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4277B -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 Google Patents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4277B
CN108964277B CN201810846169.7A CN201810846169A CN108964277B CN 108964277 B CN108964277 B CN 108964277B CN 201810846169 A CN201810846169 A CN 201810846169A CN 108964277 B CN108964277 B CN 1089642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unit
sensor
unit
monitoring
sl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461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4277A (zh
Inventor
姚广庆
李洪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JIN GUANGLIDA ELECTRIC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jin Guang Lida Electric Co Ltd Daqing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jin Guang Lida Electric Co Ltd Daqing Branch filed Critical Panjin Guang Lida Electric Co Ltd Daqing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81084616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642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4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4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4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42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5/00Supervisory desks or panels for centralised control or displa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8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volving the use of Internet protoc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装置,包括:橇体本体、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按照预设位置安装在橇体本体的底座上,通过无线或线缆实现各单元的电连接从而集成为整体橇块,所述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融合设备参数及环境信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从现场到云端管理平台,从云端到APP、Web的高效传输,进行多维度智能检测、分析、报警、维保等安全管理。

Description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电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额定电压为35kV(包含以下等级)的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智慧管理功能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所运行的35kV(包含以下等级)变电站大多为传统土建结构或普通预装式变电站,传统土建结构变电站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可重复使用性低、建设过程污染严重,对于大多数建设用地极其紧张的城市,经济性环保性极低;而普通预装式变电站,一般仅用于供电质量要求不高供电末端,产品功能相对单一,一般不具备无人值守条件和功能,大多在设备投入运行后便无人监管,无法准确及时掌握房体内部电气设备运行环境、设备周围安全情况、可能发生的电气火灾、设备运行参数和状态,这些弊端,给设备运行和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带来了隐患,往往只是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处理,这就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前预警,做到有备无患尤为重要和迫切。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地面积更小、建设周期更短、经济环保性更高、环境感知能力更强、更适于无人值守的智慧型的35kV橇装一体化变电站。该变电站可通过其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更好地对装置内的设备及其运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温湿度、空气压强、安防、电气寿命和状态参数监测,并透过控制中心或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平台,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电脑Web端、手机App端对信息进行监测和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智慧型的35kV橇装一体化变电站,以改善用地矛盾、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经济性环保性,克服了现有技术的 “无人值守”无法实时掌握设备运维环境的缺陷,创新了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平台,用户通过电脑Web端、手机App端即可对设备信息进行查询、监测和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慧型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橇体本体、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按照预设位置安装在橇体本体的底座上,通过无线或线缆实现各单元的电连接或信息传送,从而集成为整体橇块,所述智能配电单元包括35kV及以下配电单元,所述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包括控制保护与通讯单元,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包括运维环境监测探测器、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智能电源单元包括直流电源和直-交逆变单元,所述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融合设备参数采集及环境信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从设备层到云端管理平台,从云端到客户端APP、Web的高效传输,进行多维度智能检测、分析、报警、维保等安全管理;
所述运维环境监测探测器包括用于检测撬体内温湿度的第一传感器、监测橇内空气压强的第二传感器、用于安防门禁的第三传感器、用于橇内电气火灾监测的第四传感器、用于监视水浸的第五传感器、用于监测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的第六传感器组,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读取监测探测器输出的温度、湿度、空气压强、门状态、感温感烟信号、水浸信号、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具有第一控制模式(智能化管理控制)和第二控制模式(远程集中式管理控制);
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默认处于第一控制模式(智能化管理控制),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的具体控制方式为:
1)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或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湿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发出降温指令,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工作于通风模式,自动开启防尘防沙风窗,进行降温或除湿;当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或低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空调并对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发出保温指令,使其自动关闭防尘防沙风窗,工作在保温隔热模式,通过空调对橇体内的温度进行降温或升温处理;当橇体内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湿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除湿器对撬体内部进行除湿处理;
2)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密闭橇体内空气压强低于预设的大气压强时,控制单元依据逻辑判断发出进气指令,自动开启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当气压达到预设进气压强时,发出关断指令,关闭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保持橇内压强为微正压,改善橇内微尘环境和海拔高度对配电单元绝缘强度或设备气室的影响;
3)当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分别检测到橇体门禁、感温感烟探测器、水浸传感器传来的信号时,会自动发出告警;
4)当第六传感器组检测到配电单元电量(电压、电流、功率)和非电量(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与预设值存在偏差时,会自动予以告警,偏差严重时会自动发出信号,做停机处理;
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可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远程集中式管理控制),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控制方式为:远程集中控制中心的运维管理人员依据环境监测探测器信号和预设值对比信号,远程人为干预现场辅助设备的运行,如:智能防沙暖通装置风机与风窗的开启与关闭、空调启停、误入的语音警告与驱离、配电单元的停机与恢复等;
其中,当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和第六传感器组检测到的数据超出各自的相应设定值或者为非正常信号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根据预先设定将这些数据或信号分为危险、警告、提醒三个级别并传输至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端服务器(存储层和服务层),通过集控中心计算机终端、云客户服务端APP、Web实时呈现并管理;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仅显示出提醒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处于第一控制模式下正常工作,提醒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客户及时查看相应数据或信号,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显示出警告信息但未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可正常工作,但会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并发出报警,使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客户可以快速查看该警告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迅速地通过第二控制模式对现场设备进行干预或处理,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且将站内设备停机,此时需要运维人员到现场排出故障后才能够恢复设备运行。
其中,所述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包含用于开关风窗密闭百叶的有线或无线伺服驱动机构、异型塑钢密闭框架、密闭百叶、防风沙通风栅、防尘空气滤网组成,伺服驱动机构接受运维环境控制单元有线或无线指令信号,自动置于通风模式、保温隔热模式、进气模式等工作模式并执行相应模式规定动作。
其中,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各环境监测探测器输出信号,并将探测信号与预设值对比分析;当环境参数超限,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将探测信息记录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数据库中,数据库信息可通过控制器物联传输层上传控制中心或基于云技术搭建的云端设备管理平台,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Web端、手机App端对信息进行监测和处理。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读取门禁开关传感器的开闭状态信息,当监测到橇体处于非正常开门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且由橇内视频监控单元记录监控影像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RS485的通讯方式读取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的温度参数及第二传感器的气压参数并将其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并根据预设程序控制相应设备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水浸信号,当采集到水浸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火灾感温感烟信号,当采集到火灾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配电单元电量(电压、电流、功率等)和非电量(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控制单元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直流及逆变电源单元与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照明单元等电连接从而提供不间断供电。
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通过置于其本体的断路器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储能电机及分合闸线圈监测、剩余电气寿命监测、机械特性参数监测)、底盘车电机智能驱动系统,采集断路器温度信号(触头、母线、电缆搭接)、辅助设备工作电流信号(储能电机、分合闸线圈),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电接触面温升过高、线圈或电机故障等),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监测和诊断系统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
有益效果:本申请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通过采用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能够将对变电站内相应设备的所有检测或监测信息集中起来并根据相应信息对装置内的相应辅助设备进行控制,能够从全方位对变电站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通过了装置运行的可靠性,非常适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装置的使用要求;并且,通过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将多个监测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超出预设值或为非正常信号时,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将这些状态按照不同的优先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并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或云端服务器,相应的,根据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或云端服务器的这些不同级别信息对远程控制人员作出不同的提醒或要求,以及在发出相应级别的警报信息时还能够自动地切换运维环境控制单元的工作模式或自动地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