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2364A -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32364A
CN108932364A CN201810480260.1A CN201810480260A CN108932364A CN 108932364 A CN108932364 A CN 108932364A CN 201810480260 A CN201810480260 A CN 201810480260A CN 108932364 A CN108932364 A CN 108932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mula
relative displacement
double st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02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32364B (zh
Inventor
张君媛
王丹琦
李仲玉
舒畅
姜哲
陆炳全
郑丹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4802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323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32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2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32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23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克服了逆向或者局部逆向设计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对产品开发周期要求的问题,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设定约束条件:(1)乘员胸部加速度限值G;G是正向设计时根据乘员保护要求提出的胸部加速度限值;(2)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Do/v是总布置阶段已经确定好的乘员生存空间;(3)根据碰撞试验要求确定碰撞出速度v0及车体的双台阶波形的基本参数;2)定义简化曲线:(1)定义双台阶波;(2)定义梯形波;3)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刚度的耦合分析;4)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的相对运动响应;5)求解约束系统刚度;6)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Description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计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乘员的约束系统主要包括汽车座椅、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吸能式转向管柱、汽车仪表板和内饰件。约束和刚度是约束系统的特性曲线,具体为乘员加速度-相对位移曲线,可以表达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作用效果。
目前的汽车被动安全性设计主要采取逆向设计,或者局部逆向设计的方式进行的。在设计过程中,约束系统设计往往是在车体结构设计之后,即在整车3D模型确定之后,采用仿真技术分析的方式进行约束系统匹配,是一个大面积寻优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而这种逆向或者局部逆向的设计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对产品开发周期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在汽车的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安全性设计。而在汽车概念设计阶段进行安全性设计,需要确定车体结构和约束系统的吸能目标。在汽车的概念设计阶段进行约束系统刚度的设计可以指导约束子系统的设计,避免CAE设计过程中大量重复的试算。已有的汽车安全性概念设计研究中,常以双台阶波作为车体结构的吸能目标,并且已有较成熟的双台阶波设计方法。而约束刚度作为约束系统的设计目标,其设计方法还处在空白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逆向或者局部逆向设计方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对产品开发周期要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步骤如下:
1)设定约束条件:
(1)乘员胸部加速度限值G;
G是正向设计时根据乘员保护要求提出的胸部加速度限值;
(2)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
Do/v是总布置阶段已经确定好的乘员生存空间;
(3)根据碰撞试验要求确定碰撞初速度v0及车体的双台阶波形的基本参数;
2)定义简化曲线:
(1)定义双台阶波;
(2)定义梯形波;
3)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刚度的耦合分析;
4)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
