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21471B -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 Google Patents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21471B
CN109121471B CN201780027067.6A CN201780027067A CN109121471B CN 109121471 B CN109121471 B CN 109121471B CN 201780027067 A CN201780027067 A CN 201780027067A CN 109121471 B CN109121471 B CN 109121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tact
opening
electronic
coupl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70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21471A (zh
Inventor
汉斯·贝克霍夫
麦克·约斯特
马丁·波德洛雪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9121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1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21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14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25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9/2658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data-bus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62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f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 for automation or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 H05K7/1468Mechanical features of input/output (I/O)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08Fastening means for mounting on support rail or strip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62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for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 for automation or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 H05K7/1468Mechanical features of input/output (I/O) modules
    • H05K7/1469Terminal blocks for connecting sensors

Abstract

一种电子接线板包括金属外壳(10),控制电子器件(20)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10)中,其中耦接板(31)设置在外壳侧面(111)上,所述外壳侧面包括在所述外壳侧面的第一开口(1112)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21)的第一凹槽(312)、以及在所述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1113)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31)的第二凹槽(313),其中所述耦接板(31)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由电绝缘体制成。

Description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用于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所述电子接线板具有控制电子器件,所述控制电子器件包括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的第一电接触单元和第二电接触单元、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和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总线用户的连接单元。
本专利申请要求德国专利申请10 2016 108 321.6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背景技术
在自动化技术中,以下也将称为总线终端的电子接线板被用于连接传感器和致动器,所述传感器和致动器通过仿真和数字输入和输出分别通过现场总线分别向控制单元提供或请求各种信号,而无需进一步布线。电子接线板用于集束各种传感器信号并通过标准化总线信号的方式将它们转发到控制单元,或者分别将控制单元的控制命令转换成用于致动器的响应信号并转发所述信号到致动器。
在此背景下,电子接线板经常集成在作为总线终端站的共享承载轨道上,其中总线耦合器被提供作为头端,所述总线耦合器用作现场总线的接口并将所述电子接线板连接到控制单元。总线耦合器和各个电子接线板之间的通信是通过内部终端总线实现的,其中总线终端连接是通过无线方式的接触进行的。
总线终端站通常允许串联连接具有整个信号类型范围的电子接线板。另一种可能性是将总线终端站与另外的总线终端背合(back-fit)。各个电子接线板还可以具有他们自己的智慧,才能够以非集中方式进行控制任务,而没有来自控制单元的任何干扰。此外,总线终端站可以包括能够直接寻址自动化系统的功率单元的特定接线板。
DE 44 02 002 A1公开了一种总线终端站,其中电子接线板可以锁固在承载轨道上。在这种设置中,各个接线板包括通过终端外壳拉动的内部数据总线和电流供应线,而数据总线和电流线的触点分别提供在外壳的侧面。通过在承载轨道上将彼此相邻的多个接线板滑动,接线板之间的触点自动连接,从而形成连续的数据总线和供应线。
电子接线板通常用塑料外壳制成。然而,由于在工艺技术中发生的电磁屏蔽和热量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使用这种塑料电子接线板来用于测量。
