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62476A -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62476A
CN109162476A CN201811193933.1A CN201811193933A CN109162476A CN 109162476 A CN109162476 A CN 109162476A CN 201811193933 A CN201811193933 A CN 201811193933A CN 109162476 A CN109162476 A CN 109162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ir
platform
elevator
resident
fl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939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先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19393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62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62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62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先建设、安装电梯;再按从下往上的次序建设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支撑柱设置外伸悬挑梁支撑保留的一侧楼梯,并将该楼梯延伸至与电梯门口平台连接,再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的另一侧楼梯,并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按本发明建设的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的有益效果是:住户乘坐电梯无须再步行上下楼梯,彻底解决老人上下楼难题;不修建客厅前面的电梯走道,减少成本,解决了电梯走道挡客厅采光的难题;可以沿用原大门,不用新开一个大门,不会影响客厅原布局,无须花钱重新装修客厅,施工期间能保障上下楼通畅,不用搭建专用临时走道,住户不必临时搬迁。

Description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旧多层楼加装电梯。
【背景技术】
许多早年建造的多层住宅楼和其他楼房(简称:旧楼)没有安装电梯,对住户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特别是老人、坐轮椅人上下楼更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条件,近年来要求加装电梯、改善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旧楼的结构已经成型,楼道过窄难以安装电梯,已有一些在楼外加装电梯且电梯开门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使住户从电梯出来后还要再步行半层楼梯才能到达家门,没有真正解决住户(特别是老人和坐轮椅人)无须上下楼梯的便捷出行需求。
还有一些技术方案提出:在楼外加装电梯,将电梯门口平台改成电梯走道,并将该电梯走道延伸至旁边的客厅(或房子)前面,破开客厅的窗口(或外墙),建设该住户的一个新大门,住户走出新大门后,可通过电梯走道进出电梯;同时,原楼梯不变、原住户大门不变,仍可继续使用。这些方案将电梯走道建在客厅前面,会明显影响采光;而在客厅新开一个新大门,破坏了房子的原来结构,会严重影响该客厅的布局;若要重新设计、装修客厅及窗口,恐怕需要不少金钱。
再有一些技术方案提出:在加装电梯时需改造、修建楼梯,其施工期间,会严重影响甚至完全切断住户的上下楼通道,使住户被迫临时搬迁到其他地方住1-2个月或几个月。
一些技术方案还提出:在加装电梯改造、修建楼梯时,搭建专用的临时走道,可保障施工期间住户上下楼的通畅,住户不必临时搬迁;但是,加装电梯完工或该层施工完成后,须拆除该专用的临时走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楼外加装电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无须搬迁、无须搭建专用临时走道、无须新开一个新大门、无须步行上下楼梯便可直接到达家门的加装电梯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加装电梯旧楼每楼层的楼梯具有两侧楼梯、两个方向相反的楼梯,住户原大门前的大门平台位于楼梯的内侧、楼梯半层平台位于楼梯的外侧,加装的电梯设置在旧楼半层平台位置的外侧,其特征在于电梯门口平台的高度与同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高度的高度差不超过800毫米,保留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全部或部分楼梯半层平台,并将该侧楼梯延伸至电梯门口平台,成为连接大门平台与电梯门口平台的楼梯,拆除另一侧的楼梯,在该侧大门平台与电梯门口平台之间修建本楼层的无阶梯走道,连接大门平台与电梯门口平台。住户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楼层电梯。
本发明提出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加装电梯旧楼每楼层的楼梯具有两侧楼梯、两个方向相反的楼梯,住户原大门前的大门平台位于楼梯的内侧、楼梯半层平台位于楼梯的外侧,加装的电梯设置在旧楼半层平台位置的外侧,其特征在于电梯门口平台的高度与同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高度的高度差不超过800毫米,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
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悬挑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
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位置改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建成新楼梯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到另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另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
建成电梯后,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不保留的另一侧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
