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2769A - 立体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2769A
CN109212769A CN201710520513.9A CN201710520513A CN109212769A CN 109212769 A CN109212769 A CN 109212769A CN 201710520513 A CN201710520513 A CN 201710520513A CN 109212769 A CN109212769 A CN 109212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play device
display
width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205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贵喜
王红磊
宫晓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perD Co Ltd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205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27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2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276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34Stereoscopes providing a stereoscopic pair of separated images corresponding to parallactically displaced views of the same object, e.g. 3D slide viewers
    • G02B30/36Stereoscopes providing a stereoscopic pair of separated images corresponding to parallactically displaced views of the same object, e.g. 3D slide viewers using 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e.g. prisms, in the optical path between the images and the observ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狭缝光栅,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设置于显示区域边缘处的黑矩阵,显示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狭缝光栅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和微电极结构,微电极结构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电极的端部之间,微电极结构用于对显示区域边缘处的出光进行分散,以弱化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模式时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使图像能够正常显示,提升用户视觉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立体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裸眼立体显示器由于具有全方位的展现力和震撼力以及观看时不需佩戴特殊眼镜的优点,已经成为重要的立体显示技术。裸眼立体显示器主要包括狭缝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和柱镜狭缝光栅式自由立体显示器,其立体显示是基于狭缝光栅的分光原理,通过对狭缝光栅结构的设计及控制狭缝光栅到显示器的距离,可以实现通过显示面板的各像素的光线分别进入观看者的左眼或右眼,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基于立体融像原理产生空间感。
目前狭缝光栅是用于实现裸眼立体效果最为成熟的技术,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但由于周期性排布的显示像素与狭缝光栅的周期性结构相互干涉,容易形成彩色或黑白莫尔条纹,莫尔条纹的存在影响立体显示效果,破坏图像的完整性,影响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目前解决莫尔纹的主要方法是将狭缝光栅倾斜一定角度,从而减弱莫尔纹,使人眼几乎无法分辨;倾斜狭缝光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莫尔纹现象,但由于狭缝光栅对光线的遮挡,且显示面板的边缘由发光区域转为不发光区域,因此,显示面板的边缘出现的莫尔纹颜色加深变粗,导致显示区域向边缘过渡不自然,呈现出明显锯齿,这样严重破坏了图像的完整性,影响观看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时可以弱化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提升用户视觉体验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狭缝光栅和电压驱动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狭缝光栅相对设置,所述狭缝光栅与所述电压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边缘处的黑矩阵,所述显示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所述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一夹角,
所述狭缝光栅还包括微电极结构,所述微电极结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之间,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微结构电极施加第一驱动电压,向所述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第一公共电压,所述微电极结构对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
可选地,所述微电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立体显示时,所述狭缝光栅形成交替排布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所述第二电极将所述透光部分割为多个出光区域。
可选地,各个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之和与所述透光部的宽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宽度渐变端,所述宽度渐变端指向所述显示区域,且未遮挡所述显示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所述宽度渐变端为所述第二电极的底边所对应的锐角端,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形状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形状互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为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具有长度相等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斜边,所述第一斜边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为N个,且N≥2,所述透光部的宽度为c,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为
可选地,N个所述第二电极各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为直线或曲线。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
可选地,在对位线处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之差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对位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黑矩阵与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形成边界线,所述对位线与所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阈值。
可选地,所述阈值为300微米。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彼此绝缘,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第一电压。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面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二条形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条形电极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一驱动电压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两层,相邻两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彼此绝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第三电极层,所述第三电极层为面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层叠设置且彼此绝缘的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三条形电极,所述第三条形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微电极结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条形电极的端部之间,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二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三条形电极、所述微结构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施加第二公共电压,向所述第四电极层施加第二电压,所述微电极结构对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
