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0306A - 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0306A
CN109000306A CN201810933318.3A CN201810933318A CN109000306A CN 109000306 A CN109000306 A CN 109000306A CN 201810933318 A CN201810933318 A CN 201810933318A CN 109000306 A CN109000306 A CN 109000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hermal medium
heat
controller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333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生辉
王高飞
尚志锋
林嘉文
何卫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Lotusai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Lotusai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Lotusai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Lotusai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3331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030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0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0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热源装置,中继单元,室内单元;热源装置包括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和在外部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继单元包括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用于降低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的膨胀装置,以及对热介质进行压力供给的泵;室内单元包括将空调中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使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控制热源装置和所述中继单元的控制器;当热介质由于某种原因从热介质回路泄漏并且空气进入热介质回路时,热介质回路也可以自动地用热介质再填充,当确定泵的旋转速度高于转速上限时,控制器检测热介质从热介质回路泄漏并控制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过程。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多空调系统的空调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检测热介质泄露的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建筑物的现有多空调系统的示例包括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室外单元是设置在室外的热源单元。空调设备通过在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之间循环制冷剂并将冷却能量或加热能量输送到诸如房间内部的空调空间来执行制冷操作或加热操作。在这种空调设备中,例如,HFC制冷剂被广泛用作制冷剂。而且,近年来已经使用了诸如二氧化碳的天然制冷剂,冷却器系统是具有另一种配置的现有空调设备的典型示例。在该空调设备中,通过设置在室外的热源单元中产生冷却能量或加热能量,将冷却能量或加热能量传递给热介质 (例如水或防冻液)来执行冷却操作或加热操作,在布置在室外单元中的热交换器中,通过热介质回路将热介质输送到空调室内单元的风扇盘管单元,面板加热器等。
如果制冷剂泄漏到室内,则存在使用者受到不良影响的风险。因此,作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制冷剂通过室内单元循环的空调设备的示例,能够检测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的空调设备(从使用侧热量)已经提出了交换器或设置在使用侧热交换器附近的管道。然而,空调设备仍然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特别考虑布置在房间附近的热介质回路检测热介质的泄漏,因为例如热介质不是对用户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提出了一种空调设备,可以对热介质(例如水)的泄漏进行检测并保护。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即使热介质由于某种原因从热介质回路泄漏而空气进入到热介质回路中,热介质回路可以在泵加热和损坏之前自动地用热介质重新填充。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热源装置,中继单元,室内单元;
热源装置包括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和在外部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中继单元包括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用于降低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的膨胀装置,以及对热介质进行压力供给的泵;
室内单元包括将空调中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使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控制所述热源装置和所述中继单元的控制器;
通过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中间热交换器的热源侧制冷剂通道和膨胀装置与制冷剂连接,形成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管,通过将中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通道、泵和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管道相连,形成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回路;在驱动泵的同时,控制器检测泵的旋转速度,并且基于旋转速度,开始热介质引入操作以及空气净化操作。
优选的,空调设备还包括:热介质供应阀,设置在管道上,用以将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设置在管道上的空气净化阀,用于排出已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控制器控制热介质供给阀将热介质自动引入热介质回路中,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阀排出到外部。
优选的,控制器对泄漏次数进行计数,泄漏次数是检测泵的转速超过转速上限的次数,当泄漏次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转速上限时开始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当泄漏次数超过转速上限时,控制器停止驱动压缩机和泵。