本发明优选方案一,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设置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或地面)的下行楼梯,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需按此设计支撑柱的长、宽、面积,设计时应尽量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拆除该半层平台边上的楼梯间外墙以及楼梯间外墙横梁(也可拆除部分半层平台),往下延伸加建该侧新楼梯,直至该侧新楼梯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可直接保留地面层直达1楼住户大门平台的原楼梯。建成新楼梯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下行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下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下一层楼才能进出下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建成电梯后,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上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这样就切断了从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的楼梯,住户将无法走楼梯到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无法全程走楼梯上下楼;此时2楼以上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坐电梯上下楼。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6、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请注意,须从顶层电梯门口平台往上修建新楼梯至楼顶的半层平台,以接上保留的一侧原楼梯,通往楼顶,否则,住户将无法上到楼顶。(此时各楼层住户均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
本发明优选方案二,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设置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和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需按此设计支撑柱的长、宽、面积,设计时应尽量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1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上行到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上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上一层楼才能进出上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建成电梯后,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特例的1楼可直接拆除一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此时没有了从1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地面的楼梯,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1楼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上2楼坐电梯;其他楼层住户也没有了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同样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上一楼层坐电梯)。此时,顶层住户下楼的楼梯也拆除了,没有了从顶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住户无法走楼梯下楼,而顶楼无阶梯走道又未修好,住户无法通过顶楼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同样道理,顶层住户只能走楼梯到(上一楼层)楼顶坐电梯下楼,因此,需修建楼顶电梯门口平台和电梯门口,让顶层住户从楼顶坐电梯下楼,否则,顶层住户就无法上下楼;另一方法是修建顶层住户专用临时走道,让顶层住户走临时走道上下楼,修好顶层无阶梯走道再拆除该专用临时走道。
6、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须修建楼顶无阶梯走道及连接楼梯与无阶梯走道的平台,通往楼顶,否则,住户将无法上到楼顶。(此时住户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
本发明优选方案三,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楼梯设置有踏步高比原楼梯踏步高更大的踏步,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和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需按此设计支撑柱的长、宽、面积,设计时应尽量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加大楼梯斜度、加大踏步的踏步高,可加大全部楼梯踏步的踏步高,也可只加大楼梯的部分踏步的踏步高,其中新楼梯上部分踏步可固化,下部分踏步可固化或暂不固化,暂不固化的可用斜度较大的简单普通金属梯作临时通道楼梯;也可以在原楼梯上部分踏步或全部踏步上架设踏步高更大的简单普通金属梯作临时通道楼梯。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一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上行到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上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上一层楼才能进出上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等。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修建楼顶无阶梯走道及连接楼梯与无阶梯走道的平台,通往楼顶。此时,顶层住户下楼的楼梯也拆除了,没有了从顶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住户无法走楼梯下楼,而顶楼无阶梯走道又未修好,住户无法通过顶楼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这样,顶层住户只能走楼梯到(上一楼层)楼顶坐电梯下楼,因此,需修建楼顶电梯门口平台和电梯门口,让顶层住户从楼顶坐电梯下楼,否则,顶层住户就无法上下楼;另一方法是修建顶层住户专用临时走道,让顶层住户走临时走道上下楼,修好顶层无阶梯走道再拆除该专用临时走道。
6、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一侧楼梯(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并修建该楼层的无阶梯走道。特例的1楼可最后直接拆除1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此时没有了从1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地面的楼梯,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1楼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上2楼坐电梯;其他楼层住户也没有了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同样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上一楼层坐电梯)。
