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5329A -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35329A
CN108935329A CN201811083138.7A CN201811083138A CN108935329A CN 108935329 A CN108935329 A CN 108935329A CN 201811083138 A CN201811083138 A CN 201811083138A CN 108935329 A CN108935329 A CN 108935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ult
ground
frog
water
you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31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35329B (zh
Inventor
刘录三
刘云龙
王瑜
滕琦
林岿璇
朱延忠
刘勇丽
夏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81108313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353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35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5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35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53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包括:成体越冬场;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以及幼体成体迁移通道,其连接成体越冬场、低洼水坑或池塘和所述成体觅食场,以上各场地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野生东北林蛙产卵成功率、蛙卵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等,同时营造出有利于东北林蛙觅食、避害以及越冬休眠的小生境,不仅有助于野生东北林蛙数量的增加和恢复,还有利于改善天然河流溪沟及其岸坡的自然环境。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为成功构建开放式栖息生境提供技术参考。

Description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又称哈士蟆、雪蛤,属于两栖纲(Amphibia),主要分布在我国长白山及小兴安岭等地区。东北林蛙的形态具有明显蛙科动物特征,其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发育阶段;栖息地主要包含水域生境和陆地环境,其中水域生境又分越冬休眠水域和繁殖育幼水域,而陆地生境以覆盖阔叶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的阴暗、潮湿岸坡为主。东北林蛙作为水陆两栖动物,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其生活习性又有很大独特性——即水栖阶段和陆栖阶段完全分离。一般来说,蝌蚪态东北林蛙经变态发育成幼体东北林蛙后,幼蛙需进入林地进行摄食、生长、发育。因东北林蛙不具备完善体温调节机制,冬季严寒时不能维持恒定体温,需休眠越冬;而东北冬季高寒低温天气,又促进东北林蛙进化出进入深水水域越冬生活习性,并不进行陆地巢穴藏匿越冬,因此东北林蛙对栖息地有较高要求。河道肆意采砂、围垦造田等活动,引起自然环境恶化、东北林蛙栖息退化,导致其野生资源数量急剧减少。还因为东北林蛙的输卵管(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和药品,导致其作为著名经济蛙种受到过量捕捉;进一步导致野生东北林蛙数量急剧减少,东北林蛙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于“易危”物种。
鉴于上述描述,亟待有一种依托天然河流溪沟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以初期人工投放及自然环境重构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东北林蛙的野生生存环境,并有效提高东北林蛙的野生资源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成体越冬场、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以及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野生东北林蛙产卵成功率、蛙卵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等,同时营造出有利于东北林蛙觅食、避害以及越冬休眠的小生境,不仅有助于野生东北林蛙数量的增加和恢复,还有利于改善天然河流溪沟及其岸坡的自然环境。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为成功构建开放式栖息生境提供技术参考。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包括:
成体越冬场,其设置在水深不低于2.6m,且水深深度与历史最大结冰深度差值至少为0.5m的天然河流溪沟处,天然河流溪沟内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
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其集成为一低洼水坑或池塘,低洼水坑或池塘开设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且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
成体觅食场,其设置在远离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的一侧,且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或2年以上人工林地内;以及
幼体成体迁移通道,其为一植被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成体越冬场、低洼水坑或池塘和所述成体觅食场,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
优选的是,所述成体越冬场设置在靠近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一侧坡岸的部分水域上,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宽度,所述成体越冬场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的延伸长度至少为10m;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底部以泥沙基质为主,并散布直径大于等于20cm的石块、鹅卵石、树根或带有树叶的树枝作为隐蔽物;所述成体越冬场还包括散居冬眠浅水区,其设在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近岸处,水深1.0-2.5m;群居冬眠深水区,其紧邻所述散居冬眠浅水区设置,水深大于等于2.6m,且群居冬眠深水区的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多孔限流堰,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均匀分散开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内,且多个多孔限流堰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依次排列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
优选的是,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与所述幼体避难场的底部具有阶梯状过渡,且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呈环形围绕所述幼体避难场设置。
优选的是,还包括:坡脊,其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和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之间的部分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上,且所述坡脊靠近低洼水坑或池塘设置;所述坡脊沿着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水流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坡脊的两侧的坡面角度均小于等于45°,所述坡脊的最高处的高度大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丰水期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优选的是,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覆盖一定面积的微型藻类;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温维持在11-13℃。
