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5927A -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5927A
CN109005927A CN201810754726.2A CN201810754726A CN109005927A CN 109005927 A CN109005927 A CN 109005927A CN 201810754726 A CN201810754726 A CN 201810754726A CN 109005927 A CN109005927 A CN 109005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w
acid
returning
producing bacteria
bac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47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宏
李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Dao Xiang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Dao Xiang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Dao Xiang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Dao Xiang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547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59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5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592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82/00Crop conditioners, i.e. machines for crushing or bruising stal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其特征在于,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翻入地下。本发明可以有效预防草地螟的爆发,加快秸秆的降解,提高作物出苗率,提高作物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种植模式是将小麦和水稻收割后,地里留下的秸秆直接焚烧,然后进行下一轮耕作,通过焚烧可以灭杀一部分虫卵和致病菌,当然焚烧产生大量的烟气,污染环境;而这几年国家对环保比较重视,禁止秸秆焚烧,要求秸秆还田,由于现在种地不赚钱,且在农村种地的多为60后,且多为机械收割和播种,秸秆还田都是直接将秸秆在地里打碎,并不进行其他管理,然后种植下一轮作物;导致一些虫卵和致病菌无法杀死,尤其是2018年6月,草地螟大规模爆发,已祸害超过1500万亩!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南部和吉林西部突增,灯下和田间虫量高,成虫发生面积超过1500万亩。
东北地区越冬代成虫数量逐步降低,一代幼虫数量明显上升,局部适宜产卵和杂草多的田块幼虫量高、危害重。初步统计截止6月20日,草地螟全国一代幼虫发生面积超过700万亩。内蒙古越冬代成虫发生1310万亩,其中,兴安盟、呼伦贝尔、通辽分别发生750万亩、230万亩、2万亩,林地、草场、农田荒地普遍发生。黑龙江成虫发生173万亩,大庆市肇州5月15日灯下见蛾2头,6月2日蛾量增至46头,齐齐哈尔市龙江、泰来、拜泉、克山和大庆林甸等西部地区一般百步惊蛾量在100头左右,泰来荒地最高百步蛾量达5000头。吉林成虫发生29万亩,白城市洮南一般田块百步惊蛾量100头以下,密度大的农田周边荒地百步惊蛾量超过1000头,松原市长岭共诱蛾293头,长春市德惠共诱蛾27头。白城田间平均百步惊蛾量30-300头,最高2000头。辽宁成虫发生面积1万亩,仅在阜新和朝阳等西部地区灯下见虫,彰武蛾峰两台测报灯诱蛾分别为912头和784头,朝阳北票单灯单日诱蛾量均大于20头,累计诱蛾322头,田间百步惊蛾3头左右,其他监测点单日诱蛾量多在10头以下。新疆越冬代成虫发生2万亩,由于近期气候冷凉多雨,发生面积较小,蛾量少,目前主要发生在苜蓿地及田间地头,平均百步惊蛾5头,最高9头,没有高密度发生区域。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秸秆还田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的,1.秸秆还田害虫多,影响收成:秸秆中含有大量幼虫,在粉碎过程中很难消除,农民第二年会接着种粮食,开始翻土,再次把虫子翻到土里,慢慢成长成成虫,成为庄稼的一种隐患,威胁庄稼收成;2. 降解周期长,影响播种:秸秆还田后,会被翻到土壤下面,很难彻底清除干净,然后再接着种农作物,但是这样农作物的种子并不会完全接触到土壤,一旦出现干旱缺水,农作物就会“死掉”,从而影响播种;而播种后采用灌溉种子虽然能够接触土壤,但是这样就使秸秆与空气隔绝,影响降解周期。3.影响出芽率:由于秸秆未完全的被土地吸收消化就开始种新的庄稼,势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出苗率,也会导致土地的肥力下降。农民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会继续加肥,再加上没有处理干净的病虫害,农民费钱又费力。4.影响土壤微生物:秆还田如果量过大或翻入土壤不均匀的话,易发生土壤微生物(即秸秆转化的微生物)与作物幼苗争夺养分的矛盾,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
目前尚未有解决秸秆还田存在的上述问题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本发明解决问题一是有效预防草地螟的爆发;解决问题二是加快秸秆的降解,提高作物出苗率,提高作物产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翻入地下。
优选地,还包括加入微生物。
优选地,还包括浇水。
优选地,打碎后的植物秸秆长度低于4cm,翻入地下深度为大于10cm。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是白僵菌、哈茨木霉菌、酵母菌、产酸菌、产氨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几种。
优选地,浇水量为50~65m2/亩。
优选地,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培养:将产酸菌原菌接种至含有0.20~20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或,
将产酸菌原菌和产氨菌接种至含有0.20~20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产酸原菌是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原菌株。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0~37℃,黑暗,静置培养12~48h。
优选地,将产酸菌干燥后,即得粉状产酸菌;
所述干燥是喷雾干燥或真空冷冻干燥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还包括加入氮肥。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可以有效预防草地螟的爆发。
2.本发明可以加快秸秆的降解,提高作物出苗率,提高作物产量。
3.本发明发现加入Fe2+,可以明显提高产酸菌的活性,进一步加快有机物的分解。
4.本发明可把表层土壤中的毛细管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断能减弱土壤水分蒸发,有效地控制土壤表面盐渍化。
5. 本发明采用厌氧或兼厌氧的产酸菌,埋入土中进行厌氧发酵,其目的在于1)有机物在厌氧情况下发酵,基本将有害病菌杀死,同时保留了大量的产酸菌,产酸菌投入土壤中可以明显抑制杂菌的产生,防止植物病害的产生;同时有机物通过产酸菌分解后产生了高分子有机酸,高分子有机酸可以通过螯合作用,将土壤中的盐螯合固定,达到缓释的目的,既解决了土壤盐渍化问题,又不对养分造成浪费,如形成己酸铵、丁酸铵、丁酸钾、己酸钙。
