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98573A -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8573A
CN109098573A CN201811058037.4A CN201811058037A CN109098573A CN 109098573 A CN109098573 A CN 109098573A CN 201811058037 A CN201811058037 A CN 201811058037A CN 109098573 A CN109098573 A CN 109098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on
chamber
cavity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580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流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0580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9857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98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857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1/00Additional features or accessories of hing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7/00Hinges or pivots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自动闭合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复位装置,所述自动闭合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目前很多转动门上都运用了门窗铰链对其进行转动配合,市面上的门窗铰链大多只是由简单的合页和转动轴来完成转动,无法在转动门闭合时通过门窗铰链实现锁定功能,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可实现对转动门窗合页的自动闭合和自动锁定,同时还可通过铰链传动使其完成自动解锁以及自动开启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转动门上都运用了门窗铰链对其进行转动配合,市面上的门窗铰链大多只是由简单的合页和转动轴来完成转动,无法在转动门闭合时通过门窗铰链实现锁定功能,因此设计一种可实现对转动门窗合页的自动闭合和自动锁定,同时还可通过铰链传动使其完成自动解锁以及自动开启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实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自动闭合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复位装置,所述自动闭合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二空腔内转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下方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且可在所述第二空腔内转动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内孔齿轮,所述第二空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转动腔,所述内孔齿轮下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腔且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转动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转动的门窗合页,所述门窗合页内设置有开口向右的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卡位杆,所述第一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滑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转动腔,所述第三转动腔内可转动且可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啮合配合的的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转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转动腔,所述第二锥齿轮上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转动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四转动腔内转动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筒状齿轮,所述筒状齿轮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复位装置包括相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腔左侧内壁内的第三滑腔,所述第三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三滑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齿条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三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转动腔,所述第五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线轮,所述第五转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线轮,靠近所述第三空腔左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转线轮,靠近所述第四空腔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滑腔,所述第四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卡位杆,所述第一工作块左侧端面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卡位杆相卡位配合的第一卡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滑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滑腔,所述第五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三卡位杆,所述第一卡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卡位杆相卡位配合的设置有弹簧位移腔,所述弹簧位移腔上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位移弹簧,所述第五滑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四转线轮,所述第四转线轮上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五转线轮,靠近所述第五空腔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转动腔,所述第六转动腔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六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六转线轮,所述第一工作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七齿轮相啮合配合的第三齿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工作块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限位槽内的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下端与所述第三限位槽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四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限位槽,所述第二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限位槽内的第四限位块,所述第四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四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五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限位槽,所述第三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五限位槽内的第五限位块,所述第五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五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五弹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后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九齿轮,靠近所述第二转动腔后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转动腔,所述第九齿轮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转动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七转动腔内转动的第十齿轮,所述第十齿轮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门窗合页前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二齿条相抵接配合的固定块,所述第一转线轮与所述第二卡位杆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转线轮以及第二转线轮的第一拉线,所述第六转线轮与所述第三卡位杆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五转线轮以及所述第四转线轮的第二拉线,所述第一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转动腔,所述第八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铰链转杆,所述铰链转杆左端通过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工作块前端,所述第八转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铰链转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空腔内的固定杆,所述第一卡位杆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斜面。
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与第十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第四转轴以及第九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与第八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第一工作块门窗合页转动,当门窗合页转动至第一转动腔右侧时,第一卡位杆进入第二滑腔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完成自动锁定;
其次,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将第一工作块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与第七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以及第六转线轮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将第三卡位杆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与第七转动腔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当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第五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转轴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当第一齿条将第一卡位杆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第二转轴以及门窗合页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内;