5)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6)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定义双台阶波是指:双台阶波可以表达更多的碰撞信息,且双台阶波在位移域与车体前端结构的可压溃空间对应,因此在车体结构抗撞性的概念设计中,经常以双台阶波作为车体前端结构设计的目标波形;考虑新车型的开发或者改型中的乘员约束系统刚度设计的问题,以双台阶波形作为车体波形,探究约束系统刚度目标设计的方法;
双台阶波中av表示纵坐标为车体加速度,t表示横坐标为时间,A1和A2分别为双台阶波的两个幅值,t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tv为碰撞结束时刻;则有:
式中,A1和A2单位为m/s2,t1和tv单位为s,v0单位为m/s;
将时间域的双台阶波转化到相对位移域,相对位移域的双台阶波的幅值不变;D表示横坐标为相对位移;Dr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与t1对应;Dr2为车体停止运动时乘员的相对位移,与碰撞结束时刻tv对应;针对双台阶波的参数A1、A2、t1和tv为已知,Dr1和Dr2为未知量;
所述的定义梯形波是指:
梯形约束刚度曲线中梯形约束系统刚度的简化参数包括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乘员加速度G、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以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的极限相对位移DL,由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的值确定;其中G和Do/v是已知量,k和DL为未知量。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刚度的耦合分析是指:将双台阶波和梯形波绘制在相对位移域上,选择车体较乘员先停的碰撞情况,即Dr2<Do/v,图中A1和A2为双台阶波两台阶的幅值,Dr1为发动机前端与壁障接触时乘员的相对位移,Dr2为车停时乘员的相对位移;
根据面积相等原理,碰撞波形和乘员加速度在相对位移域上的积分相等,根据公式:
则有
公式(4)在相对位移域上定量化地显示了车体和约束系统特性的解析关系,但等式中包括已知的车体简化参数A1,单位为m/s2;A2,单位为m/s2;乘员加速度限值G,单位为m/s2;设计参数约束系统特性刚度k以及待求解的中间变量Dr1,单位为m和Dr2,单位为m。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是指:在梯形波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之前乘员是在两段恒定加速度A1和A2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根据双台阶波输入下的振动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乘员的运动响应为
其中约束系统固有频率ω和约束刚度k的关系为:
根据公式(7)可以求得在t1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1)为Dr1
在tL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L)即为极限位移DL
本步骤引入单自由度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的相对运动响应公式,进而获得Dr1和DL的表达式,为下一步求解约束刚度做铺垫。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求解约束系统刚度是指:从双台阶波与梯形波的对应关系图中得出:
联立公式(10)和公式(11)
A1cosωtL+(A2-A1)cosω(tL-t1)=A2-G (12)
当乘员加速度达到G时,得到tL的值为
Dr2的值为:
根据公式有:
由方程(9)、(13)、(14)与(15)联立求解,若提出G和车内空间Do/v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约束系统刚度k;
由于方程组过于复杂,此处采用一个简化方法来计算Dr2
以上,如果用该值来进行推导结果将十分庞大,只能通过编程来求解,工程上,乘员加速度达到峰值和车体回弹的时刻接近,所以我们考虑如果令tv=tL,代表在乘员刚刚达到加速度峰值车体开始回弹的碰撞情况下来计算Dr2,计算过程会大幅度简化:
将式(9)和式(16)带入式(15),则有
至此建立了车体、约束系统特性和乘员响应的相关性,其意义在于碰撞过程中复杂的耦合关系简化为数学求解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确定乘员约束系统特性,具体是根据目标车型,将已知条件包括双台阶波参数A1,A2,t1,tv,以及边界条件G和Do/v带入,即可获得以ω为变量的等式f(ω)=0,求解ω和k的数值:
本步骤考虑如果令tv=tL,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是指:
中不仅包括ω的平方项,还包括ω的三角函数项,无法进行直接的解析求解,为了简便计算过程,将f(ω)用二次多项式拟合,例如取ω=ω1,ω2,ω3;计算对应的f(ω1),f(ω2),f(ω3),可以确定p1,p2和p3值,如式(19),
f(ω)=p1ω2+p2ω+p3 (19)
计算当f(ω)=0时ω的取值,根据公式即可获得k。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可以在安全性设计初期利用简单的数学计算进行约束系统刚度的设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双台阶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相对位移域的双台阶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梯形约束刚度曲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双台阶波与梯形波的对应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步骤如下:
1.设定约束条件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约束条件主要有两个:
1)乘员胸部加速度限值G;G是正向设计时根据乘员保护要求提出的胸部加速度限值;
2)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Do/v是总布置阶段已经确定好的乘员生存空间;
3)此外还需要根据碰撞试验要求确定碰撞出速度v0,以及车体的双台阶波形的基本参数。
2.定义简化曲线
1)定义双台阶波
双台阶波可以表达更多的碰撞信息,且双台阶波在位移域与车体前端结构的可压溃空间对应,因此在车体结构抗撞性的概念设计中,经常以双台阶波作为车体前端结构设计的目标波形;考虑新车型的开发或者改型中的乘员约束系统刚度设计的问题,以双台阶波形作为车体波形,探究约束系统刚度目标设计的方法。
参阅图2,图中av表示纵坐标为车体加速度,t表示横坐标为时间,A1和A2分别为双台阶波的两个幅值,t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tv为碰撞结束时刻;则有:
式中,A1和A2单位为m/s2,t1和tv单位为s,v0单位为m/s。
参阅图3,将时间域的双台阶波转化到相对位移域,图中双台阶波的幅值不变;D表示横坐标为相对位移;Dr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与t1对应;Dr2为车体停止运动时乘员的相对位移,与碰撞结束时刻tv对应;针对双台阶波的参数A1、A2、t1和tv已知,Dr1和Dr2为未知量。
2)定义梯形波
参阅图4,图中梯形约束系统刚度的简化参数包括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乘员加速度G、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以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的极限相对位移DL,由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的值确定;其中G和Do/v是已知量,k和DL为未知量。
3.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刚度之间的耦合分析
参阅图5,将双台阶波和梯形波绘制在相对位移域上,选择车体较乘员先停的碰撞情况,即Dr2<Do/v,图中A1和A2为双台阶波两台阶的幅值,Dr1为发动机前端与壁障接触时乘员的相对位移,Dr2为车停时乘员的相对位移;
根据面积相等原理,碰撞波形和乘员加速度在相对位移域上的积分相等,根据公式:
则有
公式(4)在相对位移域上定量化地显示了车体和约束系统特性的解析关系,但等式中包括已知的车体简化参数A1,单位为m/s2;A2,单位为m/s2;乘员加速度限值G,单位为m/s2;设计参数约束系统特性刚度k以及待求解的中间变量Dr1,单位为m和Dr2,单位为m。
本步骤利用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刚度的耦合作用分析,进而获得约束刚度曲线上未知数Dr1和Dr2的方程。
4.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
基于能量无法对车体和乘员响应的关系进行完全的解析求解,因此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约束系统刚度求解方法通过对碰撞过程中车体-约束系统-乘员间运动关系的分析,从运动学角度求解未知的中间变量,最终实现对车体-约束系统响应的解析解耦过程。
在梯形波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之前乘员是在两段恒定加速度A1和A2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根据双台阶波输入下的振动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乘员的运动响应为
其中约束系统固有频率ω和约束刚度k的关系为:
根据公式(7)可以求得在t1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1)为Dr1
在tL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L),即为极限位移DL
本步骤引入单自由度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的相对运动响应公式,进而获得Dr1和DL的表达式,为下一步求解约束刚度做铺垫。
5.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从双台阶波与梯形波的对应关系图中得出:
联立公式(10)和公式(11)
A1cosωtL+(A2-A1)cosω(tL-t1)=A2-G (12)
当乘员加速度达到G时,得到tL的值为
在tv时刻,Dr2的值为:
根据公式(4)有:
由方程(9)、(13)、(14)与(15)联立求解,若提出G和车内空间Do/v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约束系统刚度k。
由于方程组过于复杂,此处采用一个简化方法来计算Dr2
以上,如果用该值来进行推导结果将十分庞大,只能通过编程来求解,工程上,乘员加速度达到峰值和车体回弹的时刻接近,所以我们考虑如果令tv=tL,代表在乘员刚刚达到加速度峰值车体开始回弹的碰撞情况下来计算Dr2,计算过程会大幅度简化:
将式(9)和式(16)带入式(15),则有
至此建立了车体、约束系统特性和乘员响应的相关性,其意义在于碰撞过程中复杂的耦合关系简化为数学求解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确定乘员约束系统特性,具体是根据目标车型,将已知条件包括车体特性简化参数(双台阶波参数A1,A2,t1,tv),以及边界条件G和Do/v带入,即可获得以ω为变量的等式f(ω)=0,求解ω和k的数值:
本步骤考虑如果令tv=tL,求解约束刚度。
