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421B -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 Google Patents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421B
CN108886421B CN201680083614.8A CN201680083614A CN108886421B CN 108886421 B CN108886421 B CN 108886421B CN 201680083614 A CN201680083614 A CN 201680083614A CN 108886421 B CN108886421 B CN 108886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s
information
block
information bits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36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421A (zh
Inventor
李剑
C·徐
J·侯
N·王
C·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886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0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04L1/203Details of error rate determination, e.g. BER, FER or W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03M13/6368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using rate compatible puncturing or complementary puncturing
    • H03M13/6393Rate compatible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对于利用极化码的通信,利用增量冗余(HARQ‑IR)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算法可通过将新数据(而非基于原始传输)包括在HARQ重传中来增大吞吐量。可控制每个HARQ重传中的重传比特和新信息比特的数目以管理增大的吞吐量和减小的块差错率(BLER)之间的折衷。

Description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 据传输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3月18日提交的题为“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Transmissions(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的PCT申请No.PCT/CN/2016/076809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援引如同在下文全面阐述那样且出于所有适用目的纳入于此。
技术领域
以下讨论的技术一般涉及信息通信系统,尤其涉及通信系统中利用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
背景技术
块码或纠错码被频繁地用于在有噪信道上提供数字消息的可靠传输。在典型块码中,信息消息或序列被拆分成块,并且传送方设备处的编码器随后数学地将冗余添加至该信息消息。对经编码的信息消息中的该冗余的利用是该消息的可靠性的关键,从而使得能够校正可能因噪声而发生的任何比特差错。即,接收方设备处的解码器可以利用该冗余来可靠地恢复信息消息,即使比特差错可能部分地因将噪声添加至信道而发生。
此类纠错块码的许多示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包括汉明码、博斯-乔赫里-黑姆(BCH)码、turbo码、以及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 码、等等。许多现有无线通信网络利用此类块码,诸如利用turbo码的3GPP LTE 网络、以及利用LDPC码的IEEE802.11n Wi-Fi网络。然而,对于将来网络,一种被称为极化码的新类型的块码呈现出了具有相对于turbo码和LDPC码而言改善的性能的可靠且高效的信息传输的潜在机会。
然而,即使使用稳健纠错码,信道状况也可能改变,使得比特差错率可能不时地超过可被校正的比特差错率。在此类情形中,重传分组的全部或部分可进一步确保无差错通信。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是许多现有通信网络中所利用的一种此类重传方案。HARQ可充当回退机制,从而在纠错方案未能校正比特差错时提供重传。
虽然纠错码和HARQ算法持续快速地推进通信系统的能力和潜力,但是期望有附加增强,尤其是对于超出LTE的将来无线通信网络的潜在部署而言。
概述
以下给出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本公开的所有构想到的特征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标识出本公开的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本公开的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目的是以简化形式给出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作为稍后给出的更详细描述之序言。
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将增量冗余(HARQ-IR)用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算法。该算法可通过将新数据(而非基于原始传输)包括在HARQ 重传中来提供增大的吞吐量。可控制每个HARQ重传中的重传比特和新信息比特的数目以管理增大的吞吐量和减小的块差错率(BLER)之间的折衷。
在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第一信息块,第一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第一极化码块;以及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其中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第二信息比特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并且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以及传送第二极化码块。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成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线通信设备。该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收发机、存储器、以及通信地耦合至该收发机和该存储器的处理器。该处理器可被配置成:生成第一信息块,第一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第一极化码块;以及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该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其中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第二信息比特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并且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该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以及传送第二极化码块。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成用于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 (HARQ)的无线通信设备。该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用于生成第一信息块的装置,第一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比特;用于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的装置;用于传送第一极化码块的装置;以及用于响应于该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的装置。该无线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的装置,其中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第二信息比特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并且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该无线通信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的装置,以及用于传送第二极化码块的装置。
以下是本公开的附加方面的示例。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一信息比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并且第二信息比特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子集。在本公开的一方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目标块差错率(BLER) 来选择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第一信息比特子集中的比特数目。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一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冻结比特,第二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二冻结比特,并且第二信息块中的第二冻结比特的数目大于第一信息块中的第一冻结比特的数目。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减去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生成用于第二HARQ重传的第三信息块,其中第三信息块包括第四信息比特和第五信息比特。第四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第二信息比特与第三信息比特的第一并集的第一集合,并且第五信息比特包括与第一信息比特和第一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二新信息比特。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生成用于第三HARQ重传的第四信息块,其中第四信息块包括第六信息比特和第七信息比特。第六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第四信息比特与第五信息比特的第二并集的第二集合,并且第七信息比特包括与第一信息比特、第一新信息比特和第二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三新信息比特。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七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将在阅览以下详细描述后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在结合附图研读了下文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之后,本发明的其他方面、特征和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明显的。尽管本发明的特征在以下可能是针对某些实施例和附图来讨论的,但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可包括本文所讨论的有利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换言之,尽管可能讨论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具有某些有利特征,但也可以根据本文讨论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使用此类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以类似方式,尽管示例性实施例在下文可能是作为设备、系统或方法实施例进行讨论的,但是应当领会,此类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各种设备、系统、和方法中实现。
附图简述
图1是解说接入网的示例的示图。
图2是利用块码的无线通信的示意解说。
图3是解说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采用处理系统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硬件实现的示例的框图。