可选地,所述第四电极层为面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四条形电极,所述第三条形电极与所述第四条形电极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两层,相邻两层所述第三电极层彼此绝缘。
可选地,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的狭缝光栅,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相邻两个第一电极的端部之间设有微电极结构,所述微电极结构对所述显示区域边缘处的出光进行分散,所述分光单元增加微电极结构之后光的透过率保持不变,同时能弱化立体显示装置在立体显示模式时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保持图像的完整性,使图像能够正常显示,从而提升用户视觉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狭缝光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狭缝光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狭缝光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的狭缝光栅可以是液晶狭缝光栅,也可以是静态狭缝光栅。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狭缝光栅2和电压驱动器(图中未示出),显示面板1与狭缝光栅2相对设置,狭缝光栅2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入光侧,狭缝光栅2与所述电压驱动器电性连接,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域11和设置于显示区域11边缘处的黑矩阵12,显示区域11包括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110,狭缝光栅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第一基板21上设有第一电极结构24,第一电极结构24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一电极241,相邻两个第一电极241之间设有第一间隙部245,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单元110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狭缝光栅2还包括微电极结构30,微电极结构30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一电极241的端部之间,当立体显示装置10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电压驱动器向第一电极241、微结构电极30施加第一驱动电压,向第二电极结构25施加第一公共电压,微电极结构30对显示区域11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弱化立体显示装置10在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在显示区域11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241可以是条形电极,也可以是具有异形结构的电极。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10,由于黑矩阵12与显示区域11的交界处亮度变化剧烈,导致倾斜设置的第一电极241覆盖显示区域11边缘处的黑矩阵12的区域被截取为三角形区域,在立体显示模式中,三角形区域表现为黑色锯齿。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微电极结构3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31,第二电极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当立体显示装置10用于立体显示时,狭缝光栅2形成交替排布的遮光部和透光部,第二电极31将透光部分割为多个出光区域32,微电极结构30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电极31,可以利用第二电极31的数量增加进一步提高锯齿现象的弱化效果,从而大大提升显示区域11边缘处的图像品质。各个出光区域32宽度相等,为各个出光区域32配置相等的宽度的设计方案,可以大幅度降低第二电极31的制作难度从而提升狭缝光栅2的成品合格率。并且,宽度相等的出光区域32可以对锯齿现象产生相同的弱化效果,使得显示区域11边缘的光线经由狭缝光栅2作用后呈现出的图像边缘更加趋于平滑,更大程度上避免显示区域边缘处的图像失真。出光区域32的宽度之和与透光部的宽度相等,如此设置,使得即使增加了遮光的微电极结构30,仍能保证狭缝光栅2的开口率不变,从而保证立体显示装置10呈现出的图像亮度不变,避免第二电极31的增加而导致透光率降低,进而避免影响图像的灰阶效果。例如,分光单元20在增加微电极结构30之后,将透光部分割为分别位于第二电极31两侧的两个出光区域32,而该两个出光区域32的宽度之和与透光部的宽度相等。另外,第二电极31具有一宽度渐变端,宽度渐变端靠近显示区域11边缘并且指向显示区域11,且未遮挡显示区域11,宽度渐变端从显示区域11边缘沿着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宽度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第二电极31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宽度渐变端为第二电极31的底边所对应的锐角端,第一电极241的端部形状与第二电极31的形状互补,第一电极241和第二电极31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本实施方式中,三角形的形状不限定。优选地,三角形可以为等腰三角形。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31设置为一个,第二电极31具有长度不相等的两个第一斜边4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31也可以具有长度相等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斜边43,第一斜边4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第一斜边43为直线,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电极31的延伸方向平行。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中,若透光部的宽度为c,则出光区域32的宽度为两个宽度相等的出光区域32对显示区域11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分散效果相同或近似,两个出光区域32的宽度之和与透光部的宽度相等,保证增加微电极结构30之后光的透过率不变,从而弱化立体显示装置10在立体显示模式时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为狭缝光栅2定义一个虚拟的对位线AA’,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之差满足以下预设条件:具体地,预设条件可以为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相等或者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之差最小。在制作过程中,令该狭缝光栅2的对位线AA’对齐黑矩阵12与显示区域11边缘的交界线。可以理解的,在狭缝光栅2和显示面板1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组装误差而导致对位线AA’与黑矩阵12和显示区域11的边缘的交界线无法完美对齐而产生间距,但是,只要保证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0微米。可以理解的,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并非必须严格控制在300微米以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像效果要求,适当调整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误差允许范围(例如,增大范围至450微米以下,或者缩小范围至150微米以下),而将误差范围控制在成像效果要求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之差最小可以通过方差或者标准差公式计算获取。具体地,设定在对位线AA’处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为b0,多个第二电极31的宽度分别为b1…bn,则方差S计算公式可以为:
其中,b'为第一电极241的远离端部的沿与对位线AA’平行方向的长度,n表示第二电极31的个数。参见图3,第二电极为一个,即n=1,在对位线AA’处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与第二电极31的宽度分别为b0和b1,满足上述方差最小时的b0和b1值所在的位置为需要设定的对位线AA’的最终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10,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31的数量设置为N个,且N≥2,N个第二电极31各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边44,第二斜边44为直线,第二电极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透光部的宽度为c,则出光区域32的宽度为参见图3,第二电极31设置为两个,出光区域32的宽度为c/3。三个宽度相等的出光区域32对显示区域11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分散效果相同或者近似,三个出光区域32的宽度之和与透光部的宽度相等,保证增加微电极结构30之后光的透过率不变,从而弱化立体显示装置10在立体显示模式时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