最终,当门窗合页与固定块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与第二齿条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与第六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以及第一转线轮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将第二卡位杆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与第十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第四转轴以及第九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与第八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第一工作块门窗合页转动,当门窗合页转动至第一转动腔右侧时,第一卡位杆进入第二滑腔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完成自动锁定,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将第一工作块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与第七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以及第六转线轮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将第三卡位杆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与第七转动腔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当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第五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转轴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当第一齿条将第一卡位杆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第二转轴以及门窗合页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内,当门窗合页与固定块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与第二齿条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与第六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以及第一转线轮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将第二卡位杆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恢复初始状态,通过本装置可实现对门窗合页的自动闭合以及自动锁定,同时可通过铰链传动将本装置完成自动解锁以及自动开启,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程度,值得推荐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D-D”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0、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0内的自动闭合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0内的复位装置,所述自动闭合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0内的第一空腔11,所述第一空腔11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工作块12,所述第一工作块12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13,所述第一空腔11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空腔14,所述第一电机13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空腔14内的第一转轴15,所述第一转轴15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二空腔14内转动的第一齿轮16,所述第一齿轮16下方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15上且可在所述第二空腔14内转动的第二齿轮17,所述第二空腔14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内孔齿轮18,所述第二空腔14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19,所述第一转动腔19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转动腔20,所述内孔齿轮18下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腔19且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转动腔20内的第二转轴21,所述第二转轴21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一转动腔19内转动的门窗合页22,所述门窗合页22内设置有开口向右的第一滑腔23,所述第一滑腔23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卡位杆24,所述第一滑腔23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5,所述第一卡位杆24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限位槽25内的第一限位块26,所述第一限位块26左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槽25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7,所述第一滑腔23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滑腔28,所述第二滑腔28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齿条29,所述第二滑腔28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转动腔30,所述第三转动腔30内可转动且可与所述第一齿条29相啮合配合的的设置有第三齿轮31,所述第三齿轮31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32,所述第一锥齿轮32上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33,所述第三转动腔30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转动腔34,所述第二锥齿轮33上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转动腔34内的第三转轴35,所述第三转轴35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四转动腔34内转动的第四齿轮36,所述第四齿轮36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五齿轮37,所述第五齿轮37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筒状齿轮38,所述筒状齿轮38可与所述第一齿轮16相啮合配合。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复位装置包括相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腔19左侧内壁内的第三滑腔39,所述第三滑腔39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齿条40,所述第三滑腔39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限位槽41,所述第二齿条40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41内的第二限位块42,所述第二限位块42左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41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43,所述第三滑腔39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转动腔44,所述第五转动腔44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齿轮45,所述第六齿轮45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线轮46,所述第五转动腔44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47,所述第三空腔47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线轮48,靠近所述第三空腔47左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49,所述第四空腔49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转线轮50,靠近所述第四空腔49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滑腔51,所述第四滑腔51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卡位杆52,所述第一工作块12左侧端面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卡位杆52相卡位配合的第一卡孔53。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四滑腔51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滑腔54,所述第五滑腔54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三卡位杆55,所述第一卡孔53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卡位杆55相卡位配合的设置有弹簧位移腔56,所述弹簧位移腔56上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位移弹簧57,所述第五滑腔54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58,所述第五空腔58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四转线轮59,所述第四转线轮59上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五转线轮60,靠近所述第五空腔58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61,所述第六空腔61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转动腔62,所述第六转动腔62与所述第一空腔11相连通,所述第六转动腔6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齿轮63,所述第七齿轮63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六转线轮64,所述第一工作块12上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七齿轮63相啮合配合的第三齿条65。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空腔11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限位槽66,所述第一工作块12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限位槽66内的第三限位块67,所述第三限位块67下端与所述第三限位槽66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68,所述第四滑腔51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限位槽69,所述第二卡位杆52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限位槽69内的第四限位块70,所述第四限位块70左端与所述第四限位槽69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71,所述第五滑腔54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限位槽72,所述第三卡位杆55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五限位槽72内的第五限位块73,所述第五限位块73左端与所述第五限位槽72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五弹簧74。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第二转动腔20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齿轮75,所述第八齿轮75后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九齿轮76,靠近所述第二转动腔20后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转动腔77,所述第九齿轮76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转动腔77内的第四转轴78,所述第四转轴78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七转动腔77内转动的第十齿轮79,所述第十齿轮79可与所述第一齿轮16相啮合配合。
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门窗合页22前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二齿条40相抵接配合的固定块80,所述第一转线轮46与所述第二卡位杆52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转线轮50以及第二转线轮48的第一拉线81,所述第六转线轮64与所述第三卡位杆55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五转线轮60以及所述第四转线轮59的第二拉线82,所述第一空腔11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转动腔83,所述第八转动腔83内可转动的设置有铰链转杆84,所述铰链转杆84左端通过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工作块12前端,所述第八转动腔83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空腔85,所述铰链转杆84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空腔85内的固定杆86,所述第一卡位杆24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斜面。
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13,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6与第十齿轮79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79、第四转轴78以及第九齿轮76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76与第八齿轮75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75、2第一工作块1门窗合页22转动,当门窗合页22转动至第一转动腔19右侧时,第一卡位杆24进入第二滑腔28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13,完成自动锁定;
