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9980A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9980A
CN108989980A CN201810796063.0A CN201810796063A CN108989980A CN 108989980 A CN108989980 A CN 108989980A CN 201810796063 A CN201810796063 A CN 201810796063A CN 108989980 A CN108989980 A CN 1089899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communication link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960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89980B (zh
Inventor
V·阿亚杜雷
M·普雷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to CN20181079606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899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89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9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89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99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upporting key management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 H04L63/0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upporting key management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for key exchange, e.g. in peer-to-pee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机制以用于无线装置通过实施现有网络覆盖的可获得性来发起直接模式或装置到装置通信。无线通信系统中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涉及在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交换消息,首先经由网络节点在第一通信链路上并且接着在第二通信链路上。提供相应的方法。另外也提供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产品和无线装置。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2012年9月28日递交的第201280076112.4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这里所呈示的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并且具体地,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设立短程连接。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获得对于给定通信协议的好的性能和容量、其参数和其中部署无线通信网络的物理环境总是一个挑战。
蜂窝网络或移动网络通常被定义为分布在称为小区的陆地区域上的无线电网络,每个小区由至少一个位置固定的收发器装置来服务,即中央控制节点,称为小区站点或基站(BS),以下统称为网络节点。中央控制节点接着被连接到有线核心网络。
在传统的蜂窝或移动系统中,来自/去往便携式收发器装置(以下表示为无线装置)的通信是经由中央控制节点发生的。因此,无论由无线装置传输的信息消息的最终目的地,信息消息总是先经由中央控制节点向有线核心网络传输,信息消息在中央控制节点审查,例如用于寻址、路由和/或调度目的,并且相应地向前转发,直到其到达其最终的目的地装置。
当业务主要在“小区间”,即不同小区之间,或甚至在“网络间”,例如在蜂窝或移动网络和其他网络例如有线陆地网络之间穿行时,该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足够充分了。在这些情形中,有必要将这些业务经由中央控制节点向目的地小区或陆地网络传输。
然而,“小区内”业务即小区内的业务也将被引导至中央控制节点,仅被转发回到相同小区内的无线装置,而该无线装置可能与初始传输无线装置邻近。
因此,仍需要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改进的短程通信。
发明内容
这里的实施例的一个目标是提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装置之间的改进的短程通信。
所附实施例的发明人通过实际实验和理论推导的结合已经发现邻近的两个无线装置可以潜在地通过一个或多个替代的无线技术例如WLAN、蓝牙或IR来彼此通信,并且由此获得直接链路的益处,例如更短的距离(单个的跳数而非两个)、更低功率的传输(由于装置间邻近)和/或更高的总比特率。然而,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建立此类的通信链路。
这里呈示的实施例公开了用于无线装置通过实施现有网络覆盖的可获得性来发起直接模式或装置到装置通信的机制。基于它们之间的通信条件,无线装置通过直接使用替代的技术而非经由中央控制节点的蜂窝链路来潜在地更为有效地通信。一个具体目标因此是使用现有的蜂窝通信链路来评估用于在替代的通信链路上设立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在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中执行。该方法包括经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第一通信链路。该方法包括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该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三消息集,以用于基于所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短程连接。
有利地,这提供了用于无线装置确定是否操作在短程通信模式中以用于与对等的无线装置通信的有效手段。有利地,这允许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协议用于评估和设立短程通信链路。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在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上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使得所述第一无线装置执行根据第一方面的方法。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根据第二方面的计算机程序和在其上存储计算机程序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装置。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第一无线装置。第一无线装置包括第一通信接口,被布置成经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第一通信链路。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进一步被布置成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第一无线装置包括第二通信接口,被布置成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三消息集,以用于基于所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短程连接。
将注意到的是只要适当,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方面的任意特征可以被应用于任意其他的方面。类似地,第一方面的任意优势可以同样地分别应用于第二、第三和/或第四方面,并且反之亦然。所附实施例的其他目标、特征和优势将从下面的详细公开、从所附的从属权利要求以及从附图变得明显。