图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利用极化编码生成码块的示意解说。
图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利用增量冗余的双传输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算法的示意解说。
图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利用增量冗余的四传输HARQ算法的示意解说。
图7是解说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解说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解说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有新用户数据的HARQ-IR的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详细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阐述的详细描述旨在作为各种配置的描述,而无意表示可实践本文所描述的概念的仅有配置。本详细描述包括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实践这些概念。在一些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众所周知的结构和组件以便避免淡化此类概念。
贯穿本公开给出的各种概念可跨种类繁多的电信系统、网络架构、和通信标准来实现。现在参照图1,作为解说性示例而非限定,提供了接入网100的简化示意解说。
由接入网100覆盖的地理区域可以被划分成数个蜂窝区域(蜂窝小区),包括宏蜂窝小区102、104和106以及小型蜂窝小区108,其中的每一者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扇区。蜂窝小区可在地理上定义(例如,通过覆盖区域)和/或可根据频率、加扰码等来定义。在被划分为扇区的蜂窝小区中,蜂窝小区内的该多个扇区可通过各天线群来形成,其中每一天线负责与该蜂窝小区的一部分中的各移动设备进行通信。
一般而言,无线电收发机装置服务每个蜂窝小区。无线电收发机装置在许多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被称为基站(BS),但是也可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基收发机站(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收发机功能、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接入点(AP)、B节点、演进型B节点、或其它某个合适的术语。
在图1中,蜂窝小区102和104中示出了两个高功率基站110和112;并且第三高功率基站114被示出为控制蜂窝小区106中的远程无线电头端(RRH) 116。在该示例中,蜂窝小区102、104和106可被称为宏蜂窝小区,因为高功率基站110、112和114支持具有大尺寸的蜂窝小区。此外,低功率基站118 被示为在小型蜂窝小区108(例如,微蜂窝小区、微微蜂窝小区、毫微微蜂窝小区、家庭基站、家庭B节点、家庭演进型B节点等等)中,该小型蜂窝小区108可与一个或多个宏蜂窝小区交叠。在该示例中,蜂窝小区108可被称为小型蜂窝小区,因为低功率基站118支持具有相对小尺寸的蜂窝小区。蜂窝小区尺寸设定可以根据系统设计以及组件约束来完成。要理解,接入网100可包括任何数目的无线基站和蜂窝小区。基站110、112、114、118为任何数目的移动装置提供至核心网的无线接入点。
图1进一步包括四轴飞行器或无人机120,其可被配置成用作基站。即,在一些示例中,蜂窝小区可以不一定是驻定的,并且蜂窝小区的地理区域可根据移动基站(诸如四轴飞行器120)的位置而移动。
在一些示例中,基站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回程接口(诸如直接物理连接、虚拟网络、或使用任何合适的传输网络的类似物)来彼此互连和/或互连至接入网 100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基站或网络节点(未示出)。
接入网100被解说为支持多个移动装置的无线通信。移动装置在由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颁布的标准和规范中通常被称为用户装备(UE),但是此类装置也可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站(MS)、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AT)、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终端、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某个其他合适的术语。
在本文档内,“移动”装置不必具有移动的能力,并且可以是驻定的。移动装置的一些非限制性示例包括移动台、蜂窝(蜂窝小区)电话、智能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膝上型设备、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上网本、智能本、平板设备、以及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装置另外可以是“物联网”(IoT)设备,诸如汽车或其他交通车辆、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GPS) 设备、物流控制器、无人机、多轴飞行器、四轴飞行器、消费者和/或可穿戴设备,诸如眼镜、可穿戴相机、智能手表、健康或健身跟踪器、数字音频播放器 (例如,MP3播放器)、相机、游戏控制台等等。IoT设备另外可以是数字家庭或智能家庭设备,诸如家庭音频、视频和/或多媒体设备、电器、传感器、自动售货机、智能照明、家庭安全系统、智能仪表等等。移动装置另外可以是智能能源或安全设备、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电池阵列、城市照明、水、或其他基础设施;工业自动化和企业设备等等。再进一步,移动装置可提供远程医疗支持或远距离卫生保健。远程保健设备可包括远程保健监视设备和远程保健监管设备,它们的通信可例如以关键服务数据传输的优先化接入和/或关键服务数据传输的相关QoS的形式被给予优先对待或胜于其他类型的信息的优先化接入。
在接入网100内,蜂窝小区可包括可与每个蜂窝小区的一个或多个扇区处于通信的UE。例如,UE 122和124可与基站110处于通信;UE 126和128 可与基站112处于通信;UE130和132可藉由RRH 116与基站114处于通信; UE 134可与低功率基站118处于通信;并且UE 136可与移动基站120处于通信。此处,每个基站110、112、114、118和120可被配置成:为相应蜂窝小区中的所有UE提供至核心网(未示出)的接入点。
在另一示例中,移动网络节点(例如,四轴飞行器120)可被配置成用作 UE。例如,四轴飞行器120可通过与基站110通信来在蜂窝小区102内操作。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两个或更多个UE(例如,UE 126和128)可使用对等 (P2P)或侧链路信号127彼此通信而无需通过基站(例如,基站112)中继该通信。
控制信息和/或数据从基站(例如,基站110)到一个或多个UE(例如, UE 122和124)的单播或广播传输可被称为下行链路(DL)传输,而在UE(例如,UE 122)处始发的控制信息和/或数据的传输可被称为上行链路(UL)传输。另外,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或数据可在传输时间区间(TTI) 中被传送。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TTI指的是物理层将数据块(对应于在媒体接入控制(MAC)层和在MAC层之上的层处理的最小码元集合)传递到无线电接口上的时段。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TTI等于子帧的历时。由此,如本文中所进一步使用的,术语子帧指的是在单个TTI内发送的能够被独立解码的经封装信息集。多个子帧可被编组在一起以形成单个帧。任何合适数目的子帧可占用一帧。另外,子帧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历时(例如,250μs、500μs、1ms 等)。
接入网100中的空中接口可利用一个或多个复用和多址算法来实现各个设备的同时通信。例如,用于从UE 122和124到基站110的上行链路(UL) 或反向链路传输的多址可利用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稀疏码多址(SCMA)、或其他合适的多址方案来提供。此外,对从基站110到UE 122和124的下行链路(DL)或前向链路传输进行复用可利用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频分复用(FDM)、正交频分复用(OFDM)、稀疏码复用(SCM)、或其他合适的复用方案来提供。
在一些示例中,接入网100可利用基于DL的移动性或基于UL的移动性来实现从一个蜂窝小区至另一蜂窝小区的移动性和切换。在被配置用于基于 DL的移动性的网络中,在与调度实体的呼叫期间,或者在任何其他时间,UE 可监视来自其服务蜂窝小区的信号的各个参数以及相邻蜂窝小区的各个参数。此外,取决于这些参数的质量,UE可以维持与一个或多个相邻蜂窝小区的通信。在该时间期间,如果UE从一个蜂窝小区移动到另一蜂窝小区,或者如果来自相邻蜂窝小区的信号质量超过来自服务蜂窝小区的信号质量达给定的时间量,则UE可以进行从服务蜂窝小区到相邻(目标)蜂窝小区的移交或切换。例如,UE 124可从对应于其服务蜂窝小区102的地理区域移动到对应于相邻蜂窝小区106的地理区域。当来自相邻蜂窝小区106的信号强度或质量超过其服务蜂窝小区102的信号强度或质量达给定的时间量时,UE 124可向其服务基站110传送指示该状况的报告消息。作为响应,UE 124可接收切换命令,并且该UE可经历至蜂窝小区106的切换。
在被配置用于基于UL的移动性的网络中,UL参考信号可由网络用于为 UE选择服务蜂窝小区。在一些示例中,基站110、112和114/116可广播统一同步信号(例如,统一主同步信号(PSS)、统一副同步信号(SSS)和统一物理广播信道(PBCH))。UE 122、124、126、128、130和132可接收统一同步信号,从这些同步信号中导出载波频率和子帧定时,并响应于导出定时而传送上行链路导频或参考信号。由UE(例如,UE 124)传送的上行链路导频信号可由接入网100内的两个或更多个蜂窝小区(例如,基站110和114/116) 并发地接收。这些蜂窝小区中的每一者可测量导频信号的强度,并且接入网(例如,基站110和114/116中的一者或多者和/或核心网内的中心节点)可以为 UE 124确定服务蜂窝小区。当UE 124移动通过接入网100时,该网络可继续监视由UE 124传送的上行链路导频信号。当由相邻蜂窝小区测得的导频信号的信号强度或质量超过由服务蜂窝小区测得的信号强度或质量时,网络100可在通知或不通知UE 124的情况下将UE 124从服务蜂窝小区切换到该相邻蜂窝小区。
尽管由基站110、112和114/116传送的同步信号可以是统一的,但该同步信号可能不标识特定的蜂窝小区,而是可以标识在相同频率上操作和/或具有相同定时的多个蜂窝小区的区划。在5G网络或其他下一代通信网络中使用区划实现了基于上行链路的移动性框架并改善了UE和网络两者的效率,因为可减少需要在UE与网络之间交换的移动性消息的数目。
在一些示例中,可调度对空中接口的接入,其中调度实体(例如,基站) 在其服务区域或蜂窝小区内的一些或全部设备和装备之中分配用于通信的资源。在本公开内,如以下进一步讨论的,调度实体可负责调度、指派、重配置、以及释放用于一个或多个被调度实体的资源。即,对于被调度的通信而言,UE 或被调度实体利用由调度实体分配的资源。
基站不是可用作调度实体的唯一实体。即,在一些示例中,UE可用作调度实体,从而调度用于一个或多个被调度实体(例如,一个或多个其他UE) 的资源。在其他示例中,可在各UE之间使用侧链路信号而不必依赖于来自基站的调度或控制信息。例如,UE 138被解说成与UE 140和142通信。在一些示例中,UE 138正用作调度实体或主侧链路设备,并且UE140和142可以用作被调度实体或非主(例如,副)侧链路设备。在又一示例中,UE可以用作设备到设备(D2D)、对等(P2P)、或交通工具到交通工具(V2V)网络中、和/或网状网络中的调度实体。在网状网络示例中,UE 140和142除了与调度实体138通信之外可任选地直接彼此通信。
图2是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2与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4之间的无线通信的示意解说。每个无线通信设备202和204可以是用户装备(UE)、基站、或用于无线通信的任何其他合适装备或装置。在所解说的示例中,第一无线通信设备202通过通信信道206(例如,无线信道)向第二无线通信设备204传送数字消息。此类方案中必须得到解决以提供数字消息的可靠通信的一个问题是要计及影响通信信道206的噪声。
块码或纠错码被频繁地用于在此类有噪信道上提供数字消息的可靠传输。在典型块码中,信息消息或序列被划分成块,每个块具有A比特的长度。第一 (传送方)无线通信设备202处的编码器224随后数学地将冗余添加至信息消息,从而导致具有长度为N的码字或码块,其中N>A。此处,码率R是消息长度与块长度之间的比率:即,R=A/N。经编码的信息消息中对该冗余的利用是该消息的可靠性的关键,从而使得能够校正可能因噪声而发生的任何比特差错。即,第二(接收方)无线通信设备204处的解码器242可以利用冗余来可靠地恢复信息消息,即使比特差错可能部分地因将噪声添加至信道而发生。
此类纠错块码的许多示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包括汉明码、博斯-乔赫里-黑姆(BCH)码、turbo码、以及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 码、等等。许多现有无线通信网络利用此类块码,诸如利用turbo码的3GPP LTE 网络、以及利用LDPC码的IEEE802.11n Wi-Fi网络。然而,对于将来网络,一种被称为极化码的新类型的块码呈现出了具有相对于其他代码而言改善的性能的可靠且高效的信息传输的潜在机会。