远程控制人员能够更加迅速地关注到非正常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不仅使得设备与远程控制中心及客户端之间的交互更加高效和顺畅,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运行的安全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非常适合油气田工程中较为分散的设备供电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智能配电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运维环境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是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智慧型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包括:橇体本体1、智能配电单元2、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5、智能电源单元3和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4、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9,并且该装置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远程集中控制中心10或云端服务器11连接,从而实现数据交互或控制等。
该智能配电单元2包括多个含有智能断路器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6、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7(储能电机及分合闸线圈监测、剩余电气寿命监测、机械特性参数监测)、底盘车电机智能驱动系统的高压配电单元8组成。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通过置于高压真空断路器触臂、母线及电缆搭接面的自供电无线测温传感器, 将温升信号传输至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6,系统根据预设值判断给出预警信息,并将信息上传至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平台;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7,实时在线监测储能电机及分合闸线圈电流、断路器开断短路电流次数、断路器分合次数等,据此与断路器额定值比较,判断产品特性参数即时值是否超限或接近临界值,若超限或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给出告警并上传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云管理平台。
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4包括分布于橇内的环境监测探测器41、运维环境控制单元42和显示单元43。环境监测探测器包括用于监测撬体内温湿度的第一传感器411、监测橇内空气压强的第二传感器412、用于安防门禁的第三传感器413、用于橇内电气火灾的第四传感器414、用于监视水浸的第五传感器415、用于监测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的第六传感器组416,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单元读取监测探测器输出的温度、湿度、空气压强、门状态、感温感烟信号、水浸信号、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具有第一控制模式(智能化管理控制)和第二控制模式(远程集中式管理控制);
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默认处于第一控制模式(智能化管理控制),在第一控制模式下:
1)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或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湿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发出降温指令,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工作于通风模式,自动开启防尘防沙风窗,进行降温或除湿;当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或低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空调并对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发出保温指令,使其自动关闭防尘防沙风窗,工作在保温隔热模式,通过空调对橇体内的温度进行降温或升温处理;当橇体内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湿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除湿器对撬体内部进行除湿处理;
2)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密闭橇体内空气压强低于预设的大气压强时,控制单元依据逻辑判断发出进气指令,自动开启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当气压达到预设进气压强时,发出关断指令,关闭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保持橇内压强为微正压,改善橇内微尘环境和海拔高度对配电单元绝缘强度或设备气室的影响;
3)当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检测到橇体门禁、感温感烟探测器、水浸传感器传来的信号时,会自动发出告警,及时通知运维人员进行处理。
4)当第六传感器组检测到配电单元电量(电压、电流、功率)和非电量(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与预设值存在偏差时,会自动予以告警,及时通知运维人员进行处理,偏差严重时会自动发出信号,做停机处理。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处于第二控制模式(远程集中式管理控制),在第二控制模式下:
运维管理人员依据环境监测探测器信号和预设值对比信号,远程人为干预现场辅助设备的运行,如:智能防沙暖通装置风机与风窗的开启与关闭、空调启停、误入的语音警告与驱离、智能配电单元的停机与恢复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风机、空调和除湿器等设备均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设备,本申请并未对这些设备本身进行改进,只要将现有技术中已有的相应设备拿来与控制单元连接,使得能通过控制单元输出的信号控制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即可,申请人在此不会过多地进行赘述。
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融合设备参数采集及环境信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于一体,实现从现场设备到云端管理平台,从云端到客户端APP、Web的高效传输,进行多维度智能检测、分析、报警、维保等安全管理。
其中,当第一传感器411、第二传感器412、第三传感器413、第四传感器414、第五传感器415和第六传感器组416检测到的数据超出各自的相应设定值或者为非正常信号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42根据预先设定将这些数据或信号分为危险、警告、提醒三个级别并传输至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端服务器(存储层和服务层),通过集控中心计算机终端、云客户服务端APP、Web实时呈现并管理;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仅显示出提醒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处于第一控制模式下正常工作,提醒远程集中控制中心及时查看相应数据或信号,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显示出警告信息但未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可正常工作,但会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并发出报警,使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客户可以快速查看该警告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迅速地通过第二控制模式对现场设备进行干预或处理,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