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4663A -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4663A
CN109004663A CN201810774990.2A CN201810774990A CN109004663A CN 109004663 A CN109004663 A CN 109004663A CN 201810774990 A CN201810774990 A CN 201810774990A CN 109004663 A CN109004663 A CN 1090046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ystem
energy
complementary
complementation
ther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7499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波
朱以顺
潘军
黄旭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7499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466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4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46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82
    • H02J3/383
    • H02J3/386
    • H02J3/387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燃料侧互补子系统包括生物质气与天然气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之间的互补利用;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平抑随机波动;热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光热与装置余热之间的互补利用。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微网系统从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三个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多源互补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多种能源形态在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的互补特性,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增加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分布式能源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建立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可以实现并网运行,也可以实现独立运行,具有能效利用合理、损耗小、污染低和运行灵活等优点。
传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主要从热力学的角度,考虑多能互补与热能梯级利用,通过合理配置与集成实现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效率最大化。传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仅从单侧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互补利用,仍然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包括生物质气与天然气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之间的互补利用;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平抑随机波动;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光热与装置余热之间的互补利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负荷为柔性电负荷,所述电储能包括常规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储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调节子系统,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子系统包括有机朗肯发电装置和电热泵或制冷机,所述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所述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所述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余热包括燃料电池余热、内燃机余热和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余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电源包括燃料电池电源,所述不可调节电源包括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
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热能侧互补子系统、微网子系统和中央控制器,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微网子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储能子系统和负荷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负荷子系统,所述负荷子系统连接所述微网子系统。
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通过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的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互补结构,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通过电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能够平移随机波动,提高可调节电源的可调能力,通过热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能够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全工况梯级利用。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从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三个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多源互补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多种能源形态在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的互补特性,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实施例中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请参阅图1,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连接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连接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包括生物质气与天然气的互补结构110,用于实现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之间的互补利用;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210,用于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平抑随机波动;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310,用于实现光热与装置余热之间的互补利用。
具体地,生物质气是指以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食用菌渣、禽畜粪便、污水污泥等含有生物质体的物质为原料,在高温下,生物质体热解或者气化分解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生物质气具有可再生性,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保持平衡,使用生物质气作为燃料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天然气指天然蕴藏于地层中的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燃料。分布式能源系统是通过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模块化、分散式的方式不自在用户附近,能够独立地输出冷、热、电。在燃料侧主要通过天然气作为燃料,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能量,然而,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生物质气与天然气在储气罐中混合后,作为燃料提供给用户,以实现天然气与生物质气的互补利用,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产生的多余热能还可以传输到热能侧加以利用。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用生物质气或天然气进行发电,从而产生电能。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生物质气与天然气通过其它方式进行互补利用,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互补结构210,可调节电源是指所提供的电源可以根据用户主主观因素进行调节的电源装置;不可调节电源是指所提供的电源不能根据用户主观因素进行调节,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的电源装置。