、9.8毫米、10毫米、11毫米、11.7毫米、12毫米、 13毫米、14.6毫米、15毫米等等。参考图3和图4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中心距DCC(Center to Center)可以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可以减小信号如光信号在盖板10中内部绕射、以及防止光信号过渡衰减,提升了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或者精确度。
较佳地,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6毫米至14 毫米之间。如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中心距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经过实际测试,最佳地,信号发射模块31与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如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中心距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组件100可应用于终端1000,终端1000例如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装置。可以理解,终端1000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示例。此外,该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指纹识别模组50和供受话器发出声音的开孔60。
实际应用中,该接近传感器30可以在终端1000通话时通过监测光发射器31 (如IRLED)发射的信号(如红外光)来判断终端1000是否贴近脸部,当判断终端1000贴近脸部时可以关闭屏幕的背光,从而起到省电以及防止误动作的作用。另外终端1000还可以用多个接近传感器30做简单的手势识别等,然后根据识别结果执行相应的操作等。
实际应用中,环境光传感器322可以监测外界环境光的变化,以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等。
其中,盖板10可以为、显示屏、触摸显示屏或者具有其他功能显示屏的模块的盖板,该盖板10可以盖在显示模块上方,以保护显示屏。具体地,盖板10 包括上表面12及下表面14。上表面12与下表面14相背。可以理解,盖板10的上表面12为盖板组件100的外观面,朝向用户。用户可以在上表面12上进行手势操作,例如点击或滑动以控制终端1000实现相应的功能。
盖板10的材料可以由玻璃、陶瓷或蓝宝石等透光材料制成。由于显示屏可以作为终端1000的输入零件,显示屏经常受到碰撞或刮划等接触。例如,用户将终端1000放入口袋时,显示屏可能被用户口袋中的钥匙刮划而损伤。
因此,盖板10的材料可以采用硬度较大的材料,例如以上所述的蓝宝石材料。当然,参考图9,也可以在盖板10的上表面12附设上保护盖板以防止显示屏被刮伤。
进一步地,盖板10包括显示区域15及非显示区域16。通常地,盖板10的中间区域作为显示区域15,非显示区域16设置在显示区域15的周围。例如,非显示区域16设置在显示区域15的顶侧或底侧。参考图2,盖板10的顶部非显示区域16还设有前置摄像头孔1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前置摄像头孔161可以省略,或者去除,参考图1所示的终端1000。
由于盖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区域15查看终端 1000的屏幕所显示的内容。
为了使得终端1000的更加美观,可以在非显示区域16的下表面14喷涂油墨。油墨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不同颜色的终端1000的需求,还可以遮盖终端1000内部的结构以达到美化终端1000的效果。
参考图9至图12,本实施例中非显示区域16的下表面14依次设置有第一附着层170和第二附着层18,该第一附着层170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附着层18的透射率。比如,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该第一附着层170可以为透光油墨层,该第二附着层18可以为遮光油墨层,实际应用中第一附着层170可以为白色油墨层、第二附着层18可以为黑色油墨层。其中,第一附着层170 可以设置有多层,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参考图9和图10,第一附着层170可以设有三层或者一层。
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参考图9至图12,在非显示区域16的下表面14形成有透光油墨层组17和遮光油墨层18;该透光油墨层组17包括至少一层透光油墨,即包括至少一个透光油墨层170。该透光油墨层170和遮光油墨层18 可以采用喷涂工艺形成,如静电喷涂、粉末喷涂工艺等。该透光油墨层170 可以为平整或者完整的透光油墨层,在透光油墨层上不设置任何孔。该透光油墨层170的油墨颜色可以为白色、金色、蓝色等等。
该遮光油墨层18可以遮挡外部环境光线或者终端1000内部的光线,达到遮盖终端1000内部的结构的效果。该遮光油墨层18的油墨颜色可以为黑色、灰色、金色等颜色,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
该透光油墨层组17可以起到对遮光油墨层18的保护作用,防止遮光油墨层18被损伤,并且还可以满足用户对不同颜色的终端1000的需求。比如,该透光油墨层170的油墨颜色可以为白色、蓝色等颜色,具体情况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
可以理解,该透光油墨层组17包含的透光油墨层17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如2层、3层、4层等。本实施例以透光油墨层组17包括三个透光油墨层17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盖板组件100或者盖板10进行描述。
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信号感应器件如接近传感器30和环境光传感器322 一般设置在终端1000的顶部,如接近传感器30和环境光传感器322设置在终端1000顶部的非显示区域16下方。因此,在满足终端1000的外观需求的同时,满足光感器件(如接近传感器30和环境光传感器322)的收发光信号的需求,本实施例中可以中位于遮光油墨层18上方的透光油墨层170为可以透光的油墨层该油墨层的透光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一般透光油墨层的可见光(如波长为550nm的可见光)透过率在2%-10%之间、接近传感器的光信号 (如波长为850nm的红外线)透过率大于或等于80%。
同样为了满足接近传感器30的收发信号(如光信号)需要,本实施例中第二附着层18可以设置第一透射区域180供信号发射器31发射光信号的、第二透射区域181供信号接收器32接收信号发射器31发送的光信号。其中,第一附着层170可以覆盖隐藏所述第一透射区域180和所述第二透射区域181,以使得从终端1000外部无法看到该第一透射区域180和第二透射区域181。
具体地,所述第一附着层170覆盖所述第一透射区域180和所述第二透射区域181,以使得所述从盖板10外形上所述第一透射区域180和所述第二透射区域18被隐藏而不可见;或所述第一附着层170覆盖所述第二附着层18 的透射区域,以使得所述从盖板10外形上所述透射区域被隐藏而不可见。
优选地,透射区域可以为通孔,比如所述第一透射区域180和/或第二透射区域181为通孔。下面将以透射区域为通孔为例来介绍。
