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60674B -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60674B
CN109260674B CN201811250343.8A CN201811250343A CN109260674B CN 109260674 B CN109260674 B CN 109260674B CN 201811250343 A CN201811250343 A CN 201811250343A CN 109260674 B CN109260674 B CN 109260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motion
lift car
aerial
tr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503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60674A (zh
Inventor
朱奕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2503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606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60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0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60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60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6/00Exercis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63B1/00 - A63B25/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6/00Exercis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63B1/00 - A63B25/00
    • A63B26/003Exercis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A63B1/00 - A63B25/00 for improving balance or equilibriu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由复线式循环式架空索道,空中轿厢,以及多功能转结机构等组成,三者能实现系列运行模式、旋转、摆动、振动等不同运动方式的多种不同速度幅度频率时长的复杂组合运动功能,匹配成为适合不同运动者的不同等级的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电脑程序,形成了各种体力训练来实现智能联合的运动并集中作用于轿厢进而作用于运动者;运动者站立于轿厢内圆形弹簧板上、不断进行被动的平衡运动,并同时进行智力训练;使得运动者在轿厢内进行多种类的有难度的被动平衡运动时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成千成万新的神经元的成活得以明显增加,补充因脑老化衰老死亡的脑细胞、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脑保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我国卫生部认定名称):是占老年痴呆症(国际名称)中比例最大的一种老年性痴呆,因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而得名。1910年这种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设立9月21日是“世界老年性痴呆日”。2007年,根据中国科协普发综字〔2007〕28号文件精神,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设立每年的9月17日为我国的“中华老年痴呆防治日”。老年“痴呆症”于2010年10月29日起在香港改称为“脑退化症”。
AD是老年性痴呆中的一种,是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病理改变主要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神经元大量减少,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传导物质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着减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
目前,全世界约有2430万老年痴呆患者(其中一半在亚太地区),且每年以460万新增病人速度增长,相当于每7秒钟就增加一位新病例。平均生存期只有5.5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是继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的第四位致死原因,成为全球医疗保健系统的最大负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预计,与老年痴呆症有关的疾病和保健造成的全球总社会成本已经超过8180亿美元。
据估计,我国现有1000多万老年性痴呆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4000万人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平均每年新增3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每增加5-10岁,患病几率增长10倍,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研究员盛树力今天(2017)告诉记者,此病集身体、精神、神经和社会于一身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目前我国关于老年痴呆的基础性研究十分薄弱,引发出的相关问题令人担忧。
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十分重视老年性痴呆的基础性研究,仅美国就有29个专业研究中心,2005年其研究经费达11.6亿美元,欧洲此项的经费投入也达1亿欧元。
但我国目前没有一家专门从事此病的研究机构,专项的研究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既没有规模性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和长远的研究与防治规划,也没有可供科研人员交流的专业期刊。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理博士熊巧婕指出: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成因机理有很多假说,仍在研究当中。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和手段能够治愈。现有治疗护理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和减轻病情带来的痛苦。目前这些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处方药和保健品两类。