一个名为imc CRONOSflex的总线终端站(http://www.imc-berlin.de/ fileadmin/Public/Products/2014-Brochures/german2014/imc_CRONOSflex_de_2014_ 08_dp.pdf)是已知的,其中电子接线板具有金属外壳,其允许在艰困的制程环境中使用。于此,电子接线板的自支撑金属外壳具有横向伸长的前板和后板,形成咔哒机构,以便在总线终端站的框架内连接电子接线板。数据总线和电流线触点设置在横向突出的后板中,并且在组装期间插入相邻接线板的响应触点。但是,在imc CRONOSflex系统中,在组装好的电子接线板之间出现间隙,从而增加了总线终端站的安装尺寸。在组装期间使用的咔哒机构另外要求当总线终端站被放大时,另外的电子接线板被横向连续地添加至已经存在的电子接线板,导致电子接线板的设置不能以灵活的方式被改变的事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数据总线和总线终端站的电子接线板,其特征在于紧密和灵活的设计,并且还可以用于艰困的制程环境中,特别是在电磁屏蔽和热量发展方面。
此目的分别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子接线板或者根据权利要求15的总线终端站解决。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表明。
一种用于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所述电子接线板包括控制电子器件,所述控制电子器件包括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的电接触单元、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的数据总线接触装置、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总线用户的连接单元。所述控制电子器件在此上下文中被设置在金属外壳内,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具有用于承载轨道的容纳部的外壳面、具有用于控制电子器件的连接单元的凹槽的外壳面、和外壳侧面。所述外壳侧面包括用于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的第一开口和用于电接触单元的第二开口。此外,提供了用于安装到外壳侧面上的耦接板,其具有在外壳侧面的第一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一凹槽和在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二凹槽。所述耦接板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由电绝缘体制成。
在电子接线板中,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单元可以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且第一和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可以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接着,第一外壳侧面具有用于控制电子器件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的第一开口以及用于控制电子器件的第一电接触单元的第二开口。与第一外壳侧面相对的第二外壳侧面包括用于控制电子器件的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的第一开口以及用于控制电子器件的第二电接触单元的第二开口。用于安装到第一外壳侧面上的第一耦接板包括在第一外壳侧面的第一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一凹槽和在第一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二凹槽。用于安装到第二外壳侧面上的第二耦接板具有在第二外壳侧面的第一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一凹槽和在第二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二凹槽。第一和第二耦接板由非金属材料组成,优选地由电绝缘体组成。
具有金属外壳(带有由横向设置的电绝缘材料制成的耦接板)的接线板的实施例允许紧密的总线终端站,其中所述接线板以并排设置而被密集地包装。所述金属外壳提供控制电子器件对入射辐射(特别是磁辐射)的屏蔽。此外,所述金属外壳能消散由控制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耦接板还在各个电子接线板之间轮流提供电绝缘。
由于外壳侧面上的开口和耦接板中相应的相关开口,还可以通过设置在金属外壳中的触点提供内部电流线以及内部数据线的可插拔布线。设置在耦接板(其与相关的外壳侧面中的开口对齐)的凹槽区域中的接合装置提供绝缘,优选地是电子接线板的触点相对于金属外壳的电绝缘。在总线终端站的框架内,电子接线板可以以任何期望的设置混合或甚至放大,而不管各自的相关功能,即接线板的信号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总线终端站中的每个电子接线板可以由另一个电子接线板代替,或者通过拉出所述电子接线板并将其它电子接线板滑动在一起而完全从装配中取出。
所述耦接板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一个耦接板包括两个横向突出的C形轨道,用于与狭缝接合,且另一个耦接板包括两个横向狭缝,用于与C形轨道接合。耦接板的这个实施例允许在总线终端站的框架内通过插入至总线终端站中来集成接线板,或者分别通过在电子接线板的组装期间从总线终端设置中拉出来而移除接线板。
第一电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插针,且第二电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开口。第一耦接板的第二凹槽的接合装置在第一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以及插针之间延伸。第二耦接板的第二凹槽的接合装置在第二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以及接触开口之间延伸。此实施例允许在相邻的电子接线板之间建立电流线接触的简单电接触,其中在耦接板处的接合装置提供了拖曳电流线(dragged-through current line)与周围金属外壳的可靠电隔离。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耦接板的第二凹槽形成为延伸跨越接触板外侧的引导狭缝中的狭缝孔。此实施例允许通过简单地将电子接线板沿着耦接板滑动在一起而接触。
第一耦接板的第一凹槽的接合装置固定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第二耦接板的第一凹槽的接合装置固定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通过固定电子接线板的所述两个数据总线接触装置,提供了与相邻电子接线板的可靠接触,以便将数据总线拖过电子接线板。
第一和第二耦接板的每一者包括第三凹槽,用于使交叉触点与外壳侧面接合。交叉接触可在相邻的电子接线板之间提供电位均衡,以降低干扰电压。
此外,提供了热基座,其将控制电子器件连接到金属外壳,并提供来自控制电子器件的热的改善消散。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当两个相对的侧面各自提供通孔时是有帮助的,所述通孔可改善金属外壳的散热。
邻近外壳前侧,可以提供螺钉适配器。此扩展实施例允许以简单的方式将电缆引导到电子接线板。
金属外壳优选为铸件或被研磨,从而允许简单和便宜的制造。或者,可以使用3D打印以允许特别适合于空间需求的制造。
