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0850B -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0850B
CN108960850B CN201810540762.9A CN201810540762A CN108960850B CN 108960850 B CN108960850 B CN 108960850B CN 201810540762 A CN201810540762 A CN 201810540762A CN 108960850 B CN108960850 B CN 108960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terminal
information
image
target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407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60850A (zh
Inventor
于东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Huoyan Anti Counterfeit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54076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608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0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0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60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0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18Certifying business or products
    • G06Q30/0185Product, service or business identity frau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Fina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该方法包括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本申请解决了防伪方法鉴别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防伪方法由于第一防伪标识附着在目标物上需依赖人工或专用设备,故标签位置具有随机性,仿冒者很难大批量控制标签位置,且一定有公差,故防伪级别达到不可复制级别。此外,本申请不需要具有防伪需求的客户投入研发成本、也不需改变现有生产包装工艺或标签。

Description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图像识别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背景技术
物品防伪时一般采用标签式防伪,即通过标签本身来鉴别物品的真伪。
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物品防伪需要通过比如,防伪标签的特殊特征、特殊防伪材质,特殊防伪工艺以及专门的识别鉴别设备进行防伪识别。防伪鉴别过程较为复杂,进一步地,防伪鉴别的效果也较差。
针对相关技术中防伪方法鉴别效果较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方法,以解决防伪方法鉴别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防伪方法包括: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进一步地,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角度特征图像;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进一步地,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至样本数据库;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至判别服务器;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进一步地,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进一步地,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样本数据库;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判别服务器;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相机、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仪、摄像头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防伪装置包括:保存模块,用于保存通过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采集模块,用于通过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鉴别模块,用于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伪溯源系统,包括:采集端和客户端,所述采集端用于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所述客户端用于与终端绑定并通过终端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实时位置信息;所述采集端,用于采集样本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客户端,用于根据所述样本位置信息识别所述待鉴别目标物的真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的方式,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达到了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防伪识别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防伪方法鉴别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第七实施例的防伪方法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防伪装置示意图;以及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防伪溯源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申请中的防伪方法,由于第一防伪标识附着在载体目标物上需依赖人工或专用设备,故标签位置具有随机性。仿冒者很难大批量控制标签位置,且一定有公差,故防伪级别达到不可复制级别。对于目标物而言,不需要具有防伪需求的客户投入研发成本,也不需改变现有生产包装工艺。
此外,本申请的整个验证流程简单、快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防伪鉴别结果。同时,客户可以在购买目标物之前即可验证。进而不受到工艺、油墨的限制。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102至步骤S106:
步骤S102,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
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可以是角度位置、也可以是边缘距离位置。
角度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中心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目标物所在平面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偏转角为45度。
角度位置也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预设分割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目标物所在平面的分割线为对称轴,相对偏转角为30度。
角度位置还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按照预设偏转角度设置的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设偏转角度45度,在目标物中偏转角度45度。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近距离。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远距离。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相对距离。
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以二维码标签为例,因为二维码标签附着在载体上需依赖人工或专用设备,故标签位置具有随机性,仿冒者很难大批量控制标签位置,且一定有公差。故防伪级别达到不可复制级别。
第一终端可以是相机、手机、扫描仪、摄像头或者具有采集功能的终端。
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成品出货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也可以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关键节点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还可以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的质检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本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支持访问。
比如,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后支持流水线上的质检人员通过离线客户端访问。
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可以在接入网络后支持多端访问。
比如,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产品出厂,买家或卖家可以通过客户端访问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
优选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被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储存。
优选地,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为通过终端实时采集并识别的待鉴别目标物的特征位置标识。
此外,上述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还需要通过图像信息数字化的过程,才能够进行储存。比如,可将连续色调的模拟图像经采样量化后转换成数字影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了,要在数据库储存图像并通过在计算机上处理图像,必须先把真实的图像通过数字化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显示和存储格式,然后再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分采样、量化与编码的过程。
步骤S104,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品的特征位置信息。第二终端可以是移动智能终端,并具有图像采集和计算处理功能。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可以是角度位置、也可以是边缘距离位置。
比如,用户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功能,采集待鉴别物品中的防伪标识的特征位置信息。
步骤S106,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对比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在本地完成或者通过云端进行分布式处理,支持多用户并行访问。
优选地,可以在第二终端上配置中写入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防伪标识的唯一特征位置图像,通过将防伪标识的唯一特征位置图像与样本库中的对比,可以快速地实现目标物的防伪查询。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的方式,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达到了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防伪识别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防伪方法鉴别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2所示,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步骤S202,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网络IP地址访问。