通常,在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将根据它们在技术领域中的通常含义来解释,除非在这里以其他方式明确地定义。对于“一个/一种/单元、设备、组件、装置、步骤等”的引用将被开放式地解释为单元、设备、组件、装置、步骤等的至少一个实例,除非在此以其他的方式明确声明。这里所公开的任意方法的步骤不必以这里所公开的准确顺序来执行,除非明确地声明。
附图说明
现在通过例子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示出其中这里所呈示的实施例可以被实践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无线装置的功能模块的示意图;
图3示出包括计算机可读装置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个例子;
图4和图5是根据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6、7和8是根据实施例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在下面全面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这些实施例是通过例子提供的,从而本公开将是透彻和完整的,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传达本发明的范围。通篇类似的编号指代类似的单元。
图1是示出其中这里所呈示的实施例可以被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网络节点3。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一个或多个无线装置(WD)2a、2b被布置为可操作地连接到网络节点3。每个WD 2a、2b可以是用户设备(UE)、移动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移动电话等中的一个。无线通信系统1进一步包括无线接入点(WAP)4。通常来说,无线接入点是允许无线装置2a、2b使用Wi-Fi、蓝牙等连接到网络的装置。无线通信系统1进一步包括核心网络13,其可操作地耦合到网络节点3和接入点4。如所理解的,无线通信系统1通常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节点3、多个WD 2a、2b和多个WAP 4。
无线通信系统1通常可以符合W-CDMA(宽带码分多址)、LTE(长期演进)、EDGE(针对GSM演进的增强数据速率)、增强的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CDMA2000(码分多址2000)等中的任意一个或组合,只要以下所描述的原理是可应用的。根据实施例,无线通信系统1符合E-UTRAN(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网络。E-UTRAN或EUTRAN是LTE的空中接口。典型地,E-UTRA网络在网络侧上仅包括eNodeB(E-UTRAN节点B,也称为演进的节点B)形式的网络节点3。根据实施例,网络节点3替代地可以是传统的节点B,其通常具有最小的功能性,并且由RN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来控制。节点B是在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中使用的术语,其等同于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中使用的BTS(基站收发台)描述。其是连接到核心网络13、与WD 2a、2b直接通信的硬件。eNodeB执行类似于由UTRA中的节点B和RNC一起执行的那些任务。eNodeB通常经由所谓的X2接口来彼此连接,并且它们经由所谓的S1接口来连接到分组交换(PS)核心网络13。
这里的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通信。更具体地,所附的实施例基于这样的理解,即在“小区内”场景,直接或所谓的装置到装置通信可以是用于两个装置通信的有效方式。进一步,便携式收发器装置可以配置有多个无线接口。除了操作在许可频谱上的常规蜂窝无线电接入技术(RAT)例如GSM、WCDMA和LTE,便携式收发器装置也可以通常配置有替代的通信接口,例如基于蓝牙、基于无线LAN(WLAN)、基于红外的通信接口和/或近场通信(NFC)接口,其并不操作在许可的频谱上。即,期待于彼此通信的两个无线装置将期望直接这样通信,而非经由网络节点和有线网络。
为了获得在替代的(非蜂窝)通信链路上的短程通信,提供一种无线装置,在该无线装置中执行的方法,以及包括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例如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当运行在无线装置上时,使得所述无线装置执行该方法。
图2以多个功能模块的方式示意性示出无线装置2的组件。使用合适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多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组合来提供处理单元5,其能够执行存储在计算机程序产品14(如图3中的,例如以存储器7的形式)中的软件指令。因此,处理单元5由此被布置成执行这里所公开的方法。存储器7也可以包括永久性存储器,其例如可以是磁性存储器、光存储器、固态存储器或甚至远程安装的存储器的任意单个或组合。无线装置2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接收并且向用户接口提供信息的输入/输出(I/O)接口6。无线装置5也包括第一通信接口10和第二通信接口11。第一通信接口10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其统一通过参考编号10a来表示,其包括模拟和数字组件以及合适数目的天线,以便与网络节点3进行无线电通信。第二无线接口11包括WLAN接口11a、蓝牙接口11b和红外接口11c中的至少一个。无线装置2可以进一步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单元12。无线装置2可以进一步包括应用处理机8,用于处理在无线装置2上运行的应用。处理单元5控制无线装置2的通用操作,例如通过发送和接收总线9上的控制信号到I/O 6、存储器7、应用处理机8、第一通信接口10、第二通信接口11和GPS单元12。
处理单元5可以被布置成运行形成互连模块的一组计算机程序指令。互连模块可以与无线装置2的通信协议栈(例如,由开放式系统互连OSI模型所定义的)的低部分关联。由此,互连模块可以实现与设立短程连接以及来往于应用的用户数据分组的重路由关联的消息的注入和拦截。互连模块也可以被布置成与第二通信接口11通信,从而启用、禁用、读到和/或写来往于第二通信接口11的组件的数据和状态值。例如,当无线装置2通过第一通信接口10在第一通信链路上进行通信时,互连模块可以在应用处理机8和第一通信接口10之间透明地转发分组。然而,一旦无线装置2已经被激活以特别用于WLAN、蓝牙或IrDA传输时,数据分组可以通过互连模块在应用处理机8和第二通信接口11之间转发。
为了不模糊这里所呈示的概念,无线装置2的其他组件以及相关功能性被省略。
图4和图5是示出用于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通信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方法在第一WD 2a中执行。替代地,方法中的至少一些步骤可以在第二WD 2b中执行。该方法被有利地提供为计算机程序15。图3示出包括计算机可读装置16的计算机程序产品14的一个例子。在该计算机可读装置16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15,其中计算机程序15可以使得处理单元5可操作地耦合实体和装置,例如I/O接口6、存储器7、应用处理机8、第一通信接口10、第二通信接口11和GPS单元12,以执行根据这里所述的实施例的方法。在图3的例子中,计算机程序产品14被示为光盘,例如CD(紧致盘)或DVD(数字多功能盘)或蓝光盘。计算机程序产品也可以体现为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并且更具体地,体现为装置的在外部存储器中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例如USB(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闪存存储器、或安全数字(SD)存储器卡。因此,尽管计算机程序15在此示意性地示为所绘的光盘上的轨道,计算机程序15可以以合适于计算机程序产品15的任意方式来存储。