优选的,空调设备还包括:提醒装置,压缩机和泵因为泄漏次数超过转速上限而停止时,控制器控制提醒装置工作。
优选的,转速上限根据从控制器发送到泵的指令值进行确定。
优选的,还包括:流量切换装置,控制器控制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同时控制流量切换装置循环切换热介质通过热介质回路的通道。
优选的,控制器在制冷循环中连续驱动压缩机,控制器在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期间将制冷循环设定为热断开状态。
优选的,在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期间,控制器通过改变其转速来驱动所述泵。
优选的,控制器自泵启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检测泵的转速。
优选的,控制器在空气吹扫操作开始时打开空气清除阀,并在空气清除操作停止时关闭空气清除阀,空气清除阀的操作由控制器控制。
根据本发明,即使当热介质由于某种原因从热介质回路泄漏并且空气进入热介质回路时,也可以通过确定泵转速来检测热介质的泄漏,通过检测热介质的泄漏,可以将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解决由于热介质的不足而不能正常工作,热介质冷却时容易发生泵的损坏,可靠性可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空调设备的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空调设备具有:单个热源装置1,多个室内单元2,以及位于热源装置1与室内单元2之间的中继单元3,中继单元3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热源装置1通过制冷剂管4连接到中继单元3,热源侧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4被引入,并且中继单元3通过管道5连接到室内单元2,热介质通过管道5引入,保证由热源装置1产生的冷却能量或加热能量可以输送到室内单元2。彼此连接的热源装置1,室内单元2和中继单元3的数量不限于图1 中所示的数量。
热源装置1通常布置在室外空间6中,室外空间6是建筑物9外部的空间,例如塔式建筑物,并且通过中继单元3将冷却能量或加热能量供应到室内单元2。室内单元2布置在建筑物9中的居住空间7中,例如起居室或服务器室,在该建筑物中可以输送用于冷却或加热的空气,并且将用于冷却或加热的空气供应到居住空间7,中继单元3将热源装置1连接到室内单元2,中继单元3与热源装置 1和室内单元2分开设置,使得中继单元3可以安装在与室外空间6和居住空间7不同的空间中(以下称为非生活空间50)。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中继单元3与室内单元2的数量不同,热源装置1和中继单元3通过两个制冷剂管4彼此连接。中继单元3和每个室内单元2通过两个管道5彼此连接。通过利用两个制冷剂管4将热源装置1 连接到中继单元3并且利用两个管道5将每个室内单元2连接到中继单元3;中继单元3可以被配置为包括从第一中继单元3a分支的一个第一中继单元3a和两个第二中继单元3b。利用这种配置,多个第二中继单元3b可以连接到单个第一中继单元3a,三个制冷剂管4设置在第一中继单元3a和每个第二中继单元3b 之间。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热源装置1和中继单元3通过包括在第二中继单元3b中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彼此连接。中继单元3和每个室内单元2也通过包括在第二中继单元3b中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彼此连接。
热源装置1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 12和蓄能器17,它们通过制冷剂管4串联连接,热源装置1还包括第一连接管 4a,第二连接管4b和止回阀13a至13d。由于设置了第一连接管4a,第二连接管4b和止回阀13a至13d,所以引入到中继单元3中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可以设定为某个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将热源侧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压缩机10可以是由容量可控的变频压缩机构成。四通阀11设置在加热操作的通道和冷却操作的通道之间用于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在从送风装置(例如风扇(未图示))供给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蓄能器17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并储存多余的制冷剂。止回阀13d设置在中继单元3和四通阀11之间的制冷剂管4上,并控制热源侧制冷剂仅沿预设方向流动(从中继单元3方向流动到热源装置1)。止回阀13a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中继单元3之间的制冷剂管4上,并控制热源侧制冷剂仅沿预设方向(自热源装置1 的方向流动到中继单元3)。止回阀13b设置在第一连接管4a上,并控制热源侧制冷剂仅在从止回阀13d的下游侧到止回阀13a的下游侧的方向上流动。止回阀 13c设置在第二连接管4b上,并控制热源侧制冷剂仅在从止回阀13d的上游侧到止回阀13a的上游侧的方向上流动。第一连接管4a在止回阀13d的下游侧的制冷剂管4和止回阀13a的下游侧的制冷剂管4在热源装置1中彼此连接,第二连接管4b连接在热源装置1中,止回阀13d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管4和止回阀13a 的上游侧的制冷剂管4彼此相互连接。虽然图3示出了设置第一连接管4a,第二连接管4b和止回阀13a至13d的示例,该不限于此,并且不一定提供这些组件。
每个室内单元2包括使用侧热交换器26,使用侧热交换器26通过相应的管道5连接到第二中继单元3b的相应的截止阀24和流量控制阀25。使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诸如风扇(未示出)的送风装置供应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交换热量,从而产生供应到空调空间的加热空气或冷却空气。图3示出了四个室内单元2 连接到第二中继单元3b的示例,并且室内单元2a,室内单元2b,室内单元2c 和室内单元2d从图中的底部开始依次排列。室内机2a~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 26是使用侧热交换器26a,使用侧热交换器26b,使用侧热交换器26c,使用侧热交换器26d,它们从图3中的底部开始按顺序排列。
中继单元3包括第一中继单元3a和第二中继单元3b,分别设置在壳体中,如上所述,该结构使得多个第二中继单元3b能够连接到单个第一中继单元3a,第一中继单元3a包括气液分离器14,膨胀阀16e,压力传感器39和压力传感器 40。第二中继单元3b包括两个中间热交换器15,四个膨胀阀16,两个泵21,四个流量切换阀22,四个流量切换阀23,截止阀24和四个流量控制阀25。气液分离器14连接到热源装置1的单个制冷剂管4和连接到第二中继单元3b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两个制冷剂管4,将从热源装置1供给的热源侧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膨胀阀16e设置在将膨胀阀16a和膨胀阀16b彼此连接的制冷剂管4与气液分离器14之间。
压力传感器39设置在将热源装置1与气液分离器14连接的制冷剂管4上,检测热源装置1流入气液分离器14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压力传感器40设置在制冷剂管4上,制冷剂管4将热源装置1与膨胀阀16b和膨胀阀16c连接,并检测热源侧制冷剂流出第二中继单元3b并流入热源装置1的压力。