7、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此时,建设楼梯不影响住户上下楼,住户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
本发明优选方案四,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原楼梯半层平台改成了踏步,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和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需按此设计支撑柱的长、宽、面积,设计时应尽量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将半层平台改成踏步,为保障半层平台的通行畅通,可暂不固化与半层平台相关的踏步,用简单普通金属梯代替之作临时通道楼梯。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一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上行到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上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上一层楼才能进出上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等。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修建楼顶无阶梯走道及连接楼梯与无阶梯走道的平台,通往楼顶。此时,顶层住户下楼的楼梯也拆除了,没有了从顶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住户无法走楼梯下楼,而顶楼无阶梯走道又未修好,住户无法通过顶楼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这样,顶层住户只能走楼梯到(上一楼层)楼顶坐电梯下楼,因此,需修建楼顶电梯门口平台和电梯门口,让顶层住户从楼顶坐电梯下楼,否则,顶层住户就无法上下楼;另一方法是修建顶层住户专用临时走道,让顶层住户走临时走道上下楼,修好顶层无阶梯走道再拆除该专用临时走道。
6、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一侧楼梯(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并修建该楼层的无阶梯走道。特例的1楼可最后直接拆除1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此时没有了从1楼住户大门平台通往地面的楼梯,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1楼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上2楼坐电梯;其他楼层住户也没有了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下一楼层的楼梯,同样无法走楼梯下楼,此时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上一楼层坐电梯)。
7、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此时,建设楼梯不影响住户上下楼,住户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
本发明优选方案五,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或地面的下行楼梯,原楼梯半层平台改成了踏步,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需按此设计支撑柱的长、宽、面积,设计时应尽量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拆除该半层平台边上的楼梯间外墙以及楼梯间外墙横梁(也可拆除部分半层平台),往下延伸加建该侧新楼梯,直至该侧新楼梯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将半层平台改成踏步,为保障半层平台的通行畅通,可暂不固化与半层平台相关的踏步,用简单普通金属梯代替之作临时通道楼梯。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可直接保留地面层直达1楼住户大门平台的原楼梯。建成新楼梯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下行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下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下一层楼才能进出下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建成电梯后,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上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等。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这样,就切断了顶层住户通往楼顶的楼梯,住户将无法走上楼顶)。需从顶层电梯门口平台往上修建新楼梯至楼顶的半层平台,以接上保留的一侧原楼梯,通往楼顶,否则,住户将无法上到楼顶。
6、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一侧楼梯(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并修建该楼层的无阶梯走道。(这时,切断了从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的楼梯,住户将无法走楼梯到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无法全程走楼梯上下楼;此时2楼以上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坐电梯上下楼。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7、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此时,建设楼梯不影响住户上下楼;各楼层住户均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住户可按以下方式使用建成的加装电梯:住户从外面回来,在地面层开电梯门进入电梯,电梯上升到达所要去的楼层时,开电梯门走到电梯门口平台,再走过无阶梯走道,直达住户的大门平台,就可开大门回家。同样,住户要出去,按反过来的过程执行即可,根本不需要步行上下楼梯。