6.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但是,公式(18)中不仅包括ω的平方项,还包括ω的三角函数项,无法进行直接的解析求解,为了简便计算过程,将f(ω)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拟合公式为公式(19),例如取ω=ω1,ω2,ω3;计算对应的f(ω1),f(ω2),f(ω3),可以确定p1,p2和p3值,计算当f(ω)=0时ω的取值,根据公式(11)即可获得k;
f(ω)=p1ω2+p2ω+p3 (19)
本步骤利用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实施例1
利用上述方法对汽车抗撞性概念设计阶段约束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设计步骤如下:
1.设定约束条件
初始已知条件为某车型(后文称M6车型)的双台波幅值A1为15g、A2为25g,碰撞结束时刻tv为0.07s,最大相对位移Do/v为0.225m、乘员胸部加速度限值G为30g、碰撞速度为v0为56km/h。
2.定义简化曲线
由约束条件可知,双台阶波的两个幅值A1和A2分别为147m/s2和245m/s2,碰撞结束时刻tv为0.07s,进而根据公式(2)求得发动机碰撞时刻t1为0.0154s:
将时间域的双台阶波转化到相对位移域,双台阶波的幅值不变,仍为147m/s2和245m/s2;发动机碰撞时刻0.0154s,乘员的相对位移Dr1和0.07s车体速度减为0时乘员的相对位移Dr2为未知量。
由约束条件可知,梯形约束系统刚度的简化参数中,乘员加速度G为294m/s2、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为0.225m,约束系统刚度k以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的极限相对位移DL为未知量。
3.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刚度的耦合分析
参阅图5,将双台阶波和梯形波绘制在相对位移域上,选择车体较乘员先停的碰撞情况,即Dr2<Do/v
根据面积相等原理,碰撞波形和乘员加速度在相对位移域上的积分相等。根据公式(4)有:
等式中包括已知的车体简化参数A1;A2;乘员加速度限值G,单位均为m/s2;设计参数约束系统特性刚度k,单位s-2以及待求解的中间变量Dr1和Dr2
4.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
通过对碰撞过程中车体-约束系统-乘员间运动关系的分析,从运动学角度求解未知的中间变量,最终实现对车体-约束系统响应的解析解耦过程。
在梯形波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之前乘员是在两段恒定加速度A1和A2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根据公式(7),可以得到乘员的相对位移为
其中约束系统固有频率ω和约束刚度k的关系为:
5.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根据公式(7)可以得到Dr1为:
DL为:
根据公式(11)有
联立公式(27)和公式(28)
147cosωtL+98cosω(tL-0.0154)=-49
当乘员加速度达到G时,得到tL的值为
根据公式(14)有:
根据公式(15)有:
由此,若提出G和车内空间Do/v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约束系统刚度k。用该值来进行推导结果将十分庞大,只能通过编程来求解。
由于方程组过于复杂,此处采用一个简化方法来计算Dr2
工程上,乘员加速度达到峰值和车体回弹的时刻非常接近,所以我们考虑如果令tL=tv=0.07s,代表在乘员刚刚达到加速度峰值车体开始回弹的碰撞情况下来计算Dr2,根据公式(16)计算过程简化为:
将式(26)和式(33)带入式(15),则可以求解未知数ω。
至此建立了车体、约束系统特性和乘员响应的相关性,即可获得以ω为变量的等式f(ω)=0,根据公式(18),带入双台阶波参数(A1,A2,t1,tv)和约束条件(G和Do/v),求解ω的方程如下:
6.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将f(ω)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拟合公式为(19)。取ω=40,50,60;根据公式(34)计算对应的f(40)=26.57,f(50)=-4.19,f(60)=-27.55,根据公式(20)可以确定p1,p2和p3值如式(35)。
根据公式(19),最终拟合公式为(36),计算当f(ω)=0时ω的取值为:
f(ω)=0.037ω2-6.41ω+223.61=0
ω=86.62±38.24
舍去不合理解,ω=48.38,k≈2340。到此,梯形约束刚度曲线的参数G、Do/v、k和DL均已知,约束系统刚度设计完成。

Claims (6)

1.一种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的步骤如下:
1)设定约束条件:
(1)乘员胸部加速度限值G;
G是正向设计时根据乘员保护要求提出的胸部加速度限值;
(2)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
Do/v是总布置阶段已经确定好的乘员生存空间;
(3)根据碰撞试验要求确定碰撞初速度v0及车体的双台阶波形的基本参数;
2)定义简化曲线:
(1)定义双台阶波;
(2)定义梯形波;
3)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刚度的耦合分析;
4)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
5)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6)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解。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义双台阶波是指:
双台阶波可以表达更多的碰撞信息,且双台阶波在位移域与车体前端结构的可压溃空间对应,因此在车体结构抗撞性的概念设计中,经常以双台阶波作为车体前端结构设计的目标波形;考虑新车型的开发或者改型中的乘员约束系统刚度设计的问题,以双台阶波形作为车体波形,探究约束系统刚度目标设计的方法;
双台阶波中av表示纵坐标为车体加速度,t表示横坐标为时间,A1和A2分别为双台阶波的两个幅值,t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tv为碰撞结束时刻;则有:
式中,A1和A2单位为m/s2,t1和tv单位为s,v0单位为m/s;
将时间域的双台阶波转化到相对位移域,相对位移域的双台阶波的幅值不变;D表示横坐标为相对位移;Dr1为发动机碰撞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与t1对应;Dr2为车体停止运动时乘员的相对位移,与碰撞结束时刻tv对应;针对双台阶波的参数A1、A2、t1和tv为已知,Dr1和Dr2为未知量;
所述的定义梯形波是指:
梯形约束刚度曲线中梯形约束系统刚度的简化参数包括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乘员加速度G、乘员最大相对位移Do/v,以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的极限相对位移DL,由约束系统等效刚度k的值确定;其中G和Do/v是已知量,k和DL为未知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面积相等原理进行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刚度的耦合分析是指:
将双台阶波和梯形波绘制在相对位移域上,选择车体较乘员先停的碰撞情况,即Dr2<Do/v,图中A1和A2为双台阶波两台阶的幅值,Dr1为发动机前端与壁障接触时乘员的相对位移,Dr2为车停时乘员的相对位移;
根据面积相等原理,碰撞波形和乘员加速度在相对位移域上的积分相等,根据公式:
则有
公式(4)在相对位移域上定量化地显示了车体和约束系统特性的解析关系,但等式中包括已知的车体简化参数A1,单位为m/s2;A2,单位为m/s2;乘员加速度限值G,单位为m/s2;设计参数约束系统特性刚度k以及待求解的中间变量Dr1,单位为m和Dr2,单位为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入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相对运动响应是指:
在梯形波上乘员加速度达到限值时刻tL之前乘员是在两段恒定加速度A1和A2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根据双台阶波输入下的振动方程求解,可以得到乘员的运动响应为
其中约束系统固有频率ω和约束刚度k的关系为:
根据公式(7)求得在t1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1)为Dr1
在tL时刻乘员的相对位移xo/v(tL)即为极限位移DL
本步骤引入单自由度振动方程求解乘员的相对运动响应公式,进而获得Dr1和DL的表达式,为下一步求解约束刚度做铺垫。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求解约束系统刚度是指:
从双台阶波与梯形波的对应关系图中得出:
联立公式(10)和公式(11)
A1cosωtL+(A2-A1)cosω(tL-t1)=A2-G (12)
当乘员加速度达到G时,得到tL的值为
Dr2的值为:
根据公式有:
由方程(9)、(13)、(14)与(15)联立求解,若提出G和车内空间Do/v的要求,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约束系统刚度k;
由于方程组过于复杂,此处采用一个简化方法来计算Dr2
以上,如果用该值来进行推导结果将十分庞大,只能通过编程来求解,工程上,乘员加速度达到峰值和车体回弹的时刻接近,所以我们考虑如果令tv=tL,代表在乘员刚刚达到加速度峰值车体开始回弹的碰撞情况下来计算Dr2,计算过程会大幅度简化:
将式(9)和式(16)带入式(15),则有
至此建立了车体、约束系统特性和乘员响应的相关性,其意义在于碰撞过程中复杂的耦合关系简化为数学求解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确定乘员约束系统特性,具体是根据目标车型,将已知条件包括双台阶波参数A1,A2,t1,tv,以及边界条件G和Do/v带入,即可获得以ω为变量的等式f(ω)=0,求解ω和k的数值:
本步骤考虑如果令tv=tL,求解约束系统刚度。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立插值公式实现约束系统刚度的快速求是指:
中不仅包括ω的平方项,还包括ω的三角函数项,无法进行直接的解析求解,为了简便计算过程,将f(ω)用二次多项式拟合,例如取ω=ω1,ω2,ω3;计算对应的f(ω1),f(ω2),f(ω3),可以确定p1,p2和p3值,
f(ω)=p1ω2+p2ω+p3 (19)
计算当f(ω)=0时ω的取值,根据公式即可获得k。
CN201810480260.1A 2018-05-18 2018-05-18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323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0260.1A CN108932364B (zh) 2018-05-18 2018-05-18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0260.1A CN108932364B (zh) 2018-05-18 2018-05-18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2364A true CN108932364A (zh) 2018-12-04
CN108932364B CN108932364B (zh) 2019-09-03

Family