两个中间热交换器15(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中的每一个用作散热器或蒸发器,并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供应热源装置1中产生的冷气或热能到室内单元2,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沿着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气液分离器14和膨胀阀16d之间,并且有助于加热热介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沿着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膨胀阀16a和膨胀阀16c之间,并有助于冷却热介质。
四个膨胀阀16(膨胀阀16a至16d)中的每一个用作减压阀或膨胀装置,并且通过使热源侧制冷剂膨胀来降低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四个膨胀阀16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可变的可控开度,并且可以由例如电子膨胀阀构成。膨胀阀16a设置在膨胀阀16e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之间。膨胀阀16b设置在制冷剂管4上,制冷剂管4将膨胀阀16a连接到将热源装置1和膨胀阀16c彼此连接的制冷剂管 4。膨胀阀16c设置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和第一中继单元3a之间。膨胀阀 16d设置在制冷剂管4上,制冷剂管4将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连接到将膨胀阀 16a和膨胀阀16b彼此连接的制冷剂管4。
设置两个泵21(第一泵21a和第二泵21b)引导热介质循环通过管道5,第一泵21a设置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流量切换阀22之间的管道5上,第2 泵21b设置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和流量切换阀22之间的管道5上。第一泵 21a和第二泵21b不特别限于某种类型的泵,并且可以由例如容量可控泵构成。
流量切换装置包括流量切换阀22,流量切换阀23,截止阀24和流量控制阀 25,四个流量切换阀22(流量切换阀22a至22d)中的每一个由三通阀构成,并可以切换热介质的通道,流量切换阀22设置为与安装的室内单元2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每个流量切换阀22设置在相应的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的入口侧,三个端口中的一个连接到第一泵21a,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第二泵21b,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相应的截止阀24。流量切换阀22a,流量切换阀22b,流量切换阀22c和流量切换阀22d根据各个室内单元2从图3中的底部依次设置。
四个流量切换阀23(流量切换阀23a至23d)中的每一个由三通阀构成,并切换热介质的通道,流量切换阀23设置为与安装的室内单元2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每个流量切换阀23设置在相应的使用侧热交换器 26的热介质通道的出口侧,三个端口中的一个连接到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和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相应的流量控制阀25。四个截止阀24(截止阀24a至24d) 中的每一个由双向阀构成,并打开或关闭相应的相应管道5,止回阀24设置为与室内数量对应的数量。每个截止阀24设置在相应的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的入口侧,一个端口连接到使用侧热交换器26,另一个端口连接到相应的流量切换阀22。截止阀24a,截止阀24b,截止阀24c和截止阀24d根据各个室内单元2从图3中的底部依次布置。每四个流量调整阀25(流量控制阀25a ~25d)是由一个三通阀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通道。流量控制阀25设置为与室内单元2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每个流量控制阀25设置在相应的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的出口侧,三个端口中的一个连接到使用侧热交换器26,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相应的旁路27,以及三个端口中的另一个到相应的流量切换阀23。流量控制阀25a,流量控制阀25b,流量控制阀25c和流量控制阀25d根据各个室内单元2从图3中的底部开始依次布置。每个旁路27被设置成其相应的截止阀24和相应的使用侧热交换器26到相应的流量控制阀25,旁路27a,旁路27b,旁路27c和旁路27d根据相应的室内单元 2从图3中的底部开始依次布置。
第二中继单元3b还包括两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1,两个第二温度传感器32,四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四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第五温度传感器35,压力传感器36,第六温度传感器37和控制器60,控制器60控制空调设备100的操作,并用于控制例如泵21的驱动频率和切换流过管道5的热介质的通道。
两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1(第一温度传感器31a和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检测从各个中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即各个中间体的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热交换器15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第一温度传感器31a设置在第一泵21a的入口侧的管道5上,第一温度传感器31b设置在第二泵21b的入口侧的管道5上。
两个第二温度传感器32(第二温度传感器32a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2b)检测流入各个中间热交换器15的热介质的温度,即各个中间体的入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交换器15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第二温度传感器32a设置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入口侧的管道5上,第二温度传感器32b设置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入口侧的管道5上。
四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第三温度传感器33a至33d)设置在各个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的入口侧,以检测流入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的温度。使用侧热交换器26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第三温度传感器33设置为与安装的室内单元2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对应的数量。第三温度传感器 33a,第三温度传感器33b,第三温度传感器33c和第三温度传感器33d根据各个室内单元2从图3中的底部开始依次布置。
