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50684A - 一种客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50684A
CN109050684A CN201811007859.XA CN201811007859A CN109050684A CN 109050684 A CN109050684 A CN 109050684A CN 201811007859 A CN201811007859 A CN 201811007859A CN 109050684 A CN109050684 A CN 109050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enger compartment
enging cabin
region
car
radiat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078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50684B (zh
Inventor
冯水安
张建林
周朝锋
陈荣祥
许美武
杨鲲
史运帅
汤宇翔
肖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Golden Dragon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Golden Dragon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Golden Dragon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Golden Dragon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078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506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50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50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2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for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具有车架、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所述发动机组件配置于发动机舱;所述乘客舱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所述发动机舱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第一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左侧或右侧。本发明的通过提供一种经优化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的结构,实现可在车身结构的前端开设第一车门、中间开设第二车门以及在车的后端开设第三车门,并实现整车的低地板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客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属于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客车一般包含有车架和车身结构,车身结构与车架相配合将车辆分成有乘客舱和发动机舱,发动机舱位于客车后侧,乘客舱包含与发动机舱相邻的第一乘坐舱部。以常见的公交车或旅行车等客车类型为例,第一乘坐舱部系位于乘客舱部后侧的部分,而发动机舱配置于第一乘坐舱部的下侧,第一乘坐舱部通常配置有座椅,该位置的座椅所处高度通常高于乘客舱其它位置的座椅所处高度。发动机舱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下侧的配置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第一乘坐舱部的座椅所处位置较高,并不便于较为年长的乘客就座,该类型的客车设计较难满足欧盟的相关法规要求;另一方面,第一乘坐舱部的座椅所处位置较高,与车顶接近,空间狭小,舒适度较差。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客车以解决现有的客车第一乘坐舱部位于发动机舱上侧存在的不方便乘坐且空间狭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客车,具有车架、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所述发动机组件配置于发动机舱;所述乘客舱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所述发动机舱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第一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左侧或右侧。
较佳地,所述发动机舱具有第二发动机舱部,第二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下侧。
较佳地,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发动机总成,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内的下端。冷却散热模块,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的上方。空气滤清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后处理器,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的上方。膨胀水箱,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或所述后处理器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尿素罐,配置于所述第二发动机舱部。
较佳地,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发动机总成,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内的下端。冷却散热模块,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的上方且紧邻于外部空间。空气滤清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后处理器,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的上方。膨胀水箱,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之间。尿素罐,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乘坐舱部具有第一区域,多个第一座椅配置于第一区域;所述车门组件包含控制第一乘坐舱部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一车门;所述第一车门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座椅的前方。
较佳地,所述乘客舱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二乘坐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和第二乘坐舱部之间的第三乘坐舱部,所述车身结构包含位于前侧且控制第二乘坐舱部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二车门、位于中间且控制第三乘坐舱部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三车门。
较佳地,所述乘客舱具有沿车的纵向轴线延展的行走区域、位于行走区域左侧的第一乘坐区域、位于行走区域右侧的第二乘坐区域、位于第一车门和行走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位于第二车门和行走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位于第三车门和行走区域之间的第四区域。
较佳地,所述行走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以及所述第四区域无台阶连接;所述行走区域为无台阶结构。
较佳地,所述发动机舱与所述第一乘坐舱部沿车的横向上的宽度的比例为 1::1.25~1:1.75。
较佳地,所述第二区域的最低点、所述第三区域的最低点以及所述第四区域的最低点距离地面的距离为320mm~46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1、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舱配置在第一乘坐舱部的下侧的设计方式,本方案的发动机舱包含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左侧或右侧的第一发动机舱部,该种设计方式,使得发动机组件可主要配置在第一发动机舱部内,进而第一乘坐舱部的整体高度相较于现有技术可明显下降,在第一乘坐舱部未配置座椅时,该位置有利于乘客站立,在第一乘坐舱部配置座椅时,该位置可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乘坐不便、与车顶过近的问题。