其次,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86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84将第一工作块12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57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12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65与第七齿轮63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63以及第六转线轮64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82将第三卡位杆55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12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12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16与第七转动腔77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13,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转动,当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38、第五齿轮37、第四齿轮36、第三转轴35以及第二锥齿轮33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33与第一锥齿轮32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32以及第三齿轮31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31与第一齿条29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29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29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24,当第一齿条29将第一卡位杆24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17与内孔齿轮18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52与第一卡孔53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17与内孔齿轮18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18、第二转轴21以及门窗合页22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24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28内;
最终,当门窗合页22与固定块80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80与第二齿条40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40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40与第六齿轮45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45以及第一转线轮46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81将第二卡位杆52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52与第一卡孔53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68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12恢复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时,第三卡位杆55与弹簧位移腔56处于卡位状态,第一齿轮16与第十齿轮79处于啮合状态,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不处于啮合状态,第二齿轮17与内孔齿轮18不处于啮合状态,此时门窗合页22转动至第一转动腔19左侧,第一卡位杆24不与第二滑腔28相卡位,此时处于开启状态。
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13,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6与第十齿轮79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79、第四转轴78以及第九齿轮76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76与第八齿轮75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75、2第一工作块1门窗合页22转动,当门窗合页22转动至第一转动腔19右侧时,第一卡位杆24进入第二滑腔28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13,完成自动锁定,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86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84将第一工作块12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57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12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65与第七齿轮63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63以及第六转线轮64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82将第三卡位杆55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12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12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16与第七转动腔77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13,进而带动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以及第二齿轮17转动,当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38、第五齿轮37、第四齿轮36、第三转轴35以及第二锥齿轮33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33与第一锥齿轮32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32以及第三齿轮31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31与第一齿条29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29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29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24,当第一齿条29将第一卡位杆24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16与筒状齿轮38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17与内孔齿轮18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52与第一卡孔53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17与内孔齿轮18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18、第二转轴21以及门窗合页22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24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28内,当门窗合页22与固定块80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80与第二齿条40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40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40与第六齿轮45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45以及第一转线轮46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81将第二卡位杆52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52与第一卡孔53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68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12恢复初始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与第十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第四转轴以及第九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与第八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第一工作块门窗合页转动,当门窗合页转动至第一转动腔右侧时,第一卡位杆进入第二滑腔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完成自动锁定,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将第一工作块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与第七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以及第六转线轮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将第三卡位杆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与第七转动腔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当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第五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转轴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当第一齿条将第一卡位杆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第二转轴以及门窗合页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内,当门窗合页与固定块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与第二齿条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与第六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以及第一转线轮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将第二卡位杆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恢复初始状态,通过本装置可实现对门窗合页的自动闭合以及自动锁定,同时可通过铰链传动将本装置完成自动解锁以及自动开启,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程度,值得推荐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明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总体精神以及构思的情形下,可以做出对于以上实施例的各种变型。其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方案以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6)