由于不可调节电源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等的影响,在提供电源时具有波动较大、稳定性差的缺点,通过电能侧的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结构,在不可调节电源的供电受到影响而产生波动时,通过可调节电源为用户供电,以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点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从而平抑不可调节电源的波动,以提高电能侧的供电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调节电源包括燃料电池电源,不可调节电源包括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具体地,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由于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把燃料的化学能中的吉布斯自由能部分转换成电能,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因此效率高;只要有足够的燃料供给,就能够持续发电。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力动能,在有风力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发电,产生电源;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发电,产生电源。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采用燃料电池电源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进行互补利用,在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利用燃料电池进行供电,保证电能侧的可靠性,提高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可调能力。
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310,能够实现太阳能光热与装置与热之间的互补利用。光热即为太阳能光热,是指太阳能辐射的热量,常用的将太阳能光热加以利用的装置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温室、太阳能干燥系统和太阳能热发电等。装置余热是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各个装置所产生的热量,和太阳能光热一样,同属于热能。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装置余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造成了热能的浪费,通过热能互补子系统的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310,能够将装置余热收集起来,加以利用,例如将所收集的装置余热运用到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热水器等,实现与太阳能光热一样的功能,从而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利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装置余热包括燃料电池余热、内燃机余热和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余热。具体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具有燃料电池、内燃机、电热泵和制冷机等装置,在这些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均会发热而产生热能,为了避免热能的浪费,可以通过余热采集装置等将燃料电池余热、内燃机余热和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余热采集,与太阳能光热进行互补利用,在避免装置余热浪费的同时,还能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全工况梯级利用。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装置余热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燃料电池余热、内燃机余热和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余热,只要是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装置所产生的多余热量均可采集实现互补利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包括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连接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
具体地,电负荷是指用于提供电力设备消耗的电功率的装置,电储能是指能够实现电能的充放的一种储能设备。在电负荷无法满足用电设备的供电需求的情况下,电储能通过放电为用电设备进行供电,保证用电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当电负荷过多时或用电设备不需要供电的情况下,电储能将多余的电能进行存储,避免电能的浪费。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的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带能源的互补结构,通过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带能源的互补结构将电能传输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然后经过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的荷储互动实现电能的高效利用,避免电能的浪费。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负荷为柔性电负荷,电储能包括常规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储能。
具体地,柔性负荷是指可通过主动参与电网运行控制,能够与电网进行能量互动,具有柔性特征的负荷。在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具有电源作用,负荷柔性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内灵活可变,柔性负荷的调度和调节是缓解供需侧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规电池储能是指能够进行充放电的储能电池;电动汽车退役电池是指到达使用年限之后电动汽车电池,可以是蓄电池或燃料电池。通过常规电池储能或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储能,实现和柔性负荷之间的荷储互动,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能的利用率,避免电能的浪费。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负荷可以是由充电桩、换电站或V2G(Vehicle-to-grid,网络化车辆系统)所提供的负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包括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600,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600连接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
具体地,冷热储能是指能够存储热能或冷能的装置,通过冷热储能能够将多余的热能或和储能存储起来,当需要使用热能或冷能的时候,将所存储的热能或冷能释放。冷热负荷是指能够提供冷能或热能的装置,通过冷热负荷能够使环境温度维持在一定水平,常见的冷热负荷装置有空调系统等。当冷热负荷所提供的热能或冷能无法满足需求时,冷热储能所存储的冷能或热能能够通过冷热负荷释放,当冷热负荷所提供的热能或冷能超过需求时,冷热储能能够将多余的冷能或热能进行存储,避免冷能或热能的浪费。通过冷热储能和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能够提高冷热储能的利用率,避免冷能或热能的浪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包括调节子系统400,调节子系统400连接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调节子系统400连接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调节子系统400连接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调节子系统400连接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600。
具体地,调节子系统400能够接收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的可调节电源和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传输的电能,以及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的光热和装置余热传输的热能,当冷热负荷所提供的热能或冷能无法满足需求时,将所接收电能转化为热能或冷能,传输给冷热负荷进行冷热调节;当电负荷无法为用电设备提供足够的电源时,将所接收的冷能或热能转化为电能,传输给电负荷进行电能调节。可以理解,调节子系统400和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实时地进行冷能或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具有很强的操作便利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子系统400包括有机朗肯发电装置和电热泵或制冷机,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600,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500。