2、现有的客车发动机舱位于第一乘坐舱部下侧,且发动机组件的各组件通常相对车辆横向布局并占用车辆后方两侧较大的空间,其导致客车后侧的侧面不适合在开设一车门;而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发动机舱部是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左侧或右侧,发动机组件主要沿车辆纵向布局,因而会对应余留出车辆右侧或左侧的空间,在该空间可对应开设第一车门,其弥补了现有客车通常仅具有两车门而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在紧急情况下,存在疏散慢的问题)。
3、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经优化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的结构,实现位于行走区域与第一车门之间的第一区域、位于行走区域与第二车门之间的第二区域、位于行走区域与第三车门之间的第三区域、以及行走区域整体为低地板结构。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发明一种客车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省略了发动机组件。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客车的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客车的发动机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
11-车架、12-发动机舱、121-第一发动机舱部、122-第二发动机舱部、13-乘客舱、14-车门组件、141-第一车门、142-第二车门、143-第三车门、15-发动机组件、151- 发动机总成、152-后处理器、153-冷却散热模块、154-膨胀水箱、155-空气滤清器、156- 尿素罐、16-第一座椅、17-行走区域、18-第一乘坐区域、19-第二乘坐区域、20-第二区域、21-第三区域、22-第四区域、A1-第一乘坐舱部、A2-第二乘坐舱部、A3-第三乘坐舱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上端”、“下端”、“上段”、“下段”、“上侧”、“下侧”、“中间”、“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结合图1、图2、图3以及图4对本申请的方案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客车,具有车架11、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 15。车身结构配合车架11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12和乘客舱13,发动机舱12和乘客舱13通过车身结构相互隔离,且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1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14。发动机组件15配置于发动机舱12,乘客舱13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 12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A1。发动机舱12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121,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的左侧。可以理解的是,车身结构包含包覆车架11以形成乘客舱13和发动机舱12的车壳,其通常亦称为蒙皮,其可通过焊接等方式配置在车架 11上。
在本实施中,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的左侧,且位于发动机舱12与第一乘坐舱部A1之间的车身结构内有隔音、隔热层。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舱12 还具有第二发动机舱部122,第二发动机舱部122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下侧,且连通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尽管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舱包含有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下侧的第二发动机舱部122,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整个发动机舱完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下侧的方案,本方案第一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左侧,第二发动机舱部122的高度较低,且其所配置的发动机组件的部件的尺寸亦较小,后文将进一步说明。第一乘坐舱部 A1具有第一区域,多个第一座椅16配置于第一区域。车门组件14包含控制第一乘坐舱部A1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一车门141。第一车门141位于多个第一座椅16的前方。第二发动机舱部122位于多个第一座椅16的下方。多个第一座椅16因为座椅需要固定的需求,可以将多个第一座椅16的第二发动机舱12的空间往上抬至第一座椅16 的下侧,增加第二发动机舱部122的空间。如图1和图2所示,乘客从第三车门143上车后左拐即可坐上位于第一区域的多个第一座椅1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座椅16的数量有三个,且都背靠于车身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乘客舱13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二乘坐舱部A2、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和第二乘坐舱部A2之间的第三乘坐舱部A3。如图1和图3所示,车身结构包含位于前侧且控制第二乘坐舱部A2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二车门142、位于中间且控制第三乘坐舱部A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三车门143。乘客可以从第二车门142进门后左拐进入第二乘坐舱部A2以及整个车厢,或是从第三车门143进入第三乘坐舱部A3以及整个车厢。
如图1和图2所示,乘客舱13具有沿车的纵向轴线延展的行走区域17、位于行走区域17左侧的第一乘坐区域18、位于行走区域17右侧的第二乘坐区域19、位于第一车门141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二区域20、位于第二车门142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三区域21、位于第三车门143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四区域22。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区域20、第三区域21、以及第四区域22位于第一乘坐区域18,第一乘坐区域18 位于车的右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区域20、第三区域21、以及第四区域22没有设置座椅。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乘坐区域19位于车的左侧,同时位于发动机舱12的前方。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沿纵向为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即是车身的前后方向。而横向为垂直于纵向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行走区域17与第二区域20之间为无台阶连接,行走区域17与第三区域21之间为无台阶连接,行走区域17与第四区域22之间为无台阶连接,行走区域17为无台阶结构。也就是说,车厢内的地板是没有台阶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区域20的最低点、第三区域21的最低点以及第四区域22的最低点距离地面的距离为320mm~460mm,即图3中L的尺寸值。该区间的尺寸可以实现车的车门位置从地面到车的地板的只设有一级台阶。可满足于老年人以及年幼的小孩快速登上车并进入车厢,同时,可满足乘客快速下车的需求。
如图2和图4所示,发动机组件15包含:发动机总成151,且配置于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且发动机总成151固定地连接在车架11上。冷却散热模块153,地配置于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冷却散热模块153固定地连接在车架11上。空气滤清器155,配置于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冷却散热模块153,且空气滤清器 155固定地连接在车架11上。后处理器152,固接于车架11且位于冷却散热模块153 的上方,后处理器152固定地连接于车架11上。膨胀水箱154,位于后处理器152与冷却散热模块153之间,但在另一实施例中,膨胀水箱154可置于后处理器152与空气滤清器155之间。其中,膨胀水箱154固定地连接在冷却散热模块153上。尿素罐156,位于第二发动机舱部122,尿素罐156固定地连接在车架11上。可以理解的是,膨胀水箱154不仅仅是可固接于冷却散热模块153,在另一实施例中,膨胀水箱154亦可固接于车架11上。同样地,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动机总成151、冷却散热模块153、空气滤清器155、空气滤清器155以及后处理器152之间可相互紧固连接并整体固接于车架11,或是它们之间相互紧固连接且都固接于车架11。
