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19621B -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19621B
CN108919621B CN201810927127.6A CN201810927127A CN108919621B CN 108919621 B CN108919621 B CN 108919621B CN 201810927127 A CN201810927127 A CN 201810927127A CN 108919621 B CN108919621 B CN 108919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ecording material
control module
image process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271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19621A (zh
Inventor
赵永勃
顾晨阳
汤徳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film busi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of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of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of Shanghai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271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196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19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9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19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9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75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 G03G15/5091Remote control machines, e.g. by a host for user-identification or author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转写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控制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转写位置为转写体与图像处理设备的画像承载体接触的位置;当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时,控制模块控制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本发明可智能且方便地控制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过程,及时将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不必要的电能损失,节省了图像处理设备的电能耗,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偏斜而导致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进一步防止了下一次传送的记录材的背面被污染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处理设备进行印刷时,画像承载体(感光鼓)承载墨粉图像,通过向转写体上施加与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把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图像转写到记录材上,当记录材的后端完全经过转写位置(转写体和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之后,转写体才会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但是,采用上述等待记录材完全经过后再停止施加电压的方式时,会导致不必要的电能损失,使得图像处理设备非常耗电,而且记录材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偏斜,或者因其他误差等,导致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图像领域超出记录材的后端,引起转写体被墨粉污染,下一次传送的记录材的背面也会被污染,从而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图像处理设备会产生不必要的电能损失,使得图像处理设备非常耗电的缺陷,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转写位置为所述转写体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
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可选地,所述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的前端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位置传送到所述转写位置的耗时。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的步骤之前,所述转写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控制模块判断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所述转写位置;
若是,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若否,当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可选地,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为两个;
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记录材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在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步骤中,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的时刻。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来提高识别记录材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在传送过程中偏斜而产生的误差,进而防止了后续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转写体的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所述转写体停止施加电压。
可选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或多功能激光复合机。
一种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控制模块、转写体及画像承载体;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转写位置为所述转写体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可选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还包括记录材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的前端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位置传送到所述转写位置的耗时。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
判断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所述转写位置;
若是,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若否,当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可选地,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为两个;
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记录材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配置为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的时刻。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来提高识别记录材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在传送过程中偏斜而产生的误差,进而防止了后续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转写体的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所述转写体停止施加电压。
可选地,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或多功能激光复合机。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可智能且方便地控制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过程,及时将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不必要的电能损失,节省了图像处理设备的电能耗,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偏斜而导致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进一步防止了下一次传送的记录材的背面被污染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位置处的部分部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画像承载体1
转写体2
电源单元21
记录材3
转写位置4
记录材识别模块5
磁棍6
漏光模块7
充电辊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给出以下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和使用本发明并将其结合到具体应用背景中。各种变型、以及在不同应用中的各种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容易显见的,并且本文定义的一般性原理可适用于较宽范围的实施例。由此,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中给出的实施例,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义的范围。
在以下详细描述中,阐述了许多特定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的实践可不必局限于这些具体细节。换言之,公知的结构和器件以框图形式示出而没有详细显示,以避免模糊本发明。
注意,在使用到的情况下,标志左、右、前、后、顶、底、正、反、顺时针和逆时针仅仅是出于方便的目的所使用的,而并不暗示任何具体的固定方向。事实上,它们被用于反映对象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或方向。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处理设备为多功能激光复合机,但并不仅限于多功能激光复合机,也可以是激光打印机等其他激光类图像处理设备。
如图1所示,所述转写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启动转写程序。
在本步骤中,当所述图像处理设备接收到用户的图像转写指令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启动转写程序,接收需转写图像,并且准备向记录材转写图像,此时,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图像的具体尺寸及位置信息来计算出转写图像的预计耗时。