比如,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同样为了满足信号感应器件(如接近传感器 30和环境光传感器322)的收发信号(如光信号)的需求,该遮光油墨层18 还需要设置两个孔,一个孔供信号发射模块31发射信号(如光信号),称为信号发射孔,另一个孔供信号接收模块32接收信号发射模块31发送的信号、或者供信号接收模块32内环境光传感器322感应环境光信号,称为信号接收孔。如图9至图12所示,该遮光油墨层18设有信号发射孔180(即第一透射区域) 和信号接收孔181(即第二透射区域);其中,信号发射模块31位于信号发射孔180的下方,信号接收模块32位于信号接收孔181下方。比如,光接收器 321位于信号接收孔181下方;或者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共同位于信号接收孔181下方。
该透光油墨层170覆盖隐藏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如图9至图12所示,透光油墨层组17中最下层的透光油墨层170直接覆盖在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该透光油墨层组17中剩余的透光油墨层170依次覆盖在最下层的透光油墨层170上。由于透光油墨层170覆盖隐藏了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用户从终端1000的正面来看,参考图1和图2,是看不到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的,达到了简化终端1000的结构的效果。
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发射模块31可以为位于信号发射孔180的正下方,使得信号发射模块31的发射头或者出光面正对该信号发射孔180,便于信号发射模块31发射光信号,提升接近传感器30的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接收模块32的入光面或者感光面可以正对信号接收孔181。当信号接收模块32包括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且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共用入光面时,该信号接收模块的入光面或者感光面可以正对信号接收孔181,提升接近传感器30的精度。参考图11,信号接收模块32的顶面320即感光面可以正对信号接收孔181。
其中,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比如,可以为圆形、矩形、圆角矩形等形成。信号发射孔180和信号接收孔181 大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比如,可以为圆形孔时,孔径可以在 1.1mm-1.3mm之间,或者2mm-3mm之间。本实施例为了提高信号接收模块 32(如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接收光信号的能力,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以使得信号接收孔181的开孔面积大于信号发射孔180的开孔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在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上开孔,不在透光油墨层170(即第一附着层)上开孔,可以简化盖板布局设计以及制作工艺,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简化智能终端的制作工艺,大大提升了终端1000的外观表现力。
此外,由于仅在遮光油墨层18上开孔,不在透光油墨层170上开孔,这样就没有终端1000的外观开孔限制,因此遮光油墨层18上开孔的大小和形状不受限制,均可以根据传感器件的实际收发光的需求来开设(一般是孔越大越好),提升了开孔的灵活性、以及接近传感器30和环境光传感器322的性能。
如此,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参考图13和图14,在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了环境光感应功能的情况下(比如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有光接收器321和环境传感器322),接近感应的过程为:信号发射模块31产生光信号,光信号穿过信号发射孔180和透光油墨层170传输至外界,碰到遮挡物70后被反射至盖板10,然后被盖板10反射至遮挡物70,如此经过遮挡物70以及盖板10 反射后,光信号穿过透光油墨层170以及信号接收孔181被信号接收模块32 接收,如被信号接收模块32中的光接收器321接收。
环境光感应的过程:外界环境光穿过透光油墨层170和信号接收孔181,此时,信号接收模块32(如信号接收模块32内的环境光传感器322)将会感应到外界环境光。
如此,以信号为光信号为例,参考图15,在信号接收模块32没有集成了环境光感应功能的情况下,即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的情况下,接近感应的过程为:信号发射模块31产生光信号,光信号穿过信号发射孔180和透光油墨层170传输至外界,碰到遮挡物70后被反射至盖板10,然后被盖板10 反射至遮挡物70,如此经过遮挡物70以及盖板10反射后,光信号穿过透光油墨层170以及信号接收孔181被信号接收模块32接收。
环境光感应的过程:外界环境光穿过透光油墨层170和信号接收孔181,此时,环境光传感器322将会感应到外界环境光。
考虑到如果信号发射器31和信号接收器32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时,由于透光油墨层170遮挡,信号(如光信号)透过率很低,信号(如光信号)就会在透光油墨层170内绕射,且绕射值比较大,此时,信号接收器32将会直接满量程,即信号接收器32当前的接近值直接跳到接近值范围的最大值或上限值,终端1000可能会出现误操作(如误以为终端1000接近遮挡物进行熄屏操作)。另外后续该信号接收器32的接近值也不会发生变化,将不会感应到信号(如光信号)变化,无法监测终端1000是否接近遮挡物,降低了接近传感器30 的灵敏度、感应准确性和性能。
为了避免接近传感器30因光线绕射直接满量程,从而提高接近传感器30 的灵敏度、感应准确性和性能,本实施例可以拉远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参考图11和图12,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d可以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信号发射模块31和光接收器32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中心距(即中心距离),即信号发射模块31的中心和信号接收模块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如,在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时,那么信号发射模块31与光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或者中心距可以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又比如,在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有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时,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相应地,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之间的距离可以在2毫米至15 毫米之间,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中心距,即信号发射孔180的中心与信号接收孔18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较佳地,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在6毫米至 14毫米之间。