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9534A -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49534A
CN108949534A CN201810856476.3A CN201810856476A CN108949534A CN 108949534 A CN108949534 A CN 108949534A CN 201810856476 A CN201810856476 A CN 201810856476A CN 108949534 A CN108949534 A CN 108949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dish
power mechanism
work
cul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564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加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eyone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8564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49534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49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9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8Automatic or computerized contro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病毒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它包括控制器以及框架(1),所述框架(1)内设有放置层(2)以及固定层(3),所述放置层(2)上设有的转盘(4)以及第一动力机构,所述转盘(4)上设有设有培养皿座(5)以及驱动机构,且所述放置层(2)上还设有第一容器(6)、第二容器(7)以及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容器(6)设置在培养皿座(5)下方对应的放置层(2)上,所述固定层(3)上设有开盖机构、蠕动泵(8)以及注液器(9),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第二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开盖机构、蠕动泵(8)以及注液器(9)均与控制器电连接。这种病毒培养仪成本较低、培养效率较高且培养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毒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对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病毒可灭活制作疫苗,等等。
现有技术病毒培养主要通过工人操作,但是人工操作过程不可避免存在污染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培养效果较差。现有技术还有一种全自动培养病毒的装置,但是这种全自动设备需要配备复杂的机械手,所以成本较高,而且因为全自动控制比较复杂,所以导致了培养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培养效率较高且培养效果较好的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病毒培养仪,它包括控制器以及框架,所述框架内设有放置层以及固定层,所述放置层上设有的转盘以及用于带动转盘水平转动的第一动力机构,所述转盘上设有设有供培养皿放置的培养皿座以及用于带动培养皿座竖直转动的驱动机构,且所述放置层上还设有用于容置废液的第一容器、用于容置上清液的第二容器以及用于带动第二容器竖直转动的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容器设置在培养皿座下方对应的放置层上,所述固定层上设有用于打开培养皿盖子的开盖机构、用于加培养液的蠕动泵以及用于加质粒的注液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第二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开盖机构、蠕动泵以及注液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固定层上还设有蠕动泵管架,所述蠕动泵管架包括连接部以及管接部,所述管接部与连接部之间呈X角度,且所述管接部上设有供蠕动泵导管穿过的通孔。
X为30-60°。
所述开盖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部上的电磁铁以及用于带动连接部竖直移动的第三动力机构,且所述培养皿盖上设有与电磁铁磁性配合的磁性片,且所述第三动力机构以及电磁铁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层上的第一转轴、用于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四动力机构、水平套设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且竖直设置的多个第二齿轮、均匀设置在转盘圆周上的多个支架以及水平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二转轴,所述培养皿座设置在第二转轴一端上,所述第二转轴另一端与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四动力机构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培养皿座包括供培养皿放置的放置部以及用于抵住放置在放置部内的培养皿的挤压部,所述挤压部包括弧形的挤压件以及用于给挤压件提供推力的弹簧。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培养仪的控制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扫描每个培养皿上的识别码,然后将扫完识别码后的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皿座上;
S2、用户选择对放置在培养皿放置座上的培养皿的具体操作,然后控制器记录这个具体操作,若选择的是换液,则跳转到步骤S3;若选择的是转染,则跳转到步骤S7,若选择的是一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2,若选择的是二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6;
S3、进行换液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4、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6、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7、进行转染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8、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9、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0、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质粒位置,然后控制注液器工作,通过注液器将质粒加入到培养皿中;