极化码是由Erdal Arikan于2007年发明的线性块纠错码,并且当前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一般而言,用定义极化码的递归算法来生成信道极化。极化码是达成对称二进制输入离散无记忆信道的信道容量的第一显式码。即,极化码达成了在存在噪声的情况下可在具有给定带宽的离散无记忆信道上传送的无差错信息量的信道容量(香农极限)或理论上限。
然而,即使在具有最佳纠错码的情况下,如果通信信道206经历非常大量的噪声或者经历深度衰落或其他问题,则比特差错率也可能超过所能补偿的。相应地,许多无线通信网络采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方案来进一步改善数据可靠性。在HARQ算法中,如果第一传输在接收方无线通信设备204 处未被正确解码,则传送方设备202可重传经编码信息块。为了促成此过程,所传送的码块可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部分、校验和、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其他合适的机制以用于确定该码块是否在接收方设备204处被正确解码。如果接收到的码块被正确解码,则接收方设备204可传送确收 (ACK),从而向传送方设备202通知不需要重传。然而,如果接收到的码块未被正确解码,则接收方设备204可传送请求重传的否定确收(NACK)。一般而言,将在终止传输尝试之前作出有限数目的重传。许多现有网络将其 HARQ算法限于四次重传。然而,在本公开范围内,可在网络中利用任何合适的重传限制。
本公开的某些方面可涉及特定类型或类别的HARQ算法,其在本文中被称为增量冗余HARQ(HARQ-IR)。在HARQ-IR中,重传的码块可不同于原始传送的码块,并且进一步,如果作出多次重传,则每次重传可彼此不同。此处,重传可包括不同的经编码比特集:例如,对应于不同码率或算法;对应于原始信息块的不同部分,其中一些部分可能没有在原始传输中被传送;对应于未在原始传输中传送的FEC比特;或其他合适方案。该信息随后可藉由被称为软组合的过程来无差错地获得,其中来自重传的冗余比特可与原始传送的比特相组合以提高正确接收每个比特的概率。
在相关技术中,已经提出了专门与极化编码传输联用的HARQ-IR算法。参见Bin Li等人,“Capacity-Achieving Rateless Polar Codes(达成容量的无比率极化码)”,可获于arXiv:1508.03112v1,2015年8月。类似于许多常规HARQ-IR 算法,Bin Li等人所提议的算法将HARQ重传配置成包括原始传送的分组的一部分,以提高码块可在接收方设备处被成功解码的可能性。虽然此算法能提供稳健且可靠的通信,但是在需要频繁HARQ重传的情形中(例如,在具有不良信道状况的情况下),吞吐量可能受损。例如,若每个分组被重传了四次,那么根据Bin Li等人所提议的算法,吞吐量将减少75%。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可以修改HARQ过程以提高相对于常规HARQ过程的吞吐量,即使在面对大量HARQ重传时亦如此。为了达成较高吞吐量, HARQ-IR重传可被配置成包括新用户数据,其不同于所传送的第一分组中所包括的用户数据。
图3是解说采用处理系统314的无线通信设备300的硬件实现的示例的框图,处理系统314可被配置成执行本文中公开的过程和算法中的一者或多者。即,根据本公开的各方面,元素、或元素的任何部分、或者元素的任何组合可以用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04的处理系统314来实现。例如,无线通信设备 300可以是用户装备(UE)、基站、或用于无线通信的任何其他合适装备或装置。
处理器304的示例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状态机、选通逻辑、分立硬件电路和被配置成执行贯穿本公开描述的各种功能性的其他合适硬件。即,如在无线通信设备300中利用的处理器304可被用来实现本文中所描述的过程中的任一者或多者。
在这一示例中,处理系统314可被实现成具有由总线302一般化地表示的总线架构。取决于处理系统314的具体应用和总体设计约束,总线302可包括任何数目的互连总线和桥接器。总线302将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般地由处理器304表示)、存储器305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一般地由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06表示)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302还可链接各种其他电路,诸如定时源、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这些电路在本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且因此将不再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308提供总线302与收发机310之间的接口。收发机310提供用于通过传输介质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手段。取决于该装置的本质,也可提供用户接口312(例如,按键板、显示器、扬声器、话筒、操纵杆)。
处理器304负责管理总线302和一般性处理,包括对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306上的软件的执行。软件在由处理器304执行时使处理系统314执行以下针对任何特定装置描述的各种功能。计算机可读介质306还可被用于存储由处理器304在执行软件时操纵的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些方面,处理器304可包括被配置成用于各种功能的电路系统。例如,处理器304可包括极化编码器341,其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协同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06中的极化编码软件341来操作。极化编码器341可被配置成对原始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产生具有长度为N的极化码块。
例如,信息块可被表示为信息比特向量u=(u1,u2,…,uN)。极化编码器 341可使用生成矩阵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21
对信息比特向量进行极化编码以将极化码块产生为经编码比特向量c=(c1,c2,…,cN),其中BN是用于相继消去(SC)解码的比特反转置换矩阵(按照与LTE网络中的turbo编码器所使用的交织器功能类似的某些方式起作用)且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1
是F的n次Kronecker幂。基本矩阵F可被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2
矩阵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3
是通过将基本2x 2矩阵F提升n次Kronecker幂来生成的。该矩阵是下三角矩阵,其中主对角线之上的所有条目为0。例如,矩阵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4
可被表达为: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5
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将极化码块生成为: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6
由此,信息比特向量u可包括数个(N个)原始比特,这些原始比特可由生成矩阵GN进行极化编码以产生极化码块c中相应数目的(N个)经编码比特。在一些示例中,信息比特向量u可包括数个信息比特(被标示为K)和数个冻结比特(被标示为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7
)。冻结比特是被固定为0或1的比特。由此,冻结比特的值一般可在传送方设备和接收方设备两者处是已知的。极化编码器341可基于码率R来确定信息比特数目和冻结比特数目。例如,极化编码器341可从一组一个或多个码率中选择码率R并选择信息块中的K=N x R个比特以传送信息。信息块中的其余(N-K)个比特随后可被固定为冻结比特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38
为了确定要将哪些信息块比特设置为冻结比特,极化编码器341可进一步分析可在其上发送极化码块的无线信道。例如,用于传送极化码块的无线信道可被划分成一组子信道,以使得极化码块中的每一经编码比特在这些子信道中的一者上被传送。由此,每一子信道可对应于极化码块中的特定经编码比特位置(例如,子信道1可对应于包含经编码比特c1的经编码比特位置)。极化编码器341可标识用于传送信息比特的K个最佳子信道,并确定信息块中对这K 个最佳子信道作出贡献(或对应于这K个最佳子信道)的原始比特位置。例如,基于生成矩阵,信息块的一个或多个原始比特可对极化码块的每个经编码比特作出贡献。由此,基于生成矩阵,极化编码器341可确定信息块中对应于这K 个最佳子信道的K个原始比特位置,为信息比特指定信息块中的这K个原始比特位置,并且为固定比特指定信息块中的其余原始比特位置。
在一些示例中,极化编码器341可通过执行密度演进或高斯逼近来确定这 K个最佳子信道。密度演进一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并且因此本文不再描述其细节。例如,R.莫里(Mori)和T.田中(Tanaka)“Performance of polar codes with theconstruction using density evolution(具有使用密度演进的构造的极化码的性能)”(IEEE通信快报,第13卷,第7期,第519-521页, 2009年7月)中描述了基于密度演进的极化码的构造。高斯逼近是密度演进的较低复杂度版本,并且一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已知的。例如,V.米洛斯拉夫斯卡娅(Miloslavskaya)“Shortened Polar Codes(缩短的极化码)”(IEEE 资讯理论会报(IEEE Trans.on Information Theory),2015年6月)中描述了基于高斯逼近的极化码构造。
一般而言,极化编码器341可执行密度演进或高斯逼近以计算每个原始比特位置的相应误比特概率(BEP)和/或对数似然比(LLR)。例如,经编码比特位置的LLR是从子信道状况(例如,基于子信道各自相应的SNR)获知的。由此,由于信息块的一个或多个原始比特可对极化码块的每个经编码比特作出贡献,因此可通过执行密度演进或高斯逼近从经编码比特位置的已知LLR导出每个原始比特位置的LLR。基于计算出的原始比特位置LLR,极化编码器 341可将各子信道进行排序并选择K个最佳子信道(例如,“良好”子信道)以传送信息比特。
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将信息块的对应于K个最佳子信道的原始比特位置设置为包括信息比特,并且将对应于N-K个子信道(例如,“不良”子信道) 的其余原始比特位置设置为包括冻结比特。随后可通过将以上所描述的比特反转置换矩阵BN应用于这N个比特(包括K个信息比特和N–K个冻结比特)来执行比特反转置换以产生比特反转的信息块。该比特反转置换有效地对信息块的比特进行了重排序。比特反转的信息块随后可由生成矩阵GN进行极化编码以在极化码块中产生相应数目的(N个)经编码比特。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经由收发机310将该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
此外,处理器304可包括极化解码器342,其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协同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06中的极化解码软件352来操作。极化解码器342可被配置成经由收发机310接收极化码块并解码该极化码块以产生原始信息块。在一些示例中,极化解码器342可执行相继消去(SC)极化解码或SC极化列表解码以解码极化码块。
例如,极化解码器342可被配置成接收c的有噪版本并使用简单相继消去 (SC)解码算法来解码c(或等效地,u)。相继消去解码算法通常具有O(N log N)的解码复杂度,并且可以在N非常大时达成香农容量。然而,对于短和中等的块长度,极化码的差错率性能显著降级。
因此,在一些示例中,极化解码器342可利用SC列表解码算法来改善极化编码差错率性能。采用SC列表解码(而非仅保持一个解码路径(如简单SC 解码器中那样)),L个解码路径被维持,其中L>1。在每一解码阶段,极化解码器342丢弃最不可能(最坏)解码路径并且只保持L个最佳解码路径。例如,替代在每个解码阶段选择值ui,创建对应于ui的任一可能值的两个解码路径并且解码在两个并行解码线程(2*L)中继续。为了避免解码路径数目的指数级增长,在每一解码阶段,仅L个最可能的路径被保留。最后,极化解码器 342将具有针对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51
的L个候选的列表,其中最可能的候选被选择。由此,当极化解码器342完成SC列表解码算法时,极化解码器342返回单个信息块。
此外,处理器304可包括HARQ电路343,其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协同HARQ 软件353来操作。HARQ电路343可被配置成确定对极化码块的解码是否已失败(例如,通过接收来自接收方设备的NACK或接收来自极化解码器342的指示),并且如果是,则执行用于重传极化码块的HARQ算法。在一些示例中,HARQ算法是增量冗余HARQ(HARQ-IR),其中(诸)重传的极化码块可不同于原始传送的极化码块,并且进一步,如果作出多次重传,则每次重传可彼此不同。