如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中心距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经过实际测试,最佳地,信号发射模块31与信号接收模块 32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如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 32之间的中心距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相应地,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之间的距离可以在6毫米至14 毫米之间、或者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比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 之间的中心距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或者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时,那么信号发射模块31与光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或者中心距也可以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或者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有光接收器321环境光传感器322,那么此时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如中心距也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或者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可选地,当信号发射模块31为发射光信号的光发射模块时,本实施例可以减小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来增加光能量,以提高接近传感器30 的灵敏度,此时,可以无需将信号接收模块32来的太远,以节省终端1000 的内部空间;在信号发射模块31的光发射角度在10度至15度之间时,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如中心距可以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较佳地,该距离可以在2.6毫米至4毫米之间。
比如,当信号发射模块31为光发射角度在10度至15度之间的激光发射器时,激光发射器与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中心距可以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又比如,当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时信号发射模块31与光接收器之间的中心距可以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又比如,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有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时,信号发射模块31与信号接收模块32 之间的中心距可以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
相应地,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之间的距离可以在2.5毫米至 4.1毫米之间。比信号发射孔180与信号接收孔181之间的中心距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
由于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变大了,因此,通过透光油墨层170绕射到信号接收模块32的信号(如光信号)就变少了,信号接收模块32不会自己满量程,即跳到最大接近值。
为更好地实现接近感应,进一步提高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感应准确性和性能,本实施例在增大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大信号接收模块32对应的量程,即信号接收模块32所能实现的接近值范围,来进一步避免因光绕射导致直接满量程的情况。
在信号接收模块32为信号接收芯片时,信号接收芯片对应的量程由光接收芯片的位数决定的。比如,当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芯片时,8位(即 8bit)、10位(即10bit)、12位(即12bit)的光接收芯片对应的量程分别是256、 1024、4096。因此,本实施例可以选用位数较高的光接收芯片来提升量程,进而提升接近传感器30的性能以及接近感应的准确性。本实施例接近传感器30 选用位数大于或等于16bit的光接收芯片。比如,可以选用16bit的光接收芯片,此时,光接收芯片对应的量程为65536。
其中,光接收芯片的位数与收发模块之间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地,选用的光接收芯片的位数越大,光接收芯片对应的量程就越大,那么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的越小;反正如果选用光接收芯片的位数越小,光接收芯片对应的量程就越小,为了防止由于内部绕射导致直接满量程,那么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就需要设置的越大。
经过多次实验测量,可以得到如下的芯片位数与距离(信号发射模块31 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中心距)的关系表:
位数(比特) 距离(毫米)
16 6-14
32 5-15
64 4-16
其中,该表中每一行表示,在选用相应位数的光接收芯片时,信号发射模块 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中心距所在的范围。
考虑到增大信号发射模块31和信号接收模块32之间的距离后,接收到的信号(如光信号)的衰减比较严重,这样会导致在无遮挡和一定距离遮挡时信号接收模块32得到的接近值很相近,接近值变化量不大,进而导致接近传感器30的感应精确度和性能比较低。为了克服前述问题,本实施例可以增加发送端的功率,如增加信号发射模块31的工作电流,以增大发射功率,这样使得在无遮挡和一定距离遮挡时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得到足够大的近值变化量。
实际应用中,信号发射模块31的工作电流可以在90毫安至110毫安之间。较佳地,可以为100毫安。
同样为了提升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感应精确度和性能,本实施例可以增加接收端即信号接收模块32或者信号接收模块32内光接收器321的增益以及积分时间。比如,可以设置信号接收模块32或者信号接收模块32内光接收器321的信号放大增益为64倍,积分时间为370us等等。