目前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D的治疗性药物共有4种,分别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前者有多奈哌齐、利斯的明和加兰他敏,后者有美金刚。这些药物虽可使部分AD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但无法延缓或改变AD病理的发展进程,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新型AD治疗药物迫在眉睫。
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近期被寄予厚望的几种AD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接连失败,今后AD治疗药物的研发方向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认真分析、积极探索。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全身的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
控制运动系统的神经是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大脑皮层运动区(Brodmann布鲁德曼第4区,是支配对侧躯体随意运动的中枢),它接受对侧(单侧)骨骼肌、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通过椎体系→控制对侧骨骼肌的有意识的随意运动。当人体进行已经熟悉的体育运动如跳跃、投球、走路的时候,就是在大脑有意识的命令之下运动的。锥体系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的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
而这种运动由于有大脑意识的参与,对于大脑细胞没有刺激增殖的作用。
对此,台湾成功大学的相关实验论文中评价说:“技巧性运动的训练中,可以看到桌球运动员动作技巧越精熟的人在执行作业时会比非运动员所投入的注意力会越少,运动员在执行认知作业时,因为习惯于技巧运动的不确定环境,使得桌球运动员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动员较少的皮质资源,…”
对此,《Neuro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的相关论文通过大量实验证实:
在一个成熟的大脑中,有氧锻炼(aerobicexercise)引起成千成万的新的神经元产生在海马结构内,但差不多有一半新产生的细胞在它们出生一、二周后就全部死亡不能成熟成活,只有经过智力训练(mental)多数这些新的细胞才能被挽救被拯救免于死亡,这些智力训练的程序的类型维持了这些新生细胞的生命。然而挽救新的神经元免于死亡并不那么简单:这种智力训练是联想学习,这种类型的联合,用任何有意识的、把意识送知晓的使学习变得更容易,但有意识的这种联合没有好的结果。当这个学习是困难难以掌握的时候,越困难挽救细胞效果越好,而大脑通过这些训练的结果产生的很多这种新神经元所补充而年轻化。
此外,以下肢为主的被动的平衡运动还调动了比皮层运动区(Brodmann布鲁德曼第4区)更广泛的大脑皮层区,
如皮层运动前区(Brodmann布鲁德曼第6区,与联合运动和姿势动作协调有关)、额叶和顶叶的感觉运动区(Brodmann布鲁德曼第5、7、32、33、39、40区)和运动辅助区(两半球纵裂的侧壁)、边缘叶(Brodmann布鲁德曼第23、24、35区由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和齿状回组成)及边缘系统(Brodmann布鲁德曼第26、29、30、31区由边缘叶连同大脑皮层的岛叶、颞极、眶回等,以及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核等组成)和海马环路(Brodmann布鲁德曼第27、34、35等区与近期记忆有密切的关系,这个环路是:海马→穹窿→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在环路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坏,均会导致近期记忆能力的丧失)及小脑(是调整姿势和平衡的一个关键部位)的活动,不但激发皮质增殖新生细胞,还可促进大脑组织中血管数量增加。
当在人的躯体被环境(颠簸)驱使做出被动的平衡运动时,这种无大脑意识参与的下肢平衡运动→通过更为广泛的椎体外束→传入额叶和顶叶的感觉运动区和运动辅助区,刺激了大脑皮层运动区+联合运动区即视皮层和听皮层的感觉运动区+姿势动作协调相关的边缘叶及边缘系统和海马环路及小脑→使脑血管扩张+增生→再通过椎体外束传出→通过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调节肌群的联合姿势协调性运动,以完成人体的突发平衡运动的需要。
而这种由外周向中枢的传导通路,能放射性地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多就提供了大脑更为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使脑细胞停止老化。
锥体外系是指不通过锥体系的、调节肌肉运动的系统,因此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等对肌肉运动的调节系统都归属于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是大脑皮层控制躯体运动的另一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但主要来源是额叶和顶叶的感觉运动区和运动辅助区。因此,皮层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起源是相互重叠的。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其机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
小脑与低位脑干有双向纤维联系,可以调节躯体运动和躯体反射活动。小脑与大脑皮质也有双向纤维联系,因而小脑对随意动作起着调节作用,使动作的力量、快慢与方向得到精准的控制,是调整姿势和平衡的一个关键部位。
所以,不是人体下半身有两套肌肉,而是人体有两套神经反射弧,只有当人体出现突发性的无意识的调整姿势和维持平衡的运动时→由外周向中枢调动了皮层运动前区、额叶和顶叶的感觉运动区和运动辅助区、边缘叶及边缘系统和海马环路及小脑的活动,→再通过椎体外束+脊髓运动神经元传导→支配调节运动系统协调肌群、快速调整姿势和平衡运动,这不但能激发皮质增殖新生细胞,还可促进大脑组织中血管数量增加,这才使大脑年轻化。