在本公开的各个方面,代替HARQ重传完全基于第一传输中的信息比特, HARQ算法可将对应于新用户数据的新信息比特包括在HARQ重传中。即, HARQ重传可包括先前未被包括在任何在前极化码块中的新信息比特。通过将新信息比特包括在一个或多个HARQ重传中,可以提高吞吐量。
在一些示例中,无线通信设备300可以是传送方设备,其在一些示例中可对应于图2中所示的传送方设备202。在此示例中,极化编码器341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将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如以上所描述的。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的传输,无线通信设备300(例如,HARQ电路343) 可经由收发机310接收来自接收方设备的确收(ACK)或否定确收(NACK),或者HARQ电路343可确定在预定接收窗口内或在接收定时器期满之际未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例如,如果第一极化码块在接收方设备处被正确解码,则可以接收到ACK。例如,如果第一极化码块在接收方设备处未能被正确解码,则可接收到NACK。
在一些示例中,在接收到NACK之际或在确定未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之际,HARQ电路343可向极化编码器341提供应当将具有新信息比特的HARQ-IR用于第一极化码块的HARQ重传的指示或指令。在接收到来自 HARQ电路343的该指令之际,极化编码器341可生成第二极化码块,该第二极化码块包括从第一(原始)信息块中选择的重传信息比特以及对应于新用户数据的新信息比特。
例如,极化编码器341可生成用于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该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块内所包含的一部分信息比特以及不同于第一信息块内所包含的信息比特的新信息比特。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可被划分成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选择第一信息比特子集或第二信息比特子集中的一者作为第二信息块中的重传信息比特。
在一些示例中,根据计算出的原始比特位置LLR,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可被编群成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例如,如以上所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可基于第一信息块的原始比特位置LLR来将各子信道进行排序,并选择K个最佳子信道(例如,“良好”子信道)以传送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将第一信息块的对应于该K个最佳子信道的原始比特位置设置为包括信息比特,并且将对应于N-K个子信道(例如,“不良”子信道)的其余原始比特位置设置为包括第一信息块中的冻结比特。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根据原始比特位置LLR从该K个最佳子信道中选择M个最佳子信道,将对应于该M个最佳子信道(例如,“最佳”子信道)的信息比特编群成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并且将对应于K-M个子信道(例如,“最差”子信道) 的信息比特编群成第二信息比特子集。
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选择第一子集或第二子集中的一者以供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在一些示例中,极化编码器341可选择包含对应于最差子信道的信息比特的第二子集以供重传并用来自第二子集的信息比特填充第二信息块中具有最高LLR的比特位置,以提高第二子集中的信息比特在接收方处被正确解码的可能性。
在其他示例中,供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子集可选自第一信息块中的任何信息比特,这可基于或可不基于第一信息块的原始比特位置LLR。例如,极化编码器341可以随机地选择供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子集,或者极化编码器341可利用任何其他类型的选择算法来选择该信息比特子集。
极化编码器341可进一步选择对应于新用户数据的新信息比特(例如,新信息比特集)以供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新信息比特例如可从该无线通信设备内的传送缓冲器中选择。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对包括供重传的所选信息比特子集以及所选新信息比特集的第二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
第二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总数可等于或小于第一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总数。在一些示例中,如果第二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总数小于第一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总数,则第二信息块中所包括的冻结比特数目大于第一信息块中的冻结比特数目。
在一些示例中,被选择供重传的信息比特子集的大小(例如,所选子集中的信息比特数目)可被选择以提高单次重传或低数目的重传可导致成功解码第一和第二极化码块的概率。在本公开的一方面,极化编码器341可根据一个或多个参数(诸如HARQ重传的目标块差错率(BLER))来确定所选子集的最优大小。例如,所选子集的最优大小可以最大化吞吐量(例如,最大化可被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的新信息比特的数目),而同时仍满足关于HARQ重传的目标BLER要求。
在一些示例中,如果第二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信息比特总数等于第一信息块中未被选择的子集中的比特数目,则这两个传输(例如,原始传输和HARQ 重传)之间的总吞吐量可被最大化。即,在极化编码传输中,如果第二信息块具有与第一信息块的有效码率相同的码率(例如,与第一信息块中未被选择的信息比特子集相对应的码率),则可以最大化吞吐量。如以上所指示的,码率决定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数目和冻结比特数目。例如,信息比特数目K可以从比特总数N与码率R之积确定,使得K=N x R。信息块中的其余(N-K)个比特随后可被固定为冻结比特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181
在成功解码第二极化码块中的所选重传比特子集之际,该所选重传比特子集随后可被当作第一极化码块中的冻结比特以解码未被选择的信息比特子集。由此,通过将第二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总数设为等于第一信息块的未被选择的子集中的比特数目,第一信息块在HARQ重传之后的有效码率可被认为等于第二信息块的码率。
当极化编码器341被配置成将第二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总数设为等于第一信息块的未被选择的子集中的比特数目时,极化编码器341可确定满足目标 BLER要求且使吞吐量最大化的新信息比特数目,并由此确定来自第一信息块的所选信息比特子集中的比特数目。在一些示例中,极化编码器341可改变新信息比特集的大小并计算针对每个大小的BLER。随后,极化编码器341可从满足目标BLER(其中目标BLER可被认为是上限阈值)的新信息比特集的所有大小中选择提供最大吞吐量的大小(例如,与最大新信息比特数目相对应的大小)。一旦新信息比特集的大小被知晓,来自第一信息块的所选信息比特子集的大小就也可被知晓。例如,所选信息比特子集的大小可被计算为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总数与第二信息块中的新信息比特数目之差的一半。
如果第二极化码块在接收方处未被正确解码,则极化编码器341可通过以下操作来重复此过程:选择第二信息块中所包括的一信息比特子集以供重传以及将所选信息比特子集连同先前未包括在第一信息块或任何在前信息块中的附加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在第三信息块中。被包括在第三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子集可从来自第一信息块的重传信息比特和第二信息块中的新信息比特的并集中选择。极化编码器341随后可对第三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供传送给接收方设备的第三极化码块。此过程可被重复,直至第一极化码块被正确解码或第一极化码块被认为丢失(例如,没有附加重传可用)。如果没有重传可用,则极化编码器341可利用一个或多个HARQ重传中所包括的新信息比特来生成新极化码块。
在一些示例中,无线通信设备300可以是接收方设备,其在一些示例中可对应于图2中所示的接收方设备204。在此示例中,极化解码器342可经由收发机310从传送方设备接收使用极化编码生成的第一极化码块。极化解码器 342随后可执行对第一极化码块的解码,如以上所描述的。如果对第一极化码块的解码失败,则极化解码器342可通知HARQ电路343,并且HARQ电路 343进而可生成NACK并将其传送给传送方设备。响应于该NACK,极化解码器342可经由收发机310从传送方设备接收使用极化编码生成的第二极化码块。
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极化解码器343随后可利用HARQ-IR来执行对第一和第二极化码块的极化解码。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极化码块可包括来自第一信息块的信息比特子集、连同对应于新用户数据的新信息比特。例如,如以上所描述的,第一信息块可被划分成两个信息比特子集。第二极化码块随后可使用来自第一信息块的这些信息比特子集中的一者来生成。
极化解码器343随后可通过最初尝试对第二极化码块(包括重传信息比特和新信息比特)进行极化解码来执行对第一和第二极化码块的极化解码。如果第二极化码块被成功解码,则极化解码器343随后可将第一极化码块中对应于第二极化码块中的重传信息比特的信息比特设置为第一极化码块中的冻结比特并解码第一极化码块。
如果第一或第二极化码块未被成功解码,则HARQ电路343可生成另一 NACK并将其传送给传送方设备,以使传送方设备生成并传送第三极化码块。在接收到第三极化码块之际,极化解码器342可执行对第三极化码块的极化解码,并且如果成功,则将对应于第三极化码块中的重传信息比特的信息比特设置为第二极化码块中的冻结比特并对第二极化码块中的信息比特进行极化解码。极化解码器343随后可将对应于第二极化码块中的重传信息比特的信息比特设置为第一极化码块中的冻结比特并对第一极化码块进行极化解码。此过程可被重复,直至第一极化码块被正确解码或第一极化码块被认为丢失(例如,没有附加重传可用)。
处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4可以执行软件。软件应当被宽泛地解释成意为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模块、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件、执行的线程、规程、函数等,无论其是用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他术语来述及皆是如此。软件可驻留在计算机可读介质306上。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以是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作为示例,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例如,压缩碟(CD)或数字通用盘(DVD))、智能卡、闪存设备(例如,卡、棒或钥匙型驱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除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寄存器、可移除盘、以及用于存储可由计算机访问和读取的软件和/或指令的其他任何合适介质。作为示例,计算机可读介质还可包括载波、传输线、和任何其他用于传送可由计算机访问和读取的软件和/或指令的合适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驻留在处理系统314中、在处理系统314外、或跨包括处理系统314的多个实体分布。计算机可读介质306可以实施在计算机程序产品中。作为示例,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封装材料中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如何取决于具体应用和加诸于整体系统上的总体设计约束来最佳地实现本公开中通篇给出的所描述的功能性。
图4是如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来实现的极化编码算法的示意解说。如所解说的,用于极化编码的信息块402包括多个信息比特404和多个冻结比特 406。信息块402可具有长度N,使得信息比特404对应于K个良好子信道,而冻结比特406对应于N-K个不良子信道,并由此每个比特都被固定为零值。在图4中所示的示例中,信息比特404从最佳子信道到最差子信道地被排序。在根据极化编码算法进行比特反转置换和编码之后,获得了极化码块408。极化码块408随后可在第一传输中被传送给接收方设备。