在紧急情况下,或在没电时,可步行上楼;先走完楼梯,进入电梯门口平台,然后再走过无阶梯走道,直达住户的大门平台,就可开大门回家。反之亦然。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大门平台与电梯门口平台之间设置有无阶梯斜坡,且斜坡全程的总高度小于600毫米。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是:在每层楼梯的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至少打一个孔,穿插钢筋至加建支撑柱内,浇注混凝土,使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与加建的支撑柱凝在一起,形成坚固的、从地面到最高楼层的一体化支撑柱,强化对楼梯的支撑。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是:在每层楼梯的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至少打一个穿透该横梁的孔,穿插钢筋至加建支撑柱内,浇注混凝土,使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与加建的支撑柱凝在一起,形成坚固的、从地面到最高楼层的一体化支撑柱,强化对楼梯的支撑。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是:在各楼层的楼梯间中,选取与无阶梯走道(或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相应高度的楼梯边墙钻孔,插入钢筋,该钢筋同时插入中柱伸出的侧梁,浇注混凝土,使之形成联结中柱与楼梯边墙的横梁,强化对无阶梯走道(或新加建楼梯)的支撑,同时也提高了一体化中柱自身的稳定性。
注释1:在本申请中,与楼梯倾斜方向的垂面相同的,可称为“纵向”,与楼梯宽度方向的垂面相同的,可称为“横向”。楼梯间原有两侧楼梯,可分别称为“楼梯的一侧”与“楼梯的另一侧”。以住户原大门平台为起点,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楼梯可称为“上行楼梯”,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或地面的楼梯,可称为“下行楼梯”。各层住户大门前的平台,可称为“大门平台”或“楼层平台”。位于各层楼中间高度的楼梯休息平台可称为“楼梯半层平台”或“半层平台”。楼梯间外墙可称为“半层平台外墙”。在各楼层的半层平台中,用于支撑原楼梯的横梁可称为“半层平台楼梯承重横梁”或“楼梯承重横梁”或“楼梯横梁”,用于支撑楼梯间外墙的横梁可称为“半层平台外墙横梁”或“楼梯外墙横梁”。无阶梯斜坡是指:斜坡全程中没有突然突起的50毫米以上的台阶的斜坡。
注释2:本发明加装电梯至少包括以下工程:加装电梯的设计,电梯购买与安装,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无阶梯走道,新建楼梯,部分旧楼梯的拆除工程等等。
按本发明建设的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的有益效果是::1、住户乘坐电梯无须再步行上下一级楼梯,彻底解决了老人和坐轮椅人上下楼难的问题;2、无须在客厅(或房子)前面修建任何建筑物,解决了电梯走道建在客厅前面而明显影响采光的难题;3、可以直接沿用原大门,无须花钱在客厅新开一个大门,不会影响客厅的原布局,无须花钱重新装修客厅及窗口;4、不用修建延伸至旁边客厅前面的电梯走道,能减少加装电梯支出;5、保留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减少工程量,有效地降低了加装电梯成本;6、不用另外花钱搭建专用的临时走道;7、在加装电梯施工期间,能保障住户上下楼的通畅,因此,住户可以不用临时搬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所加装电梯的7层旧楼每楼层的楼梯具有两侧楼梯、两个方向相反的楼梯,住户原大门前的大门平台位于楼梯的内侧、楼梯半层平台位于楼梯的外侧,加装的电梯设置在旧楼半层平台位置的外侧,电梯门口平台的高度与同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高度的高度差是100毫米,加装电梯设置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或地面)的下行楼梯,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1、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
2、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地面层直达1楼住户大门平台原楼梯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是900毫米,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3、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加建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与楼梯方向相同的纵向悬挑梁,并在该纵向悬挑梁上设置横向半层悬挑侧梁,作为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该支撑柱最终要支撑本单元所有楼层楼梯的总重量,设置支撑柱长800毫米、宽200毫米,缩小支撑柱的宽度,以获得更宽的楼梯,方便大件物品上下楼梯。然后,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由于支撑柱会占用半层平台的一些位置,所以,为保障住户的通行,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为900毫米时已考虑了支撑柱占用因素。(此时,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均无法与电梯门口平台相通,住户只能走楼梯。)
4、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拆除该半层平台边上的楼梯间外墙以及楼梯间外墙横梁,往下延伸加建该侧新楼梯,直至该侧新楼梯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特例的1楼直接保留地面层直达1楼住户大门平台的原楼梯。建成新楼梯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下行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电梯建成后的此时,住户可通过下一楼层电梯上下楼。但这时候还没修通本层住户大门平台至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通道,住户无法去到本楼层电梯,因此,上述完整的楼梯只能算作住户的临时走道。作为临时走道,2楼以上住户需走下一层楼才能进出下一层楼的电梯。同时,住户也可走楼梯,经过拟拆除但尚未拆除的楼梯,走过保留的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再走过选定保留的楼梯,可到达下一楼层。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5、建成电梯后,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上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可避免拆除上层楼梯时对下层已建好无阶梯走道的破坏。(这样就切断了从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通往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的楼梯,住户将无法走楼梯到下一楼层住户大门平台、无法全程走楼梯上下楼;此时2楼以上住户只能走另一侧楼梯到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坐电梯上下楼。特例的1楼住户可直接走原楼梯下到地面)。
6、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从顶层电梯门口平台往上修建新楼梯至楼顶的半层平台,以接上保留的一侧原楼梯,通往楼顶。(此时各楼层住户均可通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进出本层电梯上下楼;住户想走楼梯下楼的,需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出发,先走过本楼层无阶梯走道,到达本楼层电梯门口平台,再走楼梯到下一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如此反复,可到达地面。)