国内针对增龄性脑老化和AD进行的研究和推广,目前主停留在体力训练方面,例如太极拳、各类有氧运动、防痴呆体操等,一些论文报导这些体力训练坚持一段时间确实能出现记忆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得以改善,但是也报导这种改善有时间限制,并且无法延缓或改变AD病理的发展进程。由国内脑科医生或体育人士研究开发的健脑防痴呆手指操目前刚刚开始在网上推广数种版本,动作都比较简单,尚未形成人群大规模持续应用,还缺乏大数据效果统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该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能够可以针对不同运动者选择相配套的个性化的体力训练和智力训练,以使得运动者可以更好地恢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包括有架空索道、转结机构以及空中轿厢,其中所述空中轿厢为三组共九个,所述空中轿厢沿所述架空索道运行,所述架空索道沿其下平坦的地面上方区域位置设置有闭环空中运动索、驱动轮、迂回轮,经由运动索转换器进入正位于三组转结机构上方的闭环空中运动索,所述转结机构为三组共九个,三组所述转结机构对应设置在所述闭环空中运动索下方,三组所述空中轿厢对应设置在三组所述转结机构上运动,每一所述空中轿厢在转结运动按电脑控制的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后,空中轿厢又借由索道转换器离开闭环空中运动索区进入客运索道继续游览;如此在架空索道的适宜区域设置若干与闭环空中运动索区所匹配的多功能转结机构、及设置若干参与多功能转结益智运动的运动者乘坐的空中轿厢组,通过空中轿厢内设置的智力训练和体力训练、及通过多功能转结的体力训练、和闭环空中运动索所设计的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多层次复杂体力训练组合同时进行,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闭环空中运动索由内索和外索组成的双索结构构成,所述外索固定不动,用于起支撑作用,所述外索和内索都有承托闭环空中运动索的支架;内索和外索之间有用于供所述空中轿厢运动的轨迹圈,所述轨迹圈由索道物质构成,所述轨迹圈固定在外索上与每三个结构不同的转结为一组相对应,每组转结机构由三种结构不同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构成:所述轨迹圈包括有供空中轿厢沿圆形轨迹圈在转结一上面做环形运动的圆形轨迹圈、供轿厢沿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二上面做中心运动的十字形轨迹圈以及供空中轿厢沿斜形轨迹圈在转结三上面做斜形八字运动的斜形轨迹圈。
进一步,所述转结一为由分为上层和下层的槽轮机构组成,所述转结二为由分为下层的内槽轮机构和上层的轿厢轮信地回旋旋转机构构成,所述转结三为用于产生主摆振的双轴芯连杆机构和用于产生次摆振的凸轮机构构成。
进一步,每组转结机构由结构不同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构成,三组所述转结机构其内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之间的相互布置顺序不同。
进一步,所述空中轿厢以复合轻型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空中轿厢由吊缆牢靠挂在复式循环式架空索道或闭环空中运动索上,吊缆与空中轿厢之间以万向旋转头连接,所述空中轿厢其厢门宽大闭合严密安全,门上方厢窗宽大敞亮使整个厢内采光充裕,而其它内壁的窗户以免产生燥光干扰;空中轿厢有可随转结机构运动颠簸的滚动的轿厢轮;轿厢内有顶、壁、窗、厢体,在地面设有圆形弹簧板供运动者站立和运动,可设有补充运动器材以使得运动者的平衡运动形成有氧运动、肌力运动和/或技巧运动;所述空中轿厢其内设有智力训练系统,设有重要信息屏,用来使运动者与厢外教练员、医护信息交流互动并对运动者指导和监护;运动者站立于轿厢内中心厢地面的圆形弹簧板上、不断进行被动的平衡运动;轿厢壁和厢地面设有压力感受器、积分软件和检测记录作为运动者每次运动的积加减分累计来评估运动质量;轿厢内设有防滑、防碰撞结构;有个人保护装备;选用各部位护具;环境调理设备。
进一步,所述智力训练系统为触控屏电脑益智视频或其它类型的智力训练装置;智力训练系统是运动要件之一,由运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兴趣在进行平衡运动的同时选择适合的智力训练项目种类进行训练,并被记录得分和积加减分;设立智力训练规则与疗程;智力训练与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体力训练同时进行训练;实现两种训练形成的组合训练,缺一不可。
进一步,所述转结一是槽轮机构,其分为两层完成系列运行模式,下层是快速机构,有主动拨盘四个销由电驱动,从动槽轮八个槽由拨盘驱动;而上层是中慢速机构,有主动拨盘二个销由电驱动,从动槽轮二十四个槽由拨盘驱动。
进一步,所述转结二是两层不同结构完成中心旋转运动模式,下层是中慢旋转:顺逆时针+变速,由内槽轮机构完成;上层是大旋转:由轿厢轮做信地回转完成,又分为原地转向和中心转向,原地转向是后轮之一为轴原地转向,另一个后轮不动,半径为后轮距;中心转向是后轮之一正转,另一个后轮反转,以车辆中心为圆点转向,转向半径为零。
进一步,所述转结三是振动与摆动运动模式,由两种结构完成,主摆振是由双轴芯连杆机构完成,而次摆振是由凸轮机构完成。
进一步,实现主摆振功能的是双轴芯连杆机构,由主动轮即中心带轮轴,从动轮即主动轮的偏心轴与主动带轮轴固联于支架组成,从动轮偏心轴所套设的圆套连接于轿厢站立面的侧面的连杆,连杆分为远端、固定部、和可拉伸部,固定部与可拉伸部之间有活动关节并与可拉伸部内部的滑动结构互动,使连杆与可拉伸部之间可以因偏心轴轴心移动至带轮轴轴心的任何角度而延长,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垂直状逆时针转至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时,连杆的远端抬高,带动转结三上层一区区面外三分之二边缘被抬高,进而使得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倾斜并摇摆;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顺时针往返转回与带轮轴轴心恢复垂直状态时,连杆的远端突然降低带动转结三上层一区区面外三分之二边缘被跌落降低,使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猛然的振动,如此往复产生主摆振运动;轿厢通过与区块运动相匹配,如此连续循环,形成了在转结三的振动和摆动,带动在轿厢站立面的轿厢产生大振动和摆动,影响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更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和智力训练。
进一步,实现次摆振功能的是凸轮机构,其主动齿轮只制出几个轮齿与齿条的条齿相匹配,主动齿轮均速转动,带动齿条往返移动;同时区块外三分之二的区域被荷叶又分为两侧翻版,不完整齿轮齿条机构的往返移动,就带动了它两侧安装的有转角度的齿轮带动两侧方向相反的每侧至少三个串凸轮时竖立、时倒卧做小振动和摆动运动,轿厢站立面在凸轮机构作用下完成每区块外三分之二的区域两侧翻版轮流上翘,使经过的轿厢产生小振动和摆动,影响到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