图5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利用增量冗余的双传输混合自动重复请求 (HARQ)算法的示意解说。在此解说中,尽管仅示出了每个相应的信息块的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但是将理解,可为每个信息块实现比特反转置换和编码过程以生成各自相应的极化码块以供传输。
如图5中所解说的,在第一信息块502中,信息比特被编群成两个信息比特子集504和506(被标示为A和B)。第一信息块502进一步包括冻结比特 508(被标记为F)。在一些示例中,这两个信息比特子集504和506被编群以使得A子集504中的信息比特可对应于M个最佳子信道,而B子集506中的信息比特可对应于K-M个最差子信道。
在对信息块502进行比特反转置换和极化编码以获得第一极化码块之后,第一极化码块可在第一传输(1Tx)中被传送给接收方设备。随后可假定在此情形中传送方设备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相应地,传送方设备可生成第二信息块510以用于HARQ重传(2Tx)。
第二信息块510包括B信息比特子集506(其与来自第一传输(1Tx)的 B信息比特子集506相同),以提供增量冗余。然而,此处,第二信息块510 进一步包括新信息比特集512(被标记为C),其包括与在第一传输中传送的数据不同的数据集。在一些示例中,B信息比特子集506可对应于诸最差子信道(例如,基于比特位置LLR),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此示例中,B信息比特子集506可被填充在第二信息块510的对应于诸最佳子信道的比特位置中,以提高B信息比特子集506在接收方处被正确解码的可能性。第二信息块进一步包括冻结比特508。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中所示,第二信息块510中的冻结比特508的数目可大于第一信息块502中的冻结比特508的数目。
藉由将新信息比特集512包括在HARQ重传(2Tx)中,可以提高传送方设备的吞吐量。即,代替HARQ重传完全基于第一传输中的信息比特,HARQ 重传可包括可在接收方设备处与第一传输中的信息分开地被处理的新信息比特。
为了利用此HARQ重传方案来提高或最大化总吞吐量,可控制B和C子集506和512中的比特集的大小。在一些示例中,对于每个传输,B信息比特子集506(来自第一传输的重传部分)的大小可被选择以提高单次或低数目重传可导致在接收方设备处成功解码第一传输的概率。由此,在本公开的一方面,传送方设备可根据一个或多个参数(诸如块差错率(BLER))来确定B的最优大小(被标示为|B|)和C的最优大小(被标示为|C|),以提高或最大化第一传输中的信息比特吞吐量。此外,当|B|和|C|的大小被知晓时,那么第二传输的码率也被知晓,并且相应地,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中的BLER同样被知晓。
在本公开的进一步方面,新信息比特的大小|C|可被配置成使得|B|与|C|之和等于A信息比特子集504的大小(被标示为|A|)。图5中的解说示出了此类示例(由箭头所示)。此处,当|A|=|B|+|C|时,2传输HARQ实现的总吞吐量可被最大化。即,在极化编码传输中,如果第二传输具有与第一传输中未被选择的信息比特(例如,A信息比特子集504)的有效码率相同的码率,则可以最大化吞吐量。通过使|B|与|C|之和的长度等于|A|的长度,那么可以在第二传输或重传中利用相同的有效码率。
在一个示例中,在给定了第二传输或重传的目标BLER的情况下,传送方设备可选择大小|C|以最大化吞吐量。即,传送方设备可改变C的大小并计算针对每个C值的BLER。随后,传送方设备可从满足目标BLER(其中目标BLER 可被认为是上限阈值)的所有C值中选择将提供最大吞吐量的C值。
为了用特定示例来解说2传输情形,可将特定数字应用于图5中所示的示例。例如,可假定在第一传输中,第一信息比特A包括177个比特,且第二信息比特B包括15个比特。即,|A|=177且|B|=15。此外,第一传输中可以有 64个冻结比特F。当第一传输失败时,可生成第二传输或HARQ重传。在此第二传输中,除了162个新信息比特C之外,还可以传送相同的15个信息比特B。注意,|A|=|B|+|C|、或15+162=177。
在此情形中,第二传输的目标BLER可相对较低,例如,0.1。由此,根据此目标BLER,第二信息比特的长度|B|可被设为值15。以此方式,可以看出,相对于新信息比特C将不被包括在重传中的常规HARQ方案而言可以提高吞吐量。
图6是具有四个传输的HARQ算法的第二示例的示意解说。即,如以上所指示的,在HARQ过程中,一些实现可在终止对应于给定极化码块的传输尝试之前利用给定最大数目的HARQ重传。在此示例中,可假定如果在传送对应于第三HARQ重传的第四极化码块之后接收到NACK或未接收到HARQ 反馈,则该传输将终止。
在图6的解说中,第一信息块602包括第一信息比特集604(被标示为 A1)和冻结比特606(被标记为F)。在第一传输(1Tx)未得到ACK回应的情形中,传送方设备可生成第二信息块608以用于第二传输(2Tx)。此处,第二信息块608包括第二信息比特集610(被标示为A2),其基于第一信息比特集A1(例如,是第一信息比特集A1的子集,或即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集 A1)。即,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231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信息比特集610可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第二信息比特子集506并且可根据各子信道的LLR来选择,如以上所描述的。在此示例中,第二信息比特集610可被填充在第二信息块614的对应于诸最佳子信道的比特位置中,以提高第二信息比特集610在接收方处被正确解码的可能性。
第二信息块608进一步包括第一新信息比特612(被标示为B2)和冻结比特606(被标记为F)。此处,如同2传输情形一样,新信息比特B2可以是与第一信息比特集A1中所包含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并且,相应地,是与第二信息比特集A2中所包含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另外,如图6中所示,第二信息块608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可大于第一信息块602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
在第二传输未得到ACK回应的情形中,传送方设备可生成第三信息块614 以用于第三传输(3Tx)。此处,第三信息块614包括第三信息比特集616(被标示为A3),其基于第二信息比特集A2与第一新信息比特B2的并集(例如,是该并集的子集,或即被包含于该并集)。即,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232
第三信息块 614进一步包括第二新信息比特618(被标示为B3)和冻结比特606(被标记为F)。此处,新信息比特B3可以是与第一信息比特集A1和/或第一新信息比特B2中所包含的信息部分或完全不同的信息。另外,如图6中所示,第三信息块614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可大于第一信息块602或第二信息块608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
在第三传输未得到ACK回应的情形中,传送方设备可生成第四信息块620 以用于第四传输(4Tx)。此处,第四信息块620包括第四信息比特集622(被标示为A4),其基于第三信息比特集A3与第二新信息比特B3的并集(例如,是该并集的子集,或即被包含于该并集)。即,
Figure BDA0001800353350000233
第四信息块 620进一步包括第三新信息比特624(被标示为B4)和冻结比特606(被标记为F)。此处,新信息比特B4可以是与第一信息比特集A1、第一新信息比特B2和/或第二新信息比特B3中所包含的信息部分或完全不同的信息。另外,如图6中所示,第四信息块620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可大于先前信息块602、 608和614中的任一者中的冻结比特606数目。
如同以上所描述的2传输情形以及在图5中所解说的那样,相对于不将新信息比特包括在HARQ重传中的HARQ方案而言,新信息比特B2、B3和B4 的传输可以提高吞吐量。然而,在本公开的进一步方面,可通过基于相应的先前传输中的信息比特长度来配置每个传输中的信息比特长度从而提高或最大化吞吐量。
例如,如图6中所解说的,第二信息比特集A2具有由|A2|表示的长度(被标记为a),并且第一新信息比特B2具有由|B2|表示的长度。为了提高或最大化此重传水平的吞吐量,|A2|与|B2|之和可被配置成比|A1|小,例如,小第二信息比特集A2的长度。具体地,|A2|+|B2|=|A1|–|A2|。对于此配置,为了最大化此重传水平的吞吐量,传送方设备只需要确定B2的最优大小。即,传送方设备可改变B2的大小并计算针对每个|B2|值的BLER。随后,传送方设备可从满足BLER目标的所有|B2|值中选择将提供最大吞吐量的|B2|值。
此方案可按照相同方式扩展到其余传输。例如,第三信息块614可被配置成使得|A3|与|B3|之和比|A2|与|B2|之和更小,例如,小第三信息比特集A3的长度(被标记为b)。具体地,|A3|+|B3|=|A2|+|B2|–|A3|。对于此配置,为了最大化此重传水平的吞吐量,传送方设备只需要确定B3的最优大小。即,传送方设备可改变B3的大小并计算针对每个|B3|值的BLER。由此,传送方设备可从满足BLER目标的所有|B3|值中选择将提供最大吞吐量的|B3|值。
类似地,第四信息块620可被配置成使得|A4|与|B4|之和比|A3|与|B3|之和小,例如,小第四信息比特集A4的长度(被标记为c)。具体地,|A4|+|B4|= |A3|+|B3|–|A4|。对于此配置,为了最大化此传输水平的吞吐量,传送方设备只需要确定B4的最优大小。即,传送方设备可改变B4的大小并计算针对每个|B4|值的BLER。由此,传送方设备可从满足BLER目标的所有|B4|值中选择将提供最大吞吐量的|B4|值。
虽然一般而言,在以上描述中,已经讨论了以最大化吞吐量为目标,但这并不是本公开范围内的唯一选项。确切而言,使吞吐量最大化和使BLER最小化之间可以存在折衷。在一个特定示例中,传送方设备可以使第二传输的吞吐量最大化为目标,而同时以使后续(即,第三和第四)传输的BLER最小化为目标。在此示例中,后续传输的目标BLER可被最小化,并且可基于最小化的目标BLER来确定新信息比特集的最优大小,如以上所描述的。
图7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用于无线通信的示例性过程700的流程图。在一些示例中,过程700可由如上所述并在图2和3中解说的无线通信设备202、204或300来实现。在一些示例中,过程700可通过用于执行所描述功能的任何合适装置来实现。
在各种示例中,过程700可由传送方设备(例如,无线通信设备202)执行。过程7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用户装备(UE)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上行链路通信);并且过程7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基站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下行链路通信)。
在框702,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一信息块,该第一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例如,第一信息比特可对应于图5中所解说的比特A和比特 B或图6中所解说的比特A1。在框70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且在框706,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 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将其传送给接收方。
在框708,作出关于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的 ACK的确定。如果接收到响应于所传送的第一极化码块的ACK(708的‘是’分支),则该过程可结束。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 可确定是否接收到ACK。
然而,如果接收到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708的‘否’分支),则在框710,该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二信息块以用于HARQ重传。此处,第二信息块包括来自第一信息块的第一信息比特的一部分(例如,对应于图5中的比特B或图6中的比特A2)以及新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5中的比特 C或图6中的比特B2)。由此,重传的比特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并且新信息比特不同于第一信息比特。在框712,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且在框71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二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 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二信息块,对第二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且将第二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