优选的是,所述成体觅食场内的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内混生草本、灌木及乔本植物,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的地表覆盖厚度大于等于2cm的枯枝落叶层;
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初次投放东北林蛙成体时,同时在所述成体觅食场内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
优选的是,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产卵育幼场、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和成体休眠场;迁移通道由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构成,植物群落包括至少一种草本植物以及至少一种灌木植物,通道宽度大于3m。
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的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设置成体越冬场,且所述成体越冬场内的水流流速为0-0.2m/s;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最大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开设一低洼水坑或池塘,其中,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设置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修整至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设置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且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域面积小于幼体避难场的水域面积;并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至少1年内,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并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投放微型藻类;
在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设置为成体觅食场,或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提前至少2年种植人工林地以形成成体觅食场,并在人工林地种植当年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以及在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周围,提前至少2年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以形成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幼体成体迁移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经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连接至所述成体休眠场和成体觅食场。
优选的是,在成体越冬场内的沿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延伸方向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成体产卵育幼场可为东北林蛙产卵行为提供静水环境、为孵育幼体行为提供食物源,幼体成体迁移通道为幼体成体迁移行为提供安全通道,成体觅食场为成体觅食行为提供食物源以及成体越冬场为成体越冬休眠行为提供适宜场所,各场地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野生东北林蛙产卵成功率、蛙卵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等,同时营造出有利于东北林蛙觅食、避害以及越冬休眠的小生境。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并结合一定的人工干预,构建成适宜东北林蛙栖息和繁衍的有利生境,促进其快速繁殖,不仅有助于野生东北林蛙数量的增加和恢复,还有利于改善天然河流溪沟及其岸坡的自然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为成功构建开放式栖息生境提供技术参考。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包括:
成体越冬场10,其设置在水深不低于2.6m,且水深深度与历史最大结冰深度差值至少为0.5m的天然河流溪沟20处,天然河流溪沟内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成体越冬场一般选择在水流流速低于0.2m/s的部分河道内,以保护成体东北林蛙不会被流水冲走;也可在河道内人工投入一定直径的石块,为成体东北林蛙提供遮挡;成体产卵育幼场30和幼体避难场40,其集成为一低洼水坑或池塘,低洼水坑或池塘开设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若岸坡的坡度大于45度,可对其进行一定的人工修整,其岸坡的坡度小于45度,以方便成体及幼体东北林蛙自由活动;且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成体觅食场50,其设置在远离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的一侧,且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或2年以上人工林地内,林地内可种植水蒿等草本、榆树等灌木及稠李乔本植物;以及幼体成体迁移通道60,其为一植被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成体越冬场、低洼水坑或池塘和所述成体觅食场,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
本方案中,成体产卵育幼场邻近天然河流溪沟(如图2所示),具有远离人类活动区的相对安静环境;成体产卵育幼场位于天然河流溪沟的滨岸带岸坡处,非连通于河道,内无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场地内有一定宽度d1、一定面积的静水区,水深h2一般为10cm、20cm、30cm、40cm或50cm等,水体内含狸藻等大型水生植物、枯枝落叶以及蓝藻等微藻类;场地岸坡以仰角α小于45°缓坡为主,岸坡栽种东方藨草等湿生植物;幼体避难场具一定宽度d2、一定面积深潭区,水深h1一般为1.0m、1.1m、1.2m、1.3m或1.5m等,水底散布树枝、树叶及水生植物根茎;水体、水面均混生有高覆盖度和高密度的沉水、菱等浮水及挺水植物;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产卵育幼场、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和成体休眠场;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由高覆盖度、高密度植物群落构成,植物群落具草本和/或灌木层等;成体觅食场为多年的野生林地,林地内混生草本、灌木及乔本植物,地表覆有厚实枯枝落叶层,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寡毛纲以及腹足纲等纲昆虫资源充沛;或者,若在天然河流溪沟的岸坡1000m内无成片林地时,可人工种植一定的乔木和灌木以形成茂盛的人工林,这样的成体觅食场远离农业生产区、无农药污染,在东北林蛙成体投放前,可在人工林内适量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寡毛纲以及腹足纲等纲昆虫以为成体提供食物,后期昆虫自行繁衍,无需再次投放;成体越冬场以天然河流溪沟为依托,场地水深h3为2.6-3.6m,底层至少有50cm深的水体不结冰、缓慢流动、富氧;场底部地貌多样化,散布树叶、稀泥、鹅卵石等遮蔽物以保护越冬的东北林蛙。
综上,成体产卵育幼场可为东北林蛙产卵行为提供静水环境、为孵育幼体行为提供食物源,幼体成体迁移通道为幼体成体迁移行为提供安全通道,成体觅食场为成体觅食行为提供食物源以及成体越冬场为成体越冬休眠行为提供适宜场所。本栖息地构建结构有利于提高野生东北林蛙产卵成功率、蛙卵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等,同时营造出有利于东北林蛙觅食、避害以及越冬休眠的小生境,为东北林蛙创设适宜栖息地提供技术参考。