6.本发明对秸秆还田的方法进行深埋,其目的是为了隔绝空气,既可以发挥乳酸菌厌氧菌的作用,又可以防止有害病菌对有机物的污染,防止病害的产生。
7.本发明采用产酸菌和产氨菌配合的方式进行发酵,产酸菌产生的酸与产氨菌产生的氨气进行中和,防止有机酸过量对作物产生毒害。
8.本发明选用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均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20763和CICC 20021,丁酸梭菌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从而为产氨菌提供了能源,但其分解有机物的速度慢,而科氏梭菌分解有机物速度快,但是其不能固定大气氮,因此将三种菌组合在一起,起到互补的作用,效果更突出。
9. 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发酵产物含有氢气,氢气对作物生长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作用。
10.本发明浇水目的是提高土壤的紧密性,进一步隔绝空气,使虫处于无氧状态,窒息死亡,同时水为微生物生存提供必要条件,有利于秸秆的快速降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
实施例2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
实施例3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所述产酸菌是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按照质量比1:1的组合物;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均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20763和CICC 20021。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接种至含有5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2℃,黑暗,静置培养24h。
实施例4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所述产酸菌是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按照质量比1:1的组合物;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均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20763和CICC 20021;植物秸秆和产酸菌的质量比是999:1。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接种至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2℃,黑暗,静置培养24h。
实施例5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微生物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所述微生物是产酸菌和产氨菌;产酸菌是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均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20763和CICC 20021。
还包括产氨菌,产氨菌是产氨棒杆菌,产氨棒杆菌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为CICC 20954;丁酸梭菌、科氏梭菌和产氨棒杆菌的质量比是5:4:1;植物秸秆、产氨菌和产酸菌的质量比是999:1。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和产氨菌接种至含有5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2℃,黑暗,静置培养24h。
实施例6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尿素、产氨菌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植物秸秆、尿素、产氨菌和产酸菌的质量比是985:14:0.1:0.9。所述产酸菌是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丁酸梭菌和科氏梭菌均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20763和CICC 20021。
还包括产氨棒杆菌,产氨棒杆菌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为CICC 20954;丁酸梭菌、科氏梭菌和产氨棒杆菌的质量比是5:4:1。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和产氨菌接种至含有5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将产酸菌喷雾干燥后,即得粉状产酸;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为55℃,出口为120℃。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2℃,黑暗,静置培养24h。
实施例7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25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60m2/亩。所述产酸菌是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为CICC21712。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接种至含有10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5℃,黑暗,静置培养18h。
实施例8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5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65m2/亩。所述产酸菌是丁酸梭菌和酵母;丁酸梭菌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分别为CICC 10350;酵母购自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还包括产氨短杆菌,产氨短杆菌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藏号为CICC 20079;丁酸梭菌、酵母和产氨短杆菌的质量比是5:5:1。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产酸菌原菌和产氨菌接种至含有0.8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将秸秆还田的方法真空冷冻干燥后,即得粉状秸秆还田的方法;真空冷冻干燥的干燥温度为-2℃,压力为0.05MPa。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6℃,黑暗,静置培养40h。
实施例9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产酸菌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植物秸秆和产酸菌的质量比是999.5:0.5。
实施例10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和微生物一并翻入地下,翻入地下深度是30cm,对农田进行浇灌,浇灌用水量为55m2/亩。植物秸秆和微生物的质量比是999:1;所述微生物是产酸菌。
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将肠杆菌和芽孢杆菌接种至含有0.8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将产酸菌真空冷冻干燥后,即得粉状产酸菌;真空冷冻干燥的干燥温度为-2℃,压力为0.05MPa。