S11、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2、进行一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3、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4、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6、进行二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7、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8、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步骤S10加入质粒时同时需要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培养皿左右摆动。
步骤S5、S9、S14中加入培养液时,蠕动泵导管不与培养皿接触,且培养液从蠕动泵导管流出后先接触培养皿的侧壁。
采用以上结构和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自动操作,如换液、转染、一次收毒以及二次收毒等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体外操作和人工操作,使得准确性得到提高,并且取消了机械手等复杂的控制设备,这样首先大大降低了设备的成本,而且控制比较简单,并且因为将一些自动操作不方便的操作转为手动操作,这样准确性也较高,工作效率也较高,采用转动结构来实现各个步骤的转换,这样整体体积占用较小,而且通过第二动力机构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这样倒的是废液就将第二容器转开,如果倒的是上清液,则将第二容器转过去,这样不需要调整培养皿的位置,控制起来比较方便。
通过设置蠕动泵管架来调整蠕动泵导管的位置,而且将管接部与连接部之间存在X度,这样可以使得蠕动泵导管流出的培养液能更好的加入到培养皿中。
通过电磁铁来作为开盖机构,这样结构简单,而且开盖方便。
通过一个第一齿轮带动多个第二齿轮,进而实现一个动力机构带动多个培养皿座转动,实现倒液操作。
而且在加入质粒时使得培养皿摆动,这样质粒加入的比较均匀。
并且加入培养液时使得培养液从培养皿侧壁留下,这样不会产生飞溅,培养液加入比较均匀平稳,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病毒培养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病毒培养仪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病毒培养仪中培养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病毒培养仪中蠕动泵管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框架;2、放置层;3、固定层;4、转盘;5、培养皿座;6、第一容器;7、第二容器;8、蠕动泵;9、注液器;10、连接部;11、管接部;12、通孔;13、电磁铁;14、第一转轴;15、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支架;18、第二转轴;19、放置部;20、挤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病毒培养仪,包括框架1,框架1内设有两层,分别是固定层3与放置层2,放置层2上设有一个转盘4以及带动转盘4转动的第一动力机构,转盘4上圆周设有四个支架17,每个支架17上均水平穿设有第二转轴18,第二转轴18一端上固定有培养皿座5,第二转轴18另一端与第二齿轮16的中心轴固定,固定层3上设有第一转轴14以及带动第一转轴14转动的第四动力机构,第一转轴14上套设有第一齿轮15,而且四个第二齿轮16均与第一齿轮15啮合,即第一齿轮15水平转动时会带动四个第二齿轮16竖直转动,进而带动四个第二转轴18转动,即带动培养皿座5倾斜。其中培养皿座5具体包括放置部19以及挤压部20,挤压部20主要是依靠弹簧结构压紧放置在放置部19内的培养皿的,而且挤压部20的挤压件圆弧度数是大于放置部19缺口处的圆弧度数的,所以挤压部20是不会从放置部19缺口处脱离。
放置层2上还设有用于容置废液的第一容器6、用于容置上清液的第二容器7以及用于带动第二容器7转动的第二动力机构,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容器6是漏斗,并且漏斗底部通过管路连接到外部的废液收集桶内,第二容器7为离心管,离心外外部套设固定结构,第二动力机构可以带动固定结构转动,进而带动离心管倾斜转动。
固定层3上端面还设有蠕动泵8与注液器9,蠕动泵8上设有蠕动泵8导管,蠕动泵8导管通过固定层3上的孔进入到固定层3与放置层2之间,并且固定层3下端面上设有蠕动泵8管架,蠕动泵8导管穿过蠕动泵8管架上的通孔12对准放置在培养皿座5上的培养皿,并且蠕动泵8管架包括连接部10与管接部11,管接部11与连接部10之间呈45°,并且管接部11上的通孔12设置在管接部11边上而不是中心位置,这样可以使得穿过这个通孔12的蠕动泵8导管能将培养液更好的沿着培养皿侧壁流入培养皿内。而且连接部10上还设置有电磁铁13以及用于带动连接部10竖直移动的第三动力机构,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铁13的位置以及电磁铁13的开关来实现开关培养皿盖的操作。
本申请的病毒培养仪具体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扫描每个培养皿上的识别码,然后将扫完识别码后的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皿座上;
S2、用户选择对放置在培养皿放置座上的培养皿的具体操作,然后控制器记录这个具体操作,若选择的是换液,则跳转到步骤S3;若选择的是转染,则跳转到步骤S7,若选择的是一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2,若选择的是二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6;
S3、进行换液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4、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6、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7、进行转染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8、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9、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0、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质粒位置,然后控制注液器工作,通过注液器将质粒加入到培养皿中;
S11、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2、进行一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3、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4、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6、进行二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7、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8、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其中,步骤S10加入质粒时同时需要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培养皿左右摆动。
其中,步骤S5、S9、S14中加入培养液时,蠕动泵导管不与培养皿接触,且培养液从蠕动泵导管流出后先接触培养皿的侧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Claims (9)