一种总线终端站由总线耦合器以及多个电子接线板所组成,所述多个电子接线板可在承载轨道上并排设置,其中所述多个电子接线板中至少一个电子接线板可用前述方式配置。这样的总线终端站的特征在于紧密设计,其可用于任何所需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具有金属外壳和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横向耦接板的电子接线板连接到具有塑料外壳的接线板。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解释本发明。
图1以右前方立体图显示电子接线板。
图2以右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3以左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4以前视图标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5以后视图标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6以俯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7以仰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8以分解图标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
图9以从外部看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右侧的耦接板。
图10以从内部看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右侧的耦接板。
图11以从外部看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右侧的基座槽和耦接板。
图12以从内部看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右侧的基座槽和耦接板。
图13以从外部看的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左侧的耦接板。
图14以从内部看的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左侧的耦接板。
图15以从外部看的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左侧的底盖和耦接板。
图16以从内部看的立体图示出了图1的电子接线板左侧的底盖和耦接板。
图17示出了另一个带有热基座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描绘出穿过电子接线板的横截面的一部分。
图18示出了具有总线耦合器和八个电子接线板的总线终端站。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特征。为了清楚起见,附图可能并不总是包含所有附图标记和/或所有特征。
电子接线板用于线接仿真和数字输入和输出,并通过现场总线将它们连接到控制单元。电子接线板通常在总线终端站的框架内使用,其中多个电子接线板互连并通过总线耦合器连接到现场总线。工业自动化需要总线终端站,然而,它们可以用于任何其他领域,例如建筑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电子接线板可以分别配置用于特定的数字和/或仿真信号类型。任何期望的智能传感器和致动器可以被连接到接线板。
图1至16示出了电子接线板的实施例,其中图1以从右前方看的透视角度视图标出了电子接线板。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右侧视图和左侧视图。图4是前视图,图5是后视图。俯视图和仰视图在图6和图7中示出。图8是电子接线板的分解图,其中是从图1中的接线板的描绘开始进行分段成部件。图9至16示出了分解图中的各个部件。
电子接线板包括金属外壳10。所述金属外壳10由基座槽11、底盖12和前盖13组成。所述基座槽11包括右外壳侧面111、上外壳侧面112、下外壳侧面113和后面盖114,且所述基座槽11具有整体结构。所述底盖12形成左外壳侧面115。所述金属外壳10在此具有矩形盒的形状。然而,可以将任何期望的外形赋予所述金属外壳10。
在所述金属外壳10中,控制电子器件20被设置并分配到右电路板21和左电路板22。右电路板21和左电路板22在基座槽11中直立并排设置。为了将所述金属外壳10中的电路板21、22固定,在右外壳侧面111上的基座槽11中提供旋入圆顶116,或在底盖12提供旋入圆顶116,电路板21、22拧在底盖12上。根据电子接线板的配置和金属外壳10的安装尺寸,可以在所述金属外壳中设置更多或更少的电路板。控制电子器件的部件可以不要在印刷板上,而是设置在不同配置的载体上,接着载体分别容纳或者固定在所述金属外壳内。
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还包括连接器带23,所述连接器带23插入并旋到控制电子器件20的左电路板22上。所述连接器带23在其上侧具有四个分别用于传感器触点或致动器触点的槽231。分别根据电子接线板的配置或安装尺寸,可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槽。取代槽,所述连接器带23可以具有不同配置的触点,例如所谓的笼式夹子(cage-clamp)技术形状的终端(也称为弹簧加载终端(spring-loaded terminal))。可以根据要连接的传感器或致动器的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数量相应地选择每个槽的接触通道的数量。
在所述连接器带23上,还沿着所述槽231设置LED棱镜232,通过所述LED棱镜232可以指出电子接线板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所述槽的信号输入和输出。控制电子器件20的所述连接器带23被前盖13部分地覆盖,其中所述前盖13包括横向凹槽,所述连接器带23的所述槽231穿过所述横向凹槽突出。此外,所述LED棱镜232嵌入所述前盖13的凹槽中。
所述基座槽11、所述底盖12和所述前盖13通过设置在所述基座槽11或者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盖13处的旋入圆顶117而彼此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基座槽11中,在所述上外壳侧面112和下外壳侧面113处设置狭缝空气格网118,以便从所述金属外壳10消散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的热。
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包括第一电接触单元24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5,第一电接触单元24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5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以便通过电子接线板带来电流源。在这种情况下,电流的供应受到三线系统的影响。第一电接触单元24是以在右电路板21上的三个突出插针241的形状而配置。第二电接触单元25设置在左电路板22上并且包括多个U形接触衬套251,所述U形接触衬套251适于容纳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插针241。