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 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6℃,黑暗,静置培养40h。
下面结合实验数据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验一
1、实验供试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某大学分析检测中心;
1.2实验检测:己酸和丁酸的产量、pH;
1.3供试材料: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
1.4试验设计:液相色谱检测液体样品(己酸和丁酸):取0 .1mL产酸菌悬液于0 .9mL去离子水中稀释10倍,0 .22μm滤膜过滤,液相色谱(安捷伦1260)检测。检测条件:色谱柱,HPLC-Hi-Plex H,300× 7 .7mm,柱温60℃;检测器,示差检测器(RID),温度55℃;流动相为5mmol/L硫酸,流速为0.6mL/min。pH检测为使用pH检测仪直接检测
2结果与分析
己酸和丁酸含量、pH,见表1
由表1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Fe2+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产酸菌的产酸量,进一步说明可以快速分解有机物,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作物病害的发生;由实施例3至6数据可以看出,Fe2+的加入增加了植物秸秆的产酸量,进一步引起了pH的降低,从而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加入产氨棒杆菌可以缓冲pH,进而防止土壤酸化,加入尿素的实施例6在缓冲pH方面效果更好
实验二
1、实验供试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烟台市福山区回里7亩小麦地,上一季作物是大豆;
1.2实验检测:以拍网法统计各实验小区中草地螟的百步数量,前期测出苗率,后期测产量;
1.3试验设计:上一季作物大豆收获后,分别按照空白(采用传统的秸秆还田技术,即秸秆直接在田中粉碎,未翻入地下,也未施入微生物,也未施入氮肥)、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方法对大豆秸秆进行处理,播种后20天,统计出苗率,于第二年6月3日采用拍网法对草地螟数据进行收集,小麦收割后统计产量;
本实验除处理方法不同外,其它管理方式均一致;
注:拍网计算方法:在实验小区中心进行拍网,每小区拍网25下,每5网为一个单位。戴手套拍小麦3下,拍网时以纱网承接,注意网口与麦穗平行紧靠,网体垂下伸展,为一网;前行一步再拍为第二网;到五网时将网拿出左右扫两下,使拍到的虫体坠入网底,捏紧网中部,分次取出网内草地螟进行统计,取出时要防止草地螟逃逸
2结果与分析
草地螟百步数量,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可以有效预防草地螟的爆发,提高出苗率和增加产量。采用灌水的实施例2效果好于进翻地的实施例1;采用产酸菌经Fe2+的实施例3效果又好于未经Fe2+处理的实施例4;加入产氨菌实施例5的效果又好于实施例3;加入产酸菌、产氨菌和氮肥的实施例6效果又好于仅加入产酸菌和产氨菌的实施例5。

Claims (10)

1.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将植物秸秆打碎,并返还于农田中,其特征在于,将打碎后的植物秸秆翻入地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入微生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浇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打碎后的植物秸秆长度低于4cm,翻入地下深度为大于10c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是白僵菌、哈茨木霉菌、酵母菌、产酸菌、产氨菌和乳酸菌中的一种或任意比例的几种。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浇水量为50~65m2/亩。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产酸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培养:将产酸菌原菌接种至含有0.20~20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或,
将产酸菌原菌和产氨菌接种至含有0.20~20mmol/L的Fe2+的培养基中,通过暗发酵培养,即得产酸菌;
所述产酸原菌是采购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原菌株。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是胰蛋白胨2g,牛肉浸膏1g,酵母膏0.6g,玉米糖0.4g,磷酸氢二钾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0.04g,氯化钙0.02g,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蒸馏水100ml,pH7.2~7.4;所述暗发酵是发酵温度为30~37℃,黑暗,静置培养12~48h。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产酸菌干燥后,即得粉状产酸菌;
所述干燥是喷雾干燥或真空冷冻干燥中的一种或两种。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秸秆还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入氮肥;植物秸秆、微生物和氮肥的质量比是949~1000:0~5:0~50。
CN201810754726.2A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Withdrawn CN109005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4726.2A CN109005927A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4726.2A CN109005927A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5927A true CN109005927A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40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4726.2A Withdrawn CN109005927A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5927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9299B1 (en) * 1999-06-10 2002-04-09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bacterial atrazine degrading gene AtzA
CN102020512A (zh) * 2010-11-11 2011-04-2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一种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
CN103540552A (zh) * 2013-08-12 2014-01-29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 用于秸秆腐熟并防治玉米螟的复合菌剂及制备和应用
RU2013130431A (ru) * 2013-07-02 2015-01-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Го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гр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возделывания чеснока на склоновых землях
CN105874956A (zh) * 2014-09-17 2016-08-24 登封市植保新技术咨询推广中心 一种用于玉米秸秆加腐熟剂直接返田的方法