具体地,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能够利用热能侧的传输热能进行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将得到的电能传输到电负荷和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互补转化和互补利用。电热泵能够接收电能侧传输的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传输到冷热储能和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实现电能到热能的转化;制冷机能够接收电能侧传输的电能,并将电能转化为冷能传输到冷热储能和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实现电能到热能的转化。通过有机朗肯发电装置和电热泵或制冷机实现电能与冷热能之间的转化,实现了能源之间的电能侧与热能侧之间的能源灵活调节与利用,提高了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便利性。
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通过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的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互补结构,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通过电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能够平移随机波动,提高可调节电源的可调能力,通过热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能够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全工况梯级利用。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从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三个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多源互补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多种能源形态在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的互补特性,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请参阅图3,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连接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连接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还包括微网子系统800和中央控制器700,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连接中央控制器700,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连接中央控制器700,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连接中央控制器700,中央控制器700连接微网子系统800。
具体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包括生物质气与天然气的互补结构110,用于实现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之间的互补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210,用于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平抑随机波动,提高电源的可调节能力;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310,用于实现光热与装置余热之间的互补利用,从而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利用。同时,中央控制器700还连接微网子系统800,通过微网子系统800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通过微网子系统800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通过中央控制器700和微网子系统800而接入,实现了源-源互补和源-网协调,源-源互补即不同能源之间的有效协调互补,通过灵活发电资源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协调互补,克服清洁能源发电出力受环境和气象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形成多能聚合的能源供应体系;源-网协调即提高电网对多样化电源的接纳能力,利用先进调控技术将分散式和集中式的能源供应进行优化组合,突出不同组合之间的互补协调性,发挥微网、智能配电网技术的缓冲作用,降低接纳新能源电力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还包括储能子系统900和负荷子系统910,储能子系统900连接燃料侧互补子系统100,储能子系统900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200,储能子系统900连接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储能子系统900连接中央控制器700,储能子系统900连接负荷子系统910,负荷子系统910连接微网子系统800。
具体地,储能子系统900能够将能量进行存储,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将能量释放,实现能量的灵活调节和利用。储能子系统900能够将电能侧的可调节电源和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传输的电能进行存储,将热能侧互补子系统300的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310传输的热能进行存储,当外部设备需要电能或热能时,能够通过负荷子系统910将所存储的电能或热能释放,满足设备的运行需求。同时,储能子系统900还与微网子系统800连接,能够将所存储的电能通过微网子系统800出输给用户,为用户供电,还可以将微网子系统800中多余的电能进行存储,储能子系统900与微网子系统800的互补。应当指出的是,储能子系统900和负荷子系统910均与中央控制器700连接,储能子系统900和负荷子系统910之间的荷储互动以及储能子系统900与微网子系统800之间的互补均是通过中央控制器700来实现调度的,即中央控制器700能够采集各个子系统中的能源情况,根据所采集的各个子系统的实际情况,智能化进行能源调度,实现“源-网-荷-储”有机互动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构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不可调节电源为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其中燃料侧的生物质气和天然气、电能侧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以及热能侧的太阳能光热均为一次能源;而生物质气、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光热均为可再生能源,以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通过本实施例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还能实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将通过有机朗肯发电装置循环发电产生的电源以及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产生的热能或冷能当作二次能源,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能够将一次能源侧所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能够将一次能源侧差生的电能转化为热能或冷能,实现了能源的多源互补。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能源的多源互补也均是通过中央控制器700实现调度的。
更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储能子系统900分为冷热储能模块和电储能模块,能够分别实现冷能或热能、电能的存储与释放,相应的负荷子系统910也包括电负荷模块和冷热负荷模块。电负荷模块连接电储能模块,冷热负荷连接冷热储能模块,分别实现电能的荷储互动以及冷热能源的荷储互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储能模块还能通过电制冷(即制冷机)或电动热泵与冷热负荷连接,电制冷或电动热泵能够将电储能模块存储的电能转化为冷能或热能,实现了不同能源之间的转化以及互补利用,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应当指出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负荷为柔性电负荷,具体为充电桩、换电站或V2G。可以理解,上述能源之间的互补利用均是通过中央控制器700实现的,中央控制器700能够采集各个装置的能量状态,并通过各个装置的能量状态智能化的进行能量的调度及互补利用,实现了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以及多能源之间的互补利用。
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从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三个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多源互补利用,通过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的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互补结构,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通过电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能够平移随机波动,提高可调节电源的可调能力,通过热能侧互补子系统的光热与装置余热互补结构,能够实现热能的灵活、高效全工况梯级利用。上述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从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三个方面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多源互补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多种能源形态在燃料侧、热能侧、电能侧的互补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和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