图4的流程图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第一无线装置2a和第二无线装置2b之间的短程通信的方法。根据图4的流程图的方法在第一WD 2a中执行。然而,如下所公开的,该方法的至少一些部分可以在第二WD 2b中执行。
第一WD 2a的第一通信接口10被布置为在步骤S2中经由无线通信系统1的网络节点3来与第二WD 2b交换第一消息集。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网络节点3与第二WD 2b建立第一通信链路。一经完成步骤S2,第一通信链路因此建立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由此使得WD 2a和WD 2b经由网络节点3交换数据。
第一WD 2a的第一通信接口10被布置成在步骤S4中经由网络节点3与第二WD 2b交换第二消息集。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WD 2a和所述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通过交换第二消息集,第一WD 2a(和/或第二WD 2b)可以评估(在处理单元5中)是否可以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设立短程连接。
一经完成步骤S4(即,已经评估了用于设立短程连接的条件时),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因此启动通信接口,从而消息可以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因此,第一WD 2a的第二通信接口11被布置成在步骤S6中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与第二WD 2b交换第三消息集。通过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第三消息集,第一WD 2a能够基于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来设立与第二WD 2b的短程连接。一经完成步骤S6,第二通信链路因此建立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由此使得WD 2a和WD 2b经由短程连接交换数据。
用于从第一通信链路切换到第二通信链路的处理可以因此通常涉及在三阶段操作中交换消息;在第一阶段中,确定第二通信链路的类型并且设立确定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在第二阶段中,估计设立的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信道;并且在第三阶段中,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数据净荷业务被切换到第二通信链路。下面将分别参考图6、7和8的序列图以及图5的流程图来详细公开三阶段。
如上所指出,根据一个实施例,无线装置2(并且因此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包括互连模块。因此,在发送侧,互连模块可以生成其自己的消息,该消息接着在发送数据路径上与外出的数据流交织。类似地,在接收机侧,在向应用处理机8转发前,进入的分组可以首先由互连模块来审查。这使得可以抽取在接收到的数据流内交织的消息。因此可以在互连模块处生成和/或终止图6、7和8的序列图中的双线框所示出的互连模块消息,并且这些互连模块消息因此可能无法到达应用处理机8。当通过第一通信链路来传输时,与互连模块关联的消息可以出现为到网络节点3的常规数据业务。根据替代的实施例,无线装置2(以及因此也是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被布置成在没有专用互连模块的情况下处理涉及建立短程通信的消息交互。由图6、7和8的序列图中的双线框所示出的消息通常可以通过由处理单元5来生成。
现在返回到图1,假设不失一般性,第一WD 2a打算向第二WD 2b传输数据。也假设至少初始地,无线装置2a、2b的任意一个都不知道另一无线装置2a、2b的位置。典型地,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将经由网络节点3在数据路径上通信,如由代表第一通信链路的实箭头所指示的。根据实施例,第一通信链路是蜂窝、或移动无线链路。蜂窝或移动无线电链路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符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链路、符合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UTRAN的链路以及符合演进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络E-UTRAN的链路。进一步的例子包括符合WiMAX的链路、符合CDMA2000的链路、符合NMT的链路和符合AMPS的链路。
如上所指出的,在步骤S2中,经由无线通信系统1中的网络节点3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交换第一消息集。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网络节点3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在图6中是这样示出地,第一WD 2a经由第一通信链路发起连接,接着发送数据,而第二WD 2b应答进入的连接,接着接收由第一WD 2a发送的数据。通过无线装置2a、2b的第一通信接口10来交换第一消息集。
然而,由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可以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例如在大厦的相邻房间内,可以存在经由一个或多个替代的无线技术的直接、单跳无线路径,如图1中的代表至少一个第二通信链路的虚线箭头所指示的。
根据实施例,第二通信链路是短程通信链路。例如,第二通信链路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LAN链路、蓝牙链路和基于红外数据组织IrDA的通信链路。进一步的例子包括符合近场通信(NFC)的链路。根据一些准则,第二通信链路可以提供更好的选择。此类的不同准则将在下面进一步地公开。
为了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能够建立第二通信链路,可以交换多个参数,例如将建立什么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例如通过交换无线能力),以及是否甚至可以设立第二通信链路(例如,通过定位信息)。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信息交换因此可以发生。
不同的替代无线电技术具有不同的范围和能力。例如,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可以确定彼此的邻近度,并且随后确定使用哪种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如上所指出的,在步骤S4中,因此经由网络节点3与第二WD 2b交换第二消息集。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WD 2a和所述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通过无线装置2a、2b的第一通信接口10来交换第二消息集。根据一个实施例,由第一WD 2a来执行评估,其接着发起设立短程连接。根据一个替代的实施例,由第二WD 2b来执行所述评估,其接着可以发起设立短程连接。即,在通常情况下,评估可以由第一WD 2a或第二WD 2b来执行,无论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中的哪一个发起在步骤S2中的第一消息集的交换。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一WD 2a可以发起设立短程连接,尽管第二WD 2b执行评估,并且反之亦然。
根据另一实施例,条件之一涉及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地理关系。