如果电路板21、22处于所述金属外壳10内的正确位置,所述内部电流线将右电路板21上的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三个插针241连接到左电路板22上的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多个U形接触衬套251。所述内部电流线又优选地配置为插针-接触衬套设置,其中所述内部电流线的U形接触衬套设置在与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外插针241相对的右电路板21的内侧上。此外,所述内部电流线的插针设置在左电路板22的内侧并连接到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外部U形接触衬套251。在组装期间,右电路板21上的内部电流线的插针接着与左电路板22上的内部电流线的U形接触衬套接合,并因此提供电流传输。
此外,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包括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和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通过所述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和所述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可以使数据总线穿过电子接线板。所述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和所述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的每一者形成为接触块并且分别设置在右电路板21或左电路板22的下边缘处。
连接到右电路板21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包括在其外侧上用作接触单元的多个接触带271;这在图2的右侧视图中示出。在与左电路板22相关联的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上提供多个弹簧压力夹281作为接触单元,其在对应于所述接触带271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上对齐;这在图3的左侧视图中示出。第一和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可以以可插拔的方式彼此耦合在一起,并且如果右电路板21以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定位于金属外壳10中、以及左电路板22以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定位在金属外壳10中,则形成连续的内部数据总线。
如图8的分解图所示,电子接线板包括分别位于基座槽11的右外壳侧面11和底盖12的左外壳侧面115上的第一和第二耦接板31、32。第一耦接板31在图9的立体外侧视图和图10的内侧俯视图中示出。在图11中以立体外侧视图并且在图12中以内部俯视图示出具有安装的第一耦接板31的所述基座槽11。
所述第一耦接板31在其内侧具有四个螺孔311,用于容纳螺钉33,所述螺钉33可以旋入右外壳侧面111上的相关旋入开口1111中。所述第一耦接板31上的所述螺孔311是在外侧较宽,并且在内侧具有圆顶形状,使得螺钉33可以以沉入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耦接板31中,因此还在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外侧提供平面表面。所述第一耦接板31中的螺孔311的螺旋圆顶进一步与相关的旋入开口1111接合,所述旋入开口1111具有同样的圆顶形状形式并位于右外壳侧面111中,因此,在组装期间,在右外壳侧面111上提供了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良好定位。
作为在所述基座槽11的右外壳侧面111上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螺钉紧固的替代方案,也可以使用可拆卸的方式通过不同配置的紧固件将所述第一耦接板31固定到外壳侧面111上。但是,替代地也可以例如,通过将所述第一耦接板31黏合到右外壳侧面111上来提供牢固的连接。
在基座槽11的右外壳侧面111上,提供有矩形开口1112,如果右电路板21位于金属外壳10中,如图2的右侧视图所示,右电路板21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从所述矩形开口1112突出,其外侧上设置有接触带271。所述第一耦接板31包括在右外壳侧面111的矩形开口1112的区域中的第一耦接板31中的相应矩形凹槽312,其中,如图12的内部视图所示,所述矩形凹槽312包括延伸到右外壳侧面111中的所述矩形开口1112中的突出封闭件3121。
所述基座槽11的所述右外壳侧面111还包括三个开口1113,所述三个开口1113被配置为通孔,在所述第一耦接板31中调节三个狭缝开口313至所述通孔,如图2的右侧视图所示,如果右电路板21定位于金属外壳10中,则所述右电路板21上的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三个插针214通过其延伸。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三个狭缝开口313被提供为具有与右外壳侧面111的所述开口1113接合的突出封闭件3131,如图12的内部视图所示。通过这种设置,可以实现插入的插针与周围的金属外壳的可靠电隔离。
用于安装在构成左外壳侧面115的底盖12上的第二耦接板32被描绘在图13的内部俯视图中和图14的外部立体图中。具有安装的第二耦接板32的所述底盖12在图15的内部俯视图和图16的外部立体图中示出。
所述第二耦接板32依次包括具有内圆顶的四个螺孔321,所述内圆顶与底盖12处的相应旋入圆顶1151接合。通过螺钉33陷入所述第二耦接板32中,使得在所述第二耦接板32的外侧上形成平面表面,所述左耦接板可以固定在所述底盖12上。然而,如在第一耦接板31的上下文中已经提到的,替代的紧固方式是可能的。
在调整在底盖12中配置为通孔的三个开口1152时,所述第二耦接板32中提供有用于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接触衬套251的三个凹槽322。所述三个凹槽322依次包括向内突出并封闭凹槽并与底盖12中的相应开口1152接合的封闭件3221。如果左电路板22定位于金属外壳10中并且接触衬套251延伸穿过底盖12中的三个开口1152,如图3的左侧视图所示,则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接触衬套251通过开口1152与周围的金属外壳隔离。
在由所述底盖12形成的左外壳侧面115中,提供了矩形开口1153,其中在外侧设置具有多个弹簧压力夹281的所述左电路板22的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作为接触单元。所述第二耦接板32在左外壳侧面115的矩形开口1153的区域中包括相应矩形凹槽323。如图16的立体图所示,在矩形凹槽323处提供突出封闭件,其延伸到左外壳侧面115中的矩形开口1153中。
金属外壳10优选地是铸件或被研磨,从而允许便宜的制造。或者,可以使用3D打印以允许特别适合于空间条件的生产。通过使用金属外壳,可以实现特别是针对磁干扰的有效屏蔽。同时,金属体提供了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的改进的散热。另一方面,第一和第二耦接板31、3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地,由电绝缘体(特别是塑料)制成。