也就是说,发动机总成151、冷却散热模块153、膨胀水箱154以及后处理器152 由下至上依次固定安装于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空气滤清器155位于后处理器152下方且位于冷却散热模块153的右侧。冷却散热模块153邻近于车身结构,可通过设于车身结构上的槽孔与车的外部进行空气对流。可以理解的是,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可以相应的做出变化的,例如,发动机总成151、空气滤清器155、膨胀水箱154以及后处理器 152由下至上依次固定安装于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冷却散热模块153位于后处理器 152下方且位于空气滤清器155的左侧。同样地,冷却散热模块153邻近于车身结构,可通过设于车身结构上的槽孔与车的外部进行空气对流。在本实施例中,尿素罐156置于第一座椅16下方的第二发动机舱部122内,即本实施例的发动机组件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沿纵向配置于第一发动机舱部121,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发动机舱部122内。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舱12与第一乘坐舱部A1沿车的横向上的宽度的比例为1::1.25~1:1.75。在该比例区间,可满足于车的左右的平衡性的保持,亦可满足于在第一区域配置有两个或三个的座椅。
优选地,本着节省材料和空间等,将发动机舱12偏置于车的左侧,各配件沿上下的方向进行配置,发动机舱12的高度会高出乘客舱13内部高度的正常需求,所以将乘客舱13内部高度设计成正常的需求高度,将位于最上端的后处理器152的一部分设计为高出乘客舱13的车身结构,同样车身结构设有可包覆凸出部分的后处理器152的向上凸起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整个车身结构也可不做具有向上凸起的结构,且车身结构的上端同时将乘客舱13和发动机舱12包覆在内。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于后处理器152的排气管同样位于车身结构的上端,开口朝着车后方向进行排气。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配置于车身结构右侧的三个车门,分别为位于前端的第二车门142、位于中间的第三车门143以及位于后端的第三车门143。乘客上车时,相对以往的车在后端多开设有一个门,可大大地缩短乘客上下车时间,并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疏散乘客,提高整车安全性。本实施例通过将发动机舱12左偏置于车的后端,可以实现车的后段与前段一致,不需要做台阶,整车都可以为低地板结构,大大提高了乘客上下车的方便性,特别适用于老龄人以及幼龄的小孩登门上车,同时也满足了欧盟内及其它国家关于低地板客车的法规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客车的发动机舱12的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客车的左侧,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之设计在右侧(即第一乘坐舱部A1和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置相对前述实施例对调),为便于上下车方便,将车门设置于同一侧,也就是将发动机舱12偏执于车的左侧,与驾驶的位置位于同一侧。在靠左行驶的国家中,本申请的方案也可修改成将驾驶位置与发动机舱12的第一发动机舱部121设置于车的右侧,第一车门141、第二车门142以及第三车门143设在车的左侧。
本申请另提供一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发动机组件15包含:发动机总成151,与车架11固定连接地配置于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冷却散热模块153,与车架11固定连接地配置于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紧邻于外部空间。空气滤清器155,与车架11固定连接地配置于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冷却散热模块153。后处理器152,固接于车架11且位于冷却散热模块153的上方。膨胀水箱154,固接于冷却散热模块153且位于后处理器152与冷却散热模块153之间。尿素罐156,固接于车架11 且位于后处理器152与空气滤清器155之间。
在另一实施例中,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可不设有第二发动机舱部122,尿素罐156沿上下的方向位于后处理器152与空气滤清器15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可以相应的做出变化的,例如,将尿素罐156沿上下的方向置于后处理器152与冷却散热模块153之间,膨胀水箱154也可以沿上下的方向置于后处理器152与空气滤清器155之间。膨胀水箱154,也不仅仅只是可以固接于冷却散热模块153,也可以固接在车架11上。本实施例未提及的其它特性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可采用的变形实施方式及其有益效果亦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发动机舱12可包含相连通的第一发动机舱部、第二发动机舱部和第三发动机舱部,第一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左侧,第三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右侧,而第二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下侧,该种方式亦有助于将发动机组件的部分结构配置于第一乘坐舱部左右两侧,以降低第一乘坐舱部的高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客车,具有车架(11)、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15);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12)和乘客舱(13),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1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14);所述发动机组件(15)配置于发动机舱(12);所述乘客舱(13)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12)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A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121),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的左侧或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具有第二发动机舱部(122),第二发动机舱部(122)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
发动机总成(151),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
冷却散热模块(153),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
空气滤清器(155),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
后处理器(152),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的上方;
膨胀水箱(154),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或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空气滤清器(155)之间;
尿素罐(156),配置于所述第二发动机舱部(1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
发动机总成(151),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
冷却散热模块(153),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紧邻于外部空间;
空气滤清器(155),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
后处理器(152),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的上方;
膨胀水箱(154),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之间;