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也可以通过第一通信链路来交换它们的替代的无线传输能力。然而,根据实施例,如果地理距离(如从地理关系上确定)在预定的距离内,则仅交换替代的无线传输能力。无线传输能力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传输、蓝牙传输、基于红外数据组织IrDA的传输和基于NFC的传输中的至少一个。根据一个实施例,预定距离依赖于可获得的替代的传输能力。例如,WLAN传输可以允许比蓝牙传输更长的范围;蓝牙传输可以允许比IrDA传输更长的范围;并且IrDA传输可以允许比NFC传输更长的范围。因此,将条件之一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地理关系关联的实施例可以容易地与第一WD 2a和第二WD2b的不同可用的无线传输能力相组合。
根据示出第一阶段的图6的示意性例子,第一WD 2a能够基于{蓝牙,WLAN和IR}建立第二通信链路,而第二WD 2b仅能够支持WLAN作为替代的传输链路。在图6中是这样示出的,通过第一WD 2a发送涉及第一WD 2a可以建立的第二通信链路的类型的信息AVAIL_RAT_SET{蓝牙,WLAN,R}。第二WD 2b可以通过发送涉及第一WD 2a可以建立哪种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的信息AVAIL_RAT_SET{WLAN}来响应。第一WD 2a可以在一经接收来自于第二WD 2b的该信息后,评估所述响应。
根据一个实施例,无线传输能力的每一个与来自于至少一个优先级水平集的优先级水平关联。这可以是不同传输能力之间的许多关系和排序;例如,如果期望的传输率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则可以使用WLAN,如果视距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则可以使用IR等。例如,至少一个优先级水平集可以涉及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地理距离、用于通过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的期望传输率、通过第二通信链路的传输的期望功率,或用于通过第二通信链路通信的期望加密。因此,该实施例可以容易地与提供关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地理关系的信息的实施例组合,因为此类的信息可以在确定哪种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来优先排序的期间使用。
接着选择对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共同的无线传输能力之一(在本示例性例子中WLAN)。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可以接着启用第二通信接口11。就位置信息而言,位置信息可以显式地定义(按照地理位置)或隐式地定义,例如从来自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的周围的干扰测量。
根据一个实施例,地理位置从来自于GPS单元12获得的GPS坐标显式地确定。因此,在步骤S20中,第一WD 2a可以接收第二WD 2b的地理位置,作为来自于第二WD 2b的全球定位系统坐标集。
根据替代的实施例,地理位置在步骤S22中从蜂窝或移动网络属性、WLAN属性或蓝牙属性中的至少一个来隐式地确定。例如,通过启用它们的WLAN接口11a,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可以能够扫描周围的接入点和装置。该结果接着可以用作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的相对位置的指示。因此,如果地理位置被隐式地确定,则无线装置2并不需要配备有GPS单元12。然而,尽管地理位置从网络属性隐式地确定,无线装置2仍可以使用GSP单元12来用于附加的和/或补充的位置确定目的。
更具体地,第一WD 2a和/或第二WD 2b可以除其他以外从运营商名称/ID,小区ID等来确定各种网络属性,以确定第一WD 2a和/或第二WD 2b位于何处。例如符合长期演进(LTE)的网络的网络可以提供就提供定位信息而言的进一步准确性。例如,如果提供有WLAN接口,第一WD 2a和/或第二WD 2b可以扫描WLAN接入点SSID和/或以太网MAC地址,由此确定它们相对于一组接入点的位置。例如,如果提供有蓝牙接口,第一WD 2a和/或第二WD 2b可以扫描周围的蓝牙装置,收集它们的名称和唯一的ID(类似于WLAN)。附加地,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也可以直接检测彼此,如果它们都令它们的蓝牙接口活跃。
例如,在本示例性的例子中,一经从第二WD 2b接收到第二WD 2b能够进行WLAN传输的信息,则第一WD 2a可以因此启用其自己的WLAN接口并且执行对于可用的接入点的扫描。在图6中是这样示出的,通过第一WD 2a发送信息,请求第二WD 2b来提供关于接入点的信息。该请求由第二WD 2b来接收,其以它自己扫描到的WLAN接入点{AP2,AP3,AP4}向第一WD 2a做出响应。第一WD 2a可以接着将接收到的接入点集合与其自己扫描的接入点集合{AP1,AP2,AP3}进行比较。接着可以交换进一步的数据。因此,在本示例性的例子中,第一WD2a和第二WD 2b二者都处于由表示为“AP2”的接入点和表示为“AP3”的接入点的范围内。这可以指示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潜在地邻近。然而,如上所指出,如果从位置信息已经确定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彼此位于范围之外(就在它们之间建立第二通信链路而言),则不需要执行对于WLAN接入点的扫描和它们的信息交换的处理。
由于假设第一连接总是可获得的,第一连接提供可靠的手段,第一WD 2a和第二WD2b可以使用它来交换信息,以确定设立哪种类型的直接通信。
第一阶段由此完成而第二阶段(在图7中示出)可以接着开始,根据第二阶段,估计第二通信链路的通信信道。第二通信链路首先与第一通信链路并行地设立。如上所指出,在步骤S6中,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交换第三消息集。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的第三消息集被交换,以用于基于条件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连接。由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的第二通信接口11来交换第三消息集。
进一步,作为确定条件已经符合预定准则,可以交换第三消息集。即,根据实施例,如果条件不符合预定准则,则不交换第三消息集。条件之一可以涉及第一WD 2a和第二WD2b中的至少一个的无线传输能力。例如,当且仅当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具有共同的至少一个无线传输能力时,预定准则可以被满足。另外,如上所指出,条件之一可以涉及第一WD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地理关系。例如,如果所述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位于彼此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位置时,则所述预定准则可以被满足。
第二通信链路可以首先需要被配置并且其信道质量被验证。一个配置机制可以是对于第一WD 2a来为每一端建议链路合适的地址,以便分配给与第二通信链路上的传输关联的通信接口。链路地址可以使得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的消息能够被寻址。根据实施例,在步骤S10中,链路地址因此经由网络节点与第二WD 2b交换(在步骤S6之前)。
附加地,也可以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交换加密密钥,从而通过第二通信链路安全地交换消息。在步骤S12中,因此可以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消息之前,经由网络节点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交换加密密钥。加密密钥使得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的消息能够被加密。