如图1、图2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成体越冬场设置在靠近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一侧坡岸的部分水域上,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宽度小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宽度的1/2,使得天然河流溪沟的流速及流量基本不受影响,保持自然环境的平衡,在提供东北林蛙繁殖数量的同时不会因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所述成体越冬场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的延伸长度至少为10m;在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底部进行检测及一定的人工改造,使其底部以泥沙基质为主,并散布直径大于等于20cm的石块、鹅卵石、树根或带有树叶的树枝作为隐蔽物;所述成体越冬场还包括散居冬眠浅水区101,其设在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近岸处,水深1.0-2.5m;比如:散居冬眠浅水区的水深可以是1.0m、1.4m、1.8m、2.3m或2.5m等;群居冬眠深水区102,其紧邻所述散居冬眠浅水区设置,水深大于等于2.6m,且群居冬眠深水区的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如图3或图4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还包括:多个多孔限流堰103,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均匀分散开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内,且多个多孔限流堰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依次排列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104。多个多孔限流堰呈堆设置在河流溪谷内,其高度远低于河流溪谷的最深处的水深,一方面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天然河流溪沟底部水流的流速,在相邻多孔限流堰之间形成一定的底部静水区,为东北林蛙的散居或群居冬眠提供庇护场,另一方面,还可为固定带有树叶的枝条提供一定的固定及支撑,进一步辅助保护东北林蛙,避免其在丰水期被水流冲走。
如图2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与所述幼体避难场的底部具有阶梯状过渡;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域面积与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域面积的比例为1:20-3:20,且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呈环形围绕所述幼体避难场设置。在本方案中,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平坦,水深低于50cm,即使栖息在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东北林蛙成体及其大部分蛙卵能够接受阳光直射,保持合适的孵化温度,有效提高产卵成功率和蛙卵孵化率。
如图4所示,一个优选方案中,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还包括:坡脊70,其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和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之间的部分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上,且所述坡脊靠近低洼水坑或池塘设置;所述坡脊沿着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水流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坡脊的两侧的坡面角度均小于等于45°,所述坡脊的最高处的高度大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丰水期的最高水位的高度。在本方案中,坡脊的长度大于低洼水坑或池塘的最大长度,构建坡脊时,可就地取材,将开挖低洼水坑或池塘的泥土堆砌成长条形的坡脊,以阻挡丰水期,天然河流溪沟中的水流入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有效保护成体、蛙卵或幼蛙。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覆盖一定面积的微型藻类;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温维持在11-13℃。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成体觅食场内的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内混生草本、灌木及乔本植物,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的地表覆盖厚度大于等于2cm的枯枝落叶层;
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初次投放东北林蛙成体时,同时在所述成体觅食场内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产卵育幼场、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和成体休眠场;迁移通道由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构成,植物群落包括至少一种草本植物以及至少一种灌木植物,通道宽度大于3m。
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的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设置成体越冬场,且所述成体越冬场内的水流流速为0-0.2m/s;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最大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开设一低洼水坑或池塘,其中,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设置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修整至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设置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且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域面积小于幼体避难场的水域面积;并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至少1年内,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并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投放微型藻类;
在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设置为成体觅食场,或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提前至少2年种植人工林地以形成成体觅食场,并在人工林地种植当年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以及在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周围,提前至少2年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以形成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幼体成体迁移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经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连接至所述成体休眠场和成体觅食场。
一个优选方案中,在成体越冬场内的沿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延伸方向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
实施例1