又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设备MAC地址访问。
再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总线地址访问。
具体地,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检测、采集。采集得到的第一位置特征图像需要进一步进行角度特征识别。
步骤S204,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
具体地,可以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用于采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当部署多个第一终端时需要预先写入伪位标识的相关图像识别算法或目标检测算法,能够提取出目标物上的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边缘检测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Sobel算子边缘检测或Canny算子边缘检测。
步骤S206,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如果满足预设的特征条件,则将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优选地,也可以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再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
由于角度位置在目标物的生产过程中是随机产生的。故,角度位置具有唯一标识性。通过采集防伪标识的唯一角度标识,能够确定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的角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3所示,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步骤S302,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
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的产品序列号在首次使用时可以与第二终端进行绑定。
比如,第二终端通过扫码后可与识别应用的产品序列号绑定。
识别应用可以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也可以是web端应用程序、还可以可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比如,识别应用为手机APP。
又比如,识别应用为H5小程序。
再比如,识别应用为防伪识别API接口。
步骤S304,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角度特征图像;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能够采集得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
比如,将待鉴别物品放入终端的有效扫描区域内后,通过识别应用能够按照预设的目标区域采集出防伪标识的角度特征图像。
步骤S306,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还能够判断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比如,图像亮度是否合适,图像大小是否合适,图像颜色是否合适,图像位置是否合适。
步骤S308,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通过识别应用上传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不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不会再进行转化的操作,节省操作的时间和减少工作计算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4所示,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步骤S402,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在产品进行出厂或者质检时可以采集特征角度信息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在产品的生产流水线上也可以采集特征角度信息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同时,数据库可以不断的迭代进行角度特征图像的定期或者实时更新。
比如,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又比如,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并有订货日程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步骤S404,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第二终端同步时可以保持长链接。
判断服务器用于对样本特征图像和目标特征区域进行比对,并返回对比结果。
步骤S406,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
通过判别服务器上的预设图像相似算法能够计算出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通过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目标第一特征角度信息对进行比对,能够快速地得到对比结果。
步骤S408,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如果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可以是,置信度。
如果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可以是,权重分数。
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相机、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仪、摄像头
优选地,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5所示,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步骤S502,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网络IP地址访问。
又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设备MAC地址访问。
再比如,第一终端可以通过总线地址访问。
具体地,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检测、采集。采集得到的第一位置特征图像需要进一步进行边界距离特征识别。
步骤S504,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
具体地,可以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用于采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当部署多个第一终端时需要预先写入伪位标识的相关图像识别算法或目标检测算法,能够提取出目标物上的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边缘检测算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Sobel算子边缘检测或Canny算子边缘检测。
步骤S506,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如果满足预设的特征条件,则将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优选地,也可以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再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
由于角度位置在目标物的生产过程中是随机产生的。故,边界距离位置具有唯一标识性。通过采集防伪标识的唯一边界距离标识,能够确定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的边界距离。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6所示,通过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步骤S602,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
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的产品序列号在首次使用时可以与第二终端进行绑定。
比如,第二终端通过扫码后可与识别应用的产品序列号绑定。
识别应用可以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也可以是web端应用程序、还可以可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比如,识别应用为手机APP。
又比如,识别应用为H5小程序。
再比如,识别应用为防伪识别API接口。
步骤S604,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能够采集得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比如,将待鉴别物品放入终端的有效扫描区域内后,通过识别应用能够按照预设的目标区域采集出防伪标识的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步骤S606,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还能够判断第二边界距离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步骤S608,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通过识别应用上传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不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不会再进行转化的操作,节省操作的时间和减少工作计算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优选地,如图7所示,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步骤S702,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在产品进行出厂或者质检时可以采集特征角度信息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在产品的生产流水线上也可以采集特征角度信息作为目标数字样本。
同时,数据库可以不断的迭代进行角度特征图像的定期或者实时更新。
比如,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又比如,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并有订货日程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步骤S704,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第二终端同步时可以保持长链接。
判断服务器用于对样本特征图像和目标特征区域进行比对,并返回对比结果。
步骤S706,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
通过判别服务器上的预设图像相似算法能够计算出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通过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目标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对进行比对,能够快速地得到对比结果。
步骤S708,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如果第二特征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可以是,置信度。
如果第二特征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可以是,权重分数。
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相机、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仪、摄像头