如图2与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设定对位线AA’,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之差满足以下预设条件:具体地,预设条件可以为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相等或者宽度之差最小。在制作过程中,令该狭缝光栅2的对位线AA’对齐黑矩阵12与显示区域11边缘的交界线。可以理解的,在狭缝光栅和显示面板被组装在一起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组装误差而导致对位线AA’与黑矩阵12和显示区域11的边缘的交界线无法完美对齐而产生间距,但是,只要保证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0微米。可以理解的,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并非必须严格控制在300微米以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像效果要求,适当调整对位线AA’与交界线之间的距离误差允许范围(例如,增大范围至450微米以下,或者缩小范围至150微米以下),而将误差范围控制在成像效果要求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位线AA’处第二电极31的宽度与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之差最小可以利用方差或者标准差公式计算获取,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位线AA’处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为b0,第二电极31的宽度分别为b1…bn,则方差计算公式可以为:
其中,b'为第一电极241的远离端部的沿与对位线AA’平行方向的长度,n表示第二电极31的个数。
例如,参见图4,第二电极为两个,即n=2,在对位线AA’处第一电极241的宽度为b0,第二电极31的宽度分别为b1和b2,满足上述方差最小时的b0、b1和b2值所在位置为需要设定的对位线AA’的最终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10,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10的第二电极的第一斜边43为曲线,具体地,第一电极241的端部形状与第二电极31的形状为曲线,并且第二电极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平行。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31也可以设置为N个,且N≥2,N个第二电极31各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边,第二斜边也可以为曲线,只要满足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的条件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31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为四边形,包括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第二电极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电极241的延伸方向。其他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结构24还包括与第一电极层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243,当立体显示装置10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电压驱动器向第二电极层施加第一电压。第一电极层可以是面电极242。
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1的长边和短边是相对而言,以第二基板21的对角线划分,第一基板21边长较长的一边为长边,边长较短的一边为短边,同样适用于第二基板22的长边和短边的设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结构25包括第三电极层,第三电极层为面电极251.
或者,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电极结构还包括第四电极层,第四电极层可以是面电极252,第三电极层与第四电极层层叠设置,第三电极层与第四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253,第三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三条形电极251,第三条形电极25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单元110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锐角,微电极结构30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的端部之间,当立体显示装置10用于第二立体显示模式时,电压驱动器向第三条形电极251、微结构电极30施加第二驱动电压,向第一电极结构24施加第二公共电压,向第四电极层施加第二电压,微电极结构30对显示区域11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弱化立体显示装置10在第二立体显示模式时边缘处出现的锯齿现象。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大体相同,液晶狭缝光栅2a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基板21a、液晶层23a、第二基板22a,第一基板21a与第二基板22a相对设置,液晶层23a设置于第一基板21a与第二基板22a之间。第一基板21a设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243a,第一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电极241a,第二电极层为面电极242a。第二基板22a上设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253a,第三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三条形电极251a,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a之间设有第三间隙部255a,不同之处在于:第四电极层设置为一层,第四电极层包括多个宽度相等且电气隔离的第四条形电极252a,各第四条形电极252a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a之间设有第四间隙部256a,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间隙部256a相对设置,第四条形电极252a与第三间隙部255a相对设置,各第三条形电极251a、第四条形电极252a在第二基板22a的投影覆盖第二基板22a的表面。第二间隔部27可以将第四条形电极252a断开,也可以不断开。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条形电极251a的宽度与第四条形电极252a的宽度相等,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a之间形成第四间隙部256a,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条形电极252a错位排布,以使第三间隙部255a与相邻的第四条形电极252a相对设置,第四间隙部256a与相邻的第三条形电极251a相对设置,第三条形电极251a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第四间隙部256a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第四条形电极252a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第三间隙部255a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第四条形电极252a的宽度大于第三间隙部255a的宽度,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相邻的第四条形电极252a形成第三重叠区域,各第三重叠区域的宽度相等。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条形电极252a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基板22a,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2a中的光泄漏,提高画面质量。
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a之间的第三间隙部255a越小,液晶层23a中的液晶分子的移位控制就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第三间隙部255a必须保持足够距离以防止由处理误差导致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a之间的电接触。同样地,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a之间的第四间隙部256a越小,液晶层23a中的液晶分子的移位控制就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第四间隙部256a必须保持足够距离以防止由处理误差导致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a之间的电接触。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条形电极252均为独立驱动,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条形电极252a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如:第三条形电极251a与第四条形电极252a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和氧化铟锡锌ITZO中的一种形成。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与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大体相同,液晶狭缝光栅2b包括第一基板21b、液晶层23b、第二基板22b,第一基板21b与第二基板22b相对设置,液晶层23b设置于第一基板21b与第二基板22b之间。第一基板21b朝向液晶层23b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243b,第一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电极241b,第二电极层为面电极242b。第二基板22b上设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253b,第三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三条形电极251b,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b之间设有第三间隙部255b,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b之间设有第四间隙部256b,不同之处在于:第四电极层设置为两层或至少三层,相邻两层第四电极层之间设有第四绝缘层254b。第四绝缘层254b用来防止上下两层第四条形电极252b的电连接。第四绝缘层254b可包括诸如硅氮氧化物、硅氧化物等无机材料,或者诸如BBB苯并环丁烯等有机材料。