进一步,所述架空索道,空中轿厢,以及转结机构,三者能实现系列运行模式、旋转、摆动、振动不同运动方式的速度幅度频率时长的不同组合运动,匹配成为适合不同运动者的不同等级的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电脑程序,形成了各种体力训练来实现智能联合的运动,并集中作用于轿厢进而作用于运动者;运动者站立于在轿厢内受到颠波冲击而晃动站立不稳,被动地不断以下肢为主快速运动调整姿势维持相对平衡避免冲撞和摔倒、或不被迫冲到圆形弹性板之外为有效运动;运动者选择厢内设置的智力训练系统同时训练;这种多种类的有难度的被动平衡运动使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成千成万新的神经元的成活得以明显增加,补充因脑老化衰老死亡的脑细胞、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主要由由复线式循环式架空索道及其特殊闭环空中运动索区,空中轿厢,以及转结机构等构成,三者能实现系列运行模式、旋转、摆动、振动等运动方式,不同运动方式的多种速度幅度频率时长的复杂组合运动功能,匹配成为适合不同运动者的不同等级的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电脑程序,形成了各种体力训练来实现智能联合的运动并集中作用于轿厢进而作用于运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轿厢挂在架空索道上并在转结机构上运行来使本发明实现了两种训练(体力训练系统和智力训练系统)形成的组合训练,使得运动者在轿厢内进行多种类的运动时有难度的被动平衡运动中的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成千成万新的神经元的成活得以明显增加,补充因脑老化衰老死亡的脑细胞、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也是可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中期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转结布局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轿厢外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转结布局二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一上层-快速槽轮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一下层-中慢速槽轮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一环形系列运行模式全图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二中心旋转模式全图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二上层与下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摆动与振动斜行8字模式全图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主摆振斜行8字模式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主摆振-双轴芯连杆机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次摆振斜行8字模式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次摆振半齿轮齿条与凸轮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的转结三次摆振凸轮机构总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转结布局1所示,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由复线式循环式架空索道,空中轿厢,以及转结机构等组成,三者能实现系列运行模式、旋转、摆动、振动等运动方式,不同运动方式的多种速度幅度频率时长的复杂组合运动功能,匹配成为适合不同运动者的不同等级的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电脑程序,形成了各种体力训练来实现智能联合的运动并集中作用于轿厢进而作用于运动者;轿厢内有圆形弹簧板供运动者站立和运动;轿厢内可设有补充运动器材,设有智力训练系统,设有重要信息屏及时与教练员和医护联系,设有多种实时指导、监护以及运动效果的监测软件进行记录评估,并根据运动者实时提出及教练员和医护的现场综合意见对运动处方与运动量随时进行适当调整;运动者站立于轿厢内圆形弹簧板上、不断进行被动的平衡运动力争加分避免失分;轿厢内设有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设备,有各部位护具及环境调理如声光温氧负离子换气饮水系列设备等。
在架空索道每隔一段路设有闭环空中运动索区,其下面有每组三个共9个结构功能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排列分布也不同的由电脑程序分别调节速度、幅度、频率和时长的多功能转结益智机构,这些转结机构分组设置在拉动的钢索架空索道的无极的圏的两端的驱动轮及迂回轮之间的若干组闭环空中运动索区的下方,当轿厢经过时,轿厢扣压钢索的钳会放开,轿厢减速并通过运动索转换器进入闭环空中运动索区,索区内运行的有每组三个结构相同每个只供一个运动者乘坐的空中轿厢,共三组9个轿厢,依次在每三组共9个多功能转结益智机构上运动;运动者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选择厢内设置的智力训练系统同时训练;运动结束后,轿厢即通过索道转换器离开闭环空中运动索区回到架空索道,轿厢会被机械加速至与钢索一样的速度,轿厢上的钳再紧扣钢索,进入客运索道继续游览;如此持续循环进行,每次轿厢即其内运动者训练总时间应不少于40分钟;当三组转结机构(9个)正在承担三组轿厢(9个)运动时,到达的又三组轿厢可路过该闭环空中运动索区去寻找有空的闭环空中运动索区的多功能转结机构进行运动。进行这种组合训练,使得运动者在轿厢内进行多种类的有难度的被动平衡运动时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成千成万新的神经元的成活得以明显增加,补充因脑老化衰老死亡的脑细胞,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也是可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中期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参见附图2所示,运动者所乘坐的空中轿厢以复合轻型金属材料制作,结构严谨牢固经得起空中运行、机电运动和人体运动的冲击,由吊缆牢靠挂在复式循环式架空索道或闭环空中运动索上,吊缆与轿厢之间以万向旋转头(可360°旋转)连接,其厢门宽大闭合后锁扣紧密安全,门上方厢窗宽大敞亮使整个厢内采光充裕,而其它内壁的窗户可较高较小以免产生燥光干扰;轿厢下方有可随转结机构运动颠簸的滚动的轿厢轮,在配合转结2的上层运动时轿厢轮可做信地回旋-大旋转的顺逆时针+变速等运动;轿厢内有顶、壁、窗、厢体内空间,在地面设有圆形弹簧板供运动者站立和运动,可设有补充运动器材以使得运动者的平衡运动形成有氧运动、肌力运动和技巧运动等或组合;设有重要信息屏,用来使运动者与厢外教练员、医护信息交流互动并对运动者指导和监护;运动者站立于轿厢内中心厢地面的圆形弹簧板上、不断进行被动的平衡运动;轿厢壁和厢地面设有压力感受器、积分软件和检测记录作为运动者每次运动的积加减分累计来评估运动质量等;轿厢内设有防滑、防碰撞结构;有个人保护装备如网状连衣裤可减轻被运动抛拽的剧烈程度、和改良减重器可半坐靠在上面减轻体重以给双膝关节减负等;选用各部位护具例如护膝、护踝、护腰、护腕等;环境调理如声光温氧负离子换气饮水系列设备等。