优选地,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上述防伪方法的装置,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保存模块10,用于保存通过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采集模块20,用于通过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鉴别模块30,用于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本申请实施例的保存模块10中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可以是角度位置、也可以是边缘距离位置。
角度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中心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目标物所在平面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偏转角为45度。
角度位置也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预设分割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目标物所在平面的分割线为对称轴,相对偏转角为30度。
角度位置还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按照预设偏转角度设置的角度信息。
比如,通过获取设偏转角度45度,在目标物中偏转角度45度。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近距离。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远距离。
边缘距离位置可以是,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相对距离。
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以二维码标签为例,因为二维码标签附着在载体上需依赖人工或专用设备,故标签位置具有随机性,仿冒者很难大批量控制标签位置,且一定有公差。故防伪级别达到不可复制级别。
第一终端可以是相机、手机、扫描仪、摄像头或者具有采集功能的终端。
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成品出货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也可以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关键节点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还可以通过将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的质检位置,能够采集得到特征位置信息。
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本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支持访问。
比如,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后支持流水线上的质检人员通过离线客户端访问。
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可以在接入网络后支持多端访问。
比如,保存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保存至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产品出厂,买家或卖家可以通过客户端访问云端服务器的数据库。
优选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被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储存。
优选地,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为通过终端实时采集并识别的待鉴别目标物的特征位置标识。
此外,上述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还需要通过图像信息数字化的过程,才能够进行储存。比如,可将连续色调的模拟图像经采样量化后转换成数字影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了,要在数据库储存图像并通过在计算机上处理图像,必须先把真实的图像通过数字化转变成计算机能够接受的显示和存储格式,然后再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分采样、量化与编码的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的采集模块20中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品的特征位置信息。第二终端可以是移动智能终端,并具有图像采集和计算处理功能。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可以是角度位置、也可以是边缘距离位置。
比如,用户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功能,采集待鉴别物品中的防伪标识的特征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鉴别模块30中对比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可以在本地完成或者通过云端进行分布式处理,支持多用户并行访问。
优选地,可以在第二终端上配置中写入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防伪标识的唯一特征位置图像,通过将防伪标识的唯一特征位置图像与样本库中的对比,可以快速地实现目标物的防伪查询。
如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防伪溯源系统,包括:采集端100和客户端200,所述采集端用于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所述客户端用于与终端绑定并通过终端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实时位置信息;所述采集端100,用于采集样本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客户端200,用于根据所述样本位置信息识别所述待鉴别目标物的真伪。
具体地,在所述采集端100中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具体地,在所述采集端100中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具体地,所述客户端200中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角度特征图像;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具体地,所述客户端200中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至样本数据库;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至判别服务器;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具体地,所述客户端200中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具体地,所述客户端200中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样本数据库;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判别服务器;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申请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申请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防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所述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的成品出货位置、关键节点位置或者质检位置;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为角度位置,或者边缘距离位置;
其中,所述角度位置为: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中心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预设分割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按照预设偏转角度设置的角度信息;
所述边缘距离位置为: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近距离、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远距离,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相对距离;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
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
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
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角度特征图像;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
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
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所述访问地址包括网络IP地址、设备MAC地址和总线地址;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所述识别应用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web端应用程序、或者可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包括:图像亮度是否合适、图像大小是否合适、图像颜色是否合适,或者图像位置是否合适;
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不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不会再进行转化的操作;
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
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所述方法还包括:数据库不断的迭代进行角度特征图像的定期或者实时更新,包括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或者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并有订货日程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所述第一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相机、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仪、摄像头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
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用于采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当部署多个第一终端时需要预先写入伪位标识的相关图像识别算法,能够提取出目标物上的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相关图像识别算法,包括边缘检测算法、Sobel算子边缘检测或Canny算子边缘检测。
2.一种防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存模块,用于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所述第一终端部署在目标物的生产线的成品出货位置、关键节点位置或者质检位置;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为每一个目标物中的防伪标识所在的位置,防伪标识所在目标物中的位置为角度位置,或者边缘距离位置;
其中,所述角度位置为: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中心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以预设分割线为对称轴时的相对偏转角度信息,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按照预设偏转角度设置的角度信息;
所述边缘距离位置为: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近距离、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最远距离,或者防伪标识在目标物中距离所述目标物边缘的相对距离;