根据实施例,第二通信链路仅在一经交换寻址信息和/或加密密钥后建立。因此,涉及寻址的实施例可以容易与涉及加密的实施例合并。是否使用寻址和/或加密可以取决于实际环境和/或将要建立什么类型的第二通信链路。例如,由于典型IrDA链路的短距离,可以不需要寻址或加密。另一方面,对于WLAN链路,可能需要寻址和加密二者。可以接着交换另外的数据。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旦已经配置新的直接链路,则估计其信道质量。在步骤S14中,可以获取第二通信链路的至少一个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在建立短程连接前,可以获取CQI。获取至少一个第一CQI可以基于至少一个探测信号,其在第二通信链路上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中的一个发送并且由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中的另一个来接收。至少一个探测信号可以包括对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二者已知的导频符号。即,在每个方向上可以使用一对唯一的探测消息。短程连接可以仅在第一CQI高于第一预定质量阈值的情况下来建立。
附加地或可选地,在步骤S16可以获取第一通信链路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质量指示CQI。
在图7中,这通过第一WD 2a在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二者上发送探测来示出。该探测由第二WD 2b来接收,并且第二WD 2b也可以在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二者上向第一WD 2a发送探测。由此,第二通信链路的CQI可以与第一通信链路的CQI进行比较。即,一个探测消息集(在一个方向上或在两个方向上)可以经由现有的(即,第一通信)路径来交换,而一个探测消息集(在一个方向上或在两个方向上)可以经由新近配置地(即,第二通信)直接链路来交换。第一通信链路的CQI和第二通信链路的CQI的类似值可以指示第二通信链路的充分质量。即,第一预定质量阈值可以依赖于至少一个第二CQI。估计信道质量的实施例并不依赖于是否执行寻址和/或加密。估计信道质量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容易与涉及不同类型的可用第二通信链路的优先级水平的实施例相结合。当确定可用的第二通信链路的哪一个被优先排序时,信道质量估计的结果可以用作参数;因此可以针对所有可用的第二通信链路获取至少一个第一信道质量指示。
如果确定(由第一WD 2a或第二WD 2b,例如通过确定CQI)短程连接应该被建立,则在第三阶段中(图8中所示出),数据业务可以从第一通信链路切换到第二通信链路。初始经由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的第一通信接口10发送和接收并且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发生的数据传输因此可以被重配置成经由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的第二通信接口11发送和接收,并且因此通过第二通信链路发生。
用于设立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短程连接的第二消息集的交换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触发来触发。一个触发可以是(由第一WD 2a或第二WD 2b)接收到的、至少一个第二CQI(即,第一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预定质量阈值的指示。因此可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提供对于第一通信链路的替代。另一个触发可以是在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交换的数据量大于预定阈值。因此可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添加数据资源。另一个触发可以是第二通信链路的可获得性。另一个触发可以是用户输入。因此,可以通过接收用户输入来触发第二消息集的交换。由此,第一WD 2a或第二WD 2b的用户可以确定应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为了用户能够经由用户输入来触发第二消息集,可以在步骤S18中提供涉及可用的无线传输能力的信息给用户接口,以供用户选择它。
当短程连接已经被完全设立时,可以终止第一通信链路。因此,在步骤S8中,一经建立短程连接,可以终止第一通信链路。然而,根据实施例,可以保持第一通信链路,因此为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提供两个并行的通信链路,以便交换数据。即,取决于性能或需求,第一通信链路可以或可以不被终止,由此仅留下短程第二通信链路用于第一WD 2a和第二WD 2b之间的通信。因此,是维持还是终止第一通信链路可以取决于什么触发了设立第二通信链路。
已经参考若干个实施例来主要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除上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同样可以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如所附专利权利要求所限定的。

Claims (29)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在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中执行,包括:
经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第一通信链路;
获取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质量指示CQI,并且如果所述第二CQI低于第一预定质量阈值,则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以及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三消息集,以用于基于所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短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作为已经确定所述条件符合预定准则的结果,交换所述第三消息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条件之一涉及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的无线传输能力。
4.根据当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具有共同的至少一个无线传输能力,则所述预定准则被满足。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传输能力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传输、蓝牙传输、基于红外数据组织IrDA传输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3到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传输能力中的每一个与来自于至少一个优先级水平集的优先级水平关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优先级水平集涉及以下多项中的一项: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通信的期望传输速率、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传输的期望功率,或针对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通信的期望加密。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条件之一涉及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地理关系。