上述所设置的智力训练系统,可为触控屏电脑益智视频或其它类型的智力训练装置;智力训练系统是运动要件之一,由运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兴趣在进行平衡运动的同时选择适合的智力训练项目种类进行训练,并被记录得分和积加减分;设立了智力训练规则与疗程;智力训练与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体力训练同时进行训练;实现两种训练(体力训练和智力训练)形成的组合训练,缺一不可。
参见附图3转结布局2所示,闭环空中运动索由双索—内运动索和外运动索构成,内运动索带动呈固定排列顺序的轿厢向一个方向循环移动,而外运动索不移动、主担支撑作用;内索和外索都有承托闭环空中运动索的支架;内索和外索之间有轿厢运动轨迹圈,由索道物质构成,固定在外索上与每3个结构不同的转结为一组相对应:圆形轨迹圈—供轿厢沿圆形轨迹圈在转结1上面做环形运动;十字形轨迹圈—供轿厢沿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2上面做中心运动;斜行轨迹圈—供轿厢沿斜行轨迹圈在转结3上面做斜行八字运动。
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包括每组三个三种结构功能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排列分布也不同的转结机构设置,共三组9个转结机构:
转结1是槽轮机构,分为下层(快速:顺逆时针+变速)和上层(中慢速:顺逆时针+变速)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系列运行模式:如启动/行-停/倒-刹车/加速/拐弯/等,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圆形轨迹圈在转结1上面做环形系列运行模式运动;
转结2是中心旋转模式,分为下层(中慢中心旋转:顺逆时针+变速-内槽轮机构)和上层(大旋转—顺逆时针+变速-轿厢轮-信地回旋转向30-360°)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中心运动模式运动: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2上面做中心旋转运动;
转结3是摆动与振动模式又分为主摆振(大摆动、振动斜行八字的往复+变速-双轴芯连杆机构)和次摆振(中小摆动、振动斜行八字的往复+变速-凸轮机构)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摆动、振动斜行八字运动模式,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斜行轨迹圈在转结3上面做摆动、振动斜行八字运动。
运动者所乘坐的空中轿厢每个结构都相同,每组3个轿厢、共三组9个轿厢,每组以1、2、3序号命名和排列,始终不变;每组3个轿厢依1、2、3序号排列跟随内运动索移动至下一组三种转结、并始终依1、2、3序号顺序排列分布—做新的一组转结运动;
多功能转结益智机构根据结构功能不同运动方式不同命名为:转结1、转结2和转结3,始终不变,编号相同则结构相同;每3个结构不同的转结为一组,三组共9个转结(不移动),但转结机构在三个组的排列分布不同:一组排列分布次序为:转结1、转结2、转结3,二组排列分布次序为:转结3、转结1、转结2,三组排列分布次序为:转结2、转结3、转结1,使每个轿厢依1、2、3序号排列都能按电脑控制的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在每个结构不同的转结机构上面的运动。
参见附图4至6所示,转结1是槽轮机构,分为下层(快速:顺逆时针+变速)和上层(中慢速:顺逆时针+变速)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系列运行模式:如启动/行-停/倒-刹车/加速/拐弯/等,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圆形轨迹圈在转结1上面做环形系列运行模式运动。
运动方式:
1、系列运行模式如启动/行-停/倒-刹车/加速/拐弯/等,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用于不同运动者;
2、轿厢沿着圆形轨迹圈在转结1上面做环形系列运行模式运动;
3、转结机构1是下层(快速)和上层(中慢速)不同组合交替运动→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
具体参见附图4所示,转结一下层快速行进图:启动/猛开-行-停-顺时针左转/猛倒-刹车-逆时针右转/;
参见附图5所示,转结一上层中慢行进图:启动/行-停/倒-刹车/顺时针左转/-逆时针右转/:
①图中2h正被1b插入拨动:使主动拨盘连续转动;
②当销都未进入槽轮的槽时,槽轮静止不动;(间歇期)
③当主动拨盘的1b圆销进入槽轮的2h径向槽时,槽轮受驱动而间歇转动,如此连续转动。
工作速度取决于:销和槽的个数,槽轮直径比拨盘越大,槽数目比销数目越多,速度越慢;
主动拨盘的连续转动速度:
1)取决与销和槽的个数,个数越少速度越快;
2)主动拨盘的直径与从动槽轮的直径越接近,速度越快;
3)主动拨盘的电动速度影响也是很大的,可快可慢;
槽轮结构的间歇转动在启动和停止时有冲击,相当于某种震动,有利于车仓内的平衡运动训练,因此与单独的电动旋转是不一样的;间歇运动速度取决于拨盘的直径和销槽距离。
参见附图6所示,转结一整体机构示意图,工作时,空中轿厢沿着圆形轨迹圈在转结1上面做环形系列运行模式运动。
参见附图7至8所示,为转结二结构示意图。转结2是中心旋转模式,分为下层(慢中心旋转:顺逆时针+变速-内槽轮机构)中层(中心旋转:同前)和表层(大旋转—顺逆时针+变速-轿厢轮-信地回旋转向30-360°)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中心运动模式运动: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2上面做中心旋转运动。
转结二在工作中的运行模式为:
1、中心旋转模式如中慢中心旋转-内槽轮机构/大旋转-轿厢轮信地回旋/等,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用于不同运动者;
2、轿厢在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2上面做中心旋转运动;
3、转结机构2是中下层(中慢旋转)和表层(大旋转-信地回转)不同组合交替运动→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
结合参照附图7所示,转结二下层包括有电动力1、电力驱动示意1a、主动轮1b、从动轮1c以及带动内管1d,带动5转结二的轿厢站立面;转结二中层包括有电动力2、电力驱动示意2a、主动轮2b、轿厢轮2c以及带动外管2d,带动5转结二的轿厢站立面,4为护车屏,5为转结二轿厢站立面。
转结二下层是慢旋转:顺逆时针+变速,由内槽轮机构完成,速度取决于:槽的多少-多慢少快,拨盘的直径-大快小慢,拨盘的电动速度,可设计两至三种调用,可设转结二中层是中速旋转。转结二表层是大旋转:顺逆时针+变速,由轿厢轮做信地回旋完成,又分为原地转向和中心转向,原地转向是后轮之一为轴原地转向,另一个后轮不动,半径为后轮距;中心转向是后轮之一正转,另一个后轮反转,以车辆中心为圆点转向,转向半径为零。