客户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且将站内设备停机,此时需要运维人员到现场排出故障后才能够恢复设备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对第一到第六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超出各自设定值或为非正常信号时,对这些数据或信号进行不同级别的设置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能会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不同的应用环境或技术要求;例如,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变电站装置的安全运行,需要将电压、电流或功率数据指标设置的级别最高(即危险级别),将温度、湿度、水浸和烟感信号的级别设置为中等,即告警级别,将大气压强和门禁信号的级别设置为最低,即提醒级别,这也是根据油田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这种级别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控制单元及时对各种非正常数据或信号进行提示或显示,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减少远程控制中心或客户人员的工作量,避免由于过多的数据提示信息而将重要的提示信息淹没或不能使控制中心人员及时看到的弊端;并且,还能够通过这种级别设置方式最大可能地减少变电站设备的停机频率、次数或时间,保证油田设备尽可能地不间断工作,提高油田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当然,在其他不同应用场合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需求对这些不同传感器输出的数据或信号的级别进行调整或改变,这都是可以的,只要其能够保证数据或信息的可靠传输、及时提醒控制中心或客户人员查看或处理以及保证整个变电站装置稳定可靠运行即可;并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控制中心或客户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之前预设的级别进行变动,以适应不同运行场合的要求,从而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同时,本发明将变电站装置的各个系统单元进行模块化,并将它们按技术要求布置在橇体本体的底座上,通过母线桥(铜排)及敷设在强弱电分离的电缆槽内的电缆相互连接,集成为整体橇块。整个装置在工厂内生产加工、调试后成套出厂,整体运输到油气田的场站现场,通过预留的电缆进出端将相关联设备通过电缆一一连接即可投入使用。达到小型化、集成化、可移动,只需将整体撬块运输至现场安装好并设置相应的输入和输出引线后即可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现场安装的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
其中,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各环境监测探测器输出信号,并将探测信号与预设值对比分析;当环境参数超限,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将探测信息记录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数据库中,数据库信息可通过控制器物联传输层上传控制中心或基于云技术搭建的云端设备管理平台,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Web端、手机App端对信息进行监测和处理。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读取门禁开关传感器的开闭状态信息,当监测到橇体处于非正常开门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且由橇内视频监控单元记录监控影像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RS485的通讯方式读取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的温度参数及第二传感器的气压参数并将其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并根据预设程序控制相应设备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水浸信号,当采集到水浸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火灾感温感烟信号,当采集到火灾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配电单元电量(电压、电流、功率等)和非电量(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控制单元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
其中,所述直流及逆变电源单元与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保护单元、照明单元等电连接从而提供不间断供电。
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通过置于其本体的断路器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储能电机及分合闸线圈监测、剩余电气寿命监测、机械特性参数监测)、底盘车电机智能驱动系统,采集断路器温度信号(触头、母线、电缆搭接)、辅助设备工作电流信号(储能电机、分合闸线圈),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电接触面温升过高、线圈或电机故障等),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监测和诊断系统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采用的电压等级包括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具体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选择,例如35kV/10kV,35kV/6.3kV,10kV/0.4kV,6.3kV/0.4kV。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通过采用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能够将对变电站内相应设备的所有检测或监测信息集中起来并根据相应信息对装置内的相应辅助设备进行控制,能够从全方位对变电站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通过了装置运行的可靠性,非常适用于无人值守变电站装置的使用要求;并且,通过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将多个监测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超出预设值或为非正常信号时,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将这些状态按照不同的优先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并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相应的,根据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的这些不同级别信息对远程控制人员或云客户端作出不同的提醒或要求,以及在发出相应级别的警报信息时还能够自动地切换运维环境控制单元的工作模式或自动地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远程控制人员或云客户能够更加迅速地关注到非正常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不仅使得现场设备与远程控制中心及云客户端之间的交互更加高效和顺畅,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运行的安全水平和自动化水平,非常适合油气田工程中较为分散的设备供电使用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对控制单元的控制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具体实现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控制元件来实现,如DSP、FPGA等部件,具体的控制模式可采用软件的形式写入DSP或FPGA中,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这些都属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手段,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橇体本体、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智能电源单元、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按照预设位置安装在橇体本体的底座上,通过无线或线缆实现各单元的电连接或信息传送,从而集成为整体橇块,所述智能配电单元包括35kV及以下配电单元,所述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包括保护与通讯单元,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包括运维环境监测探测器、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智能电源单元包括直流电源和直-交逆变单元,所述智慧式设备管理服务系统融合设备参数及环境信息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于一体,实现从设备层到云端管理平台,从云端到客户端APP、Web的高效传输,进行多维度智能检测、分析、报警、维保安全管理;