尿素罐(156),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空气滤清器(15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乘坐舱部(A1)具有第一区域,多个第一座椅(16)配置于第一区域;所述车门组件(14)包含控制第一乘坐舱部(A1)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一车门(141);所述第一车门(141)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座椅(16)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舱(13)具有位于前侧的第二乘坐舱部(A2)、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和第二乘坐舱部(A2)之间的第三乘坐舱部(A3),所述车身结构包含位于前侧且控制第二乘坐舱部(A2)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二车门(142)、位于中间且控制第三乘坐舱部(A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第三车门(1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舱(13)具有沿车的纵向轴线延展的行走区域(17)、位于行走区域左侧的第一乘坐区域(18)、位于行走区域右侧的第二乘坐区域(19)、位于第一车门(141)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二区域(20)、位于第二车门(142)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三区域(21)、位于第三车门(143)和行走区域(17)之间的第四区域(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区域(17)分别与所述第二区域(20)、所述第三区域(21)以及所述第四区域(22)无台阶连接;所述行走区域(17)为无台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与所述第一乘坐舱(A1)部沿车的横向上的宽度的比例为1:1.25~1:1.75。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20)的最低点、所述第三区域(21)的最低点以及所述第四区域(22)的最低点距离地面的距离为320mm~460mm。
CN201811007859.XA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客车 Active CN109050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07859.XA CN109050684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07859.XA CN109050684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客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50684A true CN109050684A (zh) 2018-12-21
CN109050684B CN109050684B (zh) 2024-05-03

Family

ID=64758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07859.XA Active CN109050684B (zh) 2018-08-31 2018-08-31 一种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506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6620A1 (pt) * 2021-04-30 2022-11-03 Marcopolo S.A. Estrutura para balanço traseiro de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e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estrutura para balanço traseiro de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0382A (ja) * 1997-03-13 1998-09-22 Fuji Heavy Ind Ltd バス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1791941A (zh) * 2010-04-09 2010-08-04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发动机的排布
CN201619437U (zh) * 2010-04-09 2010-11-03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后置式发动机的排布
CN202358194U (zh) * 2011-12-07 2012-08-01 侯永坤 发动机前置半低地板城市公交车
CN208760737U (zh) * 2018-08-31 2019-04-19 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0382A (ja) * 1997-03-13 1998-09-22 Fuji Heavy Ind Ltd バス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1791941A (zh) * 2010-04-09 2010-08-04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发动机的排布
CN201619437U (zh) * 2010-04-09 2010-11-03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后置式发动机的排布
CN202358194U (zh) * 2011-12-07 2012-08-01 侯永坤 发动机前置半低地板城市公交车
CN208760737U (zh) * 2018-08-31 2019-04-19 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6620A1 (pt) * 2021-04-30 2022-11-03 Marcopolo S.A. Estrutura para balanço traseiro de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e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estrutura para balanço traseiro de veículo de transporte coletiv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50684B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29405A (en) Seat arrangement of a vehicle
US20140152039A1 (en)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US2093859A (en) Vehicle body
CN208760737U (zh) 一种客车
CN109050684A (zh) 一种客车
CA2847554C (en) Cabin space structure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CN201249682Y (zh) 一种由首尾相接的双层床铺组成的床组
US11905019B2 (en) Passenger cabin area and aircraft having a passenger cabin area
US8764035B2 (en) Motor vehicle
US7165808B2 (en) Rear seat storage console
US10322809B2 (en) Molded sidewall armrest between fuselage frame bays
JPH0558204A (ja) 自動車の座席の配設構造
CN113682386A (zh) 车辆的驾驶室以及车辆
CN107128318B (zh) 客运交通工具铺位布局结构
RU2801179C1 (ru) Междугородный, туристический, экскурсионный автобус
JPS6038268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1809213U (zh) 车用折叠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RU2160680C2 (ru) Каби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20240174304A1 (en) Integrated cab design for a semi-truck vehicle
EP3293040B1 (en) Method of changing a seat configuration of a vehicle body of a rail vehicle and associated modular arrangement
JPH0137282Y2 (zh)
CN114212010B (zh) 一种后排座椅装置、商用车及加工方法
CN216684605U (zh) 出行车辆
JP20052891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4581516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