四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第四温度传感器34a至34d)设置在各个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的出口侧,以检测从使用侧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热交换器26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第四温度传感器34设置为与安装的室内单元 2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相对应的数量。第四温度传感器34a,第四温度传感器34b,第四温度传感器34c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d根据各个室内单元2从图3中的底部开始依次布置。
第五温度传感器35设置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以检测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并且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
压力传感器36设置在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以检测从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第六温度传感器37设置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路的入口侧,以检测流入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并且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构成。
第七温度传感器38设置在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以检测从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并且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
引入热介质的管道5包括连接到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的管道(下文中称为管道5a)和连接到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管道(下文中称为管道5b)。管道 5a和管道5b被分成分支,其数量对应于连接到中继单元3的室内单元2的数量(在该示例中为四个)。管道5a和管道5b通过流量切换阀22和流量切换阀23 彼此连接。
空调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60,例如微型计算机,其根据检测的热源装置1,中继单元3和安装在室内单元2中装置的信息进行控制,以及根据接收来自用户遥控器的指令信息。控制器60通过控制例如安装在热源装置1中的压缩机10 的驱动频率,送风装置的转速(和开或关状态)来执行下述每个操作模式中的操作。控制器60安装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附近,并控制切换四通阀11,如图3 所示,控制器60共同控制包括在热源装置1,室内单元2和中继单元3中的每个装置。然而,控制器60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替代地为每个单元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优选地被配置为能够彼此通信。
本实施例中,空调设备通过连接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通路来形成制冷循环,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 的制冷剂通道和蓄能器17以及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4。另外,通过将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第一泵21a和使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通道与热介质流过的管道5a连续地连接而形成加热热介质回路。类似地,通过连续地连接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通道,第二泵21b形成冷却热介质回路,并且使用侧热交换器26具有热介质流过的管道5b。因此,多个使用侧热交换器26并联连接到每个中间热交换器15,从而可以提供多个热介质回路系列。
在加热热介质回路中,用于从加热热介质回路排出热介质的排出阀71a设置在一个管道5a上。另外,在冷却热介质回路中,用于从冷却热介质回路排出热介质的排出阀71b设置在一个管道5b上。
热介质供应阀81连接到管道5a,管道5a在加热热介质回路的第一泵21a 的吸入侧从管道5a分支,安全阀82连接到管道5a,管道5a在加热热介质回路的第一泵21a的排出侧从管道5a分支,空气清除阀83连接到管道5b,管道5b 在冷却热介质回路的第二泵21b的排出侧从管道5b分支。
如上所述,在空调设备100中,热源装置1通过包括在中继单元3中的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以及中继单元3连接到中继单元3。通过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连接到室内单元2。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热源侧制冷剂是在制冷循环中循环的一次制冷剂,热介质是在二次制冷剂中循环的二次制冷剂。当第一中间热交换器15a和第二中间热交换器15b构造成使得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以逆流方式流过时,当加热或冷却热介质时,可以改善热交换性能。
实施例4
当从热介质回路中抽出热介质并且用于冷却泵21的热介质的量变得不足时,泵21将被损坏。在此之前,可以通过检测泵转速来检测热介质的不足,因为泵转速根据热介质量的减少而显着变化。当检测到热介质不足时,可以通过向热介质回路供应额外的热介质来减少对泵21的损坏。现在将描述执行以减少对泵21的损坏的泵保护控制方法,空调的操作模式包括仅制冷操作模式,仅制热操作模式,主制冷操作模式,和主加热运行模式。
步骤S1,控制器60开始执行空调操作模式其中一个操作时,此时,控制器 60重置泄漏次数;
步骤S2,控制器60确定自泵21(第一泵21a或第二泵21b)启动以来是否经过了预设时间。如果确定已经过预定时间,则处理进入步骤S3。如果不是,则控制器60重复确定步骤。
步骤S3,在从泵21启动起的预设时间之后,控制器60检测用于确定每个泵21的转速的物理值(例如,施加到泵21的电压或流过泵21的电流),并根据物理值确定泵21的转速。然后,进入步骤S4;
步骤S4,控制器60确定所确定的泵转速是否大于预设的转速上限。可以基于例如从控制器60发送到泵21的指令值来确定转速上限。如果确定泵转速大于转速上限,则该过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5。如果不是,则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3;
步骤S5,控制器60对泵转速超过转速上限的次数(下文中称为泄漏次数) 进行计数,并确定泄漏次数是否大于预设的上限值。如果确定泄漏次数大于数量上限,则进入步骤S9。如果不是,则处理进入步骤S6;
步骤S6,由于已经确定泵转速已经超过转速上限,控制器60确定热介质从热介质回路泄漏,并执行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处理包括下面描述的步骤 S61至S64。