9.根据当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位于彼此距离小于预定距离的位置时,则所述预定准则被满足。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接收(S20)作为全球定位系统坐标集的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地理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蜂窝网络属性、无线局域网属性或蓝牙属性中的至少一个确定(S22)所述地理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一经建立所述短程连接,则终止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蜂窝无线电链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通信链路是无线局域网WLAN链路、蓝牙链路和基于红外数据组织IrDA通信链路中的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消息之前,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链路地址,其中所述链路地址使得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的消息能够被寻址。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消息之前,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加密密钥,其中所述加密密钥使得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交换的消息能够被加密。
17.根据权利要求1到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所述短程连接前,获取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第一信道质量指示CQI。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至少一个第一CQI是基于至少一个探测信号,所述探测信号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中的一个发送,并且由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中的另一个接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探测信号包括对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二者都已知的导频符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7到1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仅在所述第二CQI高于第二预定质量阈值的情况下才建立所述短程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到2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从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向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传输的数据量大于预定阈值来触发交换所述第二消息集。
22.根据权利要求1到2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接收用户输入来触发交换所述第二消息集。
23.根据权利要求1到2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向用户接口提供涉及可用的无线传输能力的信息,以供用户对其选择。
24.根据权利要求1到2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节点是来自于基站、节点B和演进的节点B中的一个。
2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在所述第一无线装置上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使得所述第一无线装置:
获取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质量指示CQI,并且如果所述第二CQI低于第一预定质量阈值,则经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第一通信链路;
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以及
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三消息集,以用于基于所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短程连接。
26.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和在其上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装置。
27.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无线装置和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通信的第一无线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接口,被布置成经由所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一消息集,以用于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建立第一通信链路;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进一步被布置成获取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至少一个第二信道质量指示CQI,并且如果所述第二CQI低于第一预定质量阈值,则经由所述网络节点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二消息集,以用于评估在第二通信链路上设立所述第一无线装置和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之间的短程连接的条件;以及
第二通信接口,被布置成在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上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交换第三消息集,以用于基于所述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来建立与所述第二无线装置的所述短程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无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质量阈值取决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CQI。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第一无线装置,其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CQI低于第二质量阈值来触发交换所述第二消息集。
CN201810796063.0A 2012-09-28 2012-09-28 用于短程通信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无线装置 Active CN108989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6063.0A CN108989980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用于短程通信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无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96063.0A CN108989980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用于短程通信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无线装置
CN201280076112.4A CN104704907B (zh) 2012-09-28 2012-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PCT/SE2012/051041 WO2014051479A1 (en) 2012-09-28 2012-09-28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112.4A Division CN104704907B (zh) 2012-09-28 2012-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9980A true CN108989980A (zh) 2018-12-11