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包括生物质气与天然气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生物质气与天然气之间的互补利用;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之间的互补利用以平抑随机波动;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包括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用于实现光热与装置余热之间的互补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负荷为柔性电负荷,所述电储能包括常规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储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调节子系统,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所述调节子系统连接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子系统包括有机朗肯发电装置和电热泵或制冷机,所述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所述可调节电源与不可调节电源的互补结构,所述电热泵或制冷机连接所述冷热储能与冷热负荷的荷储互动子系统,所述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所述光热与装置余热的互补结构,所述有机朗肯发电装置连接所述电负荷与电储能的荷储互动子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余热包括:燃料电池余热、内燃机余热和吸收式热泵或制冷机余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电源包括燃料电池电源,所述不可调节电源包括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
9.一种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侧互补子系统、电能侧互补子系统、热能侧互补子系统、微网子系统和中央控制器,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电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微网子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子系统和负荷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燃料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电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热能侧互补子系统,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储能子系统连接所述负荷子系统,所述负荷子系统连接所述微网子系统。
CN201810774990.2A 2018-07-16 2018-07-16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Pending CN1090046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74990.2A CN109004663A (zh) 2018-07-16 2018-07-16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74990.2A CN109004663A (zh) 2018-07-16 2018-07-16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4663A true CN109004663A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99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74990.2A Pending CN109004663A (zh) 2018-07-16 2018-07-16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466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9988A (zh) * 2019-11-07 2020-03-24 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及方法
CN112712242A (zh) * 2020-12-24 2021-04-27 李鑫 一种多能互补能源共享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204A (zh) * 2013-07-09 2013-10-23 扬州电力设备修造厂 分布式能源集成系统
CN106817067A (zh) * 2017-03-22 2017-06-09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和工作方法
CN207353854U (zh) * 2017-09-21 2018-05-11 深圳低碳城综合能源有限公司 多能互联协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204A (zh) * 2013-07-09 2013-10-23 扬州电力设备修造厂 分布式能源集成系统
CN106817067A (zh) * 2017-03-22 2017-06-09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和工作方法
CN207353854U (zh) * 2017-09-21 2018-05-11 深圳低碳城综合能源有限公司 多能互联协调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拓发: "生物质与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9988A (zh) * 2019-11-07 2020-03-24 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及方法
CN112712242A (zh) * 2020-12-24 2021-04-27 李鑫 一种多能互补能源共享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7002B (zh) 一种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9327042B (zh) 一种微电网多能源联合优化调度方法
Hassan et al. Hydrogen fuel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 needs for future smart cities
CN204794125U (zh) 新型架构能源互联网系统
CN109474010A (zh) 一种具有氢能循环利用的并网型微电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50574B (zh) 一种基于自然能源的水氢发电系统
CN109543889A (zh) 一种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日前协同优化运行方法
Aziz et al. Rural electrification through an optimized off-grid microgrid based on biogas, solar, and hydro power
CN110163415A (zh) 一种变工况特性下的多能流系统多目标模糊协同优化方法
CN109004663A (zh) 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三侧互补分布式能源微网系统
Ahmed et al. Solar-biomass hybrid system; proposal for rural electrification in Bangladesh
Azar et al. Energy hub: Modeling and technology-A review
Zhou et al. Prospects for energy interne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China
CN103390903A (zh) 新型风光储智能联合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19456B (zh) 一种绿色农业零碳供能系统及其智能配置分层优化算法
CN116951536A (zh) 适用于荒漠绿洲城镇的综合能源微网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6231694A (zh) 一种风光互补制氢与冷热电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
Gospodinova et al. Techno-economic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nearly-zero hybrid energy system for the city of Sofia in Bulgaria
CN109209530A (zh) 一种模块化移动式的分布式多能互补的生物质发电系统
CN114629173A (zh) 一种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其能量调控方法及装置
CN211606121U (zh) 矿热炉煤气参与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的调峰调频系统
CN212588091U (zh) 一种源-网-荷-储一体化发电供电供热系统
Chen et al. An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 optimization model coupled with power-to-gas and carbon capture
Li et al. Hybrid Energy Systems for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Based on Solar Energy: A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Li et al. Power dispatching of distributed wind-solar power generation hybrid syste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4

Address after: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Co.,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