采集模块,用于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以及
鉴别模块,用于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
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角度特征图像;
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
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角度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角度特征图像;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
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
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角度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保存通过第一终端采集的第一防伪标识在目标物的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通过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采集目标物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特征条件;以及
如果根据每个所述第一终端预先写入的图像识别程序识别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特征条件,则将所述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储存;
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被配置有接入访问地址,所述访问地址包括网络IP地址、设备MAC地址和总线地址;
通过第二终端采集待鉴别物的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二终端预先安装识别应用,所述识别应用包括计算机应用程序、web端应用程序、或者可调用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根据所述识别应用采集待鉴别目标物的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
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是否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包括:图像亮度是否合适、图像大小是否合适、图像颜色是否合适,或者图像位置是否合适;
如果通过所述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则通过所述识别应用上传所述第二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的识别应用被配置有唯一身份标识;
如果识别应用采判断所述第二角度特征图像不满足预设处理条件后,则不会再进行转化的操作;
通过对比所述第一特征位置信息和第二特征位置信息,判断所述待鉴别物的真伪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终端上传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样本数据库;
通过所述第二终端同步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至判别服务器;
根据所述判别服务器对比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
如果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与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的相似度满足预设判别条件,则断所述待鉴别物为真品;
其中,所述第一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数字样本,所述第二特征边界距离信息用于作为目标特征区域;
还包括:数据库不断的迭代进行角度特征图像的定期或者实时更新,包括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或者每生产出一批次的目标物并有订货日程后选择更新一次目标数字样本;
所述第一防伪标识包括:二维码、RF射频标签、条形码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相机、移动智能终端、扫描仪、摄像头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
在目标物的生产线上部署多个第一终端用于采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当部署多个第一终端时需要预先写入伪位标识的相关图像识别算法,能够提取出目标物上的防伪位标识的第一边界距离特征图像;相关图像识别算法,包括边缘检测算法、Sobel算子边缘检测或Canny算子边缘检测。
CN201810540762.9A 2018-05-30 2018-05-30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Active CN108960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40762.9A CN108960850B (zh) 2018-05-30 2018-05-30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40762.9A CN108960850B (zh) 2018-05-30 2018-05-30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0850A CN108960850A (zh) 2018-12-07
CN108960850B true CN108960850B (zh) 2023-12-08

Family

ID=64492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40762.9A Active CN108960850B (zh) 2018-05-30 2018-05-30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608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66753B (zh) * 2019-10-15 2023-08-18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标签防伪区的定位方法、装置和打标设备
CN112001419A (zh) * 2020-07-22 2020-11-27 李峰 一种防伪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3361671A (zh) * 2021-06-29 2021-09-07 珠海新华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材料防伪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0862A (zh) * 2014-03-03 2014-06-18 汤永平 利用分离图形随机结合进行防伪的方法及实现
CN106022805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标签识读的防伪溯源系统及方法
CN108040152A (zh) * 2017-12-30 2018-05-15 西安立东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特定防伪暗记信息的移动通讯设备及防伪查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27163B2 (en) * 2007-12-04 2014-09-09 Chung 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maments Bureau, M.N.D. Anti-fake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to web addres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0862A (zh) * 2014-03-03 2014-06-18 汤永平 利用分离图形随机结合进行防伪的方法及实现
CN106022805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标签识读的防伪溯源系统及方法
CN108040152A (zh) * 2017-12-30 2018-05-15 西安立东行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特定防伪暗记信息的移动通讯设备及防伪查询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tection of Counterfeit by the Usage of Product Inherent Features;Matthias Blankenburg;Procedia CIRP;第26卷;全文 *
从全聚德烤鸭追溯系统看自动识别与防伪;邹云宏;;中国自动识别技术(第03期);全文 *
物联网在卷烟真伪鉴别系统中的应用;耿安鹏;魏承科;张素伟;;计算机与现代化(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0850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5374B2 (en) Article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8960850B (zh) 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JP6708973B2 (ja) 判定方法、判定システム、判定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399280B2 (ja) 照合・検索システム、照合・検索サーバ、画像特徴抽出装置、照合・検索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110332B (zh) 基于计算机视觉及射频识别技术的书本登记管理装置
CN108416901A (zh) 智能货柜内货品识别方法及装置、智能货柜
CN102177524A (zh) 使用先进图像识别的基于图像的库存控制系统
CN102369560A (zh) 基于图像的库存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2165469A (zh) 具有自动校准以及图像校正功能的基于图像的库存控制系统
CN109767155B (zh) 一种基于自提柜的投递方法及装置
CN109685956B (zh) 共享单车车牌扫描开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428028A (zh) 基于准动态镭射标签的识别验伪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6157064A (zh) 识别码与图像关联的防伪系统
CN106682917A (zh) 一种基于数字签名的艺术品认证交易方法及系统
CN108921209A (zh) 图片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632276A (zh) 手机扫描商品二维码调取实时视频的防伪系统及方法
CN111242641A (zh) 窜货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4488989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
CN206075336U (zh) 自动仓储系统
CN108960849A (zh) 用于纸质制品的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CN112668562B (zh) 一种客户识别方法及装置
EP3751486A1 (en) Electronic label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472336B (zh) 一种防伪方法
CN108960861B (zh) 产品保真验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处理器
CN108876402A (zh) 用于皮革制品的防伪方法及装置、防伪溯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9

Address after: 264000, No.1 Lanhai Road, Lanhai Software Park, High tech Zone,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antai Huoyan Anti Counterfeit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99, Beixia Gezhuang Village, Shanqiandian Town, Laiyang City,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64000

Patentee before: Yu Dongshe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