相邻两层第四电极层的各第四条形电极253b错位排布,并形成第四重叠区域,各所述第四重叠区域的宽度相等。同一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与相邻层的第四间隙部256b相对设置。不同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的延伸方向相同。不同层的第四间隙部256b宽度可以相等。不同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宽度可以相等。当各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从上方投影时,各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交替布置,即上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与下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的中心线相互交替。各层第四条形电极252b和第三条形电极251b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基板22b。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2b中的光泄漏,提高画面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电极层设置为两层,第四条形电极252b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第四间隙部256b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下层第四条形电极252b形成在上层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b之间的第四间隙部256b相对的区域中。第四条形电极252b的宽度大于第四间隙部256b的宽度。上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与下层的第四条形电极252b存在第四重叠区域,且第四重叠区域相等,不仅减少液晶狭缝光栅2b中的光泄漏,提高画面质量,而且实现平滑、连续的偏移液晶狭缝光栅2b。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与实施例二提供的液晶狭缝光栅结构大体相同,液晶狭缝光栅2c包括第一基板21c、液晶层23c、第二基板22c,第一基板21c与第二基板22c相对设置,液晶层23c设置于第一基板21c与第二基板22c之间。第一基板21c朝向液晶层23c的一侧设有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设置为一层,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243c,第一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一电极241c,相邻两个第一电极241c之间设有第一间隙部245c。第二基板22c上设有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253c,第三电极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第三条形电极251c,相邻两个第三条形电极251c之间设有第三间隙部255c。第四电极层包括多个宽度相等且电气隔离的第四条形电极252c,相邻两个第四条形电极252c之间设有第四间隙部256c。第三间隙部255c与相邻的第四条形电极252c相对设置,第四间隙部256c与相邻的第三条形电极251c相对设置。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宽度相等且电气隔离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各第二条形电极242c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二条形电极242c之间设有第二间隙部246c,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间隙部246c相对设置,第二条形电极242c与第一间隙部245c相对设置,各第一电极241c、第二条形电极242c在第一基板21c的投影覆盖第一基板21c的表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电极241c的宽度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宽度相等,相邻两个第二条形电极242c之间形成第二间隙部246c,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错位排布,第一电极241c与相邻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形成第一重叠区域,各第一重叠区域的宽度相等。第一间隙部245c与相邻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相对设置,第二间隙部246c与相邻的第一电极241c相对设置,第一电极241c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第二间隙部246c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中心线与相对设置的第一间隙部245c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宽度大于第一间隙部245c的宽度,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基板22c,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2c中的光泄漏,提高画面质量。
相邻两个第一电极241c之间的第一间隙部245c越小,液晶层23c中的液晶分子的移位控制就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第一间隙部245c必须保持足够距离以防止由处理误差导致相邻两个第一电极241c之间的电接触。同样地,相邻两个第二条形电极242c之间的第二间隙部246c越小,液晶层23c中的液晶分子的移位控制就变得更加容易。同时,第二间隙部246c必须保持足够距离以防止由处理误差导致相邻两个第二条形电极242c之间的电接触。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均为独立驱动,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如:第一电极241c与第二条形电极242c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和氧化铟锡锌ITZO中的一种形成。
可选地,第二电极层设置为两层或至少三层,相邻两层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第三绝缘层。第三绝缘层用来防止上下两层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电连接。第三绝缘层可包括诸如硅氮氧化物、硅氧化物等无机材料,或者诸如CCC苯并环丁烯等有机材料。
相邻两层第二电极层的各第二条形电极242c错位排布,并形成第二重叠区域,各所述第二重叠区域的宽度相等。同一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与相邻层的第二间隙部246c相对设置。不同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延伸方向相同。不同层的第二间隙部246c宽度可以相等。不同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宽度可以相等。当各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从上方投影时,各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交替布置,即上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与下层的第二条形电极242c的中心线相互交替。各层第二条形电极242c和第一电极241c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二基板22c。可以减少液晶狭缝光栅2c中的光泄漏,提高画面质量。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立体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狭缝光栅和电压驱动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狭缝光栅相对设置,所述狭缝光栅与所述电压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边缘处的黑矩阵,所述显示区域包括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所述狭缝光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结构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二电极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一夹角,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光栅还包括微电极结构,所述微电极结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之间,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微结构电极施加第一驱动电压,向所述第二电极结构施加第一公共电压,所述微电极结构对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电极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立体显示时,所述狭缝光栅形成交替排布的遮光部和透光部,所述第二电极将所述透光部分割为多个出光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之和与所述透光部的宽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一宽度渐变端,所述宽度渐变端指向所述显示区域,且未遮挡所述显示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所述宽度渐变端为所述第二电极的底边所对应的锐角端,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部形状与所述第二电极的形状互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为一个,所述第二电极具有长度相等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斜边,所述第一斜边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设置为N个,且N≥2,所述透光部的宽度为c,所述出光区域的宽度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第二电极各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边,所述第一斜边和第二斜边为直线或曲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