当确定热介质从热介质回路泄漏时,热介质通过两个泵21中的一个循环,可操作的另一个泵21可以在提醒装置(遥控器或未示出的类似情况)通知用户该情况。因此,可以在提醒发生异常并且需要维护等的同时继续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意识到异常并且可以采取快速动作来恢复正常状态。
步骤S61,控制器60在继续当前操作模式的同时开始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过程;
步骤S61,控制器60打开热介质供应阀81并准备通过热介质供应阀81将热介质自动引入热介质回路,然后,过程进入步骤S63;
步骤S63,控制器60打开空气清除阀83并准备排出已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64;
步骤S64,基于在当前操作模式下的操作期间检测到异常泵转速的情况,控制器60假设空气已经累积在热介质回路中,热介质在当前操作模式下循环通过该热介质回路并且执行用于排出积聚的空气的控制过程。此时,控制器60在改变其转速的同时驱动泵21,从而有效地排出已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控制器 60通过热介质供应阀81自动供应热介质,并且通过空气净化阀83排出已经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同时使热介质循环通过已经执行了热介质的室内单元2,这可以通过用控制器60控制流量切换阀22,流量切换阀23,截止阀24和流量控制阀25来实现。由于每个室内单元2流过热介质回路的热介质的量可以增加,可以更有效地排出已经进入热介质回路的空气。同样在此时,控制器60在改变其转速的同时驱动泵21,使得热介质可以自动地引入整个热介质回路中,并且空气可以从整个热介质回路排出。然后,进入步骤S65;
步骤S65,控制器60确定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过程是否已经完成。例如,可以基于自步骤S64中的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处理开始以来是否经过了预设时间或者是否处于其中的状态来执行该确定。被驱动的泵21的旋转速度低于或等于上旋转速度极限持续预设时间。如果确定完成了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过程,则过程进入步骤S66;
步骤S66,控制器60关闭空气清除阀83并停止从热介质回路排出空气的操作。然后,进入步骤S67;
步骤S67,控制器60关闭热介质供应阀81并停止自动将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的操作。然后,进入步骤S68;
步骤S68,控制器60停止热介质引入和空气净化控制过程。然后,进入步骤S7;
步骤S7,控制器60确定是否继续空调设备100的操作。执行是否继续操作的确定,使得例如当从操作装置(未示出)接收到操作停止信号时),确定要停止操作。当继续空调设备100的操作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3。当要停止操作时,处理进入步骤S8;
步骤S8,控制器60停止空调设备100的运转。
步骤S9,当确定泄漏次数大于数量上限时,控制器60确定存在严重缺陷,例如,在热介质回路的一个管道5中存在孔。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停止空调设备100的操作(使压缩机10和泵21停止)并使提醒装置(未示出)通知用户异常。
利用上述结构和方法,即使当热介质由于某种原因从热介质回路泄漏并且空气进入热介质回路时,也可以通过确定泵转速来检测热介质的泄漏。通过检测热介质的泄漏,可以将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解决由于热介质的不足而不能正常工作,热介质冷却时容易发生泵的损坏,可靠性可以提高。由于可以在执行将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的操作的能同时执行正常的空调操作,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设备的可靠性并且可以提供给用户友好体验。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源装置,中继单元,室内单元;
所述热源装置包括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和在外部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
所述中继单元包括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用于降低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的膨胀装置,以及对热介质进行压力供给的泵;
所述室内单元包括将空调中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使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控制所述热源装置和所述中继单元的控制器;
通过将所述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中间热交换器的热源侧制冷剂通道和膨胀装置与制冷剂连接,形成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管,通过将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通道、泵和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管道连通,形成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回路;在驱动泵的同时,所述控制器检测泵的旋转速度,并且基于旋转速度,开始热介质引入操作以及空气净化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介质供应阀,设置在所述管道上,用以将所述热介质引入热介质回路;设置在管道上的空气净化阀,用于排出已进入所述热介质回路的空气,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热介质供给阀将所述热介质自动引入所述热介质回路中,进入所述热介质回路的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净化阀排出到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对泄漏次数进行计数,所述泄漏次数是检测所述泵的转速超过转速上限的次数,当泄漏次数小于或等于预设的转速上限时开始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当泄漏次数超过转速上限时,所述控制器停止驱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醒装置,所述压缩机和所述泵因为泄漏次数超过所述转速上限而停止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提醒装置工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速上限根据从控制器发送到泵的指令值进行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流量切换装置,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同时控制流量切换装置循环切换热介质通过热介质回路的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在制冷循环中连续驱动所述压缩机,所述控制器在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期间将制冷循环设定为热断开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热介质引入操作和空气吹扫操作期间,所述控制器通过改变其转速来驱动所述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自所述泵启动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检测泵的转速。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在空气吹扫操作开始时打开所述空气清除阀,并在空气清除操作停止时关闭所述空气清除阀,所述空气清除阀的操作由所述控制器控制。