1.一种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控制器以及框架(1),所述框架(1)内设有放置层(2)以及固定层(3),所述放置层(2)上设有的转盘(4)以及用于带动转盘水平转动的第一动力机构,所述转盘(4)上设有设有供培养皿放置的培养皿座(5)以及用于带动培养皿座竖直转动的驱动机构,且所述放置层(2)上还设有用于容置废液的第一容器(6)、用于容置上清液的第二容器(7)以及用于带动第二容器竖直转动的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容器(6)设置在培养皿座(5)下方对应的放置层(2)上,所述固定层(3)上设有用于打开培养皿盖子的开盖机构、用于加培养液的蠕动泵(8)以及用于加质粒的注液器(9),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第二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开盖机构、蠕动泵(8)以及注液器(9)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3)上还设有蠕动泵管架(21),所述蠕动泵管架包括连接部(10)以及管接部(11),所述管接部(11)与连接部(10)之间呈X角度,且所述管接部(11)上设有供蠕动泵导管穿过的通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所述X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盖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部(10)上的电磁铁(13)以及用于带动连接部竖直移动的第三动力机构,且所述培养皿盖上设有与电磁铁(13)磁性配合的磁性片,且所述第三动力机构以及电磁铁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层(3)上的第一转轴(14)、用于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四动力机构、水平套设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齿轮(15)、与第一齿轮啮合且竖直设置的多个第二齿轮(16)、均匀设置在转盘圆周上的多个支架(17)以及水平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二转轴(18),所述培养皿座(5)设置在第二转轴(18)一端上,所述第二转轴(18)另一端与第二齿轮(16)连接,所述第四动力机构与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病毒培养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座(5)包括供培养皿放置的放置部(19)以及用于抵住放置在放置部内的培养皿的挤压部(20),所述挤压部包括弧形的挤压件以及用于给挤压件提供推力的弹簧。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培养仪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扫描每个培养皿上的识别码,然后将扫完识别码后的培养皿放置在培养皿座上;
S2、用户选择对放置在培养皿放置座上的培养皿的具体操作,然后控制器记录这个具体操作,若选择的是换液,则跳转到步骤S3;若选择的是转染,则跳转到步骤S7,若选择的是一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2,若选择的是二次收毒,则跳转到步骤S16;
S3、进行换液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4、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6、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7、进行转染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8、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废液导入第一容器内,然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9、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0、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质粒位置,然后控制注液器工作,通过注液器将质粒加入到培养皿中;
S11、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2、进行一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3、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4、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进而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到加液位置,然后控制蠕动泵工作,通过蠕动泵导管将培养液加入到培养皿中;
S15、控制第一动力机构工作带动转盘转动,带动培养皿座移动回原始位置,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S16、进行二次收毒操作,首先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使得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工作,将培养皿盖吸住,然后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带动电磁铁上移,进而打开培养皿盖;
S17、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转动进而挡住第一容器,然后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然后依次带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培养皿座转动,将培养皿中的上清液倒入第二容器内,然后控制第二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第二容器回复到原始位置,之后再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重新带动培养皿座回复到原位;
S18、控制第三动力机构工作,带动电磁铁下移,同时控制电磁铁停止工作,使得电磁铁与培养皿盖之间没有吸力,实现关盖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病毒培养仪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加入质粒时同时需要控制第四动力机构工作,带动培养皿左右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病毒培养仪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S9、S14中加入培养液时,蠕动泵导管不与培养皿接触,且培养液从蠕动泵导管流出后先接触培养皿的侧壁。
CN201810856476.3A 2018-07-31 2018-07-31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9495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56476.3A CN108949534A (zh) 2018-07-31 2018-07-31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56476.3A CN108949534A (zh) 2018-07-31 2018-07-31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9534A true CN108949534A (zh) 2018-12-07

Family