延伸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对位线处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宽度之差满足预设条件,其中,所述对位线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所述黑矩阵与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形成边界线,所述对位线与所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为300微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结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层叠设置的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彼此绝缘,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一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第一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为面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二条形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条形电极交错设置,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一驱动电压相等。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两层,相邻两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彼此绝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第三电极层,所述第三电极层为面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结构包括层叠设置且彼此绝缘的第三电极层和第四电极层,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三条形电极,所述第三条形电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单元的水平排列方向形成第二夹角,所述微电极结构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条形电极的端部之间,当所述立体显示装置用于第二立体显示模式时,所述电压驱动器向所述第三条形电极、所述微结构电极施加第二驱动电压,向所述第一电极结构施加第二公共电压,向所述第四电极层施加第二电压,所述微电极结构对所述显示区域的边缘的出光进行分散。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层为面电极。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多个电气隔离且平行的第四条形电极,所述第三条形电极与所述第四条形电极交错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层设置为至少两层,相邻两层所述第三电极层彼此绝缘。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立体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锐角。
CN201710520513.9A 2017-06-30 2017-06-30 立体显示装置 Withdrawn CN1092127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0513.9A CN109212769A (zh) 2017-06-30 2017-06-30 立体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0513.9A CN109212769A (zh) 2017-06-30 2017-06-30 立体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2769A true CN109212769A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0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20513.9A Withdrawn CN109212769A (zh) 2017-06-30 2017-06-30 立体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276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9103A (zh) * 2012-08-10 2012-1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及显示装置
CN103984181A (zh) * 2014-03-12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显示装置
CN104898334A (zh) * 2015-06-26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光栅及其控制方法、3d触控显示面板
CN105334676A (zh) * 2014-07-11 2016-02-17 深圳市亿思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160054573A1 (en) * 2013-06-05 2016-02-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20160103371A1 (en) * 2014-10-08 2016-04-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6109968A (ja) * 2014-12-09 2016-06-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6681066A (zh) * 2017-01-11 2017-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207096589U (zh) * 2017-06-30 2018-03-13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9103A (zh) * 2012-08-10 2012-1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及显示装置
US20160054573A1 (en) * 2013-06-05 2016-02-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3984181A (zh) * 2014-03-12 2014-08-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透镜及显示装置
CN105334676A (zh) * 2014-07-11 2016-02-17 深圳市亿思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液晶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160103371A1 (en) * 2014-10-08 2016-04-1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6109968A (ja) * 2014-12-09 2016-06-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4898334A (zh) * 2015-06-26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光栅及其控制方法、3d触控显示面板
CN106681066A (zh) * 2017-01-11 2017-05-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207096589U (zh) * 2017-06-30 2018-03-13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5667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JP451634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EP2509331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5004425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06324873A (zh) 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视角切换方法
CN105759528B (zh) 显示面板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280966B (zh) 液晶显示面板
US962575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20268704A1 (en) Display device
CN203433240U (zh)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
EP3423898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5446013B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1051132B (zh) 显示装置
CN112987349B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469867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27819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180149912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JP2005234525A (ja) フリンジフィールド駆動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CN207096589U (zh) 立体显示装置
KR101580362B1 (ko) 시차 장벽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00012128A1 (en) Grat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0371798C (zh) 显示面板与其中的彩色滤光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19340B (zh) 可切换式光栅及平面显示器
CN109212769A (zh) 立体显示装置
CN106292123B (zh) 液晶透镜及立体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