所述运维环境监测探测器包括用于检测撬体内温湿度的第一传感器、监测橇内空气压强的第二传感器、用于安防门禁的第三传感器、用于橇内电气火灾监测的第四传感器、用于监视水浸的第五传感器、用于监测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的第六传感器组,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读取监测探测器输出的温度、湿度、空气压强、门状态、感温感烟信号、水浸信号、配电单元电量与非电量参数,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具有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式为智能化管理控制,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为远程集中式管理控制;
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默认处于第一控制模式,所述第一控制模式的具体控制方式为:
1)当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或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一湿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发出降温指令,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工作于通风模式,自动开启防尘防沙风窗,进行降温或除湿;当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橇体内温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或低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空调并对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发出保温指令,使其自动关闭防尘防沙风窗,工作在保温隔热模式,通过空调对橇体内的温度进行降温或升温处理;当橇体内湿度超过预设的第二湿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启动除湿器对撬体内部进行除湿处理;
2)当第二传感器检测到密闭橇体内空气压强低于预设的大气压强时,控制单元依据逻辑判断发出进气指令,自动开启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当气压达到预设进气压强时,发出关断指令,关闭智能防沙暖通装置进气风机和风窗,保持橇内压强为微正压,改善橇内微尘环境和海拔高度对配电单元绝缘强度或设备气室的影响;
3)当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分别检测到橇体门禁、感温感烟探测器、水浸传感器传来的信号时,会自动发出告警;
4)当第六传感器组检测到配电单元电量和非电量与预设值存在偏差时,会自动予以告警,偏差严重时会自动发出信号,做停机处理,其中,所述配电单元电量包括电压、电流、功率,所述配电单元非电量包括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
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可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的控制方式为:远程集中控制中心的运维管理人员依据环境监测探测器信号和预设值对比信号,远程人为干预现场辅助设备的运行,如:智能防沙暖通装置风机与风窗的开启与关闭、空调启停、误入的语音警告与驱离、配电单元的停机与恢复;
其中,当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和第六传感器组检测到的数据超出各自的相应设定值或者为非正常信号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根据预先设定将这些数据或信号分为危险、警告、提醒三个级别并传输至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端服务器,通过集控中心计算机终端、云客户服务端APP、Web实时呈现并管理,所述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层和服务层;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仅显示出提醒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处于第一控制模式下正常工作,提醒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客户及时查看相应数据或信号,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显示出警告信息但未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仍可正常工作,但会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并发出报警,使远程集中控制中心可以快速查看该警告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迅速地通过第二控制模式对现场设备进行干预或处理,当远程集中控制中心或云客户端显示出危险信息时,所述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自动地从第一控制模式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且将站内设备停机,此时需要运维人员到现场排出故障后才能够恢复设备运行;
其中,所述智能防沙暖通装置包含用于开关风窗密闭百叶的有线或无线伺服驱动机构、异型塑钢密闭框架、密闭百叶、防风沙通风栅、防尘空气滤网组成,伺服驱动机构接受运维环境控制单元有线或无线指令信号,自动置于通风模式、保温隔热模式、进气模式并执行相应模式规定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运维环境智能监控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各环境监测探测器输出信号,并将探测信号与预设值对比分析;当环境参数超限,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将探测信息记录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数据库中,数据库信息可通过控制器物联传输层上传基于云技术搭建的云端设备管理平台,用户通过计算机终端、Web端、手机App端对信息进行监测和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读取门禁开关传感器的开闭状态信息,当监测到橇体处于非正常开门状态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且由橇内视频监控单元记录监控影像并将信息上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RS485的通讯方式读取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的温度参数及第二传感器的气压参数并将其显示在显示单元上,并根据预设程序控制相应设备并将信息上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水浸信号,当采集到水浸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火灾感温感烟信号,当采集到火灾信号时,所述控制单元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并上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自身的I/O系统采集配电单元电量和非电量,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控制单元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其中,所述配电单元电量包括电压、电流、功率,所述配电单元非电量包括电缆搭接面及触头温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智能电源单元与运维环境控制单元、自动化控制保护单元、照明单元电连接从而提供不间断供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其中,所述智能配电单元,通过置于其本体的断路器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底盘车电机智能驱动系统,采集断路器温度信号、辅助设备工作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当采集到信号超限时,所述断路器温度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发出告警,超限严重时控制单元自动停止设备工作并将信息上传;所述特性参数实时智能监测和诊断系统包括储能电机及分合闸线圈监测、剩余电气寿命监测、机械特性参数监测;所述断路器温度信号包括触头、母线、电缆搭接;所述辅助设备工作电流信号包括储能电机、分合闸线圈;所述安全隐患包括电接触面温升过高、线圈或电机故障。