CN201810933318.3A 2018-08-16 2018-08-16 空调设备 Pending CN1090003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33318.3A CN109000306A (zh) 2018-08-16 2018-08-16 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33318.3A CN109000306A (zh) 2018-08-16 2018-08-16 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0306A true CN109000306A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93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33318.3A Pending CN109000306A (zh) 2018-08-16 2018-08-16 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030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55096A1 (en) * 2020-01-21 2021-07-28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862661A1 (en) * 2020-02-06 2021-08-1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5678A (zh) * 2012-05-14 2015-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6003770A (ja) * 2014-06-13 2016-01-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953354A (zh) * 2016-04-25 2016-09-2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16621A (zh) * 2016-06-16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泄漏检测控制方法
CN106679085A (zh) * 2016-12-27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5678A (zh) * 2012-05-14 2015-03-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2016003770A (ja) * 2014-06-13 2016-01-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953354A (zh) * 2016-04-25 2016-09-2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16621A (zh) * 2016-06-16 2016-10-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泄漏检测控制方法
CN106679085A (zh) * 2016-12-27 2017-05-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55096A1 (en) * 2020-01-21 2021-07-28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506427B2 (en) 2020-01-21 2022-11-22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5427744A (zh) * 2020-01-21 2022-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5427744B (zh) * 2020-01-21 2024-0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EP3862661A1 (en) * 2020-02-06 2021-08-1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353251B2 (en) 2020-02-06 2022-06-07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with fluid line diagnostics using feedback signals from a pump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2126B (zh) 空调装置
US884430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838218B (zh) 空调装置
US9857115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279580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10544973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ed pump operation
US979760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31711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965203A (zh) 空调装置
US10408477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399887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7142038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429948B (zh) 热泵系统
CN109000306A (zh) 空调设备
GB2564367A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1469916B (zh) 空调系统
KR20100079405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동작방법
KR102104818B1 (ko) 칠러
KR101160351B1 (ko) 멀티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261131B1 (ko) 제상과 바닥 및 공간의 냉,난방기능을 갖는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KR102422010B1 (ko) 냉난방 멀티 공기조화기
JPH09264630A (ja) 熱ポンプ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熱ポンプ装置
KR101069229B1 (ko) 안정화된 냉매회로를 가진 냉매장치
KR20100026352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KR20200049035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