选定松花江下游一级支流梧桐河的中游处河段,按照上述本发明方法,构建了一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
另,在开放式栖息生境构建前一年内定期对选定地点做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统计结果见下表1;
开放式栖息生境构建后一年内定期对开放式栖息生境的不同场地内做相应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统计结果作为实验组,统计结果见下表1;
表1统计结果
观测统计结果显示,本发明方法能有效保障东北林蛙的产卵育幼、觅食活动等,可为东北林蛙创建适宜栖息地,为恢复东北林蛙的种群数量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例2
选定松花江下游二级支流(梧桐河支流)鹤立河的中游处河段,按照上述本发明方法,构建了一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
另,在开放式栖息生境构建前一年内定期对选定地点做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统计结果见下表2;
开放式栖息生境构建后一年内定期对开放式栖息生境的不同场地内做相应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统计结果作为实验组,统计结果见下表2;
表2统计结果
观测统计结果显示,本发明方法能有效保障东北林蛙的产卵育幼、觅食活动等,可为东北林蛙创建适宜栖息地,为恢复东北林蛙的种群数量提供技术支撑。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说明书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体越冬场,其设置在水深不低于2.6m,且水深深度与历史最大结冰深度差值至少为0.5m的天然河流溪沟处,天然河流溪沟内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
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其集成为一低洼水坑或池塘,低洼水坑或池塘开设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且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
成体觅食场,其设置在远离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的一侧,且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或2年以上人工林地内;以及
幼体成体迁移通道,其为一植被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成体越冬场、低洼水坑或池塘和所述成体觅食场,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所述成体越冬场设置在靠近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部分水域上,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宽度,所述成体越冬场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的延伸长度至少为10m;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底部以泥沙基质为主,并散布直径大于等于20cm的石块、鹅卵石、树根或带有树叶的树枝作为隐蔽物;所述成体越冬场还包括散居冬眠浅水区,其设在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近岸处,水深1.0-2.5m;群居冬眠深水区,其紧邻所述散居冬眠浅水区设置,水深大于等于2.6m,且群居冬眠深水区的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多孔限流堰,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均匀分散开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内,且多个多孔限流堰沿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依次排列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与所述幼体避难场的底部具有阶梯状过渡,且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呈环形围绕所述幼体避难场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坡脊,其设置在所述成体越冬场和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之间的部分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上,且所述坡脊靠近低洼水坑或池塘设置;所述坡脊沿着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水流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坡脊的两侧的坡面角度均小于等于45°,所述坡脊的最高处的高度大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丰水期的最高水位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覆盖一定面积的微型藻类;4月下旬至5月上旬,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温维持在11-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所述成体觅食场内的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内混生草本、灌木及乔本植物,野生林地或至少2年生人工林地的地表覆盖厚度大于等于2cm的枯枝落叶层;
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初次投放东北林蛙成体时,同时在所述成体觅食场内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其特征在于,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连接产卵育幼场、幼体避难场、成体觅食场和成体休眠场;迁移通道由密度高于50株/m2、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植物群落构成,植物群落包括至少一种草本植物以及至少一种灌木植物,通道宽度大于3m。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定水质介于Ⅰ类水至Ⅲ类水之间的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设置成体越冬场,且所述成体越冬场内的水流流速为0-0.2m/s;所述成体越冬场的最大水深与所述天然河流溪沟历史最大结冰深度的差值大于等于0.5m;
在距成体越冬场不超过100m的所述成体越冬场的岸坡上开设一低洼水坑或池塘,其中,靠近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岸边的部分水域设置为成体产卵育幼场,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底部修整至平坦,水深不超过50cm;所述低洼水坑或池塘中除去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剩余部分水域设置为所述幼体避难场,所述幼体避难场的水深不超过1.5m;并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至少1年内,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底部铺设厚度至少为3cm的底泥、泥沙或砂质土,并种植沉水型水生植物、漂浮型水生植物和/或挺水型水生植物,并在所述成体产卵育幼场的水面上投放微型藻类;
在距离所述成体越冬场1000m范围内的野生林地设置为成体觅食场,或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提前至少2年种植人工林地以形成成体觅食场,并在人工林地种植当年投放昆虫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或寡毛纲的昆虫,昆虫的体长小于等于2倍东北林蛙成体吻宽;以及
在放养东北林蛙成体前,在低洼水坑或池塘的周围,提前至少2年种植密度高于50株/m2灌木植物以及草本植物,以形成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幼体成体迁移通道,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的宽度大于3m,所述幼体成体迁移通道经成体产卵育幼场和幼体避难场连接至所述成体休眠场和成体觅食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体越冬场内的沿天然河流溪沟的河道延伸方向设置多个多孔限流堰,其中,任一个多孔限流堰是由直径10-20cm的石块自所述天然河流溪沟的底部向上堆砌而成的锥形柱体结构,任一个多孔限流堰的堰高为40-50cm,堰底的直径为80-100cm,相邻两个多孔限流堰的间距为2-3m;多个多孔限流堰的侧壁上插设带有树叶的枝条。