借助于第一和第二耦接板31、32中的开口处的接合装置,特别是藉助于狭缝开口313的突出封闭件3131和用于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4、25的插针241或U形接触衬套251的凹槽322的突出封闭件3221,可以保证通过的电流的电绝缘。在矩形凹槽312、323的区域中的封闭件3121、3321针对第一和第二耦接板31、32中分别的第一或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用于确保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的位置并允许简化的连接。
在所述矩形凹槽312、323的区域中的封闭件3121、3231以及狭缝开口313和凹槽322的封闭件3131、3221不必具有闭合配置,并且也可以是不同地形成的接合装置。狭缝开口313以及凹槽312、322、323的形状可以改变并且被配置为适合于相应功能的开口。
所述电子接线板被配置成被安装在承载轨道14上,如图1至8所示。在所述基座槽11中,在后盖中提供连续的U形压痕,通过所述压痕,基座槽11可以安装在所述承载轨道14上。在所述基座槽的后盖114处,设置了在图8的分解图中示出的锁固系统15,所述锁固系统15由可移动地设置的下锁固组件151和刚性设置的上锁固组件152所组成。如果U形压痕中的承载轨道14置于基座槽11的后盖114处的上锁固组件152上,下锁固组件151可以与承载轨道14接合,以便将所述基座槽11固定于承载轨道14。图15示出了仰视图,其中电子接线板放置在所述承载轨道14上并通过所述锁固系统15固定在那里。
为了提供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的改进的散热,还可以在电子接线板中提供热基座,所述热基座与控制电子器件20的电路板21、22热接触,并建立至金属外壳10的连接。图17示出了具有L形热基座30的实施例,所述L形热基座30以脚部区域341置于后盖114处,并且以臂区域342在控制电子器件的电路板21、22之间延伸。在电路板之间延伸的所述臂区域342于此通过导热组件343(例如导热膏)连接到电路板21、22。
如图1至7所示,所述电子接线板的所述金属外壳10还包括位于基座槽11的上及下外壳侧面112、113的螺钉适配器41、42,所述螺钉适配器41、42邻接狭缝空气格网118。图1至图7所示的电缆支架43可以旋到所述螺钉适配器41、42上,并且包括用于固持电缆45的电缆夹44,通过所述电缆夹44可以将信号或电流引导到电子接线板。
在所述基座槽11的上及下外壳侧面112、113中,仍然提供了与所述后盖114相邻的接合装置,如图1所示,横向装配凸缘51、52可以插入其中。借助于其中形成有螺孔的所述装配凸缘51、52,电子接线板除了与承载轨道14接合之外,还可以例如固定到开关箱后壁上。所述装配凸缘51、52还提供金属外壳10的改进的散热。
电子接线板一般与其它接线板一起设置在承载轨道14上,并形成总线终端站100,如图18所示。为了使多个电子接线板串接,多个C形条被提供在所述多个电子接线板的一侧,其与电子接线板另一侧的U形狭缝接合。
在图1至图16具有金属外壳10和第一和第二耦接板31、32的电子接线板中,两个C形轨道314设置在第一耦接板31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狭缝324形成在第二耦接板32。当将电子接线板安装在已经与承载轨道14接合的相邻电子接线板上时,第一耦接板31处的C形轨道314可以与第二耦接板32的狭缝324接合,以形成总线终端站100。榫槽接合提供简化的串排程序,并且除了在承载轨道上的锁固之外,还固定接线板装配。
在将电子接线板安装到相邻的电子接线板上时,为了能够将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插针241定位成从所述第一耦接板31突出,所述第二耦接板32包括引导狭缝325,如在图13的外部视图中所示,所述引导狭缝325平行于所述第二耦接板32的外边缘延伸并且包括用于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接触衬套251的凹槽322。
为了将电子接线板插入总线终端站,电子接线板的第一耦接板31的C形轨道314被插入已经锁固在承载轨道上的相邻电子接线板的第二耦接板32的狭缝324中。接着电子接线板沿着相邻电子接线板滑动,其中电子接线板的突出插针241在相邻电子接线板的第二耦接板32的引导狭缝325中延伸直至电子接线板锁固至承载轨道14。在最终位置,所述电子接线板的插针241接着与相邻电子接线板的U形接触衬套251接合,从而提供电流通路。借助于此实施例,产生连续的电连接,使得电压供应可以被拖曳通过总线终端站中的多个接线板。
在电子接线板与承载轨道14锁固后,相邻电子接线板的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的多个弹簧压力夹281同时压抵所述电子接线板的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的多个接触带271,从而产生连续的数据连接。被拖曳通过接线板的数据总线优选是E或K总线。
为了在具有独立于承载轨道14的金属外壳的多个电子接线板之间提供电位均衡,提供另一个交叉触点60,其可以被配置为弹簧触点,如图8的分解图所示。所述交叉触点60设置在底盖12上并且延伸穿过第二耦接板32中的另一凹槽326,如图3的左侧视图所示。在第一耦接板31中,接着提供另外的凹槽315,其已被调整至在第二耦接板32处的凹槽326以用于交叉触点60,使得相邻电子接线板的交叉触点可以接合以产生电位均衡。
图18所示的总线终端站100包括总线耦合器101和作为头端的八个后续的电子接线板102。所述总线耦合器101包括用于总线电缆(未示出)的槽1011,所述槽1011被配置为RY45插座,并且用作与现场总线(未示出)的接口,以将电子接线板连接到控制单元。在所述总线耦合器101的前侧,提供指出操作模式的多个LED 1012。所述总线耦合器101还包括地址开关1013,所谓的双列直插式封装(DIP)开关,通过所述开关可以设置所述总线耦合器的地址。
连接到总线耦合器101并且对应于图8中所示的接线板的所述电子接线板102与图1至16中所示的接线板相反,所述电子接线板102包括用于分别连接致动器或传感器的笼式夹紧技术中的夹形触点,而不是前侧上的插头连接器。另外,图18的实施例的多个电子接线板102的每一者都在夹形触点上方配备有LED单元,而不是沿着槽的侧面横向设置的LED棱镜。
根据当前和数据连接的实施例以及安装尺寸,总线终端站100可以包括任何期望数量的插头连接的电子接线板。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配置的多个电子接线板可以彼此插入。因此,除了如图1至16所示的电子接线板,也可以使用由非金属材料(优选为电绝缘材料)制成的横向接触板和金属外壳,及以专门塑料外壳制成的电子接线板。而且,具有任何所需功能的电子接线板可以在总线终端站中以混合设置出现。总线终端站中的每个电子接线板可以通过拉出而以简单的方式从总线终端站移除,或总线终端站中的每个电子接线板可分别由不同的电子接线板取代。
如果电子接线板用作端部组件,则它可以仅包括横向接触板。电子接线板则包括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的电接触单元和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的数据总线接触装置。外壳侧面还包括用于数据总线接触装置的第一开口和用于电接触单元的第二开口。此外,提供一种用于安装在外壳侧面上的耦接板,所述耦接板包括:位于外壳侧面的第一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一凹槽,以及位于外壳侧面的第二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二凹槽。在这种情况下,耦接板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由电绝缘体制成。