ID=64449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02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32364B (zh) 2018-05-18 2018-05-18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323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4991A (zh) * 2021-12-06 2022-01-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约束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7843A (zh) * 2017-08-02 2018-01-12 吉林大学 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特性耦合关系的评价方法
CN107992668A (zh) * 2017-11-28 2018-05-04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双梯形波的碰撞波形概念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77843A (zh) * 2017-08-02 2018-01-12 吉林大学 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特性耦合关系的评价方法
CN107992668A (zh) * 2017-11-28 2018-05-04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双梯形波的碰撞波形概念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HANG JUNYUAN ET 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for th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of Vehicle Based on a Single Freedom Model",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4991A (zh) * 2021-12-06 2022-01-2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约束系统的参数获取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2364B (zh)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35425A1 (zh) 一种基于力和刚度等效的头车缩模构建方法及头车缩模
CN106599430A (zh) 基于能量分析的乘员约束系统优化方法
WO2021072923A1 (zh) 一种面向乘员损伤风险的碰撞严重性预测方法
CN107577843A (zh) 碰撞波形与约束系统特性耦合关系的评价方法
CN104380306A (zh) 在执行操作任务时的实时姿态和移动预测
CN108932364B (zh) 参数化的约束系统刚度设计方法
CN107992668A (zh) 一种基于双梯形波的碰撞波形概念设计方法
CN112948983B (zh) 一种协同正面碰撞多工况的汽车前端结构能量管理方法
CN105404744A (zh) 一种空间机械臂全状态动力学半物理仿真系统
CN108984901A (zh) 一种车辆车身耐撞性优化方法
Gao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sation for front auto body based on multiple optimisation methods
Bi et al. A shared controller for brain-controlled assistive vehicles
CN117222915A (zh) 用于使用复合测量模型跟踪移动对象的扩张状态的系统和方法
Craig et al. MDO of automotive vehicle for crashworthiness and NVH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s
CN107256656B (zh) 一种随动视景汽车驾驶模拟器滞后综合校正方法
Wu et al.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crash pulses in relative displacement domain
CN108647464B (zh) 概念设计阶段约束系统的设计方法
Jung et al.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vehicle interior design using digital human model
RU2019118013A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анализа и проверки объектов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степеней свободы
König et al. Robust anti-jerk control for electric vehicles with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JP2020086564A (ja) 形状最適化解析方法及び装置
Wagh et al. Vibration and impact analysis of optimized automotive front bumper
CN112818473B (zh) 一种用于求解汽车mpdb碰撞工况系统动力学响应的解析方法
CN103984838B (zh) 一种确定侧面安全气囊形状的方法
Pedersen Conceptual Dynamic Analysis of a Vehicle Bo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