图8是解说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用于无线通信的示例性过程800的流程图。在一些示例中,过程800可由如上所述并在图2和3中解说的无线通信设备202、204或300来实现。在一些示例中,过程800可通过用于执行所描述功能的任何合适装置来实现。
在各种示例中,过程800可由传送方设备(例如,无线通信设备202)执行。过程8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用户装备(UE)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上行链路通信);并且过程8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基站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下行链路通信)。
在框802,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一信息块,该第一信息块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例如,第一信息比特可对应于图6中所解说的比特A1。在框80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且在框806,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将其传送给接收方。
在框808,作出关于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的 ACK的确定。如果接收到响应于所传送的第一极化码块的ACK(808的‘是’分支),则该过程可结束。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 可确定是否接收到ACK。
然而,如果接收到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808的‘否’分支),则在框810,该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二信息块以用于HARQ重传。此处,第二信息块包括来自第一信息块的第一信息比特的一部分(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A2)以及新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B2)。由此,重传的比特被包含于第一信息比特,并且新信息比特不同于第一信息比特。在框 812,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且在框81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二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二信息块,对第二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且将第二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
在框816,作出关于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于第二极化码块的 ACK的确定。如果接收到响应于所传送的第二极化码块的ACK(816的‘是’分支),则该过程可结束。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 可确定是否接收到ACK。
然而,如果接收到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816的‘否’分支),则在框818,该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三信息块以用于第二HARQ重传。此处,第三信息块包括来自第二信息块的一部分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A3)以及新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B3)。由此,重传的比特A3被包含于包括比特A2与比特B2的并集的集合,并且新信息比特B3不同于至少第一信息比特。在框20,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三信息块以生成第三极化码块,并且在框822,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三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三信息块,对第三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三极化码块,并且将第三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
在框824,作出关于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于第三极化码块的 ACK的确定。如果接收到响应于所传送的第三极化码块的ACK(824的‘是’分支),则该过程可结束。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 可确定是否接收到ACK。
然而,如果接收到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824的‘否’分支),则在框826,该无线通信设备可生成第四信息块以用于第三HARQ重传。此处,第四信息块包括来自第三信息块的一部分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A4)以及新信息比特(例如,对应于图6中的比特B4)。由此,重传的比特A4被包含于包括比特A3与比特B3的并集的集合,并且新信息比特B4不同于至少第一信息比特。在框828,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第四信息块以生成第四极化码块,并且在框830,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第四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在框832,无论是否接收到ACK,该过程可结束。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四信息块,对第四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四极化码块,并且将第四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
图9是解说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包括新信息比特的HARQ-IR的过程900的示例的流程图。在一些示例中,过程900可由如上所述并在图2和3中解说的无线通信设备202、204或300来实现。在一些示例中,过程900可通过用于执行所描述功能的任何合适装置来实现。
在各种示例中,过程900可由传送方设备(例如,无线通信设备202)执行。过程9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用户装备(UE)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上行链路通信);并且过程900可以在传送方设备202是基站时被实现(例如,对于下行链路通信)。
在框902,无线通信设备可通过对包括第一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的第一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将第一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协同收发机310可生成第一极化码块并将其传送给接收方。在90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接收来自接收方设备的响应于第一极化码块的NACK。例如,以上结合图3示出并描述的 HARQ电路343可确定是否接收到ACK。
在框906,该无线通信设备可选择要被包括在用于HARQ-IR重传的第二信息块中的新信息比特集的大小。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可选择比第一信息块中的第一信息比特集的大小更小的大小。在框908,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基于该新信息比特集的所选大小来计算HARQ-IR重传的BLER。在框910,该过程返回框906,其中无线通信设备选择用于该新信息比特集的另一大小,并且在908,计算针对该另一大小的BLER。该过程重复,直至已计算出针对每个潜在新信息比特大小的BLER。例如,潜在新信息比特大小可从比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集的大小更小的潜在新信息比特大小范围中选择。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结合极化编码器341可计算针对第二信息块的新信息比特集的每个潜在大小的BLER。
在框912,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将针对每个潜在新信息比特大小计算出的 BLER与HARQ-IR重传的目标BLER作比较。在一些示例中,目标BLER可以相对较低,例如,0.1。在其他示例中,目标BLER可被设为高(例如,1e-5) 以提高HARQ重传被正确解码的可能性。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结合极化编码器341可将针对每个潜在新信息比特大小的 BLER与目标BLER作比较。
在框914,该无线通信设备可选择使吞吐量最大化且满足目标BLER的新信息比特集大小。例如,无线通信设备可选择满足目标BLER的最大新信息比特集大小。在框916,该无线通信设备可基于该新信息比特集大小来计算重传信息比特集的大小。在一些示例中,重传信息比特集大小可被计算为第一信息块中的信息比特总数与对应于所选新信息比特集大小的新信息比特数目之差的一半。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HARQ电路343结合极化编码器 341可选择新信息比特集的大小并计算第二信息块的重传比特集的大小。
在框918,该无线通信设备随后可选择对应于计算出的重传信息比特集大小的第一信息比特数目和对应于所选新信息比特集大小的新信息比特数目以包括在第二信息块中。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信息块中对应于诸最差子信道的比特位置内的第一信息比特可被选择用于重传。在框920,该无线通信设备随后可通过对包括重传信息比特、新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的第二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将第二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设备。例如,以上关于图3示出并描述的极化编码器341结合收发机310可选择用于第二信息块的重传信息比特和新信息比特,对第二信息块进行极化编码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并且将该极化码块传送给接收方。
在本公开内,措辞“示例性”用于表示“用作示例、实例或解说”。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现或方面不必被解释为优于或胜过本公开的其他方面。同样,术语“方面”不要求本公开的所有方面都包括所讨论的特征、优点或操作模式。术语“耦合”在本文中用于指代两个对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耦合。例如,如果对象A物理地接触对象B,且对象B接触对象C,则对象A和C可仍被认为是彼此耦合的——即便它们并非彼此直接物理接触。例如,第一对象可以耦合至第二对象,即便第一对象从不直接与第二对象物理接触。术语“电路”和“电路系统”被宽泛地使用且意在包括电子器件和导体的硬件实现以及信息和指令的软件实现两者,这些电子器件和导体在被连接和配置时使得能执行本公开中描述的功能而在电子电路的类型上没有限制,这些信息和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能执行本公开中描述的功能。
图1-9中解说的组件、步骤、特征、和/或功能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被重新安排和/或组合成单个组件、步骤、特征、或功能,或者可以实施在若干组件、步骤或功能中。也可添加附加的元件、组件、步骤、和/或功能而不会脱离本文中所公开的新颖性特征。图1-3中解说的装置、设备和/或组件可被配置成执行本文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方法、特征、或步骤。本文中描述的新颖算法还可以高效地实现在软件中和/或嵌入到硬件中。
应该理解,所公开的方法中各步骤的具体次序或阶层是示例性过程的解说。基于设计偏好,应该理解,可以重新编排这些方法中各步骤的具体次序或阶层。所附方法权利要求以样本次序呈现各种步骤的要素,且并不意味着被限定于所呈现的具体次序或阶层,除非在本文中有特别叙述。