CN108989980B CN108989980B (zh) 2021-08-31

Family

ID=471466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96063.0A Active CN108989980B (zh) 2012-09-28 2012-09-28 用于短程通信的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无线装置
CN201280076112.4A Active CN104704907B (zh) 2012-09-28 2012-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112.4A Active CN104704907B (zh) 2012-09-28 2012-09-28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9474096B2 (zh)
EP (1) EP2901801B1 (zh)
JP (1) JP6025995B2 (zh)
CN (2) CN108989980B (zh)
AU (2) AU2012391117B2 (zh)
WO (1) WO201405147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0505A (zh) * 2018-12-2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28804B1 (en) 2014-04-22 2019-08-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2d communica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141073B1 (en) * 2014-05-09 2019-12-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determining communication priority
US20230058517A1 (en) * 2021-08-20 2023-0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device pinn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1140A (zh) * 2006-07-14 2009-07-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可配置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
CN102098796A (zh) * 2009-12-15 2011-06-15 英特尔公司 自主对等体发现和增强链路可靠性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550117A (zh) * 2009-09-28 2012-07-04 诺基亚公司 蜂窝辅助d2d网络中的d2d探测的随机接入过程再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33655A (ja) * 2002-05-14 2003-1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352998B2 (en) * 2003-09-12 2008-04-01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ink
US20060075075A1 (en) * 2004-10-01 2006-04-06 Malinen Jouni I Method and system to contextually initiate synchronization services on mobile terminals in a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US20080171561A1 (en) * 2007-01-11 2008-07-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adio link establishment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devices
US8194600B2 (en) * 2008-11-24 2012-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ir interface selection between nodes in peer-to-peer/ad-hoc networks
US8493887B2 (en) 2008-12-30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peer discovery pilot transmission
JP5029635B2 (ja) * 2009-03-09 2012-09-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572193B2 (en) * 2009-03-12 2017-02-1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8170591B2 (en) * 2009-05-13 2012-05-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oximity-based mobile message delivery
CA2771457C (en) * 2009-08-21 2016-04-1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network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s
US9066325B2 (en) 2010-05-28 2015-06-23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quality of service parameters in a radio network
EP2586141A4 (en) * 2010-06-23 2017-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Avoiding interference in cognitive radio communications
US8750188B2 (en) * 2010-12-01 2014-06-10 Deutsche Telekom Ag System support for accessing and switching among multiple wireless interfaces on mobile devices
JP5303582B2 (ja) * 2011-01-13 2013-10-02 株式会社ソニー・コンピュータ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切替方法
US8547938B2 (en) * 2011-01-24 2013-10-0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ata flow transfer between wireless connections
WO2012102546A2 (en) 2011-01-25 2012-08-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inter-mobile station (ms) handover in radio access system and ms therefor
US20140105178A1 (en) * 2011-05-25 2014-04-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handover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that support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the method
WO2012160668A1 (ja) * 2011-05-25 2012-1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通信装置
