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环境监测时需要使用环境监测仪,而环境监测仪在监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撑装置,以便对不同的位置及高度对环境进行监测,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现有的支撑装置无法多方便的调节环境监测仪的高度及位置,调节不便,操作繁琐,无法满足现有的环境监测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定位装置、设置于所述定位装置上的电缸装置、移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上的支架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的旋转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置上的驱动装置、支撑板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装置上的限定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左端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的第一定位框,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上方的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左侧的第一拉环、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的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一横板,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第一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上的定位块、第一推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上的第二滚轮、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下方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下方的第二拉环、设置于所述第二拉环上的第一拉线,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框、位于所述移动框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上的限定块、位于所述移动框下方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下方的第二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下方的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右侧的第三拉环、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左侧的第二弹簧,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四支撑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右侧的第四拉环、设置于所述第四拉环上的第二拉线、位于所述第二拉线右侧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左侧的斜杆、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上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左侧的第二定位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上方的竖杆、位于所述竖杆左侧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左侧的第三拉线,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转轴、位于所述转轴左侧的连接杆、位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握持杆、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二横板、位于所述转轴上方的第五支撑杆、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的缠绕部、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上方的第三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左侧的第一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右侧的第二固定板,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缸上的第二推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上方的第五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杆右侧的连接框、位于所述连接框上方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连接框右侧的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右端的第三滚轮、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方的第三定位框、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内的第六弹簧,所述支撑板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的转动杆、位于所述转动杆下方的第七弹簧、设置于所述转动杆上端的第六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六固定杆上端的第二连接块、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上方的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块、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第三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下方的第五固定块,所述限定装置包括升降杆、位于所述升降杆上方的第四定位框、设置于所述第四定位框上的第四定位杆、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杆上下两侧的第八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杆右侧的第五定位框、位于所述第五定位框上方的第九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能够实现对环境监测仪稳固的支撑,使得支撑板可以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以防止环境监测仪滑落,保证监测的稳定进行;并且可以方便的调节支撑板的高度及位置,进而可以将环境监测仪移动到多个位置及高度,从而可以对周围环境综合进行监测,减少误差,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同时操作简单,使用便利,人工劳动强度小,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定位装置2、设置于所述定位装置2上的电缸装置3、移动装置4、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4上的支架装置5、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5上的旋转装置6、设置于所述旋转装置6上的驱动装置7、支撑板装置8、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装置8上的限定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的第一固定杆1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12左端的第一滚轮13、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第二支撑杆1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上端的第一定位框15。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2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固定杆12的右端与位于右侧的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12的左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1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1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1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支撑杆1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框15呈空心的长方体且左右表面相通,所述第二支撑杆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框15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装置2包括第一定位杆21、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21下方的第一固定块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21上方的第三支撑杆23、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23左侧的第一拉环24、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23上的第一支架2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5上方的第一横板26。所述第一定位杆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呈方形。所述第一固定块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2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1的左侧。所述第三支撑杆2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环24呈弯曲状,所述第一拉环24的两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2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5呈弯折状,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2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架2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板2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3包括第一电缸3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31上的定位块32、第一推动杆33、设置于所述第一推动杆33上的第二滚轮34、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33下方的第二固定杆35、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35下方的第二拉环36、设置于所述第二拉环36上的第一拉线37。所述第一电缸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31与所述第一横板26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32呈长方体,所述定位块32与所述第一电缸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缸3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贯穿所述定位块32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33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33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331,所述第二通孔331呈方形。