在本实施例中,启动转写程序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画像承载体(感光鼓)开始旋转,并且依次通过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充电辊、漏光模块(激光设备)及磁棍(吸附墨粉)在表面上生成带电(负离子)的墨粉,即在画像承载体上生成需转写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记录材为纸张,但并不仅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记录材,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步骤102、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用于识别记录材的进出,可通过现有的位置传感器等传感组件来实现,故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记录材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本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当设置一个记录材识别模块时,设置于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中间位置处,当设置两个以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但考虑到成本问题,设置数量不宜过多。
在本步骤中,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来提高识别记录材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在传送过程中偏斜而产生的误差,进而防止了后续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步骤103、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
在本步骤中,从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的前端从更早识别到记录材的记录材识别模块的位置传送到转写位置的耗时,因此经过所述预设时间段之后,记录材的前端边沿会进入至所述转写位置,所述转写位置为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
在本步骤中,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转写体的电源单元,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以使得将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吸附至所述记录材上,从而实现图像的转写。
步骤104、判断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转写位置,若是,执行步骤105,若否,执行步骤106。
在本步骤中,所述控制模块判断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转写位置。
具体地,从启动转写程序起,所述控制模块可计算出所述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的时刻,而且所述控制模块可通过记录材的尺寸及传送速度等信息来计算出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的理论时刻(以现有一多功能激光复合机及宽度为210mm的纸张为例,从启动到纸张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的耗时为1826ms),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比较两个时刻的前后关系来判断出所述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转写位置。
若是,说明所述图像在记录材的范围内(正常使用的情况),则执行步骤105。
若否,说明所述图像的后端已超出记录材的范围(研发人员进行调试或维护人员进行维护时会产生该情况),则执行步骤106。
步骤105、当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时,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在本步骤中,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在本步骤中,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源单元,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所述转写体停止施加电压,以使得及时停止图像的转写,既节省了电能耗,还有效地防止了所述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步骤106、当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时,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在本步骤中,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的时刻。
在本步骤中,当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即使图像的后端超出记录材的范围,也可有效地防止了所述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从启动转写程序起,经过第二预设时间段之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但是必须小于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的理论耗时。
本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控制方法可智能且方便地控制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过程,及时将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不必要的电能损失,节省了图像处理设备的电能耗,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偏斜而导致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进一步防止了下一次传送的记录材的背面被污染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图像处理设备,所述图像处理设备为多功能激光复合机,但并不仅限于多功能激光复合机,也可以是激光打印机等其他激光类图像处理设备。
如图2所示,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画像承载体1、转写体2、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磁棍6、漏光模块7及充电辊8,转写体2包括电源单元21。
具体地,当接收到用户的图像转写指令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启动转写程序,接收需转写图像,并且准备向记录材转写图像,此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图像的具体尺寸及位置信息来计算出转写图像的预计耗时。
在本实施例中,画像承载体1开始旋转,并且依次通过充电辊8、漏光模块7及磁棍6在表面上生成带电的墨粉,即在画像承载体1上生成需转写的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材3为纸张,但并不仅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记录材,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材识别模块5用于识别记录材的进出,可通过现有的位置传感器等传感组件来实现,故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记录材识别模块5的设置数量为两个,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分别设置于记录材3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分别识别记录材3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本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记录材识别模块5的设置数量,当设置一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时,设置于识别记录材3的前端的中间位置处,当设置两个以上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但考虑到成本问题,设置数量不宜过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3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3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来提高识别记录材3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3在传送过程中偏斜而产生的误差,进而防止了后续转写体2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从识别到记录材3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控制转写体2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3的前端从更早识别到记录材3的记录材识别模块5的位置传送到转写位置4的耗时,因此经过所述预设时间段之后,记录材3的前端边沿会进入至转写位置4,转写位置4为转写体2与画像承载体1之间接触的位置。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转写体2启动为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电源单元21,电源单元21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转写体2施加与画像承载体1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以使得将画像承载体1上的墨粉吸附至记录材3上,从而实现图像的转写。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判断画像承载体1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记录材3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转写位置。
具体地,从启动转写程序起,所述控制模块可计算出所述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4的时刻,而且所述控制模块可通过记录材3的尺寸及传送速度等信息来计算出记录材3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4的理论时刻(以现有一多功能激光复合机及宽度为210mm的纸张为例,从启动到纸张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的耗时为1826ms),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比较两个时刻的前后关系来判断出所述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记录材3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转写位置。
若是,说明所述图像在记录材的范围内(正常使用的情况),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当画像承载体1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4时,控制转写体2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转写体2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电源单元21,电源单元21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转写体2施加与画像承载体1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转写体2停止施加电压,以使得及时停止图像的转写,既节省了电能耗,还有效地防止了转写体2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若否,说明所述图像的后端已超出记录材的范围(研发人员进行调试或维护人员进行维护时会产生该情况),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当记录材3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4时,控制转写体2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3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3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5的时刻。
当检测到记录材3的后端已经过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5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转写体2转换为非转写状态,即使图像的后端超出记录材3的范围,也可有效地防止了转写体2被墨粉污染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可配置为:从启动转写程序起,经过第二预设时间段之后,控制转写体2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所述第二预设时间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但是必须小于记录材3的后端边沿经过转写位置4的理论耗时。