Claims (10)

1.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加装电梯旧楼每楼层的楼梯具有两侧楼梯、两个方向相反的楼梯,住户原大门前的大门平台位于楼梯的内侧、楼梯半层平台位于楼梯的外侧,加装的电梯设置在旧楼半层平台位置的外侧,其特征在于电梯门口平台的高度与同楼层住户大门平台高度的高度差不超过800毫米,且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和施工步骤如下:
设计建设电梯井道、电梯门、电梯门口平台,安装、调试电梯;在设计建设安装电梯期间,选定两侧楼梯中的一侧楼梯,保留该侧楼梯部分或全部楼梯半层平台;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应能保障住户的通行;
在楼梯半层平台的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下方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以支撑、加固拟保留下来的楼梯及楼梯横梁,在支撑柱上设置外伸的悬挑梁,支撑即将修建的新楼梯;先在一层半楼高的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及附近位置的下方加建结实的支撑柱,打好支撑柱地基;再从下往上加建各层的支撑柱,最后联结成从地面到最高层的一体化支撑柱,一体化支撑柱可设置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或预留横向楼层悬挑侧梁备建结构;在设计半层平台保留的宽度时应考虑支撑柱占用因素;
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或部分半层平台位置改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延伸直至与另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新楼梯的一端由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支撑,新楼梯的另一端由连接电梯门口平台的相关横梁支撑;建成新楼梯后,选定保留的楼梯、半层平台和加建的新楼梯已组成一个从住户大门平台到另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的完整楼梯,连接住户大门平台与另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
建成电梯后,按从上而下的次序拆除各楼层不保留的另一侧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在拆除楼梯的该侧位置修建无阶梯走道,使其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住户大门平台楼梯横梁上、另一端安置在同楼层的电梯门口平台相关的横梁上,使用或完善建成一体化支撑柱设置的横向楼层悬挑侧梁,支撑无阶梯走道的中部,无阶梯走道的框架强度设计应考虑横向楼层悬挑侧梁的支撑作用;无阶梯走道使用预制件可加快修建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设置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一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电梯后,拆除从本楼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等;特例的1楼可直接拆除1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设置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的下行楼梯,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拆除该半层平台边上的楼梯间外墙以及楼梯间外墙横梁,也可拆除部分半层平台,往下延伸加建该侧新楼梯,直至该侧新楼梯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特例的1楼可直接保留地面层直达一楼住户大门平台的原楼梯;建成电梯后,拆除下一楼层从住户大门平台往上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楼梯设置有踏步高比原楼梯踏步高更大的踏步,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加大楼梯斜度、加大踏步的踏步高,可加大全部楼梯踏步的踏步高,也可只加大楼梯的部分踏步的踏步高,其中新楼梯上部分踏步可固化,下部分踏步可固化或暂不固化,暂不固化的可用斜度较大的简单普通金属梯作临时通道楼梯;也可以在原楼梯上部分踏步或全部踏步上架设踏步高更大的简单普通金属梯作临时通道楼梯;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一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电梯后,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特例的1楼可最后直接拆除1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上倾斜通往上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上行楼梯,原楼梯半层平台改成了踏步,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在该半层平台上加建该侧新楼梯,将该侧新楼梯往上延伸直至与上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将半层平台改成踏步,为保障半层平台的通行畅通,可暂不固化与半层平台相关的踏步,用简单普通金属梯代替之作临时通道楼梯;特例的1楼则直接从楼梯间靠里面的地面往上修建直达一楼电梯门口平台的新楼梯;建成电梯后,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下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等;特例的1楼可最后直接拆除1楼往下到地面的原楼梯;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加装电梯具有从住户原大门平台往下倾斜通往下一层楼电梯门口平台或地面的下行楼梯,原楼梯半层平台改成了踏步,本楼层下方的支撑柱建好后,拆除该半层平台边上的楼梯间外墙以及楼梯间外墙横梁,也可拆除部分半层平台,往下延伸加建该侧新楼梯,直至该侧新楼梯与下一楼层电梯门口平台连接;若楼梯总长度较短,需将半层平台改成踏步,为保障半层平台的通行畅通,可暂不固化与半层平台相关的踏步,用简单普通金属梯代替之作临时通道楼梯;特例的1楼可直接保留地面层直达1楼住户大门平台的原楼梯;建成电梯后,先拆除顶层住户大门平台往上斜向半层平台一侧的楼梯、半层平台及楼梯横梁;建成无阶梯走道后,可移除临时通道楼梯,再建设、完善要固化的楼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大门平台与电梯门口平台之间设置无阶梯斜坡,且斜坡全程的总高度小于600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层楼梯的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至少打一个孔,穿插钢筋至加建支撑柱内,浇注混凝土,使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与加建的支撑柱凝在一起,形成坚固的、从地面到最高楼层的一体化支撑柱,强化对楼梯的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层楼梯的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至少打一个穿透该横梁的孔,穿插钢筋至加建支撑柱内,浇注混凝土,使原半层平台楼梯横梁中部与加建的支撑柱凝在一起,形成坚固的、从地面到最高楼层的一体化支撑柱,强化对楼梯的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楼层的楼梯间中,选取与无阶梯走道或半层平台新楼梯横梁相应高度的楼梯边墙钻孔,插入钢筋,该钢筋同时插入中柱伸出的侧梁,浇注混凝土,使之形成联结中柱与楼梯边墙的横梁,强化对无阶梯走道或新加建楼梯的支撑,同时也提高了一体化中柱自身的稳定性。