参见附图9至14所示,为相应的转结三的结构示意图。转结三是摆动与振动模式又分为主摆振(大摆动、振动斜行八字的往复+变速-双轴芯连杆机构)和次摆振(中小摆动、振动斜行八字的往复+变速-凸轮机构)不同组合交替运动实现摆动、振动斜行八字运动模式,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轿厢沿着斜行轨迹圈在转结三上面做摆动、振动斜形八字运动。
转结三上层轿厢站立面划分为8个区,其中1、5区是主摆振方向,3、7区是次摆振方向,轿厢运动顺序是1→5区,→4区,3→7区,→8区,呈斜行8字形,其中只有1、5区在双轴芯连杆机构作用下可以完成边缘处上翘带动外三分之二的区块做大摆动、振动运动,同时有3、7区在凸轮机构作用下可以完成区块外三分之二的区域被荷叶又分为两侧翻版轮流上翘做中小摆动、振动运动,如此循环往复;在1、5区和3、7区的两侧铺设宽大的复合材料毯覆盖住‘区面’在抬高时出现的缝隙以免轿厢轮漏入不安全;而2、4、6、8区的轿厢站立面固定不能活动以保障整体稳定和安全,4、8区被轿厢借道循环。
参见附图9所示,为转结三摆动与振动斜行8字模式全图示意图。其中,A转结三结构示意图:轿厢站立面(上层)1,转结三结构辅助面(下层)2,上层3(分为八区),护厢屏4,主摆振与次摆振的斜行8字方向示意5;B转结三上层斜行8字示意图:1~8分为8区,其中1、5区是主摆振方向,3、7区是次摆振方向,轿厢运动顺序:1a→5a,→4a,3a→7a,→8a;循环。
工作时,
1、摆动与振动模式如摆动与振动等,以不同速度时长幅度频率等设定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用于不同运动者;
2、轿厢延着斜形轨迹圈在转结三上面做斜行8字运动;
3、转结机构三是摆动/振动/等不同组合交替运动→作用于轿厢→作用于运动者;
其中,主摆振1、5区:强大摆动、振动,斜行8字的往复+变速-双轴芯连杆机构;次摆振3、7区:中小摆动、振动,斜行8字的往复+变速-凸轮机构。
参见附图10至11所示,实现主摆振功能的是双轴芯连杆机构,由主动轮即中心带轮轴,从动轮即主动轮的偏心轴与主动带轮轴固联于支架组成,从动轮偏心轴所套设的圆套连接于轿厢站立面的侧面的连杆,连杆分为远端、固定部、和可拉伸部,固定部与可拉伸部之间有活动关节并与可拉伸部内部的滑动结构互动,使连杆与可拉伸部之间可以因偏心轴轴心移动至带轮轴轴心的任何角度而延长;运动规律是: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垂直状逆时针90°-转至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时,于是:①连杆的远端抬高+连杆的固定部带动转结三上层1区‘区面’外三分之二就被抬高、可拉伸部被拉伸、使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倾斜并摇摆,‘区面’抬高幅度-取决于偏心轴轴心与带轮轴轴心的距离,以及两轮轴心的夹角的大小,夹角越大抬得越高;②片刻,偏心轴轴心与带轮轴轴心往复返回-顺时针转回90°-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顺时针转至与带轮轴轴心恢复垂直状态时,于是:①连杆的远端突然降低+连杆的固定部带动转结三上层1区‘区面’外三分之二边缘就被跌落降低、可拉伸部缩回、使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猛然的摆动振动!其震动强度-取决于顺时针转回速度,速度越快震动越强,如此往复;②通常是1区运动后,稍停,5区就运动;轿厢通过3区运动后,稍停,7区就运动;轿厢通过与区块运动相匹配,如此连续循环,形成了在转结三的摆动和振动,带动在轿厢站立面的轿厢产生大摆动和振动,影响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更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和智力训练。
其中,附图10为转结三主摆振斜行8字模式示意图。图中,1~8分为8区,其中1、5区是主摆振方向,3、7区是次摆振方向,轿厢运动顺序:1a→5a,→4a,3a→7a,→8a;循环。
主摆振:大摆动、振动:斜行8字的往复,加变速-双轴芯连杆机构;
转结三轿厢站立面的1、5区是两个扇形的“扇面”主摆振的“搧动”-即:实倾斜(摆动)/往复(振动)的循环的往复——力度比次摆振大。
图11为转结3主摆振-双轴芯连杆机构示意图,其中1为主动轮带轮轴1a为其轴心,2为从动轮偏心轴,2a为其轴心(与带轮轴固联),3圆套套在带轮轴与偏心轴固联上,绕偏心轴的轴线转由偏心轴驱动,4“扇面”:转结3上层1区,随着连杆的远端抬升、回落而产生主摆振运动;5“扇骨”连杆:(上层1区与8区的分界面有一定厚度和宽度)5a远端、5b固定部、5c可拉伸部、5d可拉伸部内的滑动结构。
工作时,运动模式一:
6a位置的偏心轴轴心2a,与带轮轴轴心1a垂直时如图11中的小图①和②,→变为6b位置的带轮轴1和偏心轴2逆时针转动90°为水平,如图11中的小图②的6a→变为6b位置的;
5a1远端抬升产生倾斜+5b1固定部随动(与5c1可拉伸部之间有滑动结构)+5c1可拉伸部已拉直、→5a1“扇骨”远端抬升、4“扇面”被抬高——形成‘倾斜摆动’→使轿厢站立面倾斜→轿厢倾斜摆动,如图11中的小图②和③以及大图⑥的6a→6b位置;
运动模式二:
6a位置的偏心轴轴心2a与带轮轴轴心1a又由水平往返垂直如图11中的小图③和④→变为6b位置→再变为6a位置→6b带轮轴1和偏心轴2顺时针转回90°,如图11中的小图④及⑤至①的6b→6a,其中图中未画出的小图⑤与小图①相同;5a1远端猛落回产生振动+5b1固定部随动(与5c1可拉伸部之间有滑动结构)+5c1可拉伸部已缩回、→5a1“扇骨”远端猛降、4“扇面”跌落平面——形成‘振动’→使轿厢站立面振动→轿厢倾斜大摆动振动,10是转结3上层,10a转结3结构辅助面(下层),10b上层与下层之间安装的辅助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4“扇面”抬高幅度-取决于偏心轴轴心2a与带轮轴轴心1a的距离,以及两轮轴心的夹角的大小,夹角越大抬得越高;6a→6b两轴逆时针转90°如小图②之后就又6b→6a顺时针转回90°,如图11中的小图④及⑤至①,其中图中未画出的小图⑤与小图①相同,其震动强度-取决于顺逆时针转回速度,速度越快震动越强,如此往复;设计转结1上的8“扇”,能进行“摆动/振动”的“扇”只有4“扇”,其余都不能动,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参见附图12,为转结3次摆振斜形8字模式示意图;附图13为转结3次摆振半齿轮齿条与凸轮示意图;附图14为转结3次摆振凸轮机构总体示意图。
实现次摆振功能的主要是凸轮机构,由一个不完整齿轮齿条机构安装在3、7区的边缘下方,其主动齿轮只制出几个轮齿与齿条的条齿相匹配,主动齿轮均速转动,带动齿条往返移动;同时区块边缘三分之二的区域被荷叶又分为两侧翻版,不完整齿轮齿条机构的往返移动,就带动了它两侧安装的有转角度的齿轮带动两侧方向相反的每侧至少三个串凸轮时竖立(倾斜摆动)、时倒卧(摆动振动)做小摆动和振动运动,推动3、7区的轿厢站立面在凸轮机构作用下完成每区块边缘三分之二的区域两侧翻版轮流上翘(倾斜摆动振动),使经过的轿厢产生小摆动和振动,影响到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
在图12中,并参见图9和图10,其中A转结三结构示意图:1为轿厢站立面(上层),2为转结三结构辅助面(下层),3为上层(分为8区),4为护厢屏,5为主摆振与次摆振的斜行8字方向示意;
B转结三上层斜行8字示意图:1~8分为8区,其中1、5区是主摆振方向,3、7区是次摆振方向,轿厢运动顺序:1a→5a,→4a,3a→7a,→8a;循环。