1.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本方法所使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自动闭合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复位装置,所述自动闭合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可上下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工作块,所述第一工作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空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电机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二空腔内转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下方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且可在所述第二空腔内转动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内孔齿轮,所述第二空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转动腔,所述内孔齿轮下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腔且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转动腔内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转动的门窗合页,所述门窗合页内设置有开口向右的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卡位杆,所述第一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一限位槽内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滑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滑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转动腔,所述第三转动腔内可转动且可与所述第一齿条相啮合配合的的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上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三转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转动腔,所述第二锥齿轮上端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转动腔内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四转动腔内转动的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五齿轮,所述第五齿轮左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筒状齿轮,所述筒状齿轮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包括相连通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腔左侧内壁内的第三滑腔,所述第三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三滑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齿条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三滑腔下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转动腔,所述第五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六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线轮,所述第五转动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转线轮,靠近所述第三空腔左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转线轮,靠近所述第四空腔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滑腔,所述第四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二卡位杆,所述第一工作块左侧端面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卡位杆相卡位配合的第一卡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滑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滑腔,所述第五滑腔内可左右滑动的设置有第三卡位杆,所述第一卡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卡位杆相卡位配合的设置有弹簧位移腔,所述弹簧位移腔上侧内壁固定连接有位移弹簧,所述第五滑腔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五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四转线轮,所述第四转线轮上端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五转线轮,靠近所述第五空腔上侧内壁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转动腔,所述第六转动腔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第六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前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第六转线轮,所述第一工作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七齿轮相啮合配合的第三齿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工作块右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三限位槽内的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下端与所述第三限位槽下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四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限位槽,所述第二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四限位槽内的第四限位块,所述第四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四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第五滑腔上下两侧内壁内对称且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五限位槽,所述第三卡位杆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五限位槽内的第五限位块,所述第五限位块左端与所述第五限位槽左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五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八齿轮,所述第八齿轮后端设置有与其相啮合的第九齿轮,靠近所述第二转动腔后侧内壁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转动腔,所述第九齿轮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转动腔内的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七转动腔内转动的第十齿轮,所述第十齿轮可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窗合页前端固定连接有可与所述第二齿条相抵接配合的固定块,所述第一转线轮与所述第二卡位杆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三转线轮以及第二转线轮的第一拉线,所述第六转线轮与所述第三卡位杆左端之间固定连接有通过所述第五转线轮以及所述第四转线轮的第二拉线,所述第一空腔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八转动腔,所述第八转动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铰链转杆,所述铰链转杆左端通过铰链连接于所述第一工作块前端,所述第八转动腔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铰链转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至所述第七空腔内的固定杆,所述第一卡位杆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斜面;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在于:
首先,当需要将本装置闭合时,使用人员启动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与第十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十齿轮、第四转轴以及第九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九齿轮与第八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八齿轮、第一工作块门窗合页转动,当门窗合页转动至第一转动腔右侧时,第一卡位杆进入第二滑腔内完成卡位,此时停止第一电机,完成自动锁定;
其次,当需要重新开启本装置时,将固定杆向上拉动,进而通过铰链转杆将第一工作块向下推动,此时由于位移弹簧的弹力作用可将第一工作块下移一段距离,同时通过第三齿条与第七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七齿轮以及第六转线轮转动,进而拉动第二拉线将第三卡位杆向左拉动脱离卡位状态,使得第一工作块能继续下移,在第一工作块下移过程中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同时下移,使第一齿轮与第七转动腔脱离啮合状态,此时反转第一电机,进而带动第一转轴、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转动,当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相啮合时,通过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筒状齿轮、第五齿轮、第四齿轮、第三转轴以及第二锥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一锥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转动,此时通过第三齿轮与第一齿条之间的啮合作用将第一齿条相左侧移动,进而使第一齿条向左推动第一卡位杆,当第一齿条将第一卡位杆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第一齿轮与筒状齿轮脱离啮合,此时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相啮合,同时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处于卡位状态,此时通过第二齿轮与内孔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内孔齿轮、第二转轴以及门窗合页转动,此时第一卡位杆通过本身的斜面滑出第二滑腔内;
最终,当门窗合页与固定块转动过程中,通过固定块与第二齿条向抵接推动第二齿条向左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二齿条与第六齿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带动第六齿轮以及第一转线轮转动,此时通过拉动第一拉线将第二卡位杆向左拉动,使第二卡位杆与第一卡孔脱离卡位,此时通过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使第一工作块恢复初始状态。
CN201811058037.4A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Withdrawn CN1090985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58037.4A CN109098573A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58037.4A CN109098573A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8573A true CN109098573A (zh) 2018-12-28

Family

ID=6486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58037.4A Withdrawn CN109098573A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9857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7516A (zh) * 2020-10-30 2021-02-19 张晨 一种铰链及其铰链座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7516A (zh) * 2020-10-30 2021-02-19 张晨 一种铰链及其铰链座
CN112377516B (zh) * 2020-10-30 2022-05-27 浙江可传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及其铰链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76522A (zh) 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098573A (zh) 一种门窗铰链及其使用方法
CN110206449A (zh) 一种贵重金属储存箱安全门装置
CN109209112A (zh) 一种门窗铰链
CN109113424A (zh) 一种门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09180A (zh) 一种门开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79430A (zh) 一种电力滑动门开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8824999A (zh) 一种开关窗自动定位机构
CN109113524A (zh) 一种门开关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952477A (zh) 一种智能门开关装置
CN109296282A (zh) 一种平移门的滑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9098561A (zh) 一种推窗锁
CN108915487A (zh) 一种门开关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915440A (zh) 一种可自锁的半自动窗
CN108979424A (zh) 一种门窗附件的传动杆
CN108952365A (zh) 一种安全环保的推窗锁
CN218375915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木门
CN108979431A (zh) 一种电力滑动门开闭系统
CN109025575A (zh) 一种窗或门用的配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868407A (zh) 一种多功能门窗自动锁钩装置
CN109025523A (zh) 一种门锁装置
CN108915486A (zh) 一种新型的钢窗窗扇开启或关闭连动器
CN109025716A (zh) 一种防弹门
CN109057610A (zh) 一种改进的门窗附件的传动杆
CN108915442A (zh) 一种门锁相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