可选地,考虑到接近传感器30与盖板10之间的距离如果不合适很影响到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或精确度,比如,距离过大导致光信号衰减比较厉害,信号接收模块32感应到的信号(如光信号)强度比较实际弱,又比如,距离过小,增加光信号在盖板10中内部绕射的程度,因此,如果接近传感器30 与盖板10之间的距离会降低接近传感器30的灵敏度或精确度。为了克服该问题,本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在0.25毫米至0.35 毫米之间,如可以为0.3毫米、0.32毫米等等。
其中,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可为接近传感器30顶面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
在信号接收模块32和信号发射模块31封装在封装结构33中时,该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封装结构33与盖板10之间的距离,具体地,为封装结构33顶面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如图12所示,该封装结构33的顶面330与遮光油墨层18的底面182之间的距离即AG(Air Gap,空气间隙)在0.25毫米至0.35毫米之间。
在信号接收模块32和信号发射模块31高度一致的情况下,该接近传感器 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信号接收模块32或者信号发射模块31顶面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如图11所示,信号接收模块32的顶面320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即 AG(Air Gap,空气间隙)在0.25毫米至0.35毫米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信号接收模块32和信号发射模块31高度不一致的情况下,该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可以信号接收模块32和信号发射模块31中较高模块的顶面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如信号发射模块31高于信号接收模块32时,该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信号发射模块31顶面与遮光油墨层18(即第二附着层)底面之间的距离。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中信号接收模块32与信号发射模块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信号接收模块32与信号发射模块31之间的实际距离,附图仅仅起到的是示意作用,同理对于接近传感器30与所述盖板10之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可选地,在实际应用中,信号接收模块32可以选用线性度较高的信号接收模块32。如当信号接收模块32为光接收器可以选用线性度较高的光接收器,又比如当信号接收模块32集成有光接收器321和环境光传感器322时,也可以选用线性度较高的光接收器。
其中,线性度指的是:指随着靠近距离的变化引起的接收变化量。现有一般器件都是线性度比较差。差的意思是指:距离很近的时候变化量也会非常剧烈,距离远一点的时候变化量比较小。
而如果线性度好的话,就是不管距离远近,变化量都差不多,将变量保持在一个平稳的值,提升了接近传感器的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另外,即使白色油墨层透过率低的情况下,也能使接近传感器感应到变化量,只要有变化量,息屏距离也能满足要求,因此,提升了接近感应器的灵敏度,以及接近传感器的适用范围。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壳体,上述盖板组件100可以与该壳体连接。比如,壳体的正面开设有凹槽,该盖板10可以覆盖在该凹槽的槽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壳体,电路板和上述接近传感器30。其中,该电路板可以安装在壳体内部,上述接近传感器30安装在所述电路板。该电路板可以为主板或副板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0)

1.一种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模块;
用于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
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2毫米至15毫米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6毫米至14毫米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至12毫米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为光发射模块,所述光发射模块的光发射角度在10度至15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2.5毫米至4.1毫米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发射模块为激光发射器。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为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中心距离。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结构;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封装在所述封装结构内。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用于接收信号发射模块发射的信号的信号接收器、以及用于感应环境光信号的环境光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位数大于或等于16比特的光接收芯片。
11.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和接近传感器,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接近传感器上方,所述接近传感器为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所述第二附着层包括第一透射区域和第二透射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覆盖隐藏所述第一透射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射区域;
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位于所述第一透射区域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透射区域向外界发射信号;