符号说明:
金属外壳10
基座槽11
右外壳侧面111
旋入开口1111
矩形开口1112
开口1113
上外壳侧面112
下外壳侧面113
后面盖114
左外壳侧面115
旋入圆顶1151
开口1152
矩形开口1153
旋入圆顶116
旋入圆顶117
狭缝空气格网118
底盖12
前盖13
承载轨道14
锁固系统15
下锁固组件151
上锁固组件152
控制电子器件20
右电路板21
左电路板22
连接器带23
槽231
LED棱镜232
第一电接触单元24
插针241
第二电接触单元25
U形接触衬套251
U形接触衬套261
插针262
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
接触带271
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
弹簧压力夹281
第一耦接板31
螺孔311
矩形凹槽312
封闭件3121
狭缝开口313
封闭件3131
C形轨道314
用于交叉触点的凹槽315
第二耦接板32
螺孔321
用于接触衬套的凹槽322
封闭件3221
矩形凹槽323
封闭件3231
狭缝324
引导狭缝325
用于交叉触点的凹槽326
螺钉33
热基座30
脚部区域341
臂区域342
导热组件343
螺钉适配器41
螺钉适配器42
电缆支架43
电缆夹44
电缆45
装配凸缘51
装配凸缘52
交叉触点60
总线终端站100
总线耦合器101
槽1011
LED 1012
地址开关1013
电子接线板102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所述电子接线板具有:
控制电子器件(20),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包括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的电接触单元(24、25)、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的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以及用于连接多个总线用户的连接单元(23),
金属外壳(10),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10)中,并且所述金属外壳(10)包括第一外壳面(114)、第二外壳面(13)以及外壳侧面(111、115),所述第一外壳面(114)在承载轨道(14)中具有容纳部,所述第二外壳面(13)具有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连接单元(23)的凹槽,
其中所述外壳侧面(111、115)包括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的第一开口(1112、1153)和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电接触单元(24、25)的第二开口(1113、1152),
耦接板(31、32),用于安装到所述外壳侧面(111、115)上,所述耦接板包括在所述第一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一开口(1112、1153)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21、3131)的第一凹槽(312、323)、以及在所述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二开口(1113、1152)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31、3221)的第二凹槽(313、322),
其中所述耦接板(31、3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以及
其中所述接合装置(3121、3131)是突出封闭件(3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接线板,
其中第一和第二电接触单元(24、25)是通过内部电流线连接,
其中第一和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是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连接,
其中第一外壳侧面(111)包括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的第一开口(1112)、以及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24)的第二开口(1113),
其中与所述第一外壳侧面(111)相对的第二外壳侧面(115)包括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的第一开口(1153)以及用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的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25)的第二开口(1152),
其中用于安装在所述第一外壳侧面(111)上的第一耦接板(31)包括第一凹槽(312)和第二凹槽(313),所述第一凹槽(312)在所述第一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一开口(1112)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21),所述第二凹槽(313)在所述第一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二开口(1113)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131),
其中用于安装在所述第二外壳侧面(115)上的第二耦接板(32)包括在所述第二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一开口(1153)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231)的第一凹槽(323)和在所述第二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二开口(1152)的区域中具有接合装置(3221)的第二开口(322),
其中所述第一耦接板和所述第二耦接板(31、32)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以及