所述第二滚轮34呈圆柱体,所述第二滚轮34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331内且与所述第一推动杆33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4可以在所述第二通孔331内旋转。所述第二固定杆3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3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环36呈弯曲状,所述第二拉环36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拉环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7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拉线37穿过所述第一凹槽且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13上。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装置4包括移动框41、位于所述移动框41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42、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42上的限定块43、位于所述移动框41下方的第三固定杆44、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杆44下方的第二定位杆45、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45下方的第二固定块4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46右侧的第三拉环47、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45左侧的第二弹簧48。所述移动框4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左右表面相通,所述第一定位杆21穿过所述移动框41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框41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杆21上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弹簧4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41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4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移动框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定位杆21贯穿所述限定块43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限定块43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杆2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弹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限定块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44呈倾斜状,所述第三固定杆44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4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4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4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45穿过所述第一定位框15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定位杆45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固定块4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块4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环47呈弯曲状,所述第三拉环47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4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37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拉环4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8的左端与位于左侧的第一支撑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8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45的左端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5包括第四支撑杆51、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51右侧的第四拉环52、设置于所述第四拉环52上的第二拉线53、位于所述第二拉线53右侧的第三弹簧54、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51左侧的斜杆55、位于所述第四支撑杆51上的第四固定杆56、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56左侧的第二定位框57、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56上方的竖杆58、位于所述竖杆58左侧的第四弹簧59、位于所述第四弹簧59左侧的第三拉线50。所述第四支撑杆5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支撑杆51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框4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拉环52呈弯曲状,所述第四拉环52的两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53的左端与所述第四拉环5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线53穿过所述第二通孔331且顶靠在所述第二滚轮34上。所述第三弹簧5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拉线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4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拉环24固定连接。所述斜杆55呈倾斜状,所述斜杆55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支撑杆5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56呈水平状,所述第四支撑杆51及斜杆55的上端与所述第四固定杆5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框57呈空心的圆柱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四固定杆56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7固定连接。所述竖杆5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竖杆58的下端与所述第四固定杆56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9的右端与所述竖杆58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50的右端与所述第四弹簧59的左端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6包括转轴61、位于所述转轴61左侧的连接杆62、位于所述连接杆62下方的握持杆63、设置于所述转轴61上的第二横板64、位于所述转轴61上方的第五支撑杆66、设置于所述转轴61上的缠绕部65、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66上方的第三固定块67、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66左侧的第一固定板68、位于所述第五支撑杆66右侧的第二固定板69。所述转轴61呈圆柱体,所述转轴61穿过所述第二定位框57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转轴61可以在所述第二定位框57内旋转。所述连接杆62呈水平状,所述连接杆62的右端与所述转轴6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杆63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握持杆63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杆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板64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转轴61贯穿所述第二横板6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板64顶靠在所述第二定位框57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转轴61及第二横板64可以在所述第二定位框57上稳定的旋转。所述缠绕部65呈圆柱体,所述转轴61贯穿所述缠绕部6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线50的左端与所述缠绕部65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6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支撑杆66的下端与所述转轴6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67呈长方体,所述第五支撑杆6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6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68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板68的右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6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69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板69的左端与所述第五支撑杆6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7包括第二电缸71、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缸71上的第二推动杆72、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72上方的第五固定杆73、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杆73右侧的连接框74、位于所述连接框74上方的第五弹簧75、位于所述连接框74右侧的第二支架76、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76右端的第三滚轮77、位于所述第二支架76上方的第三定位框78、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78内的第六弹簧79。所述第二电缸7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二电缸7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缸71与所述第一固定板6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72呈竖直状,所述第二推动杆7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7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2上下移动。