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位于所述第二透射区域下方,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透射区域接收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发射的信号。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射区域和/或第二透射区域为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非显示区域;所述第一附着层和第二附着层设置在该非显示区域下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着层的透射率大于所述第二附着层的透射率。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近传感器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在0.25毫米至0.35毫米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着层为白色油墨层,所述第二附着层为黑色油墨层。
18.如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电路;
所述接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
1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路板及接近传感器,所述电路板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接近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接近传感器为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接近传感器。
2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盖板组件为权利要求11-18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
CN201621331643.5U 2016-12-06 2016-12-06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Active CN2064907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1643.5U CN206490701U (zh) 2016-12-06 2016-12-06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31643.5U CN206490701U (zh) 2016-12-06 2016-12-06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90701U true CN206490701U (zh) 2017-09-12

Family

ID=59767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31643.5U Active CN206490701U (zh) 2016-12-06 2016-12-06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9070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4038A (zh) * 2018-02-08 2018-07-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WO2019100981A1 (zh) * 2017-11-22 2019-05-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353743B2 (en) * 2019-03-01 2022-06-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0981A1 (zh) * 2017-11-22 2019-05-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304038A (zh) * 2018-02-08 2018-07-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8304038B (zh) * 2018-02-08 2020-01-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US11353743B2 (en) * 2019-03-01 2022-06-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cklight modu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41253U (zh) 一种接近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及终端
CN106412159A (zh) 一种面板、面板组件及终端
US10094708B2 (en) Light sensor window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TWI637328B (zh) 一種傳感器組件和終端
CN206559423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135290A (zh) 一种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显示器组件以及终端
CN106506746B (zh)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US11665310B2 (en) Ambient light sensor window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optical sensor within an opening in the locally thinned area of an opaque layer
CN106444998B (zh)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6385475A (zh) 一种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以及终端
EP3340108B1 (en) Sensor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CN206490701U (zh) 一种接近传感器、盖板组件及终端
CN102967362A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光传感器系统
CN206136011U (zh) 一种面板、面板组件及终端
CN210199340U (zh) 电子设备和装置
CN106775076A (zh) 一种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06598444A (zh)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US10694607B1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light sensor waveguides
CN106774653B (zh) 一种终端
CN206339903U (zh)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206559405U (zh) 面板及移动终端
US11289051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light sensor modules overlapped by displays
CN206341251U (zh) 一种传感器组件、盖板组件以及终端
CN206341280U (zh) 盖板及终端
CN106774655B (zh) 盖板、传感器组件、终端及屏幕亮度的调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