本实施例提供的图像处理设备可智能且方便地控制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过程,及时将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不必要的电能损失,节省了图像处理设备的电能耗,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因记录材偏斜而导致转写体被墨粉污染的情况,进一步防止了下一次传送的记录材的背面被污染的情况,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度。
尽管为使解释简单化将上述方法图示并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是应理解并领会,这些方法不受动作的次序所限,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动作可按不同次序发生和/或与来自本文中图示和描述或本文中未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动作并发地发生。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转写位置为所述转写体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
所述控制模块判断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所述转写位置;
若是,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若否,当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的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的前端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位置传送到所述转写位置的耗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为两个;
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记录材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在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步骤中,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的时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转写体的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的步骤包括:
所述控制模块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所述转写体停止施加电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或多功能激光复合机。
6.一种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转写体及画像承载体,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
当记录材的前端边沿进入至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转写位置为所述转写体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之间接触的位置;
判断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相比于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是否先经过所述转写位置;
若是,当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图像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若否,当所述记录材的后端边沿经过所述转写位置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还包括记录材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起,经过一预设时间段之后,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所述预设时间段为记录材的前端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位置传送到所述转写位置的耗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材识别模块的设置数量为两个;
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记录材的传送路径上,并且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分别配置为识别所述记录材的前端的两边缘位置处;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先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设定为识别到记录材的前端进入的时刻;
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将两个记录材识别模块中任意一个后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经过的时刻设定为检测到记录材的后端已经过记录材识别模块的时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启动为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转写体的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反的电压;
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转写体转换为非转写状态时,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生成非转写信号,并且将所述非转写信号发送至所述电源单元;
所述电源单元配置为当接收到所述非转写信号时,向所述转写体施加与所述画像承载体上的墨粉带电极性相同的电压,或,向所述转写体停止施加电压。
10.如权利要求6~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或多功能激光复合机。
CN201810927127.6A 2018-08-15 2018-08-15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9196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27127.6A CN108919621B (zh) 2018-08-15 2018-08-15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27127.6A CN108919621B (zh) 2018-08-15 2018-08-15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9621A CN108919621A (zh) 2018-11-30
CN108919621B true CN108919621B (zh) 2020-11-27

Family

ID=64404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27127.6A Active CN108919621B (zh) 2018-08-15 2018-08-15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1962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270A (zh) * 2002-02-06 2005-06-1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01025597A (zh) * 2006-02-24 2007-08-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的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2479B2 (en) * 2005-05-27 2010-09-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rror correction for length of transfer sheet
US8571460B2 (en) * 2009-06-09 2013-10-29 Xerox Corporation Calculation of correction factors for lead edge sensor measurement in duplex registr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8270A (zh) * 2002-02-06 2005-06-15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01025597A (zh) * 2006-02-24 2007-08-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的熔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9621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2995B2 (en) Duplex printing system
US79789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etector units
US84220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35305B (zh)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7306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104371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conveyance mechanism
CN108919621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转写控制方法
KR101757218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정착기 구동 제어 방법
US2009006061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85382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 unit
US20050265761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US2016012435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20226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6844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1090854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power sources and recovery from a sleep state
CN10968345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351467A (ja) 用紙の送り装置
CN10367652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9809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5192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cooling device therein
US91951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192264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KR10045306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전사전압제어방법
US91346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0038A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245, No. 46 South Valley Road, Min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equipment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No.46, nangu Road, Minh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nghai, 200245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SHANGHAI)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