所述第五固定杆7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72的上端与所述第五固定杆7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74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杆73的右端与所述连接框74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支撑杆66穿过所述连接框74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连接框74可以在所述第五支撑杆66上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五弹簧75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框74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75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块6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6呈弯折状,所述第二支架76的左端与所述连接框7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6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滚轮77呈圆柱体,所述第三滚轮77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架76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滚轮77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三定位框78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三定位框78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76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79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支架7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板装置8包括第一连接块8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81上的转动杆82、位于所述转动杆82下方的第七弹簧83、设置于所述转动杆82上端的第六固定杆84、设置于所述第六固定杆84上端的第二连接块8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85上方的支撑板86、位于所述支撑板86上方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块87、位于所述支撑板86下方的第三定位杆88、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88下方的第五固定块89。所述第一连接块8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81与所述第五支撑杆66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82呈倾斜状,所述转动杆82的下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81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转动杆8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转动杆8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81旋转,所述第三滚轮77顶靠在所述转动杆82上。所述第七弹簧83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七弹簧8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69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83的上端与所述转动杆8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转动杆8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六固定杆84的下端与所述转动杆8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84的上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8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块85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内且与所述第六固定杆8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块85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内旋转。所述支撑板86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连接块85与所述支撑板8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块8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86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固定块87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86固定连接,环境监测仪放置在支撑板86上,且处于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块87之间。所述第三定位杆8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定位杆88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86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块89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定位杆88的下端与所述第五固定块89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限定装置9包括升降杆91、位于所述升降杆91上方的第四定位框92、设置于所述第四定位框92上的第四定位杆93、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杆93上下两侧的第八弹簧94、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杆93右侧的第五定位框95、位于所述第五定位框95上方的第九弹簧96。所述升降杆9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升降杆9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78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六弹簧79的上端与所述升降杆91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四定位框9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定位框92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升降杆91的上端与所述第四定位框9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位杆9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定位杆93穿过所述第四定位框92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四定位杆93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第五定位框95呈空心的长方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四定位杆93的右端与所述第五定位框9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杆88穿过所述第五定位框95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三定位杆88可以稳定的上下移动。所述第八弹簧94设有两个,所述第八弹簧94的左端与所述第四定位框92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八弹簧94的右端与所述第五定位框95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九弹簧96的下端与所述第五定位框9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九弹簧96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86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使用时,首先将底板1放置在水平面的台面上,然后将环境监测仪放置在支撑板86上,且处于左右两侧的第四固定块87之间,所述第四固定块87可以防止环境监测仪从支撑板86的左右两侧滑落,由于限定装置9的设置可以保证所述支撑板86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以便使得环境监测仪可以稳定的处于支撑板86上,防止从支撑板86上滑落。然后打开环境监测仪使其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然后打开所述第二电缸7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72、第五固定杆73、连接框74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支架76及第三滚轮77随之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三滚轮77不断的上下移动使得所述转动杆82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81不断的摆动,进而所述转动杆82的右端不断的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支撑板86在竖直方向上不断的上下移动,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扩大支撑板86移动的范围,环境监测仪随之移动,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监测仪的移动范围,从而可以对更大范围的环境进行监测,以便获取平均值,使得环境监测的增加准确。然后可以握住握持杆63,使得所述连接杆62带动转轴62旋转,进而使得支撑板86在移动的同时围绕转轴61旋转,以便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仪对环境监测的范围,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待转轴61旋转360度后,此时第三拉线50的左端在缠绕部65上缠绕,且所述第四弹簧59被拉伸,然后手部松开握持杆63,此时拉伸的第四弹簧59拉动所述第三拉线50,使得所述缠绕部65随之旋转,进而使得转轴61随之反向旋转,从而可以使得支撑板86再次围绕转轴61旋转,以便使得环境监测仪再次对周围环境第二次监测,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同时无需人工第二次旋转,操作简单,使用便利。然后打开所述第一电缸3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33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滚轮34及第二固定杆35随之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滚轮34及第二固定杆35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二滚轮34向上拉动所述第二拉线53,使得所述第四支撑杆51及移动框41向右移动,同时第二固定杆35使得第二拉环36拉动所述第一拉线37,使得所述第三拉环47、第二固定块46及第二定位杆45向右移动,然后通过所述第三固定杆44使得移动框43向右移动,从而带动支撑板86及其上方的环境监测仪向右移动,以便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仪监测的范围,所述第二滚轮34及第二固定杆35向下移动时,同理所述移动框41向左移动,由于第二滚轮34及第二固定杆35不断的上下移动,使得移动的支撑板86及其上方的环境监测仪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显著的扩大其环境监测的范围,使得环境监测的更加准确,减少误差,同时操作简单,使用便利,所述移动框41左右移动时,左侧的限定块43可以顶靠在左侧的第一支撑杆11上,右侧的限定块43可以顶靠在所述第一固定块22上,以便对移动框41起到缓冲作用。至此,本发明环境监测领域的新型环境监测用辅助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