在图13中,1为半齿轮齿条机构,2为主动齿轮,3为从动齿条,4为轮齿,5为条齿,6①②有角度齿轮(至少需转二次),7①②边缘外三分之二区域分为两侧翻板,8竖立的凸轮(推高翻板),9倒卧的凸轮(翻板倒平)。
在图14中,1为转结三轿厢站立面(上层),2为转结三结构辅助面(下层),3和7区是次摆振方向,4为次摆振区的主机构,5为次摆振区的一侧凸轮竖立运动放大,6为次摆振区的一侧凸轮倒卧运动放大,5/6于次摆振区轮流运动,作用于在其上穿过的轿厢→使之小摆动、振动→引起轿厢内运动员被动平衡运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同等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架空索道、转结机构以及空中轿厢,其中所述空中轿厢为三组共九个,所述空中轿厢沿所述架空索道运行,所述架空索道沿其下平坦的地面上方区域位置设置有闭环空中运动索、驱动轮、迂回轮,经由运动索转换器进入正位于三组转结机构上方的闭环空中运动索,所述转结机构为三组共九个,三组所述转结机构对应设置在所述闭环空中运动索下方,三组所述空中轿厢对应设置在三组所述转结机构上运动,每一所述空中轿厢在转结运动按电脑控制的规定程序和时间完成后,空中轿厢又借由索道转换器离开闭环空中运动索区进入客运索道继续游览;如此在架空索道的适宜区域设置若干与闭环空中运动索区所匹配的多功能转结机构、及设置若干参与多功能转结益智运动的运动者乘坐的空中轿厢组,通过空中轿厢内设置的智力训练和体力训练、及通过多功能转结的体力训练、和闭环空中运动索所设计的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多层次复杂体力训练组合同时进行,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环空中运动索由内索和外索组成的双索结构构成,所述外索固定不动,用于起支撑作用,所述外索和内索都有承托闭环空中运动索的支架;内索和外索之间有用于供所述空中轿厢运动的轨迹圈,所述轨迹圈由索道物质构成,所述轨迹圈固定在外索上与每三个结构不同的转结为一组相对应,每组转结机构由三种结构不同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构成:所述轨迹圈包括有供空中轿厢沿圆形轨迹圈在转结一上面做环形运动的圆形轨迹圈、供轿厢沿十字中心轨迹圈在转结二上面做中心运动的十字形轨迹圈以及供空中轿厢沿斜形轨迹圈在转结三上面做斜形八字运动的斜形轨迹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结一为由分为上层和下层的槽轮机构组成,所述转结二为由分为下层的内槽轮机构和上层的轿厢轮信地回旋旋转机构构成,所述转结三为用于产生主振动的双轴芯连杆机构和用于产生次振动的凸轮机构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转结机构由结构不同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构成,三组所述转结机构其内的转结一、转结二以及转结三之间的相互布置关系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中轿厢以复合轻型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所述空中轿厢由吊缆牢靠挂在复式循环式架空索道或闭环空中运动索上,吊缆与空中轿厢之间以万向旋转头连接,所述空中轿厢其厢门宽大闭合严密安全,门上方厢窗宽大敞亮使整个厢内采光充裕,而其它内壁的窗户以免产生燥光干扰;空中轿厢有可随转结机构运动颠簸的滚动的轿厢轮;轿厢内有顶、壁、窗、厢体,在地面设有圆形弹簧板供运动者站立和运动,设有补充运动器材以使得运动者的平衡运动形成有氧运动、肌力运动和/或技巧运动;所述空中轿厢其内设有智力训练系统,设有重要信息屏,用来使运动者与厢外教练员、医护信息交流互动并对运动者指导和监护;运动者站立于轿厢内中心厢地面的圆形弹簧板上、不断进行被动的平衡运动;轿厢壁和厢地面设有压力感受器、积分软件和检测记录作为运动者每次运动的积加减分累计来评估运动质量;轿厢内设有防滑、防碰撞结构;有个人保护装备;选用各部位护具;环境调理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力训练系统为触控屏电脑益智视频或其它类型的智力训练装置;智力训练系统是运动要件之一,由运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兴趣在进行平衡运动的同时选择适合的智力训练项目种类进行训练,并被记录得分和积加减分;设立智力训练规则与疗程;智力训练与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体力训练同时进行训练;实现两种训练形成的组合训练,缺一不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结一是槽轮机构,其分为两层完成系列运行模式,下层是快速机构,有主动拨盘四个销由电驱动,从动槽轮八个槽由拨盘驱动;而上层是中慢速机构,有主动拨盘二个销由电驱动,从动槽轮二十四个槽由拨盘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结二是两层不同结构完成中心旋转运动模式,下层是中慢旋转:顺逆时针+变速,由内槽轮机构完成;上层是大旋转:由轿厢轮做信地回转完成,又分为原地转向和中心转向,原地转向是后轮之一为轴原地转向,另一个后轮不动,半径为后轮距;中心转向是后轮之一正转,另一个后轮反转,以车辆中心为圆点转向,转向半径为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结三是振动与摆动运动模式,由两种结构完成,主摆振是由双轴芯连杆机构完成,而次摆振是由凸轮机构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实现主摆振功能的是双轴芯连杆机构,由主动轮即中心带轮轴,从动轮即主动轮的偏心轴与主动带轮轴固联于支架组成,从动轮偏心轴所套设的圆套连接于轿厢站立面的侧面的连杆,连杆分为远端、固定部、和可拉伸部,固定部与可拉伸部之间有活动关节并与可拉伸部内部的滑动结构互动,使连杆与可拉伸部之间可以因偏心轴轴心移动至带轮轴轴心的任何角度而延长,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垂直状逆时针转至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时,连杆的远端抬高,带动转结三上层一区区面外三分之二边缘被抬高,进而使得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倾斜并摇摆;当偏心轴轴心从带轮轴轴心平行状态顺时针往返转回与带轮轴轴心恢复垂直状态时,连杆的远端突然降低带动转结三上层一区区面外三分之二边缘被跌落降低,使正在轿厢站立面上的轿厢产生猛然的振动,如此往复产生主摆振运动;轿厢通过与区块运动相匹配,如此连续循环,形成了在转结三的振动和摆动,带动在轿厢站立面的轿厢产生大振动和摆动,影响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更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和智力训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实现次摆振功能的是凸轮机构,其主动齿轮只制出几个轮齿与齿条的条齿相匹配,主动齿轮均速转动,带动齿条往返移动;同时区块外三分之二的区域被荷叶又分为两侧翻版,不完整齿轮齿条机构的往返移动,就带动了它两侧安装的有转角度的齿轮带动两侧方向相反的每侧至少三个串凸轮时竖立、时倒卧做小振动和摆动运动,轿厢站立面在凸轮机构作用下完成每区块外三分之二的区域两侧翻版轮流上翘,使经过的轿厢产生小振动和摆动,影响到在轿厢内站立的运动者努力进行体力训练的被动的平衡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空索道,空中轿厢,以及转结机构,三者能实现系列运行模式、旋转、摆动、振动不同运动方式的速度幅度时常的不同组合运动,匹配成为适合不同运动者的不同等级的运动处方和运动量电脑程序,形成了各种体力训练来实现智能联合的运动,并集中作用于轿厢进而作用于运动者;运动者站立于在轿厢内受到颠波冲击而晃动站立不稳,被动地不断以下肢为主快速运动调整姿势维持相对平衡避免冲撞和摔倒、或不被迫冲到圆形弹性板之外为有效运动;运动者选择厢内设置的智力训练系统同时训练;这种多种类的有难度的被动平衡运动使大脑皮层所产生的成千成万新的神经元的成活得以明显增加,补充因脑老化衰老死亡的脑细胞、达到减缓增龄性常态脑老化的效果。