CN201810846169.7A 2018-07-27 2018-07-27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Active CN1089642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46169.7A CN108964277B (zh) 2018-07-27 2018-07-27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46169.7A CN108964277B (zh) 2018-07-27 2018-07-27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4277A CN108964277A (zh) 2018-12-07
CN108964277B true CN108964277B (zh) 2019-05-10

Family

ID=64466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46169.7A Active CN108964277B (zh) 2018-07-27 2018-07-27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642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0915B (zh) * 2019-06-24 2020-06-26 黑龙江省广利达智能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型防沙尘通风装置
CN110739772A (zh) * 2019-10-28 2020-01-31 广东航粤电气有限公司 智能配电运维系统
CN112701786B (zh) * 2020-12-21 2021-10-26 盘锦广利达电气有限公司大庆分公司 一种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CN112764376B (zh) * 2020-12-30 2021-10-15 天津德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停送电监控管理系统及其监控管理方法
CN114583671A (zh) * 2022-03-22 2022-06-0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保护系统及方法
CN117335579B (zh) * 2023-12-01 2024-02-13 四川通通数智科技有限公司 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32395A (ko) * 2007-09-27 2009-04-01 한국전력공사 배전지능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4600614A (zh) * 2015-01-13 2015-05-06 盘锦广利达电气有限公司 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CN206533193U (zh) * 2016-11-09 2017-09-29 国家电网公司 变电站远程智能辅助监控巡视系统
CN107528386A (zh) * 2017-07-06 2017-12-29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网络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32395A (ko) * 2007-09-27 2009-04-01 한국전력공사 배전지능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4600614A (zh) * 2015-01-13 2015-05-06 盘锦广利达电气有限公司 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CN206533193U (zh) * 2016-11-09 2017-09-29 国家电网公司 变电站远程智能辅助监控巡视系统
CN107528386A (zh) * 2017-07-06 2017-12-29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网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4277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4277B (zh) 35kV橇装电控一体化变电站
CN207938972U (zh) 一种应用于箱式变电站的智能监控系统
CN108737577B (zh) 医院设备安全立体监测云平台、系统及其方法
CN201936155U (zh) 基于modbus-rtu总线式通风机在线监控系统
CN106655512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监测系统
CN203405707U (zh)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CN107831712A (zh) 变电站远程监测系统
CN201877681U (zh) 智能加热的户外端子箱系统
CN104407575B (zh) 一种铁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CN206789957U (zh) 一种开关室轨道机器人巡检系统
CN102122844A (zh) 基于传感器通信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智能变电站
CN104296321A (zh) 一种车站站房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3116331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
CN110336379B (zh) 基于物联网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及终端设备
CN202067135U (zh) 一种多功能型气体综合在线测控装置
CN103108034A (zh) 一种变电站设备监测预警终端
CN102961842A (zh) 一种应用于化工企业的消防报警联动控制系统
CN105334761B (zh) 一种10kV电动机开关控制电路
CN107562097B (zh) 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CN206524571U (zh) 一种新型智能箱式变电设备
CN103163846A (zh) 一种变电站暖通自动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6934981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安全监测及预警系统
CN202383493U (zh) 一种变电站暖通自动控制装置
CN203930473U (zh) 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装置
CN212160474U (zh) 一种变电站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4

Address after: 124000 1-4-135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Xinglongtai District, Panji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PANJIN GUANGLIDA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163002 No. 11, Xinrong Road, industrial zone 3, high tech Zone, Daqing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Panjin Guang Lida Electric Co.,Ltd. Daqing br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