提供之前的描述是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均能够实践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面。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将容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明白,并且在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于其他方面。因此,权利要求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示出的各方面,而是应被授予与权利要求的语言相一致的全部范围,其中对要素的单数形式的引述并非旨在表示“有且仅有一个”——除非特别如此声明,而是旨在表示“一个或多个”。除非特别另外声明,否则术语“一些”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引述一列项目中的“至少一个”的短语是指这些项目的任何组合,包括单个成员。作为示例,“a、b或c中的至少一者”旨在涵盖:a;b; c;a和b;a和c;b和c;以及a、b和c。本公开通篇描述的各个方面的要素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当前或今后所知的所有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等效方案通过引述被明确纳入于此,且旨在被权利要求所涵盖。此外,本文中所公开的任何内容都并非旨在贡献给公众,无论这样的公开是否在权利要求书中被显式地叙述。权利要求的任何要素都不应当在35 U.S.C.§112(f)的规定下来解释,除非该要素是使用短语“用于……的装置”来明确叙述的或者在方法权利要求情形中该要素是使用短语“用于……的步骤”来叙述的。

Claims (22)

1.一种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信息块,所述第一信息块包括包含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的第一信息比特;
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
传送所述第一极化码块;
响应于所述第一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
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所述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子集,并且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
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以及
传送所述第二极化码块,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是根据目标块差错率BLER来选择的,并且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子集中的比特数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二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小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并且
所述第二信息块中的第二冻结比特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一信息块中的第一冻结比特的数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减去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生成用于第二HARQ重传的第三信息块,所述第三信息块包括第四信息比特和第五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四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的第一并集的第一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五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二新信息比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生成用于第三HARQ重传的第四信息块,所述第四信息块包括第六信息比特和第七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六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的第二并集的第二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七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二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三新信息比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七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8.一种配置成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线通信设备,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收发机;
存储器;以及
通信地耦合至所述收发机和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
生成第一信息块,所述第一信息块包括包含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的第一信息比特;
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
传送所述第一极化码块;
响应于所述第一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
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所述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子集,并且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
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以及
传送所述第二极化码块,
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是根据目标块差错率BLER来选择的,并且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子集中的比特数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二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小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并且
所述第二信息块中的第二冻结比特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一信息块中的第一冻结比特的数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减去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生成用于第二HARQ重传的第三信息块,所述第三信息块包括第四信息比特和第五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四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的第一并集的第一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五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二新信息比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进一步配置成:
生成用于第三HARQ重传的第四信息块,所述第四信息块包括第六信息比特和第七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六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的第二并集的第二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七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二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三新信息比特。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七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15.一种配置成用于利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无线通信设备,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
用于生成第一信息块的装置,所述第一信息块包括包含第一信息比特子集和第二信息比特子集的第一信息比特;
用于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一信息块以生成第一极化码块的装置;
用于传送所述第一极化码块的装置;
用于响应于所述极化码块而接收到否定确收NACK或未接收到HARQ反馈的装置;
用于生成用于第一HARQ重传的第二信息块的装置,所述第二信息块包括第二信息比特和第三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子集,并且其中所述第三信息比特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的第一新信息比特;
用于利用极化编码来编码所述第二信息块以生成第二极化码块的装置;以及
用于传送所述第二极化码块的装置,
其中用于生成的装置被配置成根据目标块差错率BLER来选择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并且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子集中的比特数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一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块进一步包括第二冻结比特;
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小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并且
所述第二信息块中的第二冻结比特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一信息块中的第一冻结比特的数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减去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生成用于第二HARQ重传的第三信息块的装置,所述第三信息块包括第四信息比特和第五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四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的第一并集的第一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五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二新信息比特。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二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三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用于生成用于第三HARQ重传的第四信息块的装置,所述第四信息块包括第六信息比特和第七信息比特,其中所述第六信息比特被包含于包括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的第二并集的第二集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七信息比特包括与所述第一信息比特、所述第一新信息比特和所述第二新信息比特不同的第三新信息比特。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七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等于所述第四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与所述第五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之和减去所述第六信息比特中的比特数目。
22.一种包括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由无线通信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无线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者所述的方法。
CN201680083614.8A 2016-03-18 2016-11-04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Active CN108886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6/076809 2016-03-18
PCT/CN2016/076809 WO2017156792A1 (en) 2016-03-18 2016-03-18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PCT/CN2016/104589 WO2017157028A1 (en) 2016-03-18 2016-11-04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421A CN108886421A (zh) 2018-11-23