US9271320B2 (en) * 2011-06-21 2016-02-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8902855B2 (en) * 2011-08-01 2014-12-02 Intel Corporation Opportunistic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3028044A2 (ko) * 2011-08-25 2013-0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과 이를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288729B2 (en) * 2011-08-31 2016-03-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change of mode in devices directly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in a wireless connec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8953478B2 (en) * 2012-01-27 2015-02-10 Intel Corporation Evolved node B and method for coheren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per CSI-RS feedback
KR20140128972A (ko) * 2012-02-16 2014-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근접 서비스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210730B2 (en) * 2012-04-27 2015-12-0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rect mobile communications link establishment
US9295094B2 (en) * 2012-05-07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US9036603B2 (en) * 2012-08-03 2015-05-19 Intel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ance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CN103634845B (zh) * 2012-08-21 2019-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982895B2 (en) * 2012-09-21 2015-03-17 Blackberry Limited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2115425B1 (ko) * 2013-07-02 2020-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본 경로 및 직접 경로 간 전환 장치 및 방법
GB201314080D0 (en) * 2013-08-06 2013-09-18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operation
US20150257166A1 (en) * 2014-03-04 2015-09-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local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point-to-point media streami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1140A (zh) * 2006-07-14 2009-07-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可配置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
CN102550117A (zh) * 2009-09-28 2012-07-04 诺基亚公司 蜂窝辅助d2d网络中的d2d探测的随机接入过程再用
CN102098796A (zh) * 2009-12-15 2011-06-15 英特尔公司 自主对等体发现和增强链路可靠性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0505A (zh) * 2018-12-22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9980B (zh) 2021-08-31
US20160277915A1 (en) 2016-09-22
WO2014051479A1 (en) 2014-04-03
CN104704907B (zh) 2018-08-10
JP6025995B2 (ja) 2016-11-16
AU2016203007A1 (en) 2016-06-02
AU2012391117A1 (en) 2015-04-09
EP2901801B1 (en) 2019-04-17
US9474096B2 (en) 2016-10-18
EP2901801A1 (en) 2015-08-05
JP2015536090A (ja) 2015-12-17
AU2012391117B2 (en) 2016-04-21
US9681478B2 (en) 2017-06-13
AU2016203007B2 (en) 2017-06-15
US20150245396A1 (en) 2015-08-27
CN104704907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81698B2 (en) Dedicated backhaul for whole home coverage
JP7101328B2 (ja) 無線デバイスのための分散型モビリティ
US10356681B2 (en) Client roaming in a distributed multi-band wireless networking system
CN104025475B (zh) 装置到装置(d2d)通信机制
KR101870624B1 (ko) 통합된 소형 셀 및 wifi 네트워크들에서의 핸드오버
KR101769539B1 (ko) 무선 디바이스들의 액세스 포인트 조정된 재연관
CN109891832A (zh) 网络切片发现和选择
JP6187480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
CN109302731B (zh) 无线网络系统与无线网络连线方法
US2015024527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Backhaul Management
JP2015521417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アクセス方法及び装置
KR20170043503A (ko) 단말기에 의한 통신방법과 단말기
CN103875287B (zh) 无线局域网接入方法、基站控制器和用户设备
CN10470490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短程通信
CN105007605B (zh) 一种小区切换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系统
CN102573104B (zh) 一种无线数据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05992208A (zh) 一种无线连接的认证方法及装置
JP6301186B2 (ja) セル選択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925739B2 (ja)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用無線lan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ステム
JP2016225939A (ja)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における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666610B1 (ko) 통신 경로 설정을 위한 망 시스템, 액세스 포인트와, 액세스 포인트 제어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