CN106365699A (zh) * 2016-08-30 2017-02-01 滁州朝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CN106385842A (zh) * 2016-08-31 2017-02-15 唐山曹妃甸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水稻秸杆还田的方法及应用
CN106508339A (zh) * 2016-10-09 2017-03-2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种植方法
CN106938963A (zh) * 2017-03-21 2017-07-1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膜下滴灌区促进式玉米秸秆还田方法
CN107691144A (zh) * 2017-11-29 2018-02-16 广西沙田仙人滩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9299B1 (en) * 1999-06-10 2002-04-09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bacterial atrazine degrading gene AtzA
CN102020512A (zh) * 2010-11-11 2011-04-2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一种还田夏玉米秸秆快速腐熟方法
RU2013130431A (ru) * 2013-07-02 2015-01-1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Гор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гра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возделывания чеснока на склоновых землях
CN103540552A (zh) * 2013-08-12 2014-01-29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 用于秸秆腐熟并防治玉米螟的复合菌剂及制备和应用
CN105874956A (zh) * 2014-09-17 2016-08-24 登封市植保新技术咨询推广中心 一种用于玉米秸秆加腐熟剂直接返田的方法
CN106365699A (zh) * 2016-08-30 2017-02-01 滁州朝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CN106385842A (zh) * 2016-08-31 2017-02-15 唐山曹妃甸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水稻秸杆还田的方法及应用
CN106508339A (zh) * 2016-10-09 2017-03-2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基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种植方法
CN106938963A (zh) * 2017-03-21 2017-07-1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膜下滴灌区促进式玉米秸秆还田方法
CN107691144A (zh) * 2017-11-29 2018-02-16 广西沙田仙人滩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种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e Effect of application methods of organic fertilizer on growth,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densities in organic bulb onion production
CN112980717B (zh) 一种固体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51028B (zh) 一种利用水稻优化稀植与覆盖秸秆的节水节肥调控方法
CN104170630B (zh) 北方荞麦栽培方法
CN103583198B (zh) 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方法
CN104230406A (zh) 主动型微分子生态营养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1702966A (zh) 一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方法
CN103718817B (zh) 一种培育有机植物的方法
CN108059492A (zh) 一种蔬菜残体原位、快速肥料化利用的方法
Park et al. Inoculation with Bacillus licheniformis MH48 promotes nutrient uptake in seedlings of the ornamental plant Camellia japonica grown in Korean reclaimed coastal lands
CN106365729A (zh) 一种克服三七重茬障碍的土壤修复有机肥、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Gondal et al. Impacts of tillage technologies on soil, plant, environment and its management: a short communication
CN108293715A (zh) 高寒牧区禾本科牧草的有机栽培方法
CN109168846A (zh) 茶园的生态种植方法
Nyamangara et al. Effect of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source-endowment on spatial soil fertility gradients, plant nutrient uptake and maize growth at two smallholder areas, north-western Zimbabwe
CN106118665B (zh) 一种复合解磷菌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Astiko et al. The effect of row proportion of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growth and yield of component crops in sandy soil North Lombok, Indonesia
Golabi et al. Experiment of" No-tillage" farming system on the volcanic soils of tropical Islands of Micronesia
CN109121629A (zh) 北方果园生态涵养土壤培肥方法
CN108739896A (zh) 抑制农田土壤中杂草萌发的有机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方法
CN109005927A (zh) 一种秸秆还田的方法
Williams et al. Recovery of 15N-labelled fertiliser by a perennial ryegrass seed crop and a subsequent wheat crop
CN107384812A (zh) 一种生物制剂及其在农作物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CN102792801B (zh) 秸秆、草皮焖土返田方法
Famba et al.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for increasing maize yield in vulnera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 central Mozambiq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