CN201811250343.8A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Active CN1092606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0343.8A CN1092606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0343.8A CN1092606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60674A CN109260674A (zh) 2019-01-25
CN109260674B true CN109260674B (zh) 2020-08-25

Family

ID=65194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50343.8A Active CN109260674B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606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0982B (zh) * 2019-09-12 2021-11-23 四川督信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隧道衬砌无损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140988A (ko) * 2012-06-15 2013-12-26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중력 기반의 로프웨이
CN207225341U (zh) * 2017-04-27 2018-04-13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一种循环式架空客运索道救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60674A (zh)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rr et al. The changing face of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Li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tai ji quan techniques into integrative movement therapy—Tai Ji Quan: Moving for Better Balance
CN107157712A (zh) 一种下肢训练康复设备
RU2513418C1 (ru) Способ комплексной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больных в раннем восстановительном периоде церебрального инсульта
CN206587142U (zh) 一种神经内科四肢康复护理装置
RU2567796C1 (ru)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двигательной активности и координации у детей в ранней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позвоночно-спинномозговой травмы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игрового метода
CN109260674B (zh) 一种多功能转结益智系统
CN108309695A (zh) 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及用于该训练方法的辅助站立的医疗装置
CN106861135A (zh) 一种动态脑适能训练方法
Li et al. Effects of health Qigong exercise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Benfiry et al. The effect of 8 weeks of 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ty (DNS) Exerci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Men and Women's Life with Apoplexy (Stroke)
CN106473900A (zh) 一种肢端康复器
CN109363881B (zh) 一种囤形自动人行道益智系统
CN106913444A (zh) 一种神经内科康复护理装置
CN109589242B (zh) 一种智能运动益智系统
Gorelik et al. ORIGINAL RESEARCH NEUROPHYSIOLOGY
CN203852543U (zh) 一种可训练踝关节的旋转式起立床
CN106691773A (zh) 一种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Cameron et al. Multimodal Community-Based Exercise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osing Interventions for Effectiveness
CN108294919A (zh) 一种pnf运动轨迹训练机构
CN109512641A (zh) 神经内科护理移动支架
CN104414826B (zh) 脑损伤大鼠感觉-平衡-运动一体化训练装置
RU2766736C1 (ru) Способ реабилитации детей от 3-х лет в системе комплексной коррекционной работы с когнитивными нарушениями и/или нарушениями опорно-двиг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04412907A (zh) 脑血管大鼠平衡能力训练装置
Francis et al. From the Ground Up: A Human-Powered Framework for Spinal Cord Injury Recov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