ID=64466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56476.3A Pending CN108949534A (zh) 2018-07-31 2018-07-31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495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7885A (zh) * 2020-01-07 2020-05-08 商全利 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用多功能智能细胞培养皿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9921A (zh) * 2009-09-02 2010-03-03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全自动微生物采样器
US20110243814A1 (en) * 2008-12-10 2011-10-06 Aes Chemunex Device for dispensing a product in a petri dish
DE102010044125A1 (de) * 2010-11-18 2012-05-24 Systec Gmbh Labor-Systemtechnik Petrischalen-Befüllvorrichtung
US20140220672A1 (en) * 2010-08-10 2014-08-07 Nano3D Biosciences, Inc Hardware for magnetic 3d culture
CN104403938A (zh) * 2014-12-04 2015-03-11 威海世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样本处理智能机器人
CN107083318A (zh) * 2017-04-10 2017-08-22 杭州吉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培养基自动分装系统
CN108220162A (zh) * 2018-02-01 2018-06-29 何加铭 病毒培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9039493U (zh) * 2018-07-31 2019-06-28 杭州键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病毒培养仪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43814A1 (en) * 2008-12-10 2011-10-06 Aes Chemunex Device for dispensing a product in a petri dish
CN101659921A (zh) * 2009-09-02 2010-03-03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 全自动微生物采样器
US20140220672A1 (en) * 2010-08-10 2014-08-07 Nano3D Biosciences, Inc Hardware for magnetic 3d culture
DE102010044125A1 (de) * 2010-11-18 2012-05-24 Systec Gmbh Labor-Systemtechnik Petrischalen-Befüllvorrichtung
CN104403938A (zh) * 2014-12-04 2015-03-11 威海世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微生物样本处理智能机器人
CN107083318A (zh) * 2017-04-10 2017-08-22 杭州吉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培养基自动分装系统
CN108220162A (zh) * 2018-02-01 2018-06-29 何加铭 病毒培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9039493U (zh) * 2018-07-31 2019-06-28 杭州键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病毒培养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7885A (zh) * 2020-01-07 2020-05-08 商全利 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用多功能智能细胞培养皿
CN111117885B (zh) * 2020-01-07 2021-03-30 商丘华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用多功能智能细胞培养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55308C2 (ru)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ый многомодульный инструмент для редактирования клеток (варианты)
JP6980910B2 (ja) フロースルー型エレクトロポレーションデバイスを含む自動細胞処理方法、モジュール、機器、及びシステム
CN103602582B (zh) 自动质粒提取装置
CN209039493U (zh) 病毒培养仪
CN108841727B (zh)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car-t细胞自动化制备系统
CN108949534A (zh) 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13230952A (zh) 一种医学试管横向振荡与离心旋转的切换机构
CN104321420A (zh) 植物浸润设备
CN203174084U (zh) 磁棒法提取仪的磁针和套管移动系统
CN108220162A (zh) 病毒培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8898896U (zh) 一种病毒培养仪
EP2392640A1 (en) Method and modular equipment for the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f cell cultures
JPH04242168A (ja) プラスミド自動分離装置
CN108949535A (zh) 一种病毒培养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07755B (zh) 用于细胞裂解和提纯的旋转平台以及使用方法
CN211970177U (zh) 一种脐带干细胞分离扩增试剂盒
CN220352141U (zh) 细胞培养用胰酶消化装置
CN207918873U (zh) 病毒培养装置
CN214654944U (zh) 一种微生物肥料发酵装置
CN110759298A (zh) 一种培养皿开盖装置
CN117511735B (zh) 一种生物细胞培养装置
CN210994407U (zh) 一种中学化学实验用试管架
CN221214709U (zh) 一种培养基试管分装装置
CN213263010U (zh) 培养基灌装装置
CN116083237A (zh) 一种结直肠癌细胞培养用培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16

Address after: 311225 No. 616, Building D, Jiangdong Second Road Pioneer Park, Dajiangdo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KEYONE BIO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25 No. 616, Building D, Jiangdong Second Road Pioneer Park, Dajiangdo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e Jiam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