CN201811193933.1A 2018-10-12 2018-10-12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Pending CN1091624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93933.1A CN109162476A (zh) 2018-10-12 2018-10-12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93933.1A CN109162476A (zh) 2018-10-12 2018-10-12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62476A true CN109162476A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78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93933.1A Pending CN109162476A (zh) 2018-10-12 2018-10-12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6247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7430A (ja) * 2009-09-14 2011-03-24 Js Corp 中層建築物用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室昇降路の隔壁構造物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4088411A (zh) * 2014-07-23 2014-10-08 闫妍 一种建筑物抗震逃生楼梯
CN104863386A (zh) * 2015-06-15 2015-08-26 北京安泰鸿源电梯设计有限公司 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方法
CN207016314U (zh) * 2017-08-01 2018-02-16 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楼房加装电梯
CN207363302U (zh) * 2017-10-27 2018-05-15 湖南升华电梯销售有限公司 多层住宅楼加装电梯后的建筑结构
CN108412221A (zh) * 2018-03-15 2018-08-17 北京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通行无障碍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57430A (ja) * 2009-09-14 2011-03-24 Js Corp 中層建築物用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室昇降路の隔壁構造物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4088411A (zh) * 2014-07-23 2014-10-08 闫妍 一种建筑物抗震逃生楼梯
CN104863386A (zh) * 2015-06-15 2015-08-26 北京安泰鸿源电梯设计有限公司 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方法
CN207016314U (zh) * 2017-08-01 2018-02-16 苏州德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楼房加装电梯
CN207363302U (zh) * 2017-10-27 2018-05-15 湖南升华电梯销售有限公司 多层住宅楼加装电梯后的建筑结构
CN108412221A (zh) * 2018-03-15 2018-08-17 北京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旧楼加装电梯的通行无障碍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26020U (zh) 一种新式楼梯
US20200299982A1 (en) Method for retrofitting a building using a lift system and component ki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JP5946576B1 (ja) 既存階段室型集合住宅へのエレベータ後付け工法
CN109252538A (zh) 一种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底坑基础及施工方法
CN109455597A (zh) 新中柱支撑直达住户原大门加装电梯
CN206385749U (zh) 一种轻混凝土薄壁型钢预制梁式楼梯
JP2004124676A (ja) 階段室型集合住宅のバリアフリー昇降施設の構造および施工方法
CN109610875B (zh) 一种既有建筑外加电梯装配式楼层门框及施工方法
CN109505386A (zh) 一种新式楼梯及其实现方法
CN114809689A (zh) 一种具有加固旧楼作用的后装电梯及空中庭院式外廊
CN215168317U (zh) 一种基于既有住宅的平层入户式宅内加装电梯
CN109019256A (zh) 先建走道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109162476A (zh) 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方法
CN111946084A (zh) 加装电梯四分之一层入户式楼梯改造结构及施工方法
JP3760133B2 (ja) 住戸アクセス用昇降設備の増設方法
CN109025359A (zh) 纵向悬挑梁支撑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106401210A (zh) 装配式建筑电梯井工具式竖向交通楼梯
CN109081219A (zh) 中柱支撑的直达住户原大门的加装电梯
CN209066475U (zh) 一种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底坑基础
CN212336792U (zh) 加装电梯四分之一层入户式楼梯改造结构
CN211851007U (zh) 纵向悬挑梁支撑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213651548U (zh) 一种既有建筑增设电梯实现平层入户的楼道结构
CN109184250A (zh) 平廊加斜坡直达住户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109019255A (zh) 直达住户原大门的新式加装电梯
CN209637262U (zh) 一种直达住户原大门的加装电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