其中所述接合装置(3121、3131、3221、3231)是突出封闭件(31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一耦接板(31)包括用于与狭缝接合的两个横向突出的C形轨道(314),并且所述第二耦接板包括用于与所述C形轨道接合的两个横向狭缝(32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接触单元(24)包括至少一个插针(241),并且所述第二电接触单元(25)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开口(251),其中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所述第二凹槽(313)的所述接合装置(3131)在所述第一外壳侧面的所述第二开口(1113)和所述插针之间延伸,以及其中所述第二耦接板的所述凹槽(322)的所述接合装置(3221)在所述第二外壳侧面(115)的所述第二开口(1152)和所述接触开口之间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二耦接板(32)的所述第二凹槽(322)是横跨所述接触板的外部的引导狭缝(325)中的狭缝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一耦接板(31)的所述第一凹槽(312)的所述接合装置(3121)固定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的所述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并且所述第二耦接板(32)的所述第一凹槽(323)的所述接合装置(3231)固定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的所述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一数据总线接触装置和所述第二数据总线接触装置(27、28)形成包括至少一个外侧指向接触弹簧(281)和相关接触平面(271)的弹性总线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第一耦接板以及所述第二耦接板(31、32)的每一者包括第三凹槽(315、326),用于接合所述相关外壳侧面上的交叉触点(6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提供热基座(30),所述热基座(30)与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热接触并将所述控制电子器件(20)连接到所述金属外壳(1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在两个相对的外壳侧面(112、113)的每一个中提供至少一个通风孔(118)。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提供延长所述外壳面(114)的两个相对导热安装凸缘(51、52),所述外壳面(114)包括用于所述承载轨道(14)的所述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提供邻接所述外壳面(13)的至少一个螺钉适配器(41、42),所述外壳面(13)包括用于所述连接单元(23)的所述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金属外壳(10)是铸件或被研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其中所述金属外壳(10)是通过3D方法制造。
15.一种母线站,包括总线耦合器和多个电子接线板,所述多个电子接线板可并排设置在承载轨道(14)上,其中形成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接线板。
CN201780027067.6A 2016-05-04 2017-05-04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Active CN109121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108321.6A DE102016108321A1 (de) 2016-05-04 2016-05-04 Elektronische Reihenklemme für einen Datenbus
DE102016108321.6 2016-05-04
PCT/EP2017/060669 WO2017191261A1 (de) 2016-05-04 2017-05-04 Elektronische reihenklemme für einen datenb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1471A CN109121471A (zh) 2019-01-01
CN109121471B true CN109121471B (zh) 2020-07-24

Family

ID=58668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7067.6A Active CN109121471B (zh) 2016-05-04 2017-05-04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3664B2 (zh)
EP (1) EP3430875B1 (zh)
CN (1) CN109121471B (zh)
DE (2) DE102016108321A1 (zh)
WO (1) WO20171912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02081A1 (de) 2020-02-19 2021-08-19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Modulare industriesteuer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modularen industriesteuer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588438B1 (fr) * 1985-10-09 1989-05-05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Dispositif d'assemblage de blocs modulaires d'appareillage electrique
DE4402002B4 (de) * 1994-01-18 2005-10-27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E/A-Module/ für einen Datenbus
US6038130A (en) * 1995-09-13 2000-03-14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for stackable electronic modules
US6172875B1 (en) * 1998-11-17 2001-01-09 Rockwell Technologies, L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module assembly and locking system
DE10040651B4 (de) * 2000-08-19 2004-02-05 Erni Elektroapparate Gmbh Elektronisches Gerät mit Daten- und/oder Energiebusverbindung
US6431909B1 (en) * 2000-09-28 2002-08-1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DIN rail attach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460497B1 (en) * 2003-02-12 2012-11-14 Omron Corporation Safety controller