CN108886421B true CN108886421B (zh) 2021-05-07

Family

ID=59850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3614.8A Active CN108886421B (zh) 2016-03-18 2016-11-04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4517B2 (zh)
EP (1) EP3430748B1 (zh)
CN (1) CN108886421B (zh)
WO (2) WO20171567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6792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CN107819545B (zh) * 2016-09-12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10249558B (zh) * 2016-12-13 2022-03-29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网络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极化码
US10432360B2 (en) * 2016-12-19 2019-10-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HARQ based on polar codes
US10985871B2 (en) * 2017-02-24 2021-04-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to generate ordered sequence for polar codes
CN108631930B (zh) 2017-03-24 2023-08-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olar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US11063879B2 (en) * 2017-04-12 2021-07-13 New York University Determining a receive window of a receiving device that reduces bufferbloa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such as that caused by TCP dynamics over millimeter wave links
CN108809500B (zh) * 2017-05-05 2020-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6545593A (zh) * 2017-09-15 2023-08-04 株式会社Kt 基于码块组来发送和接收传输块的方法
CN109756307B (zh) * 2017-11-02 2020-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KR102426047B1 (ko) 2017-11-06 2022-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폴라 부호 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US10812107B2 (en) * 2018-01-19 2020-10-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and bit position allocation
WO2019157617A1 (en) * 2018-02-13 2019-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a polar cod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incremental channel polarization
WO2019157764A1 (en) * 2018-02-15 2019-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decodable redundancy versions for polar codes
US10608669B2 (en) 2018-02-16 2020-03-3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erformance of data channel using polar cod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191944A1 (en) * 2018-04-04 2019-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 coded harq scheme over time-varying channel
WO2019200607A1 (en) * 2018-04-20 2019-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of polar codes with parity check bits
WO2020045943A1 (ko) * 2018-08-30 2020-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폴라 코딩에 기초한 채널 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108413B2 (en) * 2018-10-03 2021-08-3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olar coding and decoding for correcting deletion and/or insertion errors
CN111181695B (zh) * 2018-11-12 2022-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化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0116958A1 (ko) * 2018-12-05 2020-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폴라 코딩에 기초하여 데이터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05202B (zh) * 2019-03-21 2020-03-31 安徽大学 一种带有信息块译码错误纠正功能的极化码编译码方法
CN112152754B (zh) * 2019-06-28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极化码重传方法及装置
EP3987665A1 (en) * 2019-07-03 2022-04-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liding window and subblock-wise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polar codes
US11689317B2 (en) * 2020-07-13 2023-06-27 Mediatek Inc. Re-transmission CRC for polar coding incremental-redundancy HARQ
US11528035B2 (en) * 2020-07-13 2022-12-13 Mediatek Inc. Bit selection for polar coding incremental-redundancy HARQ
US11799700B1 (en) * 2022-08-31 2023-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coding multi-level coded (MLC)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5269A (zh) * 2005-12-30 2009-03-11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多载波系统中的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34358B (zh) * 2009-06-01 2016-05-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续传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954643B2 (en) 2012-06-22 201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peat-response combin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03281166B (zh) * 2013-05-15 2016-05-2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USRE49547E1 (en) 2013-08-20 202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using polar coding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US9467164B2 (en) * 2013-10-01 2016-10-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polar code designs
RU2673122C1 (ru) 2013-11-20 2018-11-22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работки полярного кода
RU2637476C1 (ru) 2014-02-21 2017-12-04 Хуавэ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гласования скорости для полярного кода
EP3113400B1 (en) * 2014-03-21 2019-09-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5149225A1 (zh) * 2014-03-31 2015-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无线通信装置
US201503337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Broadcom Corporation Frozen-Bit Selection for a Polar Code Decoder
US9923665B2 (en) * 2014-06-06 2018-03-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WO2016082142A1 (zh) * 2014-11-27 2016-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装置和无线通信设备
US9954645B2 (en) 2014-12-05 2018-04-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secure transmission based on polar code
US10461779B2 (en) * 2015-08-12 2019-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
WO2017156792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new data in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retransmission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0748A4 (en) 2019-11-13
EP3430748B1 (en) 2021-05-19
US10944517B2 (en) 2021-03-09
EP3430748A1 (en) 2019-01-23
CN108886421A (zh) 2018-11-23
WO2017156792A1 (en) 2017-09-21
WO2017157028A1 (en) 2017-09-21
US20190052418A1 (en)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421B (zh) 具有极化编码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重传中的新数据传输
CN108781122B (zh) 一种使用具有经过极化编码的传输的harq的方法和装置
US11558149B2 (en) Efficient interleaver design for polar codes
TWI755532B (zh) 將通道編碼位元映射到符號以用於重傳
TWI772457B (zh) 用於極化碼的高效交錯器設計
CN111684725A (zh) 用于冗余版本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奇偶校验比特存储
US11996940B2 (en) Efficient interleaver design for polar co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