CN201811083138.7A 2018-09-17 2018-09-17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353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3138.7A CN108935329B (zh) 2018-09-17 2018-09-17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3138.7A CN108935329B (zh) 2018-09-17 2018-09-17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5329A true CN108935329A (zh) 2018-12-07
CN108935329B CN108935329B (zh) 2020-08-11

Family

ID=64470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31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35329B (zh) 2018-09-17 2018-09-17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353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5075A (zh) * 2019-01-28 2019-04-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自然河流大麻哈鱼类产卵场底质生境修复与重建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7071A (zh) * 2005-04-30 2006-11-08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野外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的方法
KR100646132B1 (ko) * 2005-03-22 2006-11-14 이용철 북방산개구리 사육시설과 사육방법
CN101057569A (zh) * 2007-04-10 2007-10-24 王春 中国林蛙“多位一体”养殖简易房及其配套养殖技术
CN101156562A (zh) * 2007-11-21 2008-04-09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中国林蛙室内高效人工越冬养殖方法
CN101731180A (zh) * 2010-02-08 2010-06-16 江西三高绿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3202266A (zh) * 2013-04-08 2013-07-1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
CN103518672A (zh) * 2013-10-17 2014-01-22 大连市金州区利辉立体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林蛙养殖的生态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46132B1 (ko) * 2005-03-22 2006-11-14 이용철 북방산개구리 사육시설과 사육방법
CN1857071A (zh) * 2005-04-30 2006-11-08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野外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的方法
CN101057569A (zh) * 2007-04-10 2007-10-24 王春 中国林蛙“多位一体”养殖简易房及其配套养殖技术
CN101156562A (zh) * 2007-11-21 2008-04-09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中国林蛙室内高效人工越冬养殖方法
CN101731180A (zh) * 2010-02-08 2010-06-16 江西三高绿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棘胸蛙生态养殖方法
CN103202266A (zh) * 2013-04-08 2013-07-17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提高长白山林蛙野外生态养殖产量的方法
CN103518672A (zh) * 2013-10-17 2014-01-22 大连市金州区利辉立体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林蛙养殖的生态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5075A (zh) * 2019-01-28 2019-04-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自然河流大麻哈鱼类产卵场底质生境修复与重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5329B (zh)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ooks et al. Field guide to the dragonflies and damselflies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Chernov The living tundra
Johnson Bogs of the Northeast
CN109399802B (zh) 一种湿地公园人工鸟岛结构的构建方法
CN107581148B (zh) 一种寒区废弃砂场两栖动物退化生境恢复方法
Samways et al. Tropical island recovery: Cousine island, Seychelles
Campbell The growth of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L. in northern Scottish loch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isheries
KR100958933B1 (ko) 맹꽁이의 자연복원 서식장치
CN112281744A (zh) 一种三峡库区滨江消落带界面生态调控系统及方法
CN108935329A (zh) 东北林蛙开放式栖息生境及其构建方法
Rankama Prehistoric riverine adaptations in subarctic Finnish Lapland: the Teno River drainage
Bolen Ecology of North America
Chatters Saltmarsh
CN107268521A (zh) 一种寒区砂质陡坡生物栖息地构建方法
Pendleton Land u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e of Mindanao, Philippine Islands
Holzer Desert or paradise: restoring endangered landscapes using water management, including lake and pond construction
Kiviat Wetland human ecology
Jarman The effect of the creation of Lake Kariba upon the terrestrial ecology of the Middle Zambezi Valle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rge mammals
Bollt Peva: the archaeology of a valley on Rurutu, Austral islands, East Polynesia
CN112493202A (zh) 一种滨海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方法
Sheppard Coral Reefs: A Natural History
Oo Biology and vector competence of the anopheline mosquitoes of myanmar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anopheles dirus
Hayward Birds of the upper Colorado River basin
CN214363250U (zh) 一种三峡库区滨江消落带界面生态调控系统
Armistead An Angler's Paradise and how to Obtain 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