ATE333052T1 (de) * 2003-06-07 2006-08-15 Festo Ag & Co Verkettungsmodul zur ansteuerung eines elektrischen ventilantriebs einer fluidtechnischen ventilanordnung
DE202006006659U1 (de) 2006-04-21 2006-07-06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oder elektronisches Gerät
CN201018612Y (zh) * 2007-03-27 2008-0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配线架
DE202008015309U1 (de) * 2008-02-02 2009-08-13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Montagesystem für elektrische und/oder mechanische Komponenten
DE202008002113U1 (de) * 2008-02-14 2009-06-25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Anreihbares Elektronikgehäuse
RU2477911C1 (ru) * 2011-11-15 2013-03-2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ТРЭИ ГМБХ" Модуль ввода-вывода для шины данных
US9373942B2 (en) * 2012-04-12 2016-06-21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System for the contactless data supply of bus participant modules
DE102012110698B3 (de) * 2012-11-08 2014-02-27 Pilz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und/oder Regeln einer technischen Anlage
DE102013206147B4 (de) * 2013-04-08 2022-06-09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Dongle-Modul und Automatisierungssystem
DE102016101409A1 (de) * 2016-01-27 2017-07-2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 eine Tragschiene ansetzbares Gehäuse zum Aufnehmen einer Elektronikbaugruppe
US10205258B1 (en) * 2017-10-25 2019-02-12 Moxa Inc. Industrial input and output device with series connec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1471A (zh) 2019-01-01
EP3430875B1 (de) 2019-09-11
DE102016108321A1 (de) 2017-11-09
EP3430875A1 (de) 2019-01-23
DE202017007113U1 (de) 2019-09-16
US20190067842A1 (en) 2019-02-28
US10483664B2 (en) 2019-11-19
WO2017191261A1 (de) 2017-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3724B2 (en) Bulkhead interface and cable connector
US9584038B2 (en) Ungrounded inverter enclosure and cabling
US6913487B2 (en) Plug-in connector module
CN101828308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8360805B2 (en) Connector banks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floating manner
US6004163A (en) Electrical multi-pole plug-and-socket-type connector with associated socket part
US64870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data and power to panel-supported components
EP2506692B1 (en) Din rail mountable base for process fieldbus redundant power conditioner
US6273750B1 (en) Connector and cable system for panel-mounted circuitry
JP2013149633A (ja) ロボット用のプラグ及びプラグ式接続
US8870602B2 (en) Combin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high spe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direct current signals in a single cable assembly
CN107589494B (zh) 用于将多个插头连接到整体组件的系统
US1127263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20210408774A1 (en) Bushing housing
US10651588B2 (en) Modular plug-in connector, replaceable modu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09076266B (zh) 通信节点
CN109121471B (zh) 数据总线的电子接线板
US20050196998A1 (en) System for providing data and power signals to networked devices
CN115152092A (zh) 用于至少一个插入式模块与至少一个母线的电连接的母线适配器
US11272634B2 (en) Modular system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1230022A (ja) 遮蔽ケーブル用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20180115114A1 (en) Cable Assembly
US20220278489A1 (en) Hybrid plug-in connector
US2016038039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GB2591590A (en) Cable distribution box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